中班教案【6篇】

发布时间: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差异网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6篇《中班教案》,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中班活动教案 篇一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水果的特征,知道对身体有意。

2、知道水果有丰富的营养,鼓励幼儿多吃水果。

活动准备:

水果若干、录音故事。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主题

1、小朋友,你们喜欢吃水果吗?

2、你喜欢吃什么水果?

3、为什么要多吃水果?

二、通过听故事《德德不爱吃水果》,了解水果对身体的益处。

1、提出要求,组织幼儿听录音故事。

(听故事不能乱讲话,要仔细听故事里说了些什么事。)

2、提问:

(1)德德刷牙时发现了什么?

(2)大便时觉得怎样?为什么会这样?

(3)你吃过什么水果?为什么要多吃水果?

三、欣赏儿歌《排排座,吃果果》

排排座,吃果果,吃橙子,吃苹果,天天吃一个,身体好得多。

四、活动延伸:洗手吃水果,鼓励个别幼儿将自己小盘里的水果吃掉,不浪费。

中班教案 篇二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音乐三段体回旋式结构,辨别音乐的不同性质。

2、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发挥幼儿的想象。

3、熟悉音乐,能用不同的肢体动作表现音乐形象,增强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对美的感受。

4、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5、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活动准备:

1、 磁带《风中的童话》ABA段。

2、 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通过游戏帮助幼儿理解音乐三段体结构。

1、 根据弦外音做适合的动作。(柔和→活泼→柔和)

2、 再次欣赏音乐,区分段落。

(1)动作是怎样变化的?音乐发生了什么变化?(欣赏)

(2)音乐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3)乐曲中有个小秘密,是什么?

(4)整首乐曲可以分几段?为什么?

(5)小结:一首乐曲分成了3段,这种形式的乐曲称为

三段体。刚才我们听到的乐曲,其中第3段音乐和第1段音乐是重复的、一样的,只有第2段是不一样的,这样形式的乐曲也叫三段体,它是三段体的一种特殊形式。

二、完整欣赏,再次感受音乐三段体。

三、分段欣赏,利用图片,帮助幼儿理解、感受音乐。

(一) 第一段:

1、 我们一段一段来听。

2、 这段音乐给你的感受与哪幅画给的感受是一样的,为什么?

3、 能用什么动作表现呢?

(二)第二段:

1、 听听第二段音乐发生了什么变化?

2、 这段音乐给你什么感受?与哪幅画给你的感觉是一样的?为什么?

3、 用什么动作来表现?

(三)第三段:这音乐与刚才哪一段音乐是一样的?小结:重复三段体概念。

四、幼儿用动作完整表现音乐的形象

1、 集体表演。

2、 分角色表演。

3、 讲评。

五、结束:回活动室。

3、中班音乐游戏活动教案:小蝌蚪教案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用动作表现歌曲中3/4、2/4拍的节奏。

2、根据歌词内容做相应的动作。

3、积极投入活动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5、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鱼网一个。

活动过程:

一、在《郊游》乐曲伴奏下进教室。

二、复习歌曲《在农场里》。

三、感受歌曲《小蝌蚪》的乐曲旋律,理解歌词内容,并做动作。

1、倾听教师范唱。"青蛙妈妈的孩子小蝌蚪在唱歌,大家注意听,它唱了些什么?"2、根据歌词内容,师生共同创编动作。

3、在教师带领下,边念儿歌边做动作,表现歌曲中3/4、2/4拍的节奏变化。

4、在歌曲旋律伴奏下,尝试配歌词,学唱歌曲。

5、在歌曲录音的帮助下,边唱歌曲边做动作。

四、边唱歌,边玩游戏。

1、教师讲解游戏玩法及规则。

"小蝌蚪边唱歌边在水里游,玩得很开心,调皮的孩子拿来鱼网捉小蝌蚪,灵活的小蝌蚪快快地游回去了。""鱼网出现时,小蝌蚪才能游回家去!"完整游戏,幼儿边唱歌边按歌词内容和歌曲节拍做动作,歌曲结束,鱼网出现,小蝌蚪逃回家去。

2、在自然角中投放小蝌蚪并向幼儿介绍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在《郊游》乐曲伴奏下进教室。复习歌曲《在农场里》然后学唱歌曲。

最后边唱歌边玩游戏。

活动反思:

我们班的幼儿大都生活在小区之中,对于小蝌蚪这个动物形状并不熟悉,因此,在学习时孩子可能不会太理解,这样就会影响游戏的效果。考虑到这种情况,因此,在活动前,我带来了许多小蝌蚪,并放到自然角中,孩子们见了,一到自由活动,他 www.chayi5.com 们就拥向自然角,好奇地观察着小蝌蚪,在观察中,他们了解了小蝌蚪的外型特征及它们游泳的姿态,在谈论中,他们了解了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对小蝌蚪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在孩子对小蝌蚪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后,我们就开始组织孩子进行活动,在活动中,孩子们纷纷热烈地谈论着对小蝌蚪的认识,这时老师用歌词进行简单总结,使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歌词内容,接着在欣赏音乐旋律中我们引导孩子自己尝试着进行演唱,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就哼出了歌曲,体现了孩子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接着,我们在组织孩子进行游戏活动,在进行游戏时是孩子们最投入,也是最高兴的时候,由于他们对蝌蚪的游泳姿势并不陌生,他们纷纷地模仿小蝌蚪的游泳姿态表演着,非常开心、愉快。

中班教案 篇三

活动目标:

引导幼儿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讨论,意识到太胖和太瘦都对身体健康有影响。

学习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初步了解自身成长的需要,知道如何调整自己的行为有利于健康。

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让幼儿知道愉快有益于身体健康。

初步了解健康的小常识。

活动准备:

活动前根据"学前幼儿体重标准表"为本班幼儿测量体重。

红、黄、绿三种颜色的表格各一,并根据幼儿体重情况制作三种颜色的圆点卡片。活动前发给幼儿。

多媒体课件"来当营养师"

"健康棋"六套,各种食品的卡片若干(活动前请幼儿画好)

活动重点:

通过幼儿自由辩论帮助幼儿正确理解胖和瘦的概念。

活动难点:

使幼儿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知道如何调整自己的行为有利于健康。突破方法:利用不同颜色的圆点来表示幼儿的健康状况,并请幼儿自己贴到相应的表格中使幼儿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通过集体讨论、多媒体课课件和"自助餐"的游戏来帮助幼儿树立自我保育意识。

活动过程:

(一)大胆表达,各抒己见

幼儿将自己有关胖好还是瘦好的想法在集体中展示、扩散,表明自己的观点,并尝试用实例说服同伴。

过程:幼儿各抒己见,运用实例说明自己的观点。在幼儿的意见无法统一的情况下,教师出示"学前幼儿体重标准测量表",知道胖瘦有一定的标准,太胖和太瘦都不健康。

(二)了解自身,对症下药

(1)出示红、绿、黄三种颜色的表格,请幼儿根据手中圆点的颜色寻找自己在表中的位置,(红色表示偏瘦,黄色表示偏胖,绿色表示正常)从而了解自身以及本班幼儿成长的状况。

(2)集体讨论怎样才能使自己既不胖也不瘦,身体更健康。

(3)"对症下药":运用多媒体课件"来当营养师"为不同情况的孩子"开处方"。

(三)分组游戏活动,经验梳理

(1)棋盘竞赛:幼儿通过竞赛性游戏,在下棋过程中获得有关健康生活的经验。

(2)自助餐:幼儿根据自身情况为自己挑选一份营养合理的美餐。

活动延续:

幼儿将已有的经验运用到生活中去,关注自己的身体特点,坚持健康饮食和锻炼,并把有关的信息带给身边的朋友和家人。

继续鼓励幼儿搜集资料,研究各种食物所含的营养。

教学反思:

互动是本次活动的特色,也是活动顺利开展的动力。幼儿之间的互动有情感的交流,也有知识经验的分享,更有不同观点的碰撞和提升。大班幼儿已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他们希望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被他人接受和认同。他们通过互动,一一展示胖、瘦的优缺点,从正反两方面讨论、思考健康的意义,懂得了日常生活与健康的密切联系。

教师在活动中从"台前"退到了"幕后",但这种"退"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进"。教师借助主持人身份不仅可以灵活调控活动节奏和气氛,而且可以充分观察每个幼儿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并能以提问的方式引发幼儿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和思考。

幼儿园中班教案 篇四

活动内容:

比较9以内数的多、少、一样多

活动目的:

通过各种感官感知9以内的数,不受物体大小、排列方式、颜色的影响,比较物体数量的多、少、一样多。

提高幼儿思维的敏捷性。

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小铃一副、数字卡片一套、幼儿按小组人数每人一套学具:有数量分别为5-9的物品,数字卡片若干张,分组操作活动的作业、印泥、印章、笔。纸偶“小熊”、三组“泡泡”。

活动过程:

一、操作活动“比一比”

1、教师提出活动要求:每四人一组,请小朋友取出桌上的一个小碗,数一数小碗里的物体有几个,并找出相应的数字卡片。找好后,比一比你的这两个物品哪样多,多几个?哪样少,少几个?还是一样多?

2、 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 组织幼儿回答、提问后发幼儿说出多少、一样多。

二、不受物体大小、排列方式、颜色的影响,感知9以内的数。

1、出示贴绒教具“小熊吹泡泡”引入活动

小熊吹泡泡,吹了三组“泡泡”(泡泡的颜色、排列形式均不同,见下图),请小朋友仔细看看每组“泡泡”的数量,比一比哪组多?哪组少?

绿色 红色 蓝色

2、幼儿回答后,教师请幼儿点数每组“泡泡”的数量,并贴上相应的数字。

3、请幼儿说出7比8少1,8比7多1,8比9少1,9比8多1。

三、通过感官感知9以内的数

1、出示背景图,发幼儿观察图中物体的数量,并说出相应的数字,比较9以内数的多、少、一样多。

2、教师敲小铃,幼儿拍手,拍手的次数要与铃声数相同,同时启发幼儿说出小朋友拍的数与教师敲小铃的数一样多。

3、教师出示数字卡片,请幼儿按比数卡片多1或少1的次数拍手,同时发幼儿说出小朋友拍的数比数字卡片的数多1或少1。

四、分组操作

1、教师讲解每组的作业要求:

第一组幼儿在带数字的卡片上画上相应的数量的物体,如:5。

小百科:9,是8与10之间的自然数,是一个正整数,是奇数和合数。9是一个简单的阿拉伯数字。

中班教案 篇五

活动目标:

1、认识红色各种不同的象征意义,引发具体联想与抽象概念。

2、能绘画各种红色物品,通过语言交流进一步感受红色与情绪感受的关系。

活动准备:

1、红色大纸一张,记录笔一支。

2、事先收集蕴含象征意义的红色物品图片数组,具体内容见下文。

3、红纸若干,画笔。

活动过程:导入小朋友们你们看我手里拿的纸是什么颜色的呀?你们喜欢红色吗?为什么?(幼儿自由表述喜欢红色的原因,教师在倾听时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

红色会说话——出示红色大纸。看到红色,你想到了什么?为什么?——倾听幼儿的表达,将其对红色的感受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记录下来。

如,有孩子说看到红色就想到草莓,因为他喜欢红红的草莓;教师便画“心”,表示想到了喜欢的东西。

有孩子说看到红色想到了火,因为红色感觉好热;教师就用简笔画记录“火焰”。

(下面来看看老师会想到的有哪些,你们都认识吗)——出示蕴含象征意义的红色物品图片数组,拓展幼儿对红色的经验。

——出示第一组图片:红苹果、番茄、草莓、樱桃看到它们,你会想到什么?(请幼儿大胆联想并举手发言)

——出示第二组图片:红喜字、鞭炮、红包、福字、红灯笼。看到它们,你会想到什么?(引导幼儿向抽象情感方面的联想)

——出示第三组图片:各种红色交通标志。这里的红色会告诉我们什么?(提醒我们要小心、请注意。)

——出示第四组图片:中国结、世博会中国场馆、国旗。看到它们,你会想到什么?(想到中国,激发红色的爱国热情)我让红色来说话

——生活中有那么多红色的东西,它们跟生活中很多事情有关。请小朋友们回到自己的小组,在红纸上画上自己喜欢的红色的事物。

总结——教师总结并点评每个幼儿对自己画的红色事物的讲述,感受红色的丰富多样和其象征的意义。

幼儿园中班教案 篇六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感受风筝的对称美。

2、启发幼儿大胆想象、创造,运用对称的方式装饰风筝面。

3、使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每组放有各种彩纸、剪好的几何图形若干、剪刀、彩笔。

活动重点:知道了解对称图形。

活动难点:能画出对出图。

活动过程:

一、自由欣赏各种风筝:

1、幼儿自由欣赏各种风筝。

“哇!这么多的风筝,我们一起来看看!”

2、幼儿自由的和同伴交流,教师在旁倾听。

“请和你的好朋友说说你喜欢那个风筝?为什么喜欢它?”

二、引导幼儿感受风筝的对称美:

小朋友刚才都找到了自己喜欢的风筝,老师这里也有一只我喜欢的风筝。

1、出示一只图案对称的风筝。

你们觉得它怎么样?(幼儿自由发表意见)

2、引导幼儿感受这只风筝的左边和右边的形状和图案都是一样的。

请小朋友看看这只风筝左边的翅膀和右边的翅膀,你发现了什么?翅膀上的图案呢?

三、幼儿讨论如何装饰风筝面:

“这些风筝真漂亮,我们也来做一只漂亮的风筝好吗?”

1、教师出示制作好的风筝面,请幼儿比较怎样装饰可能最好看。

(1)你最喜欢哪只风筝?为什么?

(2)怎样才能剪出两个一样的图形。

四、幼儿制作风筝面:

“请小朋友用自己喜欢的彩纸、彩笔剪出各种漂亮的图形把自己的风筝装饰的最漂亮。”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6篇《中班教案》,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305 35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