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传播(优秀7篇)

发布时间:

光的传播 篇一

各位领导评委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光的传播》。

教材分析:

《光的传播》是粤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光》单元第一课时内容,是学习光学的基础课。通过实验,探究光的传播特点,是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提出的要求。根据这一要求和教材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学情,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实验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光是直线传播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及日食月食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知道推测要有依据;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教学重点:认识光是直线传播的。

教学难点: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

为完成以上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对本课的教学作出了以下教学设想

教学设想:

因为科学课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所以在教学光的传播的特点时,由学生自己去探究,亲自动手实验进行验证,从而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学习,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为实现这一设想我做了充分的课前准备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猜想 2、探究 3、运用4、小结

教学过程

(一) 第一环节:猜想

我首先以镭射笔的红色光线照射屏幕,然后问学生你认为光是沿着怎样的路线跑到屏幕上的?这种实物作为导入,让学生对光学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的同时也作出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测想。然后进入重点环节:验证 我将分两步进行

1、提取生活经验进行初步验证 2、通过实验再次验证

(1)提取生活经验进行初步验证

学生作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猜测后我再追问,生活当中观察到的哪些现象让你产生了这样的想法?这时可利用课件配以图片如:舞台上的灯光、阳光照射森林┉帮助学生回忆生活中看到的直线形式的光。使学生发现,原来生活中就的确存在着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现象,让学生从猜测发展到初步信服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通过实验再次验证

生活经验只是一个事实,如何引导学生通过科学的方法证明出来?接下来我为学生安排了两个实验活动,实验由简到难,层层推进。实验活动1管子看光实验,实验中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充许有有不同方法,但只要学生有一个共识,只有管子是直的光才能传播出来,当管子是弯的光就不能传播出来了。这样就能得出我们的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活动二光线打靶,实验发现只有B孔和中间挡板的小孔及靶心三点在一直线上光线才能打到靶心,这就又一次地验证了光是直线传播的。两个实验由简到难,层层推进对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进行了充分证明学生从初步信服发展到充分肯定光是直线传播的。当充分肯定光是直线传播的结论后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进入第三个环节:运用

(三)运用

科学知识的学习在于运用,科学知识的运用又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为达到这一目的先让学生根椐课文了解小孔成像,再让学生根据光是直线传播的特点猜想在白屏上所看到的内容并把它画出来。之后我通过实物演示让他们惊奇的发现,蜡烛倒过来了,而且还有颜色,还能动呢。这时学生肯定会有疑问但可通过课件,直观演示光通过小孔后的传播过程。结果不用讲解,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学生此时的探究欲望非常强烈我紧接着启发学生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以用光是沿直线传播来解释?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并利用课件演示帮助解释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现象。

当学生明白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并能简单运用后,为提高他们的技能我布置拓展练习自制简易

(四)最后一个环节小结

我先让学生总结这节课有哪些收获,教师予以补充和肯定,并给以鼓励。

整堂课,其实内容都很简单,就是如何一步步加深验证,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兴趣更大,因为这堂课注重更多的是探究的过程。

光的传播 篇二

光学简介

我们无法想象一个没有光明的世界,光使我们认识周边的事物,提供了人类直接感知信息的90%。

除了感知周边的事物,人们很早就对宇宙天体进行光学观测,逐渐形成了科学的世界观。正是有了精确的天文观测,才有了开普勒三定律,才有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诞生,为经典物理大厦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人们不仅对光的传播规律进行研究和应用,到十七世纪,科学家们还开始对光的本性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这方面的研究到二十世纪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光的波粒二象性学说为人们认识整个世界提供了一个更完美的视角。而对于光谱的研究则是人们深入探索微观世界的契机。

第一节 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目的】

1.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能用来解释相关现象。

2.理解光源的概念,知道光线是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直线,是一个抽象模型。

3.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会根据公式计算光传播的路程和时间。

【教学重点】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教学难点】

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解释一些光学现象

【教学过程】

引入

我们学习光学,有必要从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和规律开始──

一 光源

宇宙间的物体,有的是发光的,有的是不发光的。我们把能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能自行发光的物体。

请大家注意构成这个概念的字眼,关键词是什么?

那么,我们下面看这样一些物体,(宇宙空间)太阳、月亮星星;(周边事物)萤火虫、(通电的)灯泡、反光镜,哪些是光源,哪些不是?

学生:交流、作答(太阳、萤火虫、电灯泡)。

光源之所以自行发光,是因为消耗了其它形式的能,进而将它们转化成了光能。请大家分析一下上面提到的三个光源的能量转化情况…

学生:萤火虫──生物能→光能;电灯泡──电能→光能;(教师补充:对于太阳的能量转化,情形要复杂一些,我们会在第二十二章学习到。它完成的是原子能到光能的转化。)

世界上有多种多样的光源,我们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分类,但正如力的分类有几种不同的体系一样,光源的分类方式也不是唯一的。

如果我们按照光源的形成分类,可以分为自然光源人造光源。

如果按照光源的形状,可以分为点光源、线光源、面光源等。

如果按照光照的方向特点,可以分为平行光源、发散光源等。

我们能看到光源,是因为它发出的光射入眼睛,产生了视觉反映。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源发出的光能够被它们发射,而反射光进入眼睛产生了视觉。

二 光的直线传播 光线

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是我们比较好接受的。但作为一个严谨的科学结论,人们发现,直线传播的规律也是有条件的。所以,我们有必要先接触一个名词──

介质:光能够在其中传播的物质。

我们遇到的一些物质中,有些是透明的,有些则不透明。可以这样看,透明物质就是光介质。

人们研究发现,光只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才是直线传播的。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直线转播的。

光的传播知识在初中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些,请大家告诉我,为什么要强调“同种”?

学生:光越过不同介质要发生折射现象。

为什么还要强调“均匀”呢?

学生:快速浏览…

为了直观地表征光的直线传播规律,人们还引进了光线的概念──

2.光线:沿光的传播方向作一条线,并标上箭头,表示传播方向。

在暗室的窗上开一个小孔,让一束阳光射入,可以看到光的传播路径是笔直的。漆黑的夜晚,探照灯射过有烟雾的天空,我们也能“光沿直线传播”的壮观景象,这都是光沿直线传播的直接证据。但是,能不能说,这些就是光线呢?

学生:思考、交流…

教师(联系传媒)展示相关事实:①如果天空非常明净,我们看到的是探照灯的光柱,还是到达地面的光斑?②在太空,宇航员能看到太阳“光线”吗?

学生:光斑;不能。

事实上,即使再细的光束,也不能说它就是光线,因为光线是人们为了表征光的传播而引进的一个抽象工具,它是一个理想模型,而不是真实的存在。

光线尽管是一个抽象模型,但对人们运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分析问题是非常有效的。下面看几个典型的事例──

a.眼睛判断发光点的位置,列队时“向前看齐”,枪手瞄准;

b.小孔成像;

c.日食和月食的形成。

学生:补充一些应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的事例…

利用光线的概念,我们还可以准确界定平行光和发散光的概念──

平行光:所有光线都平行的光叫平行光。请大家注意这个概念…真正的平行光源事实上是很难找到的,我们常常将太阳光近似看成平行光(但在研究小孔成像、月食和日食的形成时,并不能作这种近似处理);用一些光学仪器可以造就比较理想平行光,譬如激光器、凸透镜等。

与平行光相对应的则有发散光(常见)和会聚光(不常见)。

三。光速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 c = 3.00×108 m/s ,这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光速。事实上,光传播到其它介质时,传播速度会小于c(定量规律在下一节介绍)。

光速c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我们不妨做这样一些估算──

1.如果飞船绕地球以光速飞行,它1秒钟可以绕行7.5圈;

2.如果飞船以光速飞行,它从地球到达月球,只需要1.3秒。

尽管光速是如此之大,但由于宇宙中某些天体之间的距离非常遥远,光的传播仍需要很长的时间,如:太阳光到达地球需要8分钟,光线从天狼星到达地球甚至需要8.7年!

由于光速很大,所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认为光的传播根本不需要时间,直到17世纪,科学家们才发现光速是有限的,在测定光速的努力中,很多科学家都做出了贡献。有关的物理学史和目前光速的权威、精确数据怎样,请大家课后参看《阅读材料──光速的测定》。

四 小结

本节课,我们复习了一个基本的规律──光的直线传播,介绍了一个数据──光速,了解了几个名词──光源、光线、介质、平行光等等。如果说今天的学习相比初中应该有所提高的话,请大家留意规律的条件、数据的数量级、概念的准确措辞,物理术语和口头的俗语之所以不同,就是因为它们具有准确的内涵,而不是只给人一种似是而非的模糊印象。

五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注意“教学过程”的带框字符,即是板书计划。

光的传播 篇三

光   的   传   播

教学目的、要求

1 、通过本教学,使学生知道: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初步学会做小孔成像的实验和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对比实验,归纳推理能力(根据光传播的一些个别现象,推想光传播的一般规律),动手能力   (制作小孔成像实验装置)

3 、通过制作小孔成像实验盒,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具准备

1 、分组实验材料——电灯(或其他光源),细、直、能弯曲的塑料管(或纸管),蜡烛,火柴,半透明的白纸,胶水。挂图或投影片——光源、从密林缝隙透过的光。

2 、学生准备:两个大小差不多、能套在一起的纸盒,剪刀,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谈话:光是一种自然现象,关于光你们有什么问题?

2 、讲述: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些关于光的知识:什么物体能发光,光是怎样传播的。

二、学习新课

l 、指导学生认识光源

( 1 )谈话:说一说,哪些物体能发光?

( 2 )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光源。

( 3 )讲解:在我们周围,有很多物体能发光:有的是燃烧发光,例如蜡烛、松明   (点燃后用于照明的松枝)、火柴、煤等;有的是靠电能发光,例如手电筒、各种各样的电灯;有的是靠生物体内部变化发光,如萤火虫发出的荧光;有的是靠天体内部变化发光,例如太阳光,星光。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 4 )讨论:镜子是不是光源?月球是不是光源?为什么?

2 、指导学生认识光的传播

( 1 )讲述:光源发出的光是怎样向周围传播的呢?让我们来看一看光传播的方向。

( 2 )谈话:

①从门窗或密林缝隙中透过来的阳光是什么样的?

(学生发言后再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加深学生的印象。)

②手电筒或汽车灯射出的光是什么样的?

( 3 )讨论:以上现象说明光是沿什么方向传播的?

(通过讨论,得出 " 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 假设。)

( 4 )实验:

①讲述:为了证明光是否沿直线传播,我们来做个实验。实验的材料是这盏开着的电灯和一根细而直的塑料管。

②讨论:如果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通过这根直管能看见电灯光吗?如果将直管弄弯,还能看见电灯光吗?为什么?

③学生分组实验。

④汇报实验结果:在实验中看到了什么现象?

( 5 )讨论:以上现象证明什么?

( 6 )教师小结:通过以上讨论及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我们可以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还可以补充:光源发出的光,可以沿着直线向四面八方传播。)

( 7 )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空白。

3 、指导学生做小孔成像实验

( 1 )讲述: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各组都带来些纸盒,选两个能套在一起的盒;在大盒底部正中扎一个小孔;去掉小盒的底,在底口粘一张半透明纸;然后把两个纸盒套在一起。(以上方法需边讲解边演示)

( 2 )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视指导帮助)

( 3 )讲述:下面,我们就用制作的这个器材实验。将蜡烛点燃,立在桌上;将盒子扎有小孔的那面对着蜡烛。推一推或拉一拉大纸盒,看到什么现象?

( 4 )学生分组实验。

( 5 )汇报实验结果:看到了什么现象?(蜡烛火焰的像)在什么地方?(白纸做的屏幕上)像是什么样的?(倒立的)

( 6 )讨论:

①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②蜡烛的像为什么是倒的?这与什么有关系?

( 7 )教师小结:合用纸盒的小孔对着点燃的蜡烛的时候,蜡烛光就会小孔射入盒内,照在纸屏上。

因为孔很小,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所以蜡烛火焰上部的光通过小孔后照到纸屏的下部(画图说明),蜡烛火焰下部的光通过小孔后照到纸屏的上部。这样,在纸屏上出现与蜡烛的火焰形状相似、倒立的像。

这种现象叫做小孔成像,利用这种原理可以制成照相机,如果在纸盒后面粘的不是纸屏,而是照相的底片,在底片上就会出现物体的倒像。最早的照相机就是应用小孔成像原理制成的。

三、巩固应用

l 、讲述:这节课我们重点认识了什么是光源和光的传播方向。

2 、提问:

( 1 )什么是光源?举例说明。

( 2 )光是沿什么方向传播的?

3 、讨论:光的直线传播与影子的形成有没有关系?假如光是可以转弯的,还会有影子吗?

四、布置作业:用小孔成像盒给室外的景色“照相”,观察像是什么样的,有没有彩色?

光的传播 篇四

教学课题

光 的 传 播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3)能简单解释常见的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经历探究过程,有初步的探究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2)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教学难点

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式教学法。

教学媒体

激光手电、玻璃砖、白纸板、盛水的小烧杯、空烧杯、激光演示器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课前准备

预习

布置预习及上课时要带的学生器具

预习及准备器具

激发兴趣

(一)光源

光把世界打扮得如此美丽动人(出示迷人夜景图),同学们对光感兴趣吗?

观察

同学们,我们要看清五彩缤纷的世界,必须有光射入我们的眼睛,那么,光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呢?

思考、讨论

列举例子

除了太阳、电灯之外,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体能够发光?

(板书):太阳、萤火虫、恒星、水母

火柴、霓虹灯、蜡烛、电灯

能够自然发光的物体,叫“天然光源”;

由人类制造的发光物体,叫“人造光源”。

讨论、交流

反馈练习

反馈练习1:

下列物体不属于光源的是:

a.月亮。 b.萤火虫。 c.水母。 d.霓虹灯。

练习

提出问题

(二)光的传播

手里拿着一个激光手电,它可以发光,是一个光源。

有一个问题:从光源发出的光是沿着怎样的路径传播出去的?

观察、思考

猜想假设

请同学们根据学过的知识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猜想。

猜想

设计实验

(二)光的传播

让学生讨论回答。(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讨论、回答

到底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就用桌子上这些简单的器材去大胆设计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进行实验

进行实验

请同学们边讨论、边设计实验,比比看,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多。

小组实验

(合作)

分析实验

下面我们请各小组展示一下自己的实验,请把你们通过实验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告诉大家。

讨论、交流

让各组学生展示不同的实验组合:

a.光手电、水

b.激光手电、汽水瓶

c.激光手电、玻璃砖

d.激光手电、白纸

e.激光手电、平面镜

信息交流

得出结论

让学生讨论、归纳后,老师启发、引导学生补充完整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板书:)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在不均匀介质中,传播路线是弯的。

讨论、归纳

举例

同学们,你们能够列举一些有关光的直线传播的例子吗?(让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影子、皮影戏、手影、日食、月食、小孔成像、排队看齐、激光准直、瞄准射击。

讨论回答

巩固

反馈练习2:开凿隧道时为什么要用激光引导掘进方向呢?

练习

贴近生活

(三)光速

同学们,喜庆节日放“响炮礼花”的时候,先看到礼花,还是先听到响声呢?

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联系实际

(讨论回答)光速大于声速。

讨论

应用

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了哪些现象是属于光速大于声速的例子?

观察生活

关于光速究竟有多大呢?请自查课本。

阅读

比较

同学们,回想有关声的现象,想想两者之间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小组讨论

反馈

反馈练习3:下雨打雷时为什么先看到闪电,然后才听到雷声呢?

巩固练习

本课小结

1.光源;   2.光的直线传播;  3.光速。

设计作业

1.阅读课文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想想有哪些知识?   2.完成《一课一练》。

课后反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还继续讨论了在烈日下如何防晒,爱护身体。

光的传播 篇五

【教学目的】

1.全反射现象及其发生条件

2.临界角的计算

3.全反射的应用

【教学重点】

全反射现象及其发生条件

【教学难点】

综合光路可逆知识和三角函数常识求解临界角、理解发生全反射的条件

【教学难点】

激光器、半圆形玻璃砖、模拟光导纤维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复习启发:我们才作过“测定玻璃折射率”的实验,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当入射角非常接近90°时,我们做实验观察时有什么感觉?

学生:比较难以看清p1和p2两颗针。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还是让我们回到相关的物理学史。原来,物理学家们在探讨光的折射的方向规律时,也探讨过能量分配的规律。下表是斯涅尔测量的、光线从空气射入玻璃界面时,反射光和折射光的能量分配情况──

入射角

入射光线能量为(100%)

反射光线能量

折射光线能量

100%

4.7%

95.3%

30°

100%

4.9%

95.1%

60°

100%

9.8%

90.2%

80°

100%

39%

61%

90°

100%

100%

0%

从这个表格的数据,同学们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随着入射角的增大,反射光的能量分配加大,而折射光的能量分配减小。

事实上,这种能量的分配情况在交换介质之后,还会出现更加有趣的情形──

一 全反射

为了方便表达全反射的规律,这里先介绍两个新的名词──

1.光疏介质和光密介质

光疏介质:两种介质中折射率较小的介质叫做光疏介质。

光密介质:两种介质中折射率较大的介质叫做光密介质。

很显然,这是一个通过相互比较得出的概念,所以没有绝对的光疏介质和绝对的光密介质。

示例:水和空气比较;水和金刚石比较…

提问1:光线从光疏介质传播到光密介质比较,传播速度会怎样变化?

学生:v疏>v密

提问2:光线从光疏介质传播到光密介质比较,传播方向有什么规律?

学生: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反之,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提问3:光密介质的密度是不是一定比光疏介质大?

学生:查“几种介质的折射率”表格,再做结论。

很显然,光疏和光密是相对光的传播而言,而与物质的密度没有必然联系。

过渡:刚才我们已经总结过了,光线从光密介质传播到光疏介质时,折射角总是大于入射角的,而当入射角增大时,反射角也会同时增大,这时,哪一个角先趋近90°呢?

学生:折射角。

趋近90°后,折射光线又怎样传播呢?

下面看实验演示──

演示:光的全反射实验

提请学生观察:a.反射光和折射光的强度变化;b.折射光的方向变化

提问:在强度方面,斯涅尔的研究是不是得到重现?

学生:是的。

启发:入射角增大到一定的角度后,折射光还存不存在?

2.全反射::当光从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角度时,折射角等于900,此时,折射光完全消失,入射光全部反回原来的介质中,这种现象叫做全反射。

全反射的物理意义:折射光的能量为零,入射光的能量全部等于反射光。

全反射的数学意义:我们看一种简单的全反射情形──某介质(折射率为n)到真空(或空气)。为了应用已经学过的折射定律,我们先假设它的可逆光路(参看图1)……然后,不难得出

参照=,即sinθ2 = nsinθ1 ,显然,当θ1足够大时,会出现sinθ2>1,θ2无解。

很显然,θ2有解和无解的临界情形是θ2 = 90°,此时θ1 = arcsin

3.临界角:为了显示这个角的特殊意义,我们给它一个特定的字母c ,并将它称为临界角。

即 c = arcsin

有了临界角c ,我们就不难总结出全反射的条件──

当入射角i≥c时,发生全反射形象,若入射角i<c时,则不发生全反射,既有反射又有折射形象。

那么,临界角的物理意义又是什么呢?当光线以相同的入射角从不同的介质射入真空(或空气),临界角大的介质容易发生全反射还是临界角小的介质容易发生全反射?

学生:临界角小的。

那么,请同学们查一查“几种介质的折射率”表格,当光线从这些介质中射入真空(或空气),最容易发生全反射的介质是什么?

学生:金刚石。

事实上,钻石的璀璨、神秘的光芒正是由于光线在其中发生多次全反射的结果。此外,玻璃中的气泡显得特别明亮、露珠显得幽暗,这些都是全反射造成的。

过渡:人们研究全反射,除了解释一些物理现象外,还有什么别的价值吗?

二 光导纤维

光导纤维简称光纤,我们常听到的“光纤通信”就是利用的光线在光纤中的全反射原理。光线在光纤中是怎样发生全反射的呢?我们先看一个实验──

演示:光线在“模拟光纤”中的全反射。

提请学生观察:a.玻璃棒周围有没有光线射出;b.从玻璃棒末端射出的光强度和没有插玻璃棒时,光线从小孔射出时的强度。

总结:玻璃棒的侧面几乎没有光线射出;玻璃棒几乎“导出”的小空中所有光的能量。

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师生共同作图分析…见图2。

启发:如果让这根玻璃棒继续弯曲下去──成为很多圈,以上的这种性质会改变吗?

学生:不会。

思考启发:如果将玻璃棒的弯曲程度加大,以上的这种性质会改变吗?

学生:会(在图2中的2处和4处可能不满足全反射的条件…)。

但是,在弯曲程度加大的前提下,同时将玻璃棒做的很细,以上的状况会有所改善吗?

学生:交流、作图…得出结论(会)。

我们都知道玻璃本来是非常坚硬的,但是有一种特制的玻璃丝,却可以做的非常柔软、非常细。现在,我们将这样的多根玻璃纤维捆绑成一束,然后,将首端的光照情况遵循某种规律,如图3,则在纤维束的末端,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呈现首端一样的规律。

同学们,这就是光导纤维传递信息的基本原理。

在传递信息的手段中,我们已经学过了机械传送、机械波传递、有限电流传递、无线电波传输等等。现在又出现一个光线传输,光纤传输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1.一维传输。能流密度不变;

2.作为电磁波,波段特别,抗干扰性强;

光导纤维应用的领域:医疗、通信…

学生:光导纤维的前沿知识阅读…

〖例题〗在水中的鱼看来,水面上和岸上的所有景物,都出现在顶角约为97.6°的倒立锥面里(如图4所示),为什么?

分析:本题是一个全反射的逆向应用。根据水的折射率,不难 www.huzhidao.com 求出光线从水射入空气的临界角,而这个临界光路的可逆光路事实上函盖了水面上所有可能入射到水中的光线,所以…

解:水的临界角 c = arcsin= arcsin= 48.8°

当光线以90°的最大入射角射入水中时,折射角为c ,故所有射入水中的光线的折射角均小于c ,根据空间旋转对称,水面上所有的景物都落在顶角为2c = 97.6°的锥面内。

三 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光的全反射现象及其规律。从物理的角度看,它是能量分配规律形成必然结果,从数学角度看,它是一般的折射定律在特定情形下“无解”的必然。要发生全反射,要满足两个条件:①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②入射角大于或等于临界角。

全反射在科技领域的重要应用是光纤,关于这方面的迁延知识大家可以从课外的资料、传媒上去了解得更多一些。

四 作业布置

光的传播 篇六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本教学,使学生知道: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初步学会做小孔成像的实验和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对比实验,归纳推理能力(根据光传播的一些个别现象,推想光传播的一般规律),动手能力(制作小孔成像实验装置)

3、通过制作小孔成像实验盒,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具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电灯(或其他光源),细、直、能弯曲的塑料管(或纸管),蜡烛,火柴,半透明的白纸,胶水。挂图或投影片——光源、从密林缝隙透过的光。

2、学生准备:两个大小差不多、能套在一起的纸盒,剪刀,针。

教学过程 :

导入  新课

1、谈话:光是一种自然现象,关于光你们有什么问题?

2、讲述: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些关于光的知识:什么物体能发光,光是怎样传播的。

学习新课

l、指导学生认识光源

(1)谈话:说一说,哪些物体能发光?

(2)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光源。

(3)讲解:在我们周围,有很多物体能发光:有的是燃烧发光,例如蜡烛、松明(点燃后用于照明的松枝)、火柴、煤等;有的是靠电能发光,例如手电筒、各种各样的电灯;有的是靠生物体内部变化发光,如萤火虫发出的荧光;有的是靠天体内部变化发光,例如太阳光,星光。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4)讨论:镜子是不是光源?月球是不是光源?为什么?

2、指导学生认识光的传播

(1)讲述:光源发出的光是怎样向周围传播的呢?让我们来看一看光传播的方向。

(2)谈话:

①从门窗或密林缝隙中透过来的阳光是什么样的?

(学生发言后再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加深学生的印象。)

②手电筒或汽车灯射出的光是什么样的?

(3)讨论:以上现象说明光是沿什么方向传播的?

(通过讨论,得出"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假设。)

(4)实验:

①讲述:为了证明光是否沿直线传播,我们来做个实验。实验的材料是这盏开着的电灯和一根细而直的塑料管。

②讨论:如果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通过这根直管能看见电灯光吗?如果将直管弄弯,还能看见电灯光吗?为什么?

③学生分组实验。

④汇报实验结果:在实验中看到了什么现象?

(5)讨论:以上现象证明什么?

(6)教师小结:通过以上讨论及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我们可以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还可以补充:光源发出的光,可以沿着直线向四面八方传播。)

(7)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空白。

3、指导学生做小孔成像实验

(1)讲述: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各组都带来些纸盒,选两个能套在一起的盒;在大盒底部正中扎一个小孔;去掉小盒的底,在底口粘一张半透明纸;然后把两个纸盒套在一起。(以上方法需边讲解边演示)

(2)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视指导帮助)

(3)讲述:下面,我们就用制作的这个器材实验。将蜡烛点燃,立在桌上;将盒子扎有小孔的那面对着蜡烛。推一推或拉一拉大纸盒,看到什么现象?

(4)学生分组实验。

(5)汇报实验结果:看到了什么现象?(蜡烛火焰的像)在什么地方?(白纸做的屏幕上)像是什么样的?(倒立的)

(6)讨论:

①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②蜡烛的像为什么是倒的?这与什么有关系?

(7)教师小结:合用纸盒的小孔对着点燃的蜡烛的时候,蜡烛光就会小孔射入盒内,照在纸屏上。

因为孔很小,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所以蜡烛火焰上部的光通过小孔后照到纸屏的下部(画图说明),蜡烛火焰下部的光通过小孔后照到纸屏的上部。这样,在纸屏上出现与蜡烛的火焰形状相似、倒立的像。

这种现象叫做小孔成像,利用这种原理可以制成照相机,如果在纸盒后面粘的不是纸屏,而是照相的底片,在底片上就会出现物体的倒像。最早的照相机就是应用小孔成像原理制成的。

巩固应用

l、讲述:这节课我们重点认识了什么是光源和光的传播方向。

2、提问:

(1)什么是光源?举例说明。

(2)光是沿什么方向传播的?

讨论:光的直线传播与影子的形成有没有关系?假如光是可以转弯的,还会有影子吗?

布置作业 :用小孔成像盒给室外的景色“照相”,观察像是什么样的,有没有彩色?

光的传播 篇七

教学目标:

1、探究性目标:

a、能根据本课本提供的标准对发光物体进行分类。

b、能够对问题和答案提出自己的猜想。

c、能设计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d、能从多个方面证实最初实验结果的正确性

2、stse目标:

a、能举例说明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光。

b、能举例说明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如何利用光沿直线传播性质。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愿意与小组同学一起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

4、科学知识目标:

能说出光(在同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寻找光源

活动目标:

1、能通过观察找出周围环境中的发光物体。

2、能根据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对物体进行分类。

实施建议:

1)4个人一组,活动时间15分钟。

2)教师鼓励学生在学校周围及室内外寻找发光的物体,并鼓励一些学生搜集到的资料与小组的同学讨论。

3)学生有可能找的不是发光物体。这时,教师不应直接告诉学生答案,你为什么认为它是光源?而教师应引导学生设法验证它为什么不是光源。

4)教师给学生讲解基本的分类方法,启发学生对知道的发光物体进行分类。

评价建议:找到发光物体3个以下是(一般);4-5个是(良);5个以上是(优)

二、活动二:我看见了光

活动目标:要像科学家那样探究学习。

1.活动建议:可2-3个人一组,活动时间约一个半课时。

2.活动时,教师应先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哪幅图能看到手电筒的光,然后,引导学生分别按照两幅图中的方法进行实验,学生在组内多次进行实验,可以让前两块硬纸板的孔对正,第三块与前两块的孔不对正,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在实验中,学生会发现三块纸板的孔只有在一条线上时,才能看到手电筒的光。实验后,教师应及时提醒学生将实验现象进行记录,并得出初步结论。

3.完成以上活动之后,教师应启发、鼓励学生用其它方法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结论,如用塑料软管和蜡烛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初步结论。即当用笔直的塑料软管对准蜡烛时可以看到光,而当软管折成一定角度时再看蜡烛,就看不到光。当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启发、引导、并要适时地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提醒学生填写实验报告。

4.活动的最后部分,教师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找出生活中利用光沿直线传播的事例,包括有关的技术和设备,鼓励学生用所学的原理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现象。同时,从另一个角度进一步验证自己的实验结论。

总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7篇《光的传播》,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差异网的价值所在。

305 38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