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偶成【优秀9篇】

发布时间:

《春日偶成》是宋代诗人程颢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下面是差异网整理的9篇《春日偶成》,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差异网给您的好友哦。

春日偶成 篇一

一。导入

1.老师板书课题,指名读题,齐读课题。

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从“春日”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描写春天的诗。)

2.描写春天的古诗还有很多,能背诵给老师听吗?

(《春晓》、《春雨》、《江南春》、《城东早春》、《春日》、《游园不值》……)

过渡:那么《春日偶成》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春景呢?

二。学习

1.多媒体出示古诗:

春日偶成

云淡风轻近午天,

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

将谓偷闲学少年。

指名读诗,齐读古诗。

2.从诗中,我们看到哪些春天的景物呢?请圈出来。

根据学生的回答,多媒体课件显示答案:云、风、花、柳、川

3.那么,春天里的云、风、花、柳和小河又是什么样的呢?

多媒体出示练习题:

[的云的风

的花朵的柳树的河水]

4.根据诗中的景物,请你写一段话描写美丽的春天。生当堂完成,指名朗读,配乐。

5.春天的景色这么美好,怎能不去欣赏一番呢?让我们跟随着诗人一起游览吧!请学生用“△”标出表示诗人春游时动作的词。

根据学生的回答,多媒体显示答案:傍、随、过

6.一边行,一边看,诗人的脚步怎样?诗人的心情怎样?

多媒体出示练习题:选词填空

[ 轻松轻快

的脚步的心情]

7.诗中哪一个词体现出诗人轻松愉悦的心情呢?(“乐”)

8.快乐的心情使年纪已不小的诗人仿佛又找回了青春,你看,他像年轻人一样迈着轻快的脚步穿行于繁花绿柳之间。(多媒体显示画面)不知道的人会以为他在干什么?理解古诗后两句。齐读诗的后两句。

9.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10.多媒体出示练习题:填空

[春天的景色(很美),从诗中(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这两句可以看出来;诗人的心情(愉悦),从诗中(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这两句可以看出来。]

11.美丽的春景不仅使诗人的心情愉快,而且触发了诗人的诗兴,于是信口吟成这首小诗《春日偶成》,理解“偶成”的意思。

12.试着背诵古诗。

13.课后作业:画春景。

反思:

本课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最为突出的是精心的练习设计。表现在:

一、练习内容上的拓展性与综合性。本课练习的设计立足于课本,但又不局限于课本。从导入部分由课题拓展开来的问题“描写春天的古诗还有很多,能朗诵给老师听吗?”相机学习其它描写春天的诗篇,时机把握恰到好处,学生表现积极主动,有感情地背诵了课内课外所学的众多诗篇,课内课外有机结合,表现学生丰富的古诗积累,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课堂气氛活跃。到在学习古诗内容时,在让学生从诗中划出描写春天的景物的词“云、风、花、柳、川”后,老师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以此为切入点,相机出示词的练习,让学生填空:的云,的风,的花朵,的柳树,的河水。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写片段的练习,让学生根据诗中的景物,写一段话描写美丽的春天,并配乐朗读。这一系列练习中,含理解、再创造、表达为一体,既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感受美和表达美的能力。及至到教学最后所布置的课后作业,让学生画春景,都体现了练习设计的拓展性和综合性。达到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综合,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融合,知识、能力和情感的整合。

二、练习形式上的开放性与多样性。本课练习融读、写、画为一炉,形式不拘一格,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背诵描写春景的古诗、写春景、配乐读春景、画春景等),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三、练习设计的针对性。练习内容上的拓展和形式上的开放并非天马行空,随心所欲,而是始终紧扣着本课教学中心展开,有很强的针对性。写春景画春景以及让学生标出诗中表示诗人春游时动作的词,是针对诗的前两句“云淡风轻近午天,伴花随柳过前川”的教学;随着教师的过渡语言“一边行,一边看,诗人的脚步怎样?诗人的心情怎样?”相机出示的选词填空的练习(轻松、轻快;的脚步,的心情)则结合古诗后两句“时人不知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的学习,紧扣着古诗所表达的情感“乐”;在教学内容的最后,教师用填空练习“春天的景色,从诗中,这两句可以看出;诗人的心情,从诗中,这两句可以看出”对古诗进行小结。本课在练习设计上开放适宜,张弛有度,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春日偶成 篇二

《春日偶成》全诗色泽协调,情景交融,表现了作者追求平淡自然、不急不躁的修身养性的性格色彩和水到渠成的务实功夫,也表现了一种闲适恬静的意境。诗歌风格平易自然,语言浅近通俗。全诗写出了诗人怀念少年时在故乡时的事情,表达了诗人心中对少年时代以及对故乡黄陂的怀念。小编在这里整理了《春日偶成》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春日偶成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春日偶成》阅读题目:

①诗中作者描绘了怎样的景象?(1分)

②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从哪句诗可以反映出来?(1分)

《春日偶成》参考答案:

① 云淡风轻、春花烂漫、柳枝翠绿的春日景象。

②轻松自在、悠闲愉悦的心境。从“时人不识余心乐,将州偷闲学少年”的诗句中可以反映出来。

《春日偶成》阅读题目:

(1)春日里诗人被什么景色所感染?(2分)

(2)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2分)

《春日偶成》参考答案:

12、(1)诗人被云淡风轻、春花烂漫的春日景色所感染(能写出春日景色得1分,简单描述得2分)。

(2)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轻松、欢乐、愉悦的心境,从“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的诗句中可以看出来。

赏析

这是一首即景诗,描写春天郊游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也是一首写理趣的诗,作者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开头两句写云淡风轻、繁花垂柳,一片大自然的郁勃生机;第三句是诗意的转折和推进,第四句更进一步说明自己并非学少年偷闲春游,它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哲理,以及对自然及宇宙的认识。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看似十分平淡,但如细细品味,却有几层意思在其中。其一,写自己春游所见、所感。云淡风轻,傍花随柳,寥寥数笔,不仅出色地勾画出了春景,而且强调了动感—和煦的春风吹拂大地,自己信步漫游,到处是艳美的鲜花,到处是袅娜多姿的绿柳,可谓“人在图画中”。其二,着重写自己留连忘返的心情。这种心情主要是通过‘近午天”、“过前川”六字自然而然地传达出来的。所谓“近午天”,并不是说自己时至中午才出来游春,而是用“近”来强调自己只顾春游忘了时间,用自已的突然发现来表现自己沉醉于大自然的心情。同样,“过前川”也并不仅仅是简单地描写自己向河岸漫步的情况,而是用“过”来强调自己在春花绿柳的伴随下“过”了前面的河流才发现自己只顾游春,不知不觉已经走了很远很远。这样,这两句诗尽管描写的只是云风花柳等自然景观和作者喜爱它们的心情,但其中更隐括着一种作者要忘世脱俗的高稚情调,正是这种情调,才使他几乎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疲劳,达到了如醉如痴的境界。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主要是诗人自己内心世界的直接抒发。本来,在云淡风轻的大好春色中漫游,在春花绿柳的簇拥中陶冶自己的情性,这应该是十分自然的事,但是,在扼杀人们性灵的封建时代,这似乎只应该是有些“狂”劲儿的少年人才能千,而须眉长者只应该端然危坐,摆出一副冷冰冰的面孔才行。然而,尽管程颢是一位著名的理学家,尽管他写这首诗时很可能已经是一位蔼然长者,可他仍然无法抗拒大自然对他的吸引,做出一些为“时人”所不能理解的举动。这其中包括了他对自然真性的追求和理解,同时也包括了他对一般“时人”的嘲笑与讽刺,既表现了他对子人生价值的另一种认识,也表现出了他乐在其中,孤芳自赏的高雅。至此,一向被人们认为是道貌岸然的理学家也有意无意地披露了他性格的另一个侧面:他不仅生活在令人窒息的“理”的世界中,还是一个对大自然充满感情的活生生的人,只不过他的感情经常被“理”压抑和扭曲罢了。

全诗色泽协调,情景交融,表现了作者追求平淡自然、不急不躁的修身养性的性格色彩和水到渠成的务实功夫,也表现了一种闲适恬静的意境。诗歌风格平易自然,语言浅近通俗。全诗写出了诗人怀念少年时在故乡时的事情,表达了诗人心中对少年时代以及对故乡黄陂的怀念。

春日偶成 篇三

一、复习回顾,诗题导入

1、背诵《江南春》。

2、师: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诗歌。(板书诗题:春日偶成)

教师简介作者程颢。

[程颢(1032-1085),北宋著名儒家学者。字伯淳,号明道。河南洛阳人。少年时曾与胞弟程颐同学于当时名儒周敦颐。嘉祐二年(1057年)登进士第。历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宗宁寺丞等职。在政治下,他虽然坚决反对王安石新政,但并不成司马光等旧党官僚东山再起后对王安石集团贬逐无遗的政策。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世称“二程”。因二程兄弟长期讲学于洛阳,故世称其学为“洛学”]

二、自读古诗,疏通文字

1、学生自由读《春日偶成》。(要求同前首)

2、集体交流对诗歌的理解。

(1)指名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互相启发。

(2)边读边引导想象,逐句谈理解。

(3)师生小结:

一、二句写景——云淡、风轻、花红、柳绿,加上近午的阳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

三、四句抒情——身处这宜人的春色中,诗人完全陶醉了,可有谁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三、反复品味,精读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程颢怎样的心情?

2、集体交流,通过诵读、言说表达自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3、反复练读,熟读成诵。

四、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1、学生再读两首古诗,思考:读了这两首写春景的古诗,你想到了什么?然后交流。

(提倡引用诗中原句,学以致用。)

2、回忆自己看到的春景,开展“春游归来”赛诗会

(既可背诵其它写春天的古诗,又可以自己创作。)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春日偶成》。

2、改写《春日偶成》。

(将古诗变为白话文)

3、办手抄报:

“诗歌里的春天”。(★选做)

4、和家人一起春游。[老师带着学生游,受到很多限制,家人春游,往往限制少,自由度大,自由度大了,其实最有利于学生创造。诗是美好的创造,学生在教室里读着,肯定不如到生活中读着,肯定不如到春天中读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结合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先说再写。

教学难点: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教学准备:

1、师生查找有关诗人、诗作的相关资料。

2、教学挂图。

春日偶成 篇四

教学内容(课时) 《春日偶成》(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含板书设计) 调整修改 一、复习导入 1、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又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江南春》,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2、在这美好的春光里,你们最想干什么?(春游去、放风筝、……) 3、师:热情的春姑娘向大家发出了这么多邀请,北宋有一位大诗人程颢也加入了春游的队伍,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春日偶成》。 4、这位大诗人就是程颢。出示:程颢(1032-1085),北宋著名儒家学者。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河南洛阳人。他与其弟程颐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他们的学说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他的诗大分为两类,一类是申述理学宗旨和描写山水闲居生活。 5、这首《春日偶成》应该是属于——描写山水闲居生活的。齐读诗题,解题:春日就是春天里的一天,偶我们可以组一个词——偶然,成在这里的意思是?(写成)诗人为什么会偶然写成这首诗呢?(诗人看到美丽的春色,偶然生出灵感,诗兴大发,写成了这首诗歌。) 那谁能连起来完整地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春天里的一天,诗人看到美丽的春色,偶然生出灵感,诗兴大发,写成了这首诗歌。) 二、范读正音,读出韵律。 1、 要学好一首诗,首先得读通读准,这首诗里的字都是熟面孔,相信这难不倒大家。其次,诗歌诗歌,就像唱歌一样,还得读出节奏韵律。(板书:读出韵律)下面听课文录音来读一读,同学们可以根据老师的朗读来试着画画节奏。 2、 听录音读,自由朗读。 3、 指名读,相机正音。 4、齐读。 三、读出画面。 过渡:诗人究竟看到些什么美景才会偶然有了灵感而诗兴大发呢?我们读诗还得读出画面。(板书:读出画面)我们首先来读读诗的一二两句。 1、品读一、二句 可以紧扣诗句中你读来最有感觉的字词,试着展开联想,用文字把你所看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如果碰到一些不理解的地方,可以作上记号,一会我们一起来交流。(出示学习目标:细细品读前两句诗:1、紧扣诗句中你读来最有感觉的字词,试着展开联想,用文字把你所看到的画面描述出来;2、圈画出你不理解的地方。) 2、交流。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你们已经读了这么多遍了,更能够走进诗歌所描写的画面。哪位同学来给我们描述一下。 (2)、来到郊外,你只看到了这些景物吗?你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远处的连绵起伏的山穿上了青色的外衣,清澈见底的小河中鱼儿在自由自在地游玩嬉戏,小草悄悄地探出了小脑袋,树上的黄鹂鸟在欢快地歌唱……) (3)、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解词:傍:靠近。 随:沿着。 过:到。前川:前面的小河。川字一看就知道是“河”,这是一个象形字。 (4)、这么美的景色,你能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描绘吗? (春光明媚、姹紫嫣红、风和日丽、莺歌燕舞、草长莺飞、春光明媚、姹紫嫣红) (5)、能把这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接近中午,我走出了家门,天上的云淡淡的,风轻轻的,我被眼前的景色陶醉了,穿行于花丛绿柳之中,不知不觉就来到了前面河边了。) (6)、看着大家描绘的一幅幅画面,老师知道大家已深深地走进了古诗,展现了你们的丰富的想象力,并融进了自己的深切感受。是呀,淡淡的白云,轻轻的春风,鲜艳的花朵,依依的绿柳,都在近午的暖融融的日光里,营造成了一种大好春色,怎不令人怡然生爱?真美,把诗句读一读,能读美吗? 四、读出情感 1、品读三、四句 (1)、读诗除了读出韵律、读出画面,还要读出情感来。(板书:读出情感)请你细细品读三四两句诗,从中找出最能表现诗人当时心情的一个字。(乐) 大诗人程颢整天忙着研究学问,就像我们整天学习一样,今天他为什么会这么高兴呢?看书上的插图,他笑得那么灿烂,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你理解吗? (他看到景色很美丽,所以微笑!、他感到难得的轻松愉悦,所以笑。这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内心快乐,偷着乐。) (评价:你们可真是他的知音。揣摩的很有见地,不仅丰富了诗人的感受,而且更多地融进了自己的理解。) (2)、但是 ,当时的人们理解他的心情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 解词:时人:当时的人。 识:知道、理解。 余:我。(你知道“我”在古代还有哪几种称谓吗?台、吾、余、印) 谓:认为。 偷闲:忙里偷闲。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 (人们不知道此时我的心里是多么快乐,还以为我是在学年轻人的样子,趁着大好时光忙里偷闲去玩耍呢。) 是呀,因为诗人平时忙于讲学,整个心思用在了传经布道上,哪有闲暇赏花观柳、沉醉于春光之中呢?今天,偶然出门散散心,适逢风和日丽,花香柳眉。作者这份痴迷的模样,如痴如醉,简直返老还童一般,别人怎么不认为他是一个老孩童——将谓偷闲学少年。 (3)、能读出诗人的这种快乐吗?(指名读,齐读) (4)、小结:这首诗一、二两句写景,三四两句抒情,表现了内心读后的欢乐情怀,有景有情,可以说是——情景交融。写诗如此,我们平时写作文也是如此,在写景中可以加入自己的感情,抒发自己的心情。 2、对比感悟。 编写教材的学者对于每一篇课文的选择和编排都有着独特的用意,可以说是匠心独运。回顾一下我们上学期所学的24课《古诗两首》:《元日》和《江雪》。它们有着相同点,那就是都是描写冬日的景象,但又表达着作者不同的情感:《元日》在热闹中蕴含着王安石对于推行新政的一种理想与期盼;《江雪》在孤独寂寞中寄托着柳宗元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怀。 与《春日偶成》编排在一起的是《江南春》,那么你觉得这两首诗又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呢? 请小组四个人合作讨论,然后请一位代表来表达你们一组的意见。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总结:是呀,一样的春景,两样的心境,同样是将春景描写得如此美丽,但前者流露着对南朝灭亡的惋惜,一种伤感之情油然而生;而后者则将自己的快乐表达得淋漓尽致。) 再一次痛痛快快地读出诗人的快乐! 五、拓展延伸。 自古以来春天一直是文人墨客所描绘和歌颂的对象,今天老师也从中撷取了我自己喜欢的两首描绘春天的诗,请你们自己来读一读。参照学习古诗的步骤,看看你们能从中读出什么样的情感。(出示:《春夜洛城闻笛》和《送元二使安西》)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来归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所以第一首应是表达了诗人浓厚的思乡之情;第二首表达了诗人深挚的惜别之情) 六、课后作业: 你心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呢?可以用诗、用画、用歌来表达你心中的春天。       教后反思 一看到这首诗就很是喜欢:“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那绿的草,红的花,欢快的鸟带给人美的遐思,淡淡的云,轻轻的风,每个字都浸透的美的体味。诗人用精炼而浅显的文字,描绘了一幅唯美的画卷。这一美景,不仅成为诗人记忆中难以磨灭的印记,也感动了生活在当今快节奏生活中的我。“色不迷人人自迷,景不醉人人自醉”,这首诗让我深深地沉醉在了这个美丽的场景,沉醉于这有着无限魅力的春天。 一直没有上过古诗的公开课,这次也算是个挑战吧。结合学校“互动课堂,学成导航”的教学模式,我在此课设计了三个主要的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 一是通过品读一二两句诗,让学生通过想象,走进诗歌所描写的画面。在这两句中,诗人用近乎白描的手法,稍做点染,就勾勒出风和日丽,色调和谐的春日美景,使人心领神会,入其境中。 我充分给予学生时间,让他们的思维自由驰骋,紧扣其中的关键词,用文字描绘出这样一幅美丽的画卷。确实不能低估学生的实力,他们所描绘的画面让我非常惊叹,这也就为体会诗人的“乐”铺设了很好的感情基调。 二是让学生由景入境,揣摩诗人内心的快乐。让学生紧扣一个“乐”字,用“时人”的误解来映衬内心的欢乐,用“偷闲”来体会诗人望白云,迎轻风,流连花柳,徜徉河畔,悠然自得之态,让学生反复品读,反复吟诵,读出了一个如顽童的老人,读出了一份悠然自得。 三是让对比读诗。借鉴上学期学过的《元日》与《江雪》两首诗的对比,让学生揣摩编者将《江南春》与《春日偶成》归于一课的用意。由于有了前两首诗异同之处的范例,学生们自然就比较容易地读出了这两首诗的异同之处,不仅更深刻地体会了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更学到了学习古诗的方法,为今后的自主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虽然顺利地完成了40分钟的教学,但自我感觉并不是很好,觉得这节课还存在着很大的遗憾。 1、忽略了学习诗歌比较重要的“明诗意”这一环节。诗歌不是白话文,其中总有较多的词语是学生不能明确理解的,如果让他们共同探讨也不一定能得出答案。作为一节公开课,总想让每个环节都顺利地“走过场”,于是索性就将这一环节淡化了。想在想来,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学生虽然粗略地明白的诗歌的意思,但是对于其中几个生僻的字还是一知半解,并没有真正地学会这首诗。其实,当学生出现迷茫时,我应该给予他们正确地引导,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所谓的效率。 2、不能正确地对待学生学习环节中出现的错误。当学生把“傍”理解为“傍晚”时,我应该让学生再去读“近午天”这几个字,这样学生自然就不会再出现这种理解的错误。其实,课堂学习就是一个不断出现错误的过程,而作为一堂公开课,我更追求的是表面的“流畅”,忽略了学生是一个个有着独特个性的活生生的知识的“探索者”,没有很好地定位自己与学生的角色。 3、“导航学习”流于形式。四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毕竟有限,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努力地牵着他们的手在走,特意设计的几个环节也避免不了“牵”的套路。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语言上,都是努力地引着他们往自己预设的答案上走,并没有真正放手让他们自主学,自主探究。 其实,要真正做到“互动课堂,学成导航”,感觉教师要做的前期工作还有很多。其中正确的引导学生预习就是一个很大的前提,否则学生对于所学的内容还是比较迷茫的。其次,还要对班上的学生恰到好处地分成学习小组,选好组长。同一学习层次的学生分成一小组利于他们的交流,容易产生思维的碰撞,但不利于后进生的进步。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分成一小组有利于后进生的前进,但他们几乎就没有发言的机会,容易造成小组内的“一言堂”。而且,如何来检查既定目标是否实现,当课堂上出现不同的见解时,我们老师会不会让他们 真正地畅所欲言,会不会正确地引导他们表达自己的感想,短短的40分钟够吗?有很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到实践中探索,不断改进。

春日偶成 篇五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古诗两首》中的《江南春》,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诗《春日偶成》。在1000多年前的一个春天里,北宋诗人程颢(出示程颢图片,注音hào)踏春郊游,由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

师:听了老师的叙述,你能通过自己的理解说出题目的意思吗?(提示:春日:春天里的一天,偶:偶然,成:写成)

生:春天里的一天,我偶然写成了一首诗。

师:程颢偶然写成的这首诗后来竟成了脍炙人口、流传千年的经典名诗!它的魅力何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它,欣赏它。(出示全诗)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板书:读准)

指名二三个学生朗读,正音。

师:古诗是有节奏的。(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诗,范读)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将它读顺。(板书:读顺)

指名二三个学生朗读。齐读。

师:这首诗你能读懂吗?确实有难度。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提供的字词解释,借助插图,思考这首诗的意思。(出示:近午天:接近中午,傍:靠近,随:沿着,过:来到,川:河流,时人:当时的人,识:知道,余:我,将谓:可能会说,偷闲:偷懒贪玩。)(板书:读懂)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同桌可以交流。

师:同学们,你理解了哪些诗句的意思?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学习成果。

学生试说,教师注意引导和纠正。

师: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都说出来?

学生试说,教师注意引导和纠正。(淡淡的云飘浮在天空,轻轻的风吹拂着大地,时间已接近中午了。我靠近花丛,沿着柳树,来到了前面的河流边。当时的人不知道我心中的快乐,可能会说我像少年人一样偷懒贪玩呢!)

师:我们已经大致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但还不够,我们还要将这首诗读透。(板书:读透)

师:各位同学,现在你就是程颢,我想请教一下,你在这首诗中描绘了哪些春景?

生:云、风、花、柳、川(板书:云、风、花、柳、川)

师:(动情描述,并配以图片和音乐)白云淡淡,春风轻轻,日光和煦,百花吐艳,绿柳垂条,碧水悠悠。程大诗人,你披花拂柳,穿行其中,应该很舒畅吧!你能带着这种舒畅的感觉吟诵你的前两句诗吗?

指名学生朗读,评价。

师:除了这些之外,你还看到了什么美景?你是诗人,不要只说一个词,能不能用一两句话描绘一下?

学生描绘春景,教师予以引导和评价。

师:哦,原来程大诗人看到了这么多美景。(出示春景图)欣赏着这样的美景,你心情如何?诗中有反映吗?(余心乐)(板书:乐)那请你带着愉快的心情再次吟诵一下前两句诗。

生再读诗句: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师:同学们,如果你处在这样的美景中,你会做些什么?(要求将连动句说清楚说具体)

生1:太开心了,我编了个柳条帽子戴。

生2:我也很开心,我欣赏花朵上的蝴蝶了。

生3: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我在河边逗小鱼和蝌蚪玩。

……

都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动作?表演出来!

师:你们真有意思!诗人程颢是个大学问家,整天忙着做学问和讲课,今天难得有空出来,看到如此美丽的春景,他也做出了像你们一样的举动。那些在地里劳动的庄稼人、在河边洗衣的姑娘们看到这样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做出这样的举动觉得非常奇怪。他们会说什么呢?

学生想象说话。

师:诗人介意别人对他的议论吗?(这从他脸上的表情就可以看出来)但如果老师让你替诗人解释一下,你会怎么说?

生:乡邻们,我做出这样的举动,是因为我看到美丽的春景心中快乐呀!

师:由此可见,作者写乡邻们对他的议论,实际上是为了突出自己心中的——快乐!(指板书)谁能快快乐乐地读一读这两句诗?

指名学生朗读,评价。(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师:程颢在这首诗中先描写了美丽的春景,(板书:写景)再抒发了快乐的心情(板书:抒情),由景生情,情景交融,令人百读不厌。我们再来读一读。

指名学生朗读,评价。齐读。

师:优美的诗篇应该储存在大脑里,请读熟这首诗。(板书:读熟)

指名有感情地背诵,齐背。

师:课后,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将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现代的记叙文,题目就是《春日偶成》改写,看谁写得好!(板书:读写)

板书设计:

春日偶成                  读准

写景:云、风、花、柳、川         读顺

抒情:乐                         读懂

读透

读熟

读写

春日偶成 篇六

师:现在,请大家自读《春日偶成》。在不懂的地方做好记号,准备讨论。

学生自读。

师:谁能说出诗题的意思?

生:春日就是春天里的一天,偶是偶然,成就是写成。

师:谁能连起来说说完整的意思?

生:春天里的一天,我看到美丽的景色,偶然生发出感想,写成了这首诗。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的程颢,他描写的是美好春景,充满了快乐。那究竟写了什么春景?

生:诗中描写了淡云、轻风,还有花、柳、河。

师:诗人外出是怎么游玩的?

生:在花旁柳树下走过,到了前面的小河边。

师:能再说点具体点吗?

生:诗人一到野外,就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穿行在花丛之中,伴随着绿柳,不知不觉就来到了前面的小河边,多么快乐啊!

师:讲得怎么样?

生:说的不错。

师:诗的前两句写春天的美景,写人在美景中行走,心中无比快乐。后两句还是写景吗?

生:不是。

师:那是写什么?

生:后两句,写了诗人沉醉在大好春光里,实在是太快乐了,别人不知道,就让他们去说闲话吧,他怎么会知道我内心的快乐呢?

生:“偷闲学少年”就是忙里抽空,像少年一样,欣赏这美景,几乎忘了周围的一切,哪里还管旁人说长道短呢?

师:那这两句写出来诗人的什么?

生:写出了诗人的心情,非常快乐。

师:本首诗一二句写景,三四句抒情,表现了诗人内心独有的快乐,用上一句老话来评价,便是——情景交融!

师:让我们一起来背诵这首诗。

【评析】这一个教学片断由分析题目开始入手,接着由景及行到乐,突出了诗人穿行在美丽的鲜花柳树丛中的景象,表现了诗人陶醉在大好春光之中;继而由景生情,强调了诗人与春日美景情景相通,几乎像少年一样到了忘我境界,最后总结归纳出“情景交融”,学生对整首诗的理解也就更深入了。在这一片断的教学中,教师充分引导学生,学生也能主动发挥主动性,这样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效果较好。

春日偶成 篇七

在教学《春日偶成》的前八分钟里面,我指导同学们明白了程颢,又叫明道先生,介绍他这个称呼的由来,并告诉同学们明道先生在“讲”理学方面很有学问,他常常在诗里面向人们讲述一些道理,当然他的诗里面还有一些描写山水闲居生活的,大家一看这首诗,马上明白这是写山水闲居生活的。在明白了这些后,我请同学们读通读准,由于这诗里面字都是他们的“熟面孔”,所以他们很快会读了。

■一

师:在这个休闲的日子里面,明道先生干吗了?

生:讲道理。显然有人受刚刚开课的介绍的影响了。

生:春游。(众议)

师:春游?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云淡风轻……好象是写景色的。

师:不要好象,我告诉你,这就是写景色的,还有吗?

生:傍花随柳。

师:你看,傍花随柳过前川。假如你会在有事情的时候,会在花丛旁散步吗?(不会)会在柳树的枝条中穿过吗?(不会),会在清澈的小河流旁漫步吗?(不会)哪这些事情都是什么情况下才会发生呀?还傍花还随柳,还看看云淡、还感受风轻,你有事情的时候能感受观赏这些吗?(没有)正是因为在闲暇的时候,明道先生去——?

生:春游。

师:他不像我们小孩子春游,因为他是明道先生。好,大家可以看书上的插图至少表明明道先生的年纪有些大了。正是因为他不是小孩子,他的春游和我们的春游是不一样的。请你再读读这首诗,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这样做,意图是让学生直接与诗“对话”,而且是在整体感知诗的意像。

■二

然后,有同学说仿佛看到了淡淡的云,要是不仔细看,还看不清楚,有的同学感受到了微弱的春风,有些温暖,因为是接近中午的时候,那风似乎是太阳里面吹出来的,还有的看到了鲜艳的花,温柔的柳树,吐出嫩绿的叶子。在交流完书中所写的景色外,我又请同学们想象还可能有什么景色?大家说得很修辞。接着,最有意思的是有位同学看到了明道先生在笑(乐),于是我追问:“他怎么笑的?他为什么笑呢?”结果便有了下面一段有趣的交流。

生:做摸胡子状,微笑,不出声。(大家笑了)

师:为什么笑呀?

生:诗人好象,在微风中,微风轻轻地吹拂着,诗人感到非常凉快。

师:非常凉快?

生:非常凉爽。

师:春天的微风,又是近午天的时候,微风吹拂在脸上,该是怎样的感觉?

生:愉快。

师:冬天的风是——刺骨的,夏天的风是凉快的,中午的时候是——炎热的,春天的风是——

生:温暖的,柔和的。

生;冷冰冰的。

师:请将前两行联系起来。

生:风好象是从太阳那里出来的,所以带着——温暖。暖意。

师:正是因为这暖风吹拂着明道先生,所以他在笑。

还有同学看到他笑了吗?

生:他看到景色很美丽,所以微笑!

师:什么样的美丽景色?谁来想象?

生:各种各样的植物和花,以及草。

师:什么样的花和什么样的草?

生:美丽的花和碧绿的草。

师:啊,很美,谁接着说。

生:轻柔的柳条,清澈见底的小河。

师:还可能有哪些景色?班容杏。

生:碧绿的山。

生:还有几个少年在河边读书。

师:这也是景色?

不是。

生:花很有趣。

生:形态各异,颜色鲜艳。

生;请闭上眼睛。(我示意大家照办)

生:一朵鲜艳的花朵落在小河里,它沿着小河向前方飘去,虽然柳树不跟它一起走,但是小河边有很多柳树,花瓣走到哪里都能见到柳树,所以花瓣不会感到寂寞。

掌声。

师:可能大家还能想象出很多很多景色,诗中提到的不光有花草树木,还有河流,有花瓣,有微风,还有那淡淡的白云,所有的这些,加起来一幅美丽的春景图。诗人见到如此美妙的春景,要不笑都难。是吗?让我们一起来读出这种美妙,美丽。

生读。

师;这样的景色恐怕谁见了都会喜欢得不得了,所以同学们最喜欢春游了。有得看,又可以吃,更吸引大家的是可以自由自在地玩耍。可是,明道先生不在乎吃,也不在乎玩,他只在乎眼前的美丽景色。现在他正在游玩赏景,假如让你看见了,你心里会怎么想?这么大年纪的一个人了,还在这边拉拉柳条,还在这里抚摩小草,脸上笑意盎然(众笑)……

生:我觉得他一定是在写诗。

师:你是说他为了写诗才这样的。

生:为什么不坐辆马车来赏景呢?(笑)

师期待地望着同学们。

看是能看到,但是他不能仔细地看了,就想走马观花一样。不过瘾。这是一位女生的看法。

还有认为坐到马车上感受到的风就不会是温暖的啦。有理!

看来坐马车不好,大家都已经越来越明白了。

师:好了,假如你看到了这样一个人步行着看景色,在笑,你心里在想什么?

生:是不是从山上摔下来了(众笑)

生:这么老的人,看上去很有学问的样子,我觉得他可能有目的才这样。

生:他可能像皇帝一样,自己家里的景色看多了,所以到大自然里看看这最自然的景色,感受这自然美。

师:正像你们所想,明道先生现在在想——

生;时人不知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接着我启发同学们理解了这一句。

师:别人如果真这样认为,你是明道先生,你感觉如何?

生;反正我是明道先生。没有关系的。

生:会生气。

生:我也觉得没有关系。

生:我会在心里,对他们说,你们也真是的,一年之计在与春,一寸光阴不可失么。

师:不抓紧时间欣赏景色,真是一大浪费哦。

生:你们这些人哪懂我们诗人的想法呀,现在的世道乱呀,我只不过要赏赏景色而已,你们就这样子,哎。(他有模有样的,引得大家大笑起来,同时又给他掌声)

生:没有关系的,他们就算这样想,也影响不了我欣赏。

生:没有关系的,别人怎么认为我不管,只要我自己知道景色美丽就行了。

掌声。

接下来我请同学们读整首诗。又单独请了三位同学读,读得较好。

最后我请立波起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他说得很好。

等他说完铃声响起来,我示意齐读一遍。

读完,下课。

春日偶成 篇八

我们来看几个例子,以进一步明确文本与文本解读,教材与教材解读的深刻的不同之处。

在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中,有一首小诗:

春日偶成

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乍看之下,这只是一首浅之又浅的小诗,没有什么需要深度挖掘的,甚至有人会说,这样的诗根本没有什么好讲的。四句话,明白简易如今天的大白话:第一句“云淡风轻近午天”讲的是诗人出游的时间与天气,当然这天气也成为风景的一部分;第二句“傍花随柳过前川”讲诗人的活动或行踪,当然走过的花、柳、川,也成为诗中的景物;第三四句“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要合起来理解,诗人为自己辩护,说自己不是像少年人一般在春光里偷闲,而是心里有着常人所不理解的快乐。

作为一首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中的古诗,我想编者挑选的时候,可能正是着眼的正是这浅易与诗句中的明朗阳光。和绝大多数或寒冷孤峭或情意缠绵的古诗词不同的是,这几乎只是一首纯粹的踏青诗,而且似乎还带有一点童趣与生活的气息。

那么是不是说,这首诗的教学,真的只须理解字词,熟读背诵,想像画面,或者再添加一些时人、少年与我的对话,就足以真正理解这首诗,最低限度地体会到作者写诗的情感与意蕴?

事实上,这是一首相当难以理解的诗,纵然是字面上的理解,这首诗也带来了一个明显的问题:同样是在春光明媚中游玩,同样是傍花随柳,凭什么说诗人的快乐不同于少年的快乐?凭什么说少年的快乐是偷闲,而诗人的心乐,却是高于偷闲的合乎道德的快乐?

这一问——如果能够这样一问——就问到中国文化的要害处,问到了儒家思想的关节处,在传统儒家思想中,这个关节点被叫作“孔颜乐处”,即孔子和颜回觉得“乐”的地方,或者说他们觉得什么才是值得快乐的。典型的论语中的孔颜之乐有这样几处: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一段是孔子对自己的评价,其中讲到了“乐以忘忧”。)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知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一段是孔子表扬自己的得意弟子颜回)

还有一处,当孔子让弟子们讲讲各自的志向,他的几个优秀门生一一讲述了自己的志向后,曾点铿锵鼓琴,然后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时候,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这段话里虽然没有一个“乐”字,而且也不是孔子自己的话,但事实上,我们仍然可以说,正是这段描绘,最是体现了《论语》一书中“乐”的精神。

从这些材料来看,“乐”字确实在古代儒家思想中有着相对的地位,如果借用现代哲学家李泽厚等人的归纳,中国文化的特点是“乐感”文化(相对于西方文化的基本特点“罪感”),用另一个哲人刘小枫的概括,中国文化的特别是求“逍遥”(与西方求“拯救”相对——乐感故求逍遥,罪感故盼拯救)。对东西方文化的高下我不想在这里作任何评断,事实上,对于两种都创造出巨大辉煌也带来人类罪恶的文化,任何简单的比较都是没有意义的。我只是想借此来说明诗中的这个“乐”字,它有着深厚的来源。

那么我是不是说,所有的中国古诗文里写到“乐”,就一定是与这个儒家之乐的源头有关呢?这显然不是的。儒家传人欧阳修在《醉翁亭记》里讲的“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这里专门探讨了三种不同的“乐”;以及同样体现儒家精神的范仲淹,他在《岳阳楼记》的结尾处写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从道德的角度讲,这里关于忧与乐的讨论,甚至达到了儒家精神的最强音的水准。但是,我要指出,这两处的“乐”,就自觉地继承儒家传统,体现儒家传统,或者说自觉探讨儒家传统中“乐”的真实意蕴,其实都还比不上这首《春日偶成》中的“乐”字。

为什么?因为这首诗的作者是宋朝儒学大师,理学的创始人之一的程颢。统治中国宋明清思想达数百年的理学、心学,正是由他所开创,而他一生探讨的问题之一,正是孔颜乐处:即作为一个真正的儒家,他究竟缘何而乐?

诗人此刻心里究竟何乐?凭什么说诗人之乐,高过同在游玩的少年之乐?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再引进另一个当代哲学家冯友兰的《人生的境界》这篇散文中的一些思想与方法。

冯友兰说,“中国哲学总是倾向于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换句话说,他是在觉悟状态做他所做的事,别人是在无明状态做他们所做的事。”这就是说,对中国哲学来说,重要的并不是在这个春景中,哲人和别人的外在行动有什么区别,区别他们的,是这同一个场景中他们内在的不同的“觉解”——即对世界、对存在的不同理解。

在同一篇文章中,依据人们的觉解不同,冯友兰把中国人的境界分为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利用这个尺度,我们马上可以看到:春天的鸟儿之乐,即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山林之乐”,属于自然境界;那些为追求外在快乐,自身一时之乐的人们,包括《醉翁亭记》中的追随者,以及《春日偶成》中的偷闲少年,属于功利境界。但儒家千年以来的难题,就是孔颜之乐,究竟是道德境界的快乐,还是天地境界的快乐?从一开始,在《论语》中,这个分歧与矛盾就已经存在,从上面的引文我们不难发现,这里既有体悟天命者的道德义务感,崇高感,也同样有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超越感。而在冯友兰的四个境界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他是既看到了两重性,又比较武断地把天地境界,放在了道德境界之上了。对这个问题,我们最好不要陷入非此即彼的狭隘中,事实上,在程颢和他的弟弟开创的理学体系中,理(即道),既是宇宙自然,也是社会人事,因此,这二者本不可分,但只是由于人的机缘,对这个纯一的道,从不同的位置及角度,看到了不同的面貌。譬如理论体系完全一致的二程兄弟,程颢就诗意一些,偏向心学,偏向天人合一的自然之理,而程颐就把这同一个理,理解得偏向社会责任一些。

于是我们现在可以回到这首小诗,重新理解作为哲人而不真正诗人的程颢,在这首诗里所要表达的真正意图:在此自然宇宙之中,我程颢之心与天地万物、与黎民百姓神秘会合交融,在这样天人合一,我体悟到了惟一的道(理)的存在,这就是余心之乐。

大家都知道,从整体面貌上讲,宋诗相比于唐诗的一个特点就是讲求理趣,作为一个理学家讲述其理学思想的诗作,自然也可列入理诗之列。

最优秀的以理见长的诗,如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朱熹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杨万里的“万山不许一溪奔……堂堂小溪出前村”,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些最优秀的哲理诗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不直接说理,而是全凭意象的运造,或用意象之间的差异形成张力,或追问意象形成之源,有意无意间,造成了哲思。而比较拙劣的哲理诗,就是那些没有意象,只接把哲学术语,范畴放进诗歌,直接讲出哲理的诗作,这里恕不再举例。这后面一种诗,或者也会有好诗——因为这个哲理本身可能具有深度,具有意义,但严格地讲,这不是诗之为诗的胜利,而直接是哲理的胜利。从这个标准来评判这首《春日偶成》,那么我们就可以发现,诗中的景象,淡云、轻风、春花、春柳、春水(川),虽然与诗人心中的天人合一之乐不无关联,但严格意义上,这一关联是无机的,是没有水乳交融的诗歌特点的,这些景物的并列,并不必然引出这个儒家之乐,这个儒家之乐,并不必然依赖于这些物象,所以,这首诗并不是最一流的诗歌,也并不是一流的哲理诗。但是,除了这个隐藏的乐字的深厚根源外,这首诗毕竟不是道学家板着面孔说玄理,毕竟几乎纯用意象在表达,除了上述的意象之外,还有就是世人、少年和诗人这三个同样进入诗歌的意象。这样,写景,叙事,抒情还是达到了浑然一体,没有生硬的直接说教,仍然不失为一首不错的典型宋诗。

写到这里,我相信已经有读者既不耐烦又大生狐疑:小学四年级的一首小诗,有必要讲得这么深吗?

当然没有必要讲得这么深,但是,作为教师,最好是能够理解得这么深,甚至更深。只有教师理解正确了,才不至于课堂教学中出现臆测式的胡乱解读和教学,才能够依据学生的理解力,依据课堂的机缘,并在不失去这些诗基本意蕴的前提下,适当地进行教学——我这里讲的基本意蕴,就是要求,至少要让学生理解,诗中的“余心乐”,是有一个传统的,大概是可以怎样理解的。教材安排这首诗,其中这个“乐”字,未尝不可能是孩子们日后亲近儒家,理解儒家的一粒珍稀种子。

以上的例子,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对教材的深刻解读。一般说来,我们不能要求普通老师都具备这种文化解读和对语言文字形式的高度敏感。但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网络检索,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解决极大部分经典文本的解读问题。而若要自身成为一个自觉的、独立的解读者,那么这就意味着教师还要进行艰苦与漫长的专业发展修炼,这是新教育实验的另外一个项目“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可参读相关项目书籍的介绍,我们这里暂且放下不表。

但是,文本解读不等于教材解读。文本解读可力求全面、深刻,而教材解读,则需要合宜、贴切。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来理解如何从在文本解读和教学解读之间,取得一种平衡。我们以人教版小语四年级下册的《自然之道》为例。

春日偶成 篇九

课题

4古诗两首《春日偶成》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备课教师

李娇娇

学习

内容

学习

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能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3、自己能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句中春天美丽的景色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自学提出疑问通过各种方式的以读悟情。指导背诵部分段落。

课前

准备

学案卡

一、知识链接:

在括号内填上相应的的词语

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

2、(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韦应物)

3、(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

5、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

问: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刚才填的诗句里都含有一个什么字?(春)

二、设问自学(先自己独立完成,二人小组交流)

是呀,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又是春暖花开,在这美好的春光里,你们最想干什么?(郊游去   放风筝)

温暖的和风吹走了冬日的严寒,北宋大诗人程颢(板书 提示颢的读音)也踏春郊游,即景生情,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春日偶成》

三、交流释疑(学习古诗,先二人小组交流,再四人小组展示。)

1、 第一、二句是怎样写景的?

(云淡、风清、花红、柳绿,加上 近午的阳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

写出意译的第一二句话:

2、第三、四句是怎样抒情

(生处这宜人的春色中,诗人完全陶醉了,可有谁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写出意译的第二句话:

四、巩固提升

1、完成目标练习第7页《知识达标》

2、把《春日偶成》改写成一段通顺的话。

五、拓展延伸

写一段关于春天景色的一段话?

板书

《春日偶成》

(宋)程颢

情景交融

教学

反思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9篇《春日偶成》,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305 47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