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与子【最新3篇】

发布时间: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差异网为您精心整理了3篇《父与子》,如果能帮助到您,差异网将不胜荣幸。

父与子 篇一

马克·汉林

【自学指导】

1. 感悟心理、语言、动作描写对塑造人物的作用,把握人物形象。

2. 通过自读与讨论结合法,进一步感受、理解本文的思想感情。

3. 理解课文中父子之间的爱和信任所产生的神奇力量。

【正音正字】找几个陌生汉字注音,记住每个字的书写要点。【积累词语】找出文章中的成语和好词语,并认真抄写几遍。【朗读课文】【课文简析】 课文讲述了美国洛衫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抱着坚定的信念,冒着危险,不顾别人的劝阻,历经艰辛,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及其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情。课文先写在地震的混乱中,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急切地冲向儿子的学校。尽管学校已成废墟,他还是坚定地向儿子的教室走去。接着写他不顾别人的劝阻,也不怕别人误解,坚持挖掘,营救自己的儿子。最后经过38小时不停的奋斗,他的儿子和另外13个同学获救。第1、2段,写出大地震的严重后果是:一伤害人数众多;二建筑破坏严重。其作用是:为下文挖掘的困难和危险作铺垫。文章中最能体现父亲绝望悲伤的话是:“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写出父亲眼看学校已经变成废墟,一时感到悲伤与绝望。父亲反复问别人“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表明父亲渴望帮助,迫切希望别人能帮助自己,抓紧时间,尽快救出儿子。三次出现这句话,突出了父亲在帮助无望的情况下,继续孤军奋战,更显出父爱的可贵。人们叹息地摇头走开而没有帮助他一起挖掘的原因是:①人们认为孩子已经死了。②挖掘废墟很危险,不必做无谓的牺牲。③人们认为这位父亲因为丧子而精神失常了。 作者不直接写挖了36小时,而要写“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是为了突出时间的延续,突出挖掘时间长久、挖掘比较艰难,给人以紧迫感和危机感,更能体现父亲坚强的信念、顽强的毅力,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执著的爱、为救儿子克服的巨大困难。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三次出现在课文中。三次时间不同,意义也不完全相同。第一次,父亲悲伤、绝望时想起这句话,促使他下决心采取救援行动,非常坚定地要履行诺言,抢救儿子。第二次,是在救援行动有望时,儿子告诉父亲:这句话成为他身处绝境时的精神支柱,帮助他勇敢面对困境和死亡,表现了儿子对父亲的绝对信任,并且以此鼓励同学。第三次,面对死亡的威胁,儿子勇敢地决定让同学先脱离绝境,说明这句话对儿子的为人处世有深远影响,表现了父爱的力量非常伟大。 )文章中与“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我’”这句话呼应的语句和情节是面对人们多次劝阻,父亲毫不动摇,“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到处是血迹。” 首尾两段,在表达上有特殊作用。首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地震造成的巨大损失,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大背景,突出了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末段,“巨大灾难”与首段呼应,同时通过父子“紧紧拥抱在一起”再次突出文章中心:父子深情,是产生奇迹的力量源泉。 学习这篇课文,一是要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二是通过分析人物心理,语言和动作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文章的主要特点。【思维训练】(根据自己情况,至少选做六题)1. 成语接龙:①欢声笑语;②无济于事。2.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3. 第1、2段,写出大地震的严重后果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4. 文章中哪句话最能体现父亲的绝望悲伤?5. 如何理解“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6. 父亲反复问别人“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从中你能感到父亲当时怎样的内心?三次出现这句话有什么作用?7. 人们为什么都叹息地摇头走开而没有帮助他一起挖掘?8. 从课文中找出表现人物情感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并作适当分析。9. 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挖了36小时,而要写“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10. 如何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11. 文章中哪些语句和情节与“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我’”这句话呼应?12. 首尾两段,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朗读课文】【课外作业】1. 完成“学习建议”。2. 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3. 预习《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后记】

父与子 篇二

现代文阅读试题是高考语文测试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直接影响获取知识的质与量,也是一种较复杂的智力活动。今天第一范文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地震中的父与子》阅读训练试题及其部分参考答案,以供同学们练习参考、反思和感悟,一起来看看吧。

地震中的父与子

1989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一带的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使30万人受到伤害。

在混乱和废墟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7岁儿子上学的学校。他眼前,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二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一阵之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就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的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楼的一层左后角处,他疾步走向那里开始动手。

在清理挖掘时,不断在孩子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他们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拦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着头挖着挖着。

救火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起火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难以控制自己,可这样不但不利于你自己,对他人也有危险,马上回家去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人们都摇头叹息地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失去孩子而精神失常了。

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在第38小时,他忽然听见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爸爸,真的是你吗?

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来救我,也就能救出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

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了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

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孩子,都活着!快来人!

过路的几个人赶紧上前来帮忙。

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小出口开辟出来了。

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动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的,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这一对了不起的父子在经历了巨大灾难的磨难后,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1.父亲赶到学校时,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的原因是什么?(4分)

2.父亲请求帮助时,为什么人们都摇头叹息,没人帮他挖?(6分)

3.填空。(4分)

在地震灾难中,父子俩都想起了不论发生什么,我(你)总会跟你(我)在一起,这句话除了体现父子间的深挚的爱,还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     ,儿子对父亲的    。

4.文中画线句子对描写父亲起什么作用?(5分)

5.文中除了表现父子之爱,还表现了那些人之间的关爱?由此,你对人世间的爱有什么深切的认识(用一两句话概括)?(6分)

地震中的父与子阅读答案

1.(4分)因为他看到儿子上学的小楼已变成废墟,(2分)认为儿子一定死了,感到绝望。(2分)(意思对就得分)

2.(6分)人们认为这位父亲因失去孩子而精神失常,对他深表同情;(3分)但断定孩子绝无生还的可能,继续挖下去还会有危险。(3分)(意思对就得分)

3.(4分)责任感  信任

4.(5分)突出父亲挖的时间长;(2分)表现父亲的执著(坚毅、坚韧、顽强),对孩子的深挚的爱。(3分)(意思对就得分)

5.(6分)

(1)父爱:

①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

②救火队长关心父亲的生命安全。

③警察劝父亲控制情绪,并关心群众的安全。

④好心人劝慰父亲。

⑤过路人帮助父亲救出14个孩子。

⑥儿子鼓舞同学。遇救时先让同学出去。(此问3分;每答对一点得1分,答出三点就得满分。意思对就得分。)

(2)认识(示例):

①爱能够创造奇迹。

②爱能够激发人的潜能。

③爱使人高尚。④爱是精神的支柱,能够使人绝处逢生。

⑤爱使人坚毅。

⑥爱是驱散黑暗的阳光。(此问3分;答案不限以上所列,只要切合文章思想内容、语言精炼就可得分。)

父与子 篇三

活动目标:

1、对幽默画感兴趣,愿意与同伴一起讲述图片内容,体会作品所蕴涵的趣味性。

2、学习按顺序仔细观察画面角色动态、表情,理解上、下幅画面之间的关系。

3、在观察理解图片内容的基础上,用较流畅的语言,有重点、有顺序地讲述幽默画的主要内容。

活动准备:

1、教具:幽默画《父与子——救火》大图片一套四幅。

2、学具:与幼儿人数相等的小图片若干套。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父”与“子”的人物图片,介绍其关系,引发幼儿活动兴趣。

(1)教师:他们分别是谁?(爸爸和儿子)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父子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

2、教师逐一出示《救火》的四幅图,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并说说所看到的画面内容和自己对画面的理解。

(1)出示第一幅图,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儿子认为发生了什么事?儿子的心情怎样?(请幼儿自由讲述)

(2)出示第二幅图,提问:儿子想去做什么?他会想些什么办法呢?他是怎样跑的?(幼儿自由回答,教师及时指导幼儿语言的完整性,同时鼓励幼儿大胆想象)

(3)出示第三幅图,提问:儿子跑去干什么了?他往窗户里泼水后会发生什么事情?他心里在想什么呢?(请幼儿与同伴讨论讲述后再个别讲述)

(4)出示第四幅图,提问:咦?到底发生什么事情了?爸爸和儿子分别会说什些么?

(5)教师小结。

3、幼儿完整讲述。

(1)幼儿分组讲述。幼儿两两组合,用轮流讲述的方式进行,要求别人在讲述的时候要认真倾听。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2)请一组幼儿在集体面前完整讲述,教师提醒其余幼儿认真倾听。

(3)教师引导幼儿从讲述是否完整连贯、表情是否生动等方面评价。

4、引导幼儿引进和迁移新的经验进行讲述。

(1)教师:儿子和爸爸要怎么做才能避免发生这样的误会呢?

(2)鼓励幼儿与同伴大胆讲述,教师轮流倾听,进行简单的评价。

5、教师小结活动情况,并请幼儿于活动后讨论:今天我们看到的图片与平时看到的图片有哪些地方不一样?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3篇《父与子》,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305 36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