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奇松》学习设计方案7篇

发布时间:

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差异网为您精心整理了7篇《《黄山奇松》学习设计方案》,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差异网给您的好友哦。

《黄山奇松》学习设计方案 篇一

一、教材分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5单元的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一组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文。其中《黄山奇松》是本单元的首篇,在本单元中起着提纲挈领、举一反三的示范作用。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每个自然段可以独立成段。第一自然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写出了它们的“奇”,是全文的重点段。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全文结构上,按“总分结合,点面结合”的方式谋篇,是一篇陶冶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本课计划安排二课时来完成,其中第一课时着重读准读通,扫除障碍,整体感知。第二课时精读品悟第二自然段,积累内化“精妙”的语言,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发挥充分的想象。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会写本课六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会用“屹立”“饱经风霜”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5、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学习和应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2、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想象,用各种方式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为了促进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造精神,教学活动中可将看图、看书、训练融入质疑、梳疑、解疑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动起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特、景色的优美,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四、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教学中,力求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阅读空间,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唤起情感的升华,从而让学生的心灵和文本发生思想的碰撞,进而能认识美、感受美,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五、教学方法:

放手让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特,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教师的牵引指导、学生的反复朗读和交流讨论,把握课文的内容,完成教学任务。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黄山的资料

七、教学时间: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情景。

1、同学们我们知道享有“天下第一奇山”美称的黄山以“四绝”闻名于世,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指知道这四绝分别指什么?(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多媒体画面(黄山四绝)我们还知道,人们对“四绝”之中的奇松特别有感情,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是(情有独钟)。

2、黄山“无处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难怪古人说:“黄山之美始于松。”今天让我们再次进入这块美丽、神奇的土地,去触摸黄山松,去欣赏黄山松,去感受黄山松!我们继续学习16课黄山奇松。看看黄山奇松到底奇在什么地方?

(二)、导读,感受奇松。

1、过渡: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去观赏黄山奇松,好吗?要想观松,最好的去处就是(玉屏楼),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

(板书:迎客松  陪客松  送客松)

2、读第二自然段,分别找出描写这三大奇松的句子,用(   )表示出来。这三大奇松有什么特点?“奇”在哪里?

3、小组合作学习。

4、讨论交流。

(1)品味迎客松

三大名松中,作者评价最高的又是哪棵呢?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

出示: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换词析义:乃至——甚至

感受黄迎客松的地位:一提到黄山的松树,就马上会想到——迎客松;一提到黄山,也会马上想到——迎客松,因为——齐读该句“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过渡:作者为何对迎客松评价如此之高呢?迎客松到底何奇之有呢?瞧,(多媒体展示画面)这就是黄山第一名松迎客松,请同学们结合资料,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细细品读,体会迎客松奇在哪儿?

交流:

一奇   在模样

姿态优美遒劲(理解):笔直有力,粗壮雄健,有气势读好这个词。

“郁郁苍苍”:谈谈对这个词的理解

二奇   在饱经风霜却生命力强

迎客松已经在高高的悬崖上生长了近千年,“饱经风霜”这个词到底包含了迎客松成长过程中的多少艰辛呢?请同学们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想象一下:

(要点包括:生长在岩石缝中,忍受风吹日晒,没有泥土,仅靠一丁点空气或腐败花草的营养过活等。下无寸土,只得扎根于山岩裂缝之中;置身于海拔1700多米的悬崖,饱受风吹日晒;从坚硬的岩石中、从雨后的空气中、从腐烂的花草树叶中,汲取一切可以汲取的营养;尺把高的小树就已经生长了几十年;迎客松更是历经了800多个寒来暑往。)

师小结:是啊,黄山上但凡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可想而知,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雨,风吹雨打!据说它已有1000多岁了。正如课文所说它饱经风霜,它顽强地活下来了,奇不奇?不仅如此,它还能长得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奇不奇?这本身就很“奇特”,大家能把迎客松的奇给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风撼不动它,雪压不断它,它仍然那么根深叶茂,四季常青,郁郁苍苍,充满生机。更难得的是它还那么潇洒、挺秀,真是一棵奇树!再读。

它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经历了各种风风雨雨,所以读“饱经风霜”这个词时,稍慢一些,突出它的沧桑感。(指名读,男生齐读)

这棵迎客松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枝繁叶茂,长得蓬蓬勃勃,多像一个充满活力的少年啊!(指名读女生齐读)

连起来把整个句子读一读。

正因为这样,再读: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三奇   热情好客

“迎客松的奇还表现在哪里?”

出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同学们,请伸出手臂,再看看图,这一丛斜伸出去的枝干,像不像主人的手臂?正因为太像了,所以人们把它叫做“迎客松”。作者的想象力太丰富了,但老师相信我们班同学的想象力更丰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好客的迎客松正翘首盼望热情地欢迎我们的到来呢?它会说哪些欢迎词?(学生热情交流欢迎词,并加上动作)

喜欢迎客松的同学一起站起来(停顿),伸出你热情的手臂,大声地说:各位宾客欢迎你们!

通过朗读把你对迎客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达出来。

正因为这样,再读: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师:同学们,迎客松雍容华贵,仪态万方,让人魂牵梦萦,流连忘返。她的倩影走进了各族人民的心中。北京人民大会堂安徽厅也陈列着巨幅铁画《迎客松》,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热情好客。伴随着改革开放,它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学到这儿,你觉得这是一棵怎样的迎客松呢?

填空:(     )的迎客松(不屈不挠生机勃勃热情好客)

对,它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生机勃勃、热情好客的象征啊!

补充故事:邓小平逝世,黄山松为他送行。邓小平逝世时,央视精选画面为邓小平送行,迎客松能担此重任,可见其地位高,意义之大。迎客松作为国之瑰宝当之无愧啊!

正因为这样,再读: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由此,我想到了在作者的笔下,它仅仅是一棵松树吗?它简直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呀!这不仅是黄山松的热情,而且是黄山的热情,是整个黄山人的热情。你能饱满着这种情感,把迎客松的姿态优美、勃勃生机、热情洋溢读出来吗?

学到这儿,你再来读课文,就会对迎客松更多一份赞美、敬重、仰慕齐读(或将角色感情带进去,想象不同的身份读,如导游、游客、黄山主人等,或欣赏,或自豪,或惊讶,或陶醉)

(2)自学欣赏“陪客松、送客松”的奇美

a、过渡:黄山松真神奇呀!关于“陪客松、送客松”,我相信在座的同学们能够自己学好向我们介绍,就按照学“迎客松”的方法。

小结学法,板书:读句子、划词语、读句子、感奇特。

b、学生自读。

c、交流。

陪客松

出示:抓“绿色的巨人”体会陪客松的高大挺拔、苍翠茂盛,补充讲陪客松的高度,进一步体会比作“巨人”的妙处。

看,陪客松正伸展那宽大的肩膀,遮挡住炎炎烈日,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那博大的胸怀,那浓烈的情感,那无私的奉献怎能不让我们心生爱意?通过朗读来表现。

如果陪客松会说话,它会对游客说些什么?

送客松

你觉得它的神奇之处在哪儿呢?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枝干是弯弯曲曲的,就像什么呢?

把送客松比作“天然盆景”用意何在?盆景是园丁精雕细琢的刻意造型,为的是追求它优美的姿态,培养这棵天然盆景的园丁又是谁呢?——大自然、黄山

多媒体展示送客松图片有一首诗写得好:岩前倩影侧枝伸,青翠容颜满目春。黄海大夫真好客,天天挥手送游人。多么热情的送客松啊,像在挥手告别,又仿佛在作揖送客,又俨然在伸手挽留。它对远去的游客说些什么?

多么好客的送客松啊!能把它的热情读出来吗?练读、指名读。

指点:依依不舍的样子能读出来吗?小手能伸出来演一演吗?

多么好客的送客松,像人一样的挽留你,愿意读的站起来读。

师小结:三大名松的确美,的确奇,美在姿态奇特,更奇在它们仿佛通了灵性,好像成了黄山的主人:有的伸出手臂,把你迎上山;有的伴你左右,陪你看风景;还有的送你下山,伸出长手臂,向你告别!真是奇松啊!相信同学们也一定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了吧!让我们伴着美妙的音乐在一起把读一读,感受黄山奇松的神奇魅力。

(三)、观看录像,升华情感。

1、同学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实黄山上还有许许多多千姿百态的奇松,咱们再去看看其它的奇松好吗?播放录像。

2、黄山松的确是千姿百态。它们装点着美丽的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看完了录像,咱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最后一节吧!(齐读)

3、这段话主要讲了黄山上还有许多许多千姿百态的奇松,文中的省略号更能说明黄山奇松形态多,我们在读的时候再放慢速度,边读边赏,这样就更能把黄山奇松千姿百态给读出来。咱们来试试。练读,指名读。

4、结合欣赏到的图片,想象说话:

黄山松千姿百态,有的像(   ),有的如同(   ),有的仿佛(  ),有的状如(  )……

四、创意广告词:

宁夏的旅行社准备开辟“黄山七日游”的游览线路,请你代写一句广告词。

五、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黄山,领略了黄山奇松的风姿。它们美得奇,奇得艳,真是让人大饱眼福,难怪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后,写下了这样的名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六、作业设计。

黄山奇松真是别有情趣,请你任选一个画面,用你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让这美丽的松树动起来、活起来。请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屹立”、“郁郁苍苍”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观察图片,任选一种松树,仿照课文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情境。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卡片出示“天下第一奇山”),它以“四绝”闻名于世,这“四绝”是指——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卡片出示“奇松、怪石、云海、温泉”)。我们还知道,这“四绝”中,人们最喜爱的是——黄山奇松,正如课文中说的一样,更是“情有独钟”(卡片出示“情有独钟”,齐读)。只要你来到黄山上,你就会看到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潇洒、挺秀的奇松。

二、激情导读,感受奇松。

1、今天,咱们就一起去观赏黄山奇松。告诉大家,要想看松,最好的去处就是曾被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请同学们好好地读读课文第二节,待会儿告诉大家?(学生自由读)

2、同学们,在玉屏楼前,你看到了哪些奇松?

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3、下面请同学们再好好地读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用浪线划出描写陪客松的句子,用虚线划出描写送客松的句子。

4、请三位同学分别读一读。

5、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在你的头脑中迎客松究竟是什么样的?

投影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1)同学们,你们在读的时候,头脑中出现了迎客松了吗?它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说)

(2)大家说得挺好,愿意看看真的迎客松吗?(映示迎客松)怎么样,真的迎客松和你想的一样吧!

(3)齐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

(4)看着这棵姿态优美、枝干遒劲的迎客松,读了描写迎客松的这几句话,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有什么话要说吧!或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指名说)

①课前,老师查了资料,黄山上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可想而知,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晒,多少风吹雨打,所以文中说它饱经风霜(卡片出示“饱经风霜”),但它却仍然郁郁苍苍(卡片出示“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这儿完全可以看出迎客松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大家试着读一读第一句话看能不能不要老师教,就能一下子把迎客松顽强的生命力给读出来。(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②知道为什么叫它迎客松吗?它如同好客的主人欢迎宾客的到来。这句话实际上就写出迎客松的奇特所在。大家能把迎客松的奇给读出来吗?(指名读)

③指名读第三句。把这句话改一个说法,用上“不仅……而且……”。(迎客松不仅是黄山松的代表,而且成了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师:黄山上的松太多了,它们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但是人们只要一提到黄山奇松,就不由地会想起——迎客松。迎客松就代表着黄山奇松。实际上这句话还清楚地告诉我们,迎客松不光代表着黄山奇松,它还象征着整个黄山。

投影出示:人们提到黄山就会想到________,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________。

同学们,现在这句话理解了吗?能读好吗?(指名读,注意“乃至”后适当加重语气。)

(5)同学们,迎客松生命力是那样的旺盛,姿态是那样的独特,它代表着黄山奇松,更象征着整个黄山。我觉得咱们在读的时候不光要把迎客松的奇、美给读出来,还要把作者对迎客松的赞叹,喜爱之情给读出来。你们能用自己的朗读把作者的情感表现出来吗?大家试着再读一读。(自由读、齐读)

(6)同学们,你们愿意将迎客松永远留在自己的脑海里吗?怎么办?(指名说)下面,请同学们抓紧时间把这段话背下来,待会儿,咱们看看哪位同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写迎客松的几句话。

6、听你们背诵,真是一种享受。我觉得咱们已经来到了黄山,来到了玉屏楼下,迎客松就生长在这里。它旁边还有陪客松、送客松。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陪客松和送客松的部分。待会儿,咱们举行一场朗读比赛。告诉大家,要想读好这两部分并不难,只要你边读边在脑海里想象画面,眼前出现奇松的样子,你就一定能读好,一定能够站到领奖台上。大家准备一下。(学生自由读)

(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比赛朗读,师生评点。)

7、同学们,读完了课文第二节。看完了玉屏楼前的三棵奇松,我们一定会被枝干遒劲的迎客松,形似巨人的陪客松,姿态独特的送客松给深深地吸引住,下面我们再来观赏这三棵奇松。

引读:来到了黄山最妙的观松处玉屏楼,你举目望去,首先就会看到迎客松。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三、观看录像,升华情感。

1、同学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实黄山

上还有许许多多千姿百态的奇松,咱们再去看看其它的奇松好吗?

播放录像。

2、黄山松的确是千姿百态。它们装点着美丽的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看完了录像,咱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最后一节吧!(齐读)

3、这段话主要讲了黄山上还有许多许多千姿百态的奇松,文中的省略号更能说明黄山奇松形态多,我们在读的时候再放慢速度,这样就更能把黄山奇松千姿百态给读出来。请同学们再一起读一遍。(齐读)

四、作业:

同学们,黄山集中了我国许多名山的特点,如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峨眉山的秀丽。这些景色,黄山全有,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后,发出这样的感叹,他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投影出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可见,黄山的风景的确令人着迷。同学们可以记下徐霞客的这句话,回去后还可以把黄山的奇松介绍给爸爸妈妈,说不定爸爸妈妈听了你精彩的介绍后,暑假就能带你到黄山去游玩呢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语言文字感受黄山松的奇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在赏析课文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美。

教学难点:

感悟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姿态美。

教具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美丽的黄山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光,是因为黄山以“四绝”闻名于世,人们对谁最情有独钟?(奇松)。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黄山松的奇特。

二、赏析课文

1、到黄山观奇松,最好的观赏点在哪呢?

指读第二节第一句。(课件:玉屏楼)

2、是啊!玉屏楼是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你在玉屏楼上,会看到哪些奇松?快速读第二自然段。

生回答。

教师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3、同学们再好好地品味一下课文第二自然段,用“”分别划出描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

4、划好了吗?谁愿意来读一读。

(1)课件出示迎客松。

学生欣赏

这棵迎客松是什么样的?指名说。

这句把什么比做什么?同学们,你们一起来做做这棵迎客松,舒展你的身姿,用热情的话语,欢迎游客到来。

这句话实际上就写出迎客松的奇特所在。(板书:好客的主人)你能读出迎客松的这种热情吗?(指名读)

(2)投影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多么优美、多么遒劲的迎客松啊,读了这几句话,有的同学早就跃跃欲试了,能把你想说的告诉大家吗?

(3)学生交流

(4)投影出示: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知道为什么称它为迎客松吗?读句子,完成填空。(课件:填空)

黄山松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人们只要一提到黄山奇松,就不由地会想起——迎客松。实际上这句话还清楚地告诉我们,迎客松不光代表着黄山奇松,它还象征着整个黄山。

投影出示:人们提到黄山就会想到________,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________。

同学们,现在这句话理解了吗?能读好吗?

你们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迎客松?师小结:迎客松不仅是黄山奇松的代表,是黄山的象征,更是国之瑰宝,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的象征了。

朗读指导:大家试着再读一读。(自由读、齐读)

5、欣赏完迎客松,我们再来欣赏一下陪客松和送客松。请同学们自由读描写这两大奇松的句子。感受一下它们的奇特。

6、交流。

(1)出示陪客松或送客松图片,猜猜这是什么松?你根据什么来判断?再读课文,准备一下,将理由说得更充分一点。尽量地用书上的语言。(板书:绿色的巨人、天然盆景)

(2)交流:相机理解“绿色的巨人、天然盆景”等词语。

小结:这就是陪客松、送客松的奇特所在。

(3)完成填空:

因为(),所以人们称这棵松为“陪客松”。

因为(),所以人们称这棵松为“陪客松”。

朗读指导: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

小结:黄山奇松之所以那么有名,是因为它的奇特,三大名松名字是由于它们的形状而得名,是人们赋予它的。

7、学生欣赏课件出示的黄山美景,并伴有二胡曲《听松》。

8、指导学生说话:

(1)看了这些图片此时你想说什么?(板书:千姿百态)

(2)这段话主要讲了黄山上有许多许多千姿百态的奇松,文中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还会有些什么样子的松树呢?

如果你就是一棵黄山松,你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完成想象说话。

三、课外拓展。课件出示:四绝

黄山不仅是松的海洋,还是石之海,云之海,泉之海,花之海,同学们课前已经能够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搜集了不少黄山的资料,下面就请各小组派代表为大家作补充介绍。

(学生代表介绍,图片配文字说明)

四、总结

同学的介绍,使我们对黄山有了更多的了解。黄山无石不奇,无松不奇,在云雾中,石的形态,树的身影,婀娜多姿,若隐若现,再配上丁冬的泉水,姹紫的杜鹃花,真可谓是人间仙境,令人心驰神往。大自然的这般鬼斧神工,怎能不让我们喜爱之极、发出赞叹呢!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大家想不想亲自到黄山去走一走,看一看啊!同学们回去可以把这美丽奇特的黄山风光介绍给你的父母,说不定他们一心动,暑假就带你们去看奇松,观云海,赏怪石,泡温泉呢!

五、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上网查找有关黄山松的资料。

板书设计:

迎客松好客的主人

黄山奇松陪客松绿色的巨人千姿百态

送客松天然盆景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方案 篇四

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

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情境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我们知道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它以“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闻名于世。我们还知道,人们对四绝之中的奇松特别有感情,正如课文中说的一样,更是情有独钟。只要你来到黄山上,你就会看到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潇洒、挺秀的奇松。

(二)导读,感受奇松

1、今天,咱们就一起去看看黄山奇松,好吗?告诉大家,要想看松,最好的去处就是曾被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请同学们好好地读读课文第二节,待会儿告诉大家?(学生自由读)

2、 同学们,在玉屏楼前,你看到了哪些奇松?

(指名说, 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3、你喜欢哪一棵,找出句子,大声朗读几遍。

4、交流

5、听出来了,同学们都把松树当作自己的朋友,那么的亲切、友好!请你也像作者一样,展开丰富的想象力,介绍你喜欢的朋友,说说它长得怎么样?生活得怎样?友情提示: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1、加上自己的想象语言复述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3、用表演的方式

四人小组,合作交流

l迎客松:

1、出示句子:“迎客松……生机。”

a、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边看迎客松的图片边适当引导,在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中,重点欣赏:枝干遒劲、郁郁苍苍、饱经风霜

b、是啊!这棵迎客松屹立在黄山上已经一千多年了,虽经历了千百年的风霜、雨雪的考验,但它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这是一棵多么——的松树啊!你能把它读好吗?

c、学生练读——指名读——赛读——评读——齐读

2、出示句子:“它有一丛……象征了。”

a、同学们,请伸出手臂,再看看图,这一丛斜伸出去的枝干,像不像主人的手臂?(像)

b、正因为太像了,所以人们把它叫做“迎客松”,作者的想象力真是太丰富了。但老师相信我们班同学的想象力更丰富,你看,它正在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它会说哪些欢迎词?(学生热情地说欢迎词,并加上动作)

c、喜欢迎客松的同学一齐站起来(停顿)伸出你热情的手臂,大声地说:“各

位宾客,欢迎你们!”

d、是的,黄山上的松太多了,它们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但是人们只要一提到

黄山奇松,就不由地想起迎客松,迎客松就代表着黄山奇松。实际上这句话还清楚地告诉我们,迎客松不光代表着黄山奇松,它还象征着整个黄山。(出示:人们提到黄山就会想到_____ ,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_____ 。)同学们,现在这句话理解了吗?能读好吗?(指名读)

e、学到这儿,同学们,你们愿意将迎客松永远留在自己的脑海里吗?怎么办?

(指名说)下面,请同学们抓紧时间把这段话背下来,待会儿,咱们看看哪位同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写迎客松的几句话。

过渡:听你们背诵,真是一种享受。我觉得咱们已经来到了黄山,来到了玉屏楼下,迎客松就生长在这里。它旁边还有陪客松、送客松。

l陪客松

1、(出示课件:陪客松图片)现在,请你一边欣赏陪客松的图片,一边美美地多读课文,读着,读着,你最想对陪客松说些什么呢?(学生自由练读、感悟)

2、在学生的汇报中欣赏“绿色巨人”,感受它的高大。

3、绿色的巨人:把陪客松比作“----”, 板书:绿色的巨人 这样写好在哪里?出示课件(去掉“绿色的巨人”):边读边想,如果没有“绿色的人”,效果有什么不同?谁来读好这句话?读出陪客松高大挺拔,苍翠茂盛的样子。

4、朗读训练

l送客松

1、(课件)瞧,这就是送客松,觉得它长得怎样?能介绍介绍吗?看看书,再看看图,先练说一下。

2、请同学上台以游客的身份介绍送客松,要求其它同学要认真听,觉得好的地方要夸夸他,觉得哪儿不足提出来帮助他。(在引导学生评价的过程中,重点欣赏枝干蟠曲、天然盆景、依依不舍,在介绍时可以适当加上动作,或展开想象说些告别的话)

3、朗读指导:送客松正跟游客告别,多么依依不舍啊,你能把这种情感读出来吗?

4、小结:迎客松,郁郁苍苍,枝干斜伸,如同好客的主人;陪客松屹立山顶,如同巨人;送客松枝干蟠曲,如同天然盆景。让我们再次领略以下黄山松树的神奇吧!(配乐朗读第二段)

(三)欣赏画面,驰骋想象

1、 同学们,在玉屏楼上其实除了看到这最具有代表性的三棵松外,还能看到许多姿态不一的奇松。瞧它们向我们走来了。播放录象

2、这么多的奇松翠柏,它们或——,或——,或——;或——,或——,或——;它们有的——,有的——。黄山奇松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更加——。黄山奇松真是——。

3、游戏激趣。

接下来,我们轻松一下。做一个游戏,游戏规则: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棵松,配上一段解说词,听了你的介绍,让大家猜猜是哪棵松?

学生上台点击。

黄山松千姿百态,造型独特。它们有的屹立山顶,像——————————;

有的从山腰斜出,像————————————————;

有的弯曲在两峰之间, 如同————————————————;

有的仰望天空, 像在————————————————————;

有的卧在山间, 似乎———————————————————————

4、小结:同学观察认真,讲得到位,听得仔细,让我们把对黄山松的赞美,把它们的千姿百态读出来。齐读第三段。

(四)、总结全文

黄山奇松,破石而生,苍劲挺拔。那姿态美得奇而奇得绝,真是让我们大饱眼福。难怪徐霞客会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叹!同学们,把今天的见闻和感受告诉爸爸妈妈,也让他们分享一下。说不定,听了你介绍,他们暑假带你黄山游玩呢。

教后反思:

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机遇。它使传统教学变多元化、立体化,并使教学内容图、文、音、像得到了相得益彰的充分体现,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各种情感因素、心理因素,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意识,并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培养他们动手动脑的主动性、创造性。

一、以画想象 催化感知

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拓展视野,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特定的学习对象上,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促其思考。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利用课件出示三大名松的图像,让学生仔细观察,感知三大名松的姿态,说说各自的特点。直观的画面唤起了学生记忆中已有的表象,学生用流畅的语句说出了名松的特点。多媒体的展示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 体验 激励想象

针对课文的重点,用多媒体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表达能力。在教学“陪客松”时,创设情境,驱谴学生的想象。想象能使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情景中,又能超越教材本身,使学生的思维呈现出多元态势,还能培养学生不受制约、纵横思考的习惯。录像中迷人的黄山风光,优美动听的旋律,点燃了学生的情感火花,激起了学生畅所欲言的愿望。学生仿佛成了黄山上的“陪客松”,声情并茂地为人们介绍着迷人的黄山风光。同学们在侃侃而谈中真切地体会到了陪客松的神奇,大自然的壮丽。

三、以实引虚 放飞想象

课文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勾勒了黄山松的千姿百态。这一处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的切口。我利用课件展示了几种姿态不一的黄山松。学生在和谐、充满美感的教学氛围中欣赏着一幅幅的奇松图,脑中会想象出更多不同姿态的松树形象,极大丰富了课文内容,再用语言激励学生放飞想象,补充在省略号处。此时学生扬起了想象的风帆,开启了思维的闸门,情绪高昂。课堂教学达到了“任情感激荡,任思维涌动,任想象飞翔”的高潮。

《黄山奇松》学习设计方案 篇五

[学习要求]

一看题目,我们就知道,这篇课文是写黄山松树的奇特。黄山的松树到底“奇”在何处?这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在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的同时,我们要进一步体会祖国河山的壮丽,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此外,我们要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我们还要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会用“屹立”和“郁郁苍苍”造句。

[阅读提示]

这篇课文浅显易懂,文字优美。初读课文可看一看全文写了几个自然段,想一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读的时候可以把一些表示主要内容的重点句子画下来,和老师画的对照一下,看看是不是一样。

1、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

2、黄山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

3、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

[字词点击]

学习本课生字词,要注意“宾”是前鼻音,不要读成后鼻音,“屏”是后鼻音;“誉、郁”两个字的韵母是“ü”,而“屹”的韵母是“ⅰ”,读时要注意区分。字形上,要注意“陡”和形近字“徒”的区别。查字典了解字义时,要注意“郁”的多义,一是表示(草木)茂盛;二是表示忧愁、气愤积在心里不得发泄。要据词定义,正确理解“郁郁苍苍”在课文中的意思。而“遒”字则可以先联系上下文,自己揣摩一下这个字的意思,再查查字典,看看自己猜得对不对,以便掌握揣摩字义得方法。“遒”是强健有力的意思,你猜对了吗?

[疑难解析]

很多同学可能会问:黄山奇松,到底“奇”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重点体会下面的这段话——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反复读描写迎客松的这段话,你是否发现,迎客松有这样“两”奇:第一,“奇”在“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要读懂这句话,可以先想象一下迎客松怎样“饱经风霜”,到过黄山的人都知道,黄山的松树大都长在悬崖峭壁上,由于山高壁陡,山风似刀,霜雪如剑。另外,黄山松的根是扎在石缝中的,根不着土,能汲取的养分极少。生长缓慢,长到碗口粗就需百年,据资料记载,这棵迎客松已生长800多年了。一个“饱”字,充分说明松树历尽磨难。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足见它有多么顽强的生命力啊!不得不令人称奇。第二,“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这是迎客松姿态的奇特,一棵松树竟然像彬彬有礼、热情友好的主人,当然十分奇特。

理解“陪客松”、“送客松”的奇特可采用上述办法,扣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加以想象和联想。特别是送客松,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要想到“盆景”是经过人们加工的精美的艺术小品。送客松枝干蟠曲,如同游龙戏凤,而这种“小品”又是浑然天成的,这就非常奇异独特了。

同学们细读第二自然段,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边读边联想悬崖峭壁上迎客松郁郁苍苍,陪客松如同巨人,送客松精巧绝伦的画面,从精美词句中细细品味黄山松的奇美。如能配上古筝乐曲诵读,效果一定更好。你不妨试一试。

[品评赏析]

这篇课文文字精美,形象生动,有很多地方写得很值得我们学习。首先是“总—分—总”的结构,简洁明晰。先总写“黄山四绝”闻名天下,奇松更是让人“情有独钟”,突出黄山松的奇异,引人入胜;接着具体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三大奇松,写得具体形象;最后总结,“是千姿百态的黄山松,把黄山装点得更加神奇,更加秀美”,让读者对黄山松的“奇”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另外,作者在叙述三大奇松时,突出奇松的不同特点,用词精当。特别是对迎客松的描写“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使人仿佛看到高山陡壁上昂然挺立着的那么一棵高大粗壮的松树,虽然历经了八百年的风风雨雨,却依然那么苍翠,那么雄健,不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作者把奇松比作“人”,不仅使文字更加生动形象,同时也表达出作者对奇松的喜爱之情。

[课文链接]

读一读下面的资料,相信你会对“黄山松”有更深的认识。

黄山四绝中的奇松是绝中之绝。因为其他的三绝在其他名山中或多或少都会有,而这奇松却是黄山独有的。黄山上的松树生长在海拔600米的高峰上,在植物学领域里是一个独特的品种,20世纪30年代时被正式命名为黄山松。黄山松的奇有两点:一是树形奇特,由于是破石而长,依岩而生,受地形及光照的影响,许多松树都有偏向一个方向生长的特点,又由于长在高山,山风似无形刀一般,将树冠吹削,松树大都顶平如盖,干曲枝虬,形象奇异。照中国人的审美观,古木常以曲为美,直则无姿,黄山松恰恰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二是生长环境奇特,黄山松长于岩石上,根不着土,但却针叶粗密、颜色苍翠、生机勃勃。原因就在其根能分泌有机酸,可以侵蚀岗岩,供其扎根,另外,黄山松还能直接从空气中、雨雪中吸取养分。所以在悬崖绝壁上,在高山上,黄山松也能挺拔而立。由于黄山松顽强的生命力,它被[视为一种精神的象征。安徽省因此还将其定为省树。

[自我测评]

基础练习

一、选择正确的韵母填入括号内。

ü——i 屹( ) 誉( ) 玉( ) 依( )

in——ing 屏( ) 宾( ) 景( ) 形( )

二、读一读,写一写,在读音易错的生字下注上“△”,字形易错的生字下注上“○”。

4.陡崖 屹立 饱经风霜 姿态优美

_____ 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 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誉为 宾客 情有独钟 郁郁苍苍

_____ 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 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三、查字典,给句子中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 _________

静海寺中的钟又敲响了,它警示人们不要忘记国耻。 _________

2.迎客松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 m.shubaoc.com 机。 _________

荷花的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_________

四、造句。

屹立———

郁郁苍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默写课文中你认为写黄山松写得最精彩的句子。

1.

2.

发展练习

读下面一段话,完成练习。

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请你查找一些关于黄山松的图片,或根据上面的描写,选择一棵黄山松,仔细观察或展开想象它的样子,学习课文描述迎客松的写法,把它具体写下来。如有兴趣,你还可以给它取个名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趣味语文

同学们,请你读一读下面这个故事,猜一猜杨修见了纸条为什么就把酥饼分给兵士们吃?

杨修与饼

三国时期,有一天,曹操命侍从捧来一盒酥饼,放在营房里的一张桌上。曹操想了想,在这盒酥饼上面放了一张写有“一合酥”的纸条,然后就走了。

不久,谋士杨修来到这个营房,看见了纸条,就把这盒酥打开来,全分给兵士们吃了。曹操知道后,点头称是。

[参考答案与提示]

基础练习

三、1.情感集中、专一;用铁或铜制成的响器,中空。2.足足的,充分;饱满。

四、“屹立”是形容人或物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可以先想一想“什么或谁”屹立,再说一说屹立在什么地方。“郁郁苍苍”也就是“郁郁葱葱”,是形容草木长得苍翠茂盛,一般用来形容枝叶茂密,颜色深绿的树。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展现黄山奇松的姿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黄山奇松》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自然段引出黄山奇松。由黄山作为“天下第一奇山”,说到它的“四绝”,然后从“四绝”中引出人们“情有独钟”的奇松,使人留下这样的印象,作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正是因为奇松的点缀才使它独领风骚。第二自然段写独具特色的三大名松。先交代三大名松的生长地,在玉屏楼前的悬崖上,然后再一一描写“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不同的姿态,以及它们得名的由来。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众多松树。一连用了许多“或”字,以显示松树姿态各异,美不胜收,点明山因树而“更加神奇”,以呼应前文。

本课的训练重点及难点是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不断渗透、内化、巩固。

教学对象及其学习需要分析:

心理学认为,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他们在一节课中持续注意的时限只有20分钟。兴趣是儿童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布鲁纳曾指出:最好的动机是学生对研究的东西有着内在的兴趣,就会产生愉悦的情绪,从而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视野不够开阔,对黄山奇松的姿态缺乏感性认识。多媒体教学声像并茂、视听结合,能以直观的图像,艳丽的色彩,逼真的音响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想象,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

各学科能够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第一课时教学后,学生已经学会了生字,而且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理解了部分词语的意思。但基于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语言的表达上仍欠缺,因此,本节课重视引导学生边观察、边读书、边思考,一切都在自读、自悟、自冶中完成。

教学媒体选择与应用设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造是人类的天性,人人都具有创造的潜能。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含量,营造了创造的氛围,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将儿童引向创新学习之路。

一、运用媒体 以画想象 催化感知

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拓展视野,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特定的学习对象上,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促其思考。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用课件出示三大名松的图象,让学生仔细观察,感知三大名松的姿态,说说各自的特点。直观的画面唤起了学生记忆中已有的表象,学生用流畅的语句说出了名松的特点。多媒体的展示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媒体演示 激情体验 激励想象

针对课文的重点,我用多媒体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表达能力。在教学“陪客松”时,创设情境,驱谴学生的想象。想象能使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情景中,又能超越教材本身,使学生的思维呈现出多元态势,还能培养学生不受制约、纵横思考的习惯。录像中迷人的黄山风光,优美动听的旋律,点燃了学生的情感火花,激起了学生畅所欲言的愿望。学生仿佛成了黄山上的“陪客松”,声情并茂地为人们介绍着迷人的黄山风光。同学们在侃侃而谈中真切地体会到了陪客松的神奇,大自然的壮丽。

三、利用媒体 以实引虚 放飞想象

课文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勾勒了黄山松的千姿百态。这一处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的切口。我利用课件展示了几种姿态不一的黄山松。学生在和谐、充满美感的教学氛围中欣赏着一幅幅的奇松图,会想象出更多不同姿态的松树形象,极大丰富了课文内容。我随即用语言激励学生放飞想象,补充在省略号处。此时学生扬起了想象的风帆,开启了思维的闸门,情绪高昂。课堂教学达到了“任情感激荡,任思维涌动,任想象飞翔”的高潮。

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教学步骤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媒体应用策略

情境导言:昨天,我们已经一起去黄山大略地浏览了一番。今天,我们将继续去黄山游览,这回可要看仔细哟!

观看黄山纪录片。

演示课件,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此时,我们徜徉在黄山中,尽情尽兴地欣赏着……

1、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你对黄山有了哪些了解。

2、播放怪石、云海、温泉的图片。导入:领略了怪石、云海、温泉的风情,黄山——天下第一奇山当之无愧,更别提还有四绝之首的奇松了。

3、播放各种奇松的图片。

4、导入: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就让我们一起登上黄山最妙的观松处——玉屏楼吧。

1、自学:读读、想想、画画、议议。

2、交流:说说对黄山有了哪些了解。

3、欣赏怪石、云海、温泉、奇松的图片。

课件先展示怪石、云海、温泉的图片:在空灵的古筝乐里,那石林耸峙,石笋罗列,令人叫绝;那山谷中雾起云腾,似海不是海,似烟不是烟,风来则气象万千,日出则五光十色,其波澜壮阔之势,变幻莫测之状,蔚为壮观;那三处温泉,水大温高,清澈洁净,可饮可浴,正如诗赞:五岳若与黄山比,犹欠灵砂一道泉。此时,我们切实领略到了“三绝”的风情,有感于“天下第一奇山”的名副其实。

接着展示奇松的图片: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其他三绝在其他名山中或多或少的都有,而这奇松却是黄山独有,享誉中外,素有无石不松,无松不奇的称谓,真乃绝中之绝。因此,激起了我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课件的演示,无需教师更细致更深入地分析、讲解,即可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水平,并为学生铺设好了情绪场,为后续的学习激发深层的兴趣和动机。

1、比较:

楼前悬崖上有“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

楼前悬崖上有“陪客”、“迎客”、“送客”三大名松。

楼前悬崖上有“送客”、“迎客”、“陪客”三大名松。

2、你最喜欢哪种名松,画出有关语句,读读并想想你为什么这么喜欢它?

3、自学:

4、交流:读文中有关语句,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它?

a、播放迎客松的画面文字:

①你觉得该怎样把有关语句读好呢?(喜欢——凝重——赞美——热情——自豪)

②教师配乐范读这些语句,让学生评价打分。

③学生中推荐出一个跟老师比赛,配乐朗读,评价打分。

④集体配乐朗读这段话。

b、播放陪客松的画面文字:

①补充讲讲陪客松的高度(资料介绍),进一步体会作者把它比作“巨人”的妙处。

②如果这棵陪客松会说话,它会对游客讲些什么?

③学到这,你觉得读这句话时,以什么语气读呢?(自读、指名读、集体读)

c、播放送客松的画面文字:

①让学生扮作“送客松”,向大家作自我介绍。

②请喜欢这句话的同学集体配乐朗读这句话。

5、导入:刚才,我们已认识了几棵名松,领略了它们奇特的风韵。其实,黄山松到处都是,它们千姿百态,想不想去看?

1、比较三句话,说说哪句更好些,为什么?

2、自主选择最喜欢的名松,展开自学:画出有关语句,读读想想为什么这么喜欢它?

3、交流:图文欣赏、感情练读、师生比赛、配乐朗读、想象练说、扮演介绍等。

课件展示玉屏楼,学生充分领略了“黄山绝胜处”的风光。体味作者在写“楼前悬崖上有‘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这句话时的匠心独运,引导学生展开辩论:“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的顺序能不能颠倒?学生的发言多精妙:“迎接——陪同——送别,黄山多具有人情味呀……”俨然是黄山的小主人。课件的演示,使学生入情入境,学习已成为他们自身的需求。建构主义认为: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

接着学生自主选择认识各大名松,课件相机演示,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从而理解课文内容。那迷人的黄山风光,优美动听的旋律,点燃了学生情感的火花,激起了学生畅所欲言的愿望。同学们在侃侃而谈中真切地体会到了黄山松的奇美。

1、播放各种奇松的图片。

2、再读最后一段,试着说说黄山松还有哪些姿态,补充在省略号处。(试用“还有的……”继续往下说,据图片提示)

小结:正是这千姿百态的黄山松,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1、欣赏各种奇松的图片。

2、感情练读。

3、想象练说。

课件展示奇松的图片,学生在和谐、充满美感的氛围中欣赏着,这驱遣着学生的想象,使之思维呈现多元态势,认识超越了教材本身,极大地丰富了课文内容。

1、刚才,我们去黄山游览了一番,此时,如果黄山旅游局的工作人员请你就黄山松写下几句留言,你准备写些什么?

2、你对黄山还了解到些什么?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3、小练笔:

①春天,校园里的花儿争奇斗艳。

……它们装点着我们的校园,使我们的校园更加美丽,更加可爱。

②根据文中提示,请你想象其中某一棵松树的样子(如黑虎松、凤凰松等),再依据课文描述迎客松和送客松的写法,具体描述一下这棵松树。

1、就黄山松写留言。

2、交流收集处理后的黄山资料。

3、开始小练笔。

BBS留言,人人都有动手、动脑的机会,并且能浏览别人的“大作”,更具有个性化的色彩。生生在互动的平台上,分享着成功的喜悦,为学生所喜闻乐见。

课件中,还为学生推荐了一些黄山的网页。同学们可根据自身实际,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开阔眼界,认识世界多奇妙。

课件中的作业,图文并茂,能引起学生高度的关注,展开积极的思维,促使学以致用,切实培养想象、观察、表达能力,进一步培养审美情趣,激起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评析与思考:

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机遇。它使传统教学变多元化、立体化,并使教学内容图、文、音、像得到了相得益彰的充分体现,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各种情感因素、心理因素,充分调动其参与意识,并让其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培养其动手动脑的主动性、创造性。

分析这堂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实验课:教师的工作富有创新性;学生的学习体现研究性、实践性;信息技术与设备体现了工具性。创设了一个多层面、多维度的师生、生生沟通情境和关系,大大改变了学生学习的行为,使之更具主动性、互动性、创造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关注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体现了基于“整合”的理念:素质教育的思想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能力培养、主体性发挥与发展的教学目标观;教师是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学生是现实学习的承担者与发动者的教学活动观;以及信息技术是学习工具与资源的技术观。

整合的课堂,学生需注重读书、注重发现、注重质疑、注重探究、注重辩论、注重想象、注重合作、注重感悟,需最大限度地接触和充分使用信息技术,才有希望达到信息技术促进学习改善的目的。只要我们能按照新的课程标准施教,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树立新的教学观、新的教师观、新的学生观、新的质量观、新的评价观,就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黄山奇松》学习设计方案 篇七

设计这课,我真的是用了心的。备课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学生会怎样学,学生会提哪些问题,提到这些问题我该怎样引导,学生在自主性学习时会遇到哪些困难,合作学习中会出现什么情况等。说实话,因为考虑、预设得较多,在上课前,我自己还是对这节课的教学充满信心的。

可课堂实施下来,并没有如人所愿,我只能说感到很遗憾。

1、步子迈得太小

这节课,我们着重学习的是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这段主要介绍了黄山的三大名松——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为了避免课堂上将这三大名松的特点分解得支离破碎,我设计了这样的学习环节:你最欣赏其中哪一大名松,它名在哪、奇在哪呢?自学后介绍。可以读课文,抓重点词句体会黄山松的奇特;可以用书上的句子或结合课外的资料介绍。然后在充分自学、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汇报。尽管这样,上下来后,我还是觉得这段的教学显得很碎,仍是一个松、一个松的学习。虽然课堂的学习气氛活跃、学生也读得热热闹闹,很有感情,作为教者的我却没有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他们。其实这段的学习,完全可以把学生分为三大组进行,喜欢迎客松的就学习迎客松的有关句子,喜欢陪客松的就学习陪客松的句子,这样让学生在大组内学习,互通有无,既可以加强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又可以补充资料搜集上的信息交流。这样的大组学习比起自己设计的自学、小组学来得更活跃、更自主、更灵活、更开放。

2、教材吃得不透

三大名松,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风格。可学完课文,如果让学生用几个词来概括每大名松的特点的话,估计学生还是一知半解。课堂上,虽然,我也将每大名松的奇特、与众不同处在小结语中概括了,但学生可能并没留意。至于它们的独特之处,还须明确概括。而且在学习送客松时,我也只是让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姿态独特”“枝干蟠曲”“天然盆景”作了相应的理解处理,却忽视了看图,比较它与形态相似的迎客松的区别。迎客松是刚毅挺拔,绅士一般地伸出手臂作欢迎状,而送客松是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仿佛在与人们挥手告别。对教材,我没有能够很好地进行开发和利用。

3、板书不够合理

这节课,我还用到了教学挂图。但在挂图的位置摆放上,我处理得也不够合理。图片可以和相应的名松对应起来,使学生看得更清楚。特别是在看图引导学生背诵时,学生可以把图与课文的内容联系起来,或许背的时候,困难会小些。

4、时间把握差错

时间上的把握偏差,是这节课最败笔的地方。在学习迎客松的有关语句时,将近花了25分钟的时间。为什么?因为迎客松最负盛名,它是美丽黄山的象征、友好中国的象征,所以大部分的学生基本上都喜欢迎客松,而且我自己在设计这一部分的时候也确实安排了好多读、说的环节,又是读出它顽强的生命力了,又是读出它的姿态优美了,还要补充介绍课外搜集的资料,还要背诵,所以在这一处浪费了近10分钟的时间。导致接下来的一个重要环节——师生、生生互动的“小导游”介绍没有实施。原本准备好的导游帽、导游旗根本没能在课上派上用场。如果能处理好时间的安排,课堂是很容易出彩的。

除了这些,我想自己的课堂上还有其他很多的缺憾,有待今后努力并改善,真正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7篇《《黄山奇松》学习设计方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305 37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