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赋教案【优秀7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差异网为您精心收集了7篇《前赤壁赋教案》,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前赤壁赋教案 篇一

教学目的:

1.了解“赋”这种文体的特征,鉴赏音韵美和意境美。

2.培养学生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

3.结合作者的处境,体验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感悟作者的情感变化,品味语言之美。

2.体会景、情、理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

教学方法:

诵读和鉴赏运用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语设计

在日本的千叶,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立着这样一块石碑,上面写着这样两个字:虫二。许多人到此不解其意,后郭沫若作了妙解,他说这两个字应分别加上两个边框,读为“风月无边”,是盛赞此地之美的。

而我们今天要鉴赏的《赤壁赋》,就是借咏无边风月而抒怀的。文章的作者是苏轼。

二、展示赏析重点

1.感悟作者的情感变化,品味语言之美;

2.体会景、情、理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

三、教师范读课文

目标:订正字、词的读音

关注作者感情的变化

四、师生共同解读赏析(重点、难点)

·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琢磨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理清本文的线索。

·解读赏析(重点:第一、三、四段)

第一段:景(以学生的活动为主)

逐层设疑:

第一段作者写的是什么内容?

是什么样的景?

看到这样的景会有什么样的心情?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景月出东山徘徊斗牛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教师点拨:

写得真美!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幽雅而宁静,苍茫而朦胧,果然秋景如画,风月无边,一路乐景。看了这样的文字,我们真的很佩服苏轼:“除却诗酒何所癖,独于山水不能廉。”

正是这美景激发了作者的心旷神怡之情。此一乐也:山水之乐,诗酒之乐。再来欣赏一遍。(全体女生读)

·知人论世

以第二段(过渡段)为契机介绍苏轼的人生经历,重点是政治上的坎坷遭遇,为三、四段的情理理解作必要的铺垫。

第三段:情

·歌声和箫声引发了悲情悲意。悲什么呢?悲的内容是什么呢?

·学生齐读、体会

·学生自己看书思考、分类

·相互借鉴、争辩、质疑

·教师点拨、师生共同总结。

无枝可依

情英雄安在悲

人生无常

第四段:理(在诵读中理解、品味语言)

·他怎样来排遣这种悲苦郁闷之情呢?

盈虚有数物我无尽理

清风明月与子共适

·这样深奥的道理,远隔千年的描述,今天我们读来并不感到晦涩难懂,为什么?(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补充《定风波》帮助理解。

·你认为当时真的有这样一场主客答问吗?

·学生畅谈感受、认知,教师明确:

主客答问是赋的传统手法;

苏轼借此抒怀,有无并不重要。

教师强调:

正是用这种观点看待万事万物,作者的悲怨也就得到了思想上的解脱。回归自然,融于自然,在恬淡幽静、气氛清新的清风明月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可以说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随遇而安的。慰藉,但又何尝不是一种苦难后深悟的旷达。思想矛盾解决了,心胸也随之旷达超脱起来。因此,客喜而笑,感情也一扫悲伤而变得开朗乐观----主客畅饮,酣睡达旦。

·总评苏轼:展现其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五、赏析构思选材技巧

重点:景、情、理的关系

教师明确:

常言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作者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的景物之中而忘怀了世俗的欢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达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那么,前后两“乐”相同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

如下图:

景(乐—山水之乐)理(乐—达观之乐)

情(悲)

情因景生景以情显移情于理

风月不老先生未亡

教师强调:

全文融景、情、理于一炉。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我相适。其间杂以呜呜箫音,悠悠古事。体物写志,不离眼前景;议论、抒情又不囿于眼前景。真的是:

情因景生,景以情显,移情于理。

今天我们重读此篇佳作,无论是作者的文学才华,还是他的人格品质,都让我们感到:

风月不老,先生未亡。

六、研究性学习

比较阅读;

苏轼《后赤壁赋》

《念奴娇·赤壁怀古》

《记承天寺夜游》

参考篇目:

林语堂《苏东坡传》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板书设计)

赤壁赋

苏轼

景(乐—山水之乐)理(乐—达观之乐)

情(悲)

情因景生景以情显移情于理

风月不老先生未亡

高二语文《前赤壁赋》优质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学习重要的实词、虚词和重要的文言句式,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诵读课文体悟和鉴赏文章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3、理清本文结构和感情发展过程。

教学重点:

1、学习重要的实词、虚词和重要的文言句式,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理清本文结构和感情发展过程。

教学难点:

1、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理清本文结构和感情发展过程。

教学方法:

指导阅读法,点拨法,讨论法,分析法,归纳法

教学设计:

个性设计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朗读课文和上节课自学情况导入本节课教学。

二、讨论解决课文中的语言难点。

1、分组讨论,解决问题。

2、老师点拨讲解语言难点。

三、展示学习讨论结果,了解学习情况:

1、老师对重点问题提问,学生回答。

2、学生互相提问,检查学习效果。

3、教师点评、补充、总结讨论的结果(也可让学生总结)

四、研读课文、思考讨论问题

1、总结本文各段的内容。

2、文中人物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前赤壁赋教案 篇三

课文解读】

此赋作于北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谪居黄州时。

全文以风、水、月为主景,以作者泛舟赤壁过程中的感情起伏为主线,写景叙事生动有味,且在写景叙事中注入了作者浓郁的主观感情,显得神情飞动,诗趣盎然,尤其在景与情交融之外,从物我之间即主客观的契合之间生发出哲理的意蕴,可谓借景抒怀、寓情于理的脍炙人口的哲理小赋。

因此,从“苏子愀然”从下主客对答的两个自然段,应是全赋的重心所在。

主客对答是赋体中传统的表现手法,主与客都是作者人的化身。在这篇赋里,客的观点和感情是苏轼的正常感受和苦恼,而主人苏轼所发抒的则是他超脱地俯察人与宇宙之后的哲学的领悟。前者沉郁,后者达观;前者充满人事沧桑与吾生有涯的感慨,后者则表现了人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心灵净化的境界。

但这种意蕴都不是藉抽象的灰色的言语表达,而是诉之于赤壁之游的特定环境、条件和由此引起的感触,因而才有形象性、感染力和渗透力。一方是由月夜秋江联想到与赤壁有关的一代枭雄曹操及其诗句,由诗句联想起曹操挥兵江南、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进而产生了“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山川遗迹空自留的感喟,转而抱恨人生苦短,江山无穷,飞仙遨游乏术的无可奈何;一方则就眼前的江水与山月作比,以川水的逝去而河流依旧,月的圆缺而见消长的现象,阐发变与不变的瞬间与永恒的关系,归结到一个人对人生苦旅中所遭遇的荣辱得失、寿夭生死应该淡然处之,因为人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死亡不过是回归大自然的另一种方式罢了,何不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中,以陶冶大自然的豁朗情怀去超脱无谓的苦恼。这两方面的情理,无非都是苏轼在贬谪生活中的郁苦情结以及要求解脱郁苦情结的旷达态度的表露。

然而,作为全赋重心的主客对答部分,如果没有前两段为之创造环境气氛,培养情绪,那么主客对答的感情宣泄和哲理阐发,就不能产生出色的效果,就失去了赖以生成的基础。首段是点题,描写赤壁泛舟的情景:清风徐徐,月光溶溶,雾气朦朦,水光融融,主人举杯劝客,主客深情诵诗,彼此都陶醉在初夜江上的泛游之中,仿佛置身于神游太空的仙境里。接着,第二段是由轻松到沉重,由快乐到抑郁的过渡,乐而扣舷而歌引出了幽咽抽泣的洞箫声,霎时就转向了不可名状的悲怆、惆怅,这一过渡宛如行云流水,自然圆转,令读者不知不觉地为这种感情的跌宕抑扬所吸引,迫不及待地倾听下面的对话,并且会心地赞同下文的对话乃是天然合成、入情入理,正如对话结束,愁结解脱以后的喜笑重酌也是情理所趋一样。全赋的架构谋篇堪称天造地设,无瑕可击。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识记

掌握实词“属、如、和、遗、危”等,了解名词作状语、使动、意动等词类活用现象,学习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文言句式。熟悉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及有关“文赋”的文化常识。

2、理解

(1) 了解本文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景、情、理交融的艺术特色。

(2) 理解作者身处逆境、不计荣辱的旷达情怀。

(3) 体会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探究

苏轼散文语言的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

1、 掌握景、情、理交融一体的艺术特色。

2、 学习苏轼清新流畅,骈散结合的语言风格。

难点:

1、理清全文“乐——悲——乐”的感情线索。

2、理解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设计思路】

本文以诗一样的语言抒写江山风月的清奇和作者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感慨,又通过客与主的对答,水与月的譬喻,探讨宇宙与人生的哲理,表现作者在政治上受到挫折时的苦闷心情和当他从庄子、佛家思想出发观察宇宙人生时的洒脱态度。基于此,教学时,首先以“读”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去整体感知文中的画意、诗情、哲理,然后在熟读全文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主答问答部分,仔细体味其“情”其“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在逃离纷扰的世事,醉心于自然美景中时,往往会产生超尘脱俗的奇思和神往。那么,被贬他乡的苏子面对赤壁江天风月,又萌发了怎样的出世之想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品读课文《前赤壁赋》,与苏轼共举金樽邀明月,叩问宇宙与人生。

(二)整体感知

1、题解及背景介绍。由题目可明确本文的文体是赋。什么是赋?赋是我国古代文体,盛行于汉魏六朝,是骈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通常用来写景叙事,也有以较短的篇幅抒情说理的。《前赤壁赋》摆脱了过去一些怀古赋和问答体赋的写法,而把记游散文的方法运用赋中来了,将景与情、主观与客观、古与今、幻想与现实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对背景的介绍应稍详些,要点包括:①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八月,苏轼对王安石某些新法持不同意见,新党李定等人从他的诗篇中摘引了一些讽刺新法的句子,指控他诽谤朝廷,苏轼因而被捕,关押在御史台狱,在狱一百多天,史称“乌台诗案”(御史台称乌台)。②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③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到黄州城外赤鼻矶游览,写了《赤壁赋》;同年十月他再游此处,写了《后赤壁赋》。

2、注重认知。第一步: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明句读、听出语气,同时对不理解之处作上标记。第二步:学生自己朗读课文,进一步读通全文。第三步:学生根据注释默读全文,从字词句角度读懂文章。教师应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文言词语的特殊现象(一词多义,如“属、如、和、遗、危”等。词类活用,如使动用法,“舞”、“泛”等。文言句式,如宾语前置,“而今安在哉”;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和初步探究苏轼散文语言的特色(语言生动精炼,《前赤壁赋》全文以散句为主、间用骈句和韵语,词采华美,音韵铿锵,亦文亦赋,严谨工巧;明快自然,不事雕琢,《前赤壁》中几乎没有一句难解之语,却能将难绘之景、难达之情、难言之理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苏文还十分讲究修辞,使语言臻于至美,如《前赤壁赋》中使用的最多的是对比或对文手法,可结合练习二进行说明和品味)。

3、理清思路。可设置以下问题导读:①阅读首段,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幅秋江月夜图。②作者面对美丽的秋江月夜之景“饮酒乐甚”,为什么又转乐为悲?③“主客问答,抑客伸主”是赋的传统表现手法,作者借此形式,实际上是与自己进行思想的对话。说说这种表达方式的作用。④本文以什么为线索? 结合上述问题,学生可以同桌之间进行讨论、回答。最后达成这些基本的共识:①七月十六的夜晚,赤壁江面,辽阔无际。清风徐徐,拂面而来,平展如镜的水面上泛起层层涟漪。玉盘般的月亮从东山之上冉冉升起,在南斗和牵牛星之间流连徘徊。江上雾气弥漫,水天一色。②作者毕竟经历“乌台诗案”不久,身处“江湖之远”,怎么能真正地“乐”起来呢?因而诗兴大发,“扣弦而歌”之后,对景怀人,不免莫名的惆怅袭上心头,再则歌中哀怨淡淡,客人的洞箫如咽声声,更加重了伤感,渲染了悲情。③作者借此手法,使文势形成波澜,将内心丰富、复杂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加强了艺术表达效果。④课文有两条线索,除了外在的时间线索之外,还有一条内在的感情线索“乐→悲→乐”。

(三)点击“重点”

① 让学生分扮主客角色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要求读出结构层次,读出情感色彩,读出哲理意蕴。

② 要求学生仔细阅读第三、四自然段,并找出表达客人思想感情和主人哲理顿悟的句子。

③ 以六人为一小组,讨论完成练习一。分小组讨论前,要明确讨论的问题:结合第三、四自然段,说说作者借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作者从“变”与“不变”的角度,阐发了怎样的哲理?指定小组负责人。讨论中应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作好全部发言人的记录。讨论结束后,要求各学习小组的中心发言人整理发言记录,发表意见,陈述理由,并允许不同见解的出现。至于练习一的共识性答案要点可参考“文本解读”部分。 教学设计

(二)

【教学目标】

1、识记:

归纳前、后《赤壁赋》中关键字、词、句子文言特点。

2、理解:

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从主旨、内容、表达技巧等角度分析总结其异同,从而进一步提高古文阅读的鉴赏能力。

3、探究:

苏轼的儒、佛、道思想在两赋中的反映。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从主旨、内容、表达技巧等角度宏观地分析总结前、后《赤壁赋》的异同。

难点:理解两赋中所表现的苏轼的复杂思想。

【设计思路】 本课型设计为“宏观比较阅读课”。所谓“宏观比较阅读课”就是着眼于文章的主旨、内容、表达技巧等整体阅读方面,让学生学会从整体和宏观的角度来高屋建瓴式地把握全局。这样的阅读方式,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快、更准确地进入阅读学习的角色;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比较中运用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尝试着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初步鉴赏作品的主旨、内容、表达技巧等目的。

该课型着眼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学,安排了三个重要的教学板块分两课时完成:归纳关键字、词、句的文言特点,相同点的归纳分析,相异点的区分理解。这样有利于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并加以归纳整理、比较分析。

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模式进行比较赏析,是因为小组合作学习是集中体现建构主义思想的活动方式,学生主动参与真实性的活动和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批判性和创造性思考,并在与其他成员的协商过程中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营造出一个脑力震荡,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时年四十七岁的苏轼所写赤壁二赋在我国文学史上传为美谈。文天祥《读赤壁赋》云:“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头河漫游。”王世贞《游赤壁二首》说:“赋是双珠可夜明。”清代批评家金圣叹在《天下才子必读书》中评论前后《赤壁赋》道:“若无后赋,前赋不明;若无前赋,后赋无谓。”可见两篇《赤壁赋》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苏轼当年的所思所想。那么,我们现在就来感受、品味苏轼在二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吧。

(二)比较阅读赏析

教学板块之一:归纳关键字、词、句的文言特点

1、 请学生分小组进行默读、正音。

2、 请各小组挑选代表朗读,全班同学一起正音:

《前赤壁赋》:幽壑(hè) 嫠(lí)妇 舳舻(zhú lú) 槊(suò)

《后赤壁赋》巉(chán)岩 虬(qiú)龙 鹘(hú) 冯(pīng)夷

3、 请各小组分别按照下列的归类,从课文中寻找到相应的字、词、句。

(1) 名词作状语:

《前赤壁赋》:西、东——向西、向东

《后赤壁赋》:横江东来——向东

(2) 名词动用:

《前赤壁赋》:顺流而东也——向东流去 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

《后赤壁赋》:履巉岩——踏 羽衣——穿着羽衣 掠予舟而西也——向西飞去

(3) 使动、意动用法:

《前赤壁赋》:舞、泣——使„„跳舞,使„„哭泣

《后赤壁赋》:顾而乐之——以„„为乐

草木震动——使草木

(4) 特殊句式

《前赤壁赋》:倒装句: 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定语后置 而今安在哉——“在安”宾语前置

《后赤壁赋》:倒装句:步自雪堂——介词结构后置

归而谋诸妇——介词结构后置

曾日月之几何——定语后置

省略句:揖(于)予

固定格式:如此良夜何? 教学板块之二:相同点的归纳分析

1、 引导学生就两篇文章的体裁、主旨、写作方法三个方面来归纳分析相同点。

2、 学生分组讨论,畅所欲言,记录、整理发言内容。

3、 师生共同对各小组的发言进行辩伪、取舍、论证、总结。

相同点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 体裁:两文都属于赋体,但改革了两汉古赋、六朝骈赋、唐代律赋等一贯骈偶丽辞的风格,注入散文化的语句,简直是体格新颖、意味隽永的散文诗。

② 主旨:两文都是以江山风月之乐和老庄齐物思想来消解政治失意的苦闷,抒发对宇宙万物“常”与“变”的体会。

③ 写作方法:两文皆采用借景抒怀,寓情于理,虚实相生,抑扬结合的表现手法,将画意、诗意、哲理融为一体。

教学板块之三:相异点的区分理解

1、 再次分组朗读两篇课文,体会各自的特点。

2、 引导学生就内容、结构、语言三方面的相异点展开讨论。

3、 各小组代表发言,归纳讨论结果,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争辩、补充、总结。

(1)内容:

《前赤壁赋》是记夏历七月十六夜的江游,本篇是记十月十五夜的江游,读者首先能感受到的是两赋因季节不同而呈现的景物的变化。前赋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一派新秋的景象;后赋是“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初冬江上之景,除了时令景色外,两次夜游的起兴和游程也大不相同。第一次是有目的、预先计划好的月下泛舟,人不离舟,所写的只是江与月,感情和议论也围绕着江与月而发,一气贯彻;这一次却并无江游的预谋,在散步中为“月白风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兴,才再度泛舟的,而且还舍舟登山,山游后又复舟游,过程曲折得多,展示的景色也因之而繁富。但更重要的区别是,前赋是作者以自己出面,发表了一篇议论,写的是舟中发生的实事;后赋则用道士化鹤这一俨然是印证前赋“羽化而登仙”的虚幻故事,作为高潮也作为余韵,以抒发超脱的情怀。

(2)结构:

《前赤壁赋》:在泛舟赤壁的过程中穿插主客问答的两个自然段,运用主客对话手法抒写跌入人生的苦闷,又从旷达中得到解脱。

《后赤壁赋》:既有生动的景物描写,又有传神的情事叙述,造就了似闲散而非闲散的笔墨,尤其是文章结尾部分对道士化鹤掠舟而过又到斋中相见的描述,将情节置于若疑若信的恍惚的梦境之中,透露了作者精神升腾入大自然的旷达之思,传达出“庄周梦蝶”的亦真亦幻的意趣,隐喻了“乌台诗案”一事,虚实相生,波澜迭起,结构跌宕而又紧凑。

(3)语言:作为赋,《后赤壁赋》比《前赤壁赋》更散文化,对偶句少,不用典故,但音律依然有韵文的铿锵。

(三)拓展探究:

(1)问题设计:苏轼的儒、道、佛思想在两赋中的反映。

(2)各小组展开讨论,形成一个书面发言的“纪要”。

(3)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碰撞、整合,明确以下要点:

① 苏轼的思想比较复杂,政治上他从儒家思想出发,排斥老庄为异端,然而老庄的“无为而治”思想又同他的“法相因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的政治主张有其一致之处;生活上更多地表现了佛、道二家超然物外,无章的洒脱态度。

② 他一生在政治上虽屡受挫折,在文学创作上始终孜孜不倦,没有走向消极颓废的道路。

③ 《前赤壁赋》所谈哲理,受到庄子相对主义观点的影响。但他吸收了其中的积极因素具有辩证思想。他以变与不变之理来解客之悲,又以陶冶大自然的旷达情怀来解客之闷。作者在言论和行动均不得自由的逆境中,不怨天尤人,不消极颓丧,而是表现出一种乐观、旷达的思想和随遇而安的生活情趣。《后赤壁赋》通过道士化鹤掠舟而过又到斋中相见的幻觉,透露出作者超然物外,随缘任化的道家精神,将自己升华而与大自然合为一体——孤鹤、道士与作者的形象虽三而一 ——传达出“庄周梦蝶”的意趣。

高二语文《前赤壁赋》优质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增加文言积累,积淀文言语感。

2.体会景物描写之中深沉的感情,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品味如散文诗一般精练优美的语言。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

4.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5.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本怎样表现苏轼的情感变化;

2、领悟景、情、理三者如何相互交融。

教学设想

学习古代文学作品,我认为既要考虑文学作品的本质特点,又要揣摩课文的个性特征。作为一篇赋,我觉得应该把握其景、情、理相互交融的特点;针对本文,我又以其线索——苏轼的情感变化为重点组织教学。再者这篇文本要求全文背诵,应把朗读、背诵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方法

诵读法;提问法;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请大家欣赏两幅对联:

1、 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

2、 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

介绍乌台诗案情

二、 简介作者

林语堂在他的《苏东坡传序》中写得十分明确而详尽:“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花二年(l057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拓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三、作品及背景

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危机重重,一大批有政治抱负和社会责任感的文人士大夫要求变法改革,青年苏武也积极参与其中,多次上书并提出“丰财”、“强兵”、“择吏”的建议虽然如此,但由于他希望对改革应采取温和态度的政治主张和坐而论道的书生意气。使他没有认识到当时豪强兼并土地带来的对会危机,所以,宋神宗初年王安石推行新法时,苏轼倾向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反对新法,成为统治集团内部权利更迭的受害者

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湖北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鼾矶;又因为山崖陡如一而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

《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文,体物写志也。”可见赋要做到“体物”与“写志”的完美统一。

探究:赋是古老的文体之一。“体物”即描摹景物,“写志”指作者要表达的主题,“体物”与“写志”要高度统一。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 篇五

一、教学目标1、  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2、  体验苏轼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辩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3、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二、教学重点难点1、  解读苏轼情感变化的真实缘由。2、  体验苏轼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辩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3、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三、教学课时:3课时(本教案是第2、第3课时)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前确定“走近苏东坡”主题阅读并制作语文小报、   确立研读小组等。五、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序幕:用优美的画面及音乐背景创设和谐良好的教学氛围和情境。 (一)、导入人生“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这段话是今年已入选为国家优秀经典剧目《班昭》中的一段精彩台词。我认为它同样可以用来概括苏轼在黄州期间那段苦难而又不平凡的经历。苏轼因“乌台诗案”含冤身陷囹圄一百三十天后,他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被人押着来到满目荒凉的黄州,一代名人与鱼虾麋鹿为友,与樵夫渔民为伍,苏轼感受到了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孤寂和悲苦。于是他多次来到人们传说中的古战场赤壁,去寄情山水、凭吊古人。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他用《念怒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为他苦难多变的人生作了最精彩的诠释。那么今天就让我来欣赏其中的《前赤壁赋》这篇千古美文,共同感受这位大文豪的心路历程吧!(二)、朗读要求学生边听配音朗读,边想象苏轼笔下的赤壁美景,随后交流自己最喜爱的一句描写美景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三)、研读讨论:问题一: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有怎样的变化?饮酒乐甚——→愀然——→喜而笑 (乐 )——→(悲)——→(乐) 问题二:

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为何而乐?乐: 清风明月、水天一色(景美)朦胧迷离、羽化登仙  问题三:

苏轼的悲又从何而来?  从歌声中来         (政治失意)从箫声中来         (箫声幽怨)从历史人物中来     (人生无常)从个人境遇中来     (生命短暂)  问题四:

苏轼又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1、  探究第四段的思路、说明分层理由;分别用一对表示矛盾关系的词语来概括层意。可分为两个层次:一:变与不变 二:取与不取(注意抓住“且夫”等关键性词语来理清思路) 2、  从文中找出苏轼关于水、月、人“变与不变”的词句,并深入理解。变                  不变逝者如斯  (水)       未尝往也  (水)盈虚者如彼(月)       卒莫消长也(月)时刻在变  (人)       无尽也    (我)(水、月、人都是既变又不变的)  3、比较客与苏轼关于物和人在“变与不变”的问题上,观点有何不同?并加以分析。物            人客: 无穷  不变      须臾  变化  (片面)  (悲) 苏轼: 物与人都是既变又不变    (全面)(喜) (用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分析问题,这是一种理性的思辩。)  4、请学生从已学过的课文中,寻找事例来证明“变与不变”之理。 5、分析第二层“取与不取” 取                  不取清风明月            非吾之所有(大自然是一部抚慰人心灵、开阔人胸襟、陶冶人情操、启迪人智慧的百科全书。) 小结:苏轼的悲情从哲学思辩中、从自然美景中解脱了出来,这种理性的思辩使他乐观旷达。  问题五:苏轼是如何得到了永恒的? 人格魅力:辩证处世、正直进取、旷达乐观、        真纯淳朴、胸怀天下等文学成就:文: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苏黄”(苏轼、黄庭坚)词: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辛”(苏轼、辛弃疾)等 文化遗产:书画成就 :“宋四家”(苏轼、蔡襄、黄庭坚、米芾)《前赤壁赋》被董其昌誉为“《兰亭》之一变也”)食文化(东坡肉等)酒文化(自酿养生酒)茶文化(自制紫砂壶)服饰文化(东坡帽、东坡巾等) 为官政绩:疏浚西湖、修建苏堤、 兴办医院、学校等为民办的实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泽被后世。 (四)、反馈交流1、             结合这次“走近苏东坡”的主题阅读,谈谈你的阅读收获。 2、教师用多媒体交流自己阅读收获并作总结。老师的一点体会与学生共享:“人生最难抛的是荣华”。哲学思想和理性思辩使苏轼悟透功名利禄,荣华富贵是身外之物,如过眼云烟,不必强求。“人生最难耐的是寂寞”。集文化之大成的苏轼用丰厚的人文底蕴让自己在寂寞中淡泊沉静下来,与自然山水对话,与历史人物对话,与自己的灵魂对话。寂寞也使苏轼在孤灯下写完了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寂寞使苏轼如此美丽。寂寞使苏轼真正地成熟。   (五)、读写结合根据作文命题,结合你对苏东坡的了解,补写XX年重庆高考满分作文《独上高楼》第二段,注意文意贯通。 独上高楼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题记曾经以为,古代文人的生命会简单而明了,时代赋予他们简明的期望:入相出将,封妻荫子。然而,是谁?偏偏要在抛开那些世俗的期望,独上高楼,为自己的人生另择一条路?是黄沙漫天,北风吹雁中骑驴高歌的歌者么?是以霓为线,以虹为钩的海上钓鳌客么?是遍访青山绿水、且歌且行的游者么?在那个烟花三月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是歌功颂德,取悦帝王换取高官厚禄;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在朝要高力士脱靴磨墨,在野要放白鹿于青崖之间。于是你注定要孤独,“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然而你傲然,“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而当我们回望唐朝,站在盛唐中间的不是帝王,而是你啊!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亮,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半个盛唐。 二、苏东坡   三、辛弃疾是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的江南游子么?是恨古人不知你为狂人么?是不啼轻泪长啼血的悲鸟么?在那个崇尚享乐的年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吟花弄月,卖弄诗文罢了,而你偏要独上高楼,“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一边是“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另一边“香车宝马香满路”,而你,执意要做灯火阑珊处的伊人。你痛斥,“君莫舞,君不见,“一出好戏要有好的开头,一堂好课要有好的开端”。要让学生在一上课时就集中精力、神情专注进入状态,自然地进入学习境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认为教师有必要在新课的导语上做精心的设计,以利于大面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情绪、注意状态等,使教师的授课能象磁铁一样吸引住学生的心魄,使他们对所学知识产生新奇感,从心理上对学习产生探究性倾向,思维应运而生,并诱发他们对高层次学习的需求。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最喜欢利用诗文名句来设计一些既紧扣课文又富有文化文学品味的新课的导语,能有益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他们能高效的接受知识,从而提高他们语文综合素养。诗文名句是浓缩的精华,它们的内在的美是令人咀嚼不尽的,设计导语时,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诗文名句,不但能够很快地渲染一种诗情画意的典雅气氛,而且能创设“先声夺人”审美情境,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的语文味,体现出鲜明的抒情格调,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这种熏陶不仅有利于语文学习本身,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康发育。例如在讲《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时,我用了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诗句:“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这句哀婉凄美的诗句一下子使学生感受到了生命的短暂、青春的稍纵即逝,接着学生也很自然地跟着老师的思路去探讨《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中的“美丽”,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百年、得到永恒?阅读课文后,学生也就被美丽的居里夫人不被上帝所给的美形所累,而是有大志,有大求,追求永开不败的美的伟大人格而深深感动。 “‘佛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檫肩而过。’老师喜爱毕淑敏这位女作家是因为我有一次看到了她作品中用了的这句话。”这是我上《我很重要》一文时用的一句导语。富有禅意、充满哲理的语句一下子吸引了还在嬉笑的学生,感受到了生命的神圣而庄严。他们对人生的思考的角度也就更深广了。我发现不仅学生在学《我很重要》一文时很投入,而且课后对毕淑敏其它的作品也有所涉猎。他们在课前演讲、作文甚至周记中也喜欢经常引用到这句话,表达自己对自然、人生、社会的认识和感悟。又如我在上《前赤壁赋》时,用了XX年被入选为国家优秀经典剧目《班昭》中的一段精彩台词来设计新课的导语。“人生‘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这段话是今年已入选为国家优秀经典剧目《班昭》中的一段精彩台词。我认为它同样可以用来概括苏轼在黄州期间那段苦难而又不平凡的经历。苏轼因“乌台诗案”含冤身陷囹圄一百三十天后,他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被人押着来到满目荒凉的黄州,一代名人与鱼虾麋鹿为友,与樵夫渔民为伍,苏轼感受到了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孤寂和悲苦。于是他多次来到人们传说中的古战场赤壁,去寄情山水、凭吊古人。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他用《念怒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为他苦难多变的人生作了最精彩的诠释。那么今天就让我来欣赏其中的《前赤壁赋》这篇千古美文,共同感受这位大文豪的心路历程吧!”优秀经典剧目《班昭》中的一段精彩台词,使学生也更形象深刻地理解了“文章憎命达、穷而后工”等创作原则,给学生解读《前赤壁赋》提供了一个更高层次的起点。接着老师就可以很自然地引入课堂讨论的主要问题:黄州时期,苏轼面对荣辱得失是作出了怎样的理性思考,从而使他走出悲情?用富有文学文化品位的哲理性美文来导入课文,使整堂语文课也更具思想性。语文是一门充满诗意和激情的学科,语文的活力、灵魂和生命是诗意文化和文学品味。对一个语文老师来说,不但要有又专又博的知识、敏捷的思考能力去驾驭整堂课,还要有深厚的文化文学底蕴、娴熟的语言素养和良好教育机智去精心设计新课导语。教学语言不同于普通语言、它是在逻辑语言、科学语言、文学语言的基础上提炼升华而形成的、为浓烈的感情浸泡透了的、形象化的、韵律和谐而又优美动听的语言。教师运用这种审美化、情感化了的语言去设计新课的导语,就能极大地唤起学生的感情,充分显示出教学语言“以情激情”的巨大美感作用

高二语文《前赤壁赋》优质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掌握一些基本文言句式。

2、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

3、体验苏轼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辩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学习文言句式。

2、了解情感基调在主客问答之间的跌宕起伏。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人生“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这段话是今年已入选为国家优秀经典剧目《班昭》中的一段精彩台词。我认为它同样可以用来概括苏轼在黄州期间那段苦难而又不平凡的经历。苏轼因“乌台诗案”含冤身陷囹圄一百三十天后,他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被人押着来到满目荒凉的黄州,一代名人与鱼虾麋鹿为友,与樵夫渔民为伍,苏轼感受到了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孤。

《前赤壁赋》中苏子论辩策略的分析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担任挂名的团练副使。经过了这次几乎遭遇死神的危机,苏轼的精神处于极大的苦闷中,对于宇宙人生,对于生命也有了新的思索。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前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充满了浓郁人生哲思,又兼具诗情画意的美文。文章用主客对答的方式,展现了苏轼思想中对于宇宙人生和生命长短两种认识的斗争。文章的结尾,客人在主人的一番解说之下,思想豁然开朗,精神振作起来,显示了苏轼思想中积极乐观的一面战胜了消极悲观的一面。这几乎已成了人们对这篇文章的共识。

不过,问题是否就到此为止了?还能不能透过文章的表层挖掘出更多的信息?我觉得还是有文章可做的。苏子(文中人物,并不完全等同作者)是如何说服客人的,客人有没有被苏子说服,苏子的论辩策略是什么,就是一连串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苏子有没有说服客人,先要看客人的问题是什么。文中写道,在一个月白风清之夜,主客二人泛舟江面,客人从赤壁旧地联想到当年叱咤风云的曹操,想到像他这样的大英雄尚且不能违拗自然规律,更不用说芸芸众生了。面对着亘古长存的浩荡江水和皎皎明月,他不禁为人生的短促而悲哀。严格说来,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并不是一个问题,因为这是一个客观事实,客人对此并不怀疑。客人的问题在于,人的愿望对于这残酷的现实只能徒唤无奈,由此引起的痛苦无法解脱,这就使问题带上了浓厚的悲剧色彩。

现在我们再来看,苏子是用什么方法来解脱客人苦闷的。既然无法改变事实,那就让我们改变看法吧。我以为,这就是苏子用来消解客人痛苦的基本方略。我们且看苏子是怎样说的:

苏子曰:“客亦知乎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这一段话里有两点特别要注意。

一是看问题的角度变化了,用的是相对论的方法。客人是从我的角度观察世界,角度是单一的、不变的,因此看出来的结果也是固定的。宇宙永恒,而人生短促,二者截然对立,是不会变化的。但是现在苏子告诉客人,看问题不必执着,应该圆通,应该多角度地看,变化了位置,就会看出完全不同的结果。同样是生命长短的问题,什么是长寿,什么是短寿,原无固定的标准,要看从什么角度去看。如果从短寿的角度看,天地万物时时刻刻都在新陈代谢中。一秒钟之前的江水月亮并不是一秒钟之后的江水月亮,宇宙万物瞬息万变,没有片刻的停留,都是短寿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你为何还要为自己生命的短促而悲伤呢?反过来若从长寿的角度讲,则万事万物永无止境。江水流来流去,还是这个江水,“未尝往也”,并没有因此消失。月亮尽管盈虚圆缺,但“卒莫消长也”,依然还是那个月亮。那么人呢,也是一样。我死了以后还有儿子,儿子死了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我的信息就这样通过世代绵延,传递到永远,这不是我和江月一样的万寿无疆了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你为什么还要悲伤呢?可见,只要你用相对的方法看问题,对同一对象就会看出不同的结果,天地也可以是短寿的,我们个人也可以是长生的。很明显,苏子在这里用的是庄子相对主义的方法论。“自其变者而观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连句式都是脱胎于《庄子·德充符》“自其异者视之,则肝胆胡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

二是看问题的重点变化了,用的是齐物的方法。在苏子看来,客人痛苦的根源就在看问题只注重差异,看到的只是物之长存,我之短寿。“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如果这样执着于物我的差异,就只会感到我的可悲,造物的不公,心情就永远不会好。我们发现,在苏子的论辩中,他根本没有把物与我放在对立的位置上,恰好相反,他是打通物我的阻隔,抹平二者的差异,将物与我说成是一样的。若说是短寿的话,不仅我是短命的,就连天地万物都是一样短命的;若说是长生,则不独江水明月是长寿的,连我也是一样长寿的。那么物和我还有什么差别呢?按照庄子的观点,从道的角度来看,差别是不重要的,万物共有的本质才是绝对的,重要的。“道通为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所以正反、高下、美丑、生死、寿夭都可以是齐同的。经过这样的齐物处理,观察问题的重点不同了,看出来的结果自然也就不同了。既然我和物是一样的长寿或短寿,那你还有什么理由郁郁不乐呢?

可见,苏子用来说服客人的思想武器就是庄子的相对论和齐物论。客观事实虽然没有改变,但如何看问题的方法却是可以改变的。用不同的方法看问题,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经过苏子的这一番解说,客人的苦恼似乎一扫而空,精神豁然开朗了。他欢饮达旦,沉醉在喜悦之中,看来苏子是成功地说服客人了。

然而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只是一种可能性,也许还有另一种可能。因为客人的痛苦来源于事实,既然事实是不可改变的,那么要把物之长存、人生短暂说成是一回事,要把这个不可更改的事实说圆通,就不能不在论辩策略上动一点脑筋,使用一些技巧。下面我们不妨从形式逻辑的角度来看看苏子是如何说服客人的,看看他有没有解答了客人的疑问。

先看第一层。“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请注意,客人讲的是不同生命体的寿命差异问题,现在却变成了所有生命体最小单位的新陈代谢问题。讲的虽然都是寿命(新陈代谢也是寿命问题),但生命的单位却是不同的。生命最小单位的新陈代谢当然时刻发生,不会有刹那的停留,但个体生命的生死变化并不是时刻发生的;生命最小单位的寿命可以是相同的,但个体生命的寿数却是千差万别的。个体生命的寿命和生命最小单位的寿命虽有联系,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问题。现在苏子利用了二者的相似,把客人的问题悄悄地转换成苏子的问题。只要转换是成功的,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容易了。既然所有的生命都有新陈代谢,都时时刻刻在变化中,都是短命的,那么不仅你我是短命的,就是天地、明月、江水这些向来被认为是万古长存的事物也无一不是短命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你为什么还要独独为自己的短命而悲伤呢?论证的确很严密,只要你接受了他的前提,你就不能不接受这个结论。但问题是,现在苏子讲得头头是道的问题,是不是就是客人的问题?客人难道是为生命元素的短命而悲哀吗?没有呀。那问题出在哪里呢?问题就在客人的论题已被苏子巧妙的偷换过了。因为二者讲的都是寿命,所以就很容易迷惑对方,就可以在不知不觉间把对方引导到自己需要的结论上去,而且对方在被迫接受之后还一时难以反驳。

再看第二层。“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这是从长寿的角度说的,意思是宇宙万物和我一样都是长寿的。说宇宙长寿很好理解,但说我也是长寿的,就有些费解了。我怎么会是长寿的呢?原来,这里的“我”已经不是客人理解的“我”了。当客人为“吾生之须臾”而悲哀,渴望“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而不得的时候,这里的“吾生”(也就是“我”),指的是个体的生命,仅限于一己从生到死的周期,可以说是狭义的“我”。但现在苏子所讲的“我”,是不是客人语境中的“我”呢?不是了。他已经把“我”的外延扩展到子孙万代,由个体生命变成了群体生命,已经变成广义之“我”了。试问引起客人悲感的难道是群体之“我”的生命短促吗?对于人类的生生不息,绵延久长,客人从来没有发生过问题,从来没有为群体生命延续的中断伤感过。那么苏子为何还要用一个同名却不同实的概念来取代客人的概念呢?没有其他理由,这只能说明苏子在无可更改的事实面前,陷入了论辩的困境,他无法自圆其说,无法正面解决问题,因此只能用偷换概念的方法来诱导客人。

这样我们就发现了,苏子所谈的问题其实不是客人的问题,客人的问题他并没有回答。他只是用偷换论题和概念的诡辩手法,作了一场语言(也是思辨)的游戏。不妨设想一下,假如这个客人是执着的,认真的,深思的,那么当他酒醒之后,独自思索之时,会不会意识到苏子实际只是做了一场语言游戏呢?游戏过后会不会有问题依然如旧的感觉呢?当他在又一个清风明月之夜,再次泛舟江面的时候,原先的问题会不会重新浮现脑际,悲怆会不会再次袭上心头呢?我想这种可能性是不能排除的。

按照流行的说法,《前赤壁赋》中的主客对答,代表了苏轼思想中两个矛盾侧面的斗争,而文章的结尾则意味着,苏轼内心中积极乐观的一面最终战胜了悲观消极的一面。现在看来,这样的结论可能下得过于匆忙了,事情似乎不那么简单。我们发现,客人的感慨不是来自理性的思考,而是来自对生命的一种直觉体验。这是人类的根本性的困惑,在一般情况下,可能潜藏埋伏于人心深处,不一定意识到。可是一旦遇到外物的触发,便会不由自主地滋生出来。事实上,每当我们倾听客人的议论时,总会深切地感受到内中充满着的深沉叹息,会让千载之下的我们心灵受到强烈的撞击,引起深深的共鸣。相比之下,苏子的解说却让人感到只是一种理性的机巧,是一种人工的编织,显得何等的勉强,何等的煞费苦心。在品读苏子的解说时,我甚至有这样的感觉,他为什么要如此苦心孤诣地自圆其说呢?是不是因为他被这个问题折磨得太痛苦了,以至迫不及待地要寻找一种理由来自我安慰呢?苏子表面上的达观是不是恰恰透露了作者无力化解内心苦闷的焦虑呢?“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陶渊明《形影神》)这是陶渊明的诗,是陶渊明面对同一问题的态度,显得如此的坦然,豁达、心无挂碍——尽管也可能只是纸面的。可是《前赤壁赋》中表现出来却是纠结,是矛盾,是多虑。这样来看,我们就不免会有这样的疑问:

苏子真的说服了客人吗?

苏轼的思想矛盾真的解决了吗?

博主书后:

这篇文章的观点,我在课上给同学讲过,自以为有些新意。不知道有没有人这样说过,井底之蛙,我是常常要闹笑话的。自以为独得之密,却早已是人所皆知的旧闻,这已经是多次的经验了。初时还觉得无地自容,经历多了,脸皮就有点增厚,不以为意了。可是啊,难道我真的是厚脸绅士吗?厚乎哉?不厚也。我这大半生的路走得跌跌撞撞,四处碰壁,端在于脸不厚,心太软,才太拙,人太笨也。真是: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前赤壁赋》赏析

北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一零八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谪为黄州团练副使,其间,他纵情山水,两赋赤壁。世人称夏历七月十六所作为《前赤壁赋》,十月十五所作为《后赤壁赋》,是为一时名篇,千古力作。

主客问答的辞赋结构

赋是介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自荀子《赋篇》创其名后,历史上先后有鸿篇巨制的汉赋、骈偶讲究的骈赋、格律严谨的律赋。至唐,科举考试中仍要按声律平仄写赋。杜牧的《阿房宫赋》可称滥觞,宋欧阳修《秋声赋》已趋成熟。苏轼才华横溢,他摆脱了堆砌典故、拘守声律的束缚,在句法自由、结构自由、韵律自由中,既保持赋的形体,又含诗味的浓郁,且与散文亦迥乎有别。因此,《前赤壁赋》行走自由、似诗如画,可以说是散赋中杰出的代表作。

历来游记以游赏山水为题材,大多用记游写景抒情为常法。苏轼游记赤壁,推陈出新。首先,他记叙之体是虚拟的主客对答的结构形式。主客对答是赋体中的传统手法,主与客都是作者一人的化身。在《前赤壁赋》中,客的观点和感情是苏轼的日常感受和苦恼,而主人苏子所抒发的则是他超脱地俯察人与宇宙的领悟,而这一切则是通过呜呜洞箫、主客设问引起。其次,辞赋行文多用排比、对偶,即所谓韵文,此亦是赋的主要特点。但《前赤壁赋》每段首句或开头几句又多为散句。如首段“举酒属客”“少焉”为散句,第二段开头“于是饮酒”是散句,第三段客曰散句更多,第四段则以散句为主。可见,全文散句成份多处。但是,既然是赋,则应该用骈句或近乎骈句为主。《前赤壁赋》以四字六字为多,几同于“四六文”。读之于整饬中见参差,整齐中显自由。这样既显示了传统赋体那种特质和情韵,却又做到保留而不拘泥,讲究又不为束缚。最后,辞赋讲究声韵美。《前赤壁赋》多处押韵,却换韵较快。每段一韵或几韵不等,而且换韵处往往是文义的一个段落。如第一段的“天”“然”“仙”,第二段的“慕”“诉”“缕”“妇”,第四段的“鹿”“属”、“粟”“穷”“终”“风”,以及末段的“主”“取”与“色”“竭”“适”等。总之,《前赤壁赋》以文为赋,藏韵于不觉;借客设问,叹人生之如寄。用辞赋之语言形式,却又弃寻常之套路,以至象“若夫”“尔乃”“是以”等等也抛而不用。这是大家的苏轼兼取散文和辞赋的优点、手法作赋,是苏轼此赋出新处,亦是绝妙处。

诗化的景情融合

读《前赤壁赋》,我们感到苏轼写的景美。你看,一叶扁舟浮在茫茫江面,月色水光与天宇合一。以至于江动还是船移,御风还是乘云,是实景还是虚象,说是又不是了。然而,文章写得却是常景,正如清代文学家方苞所说,“所见无绝殊者(没有什么特别与众不同的地方),而文境邈不可攀”。文章写的是常景,是山水,是风月。但是,为什么又有如此感人的魅力呢?答曰:它的景是诗化的景情融合所致。

文章通篇以景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川、江水辅之。首段“风”和“月”开卷。“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和“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几句,极凝练简洁点出风月,写出江景。接着,文章反复再现“风”和“月”形象。如歌中的“击空明兮沂流光”,客引曹操的“月明星稀”及“抱明月而长终”、“托遗响于悲风”,苏轼答对的“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都紧紧扣住了“风”和“月”。这种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浑然一体,而且还沟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你看,秋江的清风,澄净的星空,月移船行。无边的风月渺渺入怀,人好像在仙界飘。正当主客陶然其中正感到一个“乐”字时,扣舷而歌却又引出了缠绵悲凉的洞箫声,刹那间情绪转向了莫名的惆怅。这是借景生情,景是情的外观;情由景生,情是景的内涵。文章接着下来,由“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句,再从客的口中,用曹操这个历史人物来抒发感情。当然,这中间,苏轼是借景物、地点的关合。最后,仍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议论,即人们常见的山川、风月的变与不变、有穷无穷来感叹人生。可见,“风”“月”这惯常的景色,起始写来又极似闲笔,在《前赤壁赋》中却因为“空明”“流光”之景,生出“乐甚”“愀然”之情,而读者则是在不知不觉中为这常景打动,为这感情的抑扬起伏所吸引。因为,这景这情,有历史人物的业绩,有古战场的空寂,有作者的旷达和惆怅。文章正是这样由于景物的反复穿插,悲喜之情的不断消长,作者情感的痛快吐纳,使景情融合达到完美统一,使常景产生如此感人的魅力。

达观的人生境界

历来称《前赤壁赋》有《庄》《骚》文法,所谓潇洒神奇,出尘绝俗,此论固然不错。但是,文章留名千古,岁月遗芳,不仅仅是苏轼的文笔,还有他文章中深含的思想和哲理。《前赤壁赋》体现了作者什么思想和哲理呢?

有人认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感叹人生短暂,是文章的主要思想。甚至有人还会说,苏轼不过是在此文中主张“及时行乐”而已。我们认为此论有误。苏轼诗文浩繁,但是,象《前赤壁赋》这样充满思想、深含理趣的作品,应该说亦不算多。《前赤壁赋》以“风”“月”为主景,则文章思想和哲理亦包含在“风”“月”之中。我们知道,宋神宗元丰五年,也就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初秋,他与朋友驾舟黄冈赤壁下的长江中赏月游玩。苏轼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上受挫、生活上落魄,使他陷入苦闷与迷惘,这对一个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是很自然的。但是,月夜美景和大江泛舟给他带来了舒畅心情,酒酣耳熟后凄怆的洞箫声扣舷而歌,使他从水的流逝、月的盈虚中领悟到物的变与不变。“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虚盈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水在流逝,月有盈虚,是变;但是前浪虽去,后浪再来,流水仍在,月也始终没有盈亏,这又是不变,也没有变。而随着水与月的长存无穷,每个曾经伴着长江与明月的生命也一样都会长存,都属无穷。这就是所谓的“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读文至此,我们难道不觉得文章的意蕴是积极的,揭示的人生境界是达观的么?

虽然,文章中也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等语,但这对一个壮志未酬、岁月蹉跎的已近垂老之人来说,是共有的悲哀,也是世俗的悲哀。从这一点再去看“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就可以理解了。那可不是“及时行乐”啊,虽绝无惊世豪情,却乃寻常生活。谐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熔社会、人生、自然于一炉,俯察人与宇宙,充满人事沧桑与吾生有涯的感叹,凡此种种,皆为《前赤壁赋》使人们历久弥新爱读之原因,文章千古不绝之魅力。

《前赤壁赋》教案 篇七

《前赤壁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

2、

体验苏轼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辩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

3、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解读苏轼情感变化的真实缘由。

2、

体验苏轼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辩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

3、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时:3时(本教案是第2、第3时)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前确定“走近苏东坡”主题阅读并制作语文小报、

确立研读小组等。

五、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序幕:用优美的画面及音乐背景创设和谐良好的教学氛围和情境。

(一)、导入人生“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真在孤灯下”。这段话是今年已入选为国家优秀经典剧目《班昭》中的一段精彩台词。我认为它同样可以用来概括苏轼在黄州期间那段苦难而又不平凡的经历。苏轼因“乌台诗案”含冤身陷囹圄一百三十天后,他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被人押着来到满目荒凉的黄州,一代名人与鱼虾麋鹿为友,与樵夫渔民为伍,苏轼感受到了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孤寂和悲苦。于是他多次来到人们传说中的古战场赤壁,去寄情山水、凭吊古人。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他用《念怒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为他苦难多变的人生作了最精彩的诠释。那么今天就让我来欣赏其中的《前赤壁赋》这篇千古美文,共同感受这位大文豪的心路历程吧!

(二)、朗读要求学生边听配音朗读,边想象苏轼笔下的赤壁美景,随后交流自己最喜爱的一句描写美景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三)、研读讨论:问题一: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有怎样的变化?饮酒乐甚——→愀然——→喜而笑(乐)——→(悲)——→(乐)问题二:

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为何而乐?乐:清风明月、水天一色(景美)朦胧迷离、羽化登仙问题三:

苏轼的悲又从何而来?从歌声中来

(政治失意)从箫声中来

(箫声幽怨)从历史人物中来

(人生无常)从个人境遇中来

(生命短暂)问题四:

苏轼又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

1、

探究第四段的思路、说明分层理由;分别用一对表示矛盾关系的词语来概括层意。可分为两个层次:一:变与不变二:取与不取(注意抓住“且夫”等关键性词语来理清思路)

2、

从文中找出苏轼关于水、月、人“变与不变”的词句,并深入理解。变

不变逝者如斯

(水)

未尝往也

(水)盈虚者如彼(月)

卒莫消长也(月)时刻在变

(人)

无尽也

(我)(水、月、人都是既变又不变的)

3、比较客与苏轼关于物和人在“变与不变”的问题上,观点有何不同?并加以分析。物

人客:无穷

不变

须臾

变化

(片面)

(悲)苏轼:物与人都是既变又不变

(全面)(喜)(用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分析问题,这是一种理性的思辩。)

4、请学生从已学过的文中,寻找事例来证明“变与不变”之理。、分析第二层“取与不取”

不取清风明月

非吾之所有(大自然是一部抚慰人心灵、开阔人胸襟、陶冶人情操、启迪人智慧的百科全书。)小结:苏轼的悲情从哲学思辩中、从自然美景中解脱了出来,这种理性的思辩使他乐观旷达。问题五:苏轼是如何得到了永恒的?人格魅力:辩证处世、正直进取、旷达乐观、

真纯淳朴、胸怀天下等文学成就:文: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苏黄”(苏轼、黄庭坚)词: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辛”(苏轼、辛弃疾)等文化遗产:书画成就:“宋四家”(苏轼、蔡襄、黄庭坚、米芾)《前赤壁赋》被董其昌誉为“《兰亭》之一变也”)食文化(东坡肉等)酒文化(自酿养生酒)茶文化(自制紫砂壶)服饰文化(东坡帽、东坡巾等)为官政绩:疏浚西湖、修建苏堤、兴办医院、学校等为民办的实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泽被后世。

(四)、反馈交流

1、 结合这次“走近苏东坡”的主题阅读,谈谈你的阅读收获。

2、教师用多媒体交流自己阅读收获并作总结。老师的一点体会与学生共享:“人生最难抛的是荣华”。哲学思想和理性思辩使苏轼悟透功名利禄,荣华富贵是身外之物,如过眼云烟,不必强求。“人生最难耐的是寂寞”。集文化之大成的苏轼用丰厚的人文底蕴让自己在寂寞中淡泊沉静下来,与自然山水对话,与历史人物对话,与自己的灵魂对话。寂寞也使苏轼在孤灯下写完了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寂寞使苏轼如此美丽。寂寞使苏轼真正地成熟。

(五)、读写结合根据作文命题,结合你对苏东坡的了解,补写XX年重庆高考满分作文《独上高楼》第二段,注意文意贯通。独上高楼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题记曾经以为,古代文人的生命会简单而明了,时代赋予他们简明的期望:入相出将,封妻荫子。然而,是谁?偏偏要在抛开那些世俗的期望,独上高楼,为自己的人生另择一条路?是黄沙漫天,北风吹雁中骑驴高歌的歌者么?是以霓为线,以虹为钩的海上钓鳌客么?是遍访青山绿水、且歌且行的游者么?在那个烟花三月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是歌功颂德,取悦帝王换取高官厚禄;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在朝要高力士脱靴磨墨,在野要放白鹿于青崖之间。于是你注定要孤独,“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然而你傲然,“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而当我们回望唐朝,站在盛唐中间的不是帝王,而是你啊!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亮,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半个盛唐。

二、苏东坡

三、辛弃疾是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的江南游子么?是恨古人不知你为狂人么?是不啼轻泪长啼血的悲鸟么?在那个崇尚享乐的年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吟花弄月,卖弄诗文罢了,而你偏要独上高楼,“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一边是“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另一边“香车宝马香满路”,而你,执意要做灯火阑珊处的伊人。你痛斥,“君莫舞,君不见,“一出好戏要有好的开头,一堂好要有好的开端”。要让学生在一上时就集中精力、神情专注进入状态,自然地进入学习境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不是一简单的事情,我认为教师有必要在新的导语上做精心的设计,以利于大面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情绪、注意状态等,使教师的授能象磁铁一样吸引住学生的心魄,使他们对所学知识产生新奇感,从心理上对学习产生探究性倾向,思维应运而生,并诱发他们对高层次学习的需求。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最喜欢利用诗文名句来设计一些既紧扣文又富有文化文学品味的新的导语,能有益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他们能高效的接受知识,从而提高他们语文综合素养。诗文名句是浓缩的精华,它们的内在的美是令人咀嚼不尽的,设计导语时,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诗文名句,不但能够很快地渲染一种诗情画意的典雅气氛,而且能创设“先声夺人”审美情境,让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的语文味,体现出鲜明的抒情格调,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这种熏陶不仅有利于语文学习本身,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康发育。例如在讲《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时,我用了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诗句:“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这句哀婉凄美的诗句一下子使学生感受到了生命的短暂、青春的稍纵即逝,接着学生也很自然地跟着老师的思路去探讨《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中的“美丽”,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百年、得到永恒?阅读文后,学生也就被美丽的居里夫人不被上帝所给的美形所累,而是有大志,有大求,追求永开不败的美的伟大人格而深深感动。

“‘佛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檫肩而过。’老师喜爱毕淑敏这位女作家是因为我有一次看到了她作品中用了的这句话。”这是我上《我很重要》一文时用的一句导语。富有禅意、充满哲理的语句一下子吸引了还在嬉笑的学生,感受到了生命的神圣而庄严。他们对人生的思考的角度也就更深广了。我发现不仅学生在学《我很重要》一文时很投入,而且后对毕淑敏其它的作品也有所涉猎。他们在前演讲、作文甚至周记中也喜欢经常引用到这句话,表达自己对自然、人生、社会的认识和感悟。又如我在上《前赤壁赋》时,用了XX年被入选为国家优秀经典剧目《班昭》中的一段精彩台词来设计新的导语。“人生‘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真在孤灯下’。这段话是今年已入选为国家优秀经典剧目《班昭》中的一段精彩台词。我认为它同样可以用来概括苏轼在黄州期间那段苦难而又不平凡的经历。苏轼因“乌台诗案”含冤身陷囹圄一百三十天后,他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被人押着来到满目荒凉的黄州,一代名人与鱼虾麋鹿为友,与樵夫渔民为伍,苏轼感受到了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孤寂和悲苦。于是他多次来到人们传说中的古战场赤壁,去寄情山水、凭吊古人。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他用《念怒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为他苦难多变的人生作了最精彩的诠释。那么今天就让我来欣赏其中的《前赤壁赋》这篇千古美文,共同感受这位大文豪的心路历程吧!”优秀经典剧目《班昭》中的一段精彩台词,使学生也更形象深刻地理解了“憎命达、穷而后工”等创作原则,给学生解读《前赤壁赋》提供了一个更高层次的起点。接着老师就可以很自然地引入堂讨论的主要问题:黄州时期,苏轼面对荣辱得失是作出了怎样的理性思考,从而使他走出悲情?用富有文学文化品位的哲理性美文来导入文,使整堂语文也更具思想性。语文是一门充满诗意和激情的学科,语文的活力、灵魂和生命是诗意文化和文学品味。对一个语文老师来说,不但要有又专又博的知识、敏捷的思考能力去驾驭整堂,还要有深厚的文化文学底蕴、娴熟的语言素养和良好教育机智去精心设计新导语。教学语言不同于普通语言、它是在逻辑语言、科学语言、文学语言的基础上提炼升华而形成的、为浓烈的感情浸泡透了的、形象化的、韵律和谐而又优美动听的语言。教师运用这种审美化、情感化了的语言去设计新的导语,就能极大地唤起学生的感情,充分显示出教学语言“以情激情”的巨大美感作用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7篇《前赤壁赋教案》,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305 4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