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品知音《伯牙绝弦》课堂实录优秀7篇

发布时间:

《伯牙绝弦》的教师实录,还在等什么快来一起看看吧。差异网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7篇《三品知音《伯牙绝弦》课堂实录》,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品知音──《伯牙绝弦》课堂实录 篇一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伯牙绝弦》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到您!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一

《伯牙绝弦》选自《列子·汤问》,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尽管这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但是就这篇文章而言,字词的理解不算很难,文章比较浅显,因此我通过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对于这篇文章,我觉得让学生体会到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一节课下来,觉得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一、音乐渲染,营造氛围。

课伊始,我便以音乐高山流水导入,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古文的意境,在补充介绍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时,也以惨婉动人的音乐加以烘托,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伯牙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最后,让学生在音乐高山流水的伴奏下,再次诵读课文,感受伯牙和钟子期那种知音情谊。

二、反复朗读,感受文言文之美。

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读,而“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刚开始时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感情。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通过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反复地品味语言,不断加深对伯牙与钟子期知音情怀的体会,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

在朗读的指导过程中,我注意把朗读与想象及理解进行有机地结合。比如文章的前四句,指导学生要读出高兴、激动、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三、拓展练习,丰盈文本。

教学中,我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蛾泰

山,洋洋江河,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句式练习,有效地调动学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结构之美,又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既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又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世上那个最懂你知你的人。

四、资料补充,升华主题

体会伯牙与子期的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让学生体会到那种知音情谊,特别是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学生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所以我对文本进行了挖掘与扩充,引导学生想象别人是如何称赞伯牙的,让学生体会伯牙作为一名著名的乐师,却无人能听懂他的琴声,无人理解他的心意,从中感受到他的孤独寂寞,了解知音难求,感受“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补充介绍钟子期死后,俞伯牙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时所写下的一首短歌,帮助学生感受伯牙对于知音之死的悲痛欲绝、肝肠寸断的心情,让学生真正体会伯牙绝弦的那种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

我觉得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应进行正确的价值导向。因此,我在学生体会伯牙失去知音后那种痛苦与绝望的心情,及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想对伯牙说什么,在学生安慰、鼓励伯牙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然后告诉学生如果遇到了知音,应该好好珍惜,如果还没有找到,则应该真诚对待周围的朋友。

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存在很多缺憾,有一部分学生朗读不是很到位。这篇课文中有两处停顿难点:“哉”“兮”是表示感叹的文言虚词,读这样的语气词,应拉长些,才更具音乐美,还有课文的最后一句的朗读都需要在适当的时机多加指导。还有,课堂应变能力也有待提高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二

一直对上《伯牙绝弦》这课充满了期待。听过两位教师执教这课,特别是去年听的这堂课仍让人回味无穷,记忆犹深。两位教师共同的特点就是指导了学生把文言文读好,读出韵味;同时注重了对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指导;还有个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以情去感动学生,让学生沉下心去感受伯牙在知道钟子期死后断琴绝弦的哀痛中,从而领悟到了知音所包含的深远含义。

借鉴成功者的教学方法,我也决定采取这样的教学方法,先指导学生把文言文朗读正确,生字读准,断句正确,然后引导学生去理解文言文,在理解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学,分组学习,让他们自己掌握学习的方法;最后解读知音的深刻内涵。

教学流程还算流畅,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特别是朗读文言文的兴趣很高,读得摇头晃脑,有滋有味的。

但是我觉得遗憾的是有的学生从入课到最后都没有读出那种味道,读的时候感觉断句的地方是一个字一个字数过去的;其次是有个句子的断句“伯牙谓世再无知音”学生掌握的情况不太好,他们也知道该在什么地方断句,但是读的时候不知不觉就把“谓世”两个字连在一起了,让我不理解的是一个成绩很好的女孩子,你给她纠正多少遍都没用。课后我想,造成这样朗读的原因大概有两个,学生的朗读习惯和学生的语感的欠缺所导致的吧。

另外在教学中显得不足的是学生在领悟知音内涵的时候没有深刻的内心感受。“知音难得”,“知音难求”,由于学生没有生活经验做基础,他们难以理解这种“难”的程度,更难以理解求得知音后内心的满足,欣喜,特别是在得到知音又失去知音后的那种绝望与凄凉更是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课件辅助教学,将学生带入到那种情境中,使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

我记得我看过一位教师的执教的这节课后我曾产生了这样的恍惚“整堂课给人的感觉就是老师非老师,而是伯牙子期的又一个知音。他在给人们再现高山流水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他是导演是主角,但是他不是独角戏,而是在引导一班孩子一起为大家深情演绎。”这样的教学意境的确是让人叹为观止!

教学之路漫漫,探索之途更是漫漫!

品知音──《伯牙绝弦》课堂实录 篇二

本单元的主题是感受“艺术的魅力”。《伯牙绝弦》的故事以及《高山流水》的乐曲,都可以称之为东方文化的瑰宝。所以我力求营造一种古色古香的美感。无论课件还是我的语言,都尽量诗化。环节设计上,我由浅入深,以音乐导入,引导学生在方法指导下自学,理解大意,在此基础上朗读感悟并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继而结合资料,借助音乐渲染气氛,进行练笔,使学生深悟绝弦之意,达到情感的共鸣与升华。教学方法上我遵循深入浅出的原则,做好引导与点拨,注重读与悟,读得充分,读得入情,读中悟出文章蕴含的真挚情感。

教 学 过 程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乐曲导入 1、聆听《高山流水》片段。 2、关于这首曲子有一个千古流传的动人故事,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伯牙绝弦》。 听乐曲进入情境。设计意图:课堂伊始,学生在音乐伴随下能更快、更好地进入情境,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整体读文 1、结合以前学习谈谈学古文的方法。 (借助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结合课外资料;反复诵读等。) 2、自由读,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尽量做到字正腔圆。 3、指名读,正音。 4、古人学文章讲究句读也就是停顿,正确的节奏有利于更好的理解文意。指导学生读出文言文的节奏。 4、带着方法自学讨论,用自己的话说出文章大意。 谈方法后自由读,读准字音,感受节奏,自学交流,弄懂文章大意。设计意图:告诉不如教给学生方法,相信学生,放手地让学生在方法指导下自学,既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又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好办法。 三、感悟绝弦 (一)何为知音。 1、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赞叹之义。 2、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换位体验: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 3、师配乐范读2、3句,学生透过文字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谁,在那里,怎样弹,怎样听。 4、赛读,读出韵味。 5、出示资料:《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体会伯牙的琴技高超。 6、既然伯牙琴技如此高超,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 7、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8、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 理解重点词句,透过文字展开想象,读出感情,由此及彼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理解“知音”的含义。设计意图:学一隅以三隅反,拓展训练既积累了语言,又进一步阐述了知音之意,一举两得。 (二)相遇相知。 1、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 2、补充资料: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曲《水仙操》,琴声把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楚王听了,连连摇头说:“太嘈杂了,换一首吧。”他又弹了《高山流水》,没想到,楚王君臣已经喝得酩酊大醉,有的甚至在琴声中昏昏睡着了。 3、你能想象那时伯牙心的心情吗?(满面春风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4、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一定会对子期说什么? 5、知我者,子期也!再读课文,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结合资料,感受知音的难得和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并读出感情。设计意图:恰当的课外资料的补充,填补了课文的空白,深化了知音难觅,更能凸现知音之弥足珍贵,为学生理解绝弦做好了准备。 (三)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2、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伯牙悲痛欲绝,恨不得追随子期与地下,又哪里在乎这琴弦呢!这就叫----士为知己者死。 4、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理解伯牙悲痛欲绝的心情,读出这种感受。设计意图:有了层层的铺垫和渲染,至此,学生已能理解到位,再让学生把内心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正是实现语言内化的过程。 四、深悟绝弦 1.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一首短歌: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词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读后,引导学生写下此刻的感受,可以写给伯牙,可以写给子期,也可以写给自己。(播放乐曲) 3、小结:人生苦短,知音难觅,一旦遇到知音,我们一定要加倍珍惜! 4、尝试背诵。   阅读短歌,有了更深体会后练笔。设计意图:情由心生,当学生被故事打动时,必然有所悟,练笔也就水到渠成了。 五、课外延伸 建议同学们听一听中国古代的十大名曲,了解更多的感人故事,感受艺术的魅力。                      设计意图:动听的曲子,感人的文章,无一不是艺术。由课内到课外,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不正是语文教学的目的吗?   作业设计 a用自己的话向父母讲一讲这个故事。 b欣赏《高山流水》乐曲,还可以听一听中国古代十大名曲。 板书设计 25            伯牙绝弦   伯牙 所念    子期必得之    知音难觅   珍存友谊   知识链接 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之交淡如水”“莫逆之交”“士为知己者死”“管(仲)鲍(叔牙)之交”“刎颈之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忘年之交”“患难之交”“人生得以知己足矣,斯当以同怀视之”“酒逢知己千杯少”等。   课后反思 和学生的互动不够,我似乎高高在上,学生的发言和我的预期还有距离,所 以显得在引导中较吃力。看来,备课中备学生是相当重要的。   问题档案

《伯牙绝弦》课堂教学实录 篇三

教师:为什么六年级有那么多班,独独选择你们班,我憋了很久。

学生:这不简单吗,因为我们班是最优秀的。

教师:这么自信的话,为什么不自信的说。你们平时喜欢听歌吗?戴眼镜的喜欢周杰伦的,你们呢?

学生:不喜欢,因为听不清楚。

教师:我特别喜欢,这里有首曲子,听一听,闭上眼睛,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

(教师放音乐。)

学生:流水潺潺。

学生:听见了树林里鸟叫。

学生:青蛙叫。

生:欢乐的心情。

生:蝴蝶翩翩起舞。

生:所有动物在起舞,天籁之音。

教师:真是一群会听的孩子。只要用心听,就会与它心心相印,今天我们就学一首与音乐有关的文章。(出示课题)这是发生在2000多年前,初秋时候的一个故事,谁来读题。

生读生评:不够自信。

教师:清晰响亮,字正腔圆。

另一生读,师评:头一次学就把最难度的字音读这么正确。

(点评:当听钱峰老师说要上古文,觉得吃惊:小学生能理解古文吗?古文如此难懂,该怎么上?一上课,钱峰老师幽默的言语就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而且钱老师叫学生读课题时,能及时灌输进古文的朗读方法:字正腔圆,为学生下面整读全首古文的方法奠定了基础。但我个人认为,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应该在平时的学习中,都有古文的学习方法,钱老师在点评完后,我认为可以再次点拨:我们学古文还要注意什么?一个帮助学生收集积累经验,而且可以为下文学习古文提供有效的方法。)

生朗读整首古文。

第一次读感觉如何?

生:这些词语读起来不顺口。

生:难读。

师:短短的五句话但不好读,不好懂,跟老师一句一句读。(师读生跟读,自由读,指生读)怎么没有掌声呢?真是让我叹为观止,第一次读就这么正确通顺。(一生读停顿读得好)了不起,第一读正确不算,还读出古文的味道来。同学们,我们也来读读,除了读正确,我们也要读出古文的节奏来。

(点评:如果说钱老师上课的幽默与大气吸引了学生和在座的老师,我觉得此时钱老师能采用这么简单的教学方法更让我感动。如果是家常课,我一定也会让学生跟我读几个来回,但要在这么一种赛课中,让学生连续跟自己朗读两遍,需要多大的气魄和勇气。而且正是这么一种简单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读出了古诗特有的韵味,品位出了古诗词的节奏美。一个简简单单的跟读,跟读出了多少学生对古文的喜爱。当老师再次个别抽读的时候,看着他们那自信的小脸,投入的表情,禁不住自己也想去秀一次。所以我认为,学习古诗词,教师有时需要有“给”的气魄。)

师:几遍读下来,咱们一定知道,整篇文章写了哪两个人?

师:读读第一句,你对他们有何理解?

生:伯牙喜欢弹琴,钟子期喜欢听。

师:哪个字告诉你?(善)读读,仅仅是喜欢吗?

生:善于。

师:读出他们的特点。(朗读句子)伯牙善鼓琴这个鼓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弹的意思。

师:这说明你会发现啊。看来读古文结合下面的注解也是一种非常好的理解方法。刚才我们知道,一个善于弹琴,一个善于听。同学们,从课文中找找哪些句子也告诉我们伯牙善琴,钟子期善听?

(生默读划。)

板书:

(点评: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育二十韵》里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你细读文本的时候,不要把一个字轻易地放过去──作者为什么用这个字、这个词、这种句式而不用别的?要去细细地体会它的神韵所在。比如钱峰老师,抓住一个善字来理解古文,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去感受、体会伯牙的琴技,从而更深刻的体会出钟子期与伯牙是知音。正是一个善字的教学,上出了语文课的语言味,也让我突然明白:原来古文也可以让学生去朗读体会,琢磨字词。减少教师的分析讲解,即使是字词的体会,也是可以让学生从朗读体会,“入情人境”的进行朗读,是有效感悟的基础。)

出示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师:细读第一句,从什么地放体会出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听?

生:伯牙弹琴,钟子期一下子就能听出来内容是什么。

师:真好,你把古文内容理解了。

生:伯牙弹琴技术非常高超,如果伯牙没有把全部意念在弹琴上,钟子期就不会听出内容。

师:哪个词看出是全部意念?(志)读句子。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此时钟子期的脑中浮现出了什么样高山?

生:巍峨具大的高山。

(生读,一共读了四位学生:我看见了高大的山;虽然读的不是很清楚,但我听到了;齐读。)

师:你看,那么多画面仅用一个“峨峨兮”表达出来。这古人写话就是简单而简约。从钟子期的话中哪里还能看出他善听?

生:我从志在高山,伯牙心里想的是高山,钟子期话里也是高山。

生:我还从“善哉”读出。因为善哉表示感叹,说明钟子期已经非常强烈的感受到伯牙弹琴的是高山。

(请生感读。)

师:我分明听出了你的朗读中对伯牙的赞美。谁也来赞美?

(连读三位生。)

师:泰山读得特别好,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泰山很高。

生:泰山很高大,因为孔子曾经说登泰山而走天下。

师:读出王者的风范来。(指生读叹词一句)刚才同学一个哉就能发现这么多,细心学生还发现一个语气词。(兮,请生读)为什么一个句子连用两个语气词?

生:因为钟子期强烈感受到伯牙琴声中泰山的巍峨。

(生读。)

师:同学们,两个善哉在文章两字的意思一样吗?

生:上面一个善是善长,而这里是赞美。再次读。

师:如此动听的琴声,子期想这样赞叹。

生读。

师:同学们,读书就应该刚才这样,从字里行间去体会,在这句我们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那么,这个句子你能把自己的感受放入句中朗读出来吗?

出示第二个句子: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你的江河读的特别突出,能说说原因吗?

生:江河跟上面泰山一样,也是赞美。

(生再读。)

师:听出了江河的浩荡之情。(抽生)你那洋洋兮也读的特别好,能说说原因吗?

生:江河都是很长呢。志在流水是伯牙心里想着,钟子期把他听出来了。

(生再读。)

师:高山也罢,流水也罢,善琴的伯牙所弹,善听的钟子期都能听懂。这就是。

出示: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知

师:结合刚才的两个句子,这个是什么意思?

生:我读懂了不管伯牙心里想着什么,子期都知道。

师:哪里看出来?

生:念。

师:刚才上文也有一个跟念相近的词,谁发现了吗?

生:志。

师:真好,能联系上下文,上下都联系在一起理解。

(生读句子 。)

生:我认为重点应该是“必”,说明伯牙所念,子期都知道。

(生读 。)

师:是啊,同学们,当伯牙志在高山(生读)当伯牙志在流水(生读)当善琴的伯牙所弹,子期必得知。这就是(读对后一句) 。

(点评:“学语文,要有强烈的语文意识,要用语文的眼睛看问题,用语文的耳朵听声音,用语文的心感受语文。”这是此次省优质课上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的一番话。短短数语却掷地有声。我想这是王崧舟老师对如今语文教学方向的一次高瞻远瞩的引领,也是对本次语文优质课的一个总体评价,而这句话也更是该我们全体语文老师所牢牢铭记,反复咀嚼的。钱峰老师在简洁凝炼、短小精悍的古语言中细细品味其丰富的内涵,理解两个“善”字的不同意义,辨别找到“志”与“念”的近义关系,明白古人连续用语气词的用心所在,读出了语言背后人的心情,猜测了人当时的心理活动,将古文的意境淋漓尽致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打动了学生,也打动我们听课者。正是对教师有强烈语文意识的体现,上出了语文课的“厚实、丰实”。 )

出示伯牙与子期初时的话,配乐。此时,伯牙心情如何?

生:高兴。

师:高兴不已。

生:快乐。

师:快乐兴奋之极。

生:庆幸,终于有了自己的知音。

师:欣喜若狂。

生:激动。

师:激动不以。同学们,伯牙把这分激动不以,欣喜若狂流淌于高山流水。此时,你就是伯牙,你最想写点什么。

(配乐书写。)

生:子期,你真可谓是我的知音啊,只有你能听懂我的琴声和心声。

师:还能从琴声中听出心声啊“相识半天下,知音只一人”啊。

生:知我者莫如子期。

师:曾经是满面春风皆朋友,如今是有缘千里终相会。

生:子期,我所念你必定能透过琴声参透,你真是谓世知音啊。

生:我虽然是宫廷乐师,可我内心的空虚谁知小,今日遇见你实乃三生有幸。

师:你真是走入伯牙内心去了,这正是伯牙想说的。

生:没想到你一个山村农夫却听出了我的心声。

师:让我们再在高山流水听出伯牙的心怀。

(生读,齐读。)

师:这心声,这情怀,子期都听懂了吗?现在你对这句有什么新的理解?

(点评:钱老师让学生补充,如果你就是当时的伯牙,你最想说什么?拿起笔写下来。这一读写结合,不仅丰满了伯牙的形象,更将伯牙和子期的深厚情意内化为学生的语言,积淀下来。正是因为老师们能把握时机,找准切入,指导有效,形式多样,才使课堂教学中的读写结合达到有效、高效。正是钱老师的课,让我们看到了语文教学的本真,引领我们今后要走的方向。所以,这些课值得我们好好回味,细细品味。 )

生:这琴是他们之间的桥梁。

生:子期虽然是山野村夫,但能听懂子期的音乐。

师:琴声也懂,心声也懂,志向也懂,这样才叫知音啊。伯牙和子期多么想这样像高山流水之间相伴而行。他们约定来年再在相识地方相见,伯牙满怀欣喜趁扁舟而来,然后等待他的是子期的死迅。他多想鼓一段琴给他的知音听啊。于是,他把千言万语容入了琴声。

(播放琴声。)

板书:

知音

师:你听出了什么?

生:伯牙没以前动听,但他似乎说:子期啊,你为什么不等等我。

生:我听出了琴声很悲伤,听出了伯牙对子期的这份诀别。

生:我看出了他对钟子期的怀念。

(点评:在通过斟字酌句,回环诵读,学生体会到了伯牙和钟子期的那种知音难觅、相间恨晚的情感之后,老师说:“伯牙把自己这种情景记为高山流水,一吐为快。如果,你就是伯牙,你当时最想对钟子期说什么?”此时,学生早已融入了伯牙的高山流水之中,早就为他们的相知而不能相惜而感到无尽的遗憾,学生分明已成为了伯牙的化身,所以,他们自然而然就抒发了自己的感想,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不仅是学生的情感,更是伯牙的心声,将整堂课推向了另一个高潮。 )

师:悲过悲喜,生别离,可此时,善听的子期再也听不到了,能把这份悲伤读出来吗?

(生读。)

师评:悲凉。断的只是琴吗?碎的只是琴吗?

生:伯牙心也碎了。

师:伯牙所念,子期必得知。断琴绝弦,使得高山流水终成绝响,高山流水依旧,只是山谷之间多了一段知音的千古佳话。倒是“无琴”却“有情”啊!让我们记住这段佳话!下课。

【总评】

王崧舟老师在关于教学过程的简约评价时候说:“我觉得最典型的、最具有说服力的,就是我们今天上午听的《伯牙绝弦》。嘉兴平湖叔同实验小学钱锋老师上的这一课,可以说是绝了。这一课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充满了大气,充满了智慧,充满了灵动。为什么?过程简约!就像钱锋老师自己说的,“你的回答,简约而不简单”,依我看,钱老师这一课,恰恰是对“简约而不简单”地绝妙诠释。我们看他那个设计,简简单单的三个板块:第一块,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干什么?老老实实地一句一句地诵读古文,读出古文特有的节奏,那种神韵,那种意味。语就是语,文就是文,就这么简单。第二块,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语不是语,文不是文,语文的后面是什么?是琴声,是心声,是两位知音之间的那种生命与生命达到交流碰撞以后所产生的心心相印,心有灵犀,这是两个生命的叠加,两个人其实是一个人,这是一个人的两半,这一半渴望表达,另一半渴望倾听,无论渴望表达还是渴望倾听,它们都渴望理解,一种生命深处、灵魂深处的视域融合。那么,这就需要师生在激情和智慧的交流、对话中,将语文还原成这样一种场景、一种意境、乃至一种境界。这就很不简单了。第三块,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再回来,回到哪里?回到文本,回到语言,所谓语还是语,文还是文。回来干什么?回来不是一个简单的回归,那是浪费时间。回来进一步体味,进一步深究。这样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竟然用如此凝练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这就是古文的魅力,要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诵读中、在入脑入心的美读中,体味和深究古文的风骨、古文的意味、古文的精气神。从而实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教学旨归。你看,这就是简约却并不简单的完美体现。”的确是的,教师精湛的语言艺术是孩子上好课的法宝。钱锋老师是个非常幽默、机智、且功力较为深厚的老师,要让第一次学古文的学生理解文本,很有难度,但本课中,钱老师却让学生学得津津有味,古文味十足。我想很大程度上是靠钱老师的语文功底和语言艺术来感染学生的。

《伯牙绝弦》课堂教学实录 篇四

课前谈话: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

生:白雪茫茫虎视眈眈……

师: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

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

生:美丽的景物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课文导入:

师:有一个故事千古传诵,流传至今,这就是大家手中的文章《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我们以往学的都是现代文,也就是白话文,今天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相信大家都能喜欢。

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师: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生1:读课文。师评: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就读得这么好,把掌声送给她。谁还想读?

生2:读课文。

师评:真好,我最喜欢她读的三个地方。第一个地方是“峨峨……”,第二个“必得之”第三个是“终身不复鼓”掌声送给她。一起再读课文,注意感受节奏。

生:一起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师:我们放慢节奏再读一遍。

生:再读课文。

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

生: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师:真会读书。能够说出字表达的意思。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

生: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师: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生1: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很喜欢弹琴,钟子期很喜欢听。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生:4次。

师: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生1:啊!生2: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生1:真棒啊!生2:了不起!生3:真厉害!……

师: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其他同学读懂了什么?

生1: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理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

师:这位同学理解的真好,我要忍不住对你说“善哉”。

生2: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弹出什么。

生3:我读懂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师:你们又从哪里看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生:伯牙善鼓,钟子期善听。

师: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怎么赞叹?

生自由发表意见。

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

生1:还会有鸟语花香。生2:春天百花盛开。生3:冬天白雪皑皑。……

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

生答:知音。

师:真正的知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生: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

生:表面的。肤浅的。

师: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

(学生自由说)

师:这样的赞美有没有价值?

生:钟子期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师;可以想象,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峨哦兮若泰山。

师: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洋洋乎若江河。

师:当他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

生1:失望。生2:寂寞。生3 :忧虑。生4:渴望。……

说;他在心里一定会忍不住发出呼唤。我的知音——

生:你在哪里?

师:后来,终于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样的?

:生1:快乐。生2:激动。:生3:充满希望。生4:欣慰。……

教师简介资料。

师: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

生:我认为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

师;是啊,是人生的知音。

生;他们还是生命的知音。

师:是啊,他们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

:生:应该是快乐的,幸福的。

师;真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知音,真是太少了,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

生:齐读课文前4句。个别朗读。

师:这位同学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不幸的是,子期得病而死,伯牙——

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伯牙为什么认为子期是最后的知音?

生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

生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

师:是啊,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再也没有人赞他——

生齐读句子:善哉,峨哦兮若泰山。

师:志在流水,再也没有人赞他——生齐读: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他在断绝琴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

生1:断了他的前程。生2:断了他的心弦。生3:断了他的希望。……

师:伯牙在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

生再读最后一句。

师:有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配乐,教师深情朗诵)

生再一次朗读全文。

师: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他、赞美他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

学生动笔写感受。交流:

生1:伯牙,我同情你,你一定很寂寞,振作起来,你一定能找到新的知音。

生2;俗话说得好,不要把内心的大门永远关闭,你不要再伤心了。……

师: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

生齐读课文。

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故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

播放《高山流水》音乐,全班学生再次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

《伯牙绝弦》课堂教学实录 篇五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三、初读感知

出示自学提示1

1、自由读课文,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注意读出节奏。

2、学生自由读----指名读-----指导评价-----再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课文读得很有古文的韵味了,我们现在就来读懂其中的意思吧!

四、自读感悟

出示自学提示2

请再读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1、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词句。

2、组织交流。重点指导四个善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五、细读品味

出示自学提示3

伯牙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著名的音乐家,而钟子期只是一个靠打柴为生的樵夫。伯牙和子期是什关系?

从课文哪些地方描写中可以看出他们是知音,划出相关句子,认真体会。

1、学生自主学习,体会。

2、组织交流:

a、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理解“善哉”)

b、说话训练:

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善弹的伯牙一定不仅能用音乐表现出高山流水,还能表现很多美好的景物。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学生想象)

我也能体会伯牙的心声:

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清风时,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 [出示课件训练题]于是你怎么赞叹?当伯牙志在明月里,你感受到了吗?于是发出了赞叹……

好一个善鼓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钟子期。

c、“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四、拓展延伸

⑴补充资料: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写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他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首优秀的乐曲,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楚王听了这首乐曲连连摇头说:“太嘈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伯牙只好改弦更张,换了一首《高山流水》。这时,楚王君臣已经喝得酩酊大醉,甚至有些人在琴声中已昏昏睡着了。伯牙又气愤又伤心,在这所谓的上流社会里,艺术竟然遭到如此的践踏。他心中产生了疑问——天底下究竟有没有知音?

是呀,虽然听者无数,但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可以想象,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没有人能向子期那样赞曰——

当他鼓琴志在流水时,没人赞曰——

所以他一个人来到山涧排遣内心的寂寞和孤独,他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却能听懂他的琴声。

⑵伯牙苦苦寻觅的知音找到了,此时他的心情如何?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他最想对子期说什么?(引导学生说符合当时情景的话。)(知我者,子期也!)

知音相遇,真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让我们以喜悦的心情再读读这些句子。

⑶短暂的相遇让两人成为知音。之后的离别却又那么难舍。两人相约第二年八月十六再相见。伯牙日夜期盼、苦苦等待,好不容易等到了见面的日子,却传来子期已经去世的消息。读课文的句子。

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

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⑷此时,你能想象伯牙的心情吗,如果你在当场,你会对伯牙说些什么呢?

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

⑸总结: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子期死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这时候的伯牙绝的仅仅只是弦吗?断绝琴弦的时候,他还断绝了什么?(断绝了他的希望,断绝了他的前程,断绝了希望,断绝伯牙对艺术的追求)

6、后人根据这个动人的传说,也谱写了一首同样优美的乐曲《高山流水》,让我们在这优美的乐曲声中一起朗读课文,再次感受一下这个感人的故事。(学生朗读)

六、背诵课文

其余时间诵读,背诵课文。

七、作业布置

我们中华民族非常重视友情,历史上赞颂友谊的名言佳句不计其数,为了更深刻的理解文章,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个课下作业,大家看一看。

《伯牙绝弦》课堂教学实录 篇六

【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与古代文学大师对话,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高山流水》录音或flash动画。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1.师:我们来看一下下面一组成语:(展示)

一琴一鹤 人琴俱亡 琴心剑胆

琴挑文君 琴瑟和好 琴瑟不调

琴棋书画 焚琴煮鹤 对牛弹琴

请大家读一读,找出这些成语的共同点。(成语中都含有一个琴字)

2.师:谁能再说几个带琴字的词语。(预设答案:琴瑟、琴曲、琴师、琴意、抚琴、钢琴、月琴、胡琴、口琴、竖琴、小提琴、电子琴……)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一些词语,可以使我们知识视野更宽阔,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3.师:有一个故事千古传诵,流传至今,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我们以往学的都是现代文,也就是白话文,今天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相信大家都能喜欢。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释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从小游戏入手,引发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的兴趣。然后激情导入新课,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二、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请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和平时课文的有什么区别。

2.先让学生试着读一读,谈谈体会。

3.师: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4.师: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5.教师范读,相机指导读发。

6.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7.学生互相交流读,教师检查读,相机指导读。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本环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读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教师以富有激情的富有韵味的范读,把学生带入到语言文字的情景之中,点燃了学生热爱阅读文言文的热情。

三、探究理解,感悟文本

1.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预设答案: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2.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预设答案: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预设答案: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3.师: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4.预设交流1: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很喜欢弹琴,钟子期很喜欢听。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4次。)

师: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预设答案:啊!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预设答案: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

师: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预设交流:2: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理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3: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弹出什么。4:我读懂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5.你们又从哪里看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预设答案:伯牙善鼓,钟子期善听。)

6.师: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怎么赞叹?(生自由发表意见。)

[设计意图]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来理解文本,引导学生对照注释,揣摩句意,理解文本,课文的文言形式已经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形成了白话文。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①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预设答案:还会有1:鸟语花香。2:春天百花盛开。3:冬天白雪皑皑。……)

②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③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④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预设答案:知音。)

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①师:真正的知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②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说)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学生自由说)

③师:可以想象,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峨峨兮若泰山。

④师: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洋洋乎若江河。

⑤师:当他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

(预设答案:1、失望。2、寂寞。3 、忧虑。生4、渴望。……)

⑥师:后来,终于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样的?

(预设答案: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⑦师: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

(预设答案: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是人生的知音。)

⑧师: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但是,人间的知音,真是太少了,让我们通过读书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学生感情读文)

⑨师: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但课文最后一句。“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伯牙为什么认为子期是最后的知音?(预设答案: 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3.丰富内容,拓展课文

①师:伯牙在断绝琴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预设答案:1、断了他的前程。 2、断了他的心弦。 3、断了他的希望。……)

②师:伯牙在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学生再有感情地读最后一句。)

③师:有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你们想知道吗?(配乐,教师深情朗诵):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是在指导朗读时,师生融入课文中的角色,师生形成了“知音”式的对话交流,入文,入情。这样,教师就成了平等中的首席,学生如同从远古走来,文言语言如同己出,吟诵如吐心语,阅读也就融入了生命的律动,师生在互动中成了“知音”。

四、积累背诵,拓展延伸

1.师:课文短短的74个字,写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伯牙、赞美伯牙、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学生动笔写感受。然后交流。)

2.师: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生齐读课文。)

3.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故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音乐或flash动画。全班学生再次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或背诵课文)

4.师生分角色读。

5.引导背诵。

[设计意图]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努力让学生读出理解,读出韵味,结合古文特点的渗透,让薛孤感受到古代文字的魅力,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够把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学生从读通到读懂,最后熟读成诵,达到了“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伯牙→钟子期

善鼓琴→子期善听

志在高山→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洋洋乎若江河

不复鼓→子期死

[设计意图]本少而精采用对比的方式,精妙地勾画出了文本的基本要义。便于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亦展示了故事的行文脉络。

【特别建议】

文言文教学要处理好自主与指导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把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由教学的主宰,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等权力。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应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但是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和教师的指导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教师指导”的着眼点是“学生自主”;而“学生自主” 的必要条件是“教师指导”。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着不需要教”深刻地揭示了教和学的辩证关系。教师不教,学生就不可能获得“不需要教”的能力。可是当前有一些教师并没有吃透语文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中出现学生自由过多,教师指导不足的现象。表现之一是鼓励学生误读课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阅读教学出现勃勃生机,但教师该讲的内容要敢讲。在引导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自己找出答案。在文言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本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既要防止“一讲到底”,又要防止“一议到底”。该讲的内容还是要大胆地讲,例如对课文背景的必要介绍,对学生经过议论确实无法解答的问题的讲解,对课文必要的总结,等等。但讲解要有的放矢,要少而精,并且具有启发性。

《伯牙绝弦》课堂教学实录 篇七

教学目标:

1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4 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重点:

1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的心情,理解知音难觅,要珍惜知音。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文字片、音乐)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1学习课文之前做个文字游戏,听老师说一个词语“杨柳依依”,你们能照样子也说几个这样的词语吗?

(学生纷纷说此语)

2出示幻灯片:

清风徐徐   杨柳依依   明月皎皎   炊烟袅袅   流水淙淙

芳草萋萋   霞光灼灼   春雨绵绵   白云悠悠   白雪茫茫

请同学们读读屏幕上的这些词语,它们都是描写什么的?(自然景物)。在平时阅读中我们要建立积累的意识。

二、读通读懂,感知课文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文言文,大家齐读课题。这个故事片股流传,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亮了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

1 大声地读一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确,难的地方多读几遍。

2指名度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心里可以跟着默读。

3再读课文,不仅把字音读准,边读边感受课文的节奏,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注意正确的停顿。

4指名读课文。教师根据情况进行点拨指导。重点是最后一句。

5全班齐读课文。

三、感悟理解,升华情感

(一)读懂课文大意

1题目是“伯牙绝弦”,你们理解题目的意思吗?你是怎么知道绝弦的意思的?(看书后注释)还有那些方法呀?](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查字典、看插图、展开想象)

2 用这些方法来学习课文,试着理解课文的意思。

3 指名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给大家听。

4伯牙擅长弹琴,子期擅长听琴。文中哪个字的意思是擅长呀?(善)

“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都是什么意思?(出示幻灯片)

5 哪个字的意思是心里想到?(志、念)

你们看中国的文字内涵多么丰富呀!

(二)深入理解课文

1从哪能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1) 引导学生读“伯牙鼓琴,只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2) 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旨在流水势,钟子期面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请你用文中的语言说说。

(3) 用现代话描述一下这是怎样的高山,怎样的江河?从那个词看出来的?

(4) 指导朗读这句话。

2想想,在伯牙的音乐中仅仅是高山、流水吗?还会有哪些景物?

(1) 学生展开想象,说说还会有哪些景物。(出示开课时的词语幻灯片)

(2) 现在你们就是善听的子期,我就是善鼓琴的伯牙。

师: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子期曰——生:“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伯牙鼓琴,志在清风。子期曰——生:“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伯牙的心声,子期都能够理解。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 怎么理解这句话?

(4) 这正是真正的知音(板书)

(5) 此时此刻面对善听的子期伯牙会说什么?

(6) 再读1-4句

3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病逝。让我们齐读最后一句。

(1)师:子期死后,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再无人赞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子期死,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时,再无人赞道——“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2)此时伯牙的心情是怎样的?

(3)带着这种感情再读最后一句。

(4)伯牙在子期的墓前曾写下一首短歌来追悼知音。(放课件)

①学生在音乐的背景下低声诵读短歌。

②师生共读。

(5) 没有了知音把高山流水再无人能懂。从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一誓言能感受到什么?

(6) 再读最后一句。

4 后人根据故事,感动于他们之间的情谊,编写了《高山流水》让我们在音乐中去体会着人间真情吧。(放课件)欣赏音乐。

5 配乐背诵课文。

四、作业:

1搜集有关知音的古诗文以及名言名句。

2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板书:                    伯牙绝弦

伯牙     善鼓琴      所念      绝弦

(知音)

子期     善听       必得之     死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7篇《三品知音《伯牙绝弦》课堂实录》,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305 37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