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译文(优秀5篇)

发布时间:

《项脊轩志》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文章通过记作者青年时代的书斋,着重叙述与项脊轩有关的人事变迁借“百年老屋”的几经兴废,回忆家庭琐事,抒发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差异网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5篇《《项脊轩志》译文》,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项脊轩志》译文 篇一

项 脊 轩 志作者:归有光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1/3]

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室内面积仅一丈见方,可容一人居住。由于是一间百年老屋,灰尘和泥土常从屋顶上漏下来,(尤其是)下雨时雨水往下直灌。每次移动桌子,环顾四周没有可安置的地方。又加上屋门朝北开,不能得到阳光照射,太阳一过中午,屋里就暗了下来。我稍微加以修补,使屋顶不再漏雨。室前就开四扇窗户,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边射来的阳光,经日光反射,屋子里才明亮起来。(在庭前)又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旧时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借来的书堆满了书架,我在这里生活悠然自得,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坐着,自然界的声响都能清晰地听到;庭前阶下异常寂静,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到它面前也不离开。在农历每月十五的晚上,明亮的月光照在墙上,月光下桂树的影子疏疏密密,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煞是可爱。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前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1/3]

《项脊轩志》节选 2000/11/01项 脊 轩 志作者:归有光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2/3]

可是我在这里居住,喜悦的感受多,悲怆的感受也多。在这以前,院子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以后,院内外小门多了,隔墙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内栖宿。庭中开始用篱笆隔开,后来又用墙隔开,变动过好几次了。家里有一个老妈妈,曾经在这里住过。这位老妈妈,是伺候我死去的祖母的仆人,在我家做过两代人的乳母,母亲在世时待她很好。轩的西边和内室相连,母亲曾经到轩中来。老妈妈时常对我说:“这地方,是你母亲曾经站过的。”老妈妈还说:“你姐姐小时候,我抱在怀中,(她)呱呱地哭着;你母亲听见了就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冷吗?想吃东西吗?’我从门外一一向你母亲回答。”(老妈妈)话未说完,我(感动地)哭了,老妈妈也流下了(激动的)眼泪。我从童年起就在轩中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她说:“我的孩子,好长时间没见你的影子,怎么整天默默地在这里?真象个女孩子呀?”临走时,她用手轻轻地掩上轩门,自言自语地说:“我家的读书人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功名,这孩子有指望,就可以等待(他)了。”不一会儿,拿了一个象牙做的手板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时用的,日后你应当用它!”回忆往日的这些事,好象昨天刚发生的,真叫人禁不住要大哭一场。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2/3]

《项脊轩志》节选 2000/11/01项 脊 轩 志作者:归有光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3/3]

轩的东边以前曾做过厨房,人们到厨房去,必然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门住在里边,时间长了,能根据人们走路的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共遭过四次火灾,竟然没有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缘故吧。……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我已经作了上面这篇志,又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到轩中,向我问到一些古往的事,有时靠着桌子学写字。妻子回娘家去省亲,(回来后)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里有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呢?”从那以后又过了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逐渐破败,也不修理。此后又过了两年,我卧病在床,在闲暇无聊的时候,才派人又修理了南阁子,那形式和以前稍有不同。然而此后我长期羁留在外,不常回家到轩中居住。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院中有一棵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的那一年亲手栽种的,今天已经是干直叶茂,象把打开的巨伞一样了。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3/3]

《项脊轩志》节选 2000/11/01

《项脊轩志》译文 篇二

学习要点

1. 掌握文中“归、稍、置”等实词及“以、然、于、已、每”等虚词的用法,辨析“顾、去、归”等多义词的意义。

2.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借平淡的生活琐事,表达真挚感情的方法。

3.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重点讲解

本文的线索

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项脊轩的兴废变迁,一条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第一小节先写项脊轩的小、老、破、漏和昏暗,既而写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宁静和恬适,表现的是作者对项脊轩的喜爱之情和高尚的志趣、恬淡的心境。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引起了对家庭生活琐事的回忆,而这些事又都与项脊轩有关,都表现了作者的悲哀之情:一是写了大家庭的分崩离析和破落,表现作者对家庭衰败的哀痛;二是写母亲对子女的无微不至的关怀,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三是写了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含蓄地表达了怀才不遇、功名未成、辜负亲人的抚育和期望的无限沉痛的心情;四是写了亡妻生前在轩中的生活片段和轩以后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真挚情意。

作者正是这样把经过选择的零散的材料集中到一定的空间中来,尽管这些材料看来互不关联,可它们都发生在项脊轩,作者用这一小屋的历史把物境、人事、所见、所闻、所感等等,有序地贯穿起来,用自己的思想感情把它们统摄起来,经过滤,使这些本来互不关联的东西产生内部联系,在“形”、“神”上都得到和谐的统一。

文章中叠字的运用

短短一篇课文,六用叠字来摹声、绘景、状物,以增加形象性和音乐美。

如用“寂寂”来烘托环境之清静,用“往往”来渲染门墙之杂乱,用“呱呱”来描摹小儿的哭声,用“默默”来状写作者攻读之刻苦。又如写月下之树随风摇曳,用“珊珊”;写枇杷树高高耸立,用“亭亭”。用双迭字,摹声更为真切,状物更为细致,写景更为生动;而且诵读起来,音节和谐,更富美感。

还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往往不是纯客观地状物绘景,而是“随物以宛转”,“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既写物貌,兼写心情,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如“往往”一词,既强调门墙到处都是,话语中又流露出作者对分家后出现的杂乱现象的厌恶和不满。如“珊珊”一词,既写出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同时也透露了作者对项脊轩无比深挚的感情。再如“亭亭”一词,既使人想到树木高高耸立,又使人想到人之亭亭玉立,这一笔中间,寄寓了作者对亡人的感慨和惆怅,读来富有余味。

本文在表现手法上的特点

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最大的特色是多有白描手法,不着任何色彩,这一点是本文和《阿房宫赋》最明显的区别。《阿房宫赋》多用排比、夸张、比喻,对宫殿、宫中的人、珍宝等极尽铺叙夸饰之能事,用词华美艳丽;而《项脊轩志》中作者对一事一物一人尽皆平实说来,“不事雕饰”,用语极为清新淡雅。但正是这“不事雕饰”“而自有风”。例如写老祖母来看望和勉励“我”的场面中,作者无意于雕琢,只是依次将事情如实道来,却十分真实感人。一见面,老祖母说:“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语气亲切而又恢谐,贴切地传达出老祖母对孙子的关切、疼爱的心情。临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个轻轻的关门动作,几句自言自语,细致地透露出祖母内心的激动、喜悦和对孙子殷切的期望。倾之,“持一象笏至”,曰:“他日汝当用之。”寥寥几笔,平淡之至,但感人至深,“令人长号不自禁”;同时也准确地勾勒出一位慈祥、平易的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的老者的形象。

本文在选材上的特点

作者善于从生活中捕捉平淡的琐事,用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寥寥数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使人在情感上易于与之共鸣。在文章中作者借项脊轩来写事,这些琐事、琐谈虽是一鳞半爪,但它们是人生活之树上采撷的最有光彩的枝叶,是生命长流中最动人的浪花;是作者用心灵感受过的且感受最深的、历久不忘的,所以这些我们平常熟视但只有感觉而不怎么认识的事,一经作者真切再现,便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便能以“小”、“琐”事令读者产生巨大的震撼。例如写对母亲的怀念一事,作者早年丧母对母亲的慈爱不可能有太深的记忆,于是由老姬说出,极为自然。作者没有让老姬说出有关母亲的什么动人的大事,只写“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可谓平淡之极,但对于一个幼年丧母的人来说,是多么的亲切,多么的温暖,又多么让人怀念!所以,“语未毕,余泣,姬亦泣”,读者读之“亦泣”,正如王锡爵所说的“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侧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反馈练习

一、选择题

1.选出下面划横线的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

a.旧时栏楯(shǔn)           冥然兀坐(wù)

b.垣墙周庭(yuán)           先大母婢也(bēi)

c.余扃牖而居(jiǒng)         呱呱而泣(gū)

d.家有老妪(ōu)             万籁无声(lài)

2.选出对下面划横线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往往而是(到处)           亦遂增胜(美)

b.而母立于兹(你的)         顷之(音节助词)

c.大类女郎也(像)           乳二世(用乳汁喂养)

d.大母过余(过问)           逾庖而宴(厨房)

3.下边有关的文化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诸父”即伯父、叔父的统称;“先大母”,即已去世的祖母。

b.“三五之夜”即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十五”又称“望”,如“丁卯年三月之望”,即丁卯三月十五。

c.“象笏”,即象牙做的笏。笏,就是封建时代,官员们上朝时所用的手板,有事可记于上,以备忘。

d.“公”、“子”、“先”在文言文中常用作尊敬的称呼,“婢”、“妾”则常作女子谦称。

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括号中的文言虚词,正确的一项是

庭中始为篱,(    )为墙,凡再变(   )。家有老妪,尝居(    )此。妪,先大母婢(    ),乳二世,先妣抚(    )甚厚。

a.已   矣   于   也   彼       b.已   也   于   矣   其

c.已   矣   于   也   之       d.已   也   于   也   之

5.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一句不同类的

a.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b.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c.吾家读书久不效。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6.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译:轩跟西边的内室相接,过世的母亲曾经来过一次。

b.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译:等到诸位伯父(分家)别起炉灶,里里外外装了许多小门,隔墙到处都是。

c.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译:我的妻子从娘家省亲回来,转述小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里有个南阁子,那么阁子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d.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译:项脊轩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烧掉,大概是有保护神吧。

二、填空题

7.《项脊轩志》选自  代后期著名散文家  的《  》,项脊轩是  名,“志”是  意思。本文通过记叙与项脊轩有关的家常琐事,表达了  、  的感慨,也表达了作者怀念  、  和  的思想感情。

8.文中描写修葺后的项脊轩月夜之景的语句是

三、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问题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9.比较下列句中红色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楚人一炬   ②四海一   ③一肌一容   ④用心一也  ⑤庭中通南北为一  ⑥先妣尝一至  ⑦一室之中   ⑧初一交战

a.①⑥ / ② / ③⑤/④/⑦/⑧     b.①⑥/②③⑤/④/⑦/⑧

c.①⑥② / ③⑤/④⑦/⑧          d.①⑥②/③⑤/④/⑦/⑧

10.比较下列句中划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③顷之,持一象笏至

②先妣尝一至                   ④他日汝当用之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11.下列句中划横线字与“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中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b.轩东故尝为厨

c.庭中始为篱           d.余既为此志

12.下列句中划横线词与“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中的“周”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b.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燕赵之收藏                     d.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13.请选出与“谁得而族灭也”句式相同的一句

a.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b.不霁何虹

c.某所,而母立于兹              d.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14.下面对第二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文字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庭院一变再变,家境日趋没落的景象;第二层叙母亲和祖母的轶事。

b.第二段主要采用即事抒情的方式,以感情为线索,串联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

c.作者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刻画人物,善于以清淡朴素之笔写身边琐事,亲切感人。

d.第二段字里行间倾注的是“多可喜,亦多可悲”之情,即作者对“项脊轩”的由衷热爱和怀念亲人的深厚感情。

参考答案

一、1.a   2.d   3.d  4.c   5.d   6.c

二、7.明   归有光  《震川文集》  书斋   记   人亡物在、三世变迁   祖母、母亲、妻子

8.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三、9.a   10.c   11.b   12.d   13.b   14.d

《项脊轩志》译文 篇三

预习学案

一。熟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项脊轩(  )    垣墙周庭(       )      珊珊(   )

偃仰(    )     兀坐(     )           迨诸父异爨(   )(   )

先妣(    )     门扉(     )          栏楯(   )

二、预习思考

(1)预设问题

①“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起什么作用?

②文中写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作者的悲情?

(2)预习课文后,你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

课堂学案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江苏昆山人。九岁能属文,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古文。嘉靖十九年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后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著有《震川文集》。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合称唐宋派,四人中他的成就最高。

2、资料链接

(1)背景知识

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泾,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清朝姚鼐认为,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桥梁性人物,他承袭了唐宋古文运动,开启了清代的桐城派。他反对一味泥古,提倡唐宋古文。他的基本观点是:以《史记》为代表的秦汉文章虽好,但唐宋间文章未必不佳,所以他主张“变秦汉为欧曾”,属文时应“出于意之所诚……非特求绘藻之工为文章”。当然,他反对拟古,多从形式着眼,并未达到内容上的真正革新。他的散文的特点是: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②注重细节,刻画生动;③篇幅短小,言简意赅;④结构精巧,波折多变。代表作品有《项脊轩志》、《思子亭记》、《寒花葬志》。其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黄宗羲《明文综序》),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

归有光从小勤学,爱读司马迁的《史记》,相传他曾用五种颜色的笔圈点《史记》。他的散文受司马迁和欧阳修的影响很大,但有他自己的特色。他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所以感染力很强。《项脊轩志》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抒情散文。

(2)古人评价

余读震川文之为女妇者,一往深情,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泣。盖古今来事无巨细,惟此可歌可泣之精神,长留天壤。

——「明」黄宗羲

不俟修饰而能情辞并得,使览者恻然有隐,其气韵盖得之子长(司马迁),故能取法欧、曾,而少更其形貌耳。

—— 「清」方苞

归震川直接八家,姚惜抱谓其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是于太史公深有会处,不可不知此旨……有寥寥短章而逼真《史记》者,乃其最高淡之处也。

——「清」吴德旋

二、文本研习

1、 层次结构

全文可划分为两个部分:

文章开头,具体地写项脊轩的小、旧、破漏而又阴暗:旧称“     ”,“           ,            ” 见其小; “          ”直接点明旧;“        ,        ” 见其破漏;“       ,        ,              ”则见其阴暗。这样写,跟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不漏、不暗了。作者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怡然自得。

这一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写可喜事,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

后面四节是第二部分,写可悲事。作者写了“          ,         ,

”这三个典型的细节,写出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这是可悲事之一。                 ,是可悲事之二。             ,是可悲事之三。十几年后作者又补记了最后两段,               ,是可悲事之四。

2、艺术特色

(1)文气贯通,浑然一体

文章写于不同时期,思念的人有三代,但作者以          为线索,把人物、事件串联起来,又把自己的感情灌注其中,使得文章浑然天成,毫无松散凌乱的感觉。

(2)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写出真情实感。

表现大家庭的破败衰落,作者选取了自己感受最深的细节,不言感慨而感慨自见;写祖母,也只是平平常常的几句话和“        ”“           ”两个动作,就表现出责备、疼爱和喜悦交织的复杂情感。

三、问题探讨

1、作者在修葺后的项脊轩中有时“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请从古代诗歌中再找出一些用了这种手法的诗句并加以体会。

2、第二节中写作者的悲情写得很有层次,请划分出层次并加以品读。

课下练案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可容一人居:                          顾视无可置者: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室始洞然: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

客逾庖而宴:                          凡再变矣:

先妣抚之甚厚:                        某所,而母立于兹: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b.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今已亭亭如盖矣

c.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室西连于中闺

d.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

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项脊轩志》译文 篇四

李寿锋

(说明:本试卷为课堂练习之用,强调文言文字词意义和用法的巩固掌握,强调文言句式的辨析掌握,试图以试卷样式激发学生学习作品的积极性主动性,以使学习更深入有更好的效果。同时,试卷上设立“文学知识小卡片”、“有关资料采撷”等栏目,让学生加深对作品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的理解。)

深圳市富源实验中学高一语文第二模块

《项脊轩志》课堂练习卷

试卷设计 李寿锋

文学知识小卡片:

①题解

本文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归有光的远祖归隆道曾在太仓(现在江苏太仓)项脊泾居住,作者自号项脊生,又把自己的书斋题名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

《项脊轩志》又作《项脊轩记》,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

②走近作者归有光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现在江苏昆山)人。他自幼苦读,9岁能文,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于是迁居至嘉定(现在上海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读书讲学二十余年。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

③归有光的散文————

风格朴实,感情真挚,叙写家事细节,亲切生动

归有光虽然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反对明朝中期前、后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拟古主义主张,自称“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合”;反对“拾人之涕唾”,提倡“独出于胸臆”,强调真实感情。他的这种文风,发扬了唐宋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而他的成就最高。

归有光的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黄宗羲《明文综序》),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他的散文创作,包括学术、赠序、杂记、墓志铭等。其中杂记50篇是他的创作精华,而那些写自己家事的杂记,亲切生动,价值尤高。

归有光的散文不是以重大的题材反映他所处的时代,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他的这类散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一般的意境。有人称赞他的散文“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其中《项脊轩志》可为代表,其他如《先妣事略》《寒花葬志》等,也很感人。

归有光的散文对清代影响很大,清代散文的主流是桐城派。桐城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姚鼐认为,归有光直承唐宋八大家之后,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并把他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这个评价是符合实际的。

归有光《项脊轩志》课堂练习卷

(课堂或自修45分钟完成)

重点词语解释

项脊轩,旧( )南阁子也(句式: )。室仅( )方丈( ),可容( )一人( )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 ),雨泽( )下注( );每( )移案( ),顾视( )无可置( )者( )。又北向( ),不能得( )日( ),日( )过午( )已昏( )。余( )稍为修葺( ),使( )不上漏( )。前( )辟( )四窗,垣墙周( )庭( ),以( )当( )南日( ),日影( )反照( ),室始( )洞然( )。又杂植( )兰桂竹木于庭(句式: ),旧时栏楯( ),亦遂( )增胜( )。借书满( )架,偃仰( )啸歌( ),冥然( )兀坐( ),万簌( )有声;而庭阶( )寂寂,小鸟时( )来啄食,人至( )不去。三五( )之夜,明月半墙( ),桂影( )斑驳( ),风移( )影动( ),珊珊( )可爱。然( )余( )居( )于此(句式: ),多( )可喜( ),亦多( )可悲( )。

概括段意

概括段意答案:第一部分的第一层,叙述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

以写景为主,字里行间倾注作者的深情。“小鸟时来啄食”与“三五之夜”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年轻时在这里读书生活怡然自得的情趣。这一层用“喜”贯穿。

“多可喜”照应前一层,“亦多可悲”引起下边的内容。是承上启下的过渡

重点词语解释

先是( ),庭( )中通( )南北为一( )。迨( )诸父( )异( )爨( ),内外( )多置( )小门,墙往往( )而是( )。东犬( ) 西吠( ),客( )逾( )庖( )而宴( ),鸡栖( )于厅( ) (句式: )。庭( )中始( )为篱( ),已( )为墙,凡( )再( )变矣。家有老妪( ), 尝( )居( )于此。妪,先( )大母( )婢( )也(句式: ),乳( )二世( ),先妣( )抚之( )甚厚( )。室西( )连( )于( )中闺( ),先妣( )尝( )一( )至,妪每( )谓( )余( )曰:“某所( ),而( )母立( )于兹( )。”妪又曰:“汝( )姊( )在吾怀( ),呱呱( )而泣( );娘( )以( )指( )叩( )门扉( )曰:‘儿( )寒( )乎?(句式: )欲( )食( )乎?(句式: )’吾从( )板外( )相为( )应答( )。”语( )未毕( ), 余泣( ),妪也泣。

概括段意

概括段意答案:第一部分的第二层,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用“悲”贯穿。

这一层先写由于“诸父异爨”而引起的庭院变化,反映家庭的败落,揭示“悲”的表象;接着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于回忆中隐含着作者的怀念以及对光阴易逝、怀才不遇、有负亲人所望的感慨,是“悲”的深化。

重点词语解释

余( )自( )束发( )读书( )轩( )中(句式: ),一日( ),大母( )过( )余( )曰:“吾儿( ),久( )不见( )若( )影( ),何( )竟日( )默默( )在此,大类( )女郎( )也?(句式: )”比( )去( ),以( )手阖( )门,自语( )曰:“吾家( )读书久不效( ),儿之(用法: )成( ),则( )可待( )乎!”顷之( ),持( )一象笏( )至( ),曰:“此( )吾祖( )太常公( )宣德间( )执此( )以( )朝( ),他日( )汝( )当( )用之( )!”瞻顾( )遗迹( ),如在昨日( ),令人长号( )不自禁( )。轩( )东故( )尝( )为厨( ),人往( ),从轩( )前过( )。余( )扃牖( )而居( ),久之( ),能以( )足音( )辨( )人。轩凡( )四( )遭火( ),得( )不焚( ),殆( )有神护者( )。……

概括段意

概括段意答案:第一部分的第三层,叙写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这一层写得很简洁,是“悲”的进一步补充。

第一部分围绕项脊轩的兴废,写年轻时代自己在这里的生活、家庭的变迁以及对母亲和祖母的回忆,抒发自己或喜或悲的感情。

(删节的一段)

项脊生(作者的别号)曰: “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据《史记·货殖列传》载,巴蜀有个叫做清的寡妇,守着丈夫遗留下来的丹砂矿,牟取厚利,财富为天下第一。秦始皇曾为她修了一座女怀清台。清,秦代蜀地一寡妇名。丹穴,丹砂矿。利甲天下,所获的利,天下第一)。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玄德,刘备的字。陇中,即隆中,诸葛亮隐居之地。二人,指寡妇清和诸葛亮。昧昧,不明,指不为人所知)?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区区,渺渺的样子。败屋,破旧的房屋。扬眉瞬目,眼睛一睁一阖。坎井之蛙,比喻见识浅陋,没见过大世面的人。这五句是说,自己虽然身在破屋陋室,却自谓有奇景。世人是不了解的,还可能把我看作是坎井之蛙呢!)

(这一段议论是正文的最后一部分,作者以坎井之蛙自喻,自我解嘲。于议论中夹以感叹之词,内容虽不足取,但也和盘托出自己生不得志的感慨。)

重点词语解释

余既( )为( )此志( ),后五年( ),吾妻来归( ),时( )至轩( )中,从( )余( )问( )古事( ),或( )凭( )几( )学书( )。 吾妻归宁( ),述( )诸小妹( )语( )曰:“闻姊家( )有阁子,且( )何谓( )阁子也?(句式: )”其后( )六年,吾妻死,室坏( )不修( )。其后( )二年,余( )久卧病( )无聊( ),乃( )使( )人复( )葺( )南阁子( ),其( )制( )稍( )异于( )前( )。然( )自后( )余( )多在外,不常( )居( )。

庭( )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 )所( )手( )植( )也(句式: ),今( )已( )亭亭( )如盖( )矣。(句式: )

概括段意

概括段意答案:第二部分补记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主要表现作者丧妻前后的欢乐和悲痛的感情。

妻“时至轩中”、“述诸小妹语”等写得如在目前,而“今已亭亭如盖矣”感慨尤深,让人落泪。

这两部分虽然写于不同时期,但都是围绕项脊轩写家庭生活琐事,抒发自己或喜或悲的感情,前后格调一致,情感贯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有关资料采撷:

①作品主题: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借项脊轩的兴废历程的叙写,通过对别人所不屑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去屋空,世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欣赏起来,读者也似跟随着作者一起回忆了项脊轩的事事物物,又似我们也经历一遍。

②作品艺术特色

1、结构严谨、文脉贯通

2、撷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

1、结构严谨、文脉贯通是本文在写作上的主要特点。

文章虽然作于不同时期,同一时期又叙写各种不同的琐事,但并不给人以松散、拖沓的感觉。相反,由于文章紧扣项脊轩来写,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通全篇的意脉,因此,那些看似散漫无章的生活琐事就构成了一个完整有机的整体,使得全文结构严谨、文脉贯通。

2、善于撷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也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如写修葺后的南阁子,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斑驳,把作者的偃仰啸歌、怡然自得的情绪充分表达了出来。又如写老妪叙述母亲之事,寥寥数语,老妪的神情、母亲的慈爱无不尽现纸上。对祖母的回忆尤其感人。祖母爱怜的言辞、离去时的喃喃自语、以手阖扉以及持象笏至的动作等,把对孙儿的关心、疼爱和期待,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出来。此外,妻婚后来轩的往事,从娘家回来后转述的诸小妹语,亭亭如盖的枇杷树等细节,无不真切感人。

③译文:

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子。屋里仅仅一丈见方,只可容纳一个人居住。这是已有上百年的老屋子,(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漏下来,雨水也往下流;每当移动书桌时,左看右看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又朝北,不能照到阳光,天一过中午就已经昏暗。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前面开了四扇窗子,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照,室内才明亮起来。又在庭院里错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新的光彩。借来的书籍摆满书架,我安居室内,长啸高歌,有时又静静地独自端坐,听到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庭院、阶前却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

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可喜的事,也有许多可悲的事。

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室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个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先母曾经来过一次。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在门外一一回答。”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长久没有收到功效,这孩子长大,就可以有指望了呀!”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会用到它!”回忆起旧日这些事情,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真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

项脊轩的东边以前曾经是厨房,人们到那里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

我已经作了这篇志,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古代的事情,或者伏在桌旁学写字。我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子,什么叫阁子呀?”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小轩破败没有整修。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闲极无聊,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然而此后我多在外边,不常住在这里。

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植的,现在已经像伞盖一样高高耸立了。

④问题探究——本文写作的时间

一般人认为,本文的附记是作正文13年之后补写的,因为文中就有“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其后六年”“其后二年”的说法,加起来正好是13年。

也有人这种理解是不正确的。依据有二:

其一,13年后正是作者“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之时,文中接着说:“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可见“自后”是修南阁子之后,“不常居”“多在外”言时间较长。由此可知,附记不是在修葺南阁子后立即补写的,而是其后若干年再补写的。

其二,附记的结尾耐人寻味:“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枇杷树生长速度缓慢,如果说是作正文13年后补记,则作附记距妻死只有两年时间。两年之内,枇杷树长得“亭亭如盖”是不可能的。

据此又有以下推断——

归有光原居昆山(现在江苏昆山),“项脊轩”是他在昆山时的书斋名。他35岁中举后,徙居嘉定安亭江上,授徒讲学,不复回故里。由此可以推知,附记当作于35岁迁居之前,可能是迁居前由于翻检书箧,触及旧稿,引起了对亡妻深深的怀念,因而补写的。他18岁写正文,35岁左右补写附记,其间相距十六七年,妻死年手植的枇杷树也生长了约五六年。这样,不仅枇杷树“亭亭如盖”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且“多在外,不常居”之语也有了着落。

你认为有道理吗?

⑤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难点分析

(一)课文第1段里,写了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景象,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小屋的眷恋之情。说说作者这种深挚的感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分析:明人王锡爵在《归公墓志铭》中说,归有光的散文“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怛(“惨怛”,忧伤,痛苦。“怛”读dá)之思溢于言语之外”。究其原因,归有光善于将感情融注在叙事和描写之中,因此,读他的文章,往往能感受到一种浓重的抒情气氛。

课文第1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景象,略前而详后。项脊轩原是陈年旧屋,又小,又破,又漏,又暗,简直不堪人居。但作者对它却很有感情。首先,修葺之时,不但“使不上漏”,而且“杂植兰佳竹木于庭,旧时栏媚,亦遂增胜”,着意对书斋周围的环境加以美化。其次,修葺之后,作者“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满架的书都是“借”来的,说明作者当时处境之清寒,但他寒窗苦读,似有无穷乐趣。正因为作者具有高洁的情操,所以他能够从朴素的环境中看到无穷诗意。白天,“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在他笔下的庭院显得多么幽静,多么迷人!如是“三五之夜”,则“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正是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皓月当空,月色如水,桂枝的倩影投落在粉墙上,错落有致,别具情味。微风过处,顿见光影摇动,但闻幽香阵阵,更觉心旷神怡。这里作者写的是景,但景中含情。从作者笔下那“珊珊可爱”之景,读后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项脊轩那种深挚的眷恋之情。

(二)课文第2段记叙了母亲哪几件往事?这些事情是怎样串连起来的?回忆起这些琐事,为什么会“语末毕,余泣。妪亦泣。”呢?

分析:这一段里一共记叙了母亲两件琐事: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大姊在老姬怀中呱呱啼哭,母亲闻声赶来问饥问寒的情景。这两件往事是通过老姬的回忆串连起来的。作者八岁丧母,很早就失去了母亲的爱抚和关怀,但正因为如此,作者对于母亲也怀有更深的眷恋之情。现在,曾侍候过母亲的老妪来到轩中,常常指指点点,“某所,而母立于兹”;有时,还绘形绘声地描写母亲当年对儿女如何关怀。母亲早已逝去,然而母亲的遗踪如今仍处处可见,母亲亲切的话语还响在耳边,这一切怎能不引起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呢?因此,话语未毕,作者不禁潸然泪下。至于老姬,一则因为“先姬抚之甚厚”,二则也有感于母亲一片慈爱之心,所以也随之哭泣。这一笔明写老姬,实际上进一步赞美了母亲的品德。

(三)第2段里还叙述了作者束发读书轩中,祖母前来探望的一件佚事。说说祖母的言语举止表露了她怎样的心情?

分析:这件事情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一次,作者在轩中读书,祖母前来探望。一见面,祖母就说:“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话语中既含疼宠之情,又有赞许之意。“比去,以手阔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这一段描写,细致入微地写出了老祖母复杂的内心活动。临走的时候,轻轻阖门,生怕屋外有什么动静会干扰孙儿读书。一个小小的动作,表露了祖母对孙儿的关切之情。同时,看到孙儿如此发愤,想见将来必有成就,喜悦之情不能自已,因此哺哺自语,又想到自己年岁大了,怕等不到孙儿获取功名那一天,激动之中,又稍带有几分伤感。“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希望孙儿取得功名,荣宗耀祖,这无疑有其庸俗的一面,但通过一个细节,几句话语,就把祖母对孙儿的勉励、期待之情摹写得十分真切,在写作上也还有借鉴的价值。

[1] [2] 下一页  

《项脊轩志》译文 篇五

必修五文言文复习

----《项脊轩志》复习学案

【学习目标】

1、重点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并运用相关的特殊文言句式。

3、积累课内写作素材。

一、知识回顾

(一)文学常识

作者归有光,________(朝代)散文家,著有《       》

(二)实词含义

1、顾视无可置者

2、余稍微修葺

3、室试洞然

4、旧时栏楯

5、偃仰啸歌

6、冥然兀坐

7、万籁有声

8、珊珊可爱

9、客逾庖而宴

10、凡再变矣

11、乳二世

12、先妣抚之甚厚

13、某所,而母立于兹

14、呱呱而泣

15、大母过余曰

16、余扃牖而居

17、后五年,吾妻来归

吾妻归宁

(三)虚词用法

1、迨诸父异爨

2、往往而是

3、某所,而母立于兹

4、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5、吾儿,久不见若影

6、何竟日默默至此

7、大类女郎也

8、比去,以手阖门

9、顷之,持一象笏至

10、故尝为厨

11、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12、殆有神护者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四)课内外名句

1、投我以桃,___________。彼童而角,实虹小子。(《诗经》)

2、_______________,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病起书怀》)

3、博学而笃行,_______________,仁在其中矣。(《论语》)

4、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_______________。(诸葛亮《诫子书》)

5、无欲速,无见小利。________________,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

6、度德而处之,______________。(《左传》)

7、知者不惑,____________,勇者不惧。(《论语》)

8、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将愁苦而终穷。(屈原《涉江》)

9、操千曲而后晓声,___________________。(刘勰《文心雕龙》)

10、可怜身上衣正单,_______________。(白居易《卖炭翁》)

(五)翻译训练

1、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能力迁移

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李洪之,本名文通,恒农人。会永昌王仁随世祖南征,得元后姊妹二人。洪之以宗人潜相饷遗,结为兄弟,遂便如亲。颇得元后在南兄弟名字,乃改名洪之。及仁坐事诛,元后入宫,得幸于高宗,生显祖。元后临崩,昭太后问其亲,因言洪之为兄。与相诀经日,具条列南方诸兄珍之等,手以付洪之。遂号为显祖亲舅。太安中,珍之等兄弟至都,与洪之相见,叙元后平生故事,计长幼为昆季。

后为怀州刺史,征拜内都大官。河西羌胡领部落反叛,显祖亲征,命洪之与侍中、东郡王陆定总统诸军。舆驾至并州,诏洪之为河西都将讨山胡。皆保险拒战。洪之筑垒于石楼南白鸡原以对之。诸将悉欲进攻,洪之乃开以大信,听其复业,胡人遂降。显祖嘉之,迁拜尚书外都大官。后为秦益二州刺史。至治,设禁奸之制,有带刃行者,罪与劫同,轻重品格,各有条章。于是大飨州中豪杰长老,示之法制。乃夜密遣骑分部覆诸要路,有犯禁者,辄捉送州。宣告斩决。其中枉见杀害者百数。赤葩渴郎羌深居山谷,虽相羁縻,王人罕到。洪之芟山为道,广十余步,示以军行之势,乃兴军临其境。山人惊骇。洪之将数十骑至其里闾,抚其妻子,问所疾苦,因资遗之。众羌喜悦,求编课调,所入十倍于常。洪之善御戎夷,颇有威惠,而刻害之声闻于朝野。

洪之素非廉清,每多受纳。时高祖始建禄制,法禁严峻,司察所闻,无不穷纠。遂锁洪之赴京。高祖临太华,庭集群官,有司奏洪之受赃狼藉,又以酷暴。高祖亲临数之,以其大臣,听在家自裁。及临自尽,沐浴换衣。防卒扶持,将出却入,遍绕家庭,如是再三,泣叹良久,乃卧而引药。

(节选自《魏书•李洪之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夜密遣骑分部覆诸要路                         覆:埋伏

b.虽相羁縻,王人罕到                             羁縻:笼络

c.洪之善御戎夷,颇有威惠                         御:治理

d.司察所闻,无不穷纠                             纠:纠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手以付洪之                  b.①与洪之相见

②筑垒于石楼南白鸡原以对之       ②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c. ①所入十倍于常                d.①乃卧而引药

②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②人而徐趋,至而自谢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李洪之“酷暴”的一组是

①有带刃行者,罪与劫同           ②有犯禁者,辄捉送州,宣告斩决

③洪之芟山为道,广十余步          ④洪之筑垒于石楼南白鸡原以对之

⑤其中枉见杀害者百数              ⑥洪之素非廉清,每多受纳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皇后本是永昌王拓跋仁的妃子,拓跋仁被诛杀后进宫做了文成帝的皇后,生下了显祖,其实李洪之并不是显祖的亲舅舅。

b.李洪之虽然为人酷暴,但他对赤葩渴郎羌却采用恩威并施的政策,各部的羌人很是高兴,纷纷要求编人户籍,缴纳租税。

c.李洪之平叛河西地区的羌胡部落,安抚赤葩渴郎羌部,为国出生入死,最后还是免不了被赐死,可见官场黑暗,伴君如伴虎。

d.李洪之临死时,沐浴换好衣服后,由看管他的士兵挟持着,围着家里的院子绕了好几圈,哭泣叹息了好久,才躺下服毒。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将悉欲进攻,洪之乃开以大信,听其复业,胡人遂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洪之将数十骑至其里闾,抚其妻子,问所疾苦,因资遗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高祖亲临数之,以其大臣,听在家自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能力提升----课内写作素材积累

写作素材:百年老屋几度兴废,离开家园年月已久,亲人多辞世,家庭多变故。但她们的举止动作、言语神情以及生活琐事却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角度点拨:①动人的情感无须惊天动地,平平常常才是真;②生活就是由点点滴滴的琐事组成;③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家园是一辈子的行囊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5篇《《项脊轩志》译文》,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5 44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