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饿的小蛇优秀5篇

发布时间:

好饿的小蛇 篇一

执教人:马宁宁 班次:小二班 领域:语言

活动名称:绘本《好饿的小蛇》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喜欢阅读的兴趣。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大胆的表现能力。

3.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大胆表现故事中的拟声词,感受故事的童真童趣。

重难点分析:

重点: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大胆表现故事对话。

难点:喜欢阅读,感受故事的童真童趣。

活动准备:《好饿的小蛇》绘本书、故事课件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出示绘本《好饿的小蛇》引导幼儿观察图书封面

提问:封面上有什么?小蛇饿了,它会找什么吃呢?会发生一件什么有意思的事情? @_@我是分割线@_@二、展开

1.出示小蛇吃东西的图片,引导幼儿进行猜测。

提问:请你猜一猜小蛇肚子里吃了什么?(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大胆猜测)

2.教师根据课件生动的讲述故事

指导语:让我们一起完整的听一听故事,看看小蛇是究竟吃到了什么好东西。

提问:故事的名字叫什么?小蛇都找到了些什么好吃的东西?

总结:苹果是圆圆的、红色的;香蕉是长长的、黄色的;饭团是三角形的;葡萄是一串一串的、紫色的;菠萝是带刺的。

3.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学小蛇吃东西的样子。

双手分开表示小蛇的嘴巴,生动的表情表现“啊呜”和“咕嘟”这两个拟声词。

4.教师第二遍完整的讲述故事

(1)教师和幼儿共同分享图画书《好饿的小蛇》

(2)教师讲故事,幼儿进行大胆表演。

三、结束

讨论:最后小蛇会怎样?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后环衬和封底。

小结:小蛇吃饱了在呼呼呼的睡觉呢。

小班语言:好饿的小蛇 篇二

活动目标: 1、感受小蛇吃东西的有趣情节,学说故事中的短句。2、知道吃东西的正确方法:不能狼吞虎咽、要细嚼慢咽。活动准备:《好饿的小蛇》课件、图片若干、袜子人手一只、小蛇游音乐活动过程:一、引出课题《好饿的小蛇》。出示小蛇图片引出故事《好饿的小蛇》二、借助图片讲述故事,学说短句:小蛇吃了变成蛇。1、小蛇吃苹果: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在散步,它发现了什么?(出示苹果图片)什么样的苹果?好饿的小蛇看到苹果会怎样呢?教师夸张的讲述小蛇吃苹果:啊呜一口,咕嘟一下;(出示吃下苹果小蛇图片)苹果哪儿去了呢?小蛇的肚子变成什么样了?幼儿学说:小蛇吃了苹果变成苹果蛇2、小蛇吃香蕉(方法同上)3、小蛇吃葡萄:出示吃了葡萄的小蛇:这是一条什么蛇?它有可能吃了啥?出示葡萄图片:教师与幼儿共同验证(看看葡萄的形状、颜色,说说葡萄的味道)小蛇是怎样吃葡萄的?小蛇张开嘴巴“啊呜一口,咕嘟一下,”香蕉吃到了肚子里,小蛇吃了葡萄变成葡萄蛇。4、小蛇吃菠萝(方法同吃葡萄)5、引导幼儿看着图片完整说一说。三、扮演小蛇玩一玩、演一演,在游戏中练习说短句:小蛇吃了变成蛇。1、教师演示用袜子套在手上变成蛇妈妈。2、引导幼儿徒手练习一次:找到洞洞——钻一钻——扭一扭。3、幼儿每人一只袜子变成小蛇。4、随音乐游戏,在游戏中练习说短句:小蛇吃了变成蛇。四、欣赏故事结尾,感受作品的幽默与诙谐。播放ppt1:过了一天,小蛇来到了树林,它发现了一棵苹果树,猜猜它会干嘛?播放ppt2:小蛇一口吞下了苹果树。五、引导孩子学习吃东西的正确方法。1、小朋友想一下为什么小蛇的肚子会变成它吃的东西的形状?小蛇它是怎样吃东西的呢? 2、教师归纳幼儿讲述内容,进行小结:我们小朋友吃东西的时候,一定要细嚼慢咽,千万不能学习小蛇,啊呜一口吞下去,小肚皮要撑坏的。

好饿的小蛇 篇三

活动目标:

1 .初步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幽默、滑稽的风格。

2 .学习用恰当的语言描述物体的颜色与形状,乐意表述自己的猜测与想象。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flash、ppt),音乐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产生兴趣

1 .直接导入,引起兴趣。

师:今天我们来听一个好听的故事,名字叫《好饿的小蛇》。

2 .引导幼儿观看ppt首页图片。

师:这条小蛇长得怎么样?

师:看一看,小蛇在什么地方?(引导幼儿观察小蛇背后的小树林。)

师:猜一猜,在小树林里,小蛇会干什么呢?

二、欣赏ppt课件,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幽默、滑稽的风格

1 .观察ppt图片1~2。

①出示ppt图片1。

师:小蛇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小蛇可能吃了什么东西呀?

师:小蛇到底有没有吃苹果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②出示ppt图片2。

师:这是什么水果呀?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师:这个圆圆的、红红的,头上还有一个柄的水果真的是苹果。你们喜欢吃苹果吗?

师:苹果的味道怎么样?(师幼一起归纳:苹果红红的、圆圆的,吃起来甜甜的、脆脆的。)

③请幼儿模仿小蛇吃苹果的动作。

师:“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在散步,它发现了一个圆圆的苹果,‘啊呜——咕嘟。啊,真好吃!’”

师:小蛇吃苹果的时候说了什么?我们一起学一学。(全体幼儿边说“啊呜——咕嘟。啊,真好吃”,边做咂嘴巴的动作。)

师:苹果圆圆的,小蛇吃苹果的时候,嘴巴也要张得圆圆的,这样才能把苹果吞进肚子里。我们也来学着吃苹果好吗?

师:瞧,扭来扭去的小蛇现在变成什么蛇了呀?

师:扭来扭去的小蛇变成了一条苹果蛇,多好玩呀!

2 .观察ppt图片3-4。

①出示ppt图片3。

师:第二天,好饿的小蛇又出去散步了,它扭呀扭呀。瞧,小蛇变成什么样了?它吃了什么呢?

师:你怎么知道小蛇吃了香蕉?

②出示ppt图片4。

师:小蛇吃了香蕉,你们猜对了!

师:香蕉是什么样子的?(黄黄的、弯弯的、像月亮一样的。)

师:香蕉的味道是怎么样的?(师幼归纳:香蕉是黄黄的、像月亮一样弯弯的,吃起来甜甜的、软软的。)

③请幼儿模仿小蛇吃香蕉的动作。

师:“第二天,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在散步,它发现了一根黄色的香蕉,‘啊呜——咕嘟。啊,真好吃!’”

师:小蛇在吃香蕉的时候说了什么话?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全体幼儿边说“啊呜——咕嘟。啊,真好吃”,边做咂嘴巴的动作。教师提示:香蕉长长的、弯弯的,很难吞到肚子里,所以小蛇要把嘴巴张得圆圆的,慢慢地把香蕉吃进肚子里。)

师:瞧,小蛇变成什么蛇了?

师:扭来扭去的小蛇这回变成了一条香蕉蛇,真有趣!

3 .观察ppt图片5~6。

①出示ppt图片5。

师:第三天,好饿的小蛇又出去散步了。它扭呀扭呀,瞧,这次小蛇变成什么样了?

师:猜猜小蛇到底吃了什么东西,才会变得这么奇怪。

师:小蛇到底吃了菠萝还是白菜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②出示ppt图片6。

师:你看到小蛇吃的是什么?

师:菠萝是什么样子的?

师:菠萝的味道是怎么样的?(师幼归纳:菠萝是黄黄的,摸上去刺剌的,吃起来酸酸甜甜的。)

③请幼儿模仿小蛇吃菠萝的动作。

师:“第三天,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在散步,它发现了一个带刺的菠萝,‘啊呜——咕嘟。啊,真好吃!’”

师:我们来学小蛇的样子一起吃菠萝吧。因为菠萝身上有刺,小蛇吃菠萝的时候嘴巴要张得很大,“啊呜”一口,“咕嘟”一下,把整个大菠萝一口吞到肚子里。

师:瞧!这次小蛇变成什么蛇了?

1  4. 观察ppt图片7~8。

(1出示ppt图片7。师:第四天,好饿的小蛇又出去散步了。瞧!这次小蛇变得更滑稽了。谁来猜一猜,这次小蛇到底吃了什么东西呀?

师:想一想,拎起来一串一串的,吃起来一颗一颗的,可能是什么?

(2)出示ppt图片8。

师:瞧!小蛇吃了什么?

师:葡萄是什么味道的?(师幼归纳:有的葡萄是紫的,有的葡萄是绿的。葡萄酸酸甜甜,真好吃!)

(3)请幼儿模仿小蛇吃葡萄的动作。

师:“第四天,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在散步,它发现了一串紫紫的葡萄,‘啊呜——咕嘟,啊呜——咕嘟。啊,真好吃!’”

师:小蛇是怎么吃葡萄的?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师幼一起模仿吃葡萄的样子。)

师:现在小蛇变成什么蛇了?

2  5. 观察ppt图片9~10。

( 1 ) 出示ppt图片9。师:小蛇怎么了?发生什么事情了?小蛇到底吃了什么?

师:找一找,小蛇的头在哪里,尾巴在哪里呢?

师:小蛇怎么会变成树的呢?

( 2 ) 示ppt图片10。

师:小蛇真调皮,它是怎么把树吃下去的呢?

师:原来小蛇是先爬上树,接着把身体倒过来,头朝下,然后张大嘴巴,“啊呜”一口,把树吃下去的。你觉得这是一条怎样的小蛇?

师:这是一条好饿好饿的小蛇,而且很贪吃,什么东西都要吃。(3)幼儿模仿小蛇吃树的动作。

师:“第五天,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又在散步,这回它发现了一棵结满果子的树。它扭来扭去爬上树,倒转身,然后张开大嘴巴,‘啊……呜,咕嘟’,把整棵树吞了下去,变成了一棵奇怪的小蛇树。”

三、欣赏动画故事,体会故事滑稽、幽默的风格

1 .边播放动画故事,边配合讲述,引导幼儿一起说一说故事中的某些句子。

师:哎呀!小蛇吃得好饱啊!来,摸摸小肚子,帮助小肚子消化消化,休息一下吧!

师:现在大家一起来看动画片《好饿的小蛇》,你们可以学学小蛇“啊呜”一口,“咕嘟”一下,把好吃的东西都吞到肚子里,好吗?

2 .帮助幼儿进一步体会故事滑稽、幽默的风格。

师:故事里的小蛇很贪吃,看见什么就吃什么。真好玩!

师:你觉得这个故事里面还有什么地方很有趣?(教师简单小结:好饿的小蛇看见什么就吃什么,吃了什么形状的东西,肚子就会变成什么形状。真好玩,真有趣。)

四、结束

1 .简单小结活动情况,鼓励幼儿把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2 .带领幼儿在欢快的音乐声中模仿小蛇的各种动作。

设计意图:

经过改编的故事《好饿的小蛇》简单、生动,反复出现的拟声词充满趣味,形象地表现了小蛇滑稽、贪吃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用他们能够理解的方式去感受小蛇的滑稽,体验小蛇的贪吃,并支持幼儿用简短的句子去描述自己观察到的内容,表述自己的猜测与想象,使他们体验到阅读的快乐。

活动反思:

《好饿的小蛇》是一个展现小蛇滑稽和贪吃的幽默故事,很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阶段。绘本中小蛇见到的东西我挑选了四种水果,第一,他们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幼儿对其的认识比较多,印象也比较深刻;第二,四种都是水果,在类型上也有了统一。整个教学活动在我一次次的试上课中不断的修改,为了能让幼儿感受到故事的幽默有趣,我用夸张的表情和动作来表现小蛇吞水果的样子,并且请幼儿一起表演,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同时幼儿也感受到了故事的幽默和滑稽。对于短句的学习,在动作的配合下,也得到了锻炼。最后在我们自己班开展的时候进展的还是比较顺利的。 活动的第二环节,我分成了三小点来进行教学活动,第一小点我先出示苹果图片,再出示小蛇吃了苹果后的图片,让幼儿猜测是怎么了,对本次活动顺利开展起到直接影响,对后面各种水果的猜测起到了引领与借鉴的作用。第二小点我又分成了三小点,分别对小蛇吃了香蕉、葡萄和菠萝后的样子进行猜测小蛇是吃了什么才变成那些样子的。我发现孩子们在猜测中都能够正确的说出水果的名称,说明他们的生活经验很丰富,平时的观察也很仔细,因此才会如此顺利地完成这一部分。在让幼儿学说短句的时候,由于动作的指引,孩子们能够说出 “ 啊 … 呜 ” ,但是后面的 “ 咕嘟,啊,真好吃。 ” 还是不能够说出来的,在我语言的提示下(东西吃下去的时候会发出什么声音?),以及多次的练习之下,大多数孩子都能掌握。第三小点是整个绘本故事的高潮部分,引导孩子大胆想象和猜测小蛇在发现苹果树后会怎么样,迁移幼儿的前期经验, 最后一环节是欣赏 flash 动画《好饿的小蛇》,体会故事的幽默有趣。并且让孩子们在学小蛇散步找水果的游戏中很自然的结束了教学活动。 但是整个活动中,我的语言还是不够谨慎、精炼,对于孩子的关注还有所欠缺,希望在下一次的活动中能够攻克这些不足之处。

小班绘本《好饿的小蛇》 篇四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用语言简单的描述几种水果的形状、特征。

2、能根据画面进行大胆地进行猜测与想象。

活动准备:故事教学ppt,绘本大书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起幼儿的猜测,激发兴趣

1、(出示图片)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动物朋友,它是谁?这条小蛇张大嘴巴它想干什么?

2、好饿的小蛇究竟找到了哪些好吃的东西呢,一起来看看故事就知道了!

二、观看ppt,分段理解故事内容

(一)看到苹果

1、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在散步,它东找找西看看,咦,它发现了什么?

2、小蛇找到了一个圆圆红红的大苹果,你猜猜好饿的小蛇会怎样呢?

3、啊呜,咕嘟,啊—真好吃。发生什么事了?小蛇的肚子怎么了?

小结:小蛇一口气把苹果吞到了肚子里,它的肚子也就变的圆圆的了。

(二)看到香蕉

1、第二天,小蛇扭来扭去的去找吃的了。它的肚子发生了什么变化?小蛇可能是吃了什么?

2、到底是什么?一起看看。

(三)看到饭团

1、第三天,好饿的小蛇又扭来扭去找吃的,突然发现了一块饭团。猜猜,小蛇会怎么做?

2、吃了饭团你猜猜小蛇的肚子会发生变化吗?

3、三角形的饭团外面还包了一层脆脆薄薄的海苔,可真好吃呀。

(四)看到菠萝

1、第四天,好饿的小蛇又扭来扭去在散步,它东看看,西瞧瞧,猜猜它吃的是什么?

2、你从哪里看出它是菠萝?

小结:你们从小蛇的肚子就能看出小蛇吃的是什么,可真厉害!

(五)看到葡萄

第六天,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又来找吃的,它东看看,西找找,它看到了什么?

(六)看到苹果树

1、第六天,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又来找吃的,它又东看看,西找找,它看到了什么?

2、猜猜它会怎么做?嗯,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爬上树。

啊呜一口,小蛇到哪儿去了?变成什么样了?

3、小结:“ 啊——真好吃。”好饿的小蛇再也不饿了,它呼呼呼的睡着了。

三、完整欣赏

这个故事有意思吗?它的题目叫做《好饿的小蛇》,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四、延伸

老师把书本放到区角,有空的时候再去翻一翻,看一看。

好饿的小蛇 篇五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想象,来感知绘本内容的好玩有趣,体验阅读的快乐

2、鼓励幼儿用恰当的语句描述物体的外形特点。激发幼儿想说、敢说、愿意说的兴趣。

活动准备:

《好饿的小蛇》ppt

活动过程:

一、出示绘本封面,引导幼儿观察,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新朋友,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出示小蛇图片)

师:看看,这是新朋友是谁呢?小蛇的身体是什么样子的呢?它是怎么走路的呢?(引导幼儿用适合的词来形容小蛇,并大胆尝试模仿小蛇走路的样子)

师:我们来学学小蛇走路,好不好。(跟着音乐模仿)

师:扭啊扭,扭啊扭,啊,小蛇们走累了,我们回到自己的座位休息一下吧!

师:一大早啊,小蛇的肚子就开始咕咕叫了,为什么会咕咕叫啊?

师:小蛇好饿好饿啊,小朋友如果肚子饿了要怎么办呢?看看,好饿的小蛇到哪里去找食物了呢?(树林里)

二、教师逐页讲述故事,引导幼儿进行初步的想象

1.师:好饿的小蛇在树林里扭来扭去,咦,它发现了什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苹果呢?(红红的的、圆圆的?)

师:你猜猜,好饿的小蛇看见苹果以后会怎么做呢?(幼儿自由想象)

师:哇,小朋友们真厉害啊,一下子就猜对了。好饿的小蛇,张开嘴巴,啊呜——咕噜,一口就把苹果吞下肚了。我们一起来张大嘴巴学学小蛇吃苹果的样子。

师:吃完苹果后的小蛇肚子变成了什么样子?

小结:好饿小蛇吃了苹果以后,身体变成了圆圆的的。它高兴的回家了。

2.师:第二天好饿的小蛇又去找食物了,这一次看看他看到了什么?这是怎么样的香蕉?小蛇看到了香蕉,会怎么做呢?(表演小蛇“啊呜”一口吃进香蕉,“咕嘟”一口吞下香蕉。)

师:吃了相香蕉后的小蛇,肚子变成了什么形状?

小结:好饿的小蛇吃了黄黄的香蕉,身体变成弯弯的。

3.师:第三天,你猜猜小蛇找到什么食物了?(幼儿大胆猜)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什么?(饭团)我们一起来张大嘴巴,一起吃掉它。

师:吃了饭团的小蛇,肚子变成什么形状了?

小结:好饿的小蛇,吃了饭团,身体变成三角形的了。

4.师:第四天,小蛇又出去找东西吃了,看看小蛇变成的样子,你能猜出它吃了什么吗?(葡萄)葡萄是什么颜色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它吃的是不是葡萄。

5.师:第五天小蛇找到了什么?(菠萝)菠萝身上是带刺的,你们猜小蛇还会一口吃掉吗?(幼儿自由回答)我们一起来来看看它有没有吃掉?(有)你从哪里看出来它吃掉了?(小蛇的肚子变成了菠萝的形状)

6.师:第六天,好饿的小蛇又扭啊扭出来找吃的,呀,这次它找到了什么?(一棵长满苹果的大树)。这这次他会怎么做呢?他张开大作,把整棵树都吞掉了。肚子变成了什么样子?(苹果树的样子)

7.师:这次,小蛇吃饱了吗?它找到一块大石头睡着了。我们也一起闭上眼睛。

三。完整欣赏,情节回顾。

师:小朋友悄悄的把眼睛睁开。我们再一起看看小蛇刚刚吃了哪些东西?孙老师最喜欢吃这个圆圆的、红红的苹果。你最喜欢吃这里面的哪个东西?(引导幼儿说完整)

四。延伸

师:我们吃东西的时候要细嚼慢咽,不能和小蛇一样。

活动反思:

《好饿的小蛇》是一本适合小班年龄特征的绘本,其内容简单、画面有趣。整个活动,我是以ppt的形式和幼儿共同阅读的。在活动过程中,大部分幼儿可以感受到故事的风趣幽默,能够理解故事的情节。在活动中我采用一定的互动形式,让幼儿主动开动脑筋,根据小蛇的形状大胆猜想。幼儿的思维基本上是跟着我走的,在活动中幼都能被有趣的童话故事所吸引。

但是整节课我仍然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作为一节小班的语言活动,我觉得教师的肢体语言要更夸张一点,效果会更好。其次在活动中过多的引导幼儿观察小蛇肚子的形状,而忽略了细节的东西。如:欣赏小蛇的不同表情。小班阅读中读图更加重要,应该引导幼儿更加细致的观察图画,欣赏小蛇的不同表情,感知小蛇吞下不同东西的不同感受,增加故事的意外性,更能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5篇《好饿的小蛇》,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305 37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