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 净 沙【精选3篇】

发布时间:

《天净沙·秋》是元代散曲家朱庭玉创作的一首小令。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3篇《天 净 沙》,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天 净 沙 篇一

授课老师:都江堰私立玉垒中学 蒲小川

(该堂课在我校举行的中青年教师讲课赛中获一等奖)

教材分析:这首古诗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五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古风”和”近体诗”两种诗歌体裁的基础上所要学习的内容,它是元曲中的经典之作,为学生领会和学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提供了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课例。

学生分析:属年级第一层次班,感悟能力强,思维比较活跃。

设计理念:多渠道引导学生品味写景语言,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情之能力。

教学目标:通过阅读欣赏这首古诗,培养学生的古诗朗读能力,学会如何阅读欣赏古代诗歌。

教学流程:

一、  课前演讲与名言积累

二、  复习引入

(一)复习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值得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古代诗人往往借助唐诗、宋词、元曲等多种古诗体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我们前面已经学了三首古诗了,大家一起来背诵一下。

第一首,名字是——

背诵——

体裁——

学习《观沧海》能感受到诗人博大的胸怀,那么最能体现诗人博大的胸怀的句子是————

星汉的汉字是哪个汉字?

这首诗还表现了诗人的一种愿望是——

乐府诗我们都接触过两首了,哪两首?哪两句相同?与内容有关吗?

第二首,名字是——

背诵——

体裁——

这首诗是写乡愁的,最能表现诗人对家乡思念的句子是——

你能提醒大家这句哪个字容易写错?

这首诗为什么能流传至今?是因为有两句写得太好啦,全班一齐读这两句。至于为什么好,不说啦,“地球人都知道”!

第三首,名字是——

背诵——

体裁——

诗中哪句直接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都是“吟安一个字,抚断数根须”的结果,白居易就是是其中的典范。本诗中描写得特别优美的写景的句子是————

这些句子中哪些字用得是非常好的呢?——早、争、暖、新、春、渐、浅”

(二)引入

前面我们说了,每个朝代都有一种文学体裁比较鼎盛。大家回忆一下,先秦——汉代——唐代——宋代——元代——明清——

古代诗人往往借助唐诗、宋词、元曲等多种古诗体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下面我接触的是元曲,描写的是秋天的景色,我们今天就来研讨一下,作者在面对不同的景色的时候都有哪些不同的感受。

三、          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一)简介元曲和作者

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种文学形式。杂剧属戏剧,散曲属诗歌。散曲分小令和套曲两种样式。《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代表人物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代表作有《窦娥冤》、《西厢记》《梧桐雨》《倩女离魂》等。

马致远,(1250?-1324?)号东篱。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在大都生活,曾热衷于功名,但未得志,经历漂泊生涯二十多年,直到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以后,才做过江浙行省务官,五十岁左右离开官场,过隐居生活。他生活在北京时的元贞、大德年间,正是杂剧创作兴盛时期。他是元贞书会的中坚人物,有“曲状元”之称,后世把他同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他接受道教思想,剧作以神仙道化内容为多。散曲以愤世、恋情与自然风光的内容为多,语言清俊遒劲。散曲以《天净沙 秋思》最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维称赞其是“小令之最佳者”,是“天籁之音”。

(二)朗读,整体把握

师范读,

大家来读一读,看能不能体会“秋思”的味儿来。

生朗读,注意节奏、重音、情感

注意“小桥流水人家”这一句,特别是“小桥流水”在许多风景秀美的地方都会用它来冠名是吧,它代表的是一种秀美的景色。那么在这一首诗里面,是不是也像上一首一样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莺歌燕舞的美丽的画面喃?

那大家再读读,看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你能不能用你的词来表达。

生朗读。

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1、           这是一幅凄凉的画面。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断肠人在天涯

2、           这是一幅羡慕的画面。——乌鸦有家他无家,人家有家他没家

乌鸦的家在哪儿?树上

对,乌鸦有家他无家,所以他很孤独很羡慕很凄凉

他读得非常好,能读出了这些感情。

看来同学们都能读出这种情感。这是一种凄凉的情感,一种羡慕别人的情感,一种孤独的情感。那么所有这些情感我们都可以把它概括出来,它就是是首写什么样的主题的诗?

思乡,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一种情感。

我们在这四首诗里面学过一首思乡主题的诗没有?——次北固山下

你看,这四首诗我们就学了两首这样的诗。在古代,交通不像现在这么便利,通讯不像现在这样发达,在外地做官的我包括流落他乡的人很容易产生一种思念故乡的情绪,几千年来,游子的故事一直在上演,流浪的滋味刻骨铭心,有千年的流浪,就有千年的等待。所以这一类思念家乡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特别的多。不过你们看,在《次北固山下》中,它是不是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不是,它是对家乡的思念中又含有一种希望的感情,它的感情基调是一种明亮的感觉 。

四、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情感、意境

今天这一首诗呢?如果你作画的话,你会选取一种什么样的色彩?

——灰黑色、灰褐色

适合中国画里面哪种技法来表达?

——写意的水墨画来表达它的意境。

师:这些意境是通过少量的形象来传达的。下面我们再朗读一遍,看哪些地方读出了那种凄凉清幽的感觉的

古道——点明当地的荒凉萧瑟

瘦马——那马呀,一路长途跋涉,变得瘦弱疲惫,马尚且如此,人何以堪。

夕阳西下——很凄凉

枯藤老树昏鸦——枯掉的树枝,乌鸦的叫声觉得特别的凄凉 ,而且树是老树

西风——古道上走,有西风刮过来,西风冷,更能想到家的温暖,用西风来衬托凄凉(若改为清风,就给人舒适的感觉,和作者此时的心情明显不吻合。)

(枯藤老树昏鸦——如果是心情好的话,还会认为它们很有生命力,还有昏鸦筑巢,树老了还能作贡献,但他这里没有愉悦的心情,所以看不到这些)

师:他说的这一些,说明作者在选取意象的时候确实适合了自己的情感。

断肠人在天涯——肝肠寸断,在很远的地方,不能回家,流落在外

人家——是人家不是我家

小桥流水——一种温馨的感觉,更衬托了孤独的情感,你看,有家屋顶炊烟袅袅,在做饭,在团圆,而我喃,古道西风瘦马

师:对,这是一幅非常温馨非常美丽的一幅画面,这个画面是不是属于我的?——不是。这是眼见之景,眼见别人家的美景,眼见别人家的温馨,更勾了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乐景来衬悲。

生:小桥一句和古道一句是对应的,人家不像我,还在古道上,迎着西风,骑着瘦马路踽踽独行,很可怜,衬托了他的凄凉。

师:非常好,你看呀,作者行的道是古道,骑的马是瘦马,迎面而来的是凄凉的西风,当一个人孤独的行走在吹着西风的古道上的时候,眼前所见的有路边的枯藤老树昏鸦,也有路边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这一切都能勾起诗人最孤独最寂寞的情感。而恰好又是在夕阳西下的时候。——为什么选择这个时候?夕阳西下说明什么?——没有希望,黑夜就要到啦,所以,在这个时候,所有的人,所有的动物,他们该怎么啦?——回家啦。也许,人家屋顶上还有袅袅炊烟,该回家了,连昏鸦也知道该飞回它老树上的家啦,而铁家在哪儿呢?——断肠人在天涯。

分析写景和抒情的关系来得出全诗主旨

所以你看,在这一首诗中,前三句写景,一共选了几个景物来写?——九个。一共用了九种景物构成了一幅图画,人在图中走,瘦马、古道、西风一样也会让人产生一种孤独寂寞的感觉,对于这种人,在他的笔下,诗人就把他称为了——断肠人。是因思念家乡而肝肠寸断。他一样可以民也“乡书何处达”的感受,但是,他却无法去体味“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希望,因思念家乡早已令他肝肠寸断了。

这是写景

后两句就是——抒情。读一遍。

生读。(你们的凄凉,你们的悲伤我没感觉到)

在抒情里面,有一句诗揭示了全诗主题,点明了全诗的主旨。这句是——断肠人在天涯。

(既然这一句就是主旨,那我把前三句删了,是不是多简洁呀?)

写景,写了孤独的景,写了在孤独情境下游子的惨状

抒情则抒发的是什么情?——思乡之情。在特定的时间环境之下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写景渲染了悲凉惆怅之情,抒情表达游子之悲

(指板书)这是我们刚才在读的过程中所品出来的东西。

四、          分析写法

这首诗有没有采用以动写静的手法?——没有,但有动静结合。有没有色彩明丽的词语?——没有。那么他是采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来构筑这么一种悲凉惆怅的意境呢?——写景。

古人宋玉曾说:“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来形容美女的身量恰到好处,《天净沙 秋思》文字之精练,也可以说达到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他写景,又是采用非常简洁的方式来写景,他把他要写的对象堆叠在一起把它组合在一块,不加任何的(修饰)。呵,有同学说加了修饰,对,他是很简洁一修饰,就把这九个对象九个名词堆叠在一起构筑起了一种悲凉惆怅的意境,这就是首诗最有特色的一种写法叫用名词来构筑意境。把人放特定的环境之中,表达游子之归。(哦,我明白了,我以后写诗呀全把名词堆起来,你看我今天作一首:老师学生黑板,粉笔课桌教鞭,语言数学英语,下课铃响,想耍的快点跑!————没有诗的意境)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运用景物,创造一个十分典型的环境,让我们感受的是一幅一幅的画面。深秋的黄昏,野外一片寂静,几只归巢的乌鸦栖息在缠着枯藤的老树上。这是一组令人感伤的景物,渲染出悲凉的气氛,烘托出游子孤寂、痛苦的心境,看到归巢之鸦,怎不让生思乡之情呢?看到“小桥流水人家”,以乐景衬悲,自然又增一分思乡之情。

这首诗大家下来多读读,从读中来体味,逐渐地我们就能融入这个氛围当中。好,我们就再读读。

特别是最后一句,什么时候你能把你的眼泪读出来你就能体会马致远的秋思了。

五、拓展迁移比较阅读

请大家比较将遇阅读下面两首与课文

元人盛如梓《老学从谈》记载马致远的《天净沙》有三首:

其一、瘦藤老树昏鸦。远山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斜阳西下,断肠人去天涯。

其二、平沙细草斑斑。曲溪流水潺潺。塞上清秋早寒。一声新雁,黄云红叶青山。

第二首,虽然也写的是秋景,也用较少的文字,写出了七八种的景物,但没有《秋思》里夕阳西下夜幕将临的气氛,而且有景无人。

第一首,只在一些字上有一些不同,仅就一些字词的意义来说,远不如现在所见的《秋思》精当。如“枯”更富有苍老衰败的特征,“瘦”字多用以形容人和动物,很少见于描述草木,而且此处用“瘦”与下文“瘦马”重复。显然不妥。“远山”与“小桥”相比,结合上句来看,枯藤、老树、昏鸦,是一组紧密相连的景物,小桥、流水人家,也是一组相互依存的景物,而且既然可见小溪流水,则应是近景,“小桥”比“远山”更为恰当。“斜阳”与“夕阳”相比,“斜阳”又叫“日斜”,“夕阳”是傍晚的太阳,用夕阳更为准确。“去天涯”与“在天涯”相比,“天涯”在这里作异乡讲,游客所处的环境本已是异乡,“在异乡”自然比“去异乡”更为真切。古人称千锤百炼的诗文为“一字不易”。我们更能体会到马致远表情达意的艺术匠心。

六、总结四首诗,

我们已经学了四首诗,从诗歌描写内容来看,都是描写景色的,比如《观沧海》描写了大海雄奇壮丽的景色,《钱塘湖春行》描写了美丽的初春景色。

写景都是为了——抒情。《观沧海》抒发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次北固山下》抒发了思乡之情,《钱塘湖春行》抒发了喜悦之情,抒情的方式也各有不同,有些诗歌直接抒情,有些诗歌借景抒情。比如《秋思》有没有直接抒情的句子?有没有间接抒情的句子?(生齐答)

我们以这种方式回过头来看,《钱塘湖春行》有没有直接抒情的句子?有没有借景抒情的句子?写得最好的句子是哪几句?

在写法上各有哪些不同呢?

比如首诗以名词来构筑意境,而《钱塘湖春行》是既有静又有动,《次北固山下》采用了衬托方式,衬托用得最好的句子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以潮平来衬阔。《观沧海》主要虚实相生的写法。

记忆名句:这是我们默写里需要的东西。

作业:

①学生背诵默写全曲。

②课下查阅图书或网络与“秋”有关的诗词曲,选择你认为经典的欣赏背诵。

有人说:“品一壶清茶,读一首好诗,是人生的一大乐事。”我们共同欣赏学习了这四首好诗,想必已感受到些许生命的愉悦,希希望大家能够反复涵咏诗歌里蕴藉的深厚意韵,让它溶入我们的生命和灵魂。使我们的笔端也能流淌出些许诗情画意,给我们的人生增添几多美丽飘逸。

天 净 沙 篇二

王宏兴

马致远

教学目的要求:

1、 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2、 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曲中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 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多渠道引导学生品味写景语言,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情之能力。

5、学生领会和学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提供了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课例。

教学重难点:游子思乡之情,羁旅之思。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欣赏这两首古诗,培养学生的古诗朗读能力,学会如何阅读欣赏古代诗歌。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课时数: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  新课:

可由秋天的诗词导入  (如刘禹锡的《秋词》等)。或由学生描述秋天的景色导入  。

(二)朗读这首词

可通过自由读、默读、赛读、有感情地朗读等方式进行

(三)背诵这首词

(四)学习小组讨论、探究这首词

1.这首词写了哪些景色?

2.作者在这首词中蕴涵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词的独特之处(如色彩的搭配等)

4.点明这首词的主旨句是什么?

5.品味文中的语言。

6.分析文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五)拓展:

1.可提起笔来补充内容,扩写《天净沙》,也可拿起画笔来画。

2.比较阅读:引刘禹锡《秋词》其一,与《天净沙 秋思》进行比较。

(六)作业 :

写一段短文,描写《我心中的秋》。

作者邮箱:

[1]

天 净 沙 篇三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重庆市万州区走马初级中学   罗化清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2、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课型设计]

品读课

[预习要求]

了解作者及“曲”的有关常识。

[教学设想]

马致远的这首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流畅自然,是一首需要反复吟咏、细细品味的佳作。全文仅5句,28字,纯用白描勾勒景物,但却做到了简约与深细相依,静景与动景相映,景色与情思相融。教学中为避免空洞、枯燥的讲解,宜采用多种形式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诵读、配画、改写等形式来学习课文,让学生在读、画、说、写中受到熏陶,培养能力。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就是曲。唐诗、宋词、元曲互相辉映,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瑰宝。有谁能说说有关“曲”的常识?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并小结,之后投影关于“曲”的常识。

关于“曲”

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古典诗歌体裁。它是配乐歌唱的诗。

曲有散曲与剧曲之分。只供清唱吟咏之用,不进入戏剧的散篇作品,叫散曲;进入戏剧的唱词,称剧曲。

散曲包括散套和小令两种。

《天净沙。秋思》就属散曲中的小令。

二、诵读,整体感知内容。

1、课题及作者:

课题由两部分组成,与词相似,“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即“秋的思念”。

作者马致远,元代戏曲家,有“曲状元”之称。这首散曲是他的代表作,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是一首需要反复吟咏、细细品味的佳作。

2、学生自由诵读。

提示:朗读应讲究抑扬顿挫,在朗读中要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与诗人同悲同喜。

3、检查诵读情况。

通过抽读,小组读了解情况,并对误读的地方予以更正。

4、听范读。

5、给这首曲配一幅画。

激趣:有个词叫“诗情画意”,说的是具诗画的意境,诗画这两种艺术形式往往融会在一起,即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好诗就是一幅好画,你一定能用你手中的笔为这首诗配上一幅画(间笔画)。

(1)          学生动笔绘画,教师巡回观察。

(2)          完成后让学生互评优劣,并对优胜者予以表扬

(3)          出示教师的简笔画。(投影在大屏幕上)

6、熟读成诵。

三、品味,体会独特的意境和奇特的表现手法。

1、思考:

(1)曲中哪些语句写景?写了多少种景物?(用“   ”画出),并用“(  )”括出这些景物特征的修饰语。

(2)文中哪句抒情?抒写了一种怎样的情怀?它与曲中的景物描写有何关联?

2、品味语言,体会独特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作者写景,既不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语言凝练,言简意丰,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请你张开想象的翅膀,翱游其间。

让学生用“从 (词或句)中,我感受到了(看到了或想到了) ”的句式说话,品味意境,填补作者留下的艺术空白。

或用“我认为 用得好(或写得好),好在 ”的句式说话,体会其奇特的表现手法。

学生可能有如下答案:

l      从“枯藤老树昏鸦”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感受到了秋的凋零和凄清。深秋时节,藤蔓枯萎了,树叶飘落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枝丫,树梢上乌鸦凄厉的叫声,更增添了悲凉凄楚之感……

l      从“古道西风瘦马”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位长途跋涉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枯黄连天的野外艰难行进,一阵冷飕飕的秋风袭来,使他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倒抽了一口凉气……

l      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句中,我仿佛感受到了这位游子在异域他乡的痛苦之情。此刻,太阳快要落山了,乌鸦也归巢了,他却不知家在何处,也不知。该向何处去,任马追着落日,漫无目的地行进……一股忧郁悲怆的思乡之情涌上心头,令他肝肠寸断,痛苦不堪……

l      我认为“枯、老、古、瘦……”这些表现景物特征的修饰语用得好,好在它们表现了深秋时节这些景物的特征,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极具表现力。如一个“瘦”字写出了马的孱弱。疲惫无力,那骑在马上的人呢?

……

对于想象力丰富、语言有独创性的学生要及时表扬。

3、教师在学生将这首诗的意境和表现手法挖掘够了基础上让学生动笔写。

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写景、抒情散文。

要求:紧扣原作,展开想象,尽量填补作者留下的艺术空白。

4、当堂抽查学生的改写,并作评价。

四、课堂练习

1、比较阅读

将本文与刘禹锡的《秋词》作比较。(学生能说多少算多少,不强求说法一致,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提示:可从以下三方面比较1体裁不同;2所抒之情不同;3表现手法不同

2、填空

独在异国,面对晚霞中森林的奇异风光,心想:加拿大的景色确实迷人,但远离故土的滋味实在不好受。感叹之中,脑海里浮现出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名句:“ , ”。

上面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整理出来的3篇《天 净 沙》,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305 37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