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观察物体》优秀9篇

发布时间:

观察,是指细察事物的现象、动向,那么孩子们的观察力是如何培养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9篇《第一课时《观察物体》》,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课时《观察物体》 篇一

第1节 看一看(一)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活动,体验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样,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2.知道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能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积极主动参与观察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能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

体验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样。

教学过程:

活动一:观察讲台

1、今天我们来观察物体,你们猜一猜要观察什么物体呢?

2、同学们学习离不开自己面前的课桌,老师上课离不开讲台。今天老师就请大家观察这张讲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它,能看到什么?

3、下面我们分五个小组活动,请第一小组先到前面来观察这张讲台。你们各自选择一个位置观察,再交换位置观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4、刚才同学们从不同角度观察了讲台,先在小组内交流。

5、哪一个小组先汇报?请说一说你们是站在哪个位置观察的,看到了什么?

6、你们认为哪种说法好?

7、你们小组真能干,同学们还有补充的吗?

8、你们观察得真仔细,还有不同的吗?

9、通过实地观察,发现了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物体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对于长方体来说,最少可以看到它一个面,最多可以看到它三个面。

活动二:想一想,连一连

1、书本第26页图中老师、淘气、笑笑分别看到讲桌的哪一面,先想一想,再连一连,做完后把你的想法与同桌进行交流。

2、师生交流。

活动三:认识长方体的上面、侧面、正面

1、观察长方体形状的物体,不论它的大小,最多只能看到它的三个面。现在每人都拿出一个自备的长方体,看看这个结论是不是正确的,然后,再打开书本第26页,找一找怎么称呼所看到的三个面。自己看书认识长方体的上面、侧面、正面。

2、我们的牙膏盒一样,为什么同一面有的同学叫它侧面,有的同学叫它正面呢? 谁能帮我解决问题?

(朝上的是上面,两边的是侧面,牙膏盒放的位置不同,名字就变了。)

活动四:总结收获,体验成功。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学得快乐吗?

第2节 看一看(二)

教学目标:

1.经历用正方体搭简单物体,并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它的活动,辨认简单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的形状。

2.在搭摆和观察物体的过程中,体验从同一个方向看不同物体,它们的形状可能相同;正面与一种形状对应的物体不是唯一的。

3.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辨认简单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的形状。

教学难点:

正面与一种形状对应的物体不是唯一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1、同学们平常喜欢玩什么?今天我们来玩积木,好吗?

2、看,这是什么?(出示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积木)谁能说出它的正面、侧面及上面的形状?同桌互相指着说一说。

3、同学们说得很对。今天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大家,我们的朋友智慧老人要过生日,请我们去他家做客,笑笑、淘气已经去了,我们快点走吧。

(电脑演示:智慧老人的家,笑笑、淘气、机灵狗把三个正方体积木一字摆在桌子上。)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同学们,你们敢和笑笑他们比比,看谁摆得更好吗?

(学生开始摆物体)

2、看,我们摆得也很不错。今天我们就与笑笑他们一起来学习观察由正方体搭成的简单物体。

活动1:看一看,连一连。

1、请认真观察自己搭的物体,是什么形状?

2、你们能指着说出自己搭的长方体的正面、侧面、上面分别是什么形状吗?

3、针对观察到的形状,你们有什么发现?

4、观察得很仔细!想一想,笑笑、淘气、机灵狗他们看到的分别是什么形状呢?请试着连一连。(电脑验证结果)

活动2:搭一搭、看一看。

1、同学们搭得好,看得细,下面请你用3个小正方体搭一个你喜欢的物体,看一看所搭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分别是什么形状。请在小组内交流,比比看,哪一组动作最迅速,搭的形状最多,观察得最准确。

2、全班汇报,用实物投影演示各种搭法。

三、巩固新知,创新发展。

1、(电脑出示,教材28页练一练第1题)笑笑也搭了2个物体。从上面看,看到的是什么形状?请同学们试着连一连。(集体汇报)

2、(出示28页练一练第2题)这是淘气搭的,你能回答淘气的问题吗?

3、看看所搭物体,从上面、正面、侧面看,看到的各是什么形状?告诉你的同桌。

4、(出示29页练一练第3题)智慧老人也搭了很多形状的物体。(语音出示智慧老人的话:同学们,欢迎你们的到来,用你们的火眼金睛来辨认一下吧!)

5、同学们好眼力!老师为你们的表现感到骄傲!看智慧老人还有什么要求。(语音出示:小朋友们,你们能用正方体搭一搭、想一想,还有什么样的物体从正面看到的形状是图a?什么样的物体从正面看到的形状是图b?)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有什么出色的表现?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第3节 节日的广场

教学目标:

1.培养应用乘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进一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会得出不同的形状。

教学重点:

培养应用乘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会得出不同的形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同学们,国庆节期间,你们有的外出旅游,有的在本市游玩,你们都看到了什么,有些什么感受?(让几个同学说一说)

2、国庆节,不仅我们市,全国上下都是一派喜气洋洋。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节日广场”,再次感受一下节日的喜悦。(板书课题:节日广场)

二、探索学习。

(一)广场上

1、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节日广场”图,你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并体会祖国的美好)

2、同学们看到了祖国富强、人民欢庆的景象,那你能根据看到的景象提出乘法问题吗?请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仔细观察。

3、学生独立观察画面,思考,把自己的问题在小组里说给其他同学听。

4、集体交流。

各小组同学派代表,将本小组问题提出,指名由某位同学或某个小组同学回答。

5、小结:同学们真会动脑,发现了这么多的乘法问题,那请你们在课本上找到每个算式相对应的图画,把算式写在旁边。

(二)瞻仰烈士纪念碑。

1、同学们,在节日中,少先队员在烈士纪念碑前,敬上队礼,他们会对烈士说什么呢?

2、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少烈士用鲜血、生命换来的。我们不能忘记烈士,更不能辜负烈士的热血,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才能把祖国建设得更美!

3、连一连。请问下面三幅图(课本31页)各是谁看到的?连一连,说一说每一幅图是从纪念碑哪个面看到的。

(观察图画,发挥想像力,独立思考,动手连)

4、全班交流。

三、实践与应用。

今天走进节日广场,感受到祖国的欣欣向荣,还发现了许多数学知识,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你还能发现哪些乘法问题?

.3 观察物体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4.通过以上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二)教材说明

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轴对称、镜面对称。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几何中的“三视图”是工程制图、机械制图的基础,在这里还不是正式教学三视图,只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本单元,只是让学生观察具体的实物,以后还将学习观察较为抽象的几何图形。例1展示了三名学生分别从前面、侧面、后面观察一个恐龙玩具的情景图,下面给出从这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让学生判断这三种形状分别是谁看到的。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学生无论选择了哪个观察点,观察到的只是物体的其中一部分,观察点不同,看到的形状也是不同的。只有把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会形成这个物体的完整表象。例如,和这两个图形,如果仅从正面观察,看到的形状是相同的,只有从其他位置再进行观察,才能比较两者的不同。

第67页的“做一做”是让学生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一摞书,判断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是什么样的图形。这个活动简单易操作,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可以很容易判断出来。

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包括轴对称(也叫反转对称)、中心对称、平移对称、旋转对称和镜面对称等多种形式。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对称性质的事物很多,学生对于对称现象并不很陌生,例如,许多艺术作品、建筑设计中都体现了对称的风格。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的感觉,一种美感。

本册教材中的对称,仅限于轴对称和镜面对称。第68页的内容是认识轴对称图形。教材借助于生活中的实例和学生的操作活动,判断哪些物体是对称的,找出对称轴,并初步地、感性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而对于“轴对称图形”的名称以及“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的性质,教材中并没有明确给出,也不要求学生掌握。

在编排上,教材是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先通过蜻蜓、树叶、蝴蝶、京剧脸谱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分析它们共同的特点,引出“对称”的概念。接下来,教材提供了一个剪衣服的活动(例2),再让学生先仿照书上的步骤随便剪一剪,使学生看到,在剪的过程中,只要把一张纸对折,两边完全重合,剪出来的就是轴对称图形,从而通过折痕引出“对称轴” 的概念。最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对称的,使学生了解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性。

第68页的“做一做”,让学生判断哪些图形是对称的,并画出对称轴。其中第一个图除了窗户,其他都是对称的,学生很容易忽略这一点。第二个图中的五角星有很多条对称轴,学生只要能画出其中一条就可以了。

第69页的内容是镜面对称,也就是相对于一个平面形成的对称。在这儿,只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照镜子等活动,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的现象,初步了解镜像的性质就可以了,对于“镜面对称”、“平面对称”等名词以及镜面对称的性质,教材中都没有涉及到。

例3通过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让学生认识镜面对称,初步感受镜面对称的特点,知道生活中很多常见的现象中包含着重要的数学思想。湖面的倒影,人在镜子里可以成像,这些现象都是学生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理解起来也比较方便。其中湖面的倒影是相对水平平面的对称,而照镜子是相对竖直平面的对称,这是最常见的两类镜面对称,学生通过观察这两幅图,可以很直观地理解镜面对称的两边图形有什么关系。第69页的“做一做”设计了一个活动,让学生亲自照一下镜子,通过镜子内外的人的前后位置和左右位置的关系进一步感受镜面对称的性质,通过活动使学生知道,照镜子时镜子内外的人上下、前后位置不会发生改变,而左右位置发生对换。

(三)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用4课时进行教学。

2.教学例1之前,教师可以先拿一个六个面颜色都不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让学生在某一位置观察这个正方体或长方体,问学生最多能看到几个面的颜色,要看到其他几个面的颜色,需要改变观察的角度,使学生理解:要全面地了解一个物体各个面的特征,要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还可以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向学生讲述“盲人摸象”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然后,教师可以准备一个玩具,如,玩具熊猫、玩具狗等,也可以准备其他的日常用品,如闹钟、茶壶等,这些物体的正面、侧面、后面的形状特征要有所差别。可以让一个同学分别从不同的位置观察这个实物,也可以让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位置同时观察这个物体,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该物体是什么样的,使学生通过交流,知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结果是不同的。教师也可以把实物进行转动,让学生先观察物体的各个面,看看都是什么样的,然后闭上眼睛想一想,在头脑中形成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形状的表象。最后再教学例1,由于有了前面直观的观察活动,学生很容易就能判断出表中的三个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接下来,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做“做一做”中的活动,可以利用学生手中的数学课本直接进行操作。每个小组成员先从某一角度看这摞书,然后交换位置看一看。最后,在教科书上进行连线。

3.教学轴对称时,教师应准备一些轴对称图形的图片或剪纸(如窗花),让学生结合教材上的实物图进行观察、分析,找出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在描述时,使用的语言可能是不规范、不科学的,如“这些图形两边都是一样的”,不必刻意纠正,只要学生对轴对称现象有一个感性认识就可以了。

教学例2时,可以向学生提出任务:“你可以剪出一个对称的图形吗?”让学生先自己探索剪对称图形的方法,再进行交流。一开始时,学生可能想不到把长方形纸对折,虽然尽量按照对称的思路去剪,但剪出来的东西并不对称,此时,可以让学生看看教科书上是怎样做的。然后凭自己的想像随便剪一剪,想剪什么就剪什么,只要剪出来的图形是对称的就可以了。最后让学生把自己剪的作品给全班学生展示一下,并让学生试着说说怎样剪,剪出来的图形才对称,很自然地让学生说出要把长方形纸对折,从而引出“对称轴”的概念。

最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对称的,学生的答案是很开放的,可能并不是严格地在同一平面范围内描述,只要大致准确,都是可以的。事实上,教材中的蝴蝶、蝉,从完全数学化的角度来说,都是镜面对称,但我们在这儿并不要求这么严密。

4.教学镜面对称时,教师还可以准备一些相关的图片,如桂林山水的照片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些现象有什么特点,湖面或镜面两边的图形有什么关系,只要学生大致能表达出镜面对称的特点就可以了,不要提过高的要求。课堂上可以准备一面镜子,让学生上课时实际照一照。

第69页的“做一做”,教材上提供了照镜子时出现的两种常见情况,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想像一下,照镜子时向前走一步,镜子里的人会怎样运动,左右手拿不同的东西时,镜子里的人是怎样拿的,然后再用镜子验证一下。实际活动时,教师还可以设计更多的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镜面对称的性质。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在家里照照镜子,自己设计一些有意思的活动,例如,看一看镜子里的你是怎样刷牙的,怎样吃饭的(左手拿什么,右手拿什么)。

5.关于练习十五中一些习题的教学建议

第1题,要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汽车的表象,再连线。这时,需要学生在头脑中进行“虚拟的移位”,即假设自己站在车的前方,会看到哪个图形。

第2题,要让学生先用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的纸折一折,再画出来。由于圆的对称轴有无数条,要引导学生通过有限次的操作,发现规律。

第3题,让学生根据对称轴画出另一半,对称轴有水平方向的,也有竖直方向的,需要学生应用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可以先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探索画的方法,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提示学生要画出某条线段的轴对称图形,只要画出该线段两个端点的对称点,再连起来,就是该条线段的对称图形。

第4题,实际上是把轴对称和镜面对称结合起来,镜子的下边缘就是对称轴。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拿镜子直接在教科书上照一照。

第5题,让学生判断正确的镜像。可以让学生运用想像,直接判断,如果有困难,也可以拿镜子照一照再判断。

最后的思考题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活动,是运用镜面对称的原理让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给出镜子中的 “数字”及“时间”,要求学生写出真正的数字和时间。可以让学生在课外拿镜子试一试,在纸上写上数字,看看镜子里照出来的是什么样的,拿一个钟,看看镜子里时针、分针的位置与真实钟面上的时针、分针的位置关系如何。还可以用一种简便的方法来检验写得对不对:运用两次镜像能把原来的物体还原。也就是说,拿一面镜子对着教科书照一下,镜中出现的就是真正的数字和时间。

课时《观察物体》 篇三

教学目标       ⒈ 通过认真组织拼摆,观察和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使学生体会在同一位置看到相同的视图的不同摆法,从不同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可能看到的视图,以提升学生对实物及视图进行转化的能力。

⒉ 通过学习,使学生发展空间观念和借助想像和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视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发展空间观念和借助想像和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程序

一、复习

⒈用4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分别将它拼摆成以下形状。

请同学们分别说说它们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看,分

别看到了什么形状?

⒉指出:刚才的形状分别是由4个大小不同的正方体拼成成的,但由于拼摆的方法,观察的位置不同,我们在各个面看到的形状也不太相同,这节课,我们继续用物手中的大小相同的正方体拼摆,进一步学会如何观察物体。

二、教学新课

⒈刚才我拉用4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摆成了这个形状。

⑴想一想,此时从正面看,你看到什么?

⑵提问:如果此时再添加一个小正方体,放在什么位置不影响正面看到的形状?

你想怎么摆?

⑶指名汇报,并分别演示,启发学生再想一想还有些什么其他摆法。

⑷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想一想,这几种办法摆放后,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不变,再添加一个正方体摆放时有什么规律?

指出:在原来物体的前面或后面,与原来的某一个正方体对齐着放一个都可以。

⑸请学生们仔细从上面侧面观察,

提问:这时看到的形状与刚才一开始的形状一样吗?

小结:由于观察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形状是不一定相同的;在同一方位观察不同的形状,却是可能相同的。

⒉教学试一试:

先还原成以上形状。

⑴现在这里的几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从上面看一看,你看到什么形状?

组织讨论:如果从上面看形状不变,再添加一个可以摆在哪儿?

学生们分组讨论并操作。

指名汇报,交流想法并摆一摆。

提问:此时再分别从正面、侧面观察,你们看到的形状一样吗?为什么?

⑵还原之后,让学生从侧面看一年,记住你所看到的。

提问思考:如果从侧面看形状不变,再添一个可以摆在哪儿?

学生分组讨论并操作。

指名交流汇报并摆一摆

提问:相怀想,如果此时你从其它几个方面去观察,看到的形状会一样吗?为什么?

⑶小结:观察物体时,在同一个位置看到的相同的视图可能有不同的摆法,而从不同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可能有相同的视图,但也可能不同。

三、组织练习

⒈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⑴出示图并说明要求

⑵学生独立完成,如学生有困难可让学生先摆一摆

⑶集体订正。

⒉“想想做做”第2题右边两题。

⑴按要求请同学们先照着样子摆一摆。

⑵请学生们依次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

⑶再请同学们同时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让学生们比一比在同一个方位看到的形状是不是一样的。

⑷小结:同样的物品在不同位置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在同一位置看到的相同的形状,但它们摆法却不一定一样。

⒊“想想做做”第3题。

⑴独立完成

⑵分组汇报。

⒋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全班交流,如果学生感到困难,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学具摆一摆。

四、布置作业。

课时《观察物体》 篇四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观察物体》期末复习要点

1. 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形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

2.

能根据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5个正方体组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立方体的数量范围。

3.

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4.

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形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

5. 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立方体的数量范围。

.3 观察物体 篇五

教学内容:p 38.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知道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物体所有的面。

2.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通过观察、想象、猜测,培养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

教学准备:小药箱,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我们先来比比谁的眼力好,看着屏幕,快速地说出照片中分别是什么物品?(出示一组不同角度拍摄的物体照片)

师:同样一个物体照片,为什么有的能一眼看出,有的却看不出?(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探究新知

1。借助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的情景图,谈话引入

师:我们班的“卫生角”有一个小药箱,我们先来研究研究这个小药箱吧。(出示实物小药箱)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说说你是怎么观察的,看到了什么?

2.指导学生有序地观察小药箱。

让学生站在小药箱的不同的位置(板书:正面、侧面、上面)进行观察,说说看到的是哪几个面(有的学生看到一个面,有的学生看到两个面,也有的学生看到三个面)

师:通过观察大家发现了什么?(不管站在哪一个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小药箱所有的面,而最多只能看到它的三个面,最少可以观察到一个面)

注意:教师要做出示范动作,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

小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物体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3.多媒体呈现例题中的谈话情境

师:根据他们的交谈,想想他们分别看到小药箱的哪几个面?一次最多可以看到几个面?怎样看到其他的面?

师:如果从后面看,会看到什么样的平面图形呢?将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在自己的练习本上。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发现:正面、侧面、后面都是相对的,它是随着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

4.欣赏古诗《题西林壁》(课件出示古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三、练习巩固

1.完成课本第40页练习八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2.完成课本第40页练习八的第2题

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判断所观察的物体是什么立体图形?

四、归纳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在生活中,我们处处都要留心观察,做一个勤于思考的好孩子,你们能做到吗?

五、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正面

从 侧面 观察到物体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上面

课时《观察物体》 篇六

看一看(一)

在观察活动中,体验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通过观察教室的讲台,使学生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从一个位置观察物体最多能看到三个面。为了描述的需要,把这三个面分别叫做正面、侧面和上面。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到仅仅从一个面或两个面是无法确定一个物体形状的;引导学生学会从物体的正面、上面和一个侧面观察物体,并初步感受只有从三个方向观察物体才能准确把握物体形状。

看一看(二)

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转化,发展空间观念。

“看一看(二)”通过观察由几个正方体搭成的简单物体,辨认它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的形状,实际上,这就是把空间图形(三维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二维图形)的过程。实现这个转化,是空间观念获得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

根据本单元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情境,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观察和体验的实践活动中去,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3 观察物体 篇七

教学内容:p 41-42.例3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过程,认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观察,正确辨认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形状。

3.根据图形推测拼搭的方式,引导学生简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4.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发展与同伴的合作意识,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准备:

若干个相同的小正方体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师: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如果用若干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拼摆成立体图形,在观察中又会存在哪些特点?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探求新知

1. 教学例1

① 学生根据教师提示用小正方体独立拼搭物体。

师:面对自己横向连续摆3个正方体;接着,在第一排左边第一个后面再摆一个。

② 让学生绕着拼搭成的物体走一圈,分别从物体的正面、上面和左面进行观察。

③ 各自把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平面图画下来。

④ 反馈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归纳结果。

学生概括: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观察的结果各不相同。(板书)

2、按要求摆

用四个小正方体摆,正面观察到的平面图是三个并排的小正方形,有几种摆法?(五种)

用四个小正方体摆,左面观察到的平面图是两个并排的小正方形,有几种摆法?(三种)

用四个小正方体摆,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是三个并排且在第一列后面再加一个的小正方形,有几种摆法?(一种)

小结:我们仅仅依据一个或者两个方向看到的图形,不能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只有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才能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教科书第41页的“做一做”。

2、独立完成教科书第42页练习九的第1题

3、独立完成教科书第42页练习九的第2题

四。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观察的结果各不相同。

.3 观察物体 篇八

教学内容:p39.例2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观察两个简单立体图形组合的活动,学会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2.呈现一组图形,让学生判断可能是观察哪两个物体的组合得到的,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让学生观察两个简单立体图形组合的活动,学会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呈现一组图形,让学生判断可能是观察哪两个物体的组合得到的。

教学准备:球体、圆柱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激发情趣

1、 学生齐诵《题西林壁》

师:上节课我们欣赏了古诗《题西林壁》,一起来背诵一遍。

师:一座庐山,为什么诗人看到的却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景色呢?

2、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需要这样,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一个物体,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观察物体)

二、观察物体 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①出示一个球体,让学生从不同的位置观察。

得出结论:不论从哪一个位置看球,都呈现一个平面图形的圆。

②出示一个圆柱,让学生从不同位置观察。

得出结论:前面看是一个长方形,左面看也是一个长方形,上面看是一个圆。

③出示球和圆柱按照例2的摆法

让学生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看看分别看到了什么图形?

从左往右看:(板书:左)

从上往下看:(板书:上)

从前往后看:(板书:前)

师:从右往左看(板书:右),你看到什么图形?为什么只看到一个?(因为球被挡住了,所以只看到圆柱没看到球)

从下面看(板书:下),你又看到了什么图形?

从后面看(板书:后),你又看到了什么图形?

小结:物体摆放的位置,当你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就会看到不同的图形。从前面看是一样的,从上面和下面看也是一样的,从左边和右边看也是一样的。说明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是相对的。

2、 教学“做一做”

① 出示做一做的图形

师:有可能是由哪两个图形组合得到的?

② 出示换个角度从上面观察得到的图形

师:有可能是由哪两个图形组合得到的?

③ 出示分别从上面,左面,前面观察得到的一组图形?

师:猜一猜有可能是由哪两个图形组合得到的?

三、练习巩固

完成教科书第40页练习八的第3题。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相 对)

左 → 右

上 → 下

前 → 后

课时《观察物体》 篇九

《观察物体》这节课的知识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对空间与平面相互关系的理解和把握,第一节课的教学有以下两点把握较好。

一、学生的空间想象与动手能力得到了培养。

新授开始要求学生在4个相同小正方体拼成的立体图形基础上再添一个,从正面看形状不变,怎样摆?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聚集每个组员的想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在拼摆的过程中体验同一个形状摆放物体的多样化,使学生的逆向思维和空间想象得到训练,大部分同学摆出了6种,而且说出理由和摆法。 因此我们上每一节课都要充分去挖掘学生的潜力,让他们展开想像的翅膀,当然教师备课时也要把问题想得完整、全面。

二、充分体会物体与视图之间的联系。

课一开始就要学生观察由4个同样小正方体摆出立体图形的正面、上面、侧面所看到的平面图形,要求学生用鼠标在课件里指出来,同时教师画在黑板上的平面图形要学生上来填出是从什么方向所观察到的,逐渐升华到给出6个同样的小正方体摆出来的立体图形,要求学生动手画一画,先从正面、侧面画,发现正面和侧面的平面图形是相同的,但从上面看的平面图形比较难画,学生通过细心观察,不要老师指导也能画出,效果很好。

这节课我让学生在“拼摆”和“观察”中进行探讨,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是什么图形,通过想像从实物中抽象出观察到的平面图形,又在拼摆中体会多种摆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想像、观察、动手操作能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9篇《第一课时《观察物体》》,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305 47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