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兵》教案(优秀10篇)

发布时间:

长征途中,红军来到藏民居住地区,准备休整一段时间。藏族同胞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一听说又有军队开过来,早就躲进了深山,谁也不敢露面。这下可急坏了朱德总司令。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内容是差异网为您带来的10篇《《菩萨兵》教案》,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我讲《菩萨兵》 篇一

今天教学《菩萨兵》第二课时,在导入新课后,我就组织学生围绕“藏民为何称朱德为‘菩萨一样的司令’,称红军战士为‘菩萨一样兵’”?这一话题学习课文。本课按照“先自读自悟,再划一划做批注,然后小组讨论,最后集体交流补充”这一程序进行教学,力争在活动中让学生时时有事做,人人有话说。在交流过程中,师生相互补充,最后真切感受到红军战士对藏民的爱护及关心。下面就对本课作一个简要的回顾。

一、自读自悟

我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没有提出更多的要求。学生在接受了任务后,有的大声读课文,有的默读,形式不限。我想这时的统一形式是多余的。

二、划一划做批注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边读边做批注的习惯还未形成,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引领,不断强化。我立即提醒学生读书要带笔,不是常说“不动笔墨不读”吗?学生都拿起笔,有的还拿起尺子做记号。

我在课桌间巡视,发现有些学生只找到了一两句,看来读得还不够深入。于是,我让学生小组讨论。

三、小组讨论

在这一环节,我提出一些要求:要求小组组长要进行分工,安排要有序(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小组成员对别人的见解可以补充,但对同句子的理解不要重复。最好与别人说得不一样。这样就免得有些学生浪费时间,效率才会提高。

四、交流

(一)第五小组张缪凯同学首先抓住“现在已经是春耕的时候了,节气不饶人哪,得赶紧帮助藏胞把地抢种上。”来汇报:“这句话让我感受到朱德总司令不想让藏胞来年挨饿,所以他很急。”这时,我引导他们理解“这也怨不得他们,他们是让反动军队糟蹋怕了。”这句话。姜蒋琪补充:“说明朱德总司令善解人意。”“为何这么说呢?”姜蒋琪抓住“怨不得”一词来说明。我引导学生说出朱德总司令心地善良,心胸宽广,能体谅老百姓。

(二)第一小组缪鹏飞抓住“第二天的春耕动员会上,朱德同志对大家说:‘不能让藏胞来年挨饿,我们要像种自己的地一样,尽心尽力地把藏胞的地种好。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体会到:朱德总司令不想让藏胞来年挨饿,想尽快让他们出来。这一句话是重点句,也是一句双关句,是教学的难点。这更深层的意思学生难以理解,但也不易讲明白。我让学生先质疑。这时学生没有疑问,看来学生还没有真正思考。

于是,我引导学生理解了“尽心尽力”一词并造句。

“这件事,我一定会尽心尽力地帮助你。”(我太感谢你了,这句话让我心里暖暖的。)

“老师让我尽心尽力地把字写好。”(不错,那你的字进步了吗?学生答:没有。师:没有要继续努力。)

“我们要尽心尽力地做事,不要半途而废。”(真不错。做事就应该尽心尽力)

接下来,我让学生理解“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讨论后,徐惠玉发言:“红军要让自己的所作所为也会像种子一样播撒在藏胞的心里。”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理解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好人,善良的人,爱帮助老百姓、不抢老百姓的粮食的人,尊敬老百姓的人……”最后,我作了总结:这是我们红军的优良传统,朱德总司令是要让这一传统在这里发扬光大并传播下去。(师生齐读)

(三)第二小组由丁凯华汇报:“从‘这么多天了,藏胞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得想办法动员他们回来呀!’这句话我感受到藏胞在山里没有吃的,山里还很凉,还有蛇等,他们不安全。”我引导他们理解到:朱总司令对他们很关心,心里很着急。

接下来指导读,读出朱总司令心里的急。我先让丁凯华读,读得很不错。我让其他学生说说丁凯华同学注意了哪些词,在我的帮助下找出“这么、还在、怎么受得了呢、得想办法、呀”让学生做上记号。最后一起读,再次感受朱总司令心里的急。

总结:到这里为止,一共讲了朱总司令心里的“两急”,表明朱德是“菩萨一样的司令。”

接下来,我再让学生思考,哪些句子说明朱德带领的兵是“菩萨一样的兵”呢?

(四)缪鹏飞作汇报:“开完会,朱总司令就带领大家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为了理解“热火朝天”,理解红军是一心为民的人民子弟兵。我组织学生想象红军热火朝天干的场面。

虽然是农村的孩子,但平时对劳动的场面看得还比较少。在我的提示之下,学生想到了红军挥动钉耙使劲松土,挥动锄头除草。有一群人在喊着号子合力一起拉犁。他们都忙得大汗淋漓,甚至有人光着臂膀。他们不管有多累,有多苦,都一直干个不停。通过想象,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那热闹而又繁忙的景象,感受到红军与人民是真正的一家人。学生理解了“热火朝天”一词,也真正理解了“菩萨一样的兵”的含义。

最后,引读“当他们看到红军把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把土地整治得平平展展的时候,全都流下了感激的泪水。”那些藏胞能不感动吗?我们能不感动吗?到这里我没有过多的讲解,讲解也是多余的。我带领学生又回到最后一节,回到题目:朱总司令和他的红军战士像菩萨那样善良,像菩萨那样帮助了他们,像菩萨那样大慈大悲。我在黑板上写上“爱民如子,军民一家亲”作为本课的结束。

【反思】

本课作为简约课堂的一次实践,我觉得还是比较成功的。在本课,我采用“先自读自悟,再划一划做批注,然后小组讨论,最后集体交流补充”这一程序进行教学。正体现了“先学后教,先生后师”的教学理念,解放了教师,也松绑了学生。教者需要做的是,对教材的熟悉,能了然于胸;对课堂的驾驭,调动各小组的积极性;对课堂的调控,过程井然有序。

小组学习的形式不是流于形式,不是为形式而形式。让小组组长学会调控,学会组织。让小组之间形成竞争的内动力,从而让课堂能在活跃的气氛中推进。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敢于表达,乐于表达。

我还注意培养学生带笔读书的习惯,让这一好的习惯能给学生带来一生的帮助;还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结合身边的生活,想象红军的劳动场面,为了解红军,理解课文作了很好的铺垫。

《菩萨兵》 篇二

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军爱民的一个感人故事。朱德总司令带领的红军以菩萨似的心肠为藏民着想、替藏胞春耕,以实际的爱民行动赢得了藏胞的信赖与欢迎。

全文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双线并进。一条线正面写朱德领导的红军部队,一条线侧面写藏胞。写红军部队,着重写典型人物的典型语言,从而体现红军的菩萨心肠,略写红军怎么找藏胞,怎么搞春耕,详略得当。

学情分析:

估计学生能通过课前预习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朱德和红军战士尊重、关心藏族同胞的品质,课上要让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反复朗读,体会人物的内心,并学会在习作中通过语言表达心声。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讲这个故事。

2、学会18个生字,理解词语。

3、能用“热火朝天”、“干干净净”等词语描写同学们大扫除的情景。

4、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朱德司令和红军战士尊重、关心藏族同胞的优秀品质,体会藏民与红军之间的鱼水深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朱总司令的话,体会其中包含的意思。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初读课文,读讲第1自然段。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简述红军长征背景。

2、板书课题,提问:什么是“菩萨兵”?藏族同胞为什么称红军为“菩萨兵”?

二、初读课文

1、自学生字词(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及不认识、不理解的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出示:

菩萨 糟蹋 藏族 一段 同胞 反动 朱德 翻译 糊涂

不饶人 哪怨不得 春耕 挨饿 播种 干干净净

2、检查词语及课文朗读情况。

3、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读讲第1自然段

1、自由读。

2、指名说说对“长征”、“藏族”的理解。

3、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4、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注意读出感情。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写词语。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读讲课文,理解藏胞为什么称红军为“菩萨兵”,体会红军对少数民族同胞的赤诚爱心,领悟军爱民的优良作风与优良品质。

教学过程 :

一、听写词语。

二、讲读第二至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思考:课文讲了什么?

2、讨论、交流(讲朱总司令想办法动员藏胞回来)。

3、出示“这么多天了,藏胞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

4、指名读、齐读,体会朱德对藏胞疾苦的关切之情。

5、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体会朱德深知藏民疾苦的感情和对藏胞的一片爱心。

6、分角色朗读。

三、讲读第六、七自然段。

1、自由读。

2、画出朱德同志对藏胞春耕工作关心、重视的词语。

3、交流所画词语。

4、出示“要让我们播下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引导理解含义:表面讲春耕,实质是要让红军形象在藏胞心中生根,使藏胞们知道,红军是一心为民的。

5、说说这两段讲了什么。

四、读讲第八、九自然段。

1、自由读。

2、默读思考:藏胞为什么全都流出了感激的泪水?为什么会说出“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

3、感情朗读。

五、总结全文。

1、自由朗读全文。

2、说说藏胞们为什么把红军称为“菩萨兵”?

3、小结:本文记叙了长征途中,朱德同志亲自带领红军战士帮藏胞春耕,以实际的爱民行动得到了藏胞信任和感激的事。从中体会到藏民与红军之间的鱼水深情。

六、布置作业 。

1、朗读全文。

2、写话:描写同学们大扫除的情景,要求用上“热火朝天”、“干干净净”。

板书:10、菩萨兵

朱德 急坏了 怎么受得了 尽心尽力

藏民 躲跑 返回 流泪

《菩萨兵》 篇三

【教学要求】: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讲这个故事。

2.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能用“热火朝天”、“干干净净”等词语描写同学们大扫除的情景。

4.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朱德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尊重、关心藏胞的优秀品质,体会藏民与红军之间的鱼水深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准备】:

小黑板、录音机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1. 简述红军长征背景。

2. 板书课题后提问:什么是“菩萨兵”?藏族同胞为什么称红军为“菩萨兵”呢?

二、初读课文

1. 自学生字词。

(1) 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

(2) 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3) 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 检查自学效果。

(1) 出示小黑板上的词语

(2) 指名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3) 齐读词语。

(4) 指名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糟蹋、翻译、糊涂、热火朝天

3. 各自轻声读课文一遍。

4. 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 分段指名试读课文,读后学习评议。

读讲第1自然段

1. 自由读

2. 指名说说对“长征”、“藏族”的理解。

3. 指名说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4. 指名读第1自然段,注意读出感情。

四、作业

1. 熟读课文。

2. 用钢笔描红。

3. 完成课文后第三题。

第 二 课 时

一、听写生字词

二。读讲第2~5自然段

1. 自由读第2~5自然段,思考:这几自然段讲了什么?

2. 指名回答上述问题,教师引导概括,主要讲朱总司令想办法动员藏胞回来。

指名读“这么多天了,藏族同胞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

教师提问:这句话表达了朱德怎样的心情?

再指名读、齐读,体会朱德同志对藏胞疾苦的关切之情。

指导朗读第5自然段。

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体会朱德同志深知藏民疾苦的阶级感情和对藏胞一片赤诚爱心。

三、读讲第6、7自然段。

1. 自由读。

2. 画出朱德同志对藏胞春耕工作关心、重视的词语。

3. 指名说说所画词语。

4. 指名读“要让我们播下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这一句,并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这句话表面上讲春耕,实质上是要让红军的形象在藏胞心中生根使藏胞知道,红军是一心为民的。

5. 指名说说这两段讲什么。

四、读讲第8、9自然段

1. 自由读。

2. 默读思考:藏胞为什么全都流出了感激的泪水?为什么会说出“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啊“?

3. 指名回答上述问题。

4. 指名读第8自然段,引读第9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

1. 自由朗读全文。

2. 说说藏胞为什么把红军称为“菩萨兵“。

3. 教师小结:本文记叙了长征途中,朱德同志亲自带领红军战士帮助藏胞春耕,以实际的爱民行动得到了藏胞的信任的事。我们从中体会到藏民与红军之间的鱼水深情。

六、作业

1. 朗读全文。

2. 写一段话,描写同学们大扫除的情景,要求用上“热火朝天”、“干干净净”等词语。

附板书:

7 菩 萨 兵

朱德:急坏了 怎么受得了 尽心尽力

藏民:躲 跑 返回 流泪

《菩萨兵》教案 篇四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朱德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对藏族同胞的关心与爱护,感悟藏民与红军之间的鱼水深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朱总司令的话,体会其中包含的意思。

2.理解红军被成为菩萨的原因。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忆,揭题导入

1.回忆《朱德的扁担》,谈谈对朱德的认识

2.揭题

3.指名朗读与课题相对应的课文段落

4.解题:菩萨一样的兵,菩萨一样的司令说的是谁?

5.再读课题

二、探究体悟

(一)躲红军

1.反动军队对老百姓做了哪些坏事?

2.师穿插介绍红军

3.(ppt)理解“藏族同胞……谁也不露面。”

(1)抓住关键词体会藏胞的害怕程度

(2)指导朗读

4.朱德总司令得知后急得不得了,因为他担心——,他忧虑——,他不想看到——。

5.对比:反动军队的司令会着急吗?

(二)找藏胞

1.(ppt)指名读

2.加标点再读,体会语气

3.对比:要是反动军队会去找找藏胞吗?

4.指导朗读

5.生自由读四至七段,思考:还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他们有菩萨般的心肠?

(三)抢春耕

1.汇报:“不能让藏胞来年挨饿……结果……”

(1)指名读并说原因

(2)理解:朱德同志的第一句话就是怕藏胞挨饿。

(3)因为种自己的地来不得一丝一毫马虎,所以朱德同志要求战士用心耕种。

(4)指导朗读

(5)理解第二句话并指导朗读

(6)了解红军在长征途中所吃的苦,所受的累

(7)对比:反动军队会这么做吗?

2.汇报:“这也怨不得……抢种上。”

(1)挡住百姓眼睛的乌云是谁?

(2)朱总司令着急吗?为什么而急?

(3)对比:想藏胞之所想,急藏胞之所急

3.再读朱总司令的三段话

(四)夸红军

1.得知这一消息的藏胞悄悄返回家园,也许他们在想什么?

2.看到红军不仅不拿他们的一针一线,还打扫,整治,他们又会说什么呢?

(1)组内练说

(2)班内交流

3.他们以前伤心流泪是因为——,他们现在感动得流泪是因为——。

三、延伸内化

1.过渡:同学们,几十年过去了,如今的解放军继承了他们的优良传统,不仅把种子种在了藏胞的心间,也种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坎里。

2.看图感受:看,面对猝不及防的雪灾,人民解放军不畏惧艰难险阻;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人民解放军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

3.回归课题:他们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最可亲可敬的——(读题)

板书设计:

7.菩萨兵

找藏胞   躲红军

抢春耕   夸红军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记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段经历,这段经历写的不是你死我活、硝烟弥漫的军事斗争,而是写红军与反动军队的民心之争,故事生动感人。但本课内容距离学生年代较远,缺乏认知体验,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走进文本,体悟藏民与红军之间的鱼水深情呢?

我决定抓住插图,品尝头尾。以红军和反动军队的对比作为主线,重点研读朱德司令的三段话。在导入环节,我采用逆入法教学,轻松地解决了疑问,学生很轻松地就答出文中所说的菩萨一样的兵,菩萨一样的司令指的是红军和朱德司令。在接下来的精读环节中,我带领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从人物的语言和行动中体会思想感情。先带学生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通过对比“反动军队的司令会着急吗?”“反动军队会去找藏胞吗?”让红军的形象在立即学生心中高大起来。在做了铺垫之后,放手让学生学习朱总司令另外两段话,学生就有话可说,有情可抒了。其中,我不失时宜地穿插介绍红军长征过程中经历的艰难险阻,让学生对红军产生敬仰之情。通过创设情境,想象练说,消除误会,真正感受到红军和百姓之间亲如一家的关系。最后,通过图片赏析,将目光拉回今天,学生们深受感动,各抒己见,更有同学情不自禁说出“我长大后也要做个保卫祖国的解放军”的宣言。

不足的是我在设计教学流程的时候,总是把注意力放在教师语言的组织引导上,希望每个环节之间衔接自然、紧凑,不露痕迹,殊不知,这样的课堂看似一气呵成,实际上教师的“牵”的痕迹反而显得更重。这种教学方法比较适用于低段课堂,而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则应该放手充分地让他们去读,去悟,不要限制他们的思路,只让他们说“半句话”。另外,在处理“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一句时,我还是挖掘得不够深,课堂上只通过自己的口让学生理解,而没有让学生充分阅读,体会,因此不够透彻,若再处理得细腻深入些就更好了。

《菩萨兵》 篇五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复述课文。

2、学会9/11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藏胞为什么称红军为,体会红军对少数民族同胞的赤诚爱心,领悟军爱民的优良作风与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能运用“热火朝天”、“干干净净”等词语描写一个活动场面。

教具准备:

投影图片、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1、看投影,了解红军长征的背景。

2、板书课题,问:什么是?藏族同胞为什么称红军为呢?

二、初读指导

1、自学

要求:

(1)轻声读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学习生字词,不懂的词语用线画出来。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读。

(2)齐读词语。

(3)说说不懂的词语的意思。

糟蹋:侮辱。

热火朝天:比喻群众性运动或工作达到热烈、高涨的境界。

3、分段指名读课文。想每段告诉我们什么?

4、用一句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精读第一段

1、自由读。

2、指名说你知道了什么?

3、指导读出感情。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用钢笔描红。

3、完成书后第三题。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二、默读全文,想:藏族同胞为什么称红军为?

画出有关的语句。

三、继续精读课文2—5自然段

1、指名读。

2、第二段体现了朱德的什么心情?怎样读?

3、第五段朱德对藏族同胞的一片爱心的句子是(指名读),该如何读。

4、分角色朗读2—5段。

四、精读6、7自然段

1、自由读。

2、画出朱德同志对藏胞春耕工作关心、重视的词语。

3、指名说说所画的词语。

4、你能通过读,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

指导朗读。

五、精读8、9自然段

1、自由读。

2、默读思考:藏胞为什么全都流出了激动的泪水?为什么会说出“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啊”?

3、交流上面的问题。

4、指名读第8自然段,引读第9自然段。

六、总结全文

1、自由朗读全文。

2、说说藏胞们为什么把红军称为。

七、作业

写一段话,描写同学们大扫除的情景,要求用上“热火朝天”“干干净净”等词语。

板书:

13、

朱德:急坏了   怎么受得了  尽心尽力

藏民:躲跑 返回 流泪

《菩萨兵》 篇六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朱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对藏族同胞的关心与爱护,感悟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

过程与方法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尽心尽力”造句。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会复述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朱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对藏族同胞的关心与爱护,感悟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

二、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朱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对藏族同胞的关心与爱护,感悟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重点)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尽心尽力”造句。(重点)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会复述故事。(难点)

三、文本解析

1、题目解读:“菩萨”,佛教指修行到了一定程度、地位仅次于佛的人。藏族人大多信奉佛教,认为菩萨是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的,是大慈大悲的象征。“兵”,指战士、军队。本文以“菩萨兵”为题,形象、生动地赞扬了军队和战士有菩萨般大慈大悲的心肠,既点明文章中心,又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写作背景

(1)藏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西藏和青海、四川、甘肃、云南。

(2)长征:指中国工农红军于1934~1935年由江西转移到陕北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共爬过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积雪。渡过24条河流,跨经11个省,占领过大小62座城市,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的封锁包围,打败了追击的国民党中央军,开进和顺利通过了6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有些地方是军队从没有到过的。

(3)朱德: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之一,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1922年11月在柏林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1928年5月任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长,1930年任总司令。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总指挥;解放战争间,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华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1976年在北京逝世。

3、结构分析

全文一共有9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藏族同胞由于吃尽了【敏感字词】军队的苦头,对红军的到来非常害怕,躲进了深山。第二至五自然段讲朱德总司令急藏族同胞所急。第六、七自然段讲总司令在第二天召开了春耕动员会,会后与战士们一起参加了春耕。第八、九自然段讲春耕行动深深地感动了藏族同胞,他们赞颂朱总司令率领的红军是“菩萨兵”。全文按照实际发展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前后经过。“一天”、“第二天”、“几天以后”三个具体的时间段的交代,使文章的条理十分清楚。言简意赅的叙述、充满深情的人物语言,恰到好处地反映了朱德总司令以及红军战士对藏族同胞的一片深情。“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这一形象的话语既表现了藏族同胞的语言特点,更深刻地表达了藏族同胞对红军的无比感激于热情赞颂。

4、写作方法

篇末点题

本文结尾点题,突出中心。文题是“菩萨兵”,结尾处用藏族同胞的话“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巧妙地点明了文题,寓意深刻,而且给人以余味悠长之感,使中心更加突出。篇末点题,就是在文章结尾处用一句话或一段话直接写出文章的中心思想,使文章的中心思想上升到一定的高度。运用这种方法,既能概括全文的要点,又给读者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

采用这种方法时,要使结尾同全文浑然一体,一气呵成,切忌拖泥带水,防止在文章结尾不加分析地安上一个表决心、喊口号的尾巴,这样不仅是画蛇添足,还会影响全文的表达效果。

5、中心思想

本文讲在长征途中,朱德总司令带领红军战士帮助藏族同胞春耕春种,以实际行动使藏族同胞返回自己的家园,赢得了藏族同胞的信任与感激,反映了朱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对藏族同胞的关心和爱护。

四、重点知识

1、学会本课生字。藏、区、段、胞、朱、译、糊、涂、耕、播

(1)“藏”平舌音         (2)“饶”声母为r

(3)“菩萨”、“糟蹋”、“糊涂”(第二个字均读轻声)

2、形近字辨析

藏(篾)、区(匹)、 段(没)、胞(抱)、译(泽)

怨(怒)、播(插)、 糊(湖)、涂(途)

3、多音字

(1)挨→(ái)   挨饿 ;(āi)挨近。

(2)藏→(zàng )藏族;(cáng)收藏。

(3)得→(děi)  真得 ;(dé)取得;(de)跑得快。

4、近、反义词

(1)近义词:动员—发动   糟蹋—糟践  感激—感谢  糊涂—昏聩

尽心尽力—竭尽全力

(2)反义词:糊涂—明白   感激—责怪  热火朝天—冷冷清清

尽心尽力—敷衍塞责

5、词语解释

(1)【敏感字词】:指思想上或行动上维护旧制度,反对进步,反对革命。

(2)尽心尽力:投入整个身心,使出全部力气。

(3)热火朝天;形容场面、情绪或气氛热情高涨。

6、句段赏析

(1)他对朱德同志说:“唉,一定是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那些藏胞一见到我们就跑,真糊涂哇!”

—— 这里的“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是一个比喻,形象地说明藏胞不明真相,对红军的误解之深,而要让他们理解是那么的难,从而为下文写红军如何赢得藏族同胞的理解了充分的铺垫。

(2)“不能让藏胞来年挨饿,我们要像种自己的地一样,尽心尽力地把藏胞的地种好。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这句话是说要让红军以实际行动把军爱民的诚意播撒到藏胞心田里,让红军一心为民的形象在藏胞心中生根。

(3)他们说:“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

——这是藏族同胞回来以后对红军说的话,赞扬了红军战士有菩萨般的心肠,急民之所急、想民之所想,关心人之疾苦,是真心为民的。

五、文本拓展

1、根据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创造性的表演课本剧。

2、想象藏族同胞们返回家园,看到干干净净的院子、平平展展的土地后,会说出一番怎样感激的话语呢?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3、说说现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继承了红军什么样的光荣传统?

4、课后可以观看《长征》电视剧,进一步了解人物角色。

六、课堂流程

第一课时

一、每日积累

二、明确目标,教师引领

1、创设情境,揭题导入

板书课题后引发:读了课题会让我们产生一种新奇感,我们听说过步兵、炮兵,还没有听说过菩萨兵的。我们知道菩萨给人的感觉是慈祥的,关心和帮助他人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文中写的是不是这样一种神兵呢?

三、自主学习,多元选择

1、齐读课题,质疑。

2、带着问题自读课文2~3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思考:1、“菩萨兵”指谁?谁称红军为“菩萨兵”?

2、为什么藏族同胞要用“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来称赞红军?

3、红军究竟为藏族同胞做了什么事?

四、合作探究,帮扶训练

1、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

(读准音、认清形、会书写、会组词、找出形近字、多音字、近反义词)

2、学习词语,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3、熟读课文,细读朱德同志说的三段话,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五、分享提升,穿插巩固

1、谈谈初读收获。

2、分组板展有关内容,领读讲解并究错补充。

3、字词部分展示。带读生字词、提醒读音、生字组词、积累近反义词、多音字、重点词语解释。

4、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读通课文,组内分角色朗读试着复述课文。

六、达标测评,反馈矫正

1、完成《快乐导航》字词部分。

2、对子间纠错讲解,并在纠错本上改正。

第二课时

一、每日积累

二、明确目标,教师引领

复习检查,听写词语。

上节课我们初学了课文,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体会朱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对藏族同胞的关心与爱护,感悟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

三、活动体验,帮扶训练

1、出示目标:小组讨论:藏族同胞为什么离开家园躲红军?

感知课文: 朗读第一~五自然段。

①体会藏族同胞对【敏感字词】军队的恐惧核对红军的误解。(抓住“吃尽”、“一……(早)就”来理解)

②体会朱德总司令对藏族同胞的关心。(抓住“急坏”一词来理解)

③抓住朱总司令的两句话,从而体会总司令急藏胞所急、想藏胞所想,关心藏胞疾苦的爱民情感。(抓重点词句)

2、讨论:藏族同胞为什么又回到了家园感激红军?

感知课文:朗读第六~九自然段。

①体会朱德同志的话(“像种自己的地一样”是什么意思?“尽心尽力”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②怎样理解朱德总司令这里说的“种子”?

③藏族同胞为什么用“菩萨”来赞美朱德总司令和红军呢?这里的“几时见过”有什么含义呢?

四、分享提升,穿插巩固

1、谈体会,抓重点词句分析、品读感悟,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读好朱德总司令的三段话,读出藏族同胞的感激之情。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会复述故事。

形式多样:分角色朗读、师生比赛读、课本剧表演、班内复述故事评比。

五、达标测评,反馈矫正

1、朗读复述课文,对子间互读、互查。

2、讨论《快乐导航》中的相关内容,并在纠错本中改正。

第三课时

一、每日积累

二、明确目标,教师引领

通过理解关键词句和感情朗读,使我们对朱德总司令对藏族同胞的关怀之情有了深入的体会,请大家谈谈感受。

三、活动体验,帮扶训练

1、理解课文内容,归纳重点知识,学会复述课文。

2、根据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创造性的表演课本剧。

3、想象藏族同胞们返回家园,看到干干净净的院子、平平展展的土地后,会说出一番怎样感激的话语呢?展开合理的想象写一段话。

4、说说现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继承了红军什么样的光荣传统?

5、课后可以观看《长征》电视剧,进一步了解人物角色。

四、分享提升,穿插巩固

1、句子的品读感悟。

2、分享课本剧表演,体会人物角色。

4、达标测评,反馈矫正

(1)完善《快乐导航》中的相关内容。

(2)对子之间互查、互考,复述课文。

(3)组长反馈组员表现情况。

我讲《菩萨兵》 篇七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复述故事。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认识一个多音字。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朱德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对藏族同胞的关心与爱护,感悟藏民与红军之间的鱼水深情。

4、理解朱总司令的话,体会其中包含的意思。

[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复述故事。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认识一个多音字。

预习内容:

一、我会读

1、糊涂    翻译    菩萨     糟蹋    怨不得    藏民    感激

春耕    播种    同胞     热火朝天    平平展展    尽心尽力

2、读准下面的多音字,给它们注上音。

挨饿      藏民

3、把课文读通、读顺,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

1、《菩萨兵》主要讲述的是在长征途中,(       )总司令带领红军战士帮助藏族同胞(            ),以实际行动感动了藏族同胞,他们赞颂朱总司令率领的红军是(       )。

2、找出描写朱德司令说的话,在书上用“——”划出。

认真地边读边划,思考从这些句子中读懂了什么?

三、我不解

不理解的词语有(                 )

课文中不明白的地方(                   )

四、搜集有关朱德、长征、藏族等方面的资料。

[导学案]

一、小组合作探究:

1.《菩萨兵》全文按照(        )的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前后经过。具体体现在哪几个词语?

2.读文章第六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要让我们播下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句话的含义?

这里的“种子”表面上指(                                )

实际上指红军(                                          )

3..藏胞为什么全都流出了感激的泪水?为什么会说出“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

二、深入探究:

请提出值得讨论的问题,也可以谈谈自己对《菩萨兵》的感受。

三、积累提高:编写故事提纲,把故事讲给大家听。

[课堂检测]

一、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菩(pú   pó )萨     怨(yuān  yuàn)不得    糟(zāozhāo )蹋

饶(ráo  láo)恕     挨(āi   ái)饿            结(jié  jiē)果子

二、看拼音, 写词语。

zànɡ  mín       chūn  ɡēnɡ       dònɡ  yuán        tónɡ  bāo

(          )   (            )   (            )    (           )

hú   tú           ɡǎn    jī          bō   zhònɡ          xiàn  duàn

(          )       (            )    (             )     (           )

三、比一比,再组词。

译(        )糊(        )涂(       )段(        )

泽(        )湖(        )途(       )断(        )

四、照样子,写词语。

尽心尽力   百发百中

平平整整   干干净净

五、下面的句子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选择正确的答案,把序号写在括号里。

a、无可奈何的语气  b、关切的语气  c、发自内心的赞美

1、“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啊!”(       )

2、“一定是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那些藏胞一见到我们就跑,真糊涂啊!”(        )

3、“这么多天了,藏胞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得想办法动员他们回来呀!”(        )

六、想一想,再找几个小伙伴演一演。

藏胞们返回家园,看到干干净净的院子、平平展展的土地后,会说出一番怎样的感激的话呢?请你仔细观察插图,展开想象,说一说。

[课后作业]

拓展写话:同学们,一晃到了秋天,收割时,藏族同胞想表达对红军的感激之情,请你们代藏胞们给朱德和那些红军战士写封信。学生练写,交流。

[板书设计]:

13、菩萨兵

朱德:急坏了   怎么受得了  尽心尽力

藏民:躲跑      返回       流泪

[主题学习丛书]

1.阅读《主题丛书》125-173页文章。进行读书汇报交流。

2.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出现过数不清的杰出人物。他们就像天上的繁星,在历史的银河中永远闪耀着动人的光芒。搜集古今中外名人的故事,开一个故事会。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的时代背景是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离学生的距离很远。如何能让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这是一个难点。尽管课前学生搜集了一大罗资料,但机械的文字无法吸引学生。所以倒是用了点心思让学生找寻一些长征途中的小故事,这个时候再去研读文本我想相对容易了许多。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有意识地抓关键句,找关键词进行分析感悟,收效不错。比如在品读“藏族同胞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一听说又有军队开过来,早就躲进了深山,谁也不敢露面。”这句时,学生找到了一个“尽”字,通过联想,他们仿佛看到了反动军是如何对老百姓进行烧杀掠夺,进行惨无人道的压迫的。课文中的“吃尽”不就是包含着老百姓对军队的惧怕和憎恨程度之深吗?这个时候,学生再去朗读这句时就是带着自己的情绪在里面的,同时,他们也感受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在课文里,朱德的三句话也是关键,学习的时候,我让学生结合藏胞当时的处境和季节环境进行多方位品读,并引进了歌曲《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 》,学生也有颇多的感受,对“朱德”这一人物形象也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当然,有的学生也对朱德的其中一句话作了质疑,平时总是说种子是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里朱德为什么会把它说成是“发芽、生根、开花、结果”。这个问题是我意料之中的,课前也作了一番查阅,发现原来朱德所说的这句话就是摘自“毛泽东语录”的。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与课堂上学生的反映,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研读文本的重要性,每教一篇文章,自己也增长了不少见识,真可谓“教学相长”也!这也是我以后的教学所要注意及努力的。

《菩萨兵》 篇八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2、学会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热火朝天”、“尽心尽力”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朱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对藏族同胞的关心与爱护,感悟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练习复述课文。会用“热火朝天”、“尽心尽力”造句。

2、朗读、理解、感悟朱德总司令的三段话,体会朱总司令对藏胞的一片深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简述红军长征背景。

2、板书课题:菩萨兵(注意“菩”、“萨”的读音)

引导学生齐读课题后据题提问:什么是“菩萨兵”?藏族同胞为什么称红军为“菩萨兵”?……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学课文。

(1)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碰到难读的词句多读几遍。

(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4)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藏族 一段 地区 同胞 朱德 翻译

糊涂 春耕 播下 糟蹋 挨饿 怨不得

不饶人 热火朝天 尽心尽力

(2)指名读词,读准字音,注意多音字“挨”。

(3)齐读词语。

(4)说说你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翻译: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本课指做翻译工作的人。

糊涂:不明事理,对事物的认识模糊或混乱。

热火朝天:比喻群众性运动或工作达到热烈、高涨的境界。

(5)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1、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读后评议。

2、指导写字。重点指导按笔顺写好笔画较多的“藏”、“播”。

三、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边读边想想这一段讲了什么?

2、藏族同胞为什么躲进深山不敢露面?师结合简介国民党军队是如何对待老百姓的。

3、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要突出朱总司令的“急”。

四、课堂作业

1、熟读课文。

2、用钢笔描红。

3、抄写课后练习3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

二、精读课文第2~5自然段

1、自由读。思考:这几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2、交流:主要讲朱总司令想办法动员藏胞回来。

3、再读,画出朱总司令说的话。

指名读“这么多天了,藏族同胞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

问:这句话表达了朱总司令怎样的心情?

指名读、齐读,体会朱总司令对藏胞疾苦的关切之情。

4、指导朗读第5自然段。

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指读、齐读,体会朱总司令深知臧民疾苦,对臧胞的一片赤诚爱心。

5、分角色朗读第2~5自然段。

三、精读课文第6、7自然段

1、自由读。

2、画出朱总司令对藏胞春耕工作关心、重视的词语。

3、指名说说所画词语。

4、指名读“要让我们播下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并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表面上讲春耕,实际上是要让红军形象在藏胞心中生根,使他们知道,红军是一心为民的。

5、指导朗读。(抓住“不能”“像种自己的地一样”、“尽心尽力”等词语。)

四、精读课文第8、9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藏胞为什么全都流下了感激的泪水?为什么会说出“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啊”?

2、学生交流。

3、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读出感叹、反问的语气。

五、总结全文,练习复述。

1、自由朗读课文。

2、说说藏胞们为什么把红军称为“菩萨兵”?

3、复述课文。

(1)提示方法:根据不同的时间段(“一天”、“第二天”、“几天以后”);也可抓住重要内容(朱总司令的话),先分段复述,再连起来复述。

(2)学生自由练习。

(3)指名复述,评议。

六、作业

用词语“热火朝天”和“尽心尽力”各写一句话。

板书:

7、菩萨兵

朱德:急坏了 怎么受得了 尽心尽力

藏民:躲 跑 返回 流泪  赞颂

我讲《菩萨兵》 篇九

《菩萨兵》教学反思

教学片断一:

(过渡)师:这时候,翻译提出去找他们。可结果呢?

学生齐读翻译的话。

理解“乌云”。师:这里的乌云,真的是指天上的乌云吗?(出示第一自然段,引导前后联系理解。)

生:不是天上的乌云,是指反动军队。

引导结合生活实际,想象说话。师:你在电视里、电影里看到过反动军队是怎样糟蹋老百姓的吗?

生1:他们对百姓想杀就杀,根本不把百姓当人看。

生2:反动军队把老百姓的家都烧了,使百姓无家可归。

生3:他们看到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就抢,甚至连一只老母鸡都不放过。

师:是呀,反动军队不把百姓当人看,对他们实施了“杀、烧、抢、掠”(板书),藏胞见了他们,能不闻风丧胆吗?

教学片断二:

教学课文的最后一部分。

1、师:看图上,这群悄悄回来的藏胞,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位老奶奶,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一个可爱的小孩子……你看到这干干净净的院子,这平平展展的土地,你会对身边的家人说些什么?或对朱德、红军说些什么?用一、二句话写下来。

2、学生写话。

交流。教师采用记者采访的形式进行。

师:请问这位藏胞的小伙子,你当时看到红军为你们做了这么多事,你说了什么?

生1:红军同志,你看我长得还算结实吧,求你们让我也参加你们的队伍,让我也能为百姓做点事吧!

师:你是藏胞的小朋友吧,你又说了什么?

生2:红军叔叔,你们为我们做了那么多的事,就像是我的亲人,我谢谢你们。

师:藏胞的老爷爷在哪里?哦,是你,你想说点什么吗?

生3:红军同志,我老汉活了这么大年纪了,还没看见过像菩萨一样的兵哪!朱德同志,我老汉向您跪下了!谢谢你们哪!

教室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体现“全面”与“综合”是新时期语文教育的一个新理念。语文综合素质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实践证明,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确是一条可行之路。加德纳的多元智能学说作为一种理论支撑,也为生活化教学的探索注入了活力。在以上两个教学片断中,教师在教学时,把教育和生活结合起来,使每个学生潜力得到发展。那么语文生活化教学实践的重要性在哪?我觉得可以结合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探讨。

一、“生活化教学”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以往的语文教学,更多地是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与语文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忽视了语文对于人的精神生命的影响。学习与生活的脱离使教学变得过于抽象、理性。“回归生活”已越来越被教育界认可。在以上的第一个教学片断中,教师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联系自己在电视、电影中的所见所闻,再谈反动军队是如何糟蹋老百姓的,就水到渠成了。这一切都源于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建立,因为生活的本质在于它的丰富性,当学习与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时,就可以利用生活资源丰富的优势,使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生动。

二、“生活化教学”发展了学生的个体潜能。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每一个体都有相对的优势智力领域,如有的孩子擅长用表演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有的擅长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有的则喜欢用语言来表述自己的观点,就是语言表达,有的侧重于形象描述,有的擅长于逻辑分析,有的个性鲜明,有的平易随和。这就是优势智力领域的差异。教学中必须尊重每个个体的智力特点,让每个个体的特殊才能得到充分展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尊重个性的表现,是关注人的个性化发展的体现。21世纪需要各种各样的才能和人格,而不只是需要杰出的个人。因此,“一个真正关注人的发展的教学设计”,“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是认知的)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生活化教学既然能尽可能多地涉及多个智力领域,那么在活动中不同的个体就可以有展示自身特殊才能的机会。如在以上的第二个教学片断中,教师创设的写话教学环节,让“语言天才”和“表演天才”有了一个展示的舞台,学生们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个性得以充分发挥。

三、“生活化教学”拓展了学生的体验渠道。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人要实现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发展,必须将所学真正理解并能学以致用。对此,生活化教学正可以发挥它独特的优势,利用丰富的生活资源,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拓展了学生的体验渠道。生活化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在学习内容与学生体验间建立联系,使新学内容能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达到真正理解,这是优化学习过程的有效途径。比如在第二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创设了一个“藏胞看到干干净净的院落子,平平展展的土地后说话的”生活情境,以实现对文章主旨的深刻理解。学生把自己定位成藏胞的小孩子、姑娘、老爷爷等等,说话的语气,表演的神态,活灵活现。特别是那位藏胞的老爷爷,“红军同志,我老汉活了这么大年纪了,还没看见过像菩萨一样的兵哪!朱德同志,我老汉向您跪下了!谢谢你们哪!”赢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创设生活情境的主人,他们在自己创设的情境里,深刻地领悟了“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在这样 的情境中,教师不必作深奥的逻辑分析,学生就已经比较轻松地达到真正理解。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7《菩萨兵》课后反思

在还没有上《菩萨兵》这课前,我真有点儿担心,因为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已与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孩子们会喜欢这样的课文吗?为了上好这课,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并且课前也布置学生找一些红军长征途中的故事。在教学《菩萨兵》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的教学:

一、注意背景的补充

上课前,为学生补充有关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知识是十分有必要的,否则学生很难体会“军队”的概念,也不能理解“鱼水深情”的含义。在课堂上,我简述红军长征背景,补充这段资料,让学生知道红军为什么会到藏族地区,也能体会历程的艰辛,对理解“休整”一词有很大的帮助。

二、注意重点语句的教学

师:为了抓紧春耕的时间,第二天,在帮助藏胞春耕的动员会上,朱德同志对大家说:“我们不能让藏胞来年挨饿,我们要像种自己的地一样,尽心尽力地把地种好,要让我们播下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自由读一读朱总司令的话,说说你理解了什么?

这篇课文中,朱德总司令说:“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是课文的重点理解内容,学生理解了这句话,对于理解课文主题,理解为什么称红军为菩萨兵这一教学难点也就水到渠成了。这一句有两层意思,一层是红军为藏族同胞春耕,自然要播种,种子就会发芽、生根、开花、结果,说的是农作物生长的过程;另一层意思是说红军在藏民居住区的所作所为,红军爱民的形象会像种子一样,播撒在藏族同胞的心里,从而会得到藏族同胞的理解和支持的。绝大多数学生理解这句话的第一层意思没有费力,但在理解更深一层意思的时候有点卡壳的现象。一开始的时候,我有点着急,课文讲到这里,学生对文本应该是很熟悉了,理解出深一层的意思应该很自然啊。我又一想,这些还都是些三年级的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能力还不够强,所以我先将这个“难点”暂时“丢在一边”。在孩子们体会到藏胞的态度转变,通过表演走进了藏胞心里之后,这个“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三、造句的处理要灵活

“尽心尽力”是要造句的,我在之前进行了铺垫,问学生:“你们在做什么事会尽心尽力或者什么情况下应该尽心尽力”,用谈心的方法教学,如果学生能够答上来,那么造句也会水到渠成了。

《菩萨兵》教学反思

“菩萨兵”这篇长征小故事,在上之前,我思考:这个故事想教给什么?以什么为主线?从哪入手?深研教材后,我决定以朱德领导的红军对藏民的爱为主线,以藏胞的误解——解除误会——感激为侧线,从而得出军爱民,民拥军的军民一家亲的真挚情感。并决定从朱德的“两急”为突破口而展开教学。

朱德的“两急”为:一急藏胞在山里怎么受得了?,二急耽误了春耕怎么办?抓住 “急坏了,怎么受得了” “赶紧、尽心尽力” 等关键词语,体会朱德总司令想藏胞所想,急藏胞所急,充分体现了朱总司令对藏民的关爱,并把藏胞当成亲人看待。

本篇教学的重点是引领学生体会军民鱼水情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先是红军“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然后让学生回头去思考“红军到藏区来干什么的?”,从文中内容得出:他们是准备修整一段时间的。为什么要修整呢?从这里引出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的危难和艰辛,体会红军在这样艰苦劳累的情况下没顾上片刻的喘息就投入到繁重的劳动当中,并把藏民的“土地整治得平平展展”,面对这样的情竟,面对这样的军队,藏民们发自内心地说出了那句话“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啊!”。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把落脚点只放在朱总司令上,从这句话的理解中,我们知道这篇文章不是单单歌颂朱总司令的,而是歌颂朱总司令这支队伍的。

这篇文章以《菩萨兵》为题,此时,因为有了以上环节的铺垫,师再来解释“菩萨”一词,引导学生理解“菩萨”一词不是迷信,而是一种信仰,“菩萨”是佛教用语,指修行到了一定程度,地位仅次于佛的人,这也是菩萨一词的本义。而在这一课中其意思还有着“心地慈善的人”的意思。而藏民们称朱德为菩萨一样的司令,称红军为菩萨一样的军队,那是藏民对红军最高的赞誉啊!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地体会藏民的心情,这时抓住“几时见过”这句话,追问学生:“那他们原来见过的是怎样的军队呢?”,孩子们从平日的电影电视中获得的经验,脑海里很快就浮现出“烧杀抢掠、强盗一样的军队”的画面,真正理解藏民们真是“吃尽了反动派军的苦头”,这样的对比,起到了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样的引导,也让学生理解了军民鱼水情是这样建立起来的。

这篇文章传递的信息非常多,仅仅靠课文的理解,肯定是不够的,因为对于孩子来说,这里的未知数太多了,因此,用这一课引领学生读读长征方面的书,还是可行的。学生如果能主动去读了,长征就不会那么抽象了!

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当学生在理解“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时遇到了难处,对于省略号,大多数学生很难理解这里到底省略了什么,虽然有个别同学说出了我心中的答案(红军在藏族同胞心目中的影响,就想植物的生长,一季又一季,一年又一年,永远长存,不会消失。),但并不能代表大多数同学都理解了。怎样要让学生自然地理解这样的句子,我想,还应该自然引导,随机点拨,切不可生拉硬拽。

《菩萨兵》 篇十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3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师:为什么藏族同胞要用“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来称赞朱德以及红军?

二、    探究

(一)第一自然段

1、师说第一句话

2、可藏胞们是什么反应?

3、他们为什么躲进深山不敢露面呢?

4、读好最后一句话:这下可急坏了朱德总司令。

5、朱德总司令为什么会这么着急呢?

(二)让学生在课文中找朱德总司令说的三段话

(三)学习第二—五自然段

2、第五自然段朱德总司令说的一段话

(四)学习第六—七自然段

朱德在春耕动员会上的讲话

(五)学习第八——九自然段

1、默读第八、九自然段

2、想象一下藏族同胞“全都流下了感激的眼泪”是什么样的情景

3、指导朗读

三、总结全文

1、开火车复述全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说说现在的人民解放军继承了红军的什么光荣传统

1、第二自然段朱德总司令说的一段话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10篇《《菩萨兵》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305 4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