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的大石头【优秀6篇】

发布时间:

从长远角度考虑,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一时之功。它需要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多关注最新信息,多阅读名家名著,开阔视野,增加实践。差异网为朋友们整理了6篇《奇怪的大石头》,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奇怪的大石头 篇一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捉迷藏吗?怎样藏才可以让小伙伴找不到你呢?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也经常玩这个游戏。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七课《奇怪的大石头》(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词语,检查并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2、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三、质疑解难

1.默读课文,并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交流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

四、巩固练习。

1、齐读课文。

2、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先读帖,再摹写,最后临贴。)

五、布置作业。

1、学习课文后,你又产生了哪些问题,写在纸条上交给老师。

2、巩固本课生字,并认真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从题目入手,从“奇怪”入手。

1、同学们你们喜欢石头吗?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石头。

2、你们见过“奇怪”的大石头吗?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七课《奇怪的大石头》。请大家通过读课题来回答老师的问题:这篇课文讲了什么样的大石头?我没有听清,再来一遍?(这样反复引导学生读出对题目的理解)。

二、围绕“奇怪”做文章

1、课文围绕着大石头讲了哪些奇怪之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

2、学生汇报,(教师用简笔画画一个大石头,)教师在石头周围用词语概括。“巨大的,突兀的,孤零零的,时间久的,能把人遮得严严实实的”

3、练习用上这些词语或其中的一部分来描述这块石头。

例:这是一块巨大的,突兀的,孤零零的,时间久的,能把人遮得严严实实的大石头。

三、感受李四光的好问精神。

1、面对这样一块石头,你会想些什么呢?李四光又问了哪些问题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3到7自然段,读完后同桌互相演一演。

2、师生交流,出示李四光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读后讨论。

3、教师小结,并板书:“刨根问底”,“打破沙锅问到底”。

4、李四光从老师哪弄清问题了吗?既然老师都不知道,我看就算了吧!(激将学生)

5、请大家读课文第八自然段,看看李四光又去问谁了?问题问明白了吗?

6、既然爸爸都不知道,我年就算了吧!不要再追究下去了。(再一次激将学生)从而引出李四光具有“勇于探索,不断追求”的精神。

四、解开巨石之谜,体会人物品质。

1、请大家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找一找李四光是怎样把这个迷团解开的。

2、在学生概述的情况下,教师出示句子并指导朗读。

直到他长大后到了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才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他终于弄明白了,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

相机出示课件,解释冰川之迷。

教师小结:疑团终于解开了,正是因为李四光研究出了这块石头的来历,从而引发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

3、那么李四光还做出了哪些重要的成果呢?请学生打开书,读课后资料袋的知识。

五、作业设计。

1、根据课文内容,充分发挥想象,以“大石头旅行记”为题编一个小故事,并把这个故事讲给妈妈、爸爸听。

2、找一找课外资料,搜集名人小时候敢于质疑,勤学好问的故事为口语交际做准备。

奇怪的大石头 篇二

一、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捉迷藏、悄悄、躲闪、严严实实、转来转去、兴趣、平整、推动、旅行、考察、秦岭、遗迹、研究、成果、震惊”等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5、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6、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二、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

2、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

1、谈话导入

你见过大石头吗?如果你见到一块大石头(教师板画一块大石头)你是否会产生一些疑问?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就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奇怪的大石头》(板书课题)。

2、提出学习目标

(1)识记生词

(2)读通课文。

(3)感知文意: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难懂的字词和句子多读几遍。

(4)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1、我会读、会记这些字。

坑、考、秦、域、遗、震

2、我会读、会写生字新词。

奇怪、著名、地质学家、捉迷藏、悄悄、躲闪、严严实实、转来转去、兴趣、平整、推动、旅行、考察、秦岭、遗迹、研究、成果、震惊

3、我会流利读课文。

4、我知道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解决一些术语词

1.陨石:大的流星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没有完全烧毁坠落到地球上的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2.地质学家:从事地球物质形成和地壳构造研究,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家。

3.突兀:高耸。

4第四纪: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纪。约从距今250万年前至今。此时高纬度地区广泛地发生了多次冰川作用。

5冰川: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雪融化、下渗冻结成冰块),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面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做冰川。在地质上的新生代第四纪,气候非常寒冷,世界上的许多地方被冰川覆盖,称第四纪冰川。

6.秦岭:横贯我国中部,东西走向的古老褶皱断层山脉。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解线。分布有冰川槽谷、角峰等。

四、知识拓展延伸

1、复习生字词,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第二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

1、认读词语

2、提出学习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2)抓住重点词、句、段来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3)课外资料收集展示。

(4)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一)基础知识展示

把课文读通读顺,交流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我会自主完成课后思考题、每课一练的题目等。

(二)走进文本,我会悟。

李四光怎么解开这块孤零零的巨石的来历这一谜团的?

引导学生认识以下要点:

1、李四光思考这个问题想了许多年。

2、长大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3、李四光回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终于弄明白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

4、对这块巨石的研究引导他发现了什么重大成果?

5、认真地想想“疑问”──“行为”──“成果”相互间的关系,你从中什么启示?在小纸片每人动笔写一名自己感悟最深的话,然后在小组里念读,相互评价修改后把它张贴在教室一角的“凡人名言”栏里。

(三)创作性展示

1、小组声情并茂朗读课文的一段话。

2、小组展示仿写、续写或心得体会。

三、激发知识冲突(此环节可与“学习成果展示”合为一体)

1、小李四光从一块巨石质疑,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出的成果震惊了全世界,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有什么感想?(学生畅所欲言)

2、你想对李四光爷爷说什么话?

3、小结鼓励:孤零零的巨石联系着千万年前地质事件,童年的疑问引发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貌似平常的事件不平常,好奇的童心所发现的问题可能蕴含着巨大价值。愿小朋友们也有强烈的好奇心,遇事多提问、多思考,不懈探求,去揭开一个个神奇之谜,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

四、课外积累

找一找课外资料,搜集名人小时候敢于质疑,勤学好问的故事。为口语交际做好准备。

奇怪的大石头 篇三

一、激趣引入

1、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李四光的资料、故事等。

2、读读、说说词语手册中李四光的资料。

二、围绕课题,启发疑问

1、预习时,当你看到课题,你有什么感受?

生1:石头嘛,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有什么奇怪的?

生2:石头怎么会奇怪呢?

师:你们平时看到的石头是怎么样的?

生1:有些是椭圆的,有些是奇形怪状。

生2:有的很光滑,有的很粗糙,还有的很锋利。

生3:我经常在半山公园里看到一些说都说不出样子的石子,但我也不会觉得很奇怪。

师问:所以,你看了这个课题之后,怎么样?

生接:就很想知道这块石头到底奇怪在哪里

生4:看了课题,我会想这块大石头为什么很奇怪?

2、看来,这个课题中,哪两个词很受关注?

生:奇怪。师划下这个词,问:那我们可要去找找这块石头到底奇怪在哪里?打开书本,默读课文1~8小节,找一找,这块石头到底奇怪在哪里?

(整个默读时间为3分钟。默读氛围较好,只有林家逸(特殊孩子,注意力缺陷),在老师宣布开始后没有很快进入默读状态。3分钟后,有8人举手,举手的面不够广,也许与3分钟时间有关,也要考虑到在课文第一课时没有通读课文就开始默读课文,有部分预习不充分的孩子对此还是有难度的。)

学生反馈:

生1读句: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

老师引导:那就是说明石头很……生接:大(板书:大)

生2读句: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

师:选哪个词写在黑板上?生:孤零零。板书

生3:我不明白这里为什么用“立“?

师:仔细读读这句话,你有什么感觉?学生齐读。

生4:“立”让人觉得它是站在那里,还站得很挺。

生5:我从“立”字感觉到石头很高。

师:你们的感受真丰富。板书:高

生6:我觉得奇怪的是:这块石头居然会有几百年的历史。

师:更奇怪的是:这块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大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居然没有人清楚。

生7:是的。最后,老师也被李四光问倒了。

师:哪句话?

生8读句:这我也不太清楚。

师:还能从哪里看出对于这块怪石的来历确实是没有清楚?再快速地默读,作上记号(尝试换不同的默读要求,显然换了快速默读动了笔墨的默读,学生更积极。)

学生反馈。

反思:

1、默读习惯的养成还待加强,并需要渗透一些批读的要求。

2、默读前的有效引导直接影响到默读效果,能积极地调动起默读的欲望。

3、默读时的动动笔墨,划划作个记号等,能积极直接影响并促进快速默读的目标达成。

4、几个好学生在快速默读时,反而显现出较高欲望、兴趣。在条件允许下(如充分预习,掌握默读方法等),快速默读,反而会使默读环节改变学生被动、拖沓的现象。

奇怪的大石头 篇四

【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捉迷藏、悄悄、躲闪、严严实实、转来转去、兴趣、平整、推动、旅行、考察、秦岭、遗迹、研究、成果、震惊”等词语。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着求索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有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

【教学的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具体内容写具体。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李四光,导入课题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位大朋友──课件出示李四光头像,简介他的生平。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小时候的故事,看看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三、交流材料,质疑解难

针对课文内容,学生质疑。

1、字词:

理解陨石、地质学家、第四纪、冰川、秦岭等词的意思。

2、内容:

交流收集的李四光生平材料,图片或童年故事。

3、自由读文,谈谈你对小李四光有什么印象?

四、指导写字

1、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2、指导写字:

重点指导“藏、卧、旅、考”。

第二课时

一、认读词语

二、全班交流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研读有关句子。

如:

1、时间长了,他对这块石头发生了兴趣: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为什么李四光会对这块石头感兴趣呢?这块石头有奇怪的地方吗?

可用因为______所以______让学生说说原因。让学生感受巨石的形象及李四光的好奇心。

2、李四光跑去问老师______想像情景,进行说话练习。

李四光会跑去怎样问老师?

同桌演一演对话。

指名演一演。

3、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______。

老师的回答令李四光满意吗?

说话练习:

这么重的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______,应该会把草地______,可它没有卧进土里,所以一定______。

从而让学生感受李四光好问好质疑的品质。

4、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他爸爸也说不清。

师生演演这次对话。

李四光在请教多人失败后,你觉得他会怎么想?

5、这个问题李四光一直想了很多年,直到______才______,可用直到______才______说话,感受李四光的执着,认真的态度。

6、后来,李四光回到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______。

三、感受李四光的执着探索的可贵品质

1、总结升华:

⑴ 李四光从一块巨石质疑,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出的成果震惊了全世界,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有什么感想?

学生畅所欲言。

⑵ 你想对李四光爷爷说什么话?

2、课外积累:

找一找课外资料,搜集名人小时候敢于质疑,勤学好问的故事,为口语交际做好准备。

奇怪的大石头 篇五

a组 基础知识

一、 我会读(给下列带点字的正确读音涂上红色)。(6分)

陨石( sǔn yǔn )   地质学( zhi zhi )

终于( zōnɡ zhōnɡ)  突兀( wù è )

捉迷藏( zhuō zuō )  恐怕(ɡǒnɡ kǒnɡ )

二、 我能读准确,写漂亮(看拼音,写词语)。(12分)

zhù  mínɡ    duǒ shǎn    dà kēnɡ

(    )  (    )  (    )

lǚ  xínɡ    kǎo chá    qín lǐnɡ

(   )   (     )  (    )

三、火眼金睛,辨字组词。(8分)

消(  )  堆(  )

悄(  )  推(  )

旅(  )  孤(  )

旋(  )  狐(  )

四、小小模仿秀(照样子,写词语)。(9分)

孤零零

很深很深

严严实实

五、对号入座(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解释)。(12分)

坑:a.洼下去的地方  b.把人活埋  c.坑害,

设计使人受到损失   d.地洞,地道

1.战斗开始,战士们挖坑道,筑工事。(  )

2.他的做法坑害了不少群众。(  )

3.石头把地面砸了一个很深的大坑。(  )

遗:a.丢失  b.漏掉  c.余、留  d.不自

觉地排泄

4.李四光发现在长江流域有大量第四纪冰川活动的遗迹。(  )

5.在放学路上,他遗失了一只手套。(  )

6.由于心里紧张,他遗忘了一个步骤。(  )

六、精彩回放(按原文填空)。(12分)

1.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       ,力量一定        。它应该把草地砸一个        大坑。可它为什么没     土里 去呢?

2.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         ,小伙伴围着石头      ,也找不到他。

b组 综合能力

七、句子创作沙龙(按要求写句子)。(9分)

1.李四光是地质学家。(加上恰当的词语,使句子更具体)

李四光是           地质学家。

2.这块石头是被冰川带到这里的。       (改为“把”字句)

3.根据李四光的研究成果,我国找到了大油田,摘掉了“中国贫油”。(修改病句)

八、开心阅读。(18分)

列宁不懂就问

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小时候就聪颖过人,他5岁开始读书识字,9岁考入中学。列宁喜爱文学、历史和外语,能够熟练地掌握几国语言,在学校学习期间一直是优等生,中学毕业时,获得了金质奖章。

列宁能获得优秀成绩,除了努力之外,不懂就问的学习习惯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有一次,他和几个小朋友挖到了一个屎壳郎的窝,里面有很多圆圆的粪球。有个同学问:“屎壳郎为什么要把粪球滚到窝里去呢?”大家都答不上来,列宁也被问住了,他答应第二天把答案告诉大家。列宁回家后,先是向哥哥请教,又找来好多书籍查阅。

第二天,他带来了答案:原来是屎壳郎把卵产在屎球上,幼虫孵出来后,即把屎球当食物。同学们都满意地笑了。

1.辨字组词。(4分)

候(  )  努(  )

侯(  )  怒(  )

练(  )  奖(  )

炼(  )  桨(  )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4分)

聪颖——

开始——

答应——

3.用“    ”画出文中的过渡句。(3分)

4.           是列宁获得好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3分)

5.读文后,你受到了什么启示呢?(4分)

c 组 智力发散

九、读一读,看下面的意思可用哪个成语说明。(9分)

最劣质的彩电——(        )

最大型的手术——(        )

最省事的厨师——(        )

最大的差别—— (        )

最大的地方—— (        )

最失望的女情——(        )

最长的寿命—— (        )

最谦虚的求教——(        )

最遥远的地方——(        )

十、请把下面的谜面和谜底用线连起来。(5分)

a.人永不凋谢的花      a.反腐败

b.不能让猪肉烂掉      b.多功能

c.十八般武艺样样精     c.长期开放

d.金鸡报晓第一声      d.敬业精神

e.撞碑报国后人赞      e.透明新闻

奇怪的大石头 篇六

《奇怪的大石头》是鲁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七课,课文讲的是李四光小时候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通过自己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巨石由来的故事。体现出了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数十年执着求索的可贵品质。

这篇课文主要通过对话来展示人物内心的活动。选编的意图一是让学生懂得遇事要勤于思考、善于动脑,只有执着的追求才会取得成功的道理。二是体会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事例把这种品质写具体的。

结合本课内容,根据“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会认8个字,会写2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等词语。

2、读懂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收集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自读自悟、小组合作、教师指导下读懂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其中,读懂课文,感受李四光勤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品质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领会李四光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是文章的教学难点。此外,虽然三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识字、写字能力,但在识字写字方面还不能完全放手。

为了更好的体现新课标精神,高效的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我打算采取以下的教学策略。新课标注重课程的开放和生成。因此,我打算 chayi5.com 差异网…让学生自己质疑解疑,以读代教,在解疑过程中,引导他们回归课本,仔细阅读课文,在读中发现,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升华。重点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来感受李四光的品质。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为了高效率的完成教学任务,我深入研读了教材,了解了学情,设计了如下几个教学环节。

首先是课前交流预习时遇到的问题?教师随机播放相关课件。课前交流的目的一是考察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这也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二是为下一步学习课文扫清障碍。

接下来进入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质疑导入。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教师引导质疑:看到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在这里我预设了几个问题: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它从哪来的?点拨孩子,只要我们认真读课文,善于思考,大家的问题都可在文中找到答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奇怪的大石头》。齐读课题。

第二个环节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每一次读书我都会给学生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本次朗读的要求是:放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以后,对本课的字词加以检查。这是本课的一些重点词语,有一些是容易读错的生词,有的是本课的关键词。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我将既是要求会认,又是要求会写的字加以整合,指导书写,如“著”、“秦”。读完后让学生用上其中的一些词语讲一讲,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这里设计的意图有三点。一是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初步学会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二是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三是教给学生一种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那就是重点词语连缀法。刚升三年级的孩子,一上来就直接让他们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对他们而言有一定的困难,通过连缀关键词语的方式也相应降低了难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育理念。

第三个环节是品读课文,合作探究。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读课文,通过师生,生生的合作探究解决课前质疑的问题,围绕“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和李四光如何思考和解决这个的疑问的两个问题展开讨论。

在解决“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时,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概括出石头的怪:一是石头是独立的;二是体积大;三是时间长;四是说它是天上掉下的陨石,却没有卧进土里。概括出来后,再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找出表现石头怪的关键词句。抓住孤零零这个词语体会这块大石头是独立的;引导学生思考,严严实实是什么意思,了解这块石头的巨大。从老师说:“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即说明了石头的时间久远。老师说它是陨石,李四光却不明白它为什么没因为重量而卧进土里的矛盾,也是怪的表现。

而正是这块石头的怪,引起了李四光的疑问。(板书:怪)引导学生思考:李四光是如何思考和解决这个疑问的。在解决这个问题时,要引导孩子仔细默读课文,找到相关句子画一画,写一写,留下思考的痕迹。这样做优化了孩子与文本的对话,让孩子有自己的个性阅读。尔后我不急于让孩子发言,而是让他们在组内再次交流,再次让孩子与文本进行碰撞,撞初个性化的火花。在这个过程中,我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点指导对话的朗读。李四光跑去问老师,他会怎么问?让学生想象对话,引导他们问的有礼貌,问的清楚明白,养成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从老师的回答中,抓住出“恐怕”这个词,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回答的不肯定。李四光又产生了“是谁把它放在那儿?”的疑问,引导学生体会李四光的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老师推测是陨石,李四光根据老师的推测进一步思考:这么大的石头从天上掉下来,怎么没砸出一个大坑来?这里要着重指导学生读好李四光的推理过程,我将借助课后填空练习,让学生了解李四光的思考过程。(出示课件)从而感受李四光那种勤于思考,善于发问的品质(板书:勤于思考,善于发问)而这个疑问,连老师和爸爸都无法解释,引导学生思考李四光有没有就此放弃,他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让他们进一步感受李四光那种执着求索的可贵品质(板书:执着求索)。在教学过程中,我重视在读中感悟,反复引导孩子诵读老师和李四光的对话,采取演一演的方式,让学生整体感受李四光的思考过程。

接下来的环节是走进人物,深化体验。同学们李四光从小就是这么勤于思考、善于动脑、什么问题都要打破沙锅问到底。正是由于他这种执著求索的精神,才使他成为了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然后合理引进相关教学资源,李四光小时候造铁船,和李四光找石油的故事,以丰满人物形象,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人物的优秀品质。引导学生进行小练笔:李四光爷爷,我想对您说……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我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何谓全面?即听说读写能力的均衡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安排小练笔,是非常必要的。

最后一个环节是课外延伸,拓展阅读。课下让学生阅读爱发问的名人故事。这个环节的设置意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标二年级的学段目标明确指出,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五万字,我们总是发愁该让孩子读写什么?其实我们的课本就是一副好的药引子,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可以把我们的孩子带入一个更加广阔的阅读空间,我们要善于利用教育资源,让我们的语文课程课内课外同样精彩!

7、奇怪的大石头

勤于思考

怪     善于发问

执著求索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6篇《奇怪的大石头》,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305 37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