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叶》教案【优秀7篇】

发布时间: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差异网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7篇《《绿叶》教案》,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绿叶》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按AABC和AABB式组合和积累词语,会用"我爱……因为……"的前果后因句说话。有能力的模仿课文试写首尾和排比句。

2、了解绿叶的功能和对人类的贡献,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3、学会13个生字,理解词语,能背诵课文首尾自然段。

教学重点:

了解绿叶的功能,积累语句,会用前果后因句说话。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培养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

课前阅读一些介绍植物王国的书籍,特别是有关绿叶的。

教学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生字词,质疑问难。

2、统一分段,读背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在大自然中,你最喜欢什么?为什么?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热情歌颂最常见的绿叶的文章!

2、出示课题,齐读

二、检查自学

1、认读生字表

音重点:肆、虐、沃、壑、溢、畸、噪、滞

形重点:肆、虐、壑、炙

2、认读词语:

缕缕白云 香味四溢 苍翠 碧波荡漾 痴情 宠爱 畸形 阻滞

二氧化碳 昂首阔步 肆虐 沟壑 炙烤 酷热 枯竭 担忧 污染

(自由提出不理解的词语,众生解答)

3、检查朗读

开火车分句读,听读并划出疑难问题

4、质疑问难,重要问题纳入教学过程

三、统一分段,理清文脉

1、课文是按什么结构方式写?(总分总)

2、开头和结尾两自然段有什么特点,起什么作用?(前后呼应)

3、学生独立分段--四人讨论--全班统一

第一段(1):表明自己最绿叶的感情很深。

第二段(2-5):写"我"爱绿叶,因为绿叶是人类和动物生命的需要,维护生态环境,制服环境污染,为人类的生存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第三段(6):写"我"愿朋友们都爱绿叶,愿绿叶铺满大地。

四、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提问:这段讲什么?

2、比较段落:

1)出示比较的段落:

"朋友,在大自然中,你最喜欢什么?是白云?是山峰?是花草?还是湖水、、、、、、至于我,最喜欢的却是绿叶。"

2)这段话和课本中第一自然段有什么异同?你们喜欢哪一段?

3)课文开头的提问有什么作用?

(是作者故意提出来的,目的在于引出"我却要向绿叶献上一片痴情"。这样开头就提出令人关注的问题,能引起读者带着关注的心情去阅读下文:为什么"我要向绿叶献上一片痴情"呢?)

4)书上提到的景物都很美。用这些美好的事物与绿叶相提并论起到什么作用?

(突出我对绿叶的感情之深)

5)"至于"可以换成什么词?什么叫"痴情"?聂耳、聂卫平、贝多芬、达芬奇、、、、、、他们痴情的是什么?

3、齐读总结

五、巩固练习

1、读背第一段

2、完成课堂作业本词语部分

3、弹性作业本:

亲爱的小伙伴,在课余生活中,你们最喜欢的是什么?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第二、三段,了解绿叶的功能,对人类的贡献,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2、训练有感情地朗读与语言感受力。

教学过程

一、目标定向

师:作者为什么要向绿叶献上一片痴情?作者爱绿叶的深情是以什么方式表达出来的?课文中哪些好词佳句的写法值得学习?

二、研究课文

i. 讲读第二段

作者爱绿叶有哪三个原因?自由读,把最喜欢的词用圆圈出,句子用划出。

1)指导学第2自然段:

a划出本段中心句,指名汇报交流

(作者在这里把绿叶当作了人来写,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爱绿叶的思想感情)

b说说这节介绍绿叶什么功能,哪些词语你很喜欢。

绿叶怎样"直接或间接地提供给人类和动物生命的需要"?

(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常识知识解释光合作用)

直接:绿叶类的蔬菜

间接:绿叶给粮食瓜果提供养料,瓜果粮食给人食用;绿叶供食草动物生存,动物供人食用……

c"据计算……制造4千亿吨有机食物。"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你是怎么理解?

(从数量上说明叶绿素所产生的糖和蛋白质之多。)

d"她总是勤勤恳恳……去更好地生活……"这句话又说明了什么?

(绿叶能使世上万物充满生机。)

e指导朗读

2)尝试用第2自然段的学法学第3自然段。

a回忆学法:自由读--划中心句--找绿叶功能--朗读佳句。

b自己学习第3自然段。

c议论佳句时出示句子,进行比较:

绿叶不怕狂风,不让风沙掩埋良田;阻挡暴雨,不使肥沃的土地变成沟壑;在炎炎烈日下,绿叶也不屈服。

这和书上句子有什么区别?

(课文中的句子拟人,形象而有人情味;排比,整齐,有音乐美,有气势。)

d指导朗读

3)学习第4、5自然段

a按第2自然段学法自学,并思考这两段与前面的有什么不同。

(两段围绕一个中心句展开。用数字例证,准确而有说服力。)

b交流反馈

c指导朗读

4)练习式小结。学生填空,交流评说。

我爱绿叶,因为她,她,她。在我眼中,那默默无闻的绿叶是儿女,是专家,为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ii. 读背第三段

1)指名读,思考:这段只有一句,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不仅照应了开头,而且表达了作者的愿望,启示读者去思考: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绿叶?怎样对待绿化?

2)强记后试背第三段。

三、课堂练习

1、用"我爱绿叶,因为……"的句式,说说爱绿叶的理由。

(个体自说--同桌互说--全班指名说--评价补说--自由学说。)

2、完成作业本第4题

3、背诵1、6小节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听写巩固生字词。

2、学习按AABC、AABB式构词积累。

3、摘录课文中的佳句,模仿课文首尾写片段,试写排比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背诵1、6小节

二、深究总结

1、《我爱绿叶》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这篇课文哪些写法值得学习研究?

(总分总的结构;首尾呼应写法;衬托、拟人、排比的写法与修辞句式;总起和分述,数字说明等等。)

2、课文中哪些内容特别精彩?请朗读出喜爱和美感来。

3、课文中哪些内容证明绿叶"总是勤勤恳恳、默默无闻地工作,使世上万物……"?

再读课文准备--小组议论--全班交流。

4、训练朗读好的句子和重点章节。

三、巩固练习

1、摘录课文中的三个佳句。

2、照AABC、AABB的样子,各摘五个词。

3、完成课堂作业本

4、在下列的三题中任选一题作业。

1)在熟悉的人和物中(如学校、老师、小草、小狗……)选一件,模仿"我爱绿叶,因为……"的句式,写几个句子。

2)依照第3自然段第2句的句式,写一句话。

3)学习课文的头尾,为《我爱**》写一个开头和结尾。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宠儿 造福

喜欢 我爱 因为 维护生态环境

什么 绿叶 为人类生存作贡献 人类

总 分 总

《绿叶》教案 篇二

然而,最使我着迷的还是绿叶。最使我着迷的还是绿叶。

秋天,树叶在风中飘落,像一群群蝴蝶飞向我们。我们背着筐,扛着筢,奔跑着,欢呼着,搂树叶,堆成垛,躺在上面打滚,翻跟头,坐下来挑选出那些漂亮的叶子。鲜红的,金黄的,串成长长的彩色叶链挂在教室里,满屋洋溢着丰收的欢乐。那许许多多留做标本的叶子,成了我们的珍宝:圆形的、条状的、桃形的、针状的、蛋形的、元宝状的、叶面带茸毛的……一一陈列开来。

①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独特感受。

②老师要适时引导。

你和小伙伴搜集过树叶吗?你见过这么多形状的树叶吗?

“丰收的欢乐”指的是什么?文中的“我们”为什么把叶子当成“珍宝”?小伙伴们在一起时会说些什么?

③作者对绿叶着迷,为什么还要写落叶呢?

④想象树叶在风中飘落的情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第6自然段。

羽状的山扁豆叶子可当茶,祛痰止渴;细长的垂柳叶子可解酒毒,治皮癣;桑叶清热明目,治手脚麻木;薄荷叶医感冒头疼……

①学生谈到这部分内容时,要鼓励学生去探索、搜集,从自然界中获取更多的知识。

②叶子不仅可以观赏,还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这么大的益处,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生活知识呢?教师可以适当补充。

整体感悟

1。课文题目是“绿叶的梦”,可是读了全文好像跟“梦”并没有关系。把题目改成“我爱绿叶”是不是更好呢?

学生甲:改的题目不好。“绿叶的梦”就是作者童年的梦,代表快乐和幸福。

学生乙:“绿叶的梦”这个题目一读就会使人产生美好的遐想。

学生丙:“绿叶的梦”这个题目让人沉浸在淡淡的回忆中。

2。生活中的很多快乐来自大自然,来自我们熟悉的生活,愿每一位同学都能细细品味童年生活的幸福与快乐。

1。城市中的孩子接触到的都是公园、游乐园等一些地方,接触大自然的机会特别少,所以他们渴望走进大自然,更多地了解大自然。读了《绿叶的梦》,学生会不由自主地沉浸在美好的向往之中。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调动生活体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体会绿叶给作者童年带来的'欢乐,感受作者的情感,抒发自己对自然的情怀,乐于像作者一样关爱生活,关爱大自然。

2。导入新课时,教师可准备一张照片,给学生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带领学生随着作者葛翠琳的足迹,走进她魂牵梦绕的绿色童年。

3。教师可安排学生在双休日搜集各种各样、不同颜色的树叶,制作精美的标本并在每一片叶子下面写上详细的介绍。然后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一次“树叶展示会”,让学生介绍自己搜集到的树叶的有关知识,以此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1。认真读词语,选择正确的读音,把序号写在括号里。

① ②ó

磨(①)面 磨(②)刀 消磨(②) 石磨(①) 磨(②)难

①lōu ②lǒu

搂(②)抱 搂(①)树叶 搂(②)住 搂(①)柴火

2。读句子,照样子,写一写。

例:秋天,树叶在风中飘落,像一群群蝴蝶飞向我们。

(1)深秋,柿子挂满枝头,像 。

(2) 像 。

3。童年的“我”为什么会对绿叶那么着迷?

因为“我们”在采集绿叶时能爬大树,钻丛林,嬉笑,打闹。“我们”还能用元宝树叶串成项链,用菟丝子草做成戒指和手镯等;为了找到新奇少见的叶子,“我们”少不了争强和探险,虽有刺伤,但常有意外的发现。秋天一到,“我们”背着筐,扛着筢,奔跑欢呼,搂树叶,堆成垛,躺在上面打滚,翻跟头,挑选出那些漂亮的叶子装饰教室;老师让“我们”观察并讲述这些叶子,丰富“我们”的生活知识。绿叶给童年的“我”带来了很多快乐。

4。课文为什么以“绿叶的梦”为题?

作者简介

葛翠琳,中国儿童文学女作家。1930年生,河北乐亭人。现任冰心奖评委会副主席兼秘书长。1949年开始儿童文学创作,半个世纪以来坚持写童话,力求在童话创作中追求真善美的境界,形成自己独具的风格。主要作品有《野葡萄》《会唱歌的画像》《翻跟头的小木偶》《春天在哪里》等,曾获国内外多种奖项,并被译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种文字出版。丹麦、瑞士、日本、泰国等报刊对其作品都有过介绍和评论,港台地区出版过她的繁体字中文版童话图书。

《绿叶》教案 篇三

这篇精读课文是作家葛翠琳对自己丰富有趣的童年生活的回忆。重点记叙了她和同学们在启蒙老师的引导下,采集绿叶,制作标本,并讲述这些绿叶的知识和趣闻的事情。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时代的快乐生活和有益活动的留恋之情。

课文共六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回忆了作者的童年是在大自然里度过的。那些高粱秆儿、河边的泥巴、柳条、苇叶儿、葫芦瓢、荷叶都可以做玩具,从 “一双小手创造了多少可爱的玩具!”一句,就可以充分看出作者对童年生活充满了赞美之情,充满了幸福愉悦之感。接着以“然而”一词把话题一转,点出“最使我着迷的还是绿叶”,这句话提示了下文的内容,同时设置了一个悬念:为什么在那么多可爱的玩具中,绿叶最使“我”着迷呢?

第2—6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部分。第2自然段是这一部分的总述:启蒙老师教我们采集绿叶标本,讲述它们的知识和趣闻,真是令人愉快的活动。同时也解释了上文的悬念。

第3自然段写“我们”采集绿叶的快乐。这快乐首先是因为“我们跑遍密密的树林、杂草丛生的河边、广阔的田野和一道道土岗,爬大树,钻树林”,尽情地嬉笑、打闹、欢乐,无比的自由;再有,这快乐来自于用各种树叶、花草做成项链、戒指、手镯、耳环,这绿叶、野花丰富美化了“我们”的生活,“在旷野的课堂里,绿叶和野花谱写成我们生活的乐章”一句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这种多姿多彩、趣味盎然的生活的赞美之情。

第4自然段写采集绿叶也会争强和探险,免不了伤了手脚,不过这都是为了“找到一种新奇少见的叶子”。

第5自然段写秋天的收获更大。“背着、扛着、奔跑、欢呼、搂、堆、躺、打滚、翻跟头、挑选、串成、挂”这一系列动作描写用词贴切,描绘出一个既忙碌又欢乐的场面。接着又写了把各种形状的叶子制成标本一一陈列,从“珍宝”一词流露出“我们”对这些标本的珍爱。

最后一个自然段写老师让“我们”观察并讲述这些叶子,从而“我们”知道了许多民间传下来的药方,了解了许多丰富有趣的生活知识。“……随着一串串叶片,留在我的记忆里”一句表明了那一串串叶片,那采集树叶标本的活动,那绿叶带给“我”的生活知识,无不给“我”留下永久的记忆,这也正是文章开始所写的“最使我着迷的还是绿叶”的原因了。

课文作者在诸多童年的记忆中,重点写了采集绿叶标本的活动,是绿叶带给“我”投身大自然的自由、快乐,是绿叶使“我”得到了书本中读不到的知识。回忆起那段经历,就如同来到美妙的梦境一般。题目“绿叶的梦”正是表达了作者的这种情感。

选编本课的意图是学习抓住文章的重点部分,读懂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学习作者是怎样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这些正是本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1.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3.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粱、瓢、搜、汇、岗、旷、章、痰、忆;要求会写的字有:汇、岗、戒、章、枣、刺、陈、毒、忆;要求掌握的词语有:汇拢、土岗、戒指、乐章、酸枣树、刺伤、陈列、解毒、记忆。

1.课前准备

准备各种树叶的标本,有条件的还可以组织学生搜集树叶,制作标本或做成树叶贴画;还可以查阅资料,搜集一些有关树叶的知识。

2.识字写字

识字:“搜”字要读“

sōu”,不能读成“shōu”。

写字:本课会写字中有几个笔画笔顺容易写错的字,要引发学生注意;“汇”最后一画“竖折”是一画,不能写成“竖、横”两画;“刺”的左半部中间是“木”而不是“朩”。“戒”的笔顺是戒,不要丢掉里面的“丨”。

3.感悟理解

课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是学生学习的理想范例。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童年生活,尤其是对采集绿叶活动的深深留恋之情,浓浓喜爱之情。读了这篇文章,会把作者的同龄人带入对童年的美好回忆中去,也定会使今天的少年儿童产生羡慕和向往的感情。教学时,要让学生把朗读、理解和感悟结合起来。先让学生充分、自由地读,感悟搜集绿叶活动的欢乐,感悟收获绿叶的喜悦,感悟获取知识的满足,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才能更好地与作者产生共鸣。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课后练习2:“童年的‘我’为什么对绿叶那样着迷?”这是一个整合性很强的思考题,要引导学生从课文的重点句入手,根据课文每一部分的内容,特别是重点部分的内容去理解感悟。第1自然段从“一双小手创造了多少可爱的玩具”一句,可以看出作者对那些高粱秆儿做的马车、灯笼,泥捏的碾磨、盆碗,柳笛、葫芦船、荷叶伞……是那么喜爱,那么留恋,“然而”一转,“最使我着迷的还是绿叶”,这样的语言表述,足以告诉我们,那绿叶对我的吸引力有多大了。第2自然段在概述了有关搜集绿叶的活动后,一句“那真是令人愉快的活动”使人进一步感受到了“我”着迷的原因。继续往下读,下面具体写了那令人“着迷”是因为 “在旷野的课堂里,绿叶和野花谱写成我们生活的乐章”——我们可以尽情地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奔跑、嬉笑、打闹……正因为“着迷”而“争强和探险”不惜“留下伤痕”。秋天,那如彩蝶纷飞的树叶,那美化教室的叶链,那一一陈列的珍宝——标本,更是令人“着迷”;那丰富有趣的关于树叶的知识,也随着一串串叶片留在 “我”的记忆里。学生在对这个问题的探究过程中,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也悟出了文章先概括后具体的表达方法,这就达到了学习的最佳效果。[

4.课文导学

课文中有三处泡泡框。第一、二两处泡泡框分别在课文第1、2自然段,意在提示学生读书时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联系,便于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领悟作者的表达顺序。第三处泡泡框在第5自然段:“我仿佛看到了这样的场面。”意图有两个:一是这段描写得精彩,充满童心童趣,只有用心感受,身临其境,才能把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得更真切;二是本段要求学生背诵,提示学生通过理解语言,在脑海中展现语言所描绘的情境,是背诵的一种好方法。

5.课后练习

课后练习3是积累词语的训练。首先要弄清题目中的例子“广阔的田野”是一个搭配起来的词组,“的”字前边是修饰或限制成分,后边是被修饰或被限制的事物的名称(名词)。课文中还有:愉快的活动、杂草丛生的河边、觅食的小鸟、金黄色的菟丝子草、生活的乐章等等。

6.拓展练习

课后的★号题不要把它看做单纯的说话训练,虽然是选做题,要做就要有目的有步骤。如果能要求学生仿照课文作者那样,抓住重点说具体,并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就能达到与大家分享快乐的目的。

7.教学时间

三课时。

(一)审题导入,设疑激趣

每个人都有许多童年的回忆,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绿叶的梦》(板书课题),看看作者童年有什么美好的回忆,课题又为什么叫《绿叶的梦》。(悬疑)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边读课文边画出生字,借助注音读准生字,根据字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记忆字形。

2.在小组或全班,采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习的形式,熟读熟记生字词语,有针对性地正音,提示生字中易错的笔画。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重点回忆了作者童年的什么事?哪些段落写了这一重点内容?(默读时要结合“泡泡框”中的提示来思考。)

2.把没读懂的地方记下来。

(四)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我”对绿叶着迷的句子和段落,读一读,体会“我”为什么对绿叶那样着迷。

2.讨论交流:

(1)从哪些地方看出“我”对绿叶非常着迷?为什么绿叶会使“我”那么着迷?

(2)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课文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

(3)解题:课文为什么以“绿叶的梦”为题?

3.朗读课文,加强感悟。(也可以和讨论探究结合进行。)

(五)指导背诵

(六)拓展——讲自己童年的故事

(七)指导写字

1.作者介绍

葛翠琳:女,1930年生,河北乐亭人。1949年开始儿童文学创作,曾在北京《新民报》《北京儿童报》等报刊发表诗歌作品。20世纪50年代曾当过著名作家老舍的秘书。除诗歌外,也写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剧本、童话、文艺评论等,其中以童话创作成就和影响最大。50年代出版有童话集《巧媳妇》《野葡萄》和《采药姑娘》;80年代以来先后有《比孙子还年轻的爷爷》《翻跟头的小木偶》《进过天堂的孩子》《最丑的美男儿》等童话集问世。选集有《葛翠琳童话选》《葛翠琳作品选》等。《野葡萄》获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一等奖。《会唱歌的画像》先后获中国作协第三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第三届全国优秀少儿读物奖。

2.词语解释

标本:保持实物原样或经过加工整理,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植物、动物、矿物。

乐章:成套乐曲中具有一定主题的独立部分,一部交响曲一般分四个乐章。课文中比喻一段美好的童年生活。

启蒙:使初学习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

洋溢:(情绪、气氛等)充分流露。

旷野:空旷的原野。

配合本课教学,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语文同步读本》(四年级上册)中的《童年记趣》和《背篼》。《童年记趣》通过叙述儿时生活中的趣事,展现了一个充满童真童趣的童年。同时,这篇文章中小孩子对大自然中各种小昆虫的喜爱,也体现了大自然是人类的好老师、好伙伴的道理。《背篼》则在一幅充满乡村气息的劳动画面中,刻画了一个勤劳善良的孩子,描绘出一个温馨、美丽、纯净、友爱的童年片断。这两篇文章后面的“读一读,想一想”都着重引导学生抓住主要内容,从文章的具体事例中体会童年的快乐、童年的心灵和大自然的美。

《绿叶》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 认识9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能正确地把要求会写的生字写下来。

2。 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关键语句去理解感悟。

难点:体会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挂图、各种树叶的标本。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出示文中的挂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请看这两幅画面,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指导学生说出童年的乐趣。

2。师述:是的`,童年的生活多姿多彩,相信每个人都有许多童年的回忆。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绿叶的梦》(板书课题),看看作者童年有什么美好的回忆。(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圈出来。

2。教师配乐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听清楚生字词的读音。

3。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亲自感受一下作者的童年生活。注意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不好的地方反复读几遍。并想一想:读了课文,你有什么话要说吗?

4。指导识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学生自主识字。

(2)四人小组自学字音,给生字组词。

(3)利用字典理解字义,引导学生根据字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记忆字形。

(4)让学生找出容易写错的生字。如:搜、汇。

三。 表情朗读,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想想文中回忆了作者童年的什么事?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这些事?

2。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进行朗读练习,看谁读得好。

3。播放配乐,齐读课文。

四、作业

1。抄写字词。

2。背诵第五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引入

1。认读生字词。

2。提问: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

二。 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过渡: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再一次走进作者的童年生活。

1。 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如:绿叶最使我着迷)

2。 绿叶为什么会使我着迷?齐读第二自然段,看看这段的写法有什么特点?(是下文的总述,同时也解释了上文的悬念)

3。 同学们请看,多快乐的场面!(播放录像)

4。 通过看录像,你们看到了什么?(“我们”采集绿叶的快乐)

5。 默读第三自然段,把你感受到的作者收集绿叶觉得很快乐的地方画出来,把重要的动词勾出来,认真读一读。

6。 秋天的收获更大,请你们采用老师刚才指导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方法来学习第五自然段的内容,看看有什么收获。先默读,再讨论。(动词)

7。 教师配乐朗读第3和第5自然段,让学生想象画面,并把想象的内容说出来。

8。 绿叶不仅单带给“我们”快乐,还让“我们”了解了许多丰富的生活知识。指名朗读第六自然段,想想你是怎样理解最后一句的。

三。 朗读课文,加深感悟

1。朗读自己喜欢的语句,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投入,最有感情。(可以边读边做动作来感悟课文的内容)

提示学生要读出深深的留恋之情,浓浓的喜爱之情。

2。读到这里,你想对老师说些什么?

四。 拓展内容,讲述自我

1。小组同学互相说说自己的童年生活。

2。指名把最有趣的童年生活说给大家听。

五。 布置作业

1。摘抄好词佳句。

2。小练笔:写写自己童年有趣的事

《绿叶》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按AABC和AABB式组合和积累词语,会用“我爱……因为……”的前果后因句说话。有能力的模仿课文试写首尾和排比句。

2.了解绿叶的功能和对人类的贡献,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3.学会13个生字,理解词语,能背诵课文首尾自然段。

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绿叶的功能,积累语句,会用前果后因句说话。

难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培养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课外阅读《叶绿花红》等介绍植物王国的书籍,准备叶绿素光合作用、制造氧气等的示意灯片。

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质疑问难。

2.统一分段,读背第一段。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定向:从课外阅读的书报谈起。

2.自学课文。

(1)学会字词。

(2)自由读通全文,划出问题。

3.统一分段。

课文按什么结构方式写?开头和结尾两自然段有什么特点,起什么作用?

独立分段——四人议论——全班统一。

4.学第一段。

这一段讲什么?出示比较段落的灯片。

“朋友,在大自然中,你最喜欢什么?是白云?是山峰?是花草?还是湖水……至于我,最喜欢的却是绿叶。”

这灯片和课本中第一自然段有什么异同?你们喜欢哪一段?

书上提到的景物都很美。用这些美好的景物与绿叶相提并论起到什么作用?“至于”可以换成什么词?什么叫“痴情”?马俊仁、郎平、聂卫平痴情的是什么?

5.巩固作业 。

(1)读背第一段。

(2)完成作业 本第3题,书后第4题。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三段,了解绿叶的功能,对人类的贡献,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2.训练有感情地朗读与语言感受力。

(二)教学目标

1.目标定向。

作者为什么要向绿叶献上一片痴情?作者爱绿叶的深情是以什么方式表达出来的?课文中哪些好词佳句的写法值得学习?

2.研究课文。

(1)学第二段。

作者爱绿叶有哪三个原因?把最喜欢的词用○○圈出,句用划出。

①指导学第2自然段:划出本段中心句,说说这节介绍绿叶什么功能,哪些词句你很喜欢。

绿叶怎样“直接或间接地供给人类和动物生命的需要”?出示叶绿索光合作用示意灯片。

直接:绿叶类的蔬菜。

间接:绿叶给粮食瓜果提供养料,瓜果粮食给人食用;绿叶供食草动物生存,动物供人食用……

②尝试用第3自然段的`学法学第3自然段。

回忆学法:自由读——划中心句——找绿叶功能——朗读佳句。

学习第3自然段。议论佳句时出示下列灯片,进行句子比较:

绿叶不怕狂风,不让风沙淹理良田;阻挡暴两,不使肥沃的土地变成沟壑;在炎炎烈日下,绿叶也不屈服。

这和书上句子比有什么区别?

(课文中的句子拟人,形象两万人情味;排比,整齐,有音乐美,有气势。)

③学习第4、5自然段。

按第2自然段学法自学,并思考这两段与前面的有什么不同。(两段围绕一个中心句展开。用数字例证,准确而有说服力。)

(2)读背第三段。

①强记后试背第三段。

②用“我爱绿叶,因为……”的句式,说说爱绿叶的理由。

(个体自说——同桌互说——全班指名说——评价补说——自由学说。)

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3.练习作业 。

(1)完成作业 本第4题。

(2)背诵第1、6自然段。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按AABC、AABB式构词积累。

2.摘录课文中的佳句,模仿课文首尾写片断,试写排比句。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回顾。

(1)出示灯片:看意思写词,看拼音写字。

(2)独立完成作业 本第5题,当堂校对订正。

2.深究总结。

《我爱绿叶》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这篇课文哪些写法值得学习研究?

(总分总的结构;首尾呼应写法;衬托、拟人、排比的写法与修辞句式;总起和分述,数字说明等等。)

课文哪些文句特别精彩?请朗读出喜爱和美感来。

课文中哪些内容证明绿叶“总是勤勤恳恳、默默无闻地工作,使世上万物……”?

灯片出示上述问题,各自重读准备——小组议论——全班交流。

训练朗读好的句子和重点章节。

3.巩固练习。

(1)摘录课文中的三个佳句。

(2)照AABC和AABB的样子,各摘五个词。

板书设计 :

直接:绿叶类的蔬菜。

间接:绿叶给粮食瓜果提供养料,瓜果粮食给人食用;绿叶供食草动物生存,动物供人食用……

绿叶 不怕狂风,不让风沙淹理良田;

阻挡暴两,不使肥沃的土地变成沟壑;

在炎炎烈日下,绿叶也不屈服。

《绿叶》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体会作者在文中展示绿叶给童年生活带来的快乐,人类融入大自然中的快乐和幸福。

3、 热爱大自然,去观察各种各样不同的树叶,借此体验大自然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和熟写课文中的生字,并且学会给生字组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3、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把课文分划大段,大概抓住这几个大段的段意。。

教学准备:生字卡、各不相同的绿叶的标本、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画面引入播放多媒体课件和展示不同绿叶的标本,让学生说说它们各自的特点。

师:同学们都踊跃的讲出绿叶的各自特点。但是你们知不知道看似平凡的绿叶也会给我们带来无尽的快乐?在课文中的小朋友在绿叶中发现了这种快乐。认真地朗读整篇课文,让我们也跟着他们一起去体会绿叶带来的`快乐吧。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 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注意借助小括号内的汉语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2、 在小组里由组长带领大家学习自己不认识的生字,想办法记住生字。

3、 小组派代表汇报本组认识的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三、再读课文,感知发现

1.、自由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小朋友找到什么绿叶,说说绿叶是怎么样给我们带来快乐的。

2、 在老师的讲述下,小朋友们学到了什么知识?默读第六自然段,用直线划出来。。

四、配乐朗读,读出感情播放轻音乐,创造想象的氛围。师生一起有感情朗读课文。

(一)、复习巩固

1、 同桌抽读生字卡。

2、 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选读课文,自主积累,练习背诵

1、 展示读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或段落,说说自己读后的体会。

2、 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积累。可以读读背背,可以读读抄抄,也可以试着默写。

3、 熟读第五自然段。

(三)、指导写字

1、 认读生字。

2、 扩词练习(顺序组词和逆字组词)

3、 注意提示和范写容易写错的笔画和部件。

4、 学生练习。

(四)、同桌合作学习,完成课后的练习

要求

1、大概的说说童年的“我”为什么对绿叶那样着迷。

2、说说自己童年有趣的事件,跟同学们分享快乐。

五、作业布置

1、在作业本上按正确的笔画书写“汇、岗、戒、章、枣、刺、陈、毒、忆”九个生字。第二天早上上交。

2、背诵第五自然段,第二天上课之前先整体背诵,然后个别抽查。

六、实践活动选择适当的时机,让学生到野外实地观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下自己发现的绿叶,去体会大自然给予我们的那份快乐和知识。

《绿叶》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逐步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3按认读和读写的不同要求,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掌握“苇叶、搜集、汇拢”等词语。

4通过本课学习和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创造美好童年生活的兴趣。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逐步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边读边想象作者描写的搜集树叶的情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快乐心情。

教学准备:

1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树叶贴画(或其它树叶、高粱秸制品)。

2课前学生进行调查:现在的学生都玩些什么。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初读课文了解作者的童年生活。

教学过程:

一、明确单元学习任务:

1导入:今天我们开始新年段、新学期、新单元的学习,同学们做好准备了吗?让我们一起去遨游语文天地吧!

2浏览“单元导读”:

这个单元给我们讲述的是作者们的童年故事,他们的童年是怎样的?和我们的童年生活有什么不同吗?

在新的。学期里,我们又将开始怎样的语文学习?注意提高什么能力?

浏览“单元导读”,找出问题的答案。(注意抓住文章的重点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交流体会:

①汇报“读懂了什么”。

②说说自己想怎样学习这个单元;或说说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难题。

二、进入第一课《绿叶的梦》的学习:

1导入:下面我们开始学习《绿叶的梦》这一课。

2释题激趣: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思考?(从“绿叶”、“梦”、“绿叶的梦”三个角度谈均可)

[教师提示]①绿叶:哪里见过?象征什么?可以做什么用?等

②梦:可以让学生组词,体会“梦”的情感内涵。

③绿叶的梦:启发质疑。

小结:(整合学生发言,导入课文阅读)

3范读课文,初步感受:

⑴听边思考:作者通过哪些事来反映自己的童年生活的?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绿叶给作者的童年带来了很多快乐]?

⑵听读思考,交流感受:

⑶小结:作者就是抓住与绿叶有关的几件事,向我们讲述了她快乐的童年生活,让我们不禁产生羡慕之心。愿意自己读读这篇课文吗?(导入下一环节)

4学习本课生字词:

(1)查生字自学情况:

出示生字卡,检查认读情况,指导难写或易错字

易读错的字:岗、戒、枣、刺、

指导书写:戒

⑵自读课文,画出新词,并把带新词的语句读一读;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摘录到“词语花篮”中。

⑶解词:(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进行选择,可以联系上下文,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可以查字典,还可以展示图片理解)

⑷小结:同学们都掌握了生字的认读,对新词也有了了解,希望通过学习课文,更好的掌握这些生字、新词。

5按要求自读课文:

⑴提出自读要求:

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号,看看哪几个自然段是讲同一个意思的。(用▲分段)

出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与周围同学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存在的问题。

⑵学生按要求自学。

⑶组织班内交流:

检查分段情况;汇总好的词语;指名朗读喜欢的段落;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6作者简介:(有时间再安排)

葛翠琳,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现任冰心奖评委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主要作品《野葡萄》、《会唱歌的画像》、《翻跟头的小木偶》《春天在哪里》等曾获国内外多种奖项,并被译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种文字出版。丹麦、瑞士、前苏联、日本、泰国等报刊对其作品都有过介绍和评论,港台地区出版过她的繁体字中文版童话图书。

7布置作业:

⑴抄写本课生字词。

⑵继续熟读课文,特别是自己喜欢的段落。

⑶试着自己解决课上提出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初学感知后,孩子们对字词的掌握能力较强,而且在课前还进行了检测,其中“枣、刺”的区分较好。同时,孩子们也能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逐步理解课文。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7篇《《绿叶》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305 39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