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拉手优秀6篇

发布时间:

手拉手 篇一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特点及地位作用

本课是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初教部编写的《信息技术》第二册教材中的第十课《卡通贝贝手拉手》。教材前面几节是画块操作的初步学习,本课主要是对画块操作的总结和进一步延伸,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内容实际的绘画操作较少,操作的技能训练较多。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图块的拉伸扭曲、翻转旋转。

(2)掌握综合应用图块操作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前准备活动及课上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获取信息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表达及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展学生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培养乐于助人、热爱劳动、干净整洁、遵守交通的个人意识,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图块的拉伸扭曲、翻转旋转的方法。

难点:应用图块操作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二、学情分析

本册教材对应的是小学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虽然已经有近一年的学习本学科的经历,但学生们针对本学科的学习方式还比较单一,还是习惯于模仿老师的操作,本节课要充分地考虑这一点,合理地引导和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意识。

三、教学策略

(一)教材处理

1.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应重视对学生操作方法的指导,从改变教学目标的表述形式入手,渗透新课程理念,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整合的目标,为培养新型的综合型世纪人才奠定基础。

2.从“体验生活联系生活”的理念出发,组织、编制和挖掘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教材的趣味性特点,发挥自身特长,联系生活实际。

3.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入手,设计教学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创造及协作精神,教师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师生和谐互动的引导者,即学习共同体中的“平等的首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选择必要的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趣动机。

(二)教学方法

1.学法:自主探究学习法(适时地结合教师课前准备的教学课件自主学习教材),讨论合作学习法(全班学生分成4组,课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讨论、探究,达到学习成果共同分享、在快乐中共同成长的目的)。

2.教法:课件辅助教学法(教师在课前结合教材内容制作课件,通过课件直观性引领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引导启发教学法(在学生讨论交流中教师因势利导,使学生达到学会方法、掌握知识、开阔视野、情感提升的目的)。

(三)课堂活动

看动画、利用课件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动手操作等。

(四)教学评价

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等方式,对学生及时进行合理的评价。

(五)教学资源

多媒体网络教室、多媒体课件、图片等。

四、教学过程

过程

老师活动

学 生活动

设计意图

1.播放“猴哥”flash动画。

2.调查学生是否喜欢孙悟空,喜欢他的哪些方面。

3.明确任务:师生共同学习悟空的本领。

1.观看动画。

2.回答老师提问,讲述为什么喜欢孙悟空。

1.通过动画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进入情境,把握目标,为本课学习作好准备。

出示任务一:

1.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课件及老师提供一幅小熊爸爸的照片研究孙悟空的本领,并思考以下问题:

①怎么帮助小熊找回家庭成员(就用复制功能完成);

②小熊的家庭成员都有各自的特点,怎样通过孙悟空的招数体现他们的特点(用画图中的拉伸和扭曲功能实现);

③当小熊找到家庭成员后很高兴,就想像孙悟空那样翻跟头,那么就请你教一教小熊吧!

2.全场巡视,个别指导。

3.要求学生以文本的形式记录学习感受,并发送到“学习档案”共享里。

4.适时切换监控、观察学生情况。

5.在各小组中找完成较好的学生,讲解老师巡视发现的共性问题。

6.投影展示几个学生的学习感受和他们完成任务情况。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协调整个组的学习过程。

2.结合教材,充分感受声、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

3.思考并解决任务中的有关问题。

4.通过观看部分学生解决问题的演示,总结经验。

5.将感受以文本的形式发送到“学习档案”共享里。

6.对教师的展示作出评价。

1.通过帮助小熊找家庭成员这件事,培养了学生乐于助人的精神。

2.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合作创新精神。

3.每个学生在小组里又是一个个体,有自己的学习空间,这样发展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4.通过对教材和课件的学习,发展了学生理解分析能力。

5.记录自己的感受,提高了学生应用信息技能和总结能力。

6.对个别作品评价,加强了语言表达和评价能力。

出示任务二:

1.①制作小熊全家福的底片(结合教材制作);

②发扬孙悟空助人为乐的精神,帮助小糊涂整理一下他的家(老师提供一张小糊涂家的图片,家里的玩具、学习用品,大小不规则,翻转的乱七八糟,要求同学们用今天学的本领去整理他的家);

③帮助警察叔叔疏导交通(老师提供了一张交通图片,里面有几辆汽车没有按交通规则行驶,逆行了,请同学们用翻转和旋转的招术帮警察叔叔疏导交通)。

2.全场巡视,个别指导。

3.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新知识。

4.适时切换监控,观察学生学习情况。

5.发现共性问题。

6.对学生的讲解加以指导。

1.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共同探讨,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2.充分发挥想象空间,自己设计制作方案,完成任务。

3.认真分析个别同学讲解的共性问题,取长补短。

4.完成的作品,保存到“学生作品”共享文件夹里。

5.掌握较好的学生给大家讲解。

1.通过制作小熊的全家福,给小糊涂整理家居,帮助警察叔叔疏导交通,体现了同学们助人为乐、热爱劳动、干净整洁,遵守交通规则等好的习惯。

组织学生展示设计方案,对学生的设计方案引导全体学生做出评价。

展示小组设计方案,说出设计上的创意及思路,其他同学认真听取并可提出建议。

发展学生表达能力,运用新知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能力。

整体评价学生的设计方案,各出示一份完成较好的作品,结合它做出小结,并为下一课的学习作好铺垫。

认真听取,积极思考,使知识系统化,为进一步学习画图程序做好思想准备。

发展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和思维能力。

自评:

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时是教师难以预测的,因此,对教学设计的实施应灵活把握,对于课堂上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可留做课下研究性问题,师生共同研究。总之,整修教学过程要体现出主体参与探究学习所具有的开放性、实践性、自主性、生成性和体验性。坚持主体参与、及时反馈、展示评价的原则。

点评:

本教学设计能够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大处来看,主题集中,将视点聚焦在课堂上,从小处,即从具体的课堂活动写起,分析了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设计方案、特点、参与度,最后又回到课堂的主体──学生中。使得整个设计起始和结尾都很扎实。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存储、组织,调用媒体课件,围绕学习主题(以全息媒体展现),创设出丰富多彩的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激发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精神,不断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创造和组织最优学习环境要素,最终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目的。

手拉手 篇二

活动目标:

1。在画直立人的基础上学习绘画小朋友手拉手的动态,表现好朋友的亲密关系。

2.能适当添画背景,表现活动的场景。

活动准备:

油画棒,绘画纸。

活动过程:

1。观察好朋友

——引导幼儿观察比较手拉手站立的两个幼儿与一人站立有什么不一样。

——重点观察手臂的姿势及两人各有一只手拉在一起的动态。

2.我和好朋友手拉手

——每位幼儿选一个好朋友手拉手,一起走走,然后选一个座位坐在一起。

——引导幼儿画一画“我和好朋友手拉手”的情景。

——启发幼儿想一想和好朋友手拉手在哪里玩,然后添画相应背景。

3.说说我的好朋友

——展览作品,让幼儿相互介绍自己和好朋友手拉手在干什么。

——启发幼儿说一句最想说的话,并在老师的帮助下将它们记录在图画背面。

手拉手 篇三

我曾经协助北京市教委对教育现状进行过相关的调查。在调查的过程中,有一个事前没有列入调查提纲,但反映强烈的问题引起了我的注意--那就是教师和家长的关系问题。

在家长调查会上,家长说:"现在的教师谁敢惹?孩子的小命、前途在他的手里捏着。"接着叹一口气:"唉!现在的教师素质太低。"而在教师的调查会上,教师则说:"现在的家长谁惹得起?你要是亏待了他的孩子,他会和你拼命。"接着也长叹一声:"唉!现在的家长素质太低。"

后来在教师和家长都参加的座谈会上,我把这层窗户纸捅破了。我说:"其实,现在我们大家素质都比较低,因为十年文化大革命这场浩劫,把我们都给耽误了。就拿我来说,那时整天挨批斗,科研素质怎能提高,以致现在许多问题都研究得不深不透。所以,现在应该为了共同的目标,每一个人都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而不是互相埋怨。"这一席话把大家都说乐了。

的确,绝大多数老师家长都是爱孩子的,共同的目标就是培养孩子成材。有了这个共同的目标,家长和老师合作有了重要基础。家庭教育发展到今天,时代给家长和教师提出了新任务--在教育孩子上需要进一步地合作。

后来,我把这个想法策划了一个"实话实说"电视节目脚本,经过艺术家们的加工,以《家长会》题目播出。节目中善于合作的班主任和家长们把家长会开得非常融洽,这里没有告状,没有埋怨,双方为了教育孩子,在交流信息、学习探索……    但是,仅仅开好家长会还是远远不够的,家长与教师的合作更多的在日常生活中。那么,平时家长怎么样,才是善于和教师合作呢?根据我和许多家长、老师接触的体会,总结了以下几点:

1、主动联系

有些家长有一种误解,以为主动联系会打扰老师的工作,担心老师强调工作繁忙而不欢迎家长主动来联系。其实,老师忙的就是教育孩子,家长主动来交流情况、商讨如何配合教育,怎么会不欢迎呢?

家长主动联系,会给老师带来便利。因为一个班主任整天要面对几十个孩子,任务很重,不用说家访,就是想给家长打电话,想找到一个家长有时就要耗费好多时间,工作一冲击,往往就把联系放下了。如果家长能主动联系,许多孩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信息,就能及时进行交流,立即展开有效的配合。

家长主动联系,实际是一种表态。表明自己是一个负责任的家长,愿意拿出时间多和老师交流。因为有时老师也同样担心家长是否欢迎联系,家长的主动会使老师感到您的心与他相通。

家长主动联系,主动地介绍一些孩子的变化,有助于改变老师对孩子的"心理定势"甚至成见,帮助老师更全面地了解、理解孩子。

2、经常联系

家长千万不要忽视针对孩子点滴的进步与老师的交流,更不要等问题成了堆再去和老师联系。孩子的发展平时是一种比较平稳的量变过程,但是质变就孕育其中。要想通过发现微小的变化,抓住闪光点,在萌芽状态时实施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必须经常联系。经常定期的联系,反而使每一次联系变得越来越简短有效率。由于是经常联系,就不必每次都介绍前面的情况,能突出主题,只交流新情况,研究新措施。经常联系,可以使双方增进了解,发展友谊。据我所知,事实上不少家长和老师通过教育孩子,工作上彼此支持,观点上相互切磋,成为非常要好的朋友。

3、适时、适度联系。

联系的频率,要因孩子情况而异,更要尊重老师的意见。一般以一至两周联系一次为宜。间隔太密没有必要,还会增大老师的负担;间隔太大,则失掉经常联系的优势。

联系方式,一般通过电话。何时打电话恰当,根据老师工作和生活的规律。如果是课间十分钟打进去电话,老师急着准备上课,匆忙说两句,效果肯定不好。最好打通电话之后先问:"我现在准备和您交谈几分钟,您看方便吗?"有的家长干脆征求老师意见,协商出一个固定的联系时间。

家长与老师交流的内容,务必要有准备,尤其要避免东拉西扯地闲聊天,因为老师经常处在紧张的工作节奏中。少说客套话,直奔主题。不要光自己说,还要注意听老师的意见;不但汇报自己了解的情况,还要询问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既提出自己的措施,也征求老师的建议。

4、对交流的内容要进行教育性的加工,化消极为积极。

双方交流的内容,最忌讳简单、直接地传达给孩子。有些内容只是教育者了解就可以。必须让孩子知道的,也不要给孩子一种"告状"的感觉。比如,教师提到孩子最近上课经常走神,家长就应该对这个信息进行加工,对孩子讲:"老师真喜欢你,发现你最近上课有时走神,可为你着急啦,觉得你从来都是专心听讲的,是不是没休息好?"反映孩子的情况,应该力求全面、准确,将相关的情况和自己的初步分析也简单介绍,为老师正确判断提供些条件。

5、对于误解,成人的失误,解决的原则是--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教师也不是神仙,难免出现失误,例如老师误解了孩子或者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当。这时家长首先要做到诚恳地承认并重视孩子自身确实存在的缺点,而不是急于大讲孩子的优点;二要在理解老师的基础上去看问题;三是摆出事实,语言委婉但观点鲜明,提出自己的看法;四要给教师失误的余地。绝大多数的老师会正视自己的失误,况且孩子还要继续在班上学习,必要的谅解也是不可少;如果个别教师坚持错误,为了孩子也是为了教育这位老师,则必需向有关方面反映,但是要讲究策略,这一切应该以"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为原则。

手拉手 篇四

一、教学内容:

1、聆听《让我们手拉手》

2、聆听《鸭子拌嘴》

3、表演《一对好朋友》

4、表演《数鸭子》

二、教学总目标:

1、通过听《让我们手拉手》、《鸭子拌嘴》,唱《一对好朋友》、《数鸭子》,感受生活中的乐趣和同学之间的友谊。

2、能完整、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本课歌曲。

3、能结合聆听歌(乐)曲,创造性地运用打击乐器表现小鸭的生活。

4、能准确地读出两声部带词的节奏。

三、教材分析:

1.童声独唱《让我们手拉手》

《让我们手拉手》是一首朝气蓬勃的创作歌曲。歌曲以昂扬的音调,欢快的旋律,富有特点的节奏构成。

2.民间打击乐《鸭子拌嘴》

本曲是由作曲家安志顺编创的打击乐曲。乐曲一开始,用小钹的独奏来模拟鸭子冲破黎明时的宁静引颈鸣叫,顿时听众带入可爱的鸭群之中。人们仿佛看见一只调皮的小鸭,拍着翅膀飞出鸭棚,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下。

该曲作于1982年,用在《仿唐乐舞》中。该曲于1983年被第六届亚洲音乐论坛评为优秀音乐作品,并荣获1984年全国民族器乐作品创作比赛二等奖。

3.歌曲《一对好朋友》

《一对好朋友》是一首采用民间音调写成的创作歌曲。歌曲的旋律活泼,节奏紧凑,描述了小伢伢和小妞妞一块去放鸭和牛,一块唱着歌回家的情景。歌颂了小朋友间真挚朴素的友谊。

4.歌曲《数鸭子》

《数鸭子》是一首具有说唱风格的创作歌曲。歌曲说唱结合,旋律的音调主要以级进为主,接近语言的韵律,极富童趣。歌词描写了小朋友看到鸭群游过大桥,兴奋地数鸭子的情景,反映了富裕了的农民的幸福生活。

四、学情分析

本课的歌曲学生很喜欢唱,尤其是《数鸭子》一首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非常的高,教师要利用学生的积极性,把这首歌的第二段歌词也教给学生。本课的聆听曲目《鸭子拌嘴》学生听起来有些难度,不容易理解,也不容易听懂,教师要好好的指点学生去听。

五、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歌曲《让我们手拉手》

2、学唱歌曲《一对好朋友》

3、表演歌曲《一对好朋友》

4、编创与活动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歌曲《让我们手拉手》,感受生活中的乐趣和同学之间的友谊。

2、听唱法学唱歌曲《一对好朋友》,引导学生探索歌曲应以赞美的情感完整地演唱,声音要亲切自然,并用动作表达自己对歌曲的理解。

3、通过自编动作与活动,引导学生自创动作和在歌曲的空拍处加上小动物的叫声,使歌曲的演唱更为生动有趣。

教学准备:

录音机,投影。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音乐课堂小常识:坐姿、歌唱的常规等。

3.复习前课内容。(唱游为主)

二、新课学习:

1.听歌曲录音《让我们手拉手》;(规范要求同学们聆听时能创造性地运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1)完整地聆听全曲,要求听出歌曲所唱内容、心情怎样?

2)复听时可自编动作表演。

2.听歌曲录音《一对好朋友》;第二遍教师范唱,引导学生边拍边听。听后谈歌曲内容

3.歌词学习:提示式学习歌词,(边听录音边读歌词)活跃课堂气氛。

4.歌曲学习:要求同学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提示式随同学唱(录音伴奏)。

5.通过自编游戏表演歌曲《一对好朋友》要求自创动作(引导学生在乐句结束处加上牛或鸭的叫声),从学生的自创运用中选编成游戏进行表演。

三、小结:鼓励与表扬,指出不足之处。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乐曲《鸭子伴嘴》

2、学唱歌曲《数鸭子》

3、表演歌曲《数鸭子》

4、节奏编创活动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乐曲《鸭子伴嘴》,引导学生感受乐曲的强弱所带来的变化,以及感受音乐作品中鸭子的生动形象。

2、听唱法学习歌曲《数鸭子》,引导学生能以歌声、动作来表现自己热爱生活,喜爱小动物的情趣。感受不同音乐要素的表现的不同动物的形象及场景。

3、通过创编动作与师生互动的交流,学习以动作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引导学生参加音乐实践活动。

4、通过节奏读拍编创活动,进行简单的二声部练习。

教学准备:

录音机,投影。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唱游为主)

3.二声部节奏编创活动:先分别学习吹口哨“du”和鸭子叫“ga”;后全起来。

二、新课学习:

1.欣赏乐曲《鸭子伴嘴》

1)初听,(完整听全曲)。并提示小鸭与老鸭叫的地方。

2)谈谈所听内容;故事描述(集体)并谈谈每个情景所用的打击乐器是怎能样配合的。

3)复听:自由活动:随《鸭子伴嘴》,引导学生自由地进行编创活动,以走路、鸭叫等。

2.歌曲学习:(出示投影片)(由乐曲《鸭子伴嘴》入歌曲《数鸭子》)

1)教师范唱歌曲,边唱边指投影歌片。

2)学生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指谱,要有明显的高低、长短的动作表示;)

3)通过分句唱熟练歌曲的演唱。

3.通过自编游戏表演歌曲《数鸭子》要求自创运动作,从学生的自创动作中选编成游戏进行表演。

三、课堂小结:鼓励与表扬,并指出不足之处。

手拉手 篇五

活动名称:手拉手

活动目标:

1。在画直立人的基础上学习绘画小朋友手拉手的动态,表现好朋友

的亲密关系。

2.能适当添画背景,表现活动的场景。

活动准备:

油画棒,绘画纸。

活动过程:

1。观察好朋友

——引导幼儿观察比较手拉手站立的两个幼儿与一人站立有什么不一样。

——重点观察手臂的姿势及两人各有一只手拉在一起的动态。

2.我和好朋友手拉手

——每位幼儿选一个好朋友手拉手,一起走走,然后选一个座位坐在一起。

——引导幼儿画一画“我和好朋友手拉手”的情景。

——启发幼儿想一想和好朋友手拉手在哪里玩,然后添画相应背景。

3.说说我的好朋友

——展览作品,让幼儿相互介绍自己和好朋友手拉手在干什么。

——启发幼儿说一句最想说的话,并在老师的帮助下将它们记录在图画背面。

手拉手 篇六

教学目的:1、阅读歌词,理解大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起、承、转、合” 的结构形式。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与发扬“友谊、团结、参与、和平、竞争”的奥运精神。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扳书课题,播放《手拉手》歌曲。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歌词,读准字音。 2.熟读歌词

三、合作学习

1.这首奥运会会歌的主题是什么?(友谊、团结、参与、和平、竞争)

2.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四、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和体会奥运精神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 2.指名读,评价。

五、了解诗的结构

1.本首诗很好地把握了“起、承、转、合” 的四段式结构。

起(首节)承(二节)转(三节)合(尾节)

2.自读理解。

六、学唱歌曲,体会语言特点。

七、总结:同学们,“友谊、团结”是奥运精神的体现,也是手拉手的真正含义。

教学后记

上面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整理出来的6篇《手拉手》,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5 37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