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做做看》|人教版【最新5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5篇《《动手做做看》|人教版》,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动手做做看》|人教版 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的含义。

3、动手实践,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疑问。

【教学重点】理解“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敢于大胆质疑,动手实践的能力。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合作探究。

【教学媒体】鱼缸、金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3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根据上节课的学习,谁来说一说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学习课文(1~4自然段)

1、再读一遍题目。师:像“动手做做看”这样的字样在文中出现了几次?都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呢?请同学们轻轻打开书,拿出笔在书上画出相关的语句。

(师板书:朗志万 妈妈 伊琳娜)

2、过渡,师:法国科学家朗志万喜欢给小朋友提一些有趣的问题,今天他的问题又会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他提的问题,并读一读。(指名读)

3、如果当时你在场听到这样奇怪的问题,你会怎么想呢?

4、师:课文中还有两个小朋友,他们是怎样说的呢?请同学们找到两个小朋友说的话,同桌分角色练习读一读。

同桌分角色自由练习朗读。

师引导:我认为这两个小朋友的话应该读出想也不想的感觉来。想也不想可以用我们学过的哪个词来代替?

生答:不假思索、毫不犹豫!

(师相机指导,让学生读出自己的这种感觉。)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也想加入你们的行列,和你们合作读好这篇课文,你们愿意吗?(师导读,生接读。)

师:法国科学家朗志万有一天给小朋友们提了一个奇怪的问题──

生:“一个杯子装满了水……这是为什么呢?”

师:一个小朋友毫不犹豫地说──

生:“一定是金鱼身上有鳞。”

师:另一个小朋友肯定的说──

生:“一定是金鱼把水喝下去了。”

师:伊琳娜觉得他们说得都不对,但自己也想不出道理来,于是回去问妈妈,妈妈说──

生:“不能光想,你动手做做看。”

5、你如何理解妈妈说的话?(投影出示这句话)

⑴ 换词理解“光”。

⑵ 指导朗读: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鼓励性的语气)

⑶ 你怎样评价这位妈妈?

⑷ 如果你遇到什么问题去问爸爸妈妈,爸爸妈妈会怎么说呢?

小结过渡:教育的成功是有多种因素的,不要冷落生活中孩子任何一些看来幼稚可笑的问题,充分调动孩子们去亲身动手动脑解决问题。

三、学习课文(5~7自然段)

1、伊琳娜受到妈妈的启发和鼓励决定自己动手做做看,我们来重复一下她的实验经过好吗?

(学生动手做实验)

2、师:你听到一位鼎鼎大名的科学家提出一个问题,通过你自己的实验证实与他说的不一样,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3、伊琳娜也是这样想,这样做的。在文中找一找这样的语句,你怎么理解?小组讨论学习:

⑴ 想:“哎呀,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水漫出来了。”

① 指导朗读“哎呀”。

② 换词理解“漫”。

⑵ 做:伊琳娜越想越生气,第二天一早就去问朗志万:“您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朋友呢?”

①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您作为一名科学家不应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朋友。您本来就知道放进—‘条金鱼后,水也会漫出来,还提出这样的问题,哄骗我们小朋友。)

② “第二天一早”可不可以说:“第二天”或“一早”呢?(着急生气地质问,想得到一个结果。)

③ 指导读出生气的语气。采取学生自己练读、评读的形式完成。

4、体会朗志万话的意思:

出示句子,理解意思。伊琳娜听懂了什么?

朗志万听了,哈哈大笑。他说:“我不是哄你们。我是为了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

⑴ 理解“哈哈大笑”(会心的笑,善意的笑,为有孩子敢于挑战权威而笑,为自己的启发下有孩子去验证而成功的笑。)

⑵ 比较:妈妈:“你动手做做看。”(板书:你)

朗志万:“要动手做做看。”(板书:要)

[妈妈是提出的建议和鼓励;朗志万是启发同学们应该怎样去做;伊琳娜由听了科学家的话的迷茫,到得到妈妈的建议到自己亲身(板书:亲身)去实践,已经证明了一个深奥的道理:(板书:实践出真知)]

师小结:不要不加思考地相信别人的话。对待别人说的话或提出的问题,不光要动脑筋想一想,而且还要动手做一做。

5、分角色配合读第六至七自然段。

四、总结

1、读后,你从伊琳娜动手做实验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拿出本、动笔写一句话,强调书写。)

2、你赞成“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句话吗?

(组内陈述观点和理论、集体汇报。)

【板书设计】

13、动手做做看

要    你   亲自

朗志万  妈妈  伊琳娜

实践出真知

《动手做做看》优秀教案 篇二

《动手做做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会写“题、提”这两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带有质问语气的句子。

3、读懂课文内容,明白不要轻信权威的话,有自己动手尝试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的科学家朗志万说话的目的。

教学难点: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动手是个好习惯。

教学准备:课件、一个玻璃杯、一张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板书:哄 骗

2、你们还认识吗?(齐读)

3、指导书写:陈彦如欺骗老师说,他把一匹马压扁了,同学们一

听,哄堂大笑。(送入田字格,带读词语:哄骗、哄堂大笑、欺骗)

4、回顾课文:

①课文中还有一位小朋友也被哄骗了,她的名字叫“伊琳娜’。(板

书),是谁哄骗了她呢?朗志万(板书),他是法国著名科学家。

②谁能用黑板上的词概括一下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科学家朗志万哄骗了伊琳娜。)

二、学习课文

1)、围绕“哄骗”展开讨论:

①读课文,思考:朗志万是怎样哄骗伊琳娜等小朋友的?

a、讨论:屏幕出示朗志万的话:请生读—理解—齐读

重点理解“漫”

b、讨论:对于朗志万的问题,小朋友是如何回答的?

同学们,人们一般会怀疑科学家的话吗?(不会怀疑)

那么,对于科学家朗志万的话,小朋友们有没有怀疑?(没有)所以一位小朋友毫不怀疑地说: “因为金鱼身上有鳞。”(读出毫不怀疑)

所以另一个小朋友十分肯定地说: “一定是金鱼把水喝下去了。”(读出不假思索)

2)、围绕伊琳娜的实验揭示文意——“动手做做看”。

a、伊琳娜觉得他们说对了没?(伊琳娜觉得他们都没有说对,但自己又想不出道理来。她回到家里问妈妈。)

b、体会妈妈的话,理解其中的含义

出示:妈妈说:“不能光想,你动手做做看!”

①体会“光”在句子中的意思,并用这句话随时提醒自己②读好妈妈的话。

C、读第五自然段,思考:

1、伊琳娜动手做了吗?

2、她是怎么做的?

3、结果怎样?

交流:①结果是:“哎呀,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

②你们能用朗读把伊琳娜生气的样子表现出来吗?注意读出质问的样子。一起读读。(读第六自然段)

③体会她当时的心情。(伊琳娜看到这样的结果是怎么想的?)3)、释题:不是真的哄骗,升华主题:敢于质疑。

①、看到这样的结果,她是怎么做的?(生气、质问)

②朗志万听到伊琳娜生气的质问会有什么反应?

出示:朗志万听了,哈哈大笑。他说:“我不是哄骗你们。我是想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讨论:①朗志万是不是真的在哄骗小朋友呢?(板书:哄骗加上引号)

②伊琳娜听懂了科学家的话,你听懂了吗?

读了朗志万说的话,我知道了不要随便相信别人的话,要自己去试一下才知道

③你能把你的理解用这样的方式总结一下吗?〈课件显示:()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

④讨论:平时你怀疑过大人说的话吗?

总结:

老师说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亲自试一下才知道。

爸爸妈妈说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认真想一想。

电视里做的实验结果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

⑤。那科学家的话是不是不要信?读课文结尾朗志万的话,说说应该如何正确理解这句话。。教师提示下面几中理解引导学生讨论。

(1)科学家讲的话,我们都应该尽可能地去试一试。

(2)我们要怀疑科学家讲的话。

(3)当我们对科学家的话有怀疑时,一定要想办法证实一下。

(4)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态度和思维方式。4)、分角色读课文,想想伊琳娜是个怎样的孩子?

① 分角色读全文

② 讨论小结:伊琳娜是位敢于质疑的孩子。

③ 介绍伊琳娜:是居里夫人的女儿,也是一位科学家。

三、拓展

1、读《两个铁球同时落地》

2、做实验:杯子里装满水,在上面放上一张纸,然后把杯子倒过来,水会不会洒出来呢?

板书设计:

动手做做看

朗志万“哄骗”伊琳娜科学家敢于质疑

《动手做做看》|人教版 篇三

【课前透视】

课文主要写伊林娜在朗志万的启发和鼓励下,通过亲自动手做做看,终于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我们要敢于向权威挑战,不迷信,不盲从,勇于实践。文章情节简单,但却富于情趣;语言平实,却给人以启迪。故事紧紧围绕伊林娜的情绪变化顺势展开,教师要以此为切入点,激发学生读书探究的欲望,唤起学生的科学意识。对于这一生活细节,孩子们有过想法但没有实践经历,强烈的好奇心会趋使他们兴趣盎然的走进文本,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反思,从而积淀成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抓住伊林娜的情绪变化的语句,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动手实验进一步唤起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抓住描写伊林娜情绪变化的语句,探究感受故事的情趣,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信息资料】生字卡片、图片、实验器材。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一、启发谈话

同学们,我们人类都有两件宝贝,知道是什么吗?(双手和大脑)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离不开动手和动脑,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动手做做看。(板书课题)

二、图片导入

出示两张图片:这个小女孩怎么了?(一个是撅着嘴巴生气的样子,另一个是面带微笑的样子)这个小女孩就是伊林娜。她为什么生气?又为什么笑了呢?学完课文《动手做做看》你就会明白了。

疑问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金钥匙。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正是课文的疑点,以此为切入口,利于突破重点,激发探究读文的兴趣。

〖对话平台〗

一、自读

1、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组内交流识字收获:在小组内讲一讲自己会认的字,读字音,再组词,并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3、全班交流汇报:说说你认识了哪些字,是怎么记住的?

识字教学应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二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能力,采用小组交流汇报的形式,达到资源共享,有利于提高自主识字的效率。

二、读思

1、指名检查读文,师生共同评议。

2、默读课文,画出伊林娜情绪变化的句子,引导学生质疑。

(教师梳理问题:伊林娜的为什么生气?又为什么笑了?)

3、以小组为单位读书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顺着伊琳娜情绪波动的原因探究读文,不仅能较好地朗读课文,更有利于使学生感悟到伊琳娜是亲手实验后才发现了科学家的话是不对的,更便于学生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三、交流

伊林娜的为什么生气?

1、小组派代表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组内其他成员补充。

2、伊琳娜生气地责怪朗志万“哄骗”了我们,真的是“哄骗”吗?结合课文说说理由。

⑴ “哄骗”是什么意思?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白善意的哄骗能激发孩子动手操作的欲望;不过也要谨防生活中恶意的哄骗,提醒学生正确区别对待。

⑵ 你能否换一种语气说这句话?

⑶ 练习读这句话,教师进行指导,注意反问的语气。

3、指名读妈妈的话:“不能光想,你动手做做看。”

⑴ 读句子,体会“光”在句子中的意思。

⑵ 反复读句子,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4、指导朗读:小朋友说的话要用肯定、想当然的语气。妈妈说的话要用鼓励的语气来读。

四、实验

1、按照课文中的描写,和伊琳娜共同做实验验证猜疑。

2、学生谈谈自己实验后的感受。

亲自动手实验,使学生切身体会到伊林娜生气的原因,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动手做做看,积极参与实践的意识。

五、写字

学习写“哄、喝、提、题”四个字。

1、学生仔细观察:你觉得应该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2、做一做“原来是这样”的发现问题的游戏。教师可以先做发现示范:示范书写“哄、喝”两个字,然后自言自语:“要想把口字旁的字写好看,口字旁得写得高一点,小一点。哦,原来是这样啊!”“提、题”是左右结构,“题”是半包围结构,“题”字中“是”的“小脚丫”伸得好长啊!

3、学生临写一遍,然后请学生同桌或小组合作、探究,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在全班交流。

用情境式的游戏指导书写,更利于激发学生书写的兴趣,使他们体验到书写和发现的乐趣。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一、复习

1、开火车检查生字。

2、指名分角色朗读1~6自然段。

3、默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思考:伊林娜为什么笑了?

二、交流

1、指名读朗志万的话,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2、读读下面的句子,你觉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⑴ 科学家讲的话,我们都应该尽可能地去试一试。

⑵ 我们要怀疑科学家讲的话。

⑶ 当我们对科学家的话有怀疑时,一定要想办法证实一下。

⑷ 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态度和思维方式。

3、假如你是伊林娜,听了朗志万的话,你会说些什么呢?

此环节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教师可以当记者进行采访,同时建议学生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三、朗读

1、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示范读──分组练习读──竞赛读。

2、伊林娜值得你学习吗?为什么?你想对她说什么?

四、拓展

1、从课外书或网上搜集科学家说过的一些名言,想想对我们有什么指导意义。

2、读童话故事《小马过河》,再把自己读后的感受说给小朋友或爸爸妈妈听。

3、你能发现爸爸妈妈或老师说的、做的有不对的地方吗?细心观察,亲自实践,有礼貌地指出来。

从课内走向课外,在各种语文活动中强化学生不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五、写字

1、学生练习书写,教师相机指导。

2、班级交流展示,对于写得好得同学奖励一面小红旗。

【伴教锦囊】

〖阅读在线〗

小郑和造船

明朝时候,有个著名的航海家,曾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他们历尽千辛万苦,战胜过数想不到的困难,先后访问了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过非洲东岸、红海和伊斯兰教圣地麦加,传播了我国古老的文化和生产技术,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文化、经济的交流,这些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创举。这个航海家就是郑和。

郑和是云南昆阳人。小的时候,他的祖父和父亲曾经乘着大船,去过很远很远的地方。每逢他们归来,小郑和都要缠着他们讲故事。那些新奇的故事,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扎下了根。他多么盼望自己也能驾着一条船去远航啊!可是他不太小,驾驶不了大船,他就经常做些小船玩。小郑和找来纸,叠了许多小船。他把小船放在水面上,让微风把它们吹向远方。他目送着顺水飘荡的小船,心中有了远航的愿望。郑和暗暗下定决心: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个航海家,像祖父和父亲那样,乘上船,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

渐渐地,郑和不再叠纸船了。只要一有空儿,他就围着造船的叔叔。这一天,郑和捡了一些碎木条和小木片,在屋后的空地上,自己悄悄地造起小木船来啦!

郑和一心一意地造船,把别的事情都丢在了脑后边。为了造船,他常常忘了吃饭和睡觉。没用多少天,郑和就造出了三十多只小木船。

船造好了,郑和的欢喜劲儿就甭提了!一天,他把小木船都运到湖边,用绳子一只一只地连起来,郑重地放到水里,系在大船后面。看着自己造的小木船排成了队,郑和高兴地又蹦又跳,嘴里喊着:“我的船下水啦!我的船下水啦!”

伙伴们好多天没看见郑和了,听到他的喊声,都跑过来,一看:“嗬,郑和造了这么多船啊!真是太好啦!太好啦!”一个个都高兴得拍起手来。

郑和一本正经地说:“我的船队就要出发了,你们愿意做我的水手,跟我去远航吗?”

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愿意!愿意!”

郑和让伙伴们上了大船,他自己当船长,等伙伴们拿起船桨,就大声说:“现在起航!”

孩子们一齐划起船来,三十多只小木船跟在大船后面,像一条长龙似的在水面上游动叔、伯伯们转,问这问那,把造船的方法牢牢地记在心里。郑和挺着小胸脯,站在船头,不断地下着命令,可威武啦!

这一年,郑和才10岁。

《动手做做看》|人教版 篇四

一、激趣导入  ,出示课题。

一只杯子里装满了水,我在上面放上一张纸,杯子倒过来,水不会撒出来。遇到这样的问题你会怎么做?出示课题《动手做做看》。

二、自由读课文质疑。

1、对别人提出的问题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你动脑筋了吗?动手做了吗?读读课文,看看伊琳娜是怎样做的。

2、提出不懂的生字词或课文中不理解的句子。

(1)字词:

鳞(l0n):鱼类、爬行动物或少数哺乳动物身体表面具有保护作用的薄片状组织,由角质组成。

哄(h%ng)骗(pi4n):用假话或手段骗人。

(2)理解难句:

“我不是哄你们。我是为了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是科学家朗志万的话,意思是朗志万不是真的哄骗孩子;他这样做的目的是教育学生不要轻易地相信权威,凡事要亲自动手做一做。

三、再读课文,小组讨论:

1、默读思考

(1)课文中哪部分写了科学家朗志万向小朋友提出了一个奇怪的问题,小朋友是怎样回答的。

(2)伊琳娜是怎么做的。

(3)伊琳娜是怎么说的。

(4)你赞成“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句话吗?

2、汇报:

课文(第1-3自然段)科学家提出为什么往装满水的杯子里放一条金鱼,水不会漫出来的问题。

(第4-5自然段)写了伊琳娜亲自动手做实验,发现科学家的话是错的。

(第6-7自然段)写伊琳娜听懂了朗志万的话,明白了他这样做的目的。

3、学了“动手做做看”你明白了什么?受到了什么启发?

本文通过写伊琳娜自己动手做实验,明白了一个道理,教育我们不要轻信权威,对别人提出的问题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要多动脑筋想,多动手做。

《动手做做看》|人教版 篇五

【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科学家朗志万为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可谓煞费苦心。他把一个错误的结论告诉孩子们,再问孩子们为什么,目的是让孩子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在这些孩子中,伊琳娜是个肯动脑筋的孩子,她不盲从,不懂就问。伊琳娜的妈妈也很会教育孩子,她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而是让孩子亲自实践,从实践中获得正确答案。朗志万和伊琳娜的妈妈都非常重视孩子们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育环境,是非常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素养。

【学情分析】这篇课文中科学家以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引起了孩子们的注意,同时这篇课文对于孩子们来说也是很有吸引力的。尤其是文中的实验更是充满了神秘,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对于生字,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基础,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本课的生字就放手让学生自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让学生懂得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凡事要动手做做看。

【设计理念】

1、课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会感悟,因此在学习本课的全过程中主要是让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2、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将课文中的实验在课堂上重现,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体会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

3、注重他们学习的过程,关注他们识字的方式的多样性。

4、落实字、词、句理解,注重读、说、悟语文基本技能训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性,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且让学生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唤起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读、说、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培养正确的科学思想、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儿歌引入

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动手不动脑,事情办不好;动脑不动手,啥也办不到。动手又动脑,才会有创造。

设计意图:这是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上已学的一首儿歌。采用孩子们喜爱又熟悉的儿歌导入,实现新旧知识迁移,给学生创设了一种轻松愉悦的情境,引起孩子对课堂学习的浓厚兴趣,而且对所要学习的新课也兴趣大增,会有主动学习的愿望。(新课标指出——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愿望,这样能更好地实现学生学习主体角色转换)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请小朋友分段朗读课文,尽量读正确;其余同学认真听,听出读的同学是否读正确,听完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课文讲了谁的什么事。(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无论是让学生的读还是听,都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同时培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不仅是要自己能读懂课文,还要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2、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读完之后划出你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无论在课堂中有什么样的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主,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进行学习,使学习对他们来说成为一种乐趣。同时关注学生的差异,让他们自己找不认识的字,这样的学习就有了一定的目的性。

3、老师用多媒体把生字朋友请到了大屏幕上,开火车读、齐读生字,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边识字边巩固识字方法,采用各种方式识记生字,说说你是用什么好的方法记住他们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检查学生的认字、识字情况,充分肯定每个学生识字的方法,给他们鼓励和自信。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三、 细读课文,整体感悟

课文的小主人公是谁?她遇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1、在课文中找一找,奇怪的问题是什么?奇怪在哪里?“满”与“漫”一样吗?有什么不同?按他所说,放进一条金鱼,“却不是这样”,“这样”指的是什么?那么结果是什么?这个问题是谁提出来的?在你的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科学家?朗读科学家的话,前两句读出肯定的语气,第三句读出提问的语气。

设计意图:以问题串联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抓住重点的字词理解科学家的话,从整体上让学生知道这个奇怪的问题为什么“奇怪”。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技能。

2、当科学家提出这个问题之后,小朋友们各有什么反映?

设计意图: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接受知识主要是以直接的感受和经验为主,这一环节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让学生理解当时小朋友的反映,这样更为生动形象一些。

3、前两个小朋友相信了吗?他们为什么相信?(崇拜科学家)你认为他们说的对吗?伊琳娜是怎样想的?(她认为不对)但是却想不出什么道理,有了疑惑。生活中当你对遇到问题的时候是做的?看看课文中的伊琳娜又是怎么做的?

设计意图:新课程改革中强调知识的学习和对问题的理解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让他们从把课文中的事例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当自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的时候会是怎么来处理的?把自己的行为与课文中的主人公进行比较。

4、对,她去问了妈妈。想想说说: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伊琳娜,会怎么向妈妈那请教?她的妈妈是怎么告诉她的?把妈妈的话多读几遍,想想:“光想”是什么意思?“光”能换成别的什么词呢?妈妈的话是什么意思?听了妈妈的话,伊琳娜是怎么做的呢?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转换,让学生将文中情景置于生活中,进行思维和语言表达训练。朗读并理解妈妈的话,体现语文教学的基本主体。

四、现场实验,验证说法

1、孩子们,你们相信她的实验吗?那你想怎么办?

设计意图:结合本文所学的内容让学生也亲自动手实验一下,检验文中的小姑娘做的实验是否是对。让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实践的科学意识。新课改中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不仅有想法,更要有行动。

2、(做实验)你看到了什么?想说点什么?科学家一开始在我们的心目中是那样的伟大,小朋友是那么的崇拜他,但是他却告诉小朋友们一个错误的答案,伊琳娜越想越生气。那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她生气了?设计意图:将课文中的实验在课堂上重现,让学生通过自己所看到的实验和自己的仔细观察看到的结果,来用事实证明科学家的话是不对的,从而让学生有一种成功感。

五、总结课文,加深理解

1、伊琳娜的实验结果和科学家说的一样吗?这时她心里怎么样?生气了的表情是怎样的?说话的语气会是怎样的?她生气的时候的表情会是怎样的?会怎么说?朗读课文中伊琳娜生气了说的话,读出生气、质问的语气。

2、科学家真的是在骗我们小朋友吗?(不是)那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他的目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科学家当时为什么要“欺骗”小朋友,从而让他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不管什么事,只要是自己有怀疑就要亲自动手做做看。

3、听了他的话,伊琳娜还会生气吗?为什么笑了?可能会说什么?

设计意图:新课标中指出,让学生充分的体验,让他们有体验的过程。在这里就设计了这么一个环节,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角色转换,如果自己是科学家、是伊琳娜当时会说些什么呢?

4、分角色演读课文,师生共同再现课文情景。

设计意图:新课标中指出,让学生充分的体验,让他们有体验的过程。在学完了课文之后,在这里就设计了这么一个环节,形象再现课文内容,再一次从整体上让学生来把握课文所讲述的内容,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感受和反馈的过程。

六、课外拓展,升华主题

1、教师表情讲述《小马过河》的故事,让孩子们再次感受亲自实践的重要性。

2、说一说:学了课文,听了故事,你明白了些什么?

设计理念:通过说一说,让学生充分表达,并引导学生表达完整,一方面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训练学生的对文章内容和思想的概括、理解能力,从说中更加深对文章中科学思想、科学精神感悟,以完成本课知识技能训练目标,并为进入三年级学习篇的训练打些基础;完成课堂情感目标——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思想: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培养正确的科学态度——敢于质疑、善于思考、勤于实践。

3、在教师的赠语声中结束课堂教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勤动手和脑,才会有创造;

勤动手和脑,成功就近了;

……

附:板书设计

13  动手做做看

遇到问题          满——漫

质疑解答          光:只

得到启发          提——题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5篇《《动手做做看》|人教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305 38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