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优秀4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差异网的小编为您带来的4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领会诗歌的内涵。

2、体会诗人推已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学习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二、教学设想

1、杜甫的这首借景抒情的诗,从内容到艺术都有很高的成就,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杜甫作为现实主义义诗人的伟大,而且可以从他关心人民的博大胸襟中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在深入理解体味本诗和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方面,我打算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的训练,因此本节课我考虑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通过加强诵读训练,使学生充分领会诗歌的内涵及精髓,注重拓展延伸,促进学生从基础性学习到研究性学习的质的飞跃。

2、教学方法

(1)、朗读与鉴赏相结合。

(2)、交流、合作与探究相结合。

3、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杜甫的诗及资料

4、教学用具:多媒体

5、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1、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导入新课

2、整体感知课文,领悟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1)、查一查下面的加点字。(见多媒体)

(2)、听一听录音

(3)、教师朗读指导,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停顿等

(4)、学生个人读,学生对朗读作简单评价

(5)、学生齐读

3、比一比(学生合作,讨论交流)

(1)、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义

(2)、请各用四个字概括每节诗歌的主要内容。

(3)、请各用一个字概括作者当时的心情。

(4)、以作者此时的心情为感情基调朗读,并对朗读作评价

4、品一品(学生再读课文,划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写好批注,与同学作交流并作汇报)

5、赛一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实行分组背诵竞赛)

6、议一议(学生合作,讨论交流)

(1)结合全诗内容,谈一谈你认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像杜甫这样具有伟大情怀和理想的古仁人还有很多,请列举两个。

7、教师总结,学生再读全诗。

8、理一理(用一句话说一说自已在这节课的收获。)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能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2、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思想情操。

3、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在唐朝有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位是李白,一位是杜甫。李白因为他的个性浪漫洒脱,他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因此他被人们称为“诗仙”。杜甫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被人们称为“诗圣”。

知道他为什么被称为“诗圣”吗?

(因为杜甫的大多数诗歌传达了人民的心声,表现了人们的疾苦,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而他本人也就被人们尊称为“诗圣”。)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杜甫所写的一首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

板书:(放课件,出示课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题目。(学生读题目)注意,“为……所”在文言文中是一种比较固定的被动句式,表示被动的意思。“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意思就是“茅屋被秋风吹破了”。“歌”,是古代乐府诗的一种,写法上比较自由灵活,形式上以五言、七言、杂言居多。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

二、讲解写作背景

弄清了题目的意思,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

杜甫的一生可以说是很不得志的,也可以说,穷愁潦倒伴随了诗人的一生。公元747年,杜甫来到长安,想通过考试进入仕途,实现他伟大的政治抱负,但唐肃宗昏庸、专横,使他的政治抱负破产。

公元755年,也就是杜甫43岁那年,爆发了一场战乱。你们知道是什么战乱吗?(安史之乱)(我觉得学习唐诗,了解唐朝历史,安史之乱是应该要知道的。安史之乱:这是发生在唐朝中叶的一场叛乱。公元755年,叛将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兵变,攻入长安,唐朝开始由盛转衰,直到公元763年,这场战乱才被平息。时间长达8年)安史之乱,使杜甫看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那个时候社会的真实写照。

公元759年岁末,杜甫弃官西行,带着一家老小,来到了四川成都。一年后,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在成都郊区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暂时安定了下来,结束了他那颠沛流离的生活。不料到了第二年的八月的一天,大风怒号,卷走了茅屋顶上的茅草,接着又下起了大雨,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交加中度过了一个难眠之夜,因此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下面我们先听录音,请注意艺术家是怎样朗读这首诗的,等会儿我们也要学着朗读。(放课件,录音朗读)

现在同学们也学着读一读。(读书,检查范读)

三、文本分析

这首诗一共分为四节,我们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诗歌的第一节。

问:我们刚才读了第一节,你们看看第一节写了哪两个事物?(比如说,第一个是秋风,那么第二个是什么?)(茅草)

问:我们再来看看,诗人是怎样描写茅草的?(注意诗中的动词啊,看看诗人用了哪些动词?)(学生分析,讨论)

师:对的,诗人就是这样写秋风,写茅草的。“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词,组成了一幅幅清晰的图画,紧紧地牵动着诗人的视线,拨动着诗人的心弦。诗人通过描写把这一幕幕惨境,真实地“拍摄”了下来。风戏人,风弄草,何等无情;人看屋,人看草,何等无奈!

问:讲解了这一节,我想请同学们用四个字来概括一下本节诗的内容。允许同学先讨论一下。(秋风破屋、风卷茅草……等)

(出示课件:风卷茅草)

问:这一节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用一个词或一个字来概括一下。我提供几个词,你们选一选。(提示选择:急、惜、悲、惨、忧。)请说出理由。(担忧、焦急、痛惜等)

(出示课件:痛惜)

师:将第一节诗大声齐读一遍。

学习第二节。

(过渡语:茅屋被秋风吹破了,茅草有的被吹过了浣花溪,有的被挂在了高高的树梢,有的沉入了塘坳,难道就没有飘在地上可以捡回来的吗?我们来一起看看诗歌的第二节。我也想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

(老师提醒:这一节中,老无力、忍能、公然、呼不得等字要重读。叹息这个词,要读出诗人的那种无奈叹息的感情。请再读一读这一节)

问:下面也请同学们用四个字来概括一下本节诗的内容。大家讨论一下。(点人回答,教师注意点评,也可以请学生进行点评)(群童抱茅、倚杖叹息等)

(出示课件:群童抱茅)

问:茅草被卷走了,如果将掉在地上的茅草捡起来,多少还可以修理一下茅屋。可是,这时却跑来一群孩子把草抱走了,无论诗人怎样的喊叫也没有用。文中诗人用了一句话描写了自己当时的心态。“归来倚杖自叹息”,我们来分析一下诗中的这个“叹息”,他“叹息”什么呢?

师:诗人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秋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办呢?二叹自己年老力衰,没法将茅草拣回来。三叹自己的周围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贫苦的人,虽然是一些不值钱的茅草,但是落地之后还是有人在风雨之中抱走了它。四叹这些孩童也是生活所迫,迫不得已而为之。这一个“叹”字真是写尽了诗人内心的凄苦、凄凉。

问:在这一节中,诗人称这些抱走茅草的孩童为“盗贼”,你认为妥当吗?

(学生讨论、发言,注意点拨;出示课件《又呈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总结: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吧,看看是不是有助于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杜甫曾经离开过草堂,他把草堂暂时交给一个姓吴的亲戚住。原先,杜甫住在草堂,他家西边的邻居是一个孤苦伶仃的老妇人,老妇人因为穷困就经常来草堂打枣充饥。杜甫走后,姓吴的亲戚为了防止老妇人过来打枣,却筑起了一道篱笆。这一下,老妇人生活没着落了,就托人带口信给杜甫。杜甫听说后,就写了一首诗给姓吴的亲戚,其中有这样几句,“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意思是说,老妇人也是穷得没有办法才来打枣吃,如果不是因为“困穷”又怎么可能到这个样子呢?所以我原先是任她来打枣的。希望你也这样做。那么,在本节诗中,诗人称孩童为“盗贼”,也不过是一时气急的话,并不是真的说这些孩童是盗贼,也就应了诗中的一句话“不为困穷宁有此”。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当时因为战祸连连,人民已经是穷困不堪了,“路有冻死骨”是经常能看到的现象。正因为看到了这一点,也才有后面杜甫推己及人的高尚的政治理想。

全班同学齐读第二节。

学习第三节。

(过渡语:茅草没了,屋破了,诗人这个时候最担心什么呢?(下雨)看看第三节,诗人杜甫正碰上了这样的遭遇。“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真是祸不单行啊!老师范读第三节。注意,“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这两句朗读的重音应该落在“云墨色”和“向昏黑”上)

师:对的,这一夜诗人是彻夜未眠。为什么?睡不好。为什么睡不好?“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盖着旧被子,孩子又把旧被子踏破了,又怎么睡得好呢?我们现在生活都很幸福了,估计同学们可能没有这样的体会,我是有这样的体会的。被子如果时间盖长了,就会变得又硬又冰,睡觉就会睡不好,正因为这样,所以小孩子才把旧被子踏破了。由这两句诗,我们可以想象得到诗人当时已经困穷到什么地步了。

问:接下来我想提一个小问题:联系到我上面讲的安史之乱,你们想一想,这一节诗中所讲的“丧乱”是指什么?“长夜”这个词有没有双关的意思?(学生讨论,教师注意点评)

师:“丧”在这里指的是家庭的不幸,“乱”在这里就是指的“安史之乱”,一个“安史之乱”不仅使唐朝由强盛走向了衰亡,而且给人民带了多大的痛苦,多大的不幸啊!多少人家破人亡,多少人流离失所,这样的长夜何时是一个尽头!所以这里的“长夜”不妨理解为既指眼前难眠的长夜,也指战乱的生活没有一个尽头。

问:如果说,在第一节诗中,因为风吹破了茅草屋,诗人的心情是“忧”,是“着急”,是“痛惜”,在第二节诗中,诗人是“叹”,是“无奈”。那么,这节诗中诗人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也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或一个字来说说。(教师也说几个词,供学生选择。选择:惨、愁、苦、怜、悲,学生讨论,出示课件:忧伤)(忧伤、悲苦、凄苦等)

全班齐读第三节。

学习第四节。

(过渡语: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这就是伟大的杜甫,这就是杜甫草堂流芳千古的原因。诗人又是怎样表达这份感情的呢?我们来欣赏最后一部分,请先读一读这一节)

问:请仍然用四个字概括本节内容。(大庇天下、广厦万间、企盼广厦等)(出示课件:企盼广厦)

师:“企盼广厦”是诗人的一个美好愿望。“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铮铮壮语,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这让我想到了曾经在陕西流传的一首民歌,其中有这样两句:“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千百年来一直震撼着读者的心灵。这正如当代诗人郭沫若题成都杜甫草堂所说:

(出示课件)“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请齐读这一节。

四、结束讲授

(过渡语:这首诗,我们已经一小节一小节地讲解完了,我们最后全班齐读一遍,整体感知一下诗人当时的情景和思想感情。在读的过程中,注意老师提醒的一些该重读的字词)

总结:诗为事作,屋因人传,如今成都杜甫草堂花海灿烂,草堂的浣花溪边也是一排排平房鳞次栉比,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诗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已得以实现。如果诗人在天有灵,我想他定会感到欣慰了。出示课件: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这是朱德参观杜甫草堂后题的一副对联。我们来一起读一读。

最后给同学们布置一个练习。请试着把这首诗背下来,并完成课后练习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诗人创作背景,识记实词,理解诗歌内容及主题,背诵默写该诗。

2、过程与方法:

多读自赏自解,感悟诗意诗人心。体会本诗叙事和抒情结合法。

(重难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和崇高情怀。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创作背景:

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来到了成都,在西郊浣花溪荒地盖了一所茅屋栖身。诗创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

二、杜甫:

唐伟大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著有《杜工部集》,其代表作有“三吏”——《潼关吏》《新安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

三、原文译文:

1、原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译文: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卷走我屋上多层茅草。茅草飞渡过江水洒落江边,飞得高的挂在高高的树梢,飞得低的飘转沉到池塘水中。

南村一群顽童欺负我人老无力,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偷窃的事。公然抱着茅草跑入竹林去。我喊得唇焦口干也喝止不住,回来后倚着手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黑云墨色一般,秋季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已用)多年冰冷如铁板,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屋顶漏水,床上没有干的地方,雨淋茅屋好似麻线不断。自从战乱(多年)很少得到安眠,又湿又冷的长夜如何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宽敞的大屋千万间,庇护天下贫寒的士人都喜欢!风雨中不动安稳如大山。唉!什么时候人间才能耸现这么多的房屋,(到那时)即使唯我屋破受冻而死也心甘!

注释:

⑴秋高:秋深。怒号(háo):大声吼叫。⑵三重(chóng)茅:几层茅草。三,泛指多。

⑶挂罥(juàn):挂着,挂住。罥,挂。长(cháng):高。

⑷塘坳(ào):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塘,一作”堂“。坳,水边低地。

⑸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忍能,忍心如此。对面,当面。为,做。

⑹入竹去:进入竹林。⑺呼不得:喝止不住。⑻俄顷(qǐng):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

⑼秋天漠漠向昏黑(古音念hè):指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

⑽布衾(qīn):布质的被子。衾,被子。

⑾娇儿恶卧踏里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坏了。恶卧,睡相不好。裂,使动用法,使……裂。

⑿床头屋漏无干处:意思是,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屋漏,根据《辞源》释义,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处照射进来。“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

⒀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雨脚,雨点。

⒁丧(sāng)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⒂沾湿:潮湿不干。何由彻: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彻,彻晓。

⒃安得:如何能得到。广厦(shà):宽敞的大屋。

⒄大庇(bì):全部遮盖、掩护起来。庇,遮盖,掩护。寒士:“士”原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处是泛指贫寒的士人们。俱:都。欢颜:喜笑颜开。

⒄呜呼:书面感叹词,表示叹息,相当于“唉”。

⒅突兀(wù):高耸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广厦。见(xiàn):通“现”,出现。

⒆庐:茅屋。亦:一作“意”。足:值得。

四、诗内容:

一段:秋风破屋,卷走茅草。 二段:群童抱茅,诗人叹息。

三段:屋漏床湿,彻夜难眠。 四段:推己及人,忧国忧民。

诗意:古诗明描述了茅屋遭受风卷雨淋的情景,实言战乱之堪苦。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宽广胸怀和崇高理想。

诗色:

1、语言鲜明,用词生动、准确。

韵脚-号-茅-郊-梢-坳;动词-卷-飞渡-洒-挂罥-飘转

2、描写、记叙、抒情有机结合。

描写:文句似描写又宛如叙述(1-3段),末端抒发感怀(4段)。

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五、知识拓展:

1、通假字:见此屋--见同现,出现。

2、古今义:

三重茅—三,古义:概述,表示多数。今义:数词,表示确数。

何由彻—彻,古义:到天亮。今义:彻底。

安得广厦—安,古义:如何。今义:安全。

向昏黑—向,古义:渐近。今义:方向。

3、一词多义:“安得广厦”与“安如山”—安,疑问代词,如何;形容词,安稳。

4、词类活用:

踏里裂—裂,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裂。

风雨不动—名词作动词,风吹雨打

教学过程:

1、重视朗读,可能条件下可在网上下载或直接使用朗读课件作为教学欣赏。

2、学习书注,读书必看注。

3、强调重点,考察教情学情的知识点。

4、看情况补拾拓展,因材施教,因实施教。

部署作业:

朗读并默写(重点名句),有能力的可以改编成一篇记叙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篇四

教材分析:杜甫的这首诗,从到艺术都有很高的成就,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杜甫作为现实主义诗人的伟大,而且可以从他关心人民的高尚精神境界里受到教育。

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唐七言古诗篇幅长、容量大、用韵活的特点及杜诗基本风格;

2、进行朗读训练,理解诗中的细节描写,精当的用词;

3、体会杜甫忧国忧民、推己及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细节描写、朗读训练、思想意义;

教学难点 :杜甫的精神、情怀。

教学设想:加强诵读训练,这样才能充分领会诗歌的内涵及精髓,注重拓展延伸,促进由基础性学习向研究性学习的质的飞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主要过程及设计意图: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

入 简介: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命运坎坷。唐肃宗上元元年,在亲友的帮助下,于成都浣花溪筑草堂栖身,但秋风破屋,夜雨屋漏,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因有此作。

了解背景知识,初步感受诗人感情。 1、 激发学习兴趣;

2、 为阅读教学准备必要的背景材料、感性知识。

二、

·

向 1、 范读课文;

2、 明确学习重点:

细节描写

朗读训练

思想意义

3、 解析“学习重点”,导入  下一教学环节。

听读;

注意字词读音;

整体感知全诗。 1、 使学生了解全诗概貌;

2、 加强阅读目标定向。

三、

·

味 1、 辅导朗读第一小节,注意重音、动词;

2、 提问:

“怒号”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卷”换成“吹”、“刮”行不行?

3、 引导想象:

后三句中描绘的景象;

诗人当时的模样。 1、 学生朗读;

2、 回答: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风的凶猛气势;“卷”字除表现风大之外,还表现了茅草的动态。

3、 想象、表述、概括。 使学生通过诵读、思考、想象、表述,理解诗人用词的准确,描绘的生动,并培养语言表述能力。

1、 指名朗读第二小节并辅导;

2、 第二节写什么?

3、 “归来倚杖自叹息”,“叹”的是什么?

4、 评价诗人的“叹息”。 1、 朗读;

2、 概括:“群童抱茅”

3、 讨论回答:“叹”的是:天公无情毁屋;

群童不明苦衷;

黎民生活困苦。  抓住诗人之“叹”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以突破难点。

1、 范读第三小节。

2、 字词辅导:

俄顷、向、黑

布衾、恶卧、彻

3、 提问:

“铁”换成“石”行不行?“长夜”是什么修辞手法?

这一小节写什么? 1、 参照注释理解字词;

2、 答问:

“铁”字说明被子的硬、冷、脏,且押韵;

双关:既指时间,又指动荡的社会。

3、齐读这一小节;概括:“长夜沾湿” 本节难理解词语较多,且又富有表现力,是以把它们作为使学生理解诗人长夜难眠的突破口,同时也是基础知识的教学。

1、 提问:为何还要写第四小节?

2、 分析:本节大意;

展示同一题旨的诗文:“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安得万里裘,裹盖四周垠。天下无饥寒,温暖皆如春。”……

评价古代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

3、提问:第四小节怎样概括? 1、 答问:由个人的不幸联想到他人,深化了主题,表现了诗人崇高的思想境界。

2、 齐读这一小节;

3、 概括:“推己及人” 突破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情感,并将教学导向深入,提升“这一节课”对学生素质培养的意义,激活学生的潜在探究热情,为本节课的作业 布置做铺垫。

四、

·

结 1、 设疑:

第四小节的用韵、诗句的长短、表达方式有何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2、 小结:

歌行体的特点;思想意义。 思考、答问:

第一小节押“ao”韵,后三节换韵;前三节以七言为主,第四节变为长句;前三节叙述,第四节抒情。 分析后进行整合,使学生了解文体常识并对全诗产生完整的印象。

五、

·

伸 1、 课内练习:

选出一处你认为写得好的诗句并说说好在哪儿。

2课外作业 上:

像这首诗一样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诗文你还读过哪些?搜集其中的名句,加以整理,并在课下与同学交流。

将这首诗改写成文。 1、答问;

2、课外作业 建议分组完成并在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 1、 巩固、拓展;

2、 试图引入研究性学习理念,促进由基础性学习向研究性学习的飞跃。

备课小结:

诗歌的教学,注重的是在诵读中品味理解,因而备课中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的指导与训练;而如何使学生由课内走课外,使一节课不仅仅只是“一节课”而已,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当今考试形势的要求,受“研究性学习”的启发,设计了一些相关环节,虽有“效颦”之嫌,但还是想以此作一点尝试。

附:板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一、秋风破屋

如闻其声

如感其形

二、群童抱茅

天公毁屋 叙

叹    群童顽皮

黎民困苦 事

三、夜雨沾湿

布衾似铁

苦    屋漏床湿

长夜难眠

四、推己及人

忧国忧民           抒

心怀天下 情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4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305 42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