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虎门销烟【优秀8篇】

发布时间: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对故事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借助故事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那么你有了解过故事吗?差异网为朋友们整理了8篇《7虎门销烟》,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虎门销烟 篇一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 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从而培养学生 爱祖国,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了解销烟经过,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从而培养学生 爱祖国,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上网搜集资料,可以点击“虎门”,了解虎门的地理位置,可以点击,了解危害,还可以点击“林则徐”,去更一步理解这位被史学界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英雄事迹。

2、课件(包括资料介绍,图片,销烟的视频资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3、了解虎门销烟的那段历史背景,认识林则徐,了解虎门的地理位置以及当时给中国人带来的危害。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美丽娇艳的婴粟花。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花吗?说说你对它的了解。(学生发言。)同学们,这些花虽然有着娇艳美丽的外表,但它们却能制成一种迫害人身体甚至生命的毒品,那就是,俗称大烟。(板书  大烟)2、说说你所了解到的对人类的危害。教师随即出示危害人类的一组触目惊心的图片。3、对人类的危害实在是太大了,它是一种强烈的麻醉剂,毒性很大,一旦上瘾就不易戒除,使人体力日衰,意志萎靡,当兵的失去战斗力,做工的丧失劳动能力,致使摧残人命,家毁人亡。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销毁文章。板书:虎门销烟      学生齐读课题。二、了解历史背景,简介林则徐。1、同学们,通过预习课文,你们知道是谁在虎门销烟吗?(林则徐)谁能根据课题用一句话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2、虎门在哪儿?林则徐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要销烟?老师相信你们通过上网查资料已经知道了许多,谁来介绍一下 ?学生逐一介绍,教师随即补充并出示林则徐铜像和虎门销烟池遗址图。三、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学习生字词。过渡:下面我们大家一起穿越时空隧道,进入十九世纪的虎门,去观看林则徐虎门销烟。1、播放课文录音。2、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自学要求。a、读通课文。边读边圈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做上标记,读不准的多读几遍。b、读懂课文。读完后想想你在初读中知道了什么。3、检查自学情况。a、出示生字词,检查记忆和认读情况。咆哮  收缴  销毁  历史  响彻  嚣张  欺侮   应邀   值得山寨壮举   沸腾   一担担   水泄不通   震惊中外    彩旗林立b、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探讨。咆哮     嚣张   销毁   彩旗林立   水泄不通c、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教师及时给予指导。d、说说通过初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四、作业设计:1、比一比,再组词。  欺(   )  销(   )  嚣(   )  毁(   )                     期(   )  消(   )  器(   )  设(   )2、补充词语。水(   )不(   )        成(   )上(   )      群(   )(   )腾            (   ) 炮(   )鸣       (   )旗(   )立       伟大(   )(   )3、按课文内容填空。   林则徐是(   )年(   )月(   )日,在(   )( 填地方  )销毁。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抓住“先。再。然后”这几个词语复述虎门销烟的经过。

2、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 爱祖国,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虎门销烟这一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发生在什么时间?

二、细读课文。

(一)、直奔重点段,了解销烟经过。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给中国人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林则徐颁布禁烟章程,下令禁烟,他是怎样销毁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说哪一节具体写了销烟的过程。(第三自然节)

2、指名读第三自然节。

师:这一天的午后二时许,林则徐等人健步登上礼台。这时候,礼炮轰鸣,群情沸腾。随着林则徐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那么,工人们是怎样销烟的呢?

学生自读第三节,画出描写销烟过程的语句。

指名说出语句,教师课件或小黑板出示:只见一群群光着脊梁、赤着双脚的民工。散发出股股难闻的气味。

销烟分几步完成?(三步)哪三步?

板书: 撒盐巴 同时,在出示的这段话中用红笔圈画出“先。再。然后”三个词语。

倒石灰

齐读这段话。

学生看板书练习叙述销烟的过程,用上“先。再。然后”三个词语。。

指名复述。

3、林则徐销烟仅仅是1839年6月3日这一天吗?(不是,整整持续了23天)

指名读第五节,从“23天”、“二百多万斤你”体会到什么?(引导学生说出体会到销烟持续时间长,销毁数量多,从中也可以看出流入国内的数量之多,对国人的危害之深。)

(二)、学习二、四两节,感受销烟场面的壮观。

过渡:这篇课文不仅写了销烟的经过,作者还 不惜笔墨描述了老百姓对这件事的强烈反响。自由读二、四两节,边读边圈画出重点词语,把自己的体会简单写在旁边。

1、学生自读二、四两节,圈画,批注。

2、同桌交流。

3、指名谈体会,重点品读。教师做如下预设,对学生的发言随即点拨,并指导朗读。

a、这一天,天气晴朗,碧海、蓝天、绿树,把古老的虎门寨装点得分外壮丽。(“分外”是“格外”的意思。蓝天当顶,碧海无垠,绿树成荫,它们把虎门装点得美丽、幽雅。然而今日的虎门寨却不同于往日,因为这里将会发生震惊中外的事件,所以它显得格外壮观。)

b、一大早从各地闻讯赶来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把宽阔的海滩挤得水泄不通。(“一大早”就赶来,说明虎门销烟这件事事激动人心的,老百姓明明知道午后才销烟,却一大早就赶来,可见他们 对这件事是多么关心;“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宽阔的海滩”、“水泄不通”表明前来观看的人极多,渲染出场面的轰动,同时,也不难体会出虎门销烟反映了人民禁烟的强烈愿望,这是大快人心的正义之举。)

你能把这种人多的场面和老百姓的激动心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学生练读。指名赛读。分组读。齐读。

c、过渡:还没开始销烟,老百姓就如此激动,当看到害人的随着潮水卷进了咆哮的大海之中,老百姓更是-----

齐读第四节。指名读,看谁读得最激动。

师:是啊,外国侵略者们把大量得运到中国,危害我们的国民,骗取我们的金银。多少人骨瘦如柴,多少人家徒四壁,多少人沿街乞讨,多少人冻死街头!这一切都是害人的 造成的,都是外国侵略者犯下的滔天大罪。林则徐下令销毁,就是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中国的老百姓再也不受侵害了。这样利国利民的事,你说老百姓能不高兴吗?

再次齐读第四节,读出激动的心情。

三、总结全文,了解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过渡:看到害人的被销毁了,老百姓再也不要遭受毒害了,他们唱啊,跳啊,激动的心情无法诉说。可以这么说,虎门销烟这一事件是历史上的一项-----(学生齐说:伟大壮举)

板书:伟大壮举

1、请同学们把全篇课文回读一遍,想想为什么说此次销烟是历史上的伟大壮举?

学生读课文,说出自己的理解。

2、这一伟大壮举,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呢?齐读最后一节。

3、师:林则徐下令禁烟,他以虎门销烟这一行动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它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好欺侮的。同学们,看一看虎门销烟的场景,看一看林则徐的塑像,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时近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不少人又陷身毒品不能自拔,害人害己害国,你又想说什么呢?

四、作业设计:

1、进一步搜集资料,探讨今天在一些地方毒品死灰复燃,它的危害又表现在哪儿?我们应该如何远离毒品,拒绝毒品?

2、小练笔。以“我站在林则徐塑像前”为题,写一段话。可以讴歌中国人民不可欺侮的斗争精神,可以抒发对林则徐的崇敬之情,可以表达自己远离毒品,强身为国的坚定决心等等。

虎门销烟 篇二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另有两个多音字要掌握,理解并熟记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末段,体会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实验目标:

让学生回顾历史,了解旧中国的屈辱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情动于中而发而外。

教具准备:

《鸦片战争》录像、《虎门销烟》课件、网络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相配的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通过上网搜集和处理资料,了解林则徐以及虎门销烟的背离景资料。

一、课前准备:观看《鸦片战争》

二、谈观后感受自然导入

师:这是一部老电影了,但我却是看了一遍一遍了,因为作为一名中国人,这段历史是永远不能忘却的。你们看完了以后,想说些什么呢?

(生自由谈论。)

师:影片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说你的理由。

(可自由谈,只要说出理由就行,相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引出主人公林则徐)

师:你们了解林则徐吗?

先调动学生已知,大致说说对林则徐的认识,引导学生上网查询。然后师总结。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提醒:不动笔墨不读书。掌握生字词。

出示要求:自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想象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标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检查自学效果。

(3)出示词语。

鸦片 欺侮 盐巴 虎门销烟

历史 装点 顿时 伟大壮举

(4)指名读词,重点读准翘舌音、后鼻音。

(5)解释词义,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6)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四、练习巩固

1、描红。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精读课文第二至六自然段。

2、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一、复习导入

二、精读课文

1.虎门销烟是个怎样的事件?从课文中找一两个词语来说明。(引导学生读读文章的第一、第六自然段,首尾联系,理解“值得纪念”是不同寻常的意思,“伟大壮举”是指伟大的举动)(板书:伟大壮举)

过渡:课文中说虎门销烟是“伟大壮举”,在“壮”下加“△”,“壮”在这个词中是什么意思?(雄壮、气势盛大)读读全文,找一找哪些句子能表现“壮”,将这些地方画下来、读一读,是不是能感悟到“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壮举”。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你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这一事件的“壮”?

(2)读后交流。引导学生体会这一段以销烟前场面的隆重、壮观体现了事件之“壮”。①前来观看的人多而广,“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宽阔的海滩挤得“水泄不通”;除了百姓还有文武官员、外国商人。②隆重,虎门寨装点得“分外壮丽”,新搭起的礼台上“彩旗林立”;官员“身着朝服”。(板书:场面:壮观、隆重)

(3)指导朗读。

这一段我们应该怎样读?先让学生自读感悟,然后试读,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组织评议,教师适时点拨,然后再读,要求学生读出场面的壮观、隆重,特别提示要把描写人多、场面隆重的词语读好。

3.学习第三至五自然段。

(1)过渡:销烟前的场面是这样的壮观、隆重,可见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壮举”。接下来第三、四、五自然段写了这个“伟大壮举”的经过。默读第三至五自然段,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这三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虎门销烟的经过)(板书:经过)让学生概括说说主要经过:下令、销烟、结果。

(2)从“虎门销烟”的经过中,哪里看出“壮”?

①指名读第三自然段中描写下令销烟情景的句子。让学生说一说哪些词句写出了事件的“壮”?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交流:“群情沸腾”、“礼炮轰鸣”反映人民禁烟的强烈愿望,林则徐“一声令下”,说明了中国人民禁烟的坚强决心,这些词语都写出了事件之“壮”。

指导诵读:抓住上面这些词语进行诵读,让学生读出中国人民激昂奋发之情,读出气势,显示出“壮”来。先学生试读,再指名读,评价,指点,最后齐读。②指名读描写销烟方法的句子,边听边想:是分几步销烟的?

(第一步:撒盐巴教师为主概括)(第二、第三步:抛鸦片、倒石灰让学生自己概括)(板书:撒盐巴抛鸦片倒石灰)

自由读描写销烟方法的句子,看看课文用什么词表示这三步的先后顺序,并用“先……再……然后……”这几个词语复述工人是怎样销烟的。(板书:先再然后)

指导朗读;这样的销烟方法真是简易、独特,而且有效。教师引读。师:“随着林则徐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只见……,先向……,再把……,然后又把……顿时,……”然后,自由练读,结合插图在头脑产生图像,通过销烟的过程感悟这是一次“伟大壮举”。然后,指名读。最后齐读第三自然段。

(3)老百姓的反映怎么样呢?自读第四自然段,读时你想到什么?想想应该怎么读?

教师点拨:①从“跳哇、叫哇”想到销烟大得人心、大快人心。②从“成千上万”、“欢呼声”想到销烟的声势撼天动地,爱国拒侮的志气、力量震惊中外。你能把这一段读得更好吗?把欢天喜地的“壮情”和撼人的力量读出来。

(4)想不想来看看当时的情景?师播放虎门销烟的课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结果如何?请自读第五自然段,再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引导学生抓住“整整”、“23天”、“二百多万斤”朗读体会“伟大壮举”战果之大。

三、拓展练说

(1)教师引导看图:看看咆哮的大海,看看林则徐指挥销烟的场景,再看看林则徐的塑像,你想说些什么?可以结合现实总结出:中国人民不可侮。(板书)指导朗读。

(2)出示第六自然段。练读,最后齐读。

(3)说说你们读完这句话后有什么想说的?

(4)师总结,激发孩子们为了中国的强大而努力学习。

(5)齐读课文。引读: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1839年6月3日。

四、学法练笔

1、齐读第三自然段

2、师出示“……先……再……然后……”及练笔要求。

3、小组合作练说,并互评。

4、推荐或自荐说,师生共评。

5、怎么说就怎么写。

五、练习巩固

1、小练笔

2、同桌互相复述课文。

虎门销烟 篇三

教学要求:

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侮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

师生问好

一、复习检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初读了课文,请同学开小火车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书后)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7、虎门销烟。齐读课题。

二、听课文范读,思考

为什么虎门销烟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壮举?

(板书:值得纪念  伟大的壮举)

三、细读第二自然段。

(1)请大家轻声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想从哪儿看出虎门寨这一天很壮观、隆重?

(2)谁来说说?

读后交流。①前来观看的人多而广,“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宽阔的海滩挤得“水泄不通”;除了百姓还有文武官员、外国商人。②隆重,虎门寨装点得“分外壮丽”,新搭起的礼台上“彩旗林立”;官员“身着朝服”。

讨论:为什么来到海滩的人这么多?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壮观场面。

四、品读三至四自然段,感受销烟的经过。

1、一边读一边思考:分几步销烟的?销烟过程中人们的心情怎样?

2、出示文字。

只见一群群光着脊梁、赤着双脚的工人,先向灌了水的硝烟池里撒下盐巴,再把收缴来的鸦片抛入池内,然后又把一把把生石灰倒下去。

3、讨论:用自己的话说说销烟是分几步进行的。?(第一步:撒盐巴教师为主概括)(第二、第三步:抛鸦片、倒石灰让学生自己概括)

(板书:撒盐巴  抛鸦片  倒石灰)

课文中用什么词把三事件连起来?(板书:先……再……然后……)

4、小结:

有时候我们要完成一件事,必须分几步来做,为了表明这几步的先后顺序,我们可以用上“先、再、然后”来连接。

5、指导说话。

引导回忆生活中哪些事需要分三步以上来完成。用上面的词练习说话。

6、看到害人的鸦片被销毁了,老百姓有什么反应呢?自读第四自然段,读时你想到什么?想想应该怎么读?

教师点拨:①从“跳哇、叫哇”想到销烟大得人心、大快人心。②从“成千上万”、“欢呼声”想到销烟的声势撼天动地,爱国拒侮的志气、力量震惊中外。

在旁边观看的外国商人目睹了这个壮观的销烟场面,他们又会有什么感想呢?

7、想不想来看看当时的情景?师播放虎门销烟的课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8、学生“我来试试”

五、结果如何?请自读第五自然段,再告诉大家你注意到什么?

1、引导学生抓住“整整”、“23天”、“二百多万斤”朗读体会“伟大壮举”战果之大。

2、虎门销烟,大快人心,震惊中外,所以这件事被称为——伟大壮举;它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它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这件事情意义重大,而它发生在1839年的6月3日,因此我们说这一天是——中国历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

齐读最后一段。

3、师总结:是啊!这些鸦片商都是惟利是图的资本家、不择手段的侵略者。他们打着经商的旗号,把无数的鸦片运到中国,牟取暴利,他们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是灾难,是痛苦,林则徐收缴了他们的鸦片,邀请他们来观看这次销烟,就是为了打击他们的嚣张气焰,就是向他们发出警告,也向世界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板书)林则徐是我们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英雄。

六、拓展练说

1、教师引导看图:现在,当我们看完林则徐指挥销烟的场景,面对着端坐在我们面前的这位伟大民族英雄的塑像,此时此刻,你们想说什么呢?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鸦片害人,早就应该销毁,虎门销烟为中国人争了光。

林则徐是个功臣,要不是他,恐怕鸦片还不一定能被销毁。

现在,仍有人在吸“烟”,多么不应该啊!

对!一百六十多年过去了,现在仍有人在造毒、贩毒、吸毒,请看图片。

我们要为了中国的强大而努力学习。

2、结束语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值得纪念的日子——1839年6月3日,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英雄的名字——林则徐,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伟大的壮举——虎门销烟。

下课!

虎门销烟 篇四

虎门销烟教学反思

《虎门销烟》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记叙了1839年6月,林则徐率领文武百官在虎门销毁了200多万斤害人的鸦片,这一举动震惊中外,让外国侵略者看到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因此在教学是要让学生深入到这一历史事件中,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再通过文中的语言文字来深入了解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由于课前预习比较充分,感觉整堂课上得较成功。细细反思主要表现如下:

1、抓住主线,创设激情,进入情境。

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是一个大快人心的壮举,因此在教学中我时时刻把学生的情绪集中在“壮”这个字眼上,引领学生用心地、细细的品读课文,从哪些语句中我们能深深的感受虎门销烟是壮举?学生在细读课文后,首先感受到的是销烟前人的多而广,抓住了第二自然段中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水泄不通”等词读悟出了人多而广;其次是感受到了销烟的隆重、壮观,让学生自己读了第二自然段之后从文中的“水泄不通”、“彩旗林立”看出场面的隆重、壮观,然后让学生读出这种场面;接着进一步引导从将要下令时的情景和销烟时的情景中发现“礼炮轰鸣”、“群情沸腾”,让学生边读边想像当时的情景,把气势读出来;最后让学生想像自己也在现场,自己也在欢呼,体会出销烟在老百姓的心中是大快人心的,体会出人民的那种爱国的感情,当学生们把自己的情感放在其中后再去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时,更是一种感情的迸发,学生们读得气势磅礴,震撼人心。

2、迁移生活,感情升华

课文结束的时候,当孩子们还沉浸于虎门销烟的壮举中,沉浸于林则徐的英勇斗争精神中时,我话锋一转,“同学们,林则徐虎门销烟,震惊中外,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壮举,人们永远地记住了他,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忆的模糊,今天我们却看到了和虎门销烟格格不入的现象。目前走私毒品现象依然猖獗。那些大毒枭想尽一切方法从国外贩毒运毒。为了赚取高额的钱财,他们不仅残害着同胞的身体和灵魂,更在危害着国家的安全。面对这样的情况,你最想说什么?”“此时此刻,面对这我没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你又想说什么?”可能是我问的太急了,也可能是我问题设计的不够合理,孩子们的而回答只停留在面上并不深入,课堂气氛也相当沉闷,在此浪费了很多时间,为此我深感遗憾。除此之外,驾驭课堂的能力和对学生的引导也不够,这也是我今后的课堂上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虎门销烟》教学反思

“当你站在林则徐塑像前,你的眼前一定会浮现出虎门销烟那壮观的场面,你的心底一定会涌起一种民族自豪感……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难忘的历史——《虎门销烟》。”随着激情导入,我们再次走进了课文《虎门销烟》的第二课时教学。教完这一课,我的感受颇多:

一、找准课文的切入点,引导学生潜心阅读

今天我进行了第二课时的教学,主要是突破教学难点“揭示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通过让学生自渎自悟、边读边想的方法,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让学生自主读书、评论、感悟,真正体现课堂教学的动态效果。在复习导入时直接构建一个话题“你是从哪些语句感悟到“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壮举”呢?”去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解读文本。从场面壮观、仪式隆重、人群兴奋几个方面去感悟,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出来。最后通过拓展练习提升对虎门销烟的认识和理解,并借此机会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在教学中教师准确的研读文本,找准切入点,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处。

二、扎实进行字词训练,教给学生理解词语方法

“文字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头等重要的训练。”我以为,阅读教学中词语的训练,应采取多种方法,扩展学生释词思路,优化训练,指导运用,就能收到较好的语言文字训练效果。

许多教师不能根据学生年龄及认知水平选择适合于学生的释词方法,常让学生翻开字典(词典)说出要理解之词的意思,并要求学生把词义背下来。结果学生死记硬背半天,最后勉强背下来了,可是不知道使用,最后还是等于没有掌握这个词,理解词关键在于会灵活运用,从而达到掌握词的目的。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以下方法:

1、替换法:用同义词或近义词来替换要解释的词。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选择他们已经掌握的词汇来解释新词。例如在课文中出现的一些词语“销毁”、“欺侮”我采用替换法让学生理解词语。

2辨析法:在具体的语境中辨析词义。对词语的基本意义、引伸义、比喻义加以分析比较,明确词语在文章中深刻含义。如文中出现的成语“水泄不通”,”一词,先让学生说出是“连水也不能流出来”的本义,联系上下文,就可知道是指“人很多”的意思,接着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有哪些词语写出人多,接着让学生感情朗读体会硝烟时场面的壮观。

3 联系上下文理解:这是一种将放到具体的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来释词的方法。如“壮举”一词的理解,学完第一课时后在,学生理解了全文内容后,反复咏读语句,结合观察书中插图,领会“壮举”是形容虎门销烟是一件气魄大,盛大的举动,这样比单纯利用“词典”来理解,要深刻得多。

解释词语,理解词义,其根本目的和归宿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教师指导理解的同时,必须适时训练,使其能运用,而应摒弃那种照搬词典之法。

三、找准文本空白处,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考虑教材特点及学生需要,本着“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精神,在文章的重难点关键处,精心设计教学方法,逐步深入,分层次、有梯度地让学生慢慢进入角色,激活他们的想像力,进行文本的补白和再创造。在本课教学中我设计了几次补白训练:1、如果你是围观的一位老百姓,当看到硝烟的彩旗林立,人流如潮,你想说些什么?2、如果你是硝烟的一位民工,当看到一担担的鸦片被销毁,你想说些什么?3、当鸦片销毁以后,老百姓们跳呀、叫呀,他们会叫些什么?在教学时,我在主题深化处设置空白,让学生回顾和升华所学知识,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渴求心理。课文到高潮,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处于高潮中,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可以说是处在“言尽而意无穷”、“一曲弹罢,绕梁三日不绝”的情形之中,这不正是语文课堂教学需要的佳境吗?这里的补白训练,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使学生对文本有更完整的印象,更全面的了解,以便丰富“林则徐”这一民族英雄形象,深入理解“虎门销烟”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意义,学生学完后回味无穷,是教学的闪光之笔。

通过教学,也让我看到许多的不足之处。一是我还是把硝烟过程作为重点锻炼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对突破难点,揭示其意义并没有价值。不如舍掉,利用这部分时间在仪式的隆重、人群的兴奋两方面更好地细读文本,也多留点给孩子练笔的时间。二是拓展有点偏离主题,如果直接进行“如今,生长在新时代的我们,如果踏上虎门销烟的遗址,看着咆哮的大海,想起林则徐指挥销烟的场景,仰望着林则徐的塑像,你想说些什么呢?”的拓展效果会更好一点。 在今后的教学中,文本的解读定位一定要准确。要敢于取舍,围绕有价值的内容细读文本,并进行有效的拓展,从而达到预期效果。

虎门销烟 篇五

一、教学要求: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      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侮的精神。二、教学重、难点: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侮的精神。三:教具准备:挂图四:教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课文。             三、学习第一段           四、小结。 1. 出示挂图,讨论:(1)这副画上画的是谁?(2)他是一位怎样的历史人物?他曾做过一件什么了不起的事情? 2. 板书课题,进行质疑。 1. 教师检查自学情况字音  寨  渣  (翘舌音)盐  斤   (前鼻音)分  担   (多音字) 词义   水泄不通  嚣张气焰健步   咆哮  欺侮 长句  礼台上,一侧是身穿朝服的文武官员,另一侧是应邀前来的外国商人。(长句子中间要停顿,不能读破。)1、自读第一段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3、说说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什么样子的日子“值得纪念”的日子?(板书:值得纪念) 4、读了这一段,你想知道什么? 1、学生讨论林则徐       2. 学生质疑思考 1. 自学要求:(1)轻声读生字,读准字音。(2)画出新词,想想意思,不懂的查字典。(3)快速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学生自由读课文,并讨论问题       学生讨论  让学生初步了解林则徐。     激发兴趣。 考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培养学生概括段落大意的能力。        作业:一、组词销(  )历(  )赛(  )消(  )厉(  )寨(  )侮(  )徐(  )壮(  )悔(  )除(  )状(  )二、抄写练习第3题的词语两遍。板书:虎门销烟 伟大壮举

虎门销烟 篇六

《虎门销烟》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坪坦中心校  陈立新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读10个生字并组词

3.通过学习课文场面描写,了解课文内容

4.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学习课文场面描写,了解课文内容

2.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爱国精神

教学准备:课件、识字卡片、

道具 视频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情境进入

《虎门销烟》学习设计(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10个生字并组词

3.模拟课文场面描写,了解课文内容

4.知道虎门销烟的重大意义

学习重点:学习课文中四个场景,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准备:鸦片的知识等

学习过程:

预习课文

在清朝,有很多外国商人在中国做生意,当时的人们喜欢把这群人称“洋人”,喜欢把他们所卖的东西名称前加个“洋”字,如他们卖的货物为“洋货”。如:怀表称“西洋表”,火柴称为“洋火”,铁钉称为“洋钉”。。。。。当时,有些不法外国商人在中国倒卖 “洋烟”,也叫“大烟”。大家知道什么吗?(鸦片)

大家知道关于鸦片的知识吗?它是怎么来的?

学生回答:。。。。。。。

鸦片的危害有哪些?

学生回答:。。。。。。。

(课文后的学习链接)

当时清政府见到鸦片危害巨大,国力衰退,财富外流,所以发起了禁烟事件。委任钦差大臣林则徐负责收缴鸦片,并在虎门集中销毁。这就是《虎门销烟》事件。

学生回忆鸦片的知识并发言

翻到课本的“学习链接”学习鸦片的危害,对鸦片有进一步的了解。

认识林则徐销烟事件的起因

二、自主学习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词组和四字成语。(生字卡)

生字:遵  呵  锣   聋 泄  搭  监  督 恭 畏

组词:遵照 笑呵呵 锣鼓 震耳欲聋 水泄不通 搭台 监督  恭敬  敬畏

分组读、指名学生带读、

学生齐读

开火车、伸出手指听写

2、再读课文,分组找出《虎门销烟》事件的开始、过程、结

果的句子,画上横线。

自由朗读课文,找出生字词

复习生字词。朗读、听写生字

通过与其他同学的比较,看看哪组同学读的最好。

自由朗读课文,分组按提示找出课文内容。

学生讨论,指名学生代表回答

第一大组:事件开始的时间、地点、人物

第二大组:事件的过程:销烟过程

第三大组:事件的结果:销烟数量

指名学生代表发言、补充。

3、按照上面的事件提示,偿试将课文分为三部分。

指名学生代表回答

第一部分:(1--2)交代虎门销烟

第二部分:(3--4)销烟过程

第三部分:(5--6)销烟结果

虎门销烟这一历史事件大快人心,震惊中外。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三、才华展示

当时的销烟盛况我们是无缘目睹了,但是我们可以来偿试一

下那个销烟过程的。

分组朗读课文。

找出相应的句子并画上横线。

与同学讨论交流。

学生代表发言。

根据提示将课文分为三部分。

学生代表发言

模拟课文中的四个场景。(根据教师的提示表演)

大家想不想呀!(表演)

演出场景一:林则徐接旨、人们看布告的情形

演出场景二:虎门销烟

演出场景三:林则徐接见外国商人

(教师准备:圣旨一份、鸦片一箱、石灰等)

四、感情升华

刚才我们一起简单重温了虎门销烟的过程。同学们的表演真是精彩纷呈。经过虎门销烟,把洋人的鸦片销毁了,真是痛快。下面我们再次体会一下中国人不可欺的感受。把人们看布告的样子和林则徐的话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四小结

今天我们知道了林则徐这一民族英雄,也知道了虎门销烟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那么,大家现

在想一想,这一事件有什么重要

学生表演

有感情地朗读文中的精彩的句子,体会大快人心的感情。

意义?这事件之后,林则徐又会怎么样了?由这一事件引起了什么更大的事件呢?大家课后再去找找。

五作业

练习和巩固

虎门销烟 篇七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揭题谈话: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七课《虎门销烟》,(齐读课题)从课

题中我们了解到什么?你知道是什么吗?它对人有什么危害呢?(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及对人危害的课件)。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大意。

2、指名说说时间 、地点、人物和事件。

3、你了解林则徐吗?生汇报课前搜集资料,师出示课件:林则徐生平简介。

4、出示词语,检查自读情况。

5、指名读课文,相机正音。

6、同桌互相读课文,说说你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7、四人小组复述课文。指名在班上复述。

8、交流如何识记生字,师范写“寨”、“毁”。

9、描红仿写,师巡视并个别指导。

三、作业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在无能清政府下的中国,,让中国白花花的银子象水一样流入了英国人的腰包;,让中国人面黄肌瘦,骨瘦如柴;,给中国人戴上“东亚病夫”的帽子。,给中国带来耻辱,带来灾难!让我们记住这一天----1839年6月3日,伟大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在虎门销烟。

二、精读感悟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谁来记住这个让人难忘的日子?

指名读,齐读。

2、学习第二自然段师:我们来看看这一天的虎门寨与往常有什么不同?

(1)自由读,指名说,相机板书:分外壮丽 水泄不通 彩旗林立。

(2)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场面的壮观和隆重。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默读课文,找出描写销烟场面的词语画上横线,在表示销烟顺序的词语下面加“· ”,在表示销烟动作的词语下面加“­­”。

(2)指名汇报,相机板书:礼炮轰鸣 群情沸腾。

(3) (出示课件)指名赛读第1至3句话。

(4) (出示课件)指名读第4、5句话,生评价读得怎样,指名再读。

(5)播放销烟视频,酝酿感情。

(6)齐读第三自然段,回味难忘的历史一刻。

4、学习第4自然段

师:看到害人的被销毁了,老百姓们有什么表现?

指名读课文,课件出示重点词语,男女生赛读。

5、学习第5自然段

自由读,找出有关数字多读两遍。(出示课件)

指名读,齐读。

师:看着咆哮的潮水将害人的卷走,假如你就是虎门销烟现场的一名老百姓,面对此情此景,面对民族英雄林则徐,你想说什么呢?

1、 学习第6自然段

师:为什么说虎门销烟是伟大的壮举呢?

指名读最后一句话,齐读第六自然段。

2、 小结全文:虎门销烟让外国人明白中国人禁烟的决心,虎

门销烟让外国人知道中国人是不可欺侮的,虎门销烟将永远载入中国的史册,它是中华雄狮觉醒的标志!让我们铭记这一幕,牢记这一天,一八三九年六月三日!

三、延伸拓展

1、欣赏林则徐的话:

(1)苟利社稷,敢不竭股肱为门墙辱。

(2)生死见命,成败天也。

2、搜集有关林则徐的故事读一读。

3、办一张“远离毒品”的手抄报。

《虎门销烟》优秀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虎门销烟的经过及其意义。

3、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侮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虎门销烟的经过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

抓住文章关键词句,理解、体会。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七课《虎门销烟》。(幻灯片1)(齐读课题):通过预习,你们已经知道虎门在我国的什么地方了吗?(广东省东莞市);“销”是什么意思?(销毁);这里的“烟”你知道指什么吗?(鸦片);你了解鸦片吗?(幻灯片23456)。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站出来一位民族英雄——林则徐,他被当时的道光皇帝任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并在虎门海滩上将收缴来的鸦片全部销毁。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一起去感受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情景吧。在读课文之前,老师想先检查一下同学们对生字词的预习情况。(幻灯片7)

读完生字词后学生齐读课文,如果有读错字音的老师及时纠正。

二、精读感悟

1过渡:说到虎门销烟这件事,你最关心的是什么?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一天的虎门寨与往常有什么不同?

(1)自由读,指名说,理解“分外壮丽 水泄不通 彩旗林立”

(说明前来观看的人多而广。)

为什么会这样呢?

(2)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场面的壮观和隆重。

3、学习第三自然段

理解“礼炮轰鸣 群情沸腾 震惊中外”

(说明仪式很隆重。)

(1)默读课文,找出描写销烟的场面,在表示销烟顺序的词语下面加“· ”,在表示销烟动作的词语下面加“波浪线--”。

(2)指名汇报(先—再—然后)(撒—抛—倒)

出示课件(幻灯片8)

(3)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销烟经过吗?(试述用上先-再-然后)

(4)你能用先-再-然后再说一句话吗?

师:看着鸦片在销烟池里咕嘟咕嘟的冒着泡,你们有什么感受?

4、学习第4自然段

师:现在,看到害人的鸦片被销毁了,老百姓们有什么表现?

指导朗读。(学生模仿老百姓)

5、学习第5自然段

师范读,找出有关数字多读两遍。从这两个数字可以看出什么?

( 说明销毁的鸦片数量多。)

过渡:此时,我们已经充分地了解了鸦片的危害,非禁不可、非销不可,林则徐销得好、销得对,可谓大顺民心、大快人心。

6、学习第6自然段

齐读。

师:你读懂了什么?

一举两得:打击了外国的侵略,表明了中国的不可欺侮。

7、小结:

虎门销烟让外国人明白中国人禁烟的决心,让外国人知道中国人是不可欺侮的,虎门销烟将永远载入中国的史册,它是中华雄狮觉醒的标志!让我们铭记这一幕,牢记这一天 ----- 一八三九年六月三日! (齐读第一自然段)为了纪念这一天,人们把这一幕雕刻在了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出示幻灯片12)

三、练习(幻灯片13)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8篇《7虎门销烟》,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5 36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