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街亭【优秀7篇】

发布时间:

我认为其中的原因有两个:马谡同他长期共事,“义同兄弟”,再说这马谡又慷慨陈词,又“愿立军令状”,当场撇不下面子,只好违心“从之”了。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差异网为您精心整理了7篇《失街亭》,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失街亭》 篇一

在星光灿烂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名将名帅闪耀着光辉。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

当我看完《失街亭》后,感慨万千:最白的玉也有瑕疵。

司马懿派大军攻打街亭。诸葛亮问谁去守街亭,这时马谡毛遂自荐担当此任,诸葛亮同意了。可是马谡不听参军王平的苦苦相劝,把大军屯聚在山上,结果被司马懿断了水道,马谡大军不战自乱,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失了街亭。

难道失街亭就是马谡的错吗?马谡天生就是个草包吗?不!马谡自幼就饱读兵书,谙熟兵法,可谓是名门之后。诸葛亮赞誉他才华横溢。平定南方就采纳了马谡的计策见到奇效。北伐中原时又采纳他的计策,使蜀国大军势如破竹,捷报频频。可见马谡的谋略是可用的。

在《失街亭》中诸葛亮也有错。就是因为诸葛亮的疏于管理,让马谡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当马谡自以为是,傲气冲天时,诸葛亮没有洞察细微,临战换将,还是把任务交给了马谡。

刘备活着时让马谡带过一次兵,结果大败。刘备要杀他,而诸葛亮求情说这只是一次失误,无碍大事。刘备临死前反复叮嘱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可诸葛亮只迷信自己的眼力,过于自信,用人不当,导致街亭败兵。

诸葛亮不明失察,而马谡自信骄傲乃街亭败因。细想想,人无完人,诸葛亮、马谡功过是非应有定论。

《失街亭》 篇二

教学目标:

1、理解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形象。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

3、理解本文“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目标1、3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教学导入:

学习《智取生辰纲》,我们了解了施耐庵那精巧的艺术构思,也欣赏了梁山好汉们的智勇双全的气概,相对于施耐庵的《水浒》,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又向我们展现了另外一种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和历史风云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三国古战场看看那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吧。

二。介绍作家作品:

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大约生活于公元 1330年至 1400年之间,名本,字贯中,别号湖海散人。他可能是山西太原人(还有庐陵、钱培、东原等不同说法)。曾经充当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幕僚。他写过词曲,杂剧,以小说的创作成就最大。他“与人寡合”,而“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他可说是中国第一个用全力作小说的作家,其作品包罗万象,著有小说《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是其代表作,也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

(教师简要介绍《三国演义》的成书和故事要点,街亭之战的战前情况。详细见教师用书)

西江月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三国演义》卷首词)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C )

A 马谡(shu) 曹叡(rui) 寨栅(zha)

B 偏裨(bi) 文几(ji) 咽喉(yin)

C 张郃(he) 犄角(ji) 城垣(yuan)

D 垓心(gai) 长史(chang) 辎重(zi)

2、下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B )

A 司马懿非等闲之辈(平常的人) 男亲自哨见(探见)

B 彼若有命,不来围山(有性命) 孔明跌足长叹(跺脚)

C 把魏延围在垓心(战场的中心) 又命马岱、姜维断后(在后面掩护军队后退)

D 只鼓噪呐喊(击鼓喧哗) 思舜帝殛鲧思禹之义(杀死)

四。请用《三国演义》的章回体形式,给课文的四部分命一个小标题。

即:,孔明分兵拒司马,马谡奉命守街亭

司马设伏取蜀兵,马谡大意失街亭

亡羊补牢时已晚,发号施令别打算

赵云神勇保军资,孔明挥泪斩马谡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理解灵活运用4字、5字、7字句)

五。分析小说如何写马谡失街亭的。

1、教师介绍马谡其人如何深受诸葛亮重用的相关情节。

2、学生概括马谡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提示:自骄自傲、目中无人、死守教条等,只要符合这些意思即可)

3、作者写马谡主要采用了那些手法?

(提示:直接描写主要是语言情态描写:主要是马谡的三“笑”

“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

“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一“笑”

“汝真女子之见!……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二“笑”

“汝莫乱道!……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

“彼若有命,不来围山!”——三“笑”

……此一些语言充分展现出一个自视甚高、轻敌麻痹、夸夸其谈、目中无人的谋士形象。

再就是间接描写:

一是通过写王平的谨慎谦恭反衬马谡的自骄蛮横;二是通过写诸葛亮的自责沉着侧面衬托马谡的无知幼稚;三是通过写司马氏父子的机谨善谋和笑反衬马谡的无能。)

4、如何看待理解马谡自缚请罪这一情节?(讨论)

(可以看作是对马谡的后悔,勇于承担责任,也可以看作是对马谡的嘲讽,或者还可以看作是马谡还想以此博得诸葛亮的怜悯,借以逃脱罪责等,只要学生讲清道理,言之成理即可。)

六。作业:

第 二 课 时

分析其他人物,讨论评价“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感想

一。处理作业(略)

二。分析诸葛亮其人:

作者写诸葛亮采用了哪些手段?

1、衬托手法:

①以司马懿的态度反衬:

懿叹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

②以王平的正确建议来衬托:

“吾累随丞相经阵,每到之处,丞相尽意指教。今观此山,乃绝地也。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矣。”

2、直接描写:

①知人善任,小心谨慎:马谡熟读兵法,派他守街亭;王平做事谨慎,派王平协助马谡

②知彼知己,机智多谋:料到司马懿必取街亭,早作防备;查看布兵图样,知马谡无知;街亭失守,稳妥撤兵汉中。

③勇于自责:街亭失守后说:“大事去矣,此吾之过也!”

④有情有义,赏罚分明,不徇私情:自己喜欢马谡,尽管马谡自缚来见,还是挥泪斩马谡,但答应替他抚养子女。

⑤如何理解诸葛亮的三“哭”?

“挥泪”显示其对人才的爱惜;“流涕”是因为内心矛盾,既爱惜马谡,又不得不处治马谡;“大哭不已”是为有负先帝重托,未听先帝遗嘱。

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这一设计意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明确: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作品中的人物有正反、主次之分。正反对比,用次要衬托主要是本文描写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法。如将诸葛亮的知己知彼、小心谨慎,同马谡的纸上谈兵、狂妄自大对比;用次要人物王平的正确建议,衬托主要人物诸葛亮部署的正确。

2.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性格。如马谡的三次"笑曰"(①"笑"诸葛亮"多心",②"大笑"王平"真女子之见",③"大笑"司马懿"彼若有命,不来围山"),表现了马谡狂妄自大、麻痹轻敌的性格和思想。

3. 通过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性格。如"斩马谡"一段,以诸葛亮的"三哭"("挥泪""流涕""大哭不已")揭示出诸葛亮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执法严明、忠于蜀汉、严于自责、体恤部属等多方面的性格。

三。体会本文前后照应的特点:

抓住人物语言,体会反复照应的效果(使作品脉络清楚,结构紧凑)。(学生寻找完成,教师只做点示)

四。讨论:失街亭,谁之过?

(学生各抒己见,可以认为是马谡的责任,也可以认为是诸葛亮的责任,还可以认为两人都有责任,但理由论据要充分,说服力要强。)

五。作业布置:

1、课后练习二。

2、课外阅读《三国演义》,针对三国归晋的结局,说说三国灭亡的原因,然后写成一篇短评。(仅限于已经阅读过一次的学生)

六、板书设计:

小说情节:守街亭——失街亭——撤汉中——斩马谡

人物形象:

诸葛亮:深谋远虑 料敌如神 赏罚严明

马谡: 刚愎自用 盲目轻敌 死搬教条

教学后记:

失街亭 篇三

教学目标 :

1.理解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形象。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

3.理解本文“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目标1、3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

第 一 课 时

一。教学导入  :

学习《智取生辰纲》,我们了解了施耐庵那精巧的艺术构思,也欣赏了梁山好汉们的智勇双全的气概,相对于施耐庵的《水浒》,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又向我们展现了另外一种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和历史风云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三国古战场看看那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吧。

二。介绍作家作品:

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大约生活于公元 1330年至 1400年之间,名本,字贯中,别号湖海散人。他可能是山西太原人(还有庐陵、钱培、东原等不同说法)。曾经充当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幕僚。他写过词曲,杂剧,以小说的创作成就最大。他“与人寡合”,而“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他可说是中国第一个用全力作小说的作家,其作品包罗万象,著有小说《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是其代表作,也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

(教师简要介绍《三国演义》的成书和故事要点,街亭之战的战前情况。详细见教师用书)

西江月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卷首词)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C )

A  马谡(shu)   曹叡(rui)    寨栅(zha)

B  偏裨(bi)     文几(ji)    咽喉(yin)

C  张郃(he)    犄角(ji)      城垣(yuan)

D  垓心(gai)    长史(chang)  辎重(zi)

2.下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B )

A  司马懿非等闲之辈(平常的人)    男亲自哨见(探见)

B  彼若有命,不来围山(有性命)    孔明跌足长叹(跺脚)

C  把魏延围在垓心(战场的中心)    又命马岱、姜维断后(在后面掩护军队后退)

D  只鼓噪呐喊(击鼓喧哗)          思舜帝殛鲧思禹之义(杀死)

四。请用《三国演义》的章回体形式,给课文的四部分命一个小标题。

即:,孔明分兵拒司马,马谡奉命守街亭

司马设伏取蜀兵,马谡大意

亡羊补牢时已晚,发号施令别打算

赵云神勇保军资,孔明挥泪斩马谡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理解灵活运用4字、5字、7字句)

五。分析小说如何写马谡的。

1.教师介绍马谡其人如何深受诸葛亮重用的相关情节。

2.学生概括马谡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提示:自骄自傲、目中无人、死守教条等,只要符合这些意思即可)

3.作者写马谡主要采用了那些手法?

(提示:直接描写主要是语言情态描写:主要是马谡的三“笑”

“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

“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一“笑”

“汝真女子之见!……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二“笑”

“汝莫乱道!……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

“彼若有命,不来围山!”——三“笑”

……此一些语言充分展现出一个自视甚高、轻敌麻痹、夸夸其谈、目中无人的谋士形象。

再就是间接描写:

一是通过写王平的谨慎谦恭反衬马谡的自骄蛮横;二是通过写诸葛亮的自责沉着侧面衬托马谡的无知幼稚;三是通过写司马氏父子的机谨善谋和笑反衬马谡的无能。)

4.如何看待理解马谡自缚请罪这一情节?(讨论)

(可以看作是对马谡的后悔,勇于承担责任,也可以看作是对马谡的嘲讽,或者还可以看作是马谡还想以此博得诸葛亮的怜悯,借以逃脱罪责等,只要学生讲清道理,言之成理即可。)

六。作业 :

第 二 课 时

分析其他人物,讨论评价“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感想

一。处理作业 (略)

二。分析诸葛亮其人:

作者写诸葛亮采用了哪些手段?

1.衬托手法:

①以司马懿的态度反衬:

懿叹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

②以王平的正确建议来衬托:

“吾累随丞相经阵,每到之处,丞相尽意指教。今观此山,乃绝地也。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矣。”

2.直接描写:

①知人善任,小心谨慎:马谡熟读兵法,派他守街亭;王平做事谨慎,派王平协助马谡

②知彼知己,机智多谋:料到司马懿必取街亭,早作防备;查看布兵图样,知马谡无知;街亭失守,稳妥撤兵汉中。

③勇于自责:街亭失守后说:“大事去矣,此吾之过也!”

④有情有义,赏罚分明,不徇私情:自己喜欢马谡,尽管马谡自缚来见,还是挥泪斩马谡,但答应替他抚养子女。

⑤如何理解诸葛亮的三“哭”?

“挥泪”显示其对人才的爱惜;“流涕”是因为内心矛盾,既爱惜马谡,又不得不处治马谡;“大哭不已”是为有负先帝重托,未听先帝遗嘱。

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这一设计意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明确:

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作品中的人物有正反、主次之分。正反对比,用次要衬托主要是本文描写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法。如将诸葛亮的知己知彼、小心谨慎,同马谡的纸上谈兵、狂妄自大对比;用次要人物王平的正确建议,衬托主要人物诸葛亮部署的正确。

2.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性格。如马谡的三次"笑曰"(①"笑"诸葛亮"多心",②"大笑"王平"真女子之见",③"大笑"司马懿"彼若有命,不来围山"),表现了马谡狂妄自大、麻痹轻敌的性格和思想。

3. 通过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性格。如"斩马谡"一段,以诸葛亮的"三哭"("挥泪流涕大哭不已")揭示出诸葛亮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执法严明、忠于蜀汉、严于自责、体恤部属等多方面的性格。

三。体会本文前后照应的特点:

抓住人物语言,体会反复照应的效果(使作品脉络清楚,结构紧凑)。(学生寻找完成,教师只做点示)

四。讨论:,谁之过?

(学生各抒己见,可以认为是马谡的责任,也可以认为是诸葛亮的责任,还可以认为两人都有责任,但理由论据要充分,说服力要强。)

五。作业 布置:

1.课后练习二。

2.课外阅读《三国演义》,针对三国归晋的结局,说说三国灭亡的原因,然后写成一篇短评。(仅限于已经阅读过一次的学生)

六、板书设计 :

小说情节:守街亭————撤汉中——斩马谡

人物形象:

诸葛亮:深谋远虑  料敌如神   赏罚严明

马谡: 刚愎自用  盲目轻敌   死搬教条

失街亭 篇四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分析人物形象诸葛亮。

2.体会本文通过对比手法描写人物的方法,学习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研究性阅读:失街亭谁之过。

[教学过程]

一、分析人物形象诸葛亮

提问:本文是如何刻画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的?

学生结合课前的思考回答问题,师生共同梳理。

明确:节选部分人物众多,主要人物有诸葛亮、马谡、司马懿,而事实上马谡和司马懿都是作为陪衬来烘托诸葛亮的。作品成功地塑造了深谋远虑、料敌如神、赏罚分明而又严于自责的诸葛亮形象。

(1)课文开头写诸葛亮分析敌情,调兵遣将把守街亭,集中表现了他的精细谨慎和深谋远虑。他根据探细提供的情报,洞察“今司马懿出关,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于是决定派人把守街亭。他在分派军务时,再三强调指出街亭地理位置的重要和防守困难的条件,他说:“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马谡一再请缨,诸葛亮虽答应了他的请求,但他深恐马谡不能战胜司马懿、张郃,深知魏军主将的厉害,所以他派出平时谨慎的上将王平为辅佐,嘱咐“下寨必当要道之处,使贼兵急切不能偷过”,又嘱咐“安营既毕,便画四至八道地理形状图本来我看。凡事商议停当而行,不可轻易”,这些都说明他处理军务精明仔细过人。尽管后来马谡刚愎自用,不听劝谏而失守街亭,也不能苛责诸葛亮。诸葛亮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对敌方了如指掌。他深知司马懿的老谋深算,了解张郃的勇猛善战,估计到战争总是有胜有败的,主帅不仅应有取胜的安排,还应有应付失败的准备。这又是他的谋略高人一等之处。因此,他分派高翔到街亭东北的列柳城去屯兵扎寨,准备引兵援救街亭。又派魏延屯扎军队于街亭之后,总守汉中咽喉,又派赵云、邓芝出疑兵,惊扰魏兵军心。准备自统大军去取郿城,命姜维做先锋,兵出斜谷,以打开进攻长安之路。这个计划比较周严,战争形势顺利,则可进兵长安;形势不利,万一街亭失守,陷于被动,仍可保存实力,退回汉中。通过作者所写的诸葛亮调兵遣将的场面,足以初见他的深谋远虑了。

(2)用侧面衬托的写法,写诸葛亮料敌如神。主帅在战前的计划、部署,必经战争实践的检验。这里的侧面衬托有:①是用司马懿之口来赞扬诸葛亮。司马懿早估计到蜀兵必从汉中咽喉之地街亭,列柳城进军,于是令司马昭探路,果然见街亭有蜀兵把守。他慨叹地说:“诸葛亮真神人,吾不如也!”②是用马谡的失败来衬托。马谡失守街亭,在于不听诸葛亮的军令。诸葛亮曾说“司马懿非等闲之辈”,而马谡狂妄自大,不以为然。诸葛亮指示他在要道之处下寨,阻挡魏兵,他却在山上屯军,犯了兵家的忌讳,让司马懿钻了空子。本来司马懿晚到街亭是难以取胜的。但偏又侥幸取胜,更证明了诸葛亮的远见卓识。③是写高翔轻敌,想依靠夜间劫寨轻而易举地夺回街亭,结果被司马懿偷袭了列柳城,失去了咽喉重地。街亭、列柳城均已失陷,蜀军只有退往阳平关。这又证明了诸葛亮对列柳城、阳平关两地在战争中地位重要的估计正确和调兵遣将的恰当。街亭失守造成了蜀军的极大被动,幸亏魏延守住阳平关,不然处境更为困难。以上从三方面衬托出了诸葛亮的料事如神。

(3)诸葛亮面对逆境能审时度势,干练从容,达到保存实力的预期目的。胜败乃兵家常事。当他听到“街亭、列柳城尽皆失了”以后,首先是自责“此吾之过也”,他并没有气急败坏、怨天尤人,紧接着便有计划地安排撤退。撤退的目的是保存实力,以便再出祁山,北定中原。首先是命令关兴、张苞各引三千精兵,投武功山小路为疑兵,掠扰魏兵,这一步使魏兵不能立即追击蜀军。其次是命令张翼引军修理剑阁,使蜀军能顺利退回汉中,可见诸葛亮面临危险而方寸不乱。再次是密令大军收拾行装,以备启程,又命令马岱、姜维断后。战争的进程证明,魏将曹真闻听蜀兵撤退,急忙率兵追赶。马岱、姜维领伏兵杀来,立斩魏军先锋陈造,曹真引兵逃窜。他们断后获胜,为蜀军赢得了从容退却的时间,能够连夜皆奔回汉中。最后是有计划地撤退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官吏军民和姜维老母。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军胜能取、军败能退的从容干练,在撤退时力争主动,更见其谋略超人。

(4)写诸葛亮赏罚分明,严于责己。他在《出师表》中就曾陈述过赏罚严明的治军方针。他的这种思想在本文中依然有体现。赵云、邓芝英勇挫败追敌,不折一人一骑归来,诸葛亮亲率诸将出迎,给赵云、邓芝极大的荣誉,可见他治军有道。“挥泪斩马谡”说明他秉公办事,不徇私情。

二、赏析小说的艺术手法

1.提问:本文是如何用对比的手法,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的?

师生共同探讨问题。

明确:本文是通过诸葛亮的“三哭”和马谡的“三笑”的对比来突出人物形象的,又是通过“三哭”和“三笑”来体现文章生动的情节和极富个性的语言的。

作者通过马谡的“三笑”突出地表现了他的性格特点。他一笑孔明“多心”。“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在他看来,诸葛亮严密的布置是多虑的,诸葛亮也是庸人自扰。既然在他眼里丞相都是可笑的,对副将王平更是不屑一顾了。所以他二笑王平无能。当王平给他指出屯兵当道的合理性及屯兵山寨的弊端时,他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破竹。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他对王平的态度轻蔑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他三笑司马懿胆小。当司马懿亲自日夜巡哨街亭,马谡在山上见了大笑曰:“彼若有命,不来围山!”言下之意是,如若来围山,定叫他“片甲不回”。他的口出狂言,他的自鸣得意,他的盲目自大通过他的“三笑”暴露殆尽,也只有这样一位狂妄自大之人才会有如此的语言和神态。

故事“斩马谡”中诸葛亮有三次不同的哭。第一次马谡悔罪后,诸葛亮“挥泪”道:“吾与汝义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反映了诸葛亮当时复杂的心情。第二次是蒋琬为马谡求情后他“流涕”说“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他的欲罢不能的心态显露无遗。第三次是当武士献上马谡首级后他“大哭不已”。结合课文内容我们知道这是他悔恨、内疚、痛惜、哀思之情的总爆发。通过诸葛亮的“三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深明大义、纪律严明、敢于自责的人物形象。

诸葛亮的“三哭”和马谡的“三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体现了两个性格截然相反的人物形象,由此可看出作者构思的独特,语言运用的精练。

(解说:此问题原本是两个题,通过“三哭”和“三笑”可以把二者结合起来理解,如果学生理解有难度,也可分成两个问题。)

2.在本课中,诸葛亮有三嘱、三哭,司马懿有三探,马谡有三笑,街亭鏖战有三折三起,试体会《失街亭》中“三”的妙用。

学生思考,教师引导:

不管是人物形象的刻绘,还是故事情节的安排,《失街亭》都匠心独运地安置了许多个“三”,或言语,或表情,或行为,或波折。敏锐地抓住这些“三”,可以高层建瓴,纲举目张,迅速而全面地把握全旨,了解人物,加深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

三、研究性阅读

1.失街亭谁之过

①提问:关于失街亭,有人认为责任在马谡,也有人认为责任应归诸葛亮,你们对这一问题是如何看待的呢?

②学生分小组讨论后自由发言。

学生甲:失街亭是马谡的过失,他应负全部责任。诸葛亮“言未毕”,他便抢着说“某愿往”,并且置诸葛亮强调的“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于不顾,口出狂言:“岂一街亭不能守耶?”“休道司马懿,张郃,便是曹睿亲来,有何惧哉!”显示出他的刚愎自用,骄傲自大,不自量力。俗话说“骄兵必败”,他如此骄傲狂妄,目空一切,焉能不败。到了街亭之后,又目中无人,笑诸葛亮“多心”,笑王平“真女子之见”?又笑司马懿“彼若有命,不来围山”。当自己军队失败之时,却不能压住阵势竟然临阵脱逃,这样一个人,责任自然在他。

学生乙:我认为街亭之失,责任在诸葛亮,因为他不能知人善任,不能重才而用,明知街亭乃“吾军之咽喉”,知“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却未能有效地阻止急于争功的马谡。并且,他用人而疑,派王平相助马谡,恐二人有失再派高翔接应,又派出魏延去街亭之后屯扎,再又派赵云、邓芝以为疑兵,明知派一个人又派一个人都不能胜任,何不慎思深虑再作决策。因此街亭之失,诸葛亮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学生丙:我认为诸葛亮派马谡守街亭,不是草率行事,而是谨慎抉择。这可以从以下两个事例中看出:

(1)马谡在诸葛亮南征孟获时,曾发表过较高明的军事见解。他说:“南蛮恃其地远山险,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叛。丞相大军到彼,必然平服;但班师之日,必用北伐曹丕,蛮兵若知内虚,其反必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丞相但服其心足矣。”

(2)诸葛亮顾虑司马懿深有谋略,认为他是“蜀中之大患”。马谡曾为他出反间计,密派心腹人往洛阳、邺郡等处,散布流言,说司马懿欲反,更伪作司马懿告示天下的榜文,遍贴各处,促使魏主曹睿心疑想杀掉他。结果,反间计取胜,司马懿被削去兵权放归田里。

根据以上的两件事,可以看出马谡并非庸才,他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建议被诸葛亮采纳,他的反间计也收到了效果,因此诸葛亮对马谡是赏识的。街亭失守完全是马谡刚愎自用、一意孤行、狂妄轻敌的结果。因此,不能因为街亭失守就认为诸葛亮用人不当。

2.《失街亭》可借鉴之处

学生思考后,把自己的看法写在黑板上,教师整理。

①凡事要从实际出发,不可死搬教条。

②处理事务要善于纳言,不可狂妄自大。

③在矛盾面前要知己知彼,深思熟虑。

④赏罚要严明,执法要严肃。

⑤用人时要尽可能做到全面而准确地考虑。

四、课文总结

《失街亭》是《三国演义》众多精彩故事中的一个。通过学习本文,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貌。它“文不甚深,言不甚俗”,雅俗共赏,描写精湛,人物传神,善写战争,结构宏大。《三国演义》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

五、布置作业

课下阅读中国古典小说名著《三国演义》。

●板书设计

●延伸阅读

赏析《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空城计”。

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及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奉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鏖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军中,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

赏析思路:孔明一生谨慎,这次忽然用了极冒险的计策,似乎不合常理,而他就是用这种不合常理迷惑了司马懿。司马懿多次败于孔明的计策,所以对孔明的每一个计策都抱着怀疑的态度进行推测,这一次空城计的成功孔明正是利用了司马懿的多疑。

失街亭 篇五

教学目标 

1.理解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形象。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

3.理解本文“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目标1、3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手段与方法  多媒体;讨论法。

有关资料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它以三国时代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自东汉灵武帝刘宏中平元年0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将近一百年的政治、军事以及外交的斗争故事。

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和96回。它通过对魏、蜀两国对街亭的争夺战役的描述,赞扬了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深谋远虑,以及严肃执法、勇于自责的优良作风;批判了马谡狂妄自大、脱离实际、言过其实、违反军令的严重错误。

自读,要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弄清文章是通过哪些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来表现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性格的。

[资料显示屏]

西江月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卷首词)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罗贯中在写这本书时的历史依据,就是晋朝史学家陈寿的史书《三国志》,所以在明朝嘉靖元年,即1522年,《三国演义》首次雕刻印刷的时候,它的扉页上题着两行字:"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当然,他们之所以这样说,其另一个目的是想让人们相信,《三国演义》是用一个生动的故事讲述了一段真实的历史。

(《解读〈三国演义〉》顾振彪、顾之川主编,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

全部故事的基本轮廓和基本线索,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大体上同历史记载相去不远。但三国历史只是一个骨架,作品的血肉部分则主要是创作者(其中包括长期以来特别是宋元时期人民群众、民间艺人、下层文人)所创作、虚构的,概括了更广阔更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第683页)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街亭,古地名,又叫街泉亭、街城,在今甘肃省庄浪东南。公元228年春天,诸葛亮出兵伐魏,派马谡带领五万多人马做先锋,到军事重镇街亭去抵御魏军。魏国的大将军曹真派张郃为先锋,带领五万人来应敌。马谡只知死搬兵书教条,不听部下王平的建议,把军队安排在街亭沿线的山坡上,前后有十多公里长,成一条长蛇阵,结果被张郃包围在山上,断了水道,蜀军不战自乱,失了街亭。

(《解读〈三国演义〉》,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39-140页)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见导语 设计)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也是小说的卷首词。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邃悠远,在它那明白如话的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每当这首歌回响在耳畔,我们的思绪都会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那动人的画面,引向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那动人心弦的争霸故事。节选自第95回和96回的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早已脍炙人口。

二、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三国演义》第95回和第96回梗概。

1.需重点注意下列字词。

谡睿偏裨椅角垓心 文几殛鲧干系疑兵须哨见鼓噪

2.弄清众多出场人物

列出蜀、魏双方出场人物,弄清相互间的关系。

3.介绍《三国演义》第95和第96回梗概。

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故事情节,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第95回梗概:马谡立下军令状,自告奋勇去守街亭。司马懿指挥大军把马谡的军营围困在一座土山上,蜀军不战自乱,街亭失守,魏延、王平等各路人也频频失利。司马懿兵到西城,诸葛亮临危不惧,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

第96回梗概:马谡自缚后前来请罪,为了严明军纪,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然后又上表刘禅,自贬三级。曹休准备进攻吴国,鄱阳太守周鲂到曹营诈降,以自刎、断发之举骗取了曹休的信任,结果曹休中计大败。

三、揣摩文意,概括要点

思考: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作者如何围绕线索把错综复杂的矛盾组织起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一过程旨在培养学生捕捉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1.节选部分人物众多,矛盾复杂。有蜀魏之间的矛盾。在蜀汉内部,有诸葛亮和马谡、马谡与王平的矛盾;在曹魏内部,有司马懿和朝廷、朝廷和孟达间的矛盾。这些矛盾有的趋向激化,有的逐渐缓和。

2.围绕这些矛盾开展的情节更加错综复杂。作者以蜀汉为主要方面,以诸葛亮为主要人物,以街亭的攻守作为线索,来组织这些情节,前后反复照应,因此故事情节组织得井井有条。

3.本文以街亭的攻守作为线索。第一部分写马谡立状守街亭和诸葛亮周密部署,命令马谡"谨守“,当道下寨;而马谡却违令拒谏,屯兵北上。第二部分写司马懿采取"围山断水"的战术,夺取了街亭;诸葛亮布置退却。第三部分主要写因街亭失守而斩马谡。这三部分始终不离街亭的攻守。

4.前后照应,主要集中在说明街亭的重要、"当道下寨"和"围山断水"这几个问题上。如"围山断水“,在第三、五、六、七、九自然段反复照应,使得文章脉络分明,结构紧凑。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鉴赏

再读课文,思考:

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这一设计意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明确:

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作品中的人物有正反、主次之分。正反对比,用次要衬托主要是本文描写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法。如将诸葛亮的知己知彼、小心谨慎,同马谡的纸上谈兵、狂妄自大对比;用次要人物王平的正确建议,衬托主要人物诸葛亮部署的正确。

2.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性格。如马谡的三次"笑曰“(①"笑"诸葛亮"多心“,②"大笑"王平"真女子之见“,③"大笑"司马懿"彼若有命,不来围山“),表现了马谡狂妄自大、麻痹轻敌的性格和思想。

3.通过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性格。如"斩马谡"一段,以诸葛亮的"三哭“("挥泪“"流涕“"大哭不已“)揭示出诸葛亮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执法严明、忠于蜀汉、严于自责、体恤部属等多方面的性格。

二、品味精彩片断

美读:课文第三段。

赏析:

读了这一段文字,一个活生生的只会纸上谈兵的人物形象呼之欲出,似乎当年的赵括又进入了我们的视野。我们看,马谡说的第一句话就把诸葛亮的千叮咛万嘱咐当作了耳旁风,他的语气里还似乎有点笑话诸葛亮的谨慎多余。当王平向他提建议的时候,马谡满口理论,什么"凭高视下,势如劈竹“,什么"置之死地而后生“,把自己素读兵书当成了炫耀的资本,殊不知这正是他自己的思想误区,而这样的人在生活中不是常常遇到吗?

三、比较阅读

联单 《三国演义》记叙的主要事件和主要人物在历史上都有记载,但许多细节是虚构的。课本节选的这部分,写的是诸葛亮想要北定中原而出兵祁山,魏蜀之间在街亭的一次战斗。试将下面两则史料与课文加以比较。

1.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于街亭。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

(晋陈寿《三国志·张郃传》)

2.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尤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

(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此练习落实课后练习二的要求。

四、美文赏析

提示:在《三国演义》中,继后,接着写了空城计武侯弹琴退仲达,而实际上这个故事完全是虚构的,因为当时与诸葛亮直接对阵的是曹真,街亭之战也是曹真派张郃去的。那么故事中的主人公司马懿当时又在哪里呢?当时,魏国有三路大军在前线拒敌,东路军在扬州,总指挥是曹休;中路军在宛城,总指挥是司马懿。东路军和中路军都是防备东吴。还有一路就是西路军了,总指挥是曹真。

五、品读:《三国演义》第95回一段:

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兵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使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捎息,尽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平生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巳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后人有诗赞曰:

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

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遂下令,教西城百姓,随军入汉中:司马懿必将复来。于是孔明离西城望汉中而走。

赏析:有人说,一味小心的人不能做大事,也只有小心的人才能做大事。这句话看似矛盾,而实际上却讲出了事情的本质所在,这一点从诸葛亮的空城计上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来。孔明一生谨慎,这次忽然用了极冒险的计策,似乎不合乎常理,而他就是用的这种不合常理迷惑了司马懿的推理。司马懿多次败于孔明的计策,所以对孔明的每一个计策都抱着怀疑的态度进行推测,这一次空城计的成功又正是利用了司马懿的多疑。

六、拓展训练

1、问题讨论:马谡是谁的过失?马谡有没有谋略?

提示:①马谡与刘备白帝城托孤时对马谡的评价相呼应。可从诸葛亮用人上考虑。②在诸葛亮南征孟获时,马谡提出"攻心为上“。

2、根据你所了解的故事给诸葛亮写一篇传略。要求400字左右。

《失街亭》 篇六

蜀建兴五年(公元227年)冬,蜀军北伐,曹魏情势危急,司马懿得以重掌兵权率军来援,双方主帅都把街亭一地当作一决胜负之关键,最后结局是司马懿以夺取街亭而宣告诸葛亮北伐失败。

作为进攻方的蜀军他的首要目的是攻入敌内腑夺取凉州而非防范司马懿的援军,街亭则是他的粮道,是保证蜀军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重地。而对于司马懿来说,一味抗击蜀军锋锐显非上策,能夺取街亭则不但使蜀军粮尽而退军,并能从侧翼困住蜀军,从而达到消灭蜀军主力的目的,因此双方主帅都把战略重点放在了街亭一地,只不过是蜀军要守而魏军要夺。

事后许多评论家在评论街亭一役时往往指责诸葛亮用人失当,在如此显要之地,却让一个从无实战经验的马谡上阵,而非蜀军精华赵云、魏廷等人。其实这有些偏概而全,蜀军作为进攻方,其主要战斗部队都肩负着更为重要的攻击使命,再对蜀军来说街亭之地只要有一军依附地形死守住,以保证其进攻主力的攻击时间就以足可,如让赵云、魏廷等来守街亭则显得大材小用,难道要让马谡进入攻击序列吗?

古之大臣能得统治者信任的只有两种,一是重臣;二是近臣。作为国家重臣他不一定要跟统治者的关系有多亲密,他只要忠诚有能力就能得到统治者的信任,而作为近臣来说,他可以无甚么能力和才气,但他却和统治者的关系相当亲密,甚至还是一种家人、朋友关系,因此他也能作为自已人而深受统治者的信任。

马谡他恰恰却又是诸葛亮的近臣,在刘备时代有才的马谡得不到刘备的重用,只好凭借自已的多闻博知成为了诸葛亮的近臣,可以说从三国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是把马谡当朋友看待的。以诸葛亮的高位和高能要想找个知心朋友是很困难的,马谡能进入这样的圈子除了人与人的缘份外还有一点就是马谡懂得够多知得够深,且还能爱好广泛,在各个方面都能有和诸葛亮交流之才,因此马谡以其近臣身份可谓是深受诸葛亮的宠爱,几乎夜夜都要与其深谈,这有参军谋划的作用,但同样也有以解诸葛亮寂寞之心的作用。

在街亭一战前,三国故事还特意提到了马谡的两个计谋,南征的攻心政策和北伐前的离奸之计。在此两计成功之后,马谡以深受蜀军同仁的信任和赏识,可谓是获取了足够的上场势,只需一场实战功劳就完全可以进入蜀军上层权力核心中,这一点众人皆知,马谡他同样也明白这个道理,他多年的努力奋斗只要再过个门槛就能完全实现。

在此不得不提的是这两计是否全为马谡所谋呢?作为诸葛亮多年的近臣,自然而然对诸葛亮的思惟方式和工作方式多有了解,南征之意是诸葛亮多思后下的决定,如何决策早以想明,马谡之谋只是一种迎和,而诸葛亮不过对近臣能有与他同一思维表现出了一种欣慰。而反奸之计从人心角度来说很有凝虑,要对统帅献对敌国统帅的反奸计,可谓是十分大胆,能说司马懿谋反者同样也能说诸葛亮谋反,此计同样适合诸葛亮,这样的策略是很犯忌讳的,非一般人所能提,除非是诸葛亮自已所谋,再假借他人,因此很肯定马谡在此计上表现出来的是听话的一面,由诸葛亮谋再从他嘴中说出(诸葛亮亲自说出此谋也同样不合适)。

当蜀军各路大军进入攻击线时,当诸葛亮需要一位听话的人来守街亭时,马谡站了出来。守街亭不需多谋也无需角斗的能力,只需认真执行诸葛亮所定方针死守就行。诸葛亮迟疑了一下,毕竟马谡从无带军经历,能否做到令申禁止能否让军士信服?于是又令王平作为副将协助马谡,希望王平能协助马谡管理好这支部队,但诸葛亮压根就没想到平常一向听话的马谡竟会在此关键时刻露出了其真实的一面,马谡竟想恃才露能,想向世人展示他的军事才华并不亚于诸葛亮,悲局就这样发生了。

司马懿夺取了街亭宣告了蜀军初次北伐的失利,但胜败乃兵家常事,何况此战也并没给蜀军造成多严重的伤亡,虽有军令状,但蜀主刘禅和蜀国重臣蒋宛等都作出了马谡不杀的表态,而诸葛亮仍然挥泪斩了马谡,也只能说诸葛亮表达了他的心境,斩马谡并非只斩了马谡一人,而是斩下了诸葛亮的情感,诸葛亮以斩马谡来明志,分清重臣和近臣的区别,对有才之人放弃交友之心,而要当作重臣来培植,因此姜维虽得诸葛亮的喜爱,但却终不是诸葛亮的朋友近臣,终而成为蜀国的栋梁之臣。

《失街亭》 篇七

假期,我看了《三国演义》中的《马谡失街亭》,它另我感受非常大。

切说司马懿来攻打‘街亭’,诸葛亮知道了马上召集将士们,说:“谁敢去守街亭?”马谡立刻站起来说:“丞相我敢去守街亭。”诸葛亮说:“街亭乃是我蜀军的心腹啊。”马谡说:“丞相我愿立下军令状,如果街亭有失,可斩全家。”于是诸葛亮给了马谡二万精兵,并派王平做副将。”他们临走时,诸葛亮在三叮嘱要当道下寨。到了街亭,马谡看了看地势,说:“在山上下寨。”“可是丞相吩咐要当道下寨,我看我们还是当道下寨比较好。”王平说。“在山上扎寨可以居高临下,若魏军赶来,我们就射箭,起不是让他们全军覆没呼?”王平不听,让马谡给他人马去山下扎寨,于是马谡给了王平五千人马。魏军来袭,看到了大部分军都在山上,于是司马懿用火攻,把蜀军都围在了山上,蜀军非常口渴,于是不战自乱矣。蜀军打败,回到了蜀营诸葛亮挥泪斩了马谡。

看了这一集,我想马谡纸上谈兵非常的厉害,可是到了实践战斗的时候,他就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熟读兵书,而且还不听王平的劝告,在山上扎寨,最后导致了街亭失守。我想学习也是这样,不要认为平时自己的学习非常的好,就不听别人的劝告,自以为是,其实这正是导致失败的后果,我们应该记住“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我们应该吸取《马谡失街亭》这一集的教训。让我们一起奋斗,一起努力,共创祖国美好的明天!!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7篇《失街亭》,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305 37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