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绿》全文阅读及评论优秀5篇

发布时间:

朱自清《绿》阅读答案 篇一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复习效率,下面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了朱自清《绿》阅读答案,供大家学习参考,希望对同学们的复习能有所帮助。

《绿》

——朱自清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的绿了。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瀑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

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

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法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指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用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

潭大约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绿》阅读题目:

1.文章的结尾比开头多了两个字,“不禁”,说说这两个字在文中的重要作用(3分)。

答:

2.在写梅雨潭的绿之前,朱自清先生用了整整一段来写梅雨瀑和梅雨亭,是否多余?为什么?(3分)

答:

3.第3段从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开始,作者改换了人称,以你来称呼梅雨潭。仔细品读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说说这样写的好处。(3分)

答:

《绿》阅读答案:

1.(3分)。答:不禁, 写出了虽然是第二次到那里,还是不由自主的;惊诧;了,显示了梅雨潭的绿的特别。

2.(3分) 答:不是多余的。用梅雨瀑和梅雨亭为背景,更能衬托出梅雨潭的绿显的特别,奇异,更与众不同。

3.(3分)答:这是拟人的写法,使读者更接近作者所写的内容, 显得更亲切,能更好抒发对梅雨潭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朱自清《绿》全文阅读及评论 篇二

一、说课文题《绿》

二、归属第一册第五单元

三、概说

我说课的文章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作《绿》,内容是本文的第二课时,我计划把传统的散文分析课变为文学鉴赏课,这种改变的关键是由教师分析变为学生赏析。下面我从教材、学生、教学三个方面阐述这样做的理由,并简要说明教学程序。

四、教材分析

1.散文教学的特点散文和其它文章不同,用分析法教学散文,会破坏文章的整体韵味和优美意境。而鉴赏散文就避免了上述缺点,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会美感,有助于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2.本文特点这篇散文精巧缜密的构思、优美明快的语言极具典型性,很值得欣赏;同时它又篇幅短小、内容浅易,适合鉴赏。

五、学生分析

1.传统散文教学重分析、轻鉴赏,忽视了学生对美的需求和感悟,久而久之,僵化了学生的理性思考,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延伸,更限制了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因此散文教学需要鉴赏。

2.其实,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也不断加深,并且在初中以及高一前段时间,他们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散文,对散文的基本特点具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也具备了鉴赏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鉴于以上关于教材和学生两方面原因,我才把本文处理为文学鉴赏课)

六、教学构思

(一).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绿》写于1924年,当时朱先生还保持着\'五四\'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文中洋溢着积极向上的情感,因此应当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促使学生保持健康、乐观和进取的心态。

2.知识目标:结合散文教学特点和本文的特点,本节课要让学生在赏析中体会布局谋篇的技巧和写景的生动含情。

3.能力目标:素质教育的目的归根到底是要培养全方位的人材,就语文教学而言,既要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而后两者正是本节课的能力目标。

(二).教学重点传统语文教学把课文仅当作学习的对象是不当的,正确的认识应是把课文当作借鉴的范例,因此不必追求面面俱到,而应抓住最突出的特色,精研细思,从而积累知识,培养能力,所以我把构思和语言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本文题目?quot;绿\',作者为什么不入笔就写绿,在描写绿的过程中又变换了 www.haozuowen.net 人称,这是本文的难点,需要引导学生弄懂。

(四).教学安排鉴于以上分析,本文拟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进行必要的背景介绍后,集中精力朗读和研读,体会作者情感,完成德育目标,并布置构思和语言方面的思考。本节课则抓住两个重点进行赏析,并根据学生课前提的疑问适当调整,完成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五).教学方法鉴赏的主体是学生,而教师的作用则?quot;导\',因此重在点拨,辅之以简明的提问和必要的小结,即可完成教学任务。

(六).教学辅助手段为创设赏析氛围,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采用投影仪、电脑及相关软件。

七、教学程序

(一).导入介绍鉴赏要领,明确鉴赏内容。

(二).放投影,听朗读,创设鉴赏氛围

(三).赏析构思

总体设计:千字短文,内容充实,立意深刻,没有缜密的布局是不行的,赏析的关键是抓重点,引导得法。

赏析重点是第二段和首尾,以简明的问题引导。

具体作法:

1.第二段问题设计(落实难点)a文章描写对象是绿,在首段点题后,第二段却先写梅雨瀑、梅雨亭,直到第三段才写到梅雨潭的绿,这不游离主题吗?不会使文章显得拖沓吗?(由以上两个判断提问引入下面的主要问题)b如果不是,有什么作用?这样写与直接就写绿效果有什么不同?(以此引导学生体会本段对主体的铺垫和衬托作用,感受散文行文洒脱的特点。)

2.首尾问题设计

a在表达上首尾很相似,是不是重复?(由此判断提问引入下面问题)首尾各有什么好处?(采用电脑限时学生抢答方式,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形成教学的第一个高潮。)

b首尾部分与文章主体有什么联系?(以此引导学生体会本文一线贯穿的特点。)小结:全文紧紧围绕\'惊诧于绿\',既摇曳多姿,又缝合紧密,结构极其精巧。

预期效果:本部分虽有一定难度,但在教师的恰当引导下,学生能够体会出本文构思的精巧所在。

(四).赏析语言

总体设计:两段都精彩,但第三段是全文的主体,重点赏析,第二段略化处理。此步骤重在点拨。

具体作法:

1.第二段动词运用精当,从中选定三个词代表性地赏析。(此为点)

2.第三段描写充分,字字珠玑,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自由发言,教师进行适当点拨。(此为面)

小结:教师明确本文语言准确、形象、富于情感、有表现力的特点,特别强调比喻修辞格的运用对学生的启示,同时说明第三段写景抒情层层深入的特点。l 预期效果:学生各抒已见,争相发言,形成课堂教学的第二个高潮,但因基础不同,可能会有一部分学生不能表达得很透彻,但教师仍要以鼓励为主,要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鉴赏中来,使其有所收获。

(五).全文总结强化本节重点,并提出今后要多鉴赏文学作品的要求。(关于课内练习:鉴赏本身就是很好的练习,所以不另作安排。)

(六).布置作业为促进学生深入赏析,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要点,针对本文的构思或语言写一篇篇幅不限的赏析文章。

上一篇:《黄果树瀑布》教案3

下一篇:启发联想,重在运用——我这样教《绿》

朱自清《绿》阅读答案 篇三

教学目标:

欣赏文章语言准确、形象、富于情感、有表现力的特点;

了解并初步掌握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步骤:

一、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1、由《背影》中父子间的爱引出对大自然的爱

2、观看朱自清的生平介绍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朱自清祖父朱则余,号菊坡,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为人谨慎,清光绪年间在江苏东海县任承审官10多年。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娶妻周氏,是个读书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朱鸿钧由东海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

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的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的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听课文录音后

2、 掌握下列生字词

踞(jù) 薄(bó)阴 绺(liǔ) 棱(léng)角

穹(qióng) 尘滓(zǐ) 皱缬(xié) 什刹(shí chà)

明眸(móu)善睐(lài) 挹(yì) 掬(jū)

3、 思考问题:

文章以哪个词为文眼,点题?

明确: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三、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1.第二自然段写梅雨潭,主要立足哪两个观察点,作者观察到了什么?

2.为什么作者在第二段没有直接写梅雨潭的绿,却写梅雨瀑和梅雨潭周围的环境?

3.第三段作者主要立足于哪个观察点,看到了哪些景致,运用了什么手法,把对梅雨潭水绿的审美感受描写得淋漓尽致。

4. 文章在结构上有何特点?结尾比开头多“不禁”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

1、 第一观察点:山边;观察到了梅雨瀑;

第二观察点:梅雨亭边;观察到了梅雨潭的环境;

2、 描写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交代梅雨潭的绿的成因,写“梅雨瀑”是用来作陪衬,以显出“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

3、 第三段作者主要立足点是梅雨潭边。观察到了梅雨潭的绿。

对绿的总感受:醉人、奇异、似近似远

拟人

踞、透、扯、送、钻、招引、摆弄

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厚积着的绿;(形色、深度)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涟漪)

比喻 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荡漾)

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波光、软嫩)

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清澈)

北京什刹海拂地绿杨 (太淡)

对比 杭州虎跑寺的绿壁 (太浓)

西湖的波 (太明)

秦淮河的波 (太暗)

裁你为带赠给那轻盈的舞女

联想 挹你为眼,赠给那善歌的盲妹

4、文章在结构上首尾呼应。“不禁”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赞美之情,抒发了作者对她的无比喜爱之情。文章从博喻到比较映衬到联想再到转换人称、直接呼告,感情逐渐转浓,直到不能自已。

四、探究学习,拓展思维

参照课文读书动笔示例,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把你认为最为精彩的语句用适当的符号标示出来。

五、全班配乐朗读。

六、布置作业

反复朗读本文,模仿《散文家谈散文》写一篇鉴赏小短文。

上一篇:启发联想,重在运用——我这样教《绿》

下一篇:《绿》教案2

朱自清《绿》阅读答案 篇四

(板块一)欣赏西湖风光片

评点:儿童的世界和文本的世界并不是一回事。要让学生走进文本,真正和文本对话,就要将学生的生活世界和文本世界沟通,唤醒儿童已有的情绪记忆。王老师这精心剪接安排的西湖风光片的欣赏,经济实惠。绚丽的多媒体冲击,让没有生命的文字语言变成诱人而又亲切美好的视觉形象,激活了美好的情绪记忆。这一招点燃了学生情感喷吐和语言表达的热情与畅达。

师:我发现有的同学的眼睛发亮了,有的同学的嘴巴张大了,有话想说吗?

生1:西湖是一片绿色的,有翠绿、青绿、淡绿、浓绿,有些绿得发黑,有些绿得发蓝,十分美丽。

生2:我看到这些图片,领略到一个绿字,连湖水都是碧绿碧绿的,使我心旷神怡。

生3:我看到大路两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大树散发新鲜的空气。

生4:我看到西湖是绿的世界,一眼望过去,山上、地上到处都是绿的。

(板块二)追寻“绿”的踪迹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关于与“绿”有关的课文,它是现代女作家宗璞写的《绿》,这是她第四次游览杭州西湖后写下的随笔,我们和她一起去西子湖畔领略那神奇的绿!请打开书本,找一找作家的踪迹,看看她领略了西子湖畔的哪几处绿?请快速地读。

生回答(板书:灵隐、花港)

师:请选择你最想去的一个景点,用你最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也可以小声读,还可以放开声音读),细细品读。你悟到的是怎样的绿?从哪些词句中感悟到的。(生自学约5分钟)

评点:读是语文教学最古老最基本同时又是最实在的教学手段。读是任何有价值的感悟,学生真情酝酿和喷发的基础。读,不仅是手段,还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没有自由的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读和品,是不会有真切深入的感悟和体验,学生进不了文本,和文本对话、独特感悟均成了缘木求鱼。

王老师这里的五分钟左右的读书安排实在是本堂课成功的重要基础,我很欣赏。《绿》的两个景点,选择一处读,五分钟时间学生至少可以有滋有味地读4遍。这样落实的读是“因”,后面独特的个性化感悟是“果”。那种急急匆匆地闪现教师的设计思路,舍不得化时间让学生充分经历悟读的过程,只想把时间让给优等生演戏展现精彩,赢得听课领导老师的喝彩。这样釜底抽薪式的教学会让同行真心认同吗?

(板块三)感悟灵隐的“绿”之韵味

师:让我们把自己独特的感悟说出来、读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吧!

生1:我走到了灵隐,发现那儿的绿是五彩缤纷的。我是从“有点绿有的绿得发黑;有的绿得发蓝”看出的。

师:对这句话有补充吗?

生2:我觉得那儿的绿是整片整片的,古木参天,有些绿到石头缝里。

师:说得好,刚才那位同学说这里五彩缤纷,你同意吗?

生:同意。

师:为什么?

生:有绿的,有黑的,有蓝的,还有一些翠绿的,深绿的,浅绿的。

师:那只能说是绿的色彩——(生:多),对,你能不能读一读?(生读)

师:你读出了绿的韵味。对这句话还有想说的吗?

生3:我觉得飞来峰上的绿色,满山遍野全是绿色,还绿到了石头缝里。

师:请你读一读好吗?(生读)

师:你把我们带进了满目葱绿的灵隐,读得太好了!谁还想像他一样再来读读?(生读)

师:你把我们带进了一片神奇的绿色世界。让我们一齐来读。(生齐读)

师:多么神奇、多么可爱的绿呀!同学们,你还感受到了怎样的绿?

生4:我来到了花港。

师:对灵隐的绿还有补充吗?

生5:我感受到了灵隐的绿是凉爽的绿,因为“在冷泉亭里坐一会儿,直觉得浑身凉丝丝的,心旷神怡。亭脚下溪水叮叮咚咚,流到平坦处,溪水是碧澄澄的;溪水流得急了,水花像飞珠滚玉一样,在一片绿色之上显得格外好看。”

师:你是感觉到那是一种凉爽的绿,很好!

生:我觉得那是一种透明的绿,我从“亭脚下溪水叮叮咚咚,流到平坦处,溪水是碧澄澄的;”因为我觉得水是透明的,又是碧绿的。

师:说得多好!

生:我对有补充,这些绿加起来倒映在小溪里,就好像组成了一幅山水画,很逼真、很有活力,让人觉得朝气蓬勃。

师:你说得这么好,能不能读得也那么好呢?(生读)

师:你读得太好了,谁还想读?举手的同学请你站起来读吧!其它的同学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滴滴的水珠在溪面上跳了起来,好像一条条活蹦乱跳的小鱼。

生:我仿佛来到仙境,心旷神怡。

生1:我感觉四周都是绿的,树木是绿的,青苔是绿的,那儿的各种颜色都是绿的

生2:我感到水珠在我身边舞蹈,我感到目不暇接;

生3:我感到满山遍野的绿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在舞蹈,仿佛他们在歌唱。

四周的青苔也非常美丽,

生:我仿佛听到

师:你真会读书啊,不仅用眼睛看到了绿,用皮肤感觉到了绿,用耳朵听到了绿,用心感悟到了绿。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融入这美妙的意境中吧!(齐读)

师:多美的绿呀,还有要补充的的吗?

生:我从“雨中道路两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是绿的。”

感到雨丝的柔和舒适。

生:雨丝儿也是绿的,这是一种柔和的绿

生:雨丝儿柔柔的,细细的,飘到身上,给人的感觉很舒服,所以说这里的绿是非常温暖的。

是:你们有疑问妈?(生摇头)我有疑问,雨丝儿为什么是绿的?(出示课件:雨中的林荫路)

生:雨丝儿是透明的,树木非常绿,雨丝儿组成了一片绿色的幕布。

师:对呀,这说明了——这里的绿啊,浓郁得都快滴下来了。请你读读这句话。(生读)你读出了绿的韵味,谁再来读读?(生再读)

师:雨丝儿是绿的,连我们的心仿佛也被感染得成绿色的了。(生齐读)

师:作者去游灵隐的时候是六月份,此时的灵隐,没有花,没有雪,没有春光,也没有秋意,但是那浓郁的绿啊,同样令人迷醉。让我们一起和着音乐,溶入灵隐这满目的令人心旷神怡的绿色之中吧。(配乐齐读)

师:同学们,你能用一分钟时间把你最喜欢的一句、两句话背下来吗?(生背、指名背诵、自己背给自己听)

评点:这是本堂课的一个重要片断,到处闪烁师生激情和智慧的光彩。充分的读书成果的呈现和深化,师生和伙伴积极的评价互动,是课堂动态生成的智慧共享,是学生主动发展语言的实践契机。

课堂上学生精彩的感悟体验源于文本的品读,源于主动学习的情感,也得益于王老师对文本的悉心钻研,对学生个性化感悟的尊重与引导。这样的美文,教师课前读十来遍,自己先读出感情、读出滋味,才会预设孩子们有许多种对西湖绿的赞美。有了此,上课才会胸有成竹地等待,才会不动声色地自然地或接话引领,或由说到读乃至背诵,改变方式强化体验。让学生的感悟促进文本的朗读抒情,语言积累;又将品读涵咏中激活的情感回馈与文本。这样的训练引导好。

(板块四)感悟花港的“绿”之韵味

师:老师建议课后将全文都记在脑海里。灵隐的绿,他苍翠欲滴,他多姿多彩,他清凉悦耳,让我们深深地陶醉。当我们来到花港观鱼时,你又感受到一种怎样与众不同的绿?

生:在花港观鱼,我感受到那是一种千姿百态而又充满生机的绿。

生:我从“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婷婷立在水上,或宛转*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感受到蓬勃的生机。

生朗读

师:有一点儿生机了,谁读出蓬勃的生机?(生读、再读)

师:有没有感受到那蓬勃的生机?(生答:有)让我们一起感受吧!

师:继续说你在花港感受到怎样的绿?

生:我还感受到一种娇嫩的绿。(非常有感情地读: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

生:我感受到了跳跃的绿、活泼的绿

生:我感受到了新鲜的绿

生:我还从这句话感受到一种充满希望的绿。

师:你来读一读好吗?(生读)

师:多么充满希望的绿啊!

生:我还看出这是富有活力的绿。“你看,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

生:我对有补充,风一吹,柳枝儿一摆,这个绿就会动了,飘来飘去,所以说这是一种美丽的绿。

师:难怪作者说,绿色,是——(生接:生命的颜色)

师:是啊,多美呀,让我们一起感受花港那充满生机、充满希望、富有生命力的绿吧!(配乐朗读)

(板块五)收藏西湖的各处之“绿”

师:灵隐的满目是绿,花港的生命之绿,已经溢满了我们的心,西湖的绿呀,无处不在,请看作家的另一段文字(大屏幕出示: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不能一一去说。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也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走近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荫荫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很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绿山水。这种绿苔,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不知当初苏公对它们印象怎样。)请坐在前面的学生读。

根据学生课堂学习的实际,恰当地链接原文的部分章节展开屏幕阅读,自然而有效。原本是一篇文章,趁势切入,化时不多增效不少。

师:绿不仅在灵隐、在花港,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了绿?

生:我在黄龙洞看到了绿。

师:那是怎样的绿呢?

生:它绿得幽。

生:我在屏风山看到了绿,它绿得野。

生:绿在九溪十八涧,它绿得闲。

生:苏堤的绿,绿得怪。

生:苏堤的绿,是满目的绿。

生:苏堤的绿,是可爱的绿、奇怪的绿。

生:苏堤的绿是奇特的绿。

生:苏堤的绿是充实的。

生:我认为苏堤的绿是饱满的绿。

生:我认为苏堤的绿是柔和的绿。

生:我觉得苏堤的绿千变万化。

师:同学们,绿,难道仅仅在西湖吗?

生:绿还在森林。

生:绿在我们的身边。

生:绿在我们的心里。

生:绿还在一望无际的草原

师:是啊,同学们,绿色不仅在灵隐、在花港、在杭州西湖,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绿”就无处不在。你看,绿,不仅在成片的森林里,也在小小的树叶上;绿,不仅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也在墙角的小草里;绿,不仅在明媚的春天,也在飘雪的冬日……同学们,你还在哪里看到了绿色?请拿起你手中的笔将这一份让人感动的绿收藏起来。(欣赏图片)

(板块六)发现并享受身边之“绿”

(学生分层练习)

生1:绿在一望无际的草原,绿在广阔的森林,绿在我们的心里,在我们的身边,到处充满了绿。

生2:绿是生命,绿是希望,绿是生机,绿是一种美丽的颜色。

生3:绿在森林里,绿在草原上,绿在我们的身边,那是一种空灵的绿,是一种纯洁的绿。

生4:绿在桂林的漓江,那江水清澈见底,绿色的水草随波飘动;雨中漓江更是美丽,朦胧中,绿色的山峦若隐若现,十分奇妙。

生5:绿在我们身边,它,无处不在。绿,可以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灵去感受。绿色,有无穷生命力,绿色,散发着活力,让我们用心灵去感受它吧!

评点:语文素养和语言能力说到底是从语言的实际过程中掌握的。课堂教学假如满足于部分学生在特定语言环境刺激下的绚丽的说话,而忽视甚至放弃全体学生对语言积累和运用,长此以往语文教学的效率一定是低效的。但王老师很清醒。在营造最佳的文本学习环境,最佳的学生语言运用的欲望时,适时地安排学生进行自由任选的分层练习,将文本的表达范式经过学生的自己实践变成自己的能力。化时不多,但审美的情感升华,良好的阅读感悟,学以致用的语言练习都融在一起,语文学习的成果如甘泉清澈动听地流淌出来,真的不错。

师:好,同学们,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再一一交流。其实,只要你的眼中有绿,它就无处不在,绿色,荡漾着我们美丽的梦想,充满着希望和理想,让我们的每个人的心中永远充满绿色,时时享受绿色带给我们的那份美丽吧!下课!

(附)选择作业:

同学们,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绿”就无处不在,各具特色。让我们用眼寻找绿色,用笔收藏绿色,用心享受绿色吧!

1、我想仿写(用一句或几句话赞美绿):

绿在灵隐,道路两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是绿的。

绿在

2、我想创造(用一段话或一首诗赞美绿):

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我认为是在安全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在文本、教师、学生和环境的互动沟通中,不断地完善教师和学生的人格,主动地在语文素养上获得发展。

优秀教师是学生人生和语文学习过程中真实而重要的读本。教师的人格、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人生的标杆;教师的思维方式和能力是长期影响学生思维发展的力量;教师的学识、语言风格和水平是学生自觉和不自觉模仿的对象。

优秀教师是学生学习生活和语文的贴心伙伴和朋友。但更应当是学生的引领者。他要主动积极引领学生,在多元文化、多元价值中,寻找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在学习个性化表达的同时,学会求同存异,欣赏优化的答案。

优秀教师是构建安全和谐教学环境的重要建设者。他时刻关注语文课堂的学习氛围。努力让课堂教学氛围和文本基调一致,让学生情绪得到满足,能安全学习,让教师和文本与学生亲切自然的沟通互动。在这样的课堂,学生的主动发展才有可能。在这样的课堂,才会有主动发展的学生,教师的人格完善与语文素养的提高也才有可能。

语文教师的人格完善和语文素养的提高,主要不是*进培训班,也主要不是*读理论书。最可*的是天天在和文本、学生的对话和沟通过程中的磨练。王老师的课是否可以作为我们探讨课堂教学核心价值和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角色位置的一个例子?

关注课堂安全和谐的教育环境的营造,关注文本、教师、学生和整个听课环境的良性互动和沟通,关注贯穿语文课堂教学始终的品读、感悟、涵咏、沟通、表达与评点,是不是会比研究某一个具体的教学动作和技巧更有意义?鉴于此,向老师们讨教。

朱自清《绿》阅读答案 篇五

单元教学目标

1、能比较本单元四篇课文的不同点,并说出每篇文章所表达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2、能用“吟哦讽诵”的方法来读悟课文。

3、能继续培养文学鉴赏能力,重点品味文章不同的语言风格,并分析文中含义丰富的句子。

4、能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来进行阅读,逐渐养成读书动笔的好习惯。

5、能进一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并继续提高欣赏自然、品味自然的审美能力。

精、略读课文安排

精读第22、23课。略读第24、25课。

课时安排

共12课时:第22课——3课时 综合学习与探究——3课时

第23课——2课时 诵读欣赏——2课时

第24课——1课时 写作、讲评——2课时

第25课——1课时 单元总结——1课时

第22课 绿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从整体上感知课文,说出文章所描写景物的特征以及作者抒发的情感。

2、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在文章的空白处写批注。

3、用“吟哦讽诵”的方法来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感悟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明确圈点勾画各种符号的具体作用。养成读书动笔的好习惯。

2、点评精要。

课前准备

老师准备好本文的示范批注

教学过程

教学情境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第一块:

走近朱自清

组织学生了解与本文有关的作家作品: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对作家作品的了解,并评价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态度。

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谈作家作品,但是不能照本宣读,回答精要,不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

学生可以带有关的资料

第二块:

初当评论家

1、发示范批注的讲义,明确如何批注:①、介绍批注的常用符号;②、要针对揭示文章中心、表达丰富的含义和情感、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等语句进行批注;③、批注一般写在文章的空白处。

为了使学生养成读书动笔的好习惯,教师专门设计一张为本文作批注的讲义。

2、选择优秀的批注让学生交流。

3、组织学生汲取他人批注中的长处。

1、学习示范批注,然后在讲义上给本文作批注。

2、在班里交流自己的批注,对别人的批注提出不同的看法。

3、在受到启发的基础上修改自己的批注

教师发有关讲义。

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20分钟

第三块:

试当播音员

播放示范朗读,然后让学生放开地、自由地、绘声绘色地朗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

及时播放有关磁带。或运用多媒体条件来播放。

附注:

《绿》这篇文章安排三课时,每课时的重点分别是:①初步阅读,②有感情地朗读,③深入阅读。本节课可能有些平淡,但教师千万不可为追求新奇而脱离语文学习的本质。本单元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让学生样成读书动笔的好习惯,所以本节课就是要让学生长时间地投入在文章的研读中,大胆地作批注。而这段时间里,不管学生写得如何,老师都不能去打断他们的静悄悄的思考。只有全身心地投入一篇文章后,学生才能感悟到一些东西,他们的朗读才会有味。这节课一方面是在教学生圈点勾画地阅读,另一方面也是在为下一节课的大规模的朗读演练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绘声绘色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的情感。

2、能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说出大自然的美,并表达自己对这种美的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绘声绘色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学生将课文读熟练

有网络条件的可以在论坛上开设“《绿》朗读演艺台”栏目。

无网络条件的可以事先让学生在家里进行配乐朗诵,并录在磁带上,带到课堂。

教学过程

教学情境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第一块:

走进朗读工作室

组织学生利用电脑将课文进行配乐朗读

1、利用电脑将课文片段进行配乐朗读,制作成mp3文件。(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所以制作片段)

2、将文件上传到“《绿》朗读演艺台”栏目里。

学生可以带有关的配乐资料,要给学生充分的制作时间,15分钟。学生可以提前在家里制作朗读作品。

第二块:

朗读演艺台

1、组织学生欣赏别人的朗读

2、评选最佳朗读作品

3、在全班播放最佳朗读作品

1、在“《绿》朗读演艺台”栏目里听其他同学的朗读作品。

2、给最佳朗读作品投票

3、欣赏最佳朗读作品并进行评价。评价时要紧扣作者对梅雨潭水的种种感情来评价。

教师提醒学生要文明上网。

要给学生充分的展示时间,20分钟。

第三块:

放飞想象的翅膀

组织学生通过听、读课文,谈自己似乎看到的梅雨潭的胜景。

1、大胆想象,用恰当的词句来描绘自己想象中的美景:比如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来使语言形象生动。

2、表达自己处在大自然美景中的种种感受。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给关键语句作批注,且批注语言表达较前两节课有进步

2、能在阅读同类文章时作有个性且精彩的批注

3、能学习本文的语言风格,写一篇山水风光的习作。

教学重点、难点 批注、写作

课前准备

准备同类文章《那满山遍野的绿色哟》(纳兰风清)

教学过程

教学情境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第一块:

批注擂台赛

1、组织学生给《绿》的部分语句作批注(教师将课文的部分语句印在讲义上)。

组织学生评议:用实物投影仪展示最佳批注(有明显进步的也可以展示)。

2、组织学生给《那满山遍野的绿色哟》作批注,并组织交流。 在讲义上给《绿》的部分语句作批注。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修改批注。并选送最佳批注(或有明显进步的批注)给老师。

2、在《那满山遍野的绿色哟》一文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地方作批注。

在班里大胆朗读自己的批注。发有关讲义

第二块:

自然写作园

组织学生选择大自然中的一种色彩进行写作。

组织学生讲评作文。

学习《绿》的语言风格,写一篇关于山水风光的习作。

可以提前一天将习作要求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

要给学生充分的写作时间,30分钟

附 :

《那满山遍野的绿色哟》

纳兰风清

在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里住久了,难免向往大自然。早就心仪兴隆山那重峦迭嶂、一望无垠的绿色,只是苦于没有机会去。前不久应朋友之约游兴隆山,时间正值盛夏时分。一大早,我们就兴致勃勃地上路了。

与美邂逅也是一种缘份。当我们还沉浸在远离城市喧嚣的喜悦中时,迎面兴隆山满山遍野的绿色卒不及防地向我们扑天盖地而来。终日生活在钢筋水泥包围之中的我们,乍一进入这绿色世界中,整颗心都葱茏成了一片绿洲。

一时间,来不及细想,只感到一跤跌进了绿色的世界中。放眼之处皆为绿色。深深浅浅、浓浓淡淡、郁郁葱葱、苍苍翠翠,绿得那样风情万种,绿得那样千娇百媚,绿得那样惊心动魄,绿得连空气都染上了一抹微绿,绿得人五脏六肺都有了绿意。不禁惊叹这世上竟有这么多种绿色,再高明的丹青手也调配不出,就那么千变万化地参差着,铺展到我们眼前,养眼更养心。

兴隆山整个一个树的世界,着眼处皆是树。高的矮的粗的细的、粗旷的清秀的挺拨的妖娆的,那样的井然有序错落有致,仿佛押着韵,看着看着心中不由诗声四起。魂似也被这满眼的绿诱出了窍,不思归。

这里的绿,仿佛绿得有了气味,绿得有了质量,吸一口,满鼻异样的绿香,熏透人的肺腑,掬一捧似可以揣入怀里带回家中,迈开步,仿佛就能踩出绿色的脚印,此时连思绪也染上了绿意。对来自闹市的我们,这是多么奢侈的享受。

从不知道,绿也似美酒能醉人,那剩下的大半天,我们几人就那么陶醉在这无边的绿色中,连话也很少说,静静地痴痴地为绿色着迷。

直到天色渐晚,到了不得不归去的时候,才依依不舍地向满世界的绿色告别,魂却仿佛失落在绿色深处找不回。心中默默地与绿色相约,来年再见。

山脚有河,河上有桥,桥旁开满了野花,为兴隆山做了个最诗意的笺注。

乘车离开兴隆山许久许久,仍沉醉在绿色中未醒,想来,当晚的梦中,色调定然是一色的绿。

呵,兴隆山那满山遍野的绿色哟!何日再相逢!

选自《2002年中国散文年选》

上一篇:《绿》教案4

下一篇:《绿》教案7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5篇《朱自清《绿》全文阅读及评论》,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5 4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