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案精选7篇

发布时间:

《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写的一篇随笔短文。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下面是差异网为大伙儿带来的7篇《《咬文嚼字》教案》,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差异网给您的好友哦。

《咬文嚼字》教案 篇一

学习目标:

一、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二、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

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成为一个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这里,我想搞个小调查:我们班里大家公认的读书最多的是谁?

学生推举。

那么,我想问你,你读书有什么秘诀没有?是不是读书读到“咬文嚼字”的程度?

生:不是。

那么,你读书就是像陶渊明所倡导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的这种境界了。有没有较起真来,求得“咬文嚼字”程度的时候?

生:也有,

师:这是读书,那么,我还要搞 一个小问卷调查:这次是有关写作方面的。每次作文经教师“朱批”之后,下发到你的手里,大家的习惯当然是首先看教师给的分数,看完分数之后呢?有没有谁还会认真看一看教师改过的地方,想一想教师为什么会在这地方划出一道线,或者划出一些圈,有没有谁会在老师指出的有毛病的地方进行一番修改呢?也就是说,自己的文章被老师批阅之后,还有没有兴趣或者习惯进行一番咬文嚼字呢?有没有这样的同学?

没有啊,那太不好了。打一个比方,建筑工人把房子盖好以后,如果你住进去,你一般要经过一道什么程序?

生:装修。

师:对,装修。装修的目的是什么?

生:美观,实用。

师:如果原先的设计不太合理,还应该怎么办?

生:改造一下。

师:对,改造一下,让房屋符合自己的审美要求,有居住者的个性要求。

师:明白 我这个比方的意思了吗?

生:明白了,写文章要咬文嚼字。

师:不单是写文章要咬文嚼字,读文章也要咬文嚼字。读文章,这里主要是精读文章,如果没有咬文嚼字的精神,你就可能读不透作者在文章中所寄寓的深意,写文章如果缺乏咬文嚼字的精神,你写的文章就可能流于肤浅,缺乏深意。大家说,咬文嚼字重不重要?

生:重要。

师:以后在学习语文中,是不是应该大大提倡这种咬文嚼字的精神呢?

生:应该。

师:好,孺子可教也!

二、作者介绍

师:我们这一册教材中正好有一篇大学问家朱光潜先生写的小文章,就是关于这咬文嚼字内容的。我们先熟悉一下作者。

看投影:朱光潜情况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三、投影目标

师:好,我们说,这是一篇大学问家写的一篇小文章,但是仍然有必要让我们咬一咬,嚼一嚼,看看我们能从中获得什么教益,给我们学习语文有什么启发。这就是我们这一课的学习目标。

打投影:学习目标:

一、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二、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四、切层概括

现在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再粗读一遍文章,这一遍,先求得粗知大概。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1、文章有几段?标出标号。

2、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师:好,粗读一遍,回答刚才我提出的两个问题。

生:文章共分8自然段。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2、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概括一下就是:1、应该有谨严精神;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这个理大家是不是很同意?

同意。接受这个道理比较简单,好了,这节课目的达到了,怎么?下课吧?

生:下课?

师:接受这个观点容易,知道是什么比较容易,比较难的是怎么办。

师:对。咱们不能像一句北京俗语所说的那样“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哪。对,咱们还要从大学问家那里学来咬文嚼字的本领。

师:看一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再看1-7段的内容。这些都是具体咬文嚼字的的实例。总共有几个实例?

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3、“推敲”的推敲

4、《惠山烹小龙团》中两句的剖析

5、“套板反应”

五、具体分析

看作者在第8段有一句话:以上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我问:作者是不是很“随便”地举出这几个实例?

生:不是。

师:那么,大家给这5个实例归一下类,看有没有层次上的分别?

生:1、2、3是文字修改方面的;4、5是有关词语的联想意义的。

师:好。我再问一下,3个修改的例子中,有没有越改越好,有没有越改越不好的,有没有怎么改怎么好的。

生:有。1是修改后增色不少的,表达效果增强了;2是改坏了的。3是怎么改怎么有理的。

师:你把第1个实例中有关修改后增色的分析给大家找出来,分析一下。

师:作者分析得不是很在理?

生:在理。

师:把第2个实例中作者认为修改后失色的语句读出来。

生读。

师:再把关于“推敲”的推敲的道理读出来。

生读

师:我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修改会增色,有的修改会失色,而有的修改又怎么改怎么有理呢?那么,评判增色、失色和修改得有理的标准是什么呢?大家能不能从作者的分析中归纳出来呢?

生:修改字词,不仅是修改字词,在文字上推敲,骨子时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师:对,这句话非常关键。这也是本文最重要的一句话,它告诉我们,在语言文字“推敲”时,改好改坏的依据是思想感情,这是问题的根本所在。我们找一个同学把作者分析“推敲”的部分好好读一读,我们认真体会一下。

师:读得很好。那么第6段和第7段讲的是什么内容?

生:讲的是阅读或者写作的又一难处:联想意义的把握和运用。

师:第6段是从哪个角度讲的?第7段又是从哪个角度来讲的呢?

生:第6段是从阅读中联想意义的确定之难。第7段从写作避免套语和“套板反应”之难来写的。两段正好正反对照。大家把关键的语句划出来。

师:这两段与我们前面的分析出来的咬文嚼字要与思想感情相关联有没有关系?

生:有。

师:把相关语句划出来。读一遍。

师:好。这样,我们读完了这篇文章,我们对怎样去“咬文嚼字”是不是获得了一个总的原则。

生:咬文嚼字表面上是在锤炼语言文字,其实是在锤炼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对,这才是的关键。

六、运用

师:好,有了这样一个原则,我们给大家举几个炼字炼意的例子,学着朱光潜先生的做法,咬一番,嚼一番,咬出感情,嚼出味道来,怎么样?

例1:教材花边内容中有王安石推敲诗句的例子,找同学学着作者的分析方法,说一说用“绿”字的好处。

“春风”不是无情物,吹绿万物萌生机。

例2:打投影:

红杏枝头春意“浓”

红杏枝头春意“闹”

刘公勇在词话里称“一闹字卓绝千古”。“闹”字好就好在准确、鲜明、生动,带有动态地刻画春天的蓬勃生机,并把作者对春天这样一个万物萌发,生机盎然的季节的到来的欣喜用一个“闹”字表达了出来。作者的感情态度尽含于一个闹字之中。

例3:填词

女飞人乔伊娜那令人           的速度在人类追求极根的理想中书写了辉煌的一笔。

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骄傲,自豪,令人叹服。

大家填写词是什么?

知道作者是怎么写的吗?

“眩晕”

为什么大家道德想到的是叹为观止之类的词呢?说明“套板反应”在起作用。对,对语言的追求不无极限的。

七、布置作业

那么,大家回去是不是可以拿出自己文章的某一段,咬一咬,嚼一嚼,让这一段精练,让它能与你的丰富的情感相吻合,避免因词害意。好不好?

好。那么,这次真的下课了,谢谢大家的配合。

[1]

[1]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篇二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的 1. 分析评价课文。

2. 借鉴吸收其中精华。

3. 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4. 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

教学重点 1. 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2. 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

教学方法 点拨法

教学过程

预习点拨:

1. 研读两遍,初步了解文意。

2. 筛选重点字词,查阅工具书予以掌握。

课时目标:熟习课文,把握结构,分析评价课文观点注意筛选重点语句,尝试借鉴吸收其中精华一。

导入

诵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出示习题,进行检测。学生完成。

1. 了解有关常识: 作者朱光潜,著名_________主要著作有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

2. 从文中找出生僻的字词加以解决:

正 音: 锱 铢 镞 岑 牍 下乘 蕴藉 付梓

了解词义: 咬文嚼字---- 推敲——— 蕴藉——— 学富五车——— 才高八斗———

点拨

1、解题:

咬文嚼字正象作者说的“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好”。《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是:“过分的斟酌词句(多用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汉语大词典》上列有三个义项(1)形容过分推敲词句;(2)形容掉书或灰卖弄才学;(3)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2、说说本文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本文除结语之外,大体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三个例子,三种类型,三层意思。例一说明不同句式不同意味;例二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例三说明不同字眼不同意境。第二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正面,是善用联想意义,使意蕴丰富,有美妙的艺术效果;负面,是“套板反应”,一派套语滥调,全无新奇的意味。

出示习题,学生概括

分析:

1. 口头归纳概括本文主要意思(用一两句话)

2、分析结构,归纳要点

分析评价

1. 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思想观点的语句并摘录下来

2. 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和认识

3. 文章标题与观点的关系是怎样的,结合课文谈谈你对标题的理解(提示:先看作者就二者关系的论述,再注意标题的基本义与在文中的意思的不同,然后联系个人的学习及写作情况来谈)

分析。借鉴

1. 作者在阐述”炼”字的道理时与郭先生的观点有哪些不同,他认为起主要作用的是什么

2. 文中”咬文嚼字”的意思包含几点,侧重于那个范畴,它的精髓在什么方面

导练

1. 研读课文,结合个人平时学习及写作情况,深入理解作者观点。

2. 进一步从文中筛选出重点语句,加以理解 并借鉴吸收思考练习与归纳从“咬文嚼字”的角度对下面例子加以简单分析,并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言对所要说明的道理加以概括

例一(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该句由原来的客观判断句成了主观感受句,增强了感情色彩。(2)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因更复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说明的道理一: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不同说法有不同意味。斟酌文字,就是调整思想感情,思想务求透彻,感情务求凝炼,文字运用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例二:“僧敲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说明的道理二:不同的文字表现不同的意境,用什么字要看表现什么意境。例三:“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和“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的比较。

说明的道理三:字的难处在于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的联想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迷离不易捉摸、难以控制的,既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以在含混中显得意蕴丰富,达到艺术效果。

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意。

2.完成课后练习一,二题。

附:教案中部分问题答案

一。1.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文艺心理学〉〉〈〈诗论〉〉 2.zī zhū zú cén dú chéng yùn jiè zǐ 词义:略

二。 1. 略 2. 阐明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句式,文字增减,字眼)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正面:善用联想意义,可使意蕴丰富,有美妙的艺术效果。负面:套板反应,全无新奇意味。)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的 1. 分析评价课文。 2. 借鉴吸收其中精华。 3. 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4. 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

教学重点1. 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2. 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

教学方法 点拨法

教学过程

课时目标:进一步分析筛选,借鉴吸收。 重点难点:结合文意深入理解。 预习提示: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见解认识的语句加以体会。

导读

进一步分析借鉴:

研读“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 面”一段,思考解决下面的问题:

a为什么说“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根据文意加以回答

b苏东坡由“小龙团茶”联想到“天上小团月”是因为它们有某一共同点,这共同点是什么?

点拨

1、以下表述是否与作者原意相符

a.“蓝田日暖玉生烟”是因为蓝田发生燃烧使玉石俱焚产生烟雾引起的联想。

b.字的联想意义因带上主观色彩而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变化莫测。

c.科学的文字其意义需要精确,说明科学不需要联想甚至排斥联想。

d.诗文中的字难以控制是因为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

2.为什么作者认为“惟陈言之务去”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

3.既然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思想情感是主导的,为什么反过来说“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

4.“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 ”,这个“作”字的含义是什么?

5.结合文意与个人体会,思考并回答“联想”与“意境”之间有何联系?

6.根据文意回答,“联想”“习惯”“套板反应”之间的关系如何,为什么说“套板反应”与创造的动机是仇敌?

深化理解:

1. 结合文中的分析,你从所读古诗词中举例谈一下“推敲”的重要性和艺术性。

2. 结合个人写作情况,谈一下自己对“套板反应”的认识及克服的方法。

导练

1、品味下列诗句

a黄昏还没溶尽乌鸦的翅膀———臧克家《难民》一诗的修改)学生讨论,发表看法。

教师点拨:当年,诗人臧克家在《写诗过程中的点滴经验》一文谈到原来写成“黄昏里煽动着乌鸦的翅膀”,又改成“黄昏里还辨得出乌鸦的翅膀”,仍不满意,再改成“黄昏还没溶尽乌鸦的翅膀”,这才满意。为什么这才满意?作者本人分析说:“请闭上眼睛想一想这样一个景象:黄昏朦胧,归鸦满天,黄昏的颜色一霎一霎的浓,乌鸦的翅膀一霎一霎的淡,最后两者难于分辨,好似乌鸦翅膀的黑色被黄昏溶化了。”所以,“溶化”一词既符合特点,又大大增强了时的艺术美。

b身轻一鸟,枪急万人呼 杜甫《送蔡希曾都尉害陇右尹继高三十五书记》学生讨论,发表看法。

教师点拨:这两句诗写的是一个勇猛的武将,驰马战斗,说他像一只鸟那样轻灵活泼。当年,王安石、刘贡父等人选的字也就是起、落、疾、下、浮、飞等。后来,得到一个善本,才知道是“过”。大家都叹服了。过为什么闭“起、落、疾、下、浮、飞”好呢?经过分析,我们才知道,用“起、落、下”只限于鸟的起始和结束的动作,不自然,不贴切。“浮”就显得有些呆板,“疾”只是说速度,是鸟的一种状态。恰是一个“过”字,“身轻一鸟过”教人联想到碧空晴日,一鸟瞥然而过,那样轻灵自然活泼,道出枪急将勇,驰马追敌,一闪而过的感觉。这样一句“身轻一鸟过”,才呼应的起下句“枪急万人呼”。只有伟大的诗人才有这样极其敏锐的语言感觉。

c练习三 比较下面两句诗的优劣并说明理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鱼跃练江抛玉尺,莺穿柳丝织金梭第一例是杜甫《水槛遣兴二首》之一,描写江边景物,一句是写他低头看到江里的景物,一句是写他抬头看到的岸上的景物,正是仰观俯察,表示他赞赏景物的美,透露出他对景物的爱好。他看到细雨落在水面上,水面上有一个个水泡,鱼儿在这水泡中跳跃着;风轻,燕子借着风势飞行。这里显示出万物的生机,诗人就这样细致的捕捉了这个景象把它描绘出来。“鱼跃练江抛玉尺,莺穿柳丝织金梭”是个写的不好的例子。这是说,江水像条白带子,鱼儿跃起来像抛起一只玉尺,柳条像丝线,黄莺在柳条中穿来穿去像黄金梭子在织丝。对比杜甫的诗句,细雨,所以鱼儿跃出,微分所以燕子斜飞,彼此都密切相关。鱼跃练江,莺穿柳丝并没有说出在怎样情况下鱼跃莺穿,先的作者缺乏细致的观察。把鱼跃比作抛鱼尺,这是个拙劣的比喻。作者只在词藻上用功,像“练”“玉”“丝”“金”等的涂饰。并没有表现事物的特色。所以这样是做作的,不自然的,雕琢之痕毕露。

2、知识巩固

下列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组是( )

α.尺牍 剥琢有声 学福五车 刻苦自励

b.蕴藉 点铁成金 斟酌 清沁肺腹

c.俗滥 自鸣得意 流涎 索然无味

d.岑寂 不即不离 凝炼 锱铢必校

下列句子都是谁说的:

① 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② 惟陈言之务去。

③ 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④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作者认为王若虚对<<史记>>中”李广射虎”一段的修改”实在远不如原文”,并说”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你如何理解这句话,除了作者的分析之外,你对改前与改后还有什么见解吗?

3、拓展:“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写何景,口头表述,并深入理解其特点。

作业

学生完成课后二、三、四题。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三

教学目标:

一、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并有自己的主见。

二、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三、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也可看作是一篇文艺随笔,重点内容要放在对文意的理解及借鉴上,因此可以把教学安排为两部分,先对文意深入理解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启发学生改变“套板反应”的通病,从而在今后对语言的理解运用时自觉养成谨严的习惯。

二、对文意理解可以让学生自己借助于注释及工具书在上课之前充分预习,了解学生的疑难问题,课上老师对个别难点做适当点拨。

三、利用多媒体演示文稿,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四、知识应用能力训练。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以猜谜引出对祖国语言的赞美,导入课文。

二、 感知解析

1.第一组例子,关于“是”和“这”。先体会一下感情,读如下句子:

①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②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

——你是贱人?你是淫妇!你是你是大虫口里倒涎!

③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你是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

④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你这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

前三个,不论“是”“这”怎么好,“这”字表现力都好一些,作者的分析是有道理的。第四个例子,“这”仍有力量。但与“是”具有不可比的环境限制。因此哪个更好,决不可定论。作者说改成“这”神情完全不对,应理解为,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可以滥改,见了就改,否则便失去了咬文嚼字的积极意义了。

这一组例子是说: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有必要咬嚼一番。

2.第二个例子,“李广射虎”一段。我们能理解作者的观点,李广射“虎”,是在一种特定情境之中的,这种情境造就了他的“激变能力”以千钧之力,以最完美的角度“中石没镞”,而此能力、此力度、此角度不是想做就做成的,因此便有了后文所记,因此这段内容,只可保留原貌甚或增益,不可刻意简洁的。

这个例说明文字与所要表达的情境有关,值得玩味。

3.第三个例子,推敲典故,“推敲”了一千多年了,还有味道吗?作者发常人所未发,不走旧路,不恭维定论,分析了“推”的妙处。 作者教我们一种推敲(咬文嚼字)的方法:运用联想结合竟境。即文字与意境有关,必须“咬嚼”。

4. 第四个例子。苏轼的诗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作者说了一句话“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这个关联指联想。联想的效果是点铁成金。 应该注意的是,作者在评此诗前举了“烟”的联想意义的一组例子,这是在教我们联想的方法,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广泛联系。

这一则例子说明,世间广泛存在着联想,因此必须咬文嚼字,运用联想,发掘出联想义。

5. 第五组例子。这是为了补充“联想”一节而设的,文章显得周全,补上了联想易生流弊的看法,引人注意。 然而这不是主要的。这段文章的意图在于表明作者的是一个重要主张:要创新。即克服惰性,在思想上、感情上、语言上力求不落俗套,创出新意。其实,这也是咬文嚼字的成果。

小结: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对我的阅读或写作有什么启示?

三、 探究发现

本文对例子的解析,你有不同意见吗?

四、品味提升

1、 选取炼字的一些例句。

2、 选取一些美文段落。

3、 展示学生作品,进行赏析。

五、总结全文

六、布置作业

1、以“推敲再推敲”或“对《咬文嚼字》的咬文嚼字”为副标题,写200字左右的小论文。

2、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一番审视,推敲推敲,咀嚼咀嚼。

《咬文嚼字》教案 篇三

各位评委老师:

我今天要说的内容是高中语文《咬文嚼字》。

【说课框架】

一、教材分析二、教学方法三、教学程序的设想。意图四、教学过程五、板书设计

【具体过程】

一、教材分析

(一)本课在全书及单元中的地位

本课是必修五阅读鉴赏板块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第一。二单元内容分别为小说和散文,第四单元为自然科学小论文,而本单元则主要是一些文艺评论。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认真学好它,对打开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去探讨问题,加深学生对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的认识,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揣摩体味文中所举例子,体会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领会咬文嚼字与思想情感的关系,明确咬文嚼字在文章中的含义

拓展迁移运用:利用所学知识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诗文鉴赏

培养学生阅读。写作的谨严精神,养成严谨的学习。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揣摩体味文中所举例子,体会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学习文艺评论的兴趣,利用所学知识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诗文鉴赏

二、教学方法(一)故事激趣法(二)讨论点拨法

三、教学程序的设想和意图1.本文教学拟用三课时2.激发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索的意识

3.培养学生阅读抽象难懂的文艺评论文的兴趣及课外诗文鉴赏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导入课文,了解作者2.熟读课文,理清脉络

【教学步骤】(一)导入以韩愈为贾岛改诗的故事导入。(先述故事,后展示诗歌,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到底用推好,还是用敲好)教师总结导出课题:其实同学们刚才的讨论就代表了古人对文学创作的态度:严谨认真,反复推敲。而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将这种反复推敲的精神称之为咬文嚼字。下面请大家看到第八课《咬文嚼字》(二)自学速读全文积累字词读音含义

(三)作家作品介绍及文艺评论随笔这类文体简介

(四)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结构

1.学生细读全文2.先请学生谈对本文结构的理解,然后教师归纳总结

(五)小结。布置作业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中咬文嚼字的含义

2.揣摩体味文中所举例子,体会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一)复习导入1.分析第一。二部分内容(1—7段)

(1)明确:本文也可以说是一篇议论文。1—7段作者主要谈了两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

(2)思考:①什么是咬文嚼字?本文的论点在哪段中提出来了?

②为什么要有这种咬文嚼字的精神?(3)齐读1—5段,思考作者是怎样论证文字与思想感情的关系的?

(4)齐读6—7段,思考作者是怎样论证文字的难以确定与控制的?

2.分析第三部分内容(第8段)(1)请一学生读2)本段论证了一个什么问题?(怎么样)

(学生从文中找到答案)(三)小结,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拓展迁移运用:利用所学知识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诗文鉴赏

【教学步骤】(一)导入1.有三位作家聚在一起吃饭。甲说:“吃在中国”。乙说:“在中国吃”。丙则长叹曰:“在吃中国”。你能体会这三个人所说话的含义吗?(请学生发言,然后老师点拨)

2.屡战屡败和屡败屡战的故事通过刚才两个故事,我们更加懂得咬文嚼字的重要性。下面我们就利用本课学到的知识来咬一咬,嚼一嚼课外的文字。

(二)课外拓展迁移1.鲁迅《秋夜》开篇的句子:“在我家的后园,可以看到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思考:有人说鲁迅文章太罗嗦了,直接写成“在我家的后园,墙外有两株枣树”岂不更好?你认为呢?

(三)小结,布置作业。

1.作家福楼拜说:“无论你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到“。聆听大师的教诲,总能让我们受益非浅。希望我们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努力发扬咬文嚼字的精神。

2.看看自己以前的作文有需要咬文嚼字的地方吗?先自己修改,然后和同学交换修改。

3.咬文嚼字---妙趣横生人反对重男轻女,却又常常跑到“减肥训练班”。

脸皮厚的人,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我待你不薄”。

招聘大都是“有经验者优先”,招婿则相反。

有人请假的理由是“病假”,只因为病是假的。

五。板书设计(多媒体展示)咬文嚼字是什么?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3)

句式不同,感情不同(1—2)文字和思想感情密切相关(1---5)繁简不同,意味不同(3—4)

为什么?字眼不同,意境不同(5)

善用联想意义,语义丰富蕴藉(6)文字有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6—7)

滥用联想意义,导致套板反应(7)怎么样?要有谨严的态度,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8)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篇四

咬文嚼字

学习目标: 

一、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二、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 

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成为一个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这里,我想搞个小调查:我们班里大家公认的读书最多的是谁? 

学生推举。 

那么,我想问你,你读书有什么秘诀没有?是不是读书读到“咬文嚼字”的程度? 

生:不是。 

那么,你读书就是像陶渊明所倡导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的这种境界了。有没有较起真来,求得“咬文嚼字”程度的时候? 

生:也有, 

师:这是读书,那么,我还要搞 一个小问卷调查:这次是有关写作方面的。每次作文经教师“朱批”之后,下发到你的手里,大家的习惯当然是首先看教师给的分数,看完分数之后呢?有没有谁还会认真看一看教师改过的地方,想一想教师为什么会在这地方划出一道线,或者划出一些圈,有没有谁会在老师指出的有毛病的地方进行一番修改呢?也就是说,自己的文章被老师批阅之后,还有没有兴趣或者习惯进行一番咬文嚼字呢?有没有这样的同学? 

没有啊,那太不好了。打一个比方,建筑工人把房子盖好以后,如果你住进去,你一般要经过一道什么程序? 

生:装修。 

师:对,装修。装修的目的是什么? 

生:美观,实用。 

师:如果原先的设计不太合理,还应该怎么办? 

生:改造一下。 

师:对,改造一下,让房屋符合自己的审美要求,有居住者的个性要求。 

师:明白 我这个比方的意思了吗? 

生:明白了,写文章要咬文嚼字。 

师:不单是写文章要咬文嚼字,读文章也要咬文嚼字。读文章,这里主要是精读文章,如果没有咬文嚼字的精神,你就可能读不透作者在文章中所寄寓的深意,写文章如果缺乏咬文嚼字的精神,你写的文章就可能流于肤浅,缺乏深意。大家说,咬文嚼字重不重要? 

生:重要。 

师:以后在学习语文中,是不是应该大大提倡这种咬文嚼字的精神呢? 

生:应该。 

师:好,孺子可教也! 

二、作者介绍 

师:我们这一册教材中正好有一篇大学问家朱光潜先生写的小文章,就是关于这咬文嚼字内容的。我们先熟悉一下作者。 

看投影:朱光潜情况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三、投影目标 

师:好,我们说,这是一篇大学问家写的一篇小文章,但是仍然有必要让我们咬一咬,嚼一嚼,看看我们能从中获得什么教益,给我们学习语文有什么启发。这就是我们这一课的学习目标。 

打投影:学习目标: 

一、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二、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四、切层概括 

现在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再粗读一遍文章,这一遍,先求得粗知大概。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1、文章有几段?标出标号。 

2、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师:好,粗读一遍,回答刚才我提出的两个问题。 

生:文章共分8自然段。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2、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概括一下就是:1、应该有谨严精神;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这个理大家是不是很同意? 

同意。接受这个道理比较简单,好了,这节课目的达到了,怎么?下课吧? 

生:下课? 

师:接受这个观点容易,知道是什么比较容易,比较难的是怎么办。 

师:对。咱们不能像一句北京俗语所说的那样“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哪。对,咱们还要从大学问家那里学来咬文嚼字的本领。 

师:看一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再看1-7段的内容。这些都是具体咬文嚼字的的实例。总共有几个实例? 

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3、“推敲”的推敲 

4、《惠山烹小龙团》中两句的剖析 

5、“套板反应” 

五、具体分析 

看作者在第8段有一句话:以上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我问:作者是不是很“随便”地举出这几个实例? 

生:不是。 

师:那么,大家给这5个实例归一下类,看有没有层次上的分别? 

生:1、2、3是文字修改方面的;4、5是有关词语的联想意义的。 

师:好。我再问一下,3个修改的例子中,有没有越改越好,有没有越改越不好的,有没有怎么改怎么好的。 

生:有。1是修改后增色不少的,表达效果增强了;2是改坏了的。3是怎么改怎么有理的。 

师:你把第1个实例中有关修改后增色的分析给大家找出来,分析一下。 

师:作者分析得不是很在理? 

生:在理。 

师:把第2个实例中作者认为修改后失色的语句读出来。 

生读。 

师:再把关于“推敲”的推敲的道理读出来。 

生读 

师:我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修改会增色,有的修改会失色,而有的修改又怎么改怎么有理呢?那么,评判增色、失色和修改得有理的标准是什么呢?大家能不能从作者的分析中归纳出来呢? 

生:修改字词,不仅是修改字词,在文字上推敲,骨子时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师:对,这句话非常关键。这也是本文最重要的一句话,它告诉我们,在语言文字“推敲”时,改好改坏的依据是思想感情,这是问题的根本所在。我们找一个同学把作者分析“推敲”的部分好好读一读,我们认真体会一下。 

师:读得很好。那么第6段和第7段讲的是什么内容? 

生:讲的是阅读或者写作的又一难处:联想意义的把握和运用。 

师:第6段是从哪个角度讲的?第7段又是从哪个角度来讲的呢? 

生:第6段是从阅读中联想意义的确定之难。第7段从写作避免套语和“套板反应”之难来写的。两段正好正反对照。大家把关键的语句划出来。 

师:这两段与我们前面的分析出来的咬文嚼字要与思想感情相关联有没有关系? 

生:有。 

师:把相关语句划出来。读一遍。 

师:好。这样,我们读完了这篇文章,我们对怎样去“咬文嚼字”是不是获得了一个总的原则。 

生:咬文嚼字表面上是在锤炼语言文字,其实是在锤炼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对,这才是的关键。 

六、运用 

师:好,有了这样一个原则,我们给大家举几个炼字炼意的例子,学着朱光潜先生的做法,咬一番,嚼一番,咬出感情,嚼出味道来,怎么样? 

例1:教材花边内容中有王安石推敲诗句的例子,找同学学着作者的分析方法,说一说用“绿”字的好处。 

“春风”不是无情物,吹绿万物萌生机。 

例2:打投影: 

红杏枝头春意“浓” 

红杏枝头春意“闹” 

刘公勇在词话里称“一闹字卓绝千古”。“闹”字好就好在准确、鲜明、生动,带有动态地刻画春天的蓬勃生机,并把作者对春天这样一个万物萌发,生机盎然的季节的到来的欣喜用一个“闹”字表达了出来。作者的感情态度尽含于一个闹字之中。 

例3:填词 

女飞人乔伊娜那令人           的速度在人类追求极根的理想中书写了辉煌的一笔。 

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骄傲,自豪,令人叹服。 

大家填写词是什么? 

知道作者是怎么写的吗? 

“眩晕” 

为什么大家道德想到的是叹为观止之类的词呢?说明“套板反应”在起作用。对,对语言的追求不无极限的。 

七、布置作业  

那么,大家回去是不是可以拿出自己文章的某一段,咬一咬,嚼一嚼,让这一段精练,让它能与你的丰富的情感相吻合,避免因词害意。好不好? 

好。那么,这次真的下课了,谢谢大家的配合。

[1]

《咬文嚼字》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藉其深厚的人文素养、纤细的文字敏感,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在短文《咬文嚼字》中择用若干精当的语言实例深入浅出地将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以及必需在创作和阅读中养成随处留心玩索的好习惯等观点令人折服地表达出来。作者认为郭沫若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他还认为韩愈之“敲”是否优于贾岛之“推”也值得商榷。对此,作者说出了一番令人信服的道理。这种独立思考、求真求实的创新精神正是我们当今推行的素质教育的精义所在,非常值得学生借鉴学习。作者对“套板反应”很反感,认为“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而“套板反应”正是许多学生的通病,因此应该作为教学重点。

据此,本文教学目标可确立为以下几个层面:

1、 通过对文中有关几个实例的尝试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自觉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2、 不妨引导学生注意对本文语言的质疑分析,培养求实创新精神。

【教学方法】

阅读是一项极具个性化的活动,因此必须放手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动手动脑活动来完成各项教学目标。本文的教学拟采用学生活动的方式进行,活动分为课前准备和课内讨论两大板块。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元代无名氏杂剧《劝夫杀狗》中有:由不得你咬文嚼字。成语“咬文嚼字”既来源此。对这个成语的解释,《现代汉语词典》中云:……;《汉语大词典》中云:……(见教师用书)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咬文嚼字》,则提倡我们要咬文嚼字,那么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样新的意义呢?作者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呢?

二、作者简介(见教师用书)

三、 提名阅读

四、 分析课文

1、 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第3段)

2、 作者为什么提倡咬文嚼字?并填表

明确:

例 子 分 析 道 理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不同句式,不同意味 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

《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增减文字,意味不同

“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不同字眼,不同意味

《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 用联想义,意蕴丰富

“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滥词旧语,毫无新意

3、 在上述讨论基础上列举课外寻找的实例并加以评说。

明确:本问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可适当先援引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先行进行解说,如:

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

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

解说:“眼看”没有“忍着”的悲愤意味。

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

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

解说:“绿”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

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解说: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其红之浓。“闹”将无“声”的景象随着上有“声”的意味。日常经验里的视觉、听觉等感觉被彼此打通,多层次地将审美的精微感受传达出来。

最后在总结课内外诸多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言跟思想情感走,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五、对本文“咬文嚼字”

本文在语言上也有若干值得推敲的地方,教师一一指出。(见另文)

【教后感】

本课的教学设计试图将“活动式”教学思想体现在常规阅读教学中,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常常不自觉地落入常规教学的窠臼,不过由此获得的几点感受当可作为进一步“活动式”教学实验的经验。

一、阅读课的“活动式”教学必须充分重视课前的准备活动,否则仅仅依靠课堂的当下阅读将使讨论活动流于肤浅化和形式化。

二、每节课的活动项目应尽可能单一集中,不宜宽泛分散。应使学生思维兴奋点集中于一、二点,精心安排好活动程序,活动讨论的成效方能最大限度地体现。

语文《咬文嚼字》教案 篇六

【教学目的】

1、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借鉴吸收。

2、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3、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教学重点】

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教学难点】

写作技巧(将简单的内容表现得摇曳多姿)。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和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一提到“咬文嚼字”,人们往往会觉得这是对有些人为了卖弄学问而在某些字句上故意纠缠的极大讽刺。而今天,当你读过了朱光潜先生的这篇《咬文嚼字》,你会发现,这个成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介绍作者:

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_,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他的其他代表作有《诗论》、《谈美书简》等。其中《谈美书简》我们是应该读一读的。

三。解题:

请学生把课前预习查到的“咬文嚼字”意思说出来:

“咬文嚼字”这个成语的含义是: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这不是一个好词,贬义。朱光潜却在文中大肆鼓吹“咬文嚼字”,这是为什么呢?朱先生是怎么理解“咬文嚼字”的?

昨天让大家预习了,请一位同学把你划出相关的内容说出来,并告诉大家课文里的“咬文嚼字”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其他同学补充)。

明确:

课文里的“咬文嚼字”是褒义词。朱先生是贬词褒用,他认为,在阅读和写作上,“咬文嚼字”是“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更具体地理解或表达思想感情。这也是我们以后阅读和写作应该努力的方向(学生齐读第三段)。

在朱先生看来,“咬文嚼字”应该从哪些方面具体咀嚼揣摩呢?

从第八段第一句话“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可以看出,作者是用例证法说明道理的。请大家先阅读1-5段,看作者举了哪些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

四。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举了五个例子,我们一个个来看,看它们分别说明了说明道理。

(一)分析第一个例子:

第一组例子,关于“是”和“这”。先体会一下感情,学生自己读如下句子:

①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②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你是贱人!你是淫妇!你是你是大虫口里倒涎!你是你是……

③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你是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

④你这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你是个好不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

⑤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学生读后谈谈感受,教师明确:

前三个,不论“是”“这”怎么好,“这”字表现力都好一些。虽然只改变了一个字,但是句式已经变化。而且“你这……”一般都带有极端憎恶的语气,表示强烈的情感,因而也一般用于骂人时,所以郭沫若后来改的句子不仅不通,意思也不对。连郭沫若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说明用好语言文字很不简单,一定要细细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

第四个例子,“是”表假定语气,“这”则没有。因此咬文嚼字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可滥改,否则便失去了咬文嚼字的积极意义了。

“你这”表示坚决的判断﹑极端的憎恶﹑强烈的情感,“你是”不带情感判断。

“你是个好小子。”——假定语气。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结构不同,不合逻辑

这一组例子是说: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句式不同,不同意味。

(二)分析第二个例子:

修改后的句子为什么不好?给你怎样的启示?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学生回答。

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呢?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分析的,明确:

①原文“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

②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之意。

③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之意。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

总之,说明文字一增一减,这表面形式的变化,就引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我们能理解作者的观点,但必须补充一些“情境”材料,因为这里不可以仅用“意味”“情感”来解释。李广射“虎”,是在一种特定情境之中的,这种情境造就了他的“激变能力”以千钧之力,以最完美的角度“中石没镞”,而此能力、此力度、此角度不是想做就做成的,因此便有了后文所记“终不能复入石矣”。因此这段内容,只可保留原貌,不可刻意简洁的。

这谈的是文字的简和繁的问题。文字是否精炼,不是以字数多少为标准,应该以能否准确表现事物特点、准确表情达意为根本。司马迁的文字确实做到了刘勰所说的“字不得减”,王若虚的删改使原文的“味”全没了。古人有“用墨如泼”与“惜墨如金”两种用笔的方法:一部《水浒传》,洋洋洒洒近百万言,作者却并不因为是写长篇就滥用笔墨。有时用笔极为简省,最出色的要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那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雪正下得紧。”一个“紧”字,突出了雪下的力度、密度和速度,一个字就抵得上千言万语,千军万马。鲁迅先生赞扬它富有“神韵”,当之无愧。同一部《水浒传》有时却又不避其繁。看作者写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鼻上一拳,“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眼眶际眉梢又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红的、黑的、绛的,都绽将出来”。第三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从味觉写,从视觉写,从听觉写,作了一大串形容,若是单从字面上求简,这三拳只须说“打得鲜血迸流,乌珠迸出,两耳轰鸣”,便足够了。然而简则简矣,却走了“神韵”,失掉了原文强烈地感染读者的鲁智深伸张正义、惩罚恶人时那痛快淋漓劲儿。所以什么时候“泼”,什么时候“惜”,大家应该有所启发,以后写作时下笔可要斟酌一番。

这一组例子是说: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繁简不同,不同意味。

(三)分析第三个例子:

1、推敲典故,“推敲”了一千多年了,还有味道吗?世人与钱钟书就“推敲”的用法是否一致?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A.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象,有声音。

B.作者发常人发未发,不走旧路,不恭维定论,独抒新见,分析了“推”的妙处。他认为哪一种境界是诗人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就用哪一个字。用“推”或用“敲”表达各自不同的意境。

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

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

启示:

一千多年人们都认为“敲”比“推”好,而朱先生能不为所动,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种不迷信古人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有位名人说过,怀疑是创新的开始。这才是关于“炼字”的例子。

这一组例子是说: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五。总结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

句式不同,意味不同

调整思想和情感繁简不同,意味不同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六。分析第二部分:

以上部分举了三个例子分别说明句式不同、繁简不同、字眼不同,意味和意境也不同。6-7段也举了两个例子,我们看作者举这两个例子又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

作者在这一部分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苏轼的《惠山烹小龙团》中,“天上小团月”其实就是“小龙团”茶。正是因为苏轼善用字的联想意义,把“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感觉联起来,从而使诗句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显得丰富,比直接说更有韵味。而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两句诗句想象当时那种场景:夜晚,月影朦胧,在山间泉水旁,诗人和好友在那品茶、赏月,十分之怡然自乐。如果直接写,那还会有这样的想象吗?(用书上的词语)这就是点铁成金。

另一个是滥用联想意义的例子,就是“套板反应”。

问:

1、产生“套板反应”的弊端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

①和创作的动机是仇敌。

②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下面请大家看一个“套板反应”的示例:

这一天,朱祁镇(明英宗)见了一位特别的客人,这位特别的客人叫朱瞻缮,是朱祁镇的叔叔,他正是当年传言中要来京城接任皇位的人。

为了打消朱祁镇心中的疑虑,以免有朝一日被不明不白地干掉,他特意来到京城说明情况。宾主双方举行了会谈,会谈在热情洋溢的气氛中举行,双方回顾了多年来的传统友谊,并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交换了意见,朱瞻缮重申了皇位是朱祁镇不可分割的财产,表示将来会坚定不移地主张这一原则。朱祁镇则高度评价了朱瞻缮所做的贡献,希望双方在各个方面有更进一步的合作。

这是一个套板的套板,我们为什么觉得可笑?因为这样的文字我们常能看到,是模式化的文章,不生动。

2、作者认为人们为什么容易产生“套板反应”?怎样才能克服“套板反应”?

明确:

①套板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

②遇事往深一层想。

3总结:

善用:意蕴丰富点铁成金(正面)

联想意义

滥用:套板反应毫无新意(反面)

七。分析最后一部分:

刚才大家都说的非常好。现在我们对五个例子各自要表达的观点都很清楚了。其实这五个例子都是围绕“咬文嚼字”。(重复五个例子的道理)

学生齐声朗读“我希望”后的话,说说最后一段文字中有哪些值得你吸收的东西?

A.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

B.必须勤奋。

C.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相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八。总结全文:

教师总结:

文章应该是“作”出来的,不能老是“走熟路”。时常有学生问我,写作文有没有窍门,作文怎样才能得高分。我常常不知怎样回答。因为他们所期待的“窍门”绝不是我所要说的注意观察、勤于思考、多读多练、提升情感,他们希望我给他们一个“公式”,像做数学题那样往里一套,答案出来了。这其实也是一种“套板心态”。按照“公式”写出来的作文是不可能得高分的。我想,大家还是应该记住朱先生的那句话:“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做什么不要太急功近利,认认真真做应该做的事。阅读鉴赏、写作文也如此,不要期望有什么捷径。

请大家回去后再读《咬文嚼字》,我想应该会有新的启发的。

九。布置作业:

1、思考:本文的思想内容对你的阅读和写作有什么启示?(不少于3条)

2、思考:从本文的写作特点中你获得了哪些写作的启示?(不少于2条)

3、完成课后练习二和四

《咬文嚼字》教案 篇七

咬文嚼字

学习目标: 

一、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二、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 

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成为一个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这里,我想搞个小调查:我们班里大家公认的读书最多的是谁? 

学生推举。 

那么,我想问你,你读书有什么秘诀没有?是不是读书读到“咬文嚼字”的程度? 

生:不是。 

那么,你读书就是像陶渊明所倡导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的这种境界了。有没有较起真来,求得“咬文嚼字”程度的时候? 

生:也有, 

师:这是读书,那么,我还要搞 一个小问卷调查:这次是有关写作方面的。每次作文经教师“朱批”之后,下发到你的手里,大家的习惯当然是首先看教师给的分数,看完分数之后呢?有没有谁还会认真看一看教师改过的地方,想一想教师为什么会在这地方划出一道线,或者划出一些圈,有没有谁会在老师指出的有毛病的地方进行一番修改呢?也就是说,自己的文章被老师批阅之后,还有没有兴趣或者习惯进行一番咬文嚼字呢?有没有这样的同学? 

没有啊,那太不好了。打一个比方,建筑工人把房子盖好以后,如果你住进去,你一般要经过一道什么程序? 

生:装修。 

师:对,装修。装修的目的是什么? 

生:美观,实用。 

师:如果原先的设计不太合理,还应该怎么办? 

生:改造一下。 

师:对,改造一下,让房屋符合自己的审美要求,有居住者的个性要求。 

师:明白 我这个比方的意思了吗? 

生:明白了,写文章要咬文嚼字。 

师:不单是写文章要咬文嚼字,读文章也要咬文嚼字。读文章,这里主要是精读文章,如果没有咬文嚼字的精神,你就可能读不透作者在文章中所寄寓的深意,写文章如果缺乏咬文嚼字的精神,你写的文章就可能流于肤浅,缺乏深意。大家说,咬文嚼字重不重要? 

生:重要。 

师:以后在学习语文中,是不是应该大大提倡这种咬文嚼字的精神呢? 

生:应该。 

师:好,孺子可教也! 

二、作者介绍 

师:我们这一册教材中正好有一篇大学问家朱光潜先生写的小文章,就是关于这咬文嚼字内容的。我们先熟悉一下作者。 

看投影:朱光潜情况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三、投影目标 

师:好,我们说,这是一篇大学问家写的一篇小文章,但是仍然有必要让我们咬一咬,嚼一嚼,看看我们能从中获得什么教益,给我们学习语文有什么启发。这就是我们这一课的学习目标。 

打投影:学习目标: 

一、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二、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四、切层概括 

现在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再粗读一遍文章,这一遍,先求得粗知大概。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1、文章有几段?标出标号。 

2、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师:好,粗读一遍,回答刚才我提出的两个问题。 

生:文章共分8自然段。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2、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概括一下就是:1、应该有谨严精神;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这个理大家是不是很同意? 

同意。接受这个道理比较简单,好了,这节课目的达到了,怎么?下课吧? 

生:下课? 

师:接受这个观点容易,知道是什么比较容易,比较难的是怎么办。 

师:对。咱们不能像一句北京俗语所说的那样“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哪。对,咱们还要从大学问家那里学来咬文嚼字的本领。 

师:看一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再看1-7段的内容。这些都是具体咬文嚼字的的实例。总共有几个实例? 

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3、“推敲”的推敲 

4、《惠山烹小龙团》中两句的剖析 

5、“套板反应” 

五、具体分析 

看作者在第8段有一句话:以上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我问:作者是不是很“随便”地举出这几个实例? 

生:不是。 

师:那么,大家给这5个实例归一下类,看有没有层次上的分别? 

生:1、2、3是文字修改方面的;4、5是有关词语的联想意义的。 

师:好。我再问一下,3个修改的例子中,有没有越改越好,有没有越改越不好的,有没有怎么改怎么好的。 

生:有。1是修改后增色不少的,表达效果增强了;2是改坏了的。3是怎么改怎么有理的。 

师:你把第1个实例中有关修改后增色的分析给大家找出来,分析一下。 

师:作者分析得不是很在理? 

生:在理。 

师:把第2个实例中作者认为修改后失色的语句读出来。 

生读。 

师:再把关于“推敲”的推敲的道理读出来。 

生读 

师:我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修改会增色,有的修改会失色,而有的修改又怎么改怎么有理呢?那么,评判增色、失色和修改得有理的标准是什么呢?大家能不能从作者的分析中归纳出来呢? 

生:修改字词,不仅是修改字词,在文字上推敲,骨子时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师:对,这句话非常关键。这也是本文最重要的一句话,它告诉我们,在语言文字“推敲”时,改好改坏的依据是思想感情,这是问题的根本所在。我们找一个同学把作者分析“推敲”的部分好好读一读,我们认真体会一下。 

师:读得很好。那么第6段和第7段讲的是什么内容? 

生:讲的是阅读或者写作的又一难处:联想意义的把握和运用。 

师:第6段是从哪个角度讲的?第7段又是从哪个角度来讲的呢? 

生:第6段是从阅读中联想意义的确定之难。第7段从写作避免套语和“套板反应”之难来写的。两段正好正反对照。大家把关键的语句划出来。 

师:这两段与我们前面的分析出来的咬文嚼字要与思想感情相关联有没有关系? 

生:有。 

师:把相关语句划出来。读一遍。 

师:好。这样,我们读完了这篇文章,我们对怎样去“咬文嚼字”是不是获得了一个总的原则。 

生:咬文嚼字表面上是在锤炼语言文字,其实是在锤炼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对,这才是的关键。 

六、运用 

师:好,有了这样一个原则,我们给大家举几个炼字炼意的例子,学着朱光潜先生的做法,咬一番,嚼一番,咬出感情,嚼出味道来,怎么样? 

例1:教材花边内容中有王安石推敲诗句的例子,找同学学着作者的分析方法,说一说用“绿”字的好处。 

“春风”不是无情物,吹绿万物萌生机。 

例2:打投影: 

红杏枝头春意“浓” 

红杏枝头春意“闹” 

刘公勇在词话里称“一闹字卓绝千古”。“闹”字好就好在准确、鲜明、生动,带有动态地刻画春天的蓬勃生机,并把作者对春天这样一个万物萌发,生机盎然的季节的到来的欣喜用一个“闹”字表达了出来。作者的感情态度尽含于一个闹字之中。 

例3:填词 

女飞人乔伊娜那令人           的速度在人类追求极根的理想中书写了辉煌的一笔。 

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骄傲,自豪,令人叹服。 

大家填写词是什么? 

知道作者是怎么写的吗? 

“眩晕” 

为什么大家道德想到的是叹为观止之类的词呢?说明“套板反应”在起作用。对,对语言的追求不无极限的。 

七、布置作业  

那么,大家回去是不是可以拿出自己文章的某一段,咬一咬,嚼一嚼,让这一段精练,让它能与你的丰富的情感相吻合,避免因词害意。好不好? 

好。那么,这次真的下课了,谢谢大家的配合。

[1]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7篇《《咬文嚼字》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5 47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