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园不值》教案【优秀5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差异网的小编为您带来的5篇《《游园不值》教案》,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游园不值》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 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对具体的字词和诗句的理解。

3. 依据诗句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体悟古诗的意蕴和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 依据诗句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体悟古诗的意蕴和诗人的情感。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词语导入,激发情感

1.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组词,(小黑板出示词语)

春暖花开 春光烂漫 万紫千红 桃红柳绿 姹紫嫣红 鸟语花香

2. 从这六个词语中你发现了什么?

3.春天在同学们心中应该是怎样的?

过渡: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都用诗文来赞美春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古诗《游园不值》

设计意图: 以成语导入,既帮助学生积累了词语,又为学习课文奠定了基础。

二 初读古诗

1 解读诗题

A 生齐读课题

B“值”什么意思? 游园不值呢?

C谁去花园游玩没有遇到主人呢?引出作者叶绍翁简介

2 自渎全诗

A 诗人这次未遇主人的游园过程中发生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好好读一读,注意读准生字读音。

B 生自渎

C 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 以疑问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欲望

三 突破重点,读懂全诗

1探寻“不值”的原因

A 哪一句话告诉我们作者没有遇到主人呢?

B 出示“小扣柴扉久不开”

“柴扉”:柴门用草和木头编成的门,(结合插图理解。)

“小扣”:轻轻敲,作者很有礼貌。

C 诗人如此“小扣柴扉”而柴扉却“久不开”,这是什么原因呢?

D 交流预设

主人不在家

因为轻轻敲打,所以主人没听见

主人在睡觉

主人在院子里欣赏春色,被园子里的花草树木陶醉了,所以没有听到敲门声

过渡:大家的想象力真丰富,那么诗人心目中是如何想的呢?引导学生用诗句回答。

E 出示“应怜屐齿印苍苔”

苍苔:绿色的苔藓 (结合图理解)

屐齿:木头做的鞋子下面的横条。(结合图理解)

怜:是可怜的意思吗?

应:大概 可能

F 理解“应怜屐齿印苍苔”

G 看来同学们都理解了这句诗,现在你们明白为什么“小扣柴扉久不开”了吗? 你能用“因为 …… 所以……”的 句式说一说一二两句的意思吗?

F 诗人专程来朋友家欣赏美景,却没有遇到这就是 引说(游园不值) 这时诗人的心情如何? (结合回答相机板书:失落)

2 欣赏红杏,感受春意

A 诗人失落的心情并没有持续太久,突然间他抬起头发现了 (引说:一枝红杏出墙来)

B 发挥想象动笔写一写满园春色。

C 交流

D 看到这满园的春色作者的心情怎样?

E 指导朗读 (相机板书:兴奋)

设计意图 : 采用由果溯因的方法,让学生发挥想象,为什么“小扣柴扉久不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 拓展升华,体验诗人情感

1 集体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补充阅读《江畔独步寻花》.

游园不值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重点词语“扣、值”的意思。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古诗中表达的意境。

读懂诗句,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理解“春色满园关不住”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从“一枝红杏出墙来”体会“满园春色关不住”的欣欣向荣之美。

教学难点:在对比中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用此的考究和魅力。体会“一”“满”“关”“出”的妙用。

教学准备:搜集描写春天的景物的名句。

《游园不值》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

1、引言: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中国是诗的国度,我国诗歌的起源比文字还早。千百年来,形成了灿烂辉煌,博大精深的诗文化,诗给人以灵性,给人以美感,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中许多诗人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力作,请同学们看投影《题李凝幽居》,找学生读。

(教师引导:按照古人最基本的读法,在朗读时,一二声应该读的声音拉长,三四声应该读的短促。)

3、刚才我发现这名同学在读时“敲”字读的很重,你们知道“推敲”的故事吗?(教师介绍:唐代诗人贾岛去探访友人李凝,结果李凝不在家。贾岛不远万里而来,一心想见到李凝 ,并想从他那里得到回来的盘缠。这个时候的贾岛,大家一定猜得到,心情极度沮丧, 不但扑了个空,而且还可能冒着沿街乞讨的危险回去。幸亏贾岛是个聪明人,于是他很 快凑了几句诗,打算找几个识字不多又极度崇拜诗人的文学青年骗点银子花。当时贾岛 骑在驴上,想起了一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是又觉得不好,想改成敲,又 觉得不好。便在驴背上作“推敲”之状,不觉一头撞在了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上。韩愈 问他缘由,贾岛说出了自己的疑虑。韩愈问他:“你说那和尚为什么半夜回来呢?”贾 岛道:“前一句已经交代过了,他在池边树旁刚犯了色戒(详情参照影片《色戒》,著 名艳星钟丽缇勇敢出演)然后兴冲冲的就回来了。如此说来,应该用推啊,因为他不想 被师父知道自己夜不归宿么。”韩愈说:“非也非也,如果偷偷摸摸回来,更显得行止 不端,惹人怀疑。如果是个聪明的和尚,就一定会若无其事的敲敲门。”贾岛赞道:“ 好见识!”然后找出一张纸,把这首诗写了下来,又特意让韩愈在一旁注明:“此处用 敲好!韩愈”又表达了滔滔敬仰之情,这才拜谢离去。 次日,贾岛于路边高声叫卖:“京兆尹韩愈先生亲笔签名啦!”终于安全回家。推敲二 字遂成佳话。后人便把认真切磋学问叫作“推敲”。 )

“敲”字的使用使全诗更具魅力,这又让我想起了“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也是诗人推敲的经典之举。同学们这种思维品质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呀!

再看看贾岛的另一首《寻隐者不遇》(投影点击),按照刚才的读法自由读诗。

师:又是“不遇”,两首诗都是找隐者的,都是没有见到。作者就“不遇”写诗,看来这“不遇”真的是值得我们回味的东西呀!可是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和他们不同,我们在延安小学的大教室里(相遇),这可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呀!

就在这春光明媚的季节,拜读南宋著名的诗人叶绍翁富有灵性的代表作《游园不值》吧!(板书齐读题目:游园不值)

分析题目:理解“值”“不值”的意思。教师适时激励。

二、深入理解,品读古诗:

1、叶绍翁在杭州西湖一带长期隐居,雨过天晴之时,他去拜访友人,可是却不遇,在不遇中又遇到了什么呢?(投影朗读,引入情景)

2、生自由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3、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吧!看看作者游园看到了那些事物?(学生汇报:苍苔,红杏、柴扉)

4、结合你生活中对这些事物的理解汇报。

(教师适时引导:苍苔---一种绿色的植物,空气潮湿的时候,春雨过后就会贴地皮长出来,沿着街门的小路不断的生长,苍就是绿,苔就是沿街而上的。)

苍苔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引导学生说出给人一种春天的欣欣向荣之感,我们就会情不自禁的发出由衷的赞美:春天真美呀!(请你带着这中感受读一读。)

5、一种普通的植物,让我们拿起笔来,一边读一边品,推敲推敲这句诗中的哪个字饱含了对我们所见的这些景物的特别情感呢?(引导学生说出“怜”“印”。说体会,再读。)

6、用以上的方法汇报:“红杏”“柴扉”

(红杏:引出幻灯片“红杏”一句的比较,体会“红杏“的妙用。

师:杏花二月就开,这让我想起孔子当年在四棵杏树下给学生讲学,每到二月,学生要进京赶考。抬头看那红红的杏花,就是给他们的希望啊!)(比较投影:陆游的诗“杨柳不争春,一枝红杏出墙头。”“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叶绍翁也禁不住赞叹这枝杏花:齐读一枝红杏出墙来。

7、“柴扉”重点理解“小扣”之意,(教师引导动作,学生学着用手轻轻敲)

8、我们只是发现了如此普通的景物,如此而已的园,却给你怎样的感觉。你是从哪个句子感受到的。(春色满园关不住),引导学生从“满”字体会园内的景色。(师:一怎么就是“满园”,我想起了一句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乃无穷尽也,一想象怎么多就怎么多。没有一就没有满。难怪后来有人将这样的景色概括为(春色满园)。

9、你就是那一枝红杏,你回头望望园子里,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汇报,给学生以丰富的想象的空间。)(百花争艳、花团锦簇、桃红柳绿、姹紫嫣红、百花盛开、春意盎然、生机勃勃、万紫千红……)

10、教师适时表扬。

11、同学们,这些自然的小生物啊,这苍苔将我们的眼睛染绿了,这红杏将我们的心肺滋润了,此时无声胜有声啊!我们还有必要进到园子里吗?游园访友没能进园,隔墙观花,神游园中,作者心愿意酬。这么美就让我们美美的读一读吧!配乐齐读。

三、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1、领略了名家的力作,在品词析句中我们感受了语言的魅力,亲爱的同学们,我们真的好像是一名伟大的鉴赏家,喜欢古诗吗?我们来检验一下:(投影显示练习题)和学生一起做。

2、告诉你,你也可以做诗,老师这里搜集了学生的作品(投影),结合老师给你的描写春天的资料,你来赞美春天。(板书:魅力)

3、拜读朱自清的优秀散文《春》。(此项机动)

四、结束语:

回过头来,让我们再看题目:不值,如果说不值是不遇的意思,那么,学完诗,猛然间,我又有了新的收获,不是不值,在不值中,还有一份美好的感觉,是不遇中有遇。人生啊,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太多了,可是在不遇中往往会有不知中的可知,不能中的可能,不遇中依然有遇。让我们再读课题,(游园虽不值,不遇中有遇,同学们今天的相遇不是不遇而是---------值。)

五、布置作业:

把想象中的春天美景记录下来。

五、板书设计: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就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游园不值 篇三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游园不值》、《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分别写了春、夏不同季节、不同地点的美丽景物,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美好风光的喜爱赞美之情。

《游园不值》具有一定的叙事性,诗中描写了春季的一天,诗人望着窗外春天的景象,不由得兴致勃发,想到朋友家的园子里畅游一番。到了朋友的住处,园门外的空地上长满了青苔,主人大概是爱惜这青苔,担心被客人的木屐齿踩坏,所以客人小心地走过青苔,到了柴门前,轻轻地敲了很久,也没有人出来开门。但从那一枝探出墙外的杏花来看,园中此时应是姹紫嫣红、春色满园了。诗中的第三句是作者的联想与猜测,第四句则是画龙点睛,是神来之笔,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饮湖上初晴后雨》前两句写了夏日西湖上乍晴乍雨的巧妙景象,后两句则用美女西施的浓妆淡抹来比喻西湖的晴雨天气,认为它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各有各的妙处。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也是写夏日西湖的风光,却是另一番景象。因为是在夏天的晴日,而且是在早晨太阳刚刚出来的时候,作者抓住了那满湖的荷叶荷花作为描写对象,那碧色连天的荷叶和在朝日映照下格外娇润红艳的荷花,使作者觉得他们比任何时候都更美丽动人。

教法建议

1、教师可采用配乐范读,来感染学生,引入情境;可以启发学生对诗中所描写的景物进行想象;根据诗意,自己画画等方法,来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

2、凭借情境,品味诗句。教学不是教师一字一句的释义,而是让学生图诗对照,先说出图上的情景,再借助图画学习诗的词句。在教学中应把重点放在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和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上。

3、开拓联想,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4、反复吟诵,升华诗情。反复朗读,反复吟诵,把诗的语言转化为有声的图画,让情境所展示的形象与诗的韵律、节奏、激荡的情感结合在一起。

5、课后拓展,可让学生从三首诗中任选一首编一个小故事,要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景物。

词语注释

不值:没有遇到要访的人。

应:大概、可能的意思。

怜:爱惜。

屐齿:木底鞋下的横梁。

苍苔:即青苔,地上长的一种绿色的苔藓。

小扣:轻轻地敲。

柴扉:柴门,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门。

湖:指杭州西湖。

潋滟:水波流动的样子。

空蒙:形容水雾迷茫。

西子:西施,春秋时越国的美女。

淡妆:淡雅的打扮。

浓抹:浓艳的打扮。

总相宜:都非常合适,意思是都很和谐。

晓出:早晨走出去。

净慈寺:浙江省杭州西湖南岸的一个著名佛寺。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曾经做过直阁秘书的官。

毕竟:到底。

四时:本是指春夏秋冬四季,诗句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接天:与天相连接。

无穷碧:无边无际的碧绿色。

映日:阳光照射。

别样红:红得不同于一般。别样,特别,不一样。

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

柴扉——柴门 毕竟——到底 相宜——适宜

怜——惜 宜——适 穷——尽

反义词:

小扣——重敲 相宜——不适 同——异

淡——浓 关——开

文章导读

《游园不值》是一首赞美春天的诗。诗句写的是作者游园,由于主人不在,久等而进不了门。本来是一件扫兴的事,但他从露出墙头的一枝红杏想像出满园的春色,仍感到十分快慰。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著名诗篇。短短四句诗,包含了西湖的种种美景。在诗人笔下,西湖胜景千姿百态,任何情况下都是那么可爱,具有永久的魅力。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写的是作者早晨从净慈寺出来,所看到的西湖两岸的美丽景色。赞叹六月西湖的另一番风光。

《游园不值》赏析

【原文】

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今译】

园主人该是怕木屐齿踩坏了苍苔,

为什么客人轻敲柴门久久地不开。

那满园的美丽春色怎能关闭得住,

一枝红色杏花已经早早探出墙来。

【作者简介】

叶绍翁(生卒年不详),南宋诗人。字嗣宗,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原姓李,后嗣龙泉(今浙江龙泉)叶氏。长期隐居钱塘西湖,《游园不值》广为传诵。

【注释】

不值:没有遇到主人。

屐:一种木头鞋,底下有齿,可以防滑。

小扣:轻敲。

柴扉:用树条编扎的简陋的门。

【赏析】

诗以“游园不值”为题,本是说自己游园的目的没有达到。可是诗人却由此生发感想。他想,这可能是因为主人怕踩坏园中的青苔,怕破坏了园中的美景,因此才不让自己进来的缘故罢。短短两句,写出了诗人的善解人意,也写出了他那一片怜春惜春的情怀!但这首诗更为脍炙人口的还是后两句。柴门虽然不开,满园春色却难以关住,你看一枝红杏探出墙头,不正在向人们炫耀着春天的美丽吗?“关不住”、“出墙来”,简单的几个字,写出的并不仅仅是园中美丽的春色,还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写出了一片春意盎然。尽管主人没有访到,但作者的心灵已经被这动人的早春景色完全占满了!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赏析

【原文】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菏花别样红。

【今译】

毕竟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

风光与其它季节确实不同。

莲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

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注释】

净慈寺:杭州西湖畔著名佛寺。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

四时:春夏秋冬四季。

别样:宋代俗语,特别的。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作品。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诗人的中心立意不在畅叙友谊,或者纠缠于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它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惊采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相反,更加显示了作者驾驭文字能力的奇绝和构思的巧妙。

《饮湖上初晴后雨》赏析

原文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今译】

水波闪动晴天时景色迷人,

山峦迷茫烟雨中也显神奇。

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

无论淡妆浓妆她总是美丽。

【注释】

湖:杭州西湖。

潋滟:水波流动的样子。

方好:才显得美丽。

空濛:烟雨茫茫的样子。

亦:也。

奇:指景色奇妙。

欲:想要。

西子:西施,春秋末期越国的绝代美女。

淡妆浓抹:梳妆打份或者淡雅或者艳丽。

相宜:合适。

【赏析】

苏轼在杭州做官,陶醉于江南山水,写了大量的山水诗。这是其中最为人所传颂称绝的一首。作者先写实,西湖晴天,日照湖水,水映日光,碧波荡漾,一片浩茫无边、开阔艳丽的水乡景象,令人心旷神怡。西湖雨天,烟雨缭绕,山色如蒙薄纱,风姿绰约,更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奇景。在这两种不同的景观中,作者分别突出写水与山,把西湖山水的独特之美展现在我们眼前。最后,诗人笔锋一转,把西湖与美女西施联系在一起,将西湖在不同的天气所呈现出的奇美与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神韵相提并论,出人意外,而又极其贴切生动。全诗语浅意明,给人以朴实平易之感。

诗句直译

1.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大概是园子的主人爱惜青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吧。轻轻地敲那柴门,好久也没有人来开。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开得正旺的红杏有一枝伸出墙外来了。

2.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波光闪动下的西湖很美好,山色迷蒙中的景色也很新奇。我要把西湖比作绝代佳人西施,无论淡妆或浓抹同样都适宜。

3.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到底还是六月的西湖最美,风光与其他时候大不相同。莲叶接天一望无际的碧绿,荷 花映日呈现出异样娇红。

难句解析

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游园看花进不了门,这的确是件扫兴的事,诗人只有望园兴叹。正在流连之时,他忽然看见“一枝红杏出墙来”,心里一阵惊喜,园里的花开得正盛,一枝开得正旺的红杏出了墙外。这两句诗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浓浓春意。

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句诗是作者看到西湖的美景而产生的奇想。把西湖和古代著名的美女西施相比;不论是薄施脂粉,还是浓妆艳抹,总是那么妩媚动人,使人流连忘返。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意思是片片荷花,编织成一望无际的翠绿,直接与碧空相连。朵朵莲花,沐浴着阳光,显出特别的鲜丽艳红。

课后题解

思考·练习2

(1)怜:爱惜。小:轻轻。意思是:大概是主人爱惜青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吧。轻轻地敲那柴门,好久也没有人来开。

(2)方:很。亦:也。意思是:波光闪动晴日下的西湖很美好,山色迷蒙雨中的景色也很新奇。

文章结构

《游园不值》:前两句写作者去游园,而主人不在,是叙事;后两句写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是写景,蕴含着深刻哲理。

《饮湖上初晴后雨》:前两句写西湖晴天、雨天的美丽景色;后两句用“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绝代佳人西施来比喻西湖在任何时候都美。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前两句总写西湖六月的景色不同于其他季节;后两句抓住西湖的莲叶和荷花,具体描绘其夏日美景。

写作特点

《游园不值》:取景角度小——墙角的一枝红杏,但是含义丰富而深刻。“春色满园”和“一枝红杏”对应描写,相互映衬,不仅表现出春光无限,而且深刻揭示出一切美好事物都富有强大生命力的哲理。

《饮湖上初晴后雨》:用绝代佳人西施比喻西湖美景,生动形象。除此之外,这首诗并不着眼于一处一景,而是概其全景,笔力恢宏,极富艺术感染力。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作者写六月西湖的美景,只抓了莲叶和荷花,突出了重点,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夸张修辞手法的运用,更加突出了莲叶的多和绿。

学习要点

1.学会本课生字,能结合句子理解字义,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通过朗读诗句,想像作者描写的春天、夏天的美丽景象。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三首古诗。

中心思想

《游园不值》:写的是作者去游园,而主人不在,从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作者想象了满园春色,进而赞美了春天。

《饮湖上初晴后雨》:通过写西湖晴天、雨天的景色,并用西施作比,赞美了西湖美景。

《教学设计示例(一)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5个生字。

2.了解诗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重点学习《游园不值》,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诗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重点学习《游园不值》,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 

赏析《游园不值》中“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写法,以小见大,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我们今天学习三首描写春夏不同景色的诗。板书课题 :《游园不值》《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检查预习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三首古诗。(读出诗的节奏,读准确)

注意这些字的读音:屐齿  扣  潋滟  亦  抹

3.简要交流三首古诗的作者资料。

(三)指导学习《游园不值》

1.指名读课文。(读准、读熟)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划出不理解的问题。

3.在小组里讨论,解决质疑。

4.交流:按小组向全班汇报,学生自由更正自由补充,教师适时点拨:看图(或出示相应的课件)展开想象,说一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春天美好风光的赞美和喜爱)

5.反复吟诵。(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背诵古诗。

提问:诗人向我们描述园子里的景象了吗?为什么?

让学生品读:“一枝红杏出墙来”体会着画龙点睛之笔,这比那一览无余、面面俱到描写春天景象,不知要高妙多少倍。因而能发挥读者的形象,使诗句委婉含蓄,耐人咀嚼。

6.开拓联想,激发创作。

我们已经充分感悟古诗所描述的意境的了,同学们愿意把它画下来吗?

学生绘画,自由创作。

(四)作业

你还能背一背有关描写春天的诗吗?

附:板书

《游园不值》

屐齿 扣 潋滟 亦 抹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

1.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比较《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两首诗同一景物的不同描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背诵描写春天的诗《游园不值》,今天我们学习描写夏天景色的诗。板书课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回忆学法

谁还记得我们是怎样学习第一首诗的?

小结板书:

1.结合注释自读自悟(什么景象?)

2.质疑、讨论和交流

3.反复吟诵,

4.看图想象,绘画创作。

(三)学习新课

1.我们已有了学诗的经验,下面请同学们自学后两首诗。

出示自学提示:

(1)同是描写夏天的景色,苏轼笔下的夏天和杨万里笔下的夏天一样吗?请你从内容和写法上比较着来阅读。(在诗中画批)

(2)观察图画(或播放课件)想一想诗人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

3.在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先叙后议,写西湖晴雨天气;《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先议后叙,写了满湖荷花荷叶;但都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叹热爱之情。

4.朗读诗句,展开想象。(教师可播放课件,学生吟诵)

5.指名吟诵,背诵。

(四)激情创作

请同学们任选一首你喜欢的描写夏天的诗,把诗中的景象画下来。

(五)作业

1.默写三首古诗。

2.完成自己创作的画。

附:板书

《饮湖上初晴后雨》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苏轼) (杨万里)

西湖晴雨天气 满湖荷花荷叶

学法:

自读自悟,质疑,讨论交流,

反复吟诵,想象,绘画创作。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通过写西湖六月的美丽景色,赞叹了西湖美景。

教学设计示例(二)

12 古诗三首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能力训练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2.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创设情境法、引导法、点拨法。

(二)学生学法

借助词典及书上注释自读感悟。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疑点

“应怜屐齿印苍苔”的含义及它与“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关系。

(四)解决办法

1.多读品味。

2.发挥小组优势,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提供插图投影片,适当点拨。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激趣导入  ,指导学生自学古诗,引导学生汇报交流,提供媒体展示,随机评价,布置作业 。

(二)学生活动设计

课前预习,课堂自读感悟,讨论交流,朗读与背诵,为古诗配画。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1.启发谈话。

古诗是同学爱读爱背的文学体裁。背诵理解古诗对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是最有效的做法了。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三位大诗人的作品。

板书:12  古诗三首

2.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学习第一首《游园不值》。

(二)自学、探究《游园不值》

1.读通全诗。

2.自主探究诗句意思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教师巡视指导。

(三)汇报自学收获

1.指定一个小组的代表到台上来,给大家讲这首诗。(教师用电脑呈现写有这首诗的字幕片,或直接用投影。)

在学生讲的过程中,其他人可以发表不同的看法,可以质疑;这名“小老师”如答不上来或答不对,可由其他学生代答,学生都不会可由老师点拨。

2.在学生充分发表看法后,师生共同整理,梳理出通畅的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l)关于题目。

游园不值:意思是游览花园,没能进去,因而没游成。不值:没有遇到。

(2)“应怜屐齿印苍苔”的含义及与下句的关系。

师引导:这句诗除了要理解每个词语的意思,要想弄清含义还要调整词序,还要弄清各个部分的主语。

应:大概,表示推测。

怜:在诗中是爱惜的意思。

展齿:古时的木底鞋下的横梁。这里指鞋底。

苍苔:生长在地上的青苔。

“怜”什么?是屐齿还是苍苔?学生比较后,觉得“苍苔”柔弱纤细,应该“怜”苍苔。

是谁“怜苍苔”呢?当然是园子的主人。

这句怎样调整才通顺?“应怜苍苔屐齿印”。

通顺的意思是:大概是(花园的主人)太爱惜苍苔,(怕被我的)木鞋底踩坏。

第一句意思明确了,学生自然明白因为园子主人“怜苍苔”,所以才有“小扣柴扉久不开”,一因一果。

(3)关于“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诗的理解。

a.表面意思:园子里的春色是关不住的,一枝红杏已经探出墙头来。(看图印证)

b.这两句诗反映了春天朝气蓬勃、生动活泼,使人感到生命力的强大及不可阻挡。

(4)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

(前两句感到扫兴、遗憾;后两句则有对蓬勃春意的赞美,心中充满惊喜、快慰。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春的赞颂,对旺盛生命力的赞颂。)

(四)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背诵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游园不值》。

2.本节课学习目标:探究《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主探究

1.读通全诗。

2.朗读、感悟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小组合作,共同探讨。

(三)汇报自学收获

1.指名到台上当小老师,指着字幕片上的诗句,逐词逐句讲解需要点拨的地方:

(1)题目。

“饮湖上初晴后雨”,词序调整“初晴后雨”应该是“雨后初晴”,“饮湖上”应为“湖上饮”,题目应调整为“雨后初晴湖上饮”,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饮(酒)时(看到的景象)。

(2)西子,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叫西施。

(3)相宜:合适,适宜。

(4)前两句写的是实景,后两句则是作者大胆的想像,用西施之美来比喻西湖之美,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爱之深。

(5)前两句中的词语之间对仗工整,如“水光”对“山色”,让学生找出其他相对应的词语,体会作者构思、用词之精妙,充分展示了晴天、雨天西湖迥然不同的风姿。

让学生看绘有插图的投影片(晴、雨两张)。

2.让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四)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1.听范读。

2.学生练习。

3.组内交流读。

4.班上展示。

(五)背诵这首诗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前两首诗。

2.说说这两首诗中哪些句子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3.本节课任务: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自主探究

1.读通诗句,诗准字音。

2.自读、感悟,读懂诗句,体会情感。

3.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三)汇报学习收获

1.请一名学生上台讲诗意,其他人随时质疑,“小老师”若解答不出,教师相机点拨。

学生的质疑处可能是:

(1)“净慈寺”与“西湖”有何联系?

题目中的“净慈寺”是一个佛寺,在杭洲西湖边上。

(2)“林子方”,是作者的朋友。

(3)题目意思是清早走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看到的景色。)

(4)“无穷”,在诗中指范围广,无边无际。“无穷碧”,指无边的绿伸向远方。

(5)“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特别可爱。

引导:同样是写西湖,这首诗与前一首有什么不同?

(前一首诗中作者用奇丽的想像把西湖拟人化了,表现了西湖之美;这一首诗作者集中描绘了湖面莲叶、荷花,红绿相映,荷日生辉,把西湖之美具体化了。)

2.看图,(用投影)直观感受西湖六月的美。

(四)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五)总结、扩展

1.指名朗读三首诗。

2.说说每首诗的各自特色和情感表达方面的相同之处。

3.谈谈自己的收获。

4.课下阅读相关内容的古诗并背诵一首。

(六)布置作业

1.正确书写5个生字。

2.将三首诗摘抄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上。

3.为“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配画。

4.把《游园不值》改编成一个故事,并讲给别人听。

附:板书设计 

游园不值 篇四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 古诗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株奇葩,有着无穷的魅力。你喜欢吗?能背诵几首吗?

2.看来大家对古诗非常热爱,古诗积累非常丰富。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南宋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板书课题,齐读。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这首古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又有怎样的魅力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根据要求自学课文。

屏显自学要求:

1.朗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注意停顿,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3.圈出不理解的字词,查阅工具书、对照插图或联系诗句写出它们的意思。

4.联系词义与前后诗句、对照插图,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5.想一想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

【预设:学生按学案要求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以自己的方式结合老师提示的方法,自学预习古诗。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深入学生中间,了解自学情况,及时调控学生的自学节奏,给予适时的个别指导。】

三、交流展示、深入解读

1.小组内汇报交流

请你先在小组内交流展示预习中的收获与产生的问题。

记住:要把你的想法大声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

注意:在交流过程中发现错误要及时纠正。

【预设:学生对照自学要求,同位互相检查纠正字音、古诗的节奏和情感韵味,交流对字词句、古诗诗意的理解和初步认识,互相帮助解决彼此的迷惑与不解,整理共同的认识,纠正错误,解决疑惑,这是对本诗第二次学习感悟。】

2. 班级内集体汇报交流

大家在小组内已经交流过了,对这首古诗又有了新的认识,谁来向全班同学汇报你的学习成果呢?

(1)交流一:汇报古诗朗读情况

在学生汇报读,生生评价的同时引导学生懂得诗只读得正确、流利是不够的,还要读出诗的节奏美。朗读时,诗的节奏是通过停顿表现出来的。读一读,感受一下,哪些地方需要停顿?(出示古诗)

指名学生读,教师划出节奏线。

教师指导朗读:朗读时,七言绝句的第四个字的地方停顿时间要长一点,停顿时要做到停而不断,音断气连。

示范朗读。学生练读。

小结:读诗时注意了节奏,现在就有点吟诵的味道了。不过,要想吟诵得美,你认为还必须做到哪些呢?

【预设:在学生汇报朗读的过程中结合师生评价,引出古诗音乐美的欣赏与朗读方法的学习,通过节奏与停顿来把握。引导学生由读得正确流利到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进而自然过渡到下个环节——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诗的韵味。】

过渡:你们对古诗的感悟力真强!请你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二:汇报对诗文的理解

① 在学生汇报交流时,相机引导正确解读重点词语“应、怜、屐齿、印、小扣、柴扉”等,在此过程中相机指导学生把文字还原成生动具体的画面,边读边想,读出画面,读出诗人的情感,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自己的理解。

②谁能大概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③ 有感情地吟诵整首诗。

【预设:让学生在初步理解字词、诗文的基础上,通过互相交流、补充及教师的点拨引导,抓住关键字词揣摩,使认识进一步升华,循着字词的脚印去探究古诗丰富的内涵,想象诗文表达的意境,把文字逐步还原成图画,让学生“入境”,走进诗人内心,体悟诗人的情感变化,触摸诗的灵魂,并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独特的体验,使学习逐步深入,逐层递进。】

三、精讲点拨,品读赏析

1.“红杏枝头春意闹”古人赞美春天很多都写杏花。大诗人陆游就有两首。

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陆游《马上行》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谁来试着读一读,读出诗的节奏、韵味,把它还原成生动具体的画面来。

2.“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对比陆游写红杏的诗句“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体味“关”“出”“一”“满”的妙用。

两句诗都以哪个字突出了红杏的动态?

陆游诗中“出”对的是哪个字?(遮)

叶绍翁诗中“出”对的是哪个字?(关)

北大教授钱仲书老先生认为就这两个字的不同让两首诗有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境界,陆游的这首就不如叶绍翁的好,你认为哪个字好?为什么?

为什么不用“三”“十”“数”而用“一”呢?(出示改后的相应诗句,生读比较)

这一枝红杏让你想到了什么?(满园春色)

古人云“吟定一个字,捻断数颈须。”这首诗看似简单,却包含着诗人选词炼句的独具匠心。指导朗读,边读边想象,读出红杏的旺盛的生命力及不屈不挠的精神,读出自己的理解与感受,品味文字之美。

【预设:高年级可以渗透文学鉴赏的一点知识,通过引入陆游写杏花的诗进行对比,结合钱仲书的评价,对“遮”、“关”与“出”“一”“满”的对应比较、敲打、感悟与反思,营造对话情境,进行思维碰撞,引起质疑、猜测、联想和期待。让学生深切地感悟到“关”“一”之妙用,含蓄领会诗文哲理,教给学生学古诗的方法及欣赏古诗的不同角度,体悟古诗选词炼句之精妙。】

3.读到“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由这一枝红杏,你想到了满园怎样的春色美景?

4.“小扣柴扉久不开”诗人有没有进园?

满园的春色已经被柴扉和围墙关在了园内,又为什么说“春色满园关不住”呢?关不住的是什么?

简短的28个字竟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古诗真是魅力无穷,让我们配上音乐来吟诵、回味这首诗。

5.主旨升华 chayi5.com 差异网…,回到课题,指名读,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游园不值是什么意思?诗人没有遇到什么?他又遇到了什么?

诗人在不遇中已经有遇,在不遇中获得了满足,有了巨大的收获。诗人乘兴而来,尽兴而返,游园虽不值,但不遇中有遇,不值就是值。

【预设:让学生“入境”,所谓“入境始与亲”。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听弦外之音,会意外之意,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将抽象的文字变成让学生可感可亲的画面,带领学生走入文字,由赞美春天再进一步触碰到文字更深的地方,通过对课题的解读,给学生一些哲性思考,使学生在古诗的学习中领悟到“不遇中有遇”的深奥道理。】

四、课外拓展,阅读提升

叶绍翁留下的诗作并不多,唐宋诗鉴赏词典里只收录了3首,另两首《夜书所见》《嘉兴界》也很有名。课后请多读读悟悟。

再推荐几首描写杏花的古诗:

陆游《马上作》《临安春雨初霁》王涯《春游曲》王安石《北陂杏花》

【预设:设置课外拓展阅读,引导学生向相关处阅读,并依据本课学法去学习欣赏其他古诗,从而丰富学生积累,扩大学生视野以拓展求发展。】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生字“苔”,正确理解“应”“怜”“小扣”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想象并说出诗所描绘的景象。

3.在反复诵读中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意境,感受春天、大自然的美丽景色,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咀嚼体味重点词句的意蕴,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游园时的情感变化,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

学情预测:

这是一首学生耳熟能详的古诗,有好多学生虽小时候就会背诵,但诗意却在朦胧间,不甚明了。以当前学生的认知能力,在自主学习要求和插图及工具书的帮助下充分自学阅读,完全可以大概了解诗意,对字词的用法有模糊认识,并能从中体悟到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但浓郁的诗意与情趣及其中蕴涵的深邃哲理,却难以自行悟出。这就需要教师结合不同的材料,创设情境,抓住关键字词引导学生去细细比较、体味、揣摩、想象当时的人物心情的变化和游园不值中富含的哲思,在关键之处适时点拨、启发、引领,让学生充分感悟到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游园不值》教案 篇五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诗中描绘的意境。

3、通过转变学习方式,受到情感熏陶,激发学生对祖国古诗文化的喜爱。

一、引入课题

1、师:现在是什么季节?考考你的头脑里积累了多少关于描写春天的词语。

2、老师这里也有一些词语,请你来读一读。(出于词语、词组)

3、引导学生想象词语描绘的景象,并想象画面。我们再来读词语,会读得更好。

4、出示春景风光图片,看到过么美的春景,你最想做的是什么?

5、英雄所想略同,在南宋的时候,有一位诗人叫叶绍翁,他望着窗外春天的景色,不由得兴致勃发,想到朋友的园了里畅游一番,欣赏欣赏春天的美景,于是便乘兴前往,并写了这首诗《游园不值》(板题)

二、初读古诗

1、打天书,自由读几遍古诗。

2、注意两个生字“屐”、“扉”。

3、读出古诗的停顿和节奏,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还有这样的节奏。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一等人看一下就懂,同学们还没学这首研讨就读得这么有节奏,真不简单。

细读古诗

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想同学们帮帮忙。现在大家看到题目,“游”是什么意思?“园”呢?这个题目的意思?想去游园子,却没遇上主人,这本身就是让人不愉快的事情,你能读好课题吗?

下面的哪句可以看出“不值”?“小扣/柴扉/久/不开”特别是哪几个字?“久不开”是什么意思?“小扣”呢?现在请你来当一回诗人,用手来小扣小扣,你为什么这样敲?诗人就这么小扣着柴扉,却总也没人来开门,你从“久不开”体会到了什么?诗人很想进去看看,却总也进不去,这令他非常的“扫兴”,你能读好这句诗吗?

诗人诚心来访,却只能呆在门外,他心里在想大概是什么原因?(应怜/屐齿/印/苍苔)应是什么意思?“怜”?园主人爱惜什么?怕苍苔上留下脚印,你知道诗人猜想久不开的原因是什么?(园主人非常爱惜苍苔,怕苍苔上留下脚印。)这个“印”字如果换成“踩”字行不行?请你抬起脚,在地上踩上一个脚印,再在地上印上一个脚印,你发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你能读好这两句读吗?

诗人那么想进园子里欣赏春景,无奈柴门紧闭,唉!还是打道回府吧,就在他想离开的一刹那,他一抬头,猛然发现了什么?(一枝红杏)啊,一枝红杏出墙来!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读这句诗?(呀!一枝/红杏/出/墙来;哇!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人仅仅看到一枝开得旺盛的红杏伸出墙外来,却这么兴奋,是因为他想到了什么?(满园的春色)这满园子的春色,诗人仿佛看到了,也仿佛听到了,相信你也具有诗人般的头脑,想一想假如你进园子里,你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通过你的诗人般的想象,让我确实感觉到园子里的春色,确实是满了,满得都“关不住”了,你们看,原来诗人的心情是那么扫兴,现在他的心情怎样了?谁能读好这两句诗?

我们把整首诗一起来读一读,看看谁能读出诗人的情感变化。

诗人原来是乘兴前往访问朋友,游玩他的园子,却没有遇上主人,没能进去,让他非常扫兴,但是意外发现的那枝开得旺盛的红杏,给了作者无限的遐想,让他的心情感到无比欣慰,现在你觉得诗人游园“值”还是“不值”?是啊,诗人的这趟没有白走,虽“不值”甚为“值”!现在我们再来读读课题。

最后,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这首读。

作业(三选二完成)

背诵、默写古诗。

根据诗意,配上一幅画。

根据古诗,编个故事。

板书

游园不值

遇上

叶绍翁

久不开(怜)—————关不住(满)

扫兴—————欣慰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5篇《《游园不值》教案》,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305 46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