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列组合(优秀6篇)

发布时间:

(1)正确理解排列的意义。能利用树形图写出简单问题的所有排列;  (2)了解排列和排列数的意义,能根据具体的问题,写出符合要求的排列;  (3)掌握排列数公式,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写出符合要求的排列数;  (4)会分析与数字有关的排列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5)通过对排列应用问题的,让学生通过对具体事例的观察、归纳中找出规律,得出结论,以培养学生严谨的态度。下面是差异网整理的6篇《排列组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排列组合 篇一

----构造模型策略

一、教材分析

排列和组合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在解决实际问题以及科学技术的研究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在排列组合问题中充分体现了分类、化归的数学思想。它应用性强,具有题型多变,条件隐晦,思维抽象,分类复杂,问题交错,易出现重复和遗漏以及不易发现错误等特征。因而在这部分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明确基本原理,注重思维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探索规律,体验成功,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

高二(1)班的同学素质高,思维活跃,其中十几位同学参加数学奥赛辅导,学习数学态度端正,兴趣浓厚,有较强的数学能力和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

三、教学目的

1、认知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处理排列组合问题的基本策略,进一步体会分类与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

2、技能目标: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自主意识、自学能力、探索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怕困难的进取精神,积极探索,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教法分析

根据排列组合的知识特点“条件隐晦,思维抽象”,在教学中采用发现法,坚持“思路教学”,深钻教材,注意从实验入手,模拟发现,从特殊到一般,归纳出一般的规律,优化学生的思路,激活学生的思维。

五、教学过程 分析

1、复习思考

(1)处理排列组合问题的常见解题策略

(提问学生作答)

问题一、街道旁有编号1、2、3、4、5、6、7、8、9、10共十只路灯,为节约用电又不影响照明,可以把其中的三只灯相灭,但不能同时熄灭相邻两只,在两端的两只路灯不熄灭的情况下,问不同的熄灯方法有多少种?

①通过复习提问总结解决排列组合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②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通过引导,学生得出多种解法,从而优化思维,发现规律为构造数学模型一做好铺垫。

2、创设情景

练习(1):四个相同苹果分给三个人,没人至少一个,有多少种分配方案?(提问,多解),电脑演示。

(2):把六个名额分给三个班级,没班至少一个名额,有多少种分法?(提问多解),电脑演示,介绍插板法。

巩固创设情景。

体现化归思想,并将问题发散,从不同角度展示出问题的共性,给学生自主发现、探索的空间,引入“插板”这一解决问题的策略。

3、提出猜想

你能编一道与本题意思相近的习题或将本题推广吗?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教学的探索者、发现者和创造者,让他们的智慧火花充分闪亮。

4、探得索出分结析论

模型一:把n个相同的小球放入m个不同的盒子中,要求每盒至少有一个球,问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

归纳出共性,推广到一般,抽象出数学模型,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

5、问题解决进一步推广

练习:(分组讨论)

(1)求方程x+y+z=16的正整数解的组数。

(2)15个苹果分给三个人,每人至少两个,有多少种分法?

(3)把二十个相同的小球放入编号为1、2、3、4、的四个盒子中,要求每个盒子中的小球数目不少于编号数,求不同的放法种数。

弄清问题本质,将问题转化为模型,并能应用模型解决问题。

6、新情境设计

(1)第二小题条件改为每人至少三个,有多少种分法?

(2)学生总结规律。

(3)如果条件改为每人分得苹果个数不限,有多少种分法种数?

(4)你能将本题推广吗?

(5)改变条件提出新问题,让学生有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6)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创新意识。

7、探索分析

用电脑演示每人至少分得一个苹果、二个苹果和三个苹果的情形,并由学生总结规律。体现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模拟发现,激励探索,激活思路。

8、得出结论

模型二、把n个相同的小球放入m个不同盒子(n≥m≥1),每个盒子容量不限,有多少种不同方法?

比较差异,将模型一进一步推广,使学生在“好奇”中产生“内驱力”,进而产生不断探索的愿望。

9、问题

(1)中日围棋擂台赛规定各国各出7名队员,按事先排好的顺序出场参加围棋擂台赛,双方先由1号队员比赛,负者被淘汰,胜者再与负方2号队员比赛…,直到有一方队员全被淘汰为止,另一方获得胜利,形成一个比赛过程,试求中方获胜的所有可能出现的比赛过程的种数?

(2)从7个学校选出12人组成足球联队,要求每校至少有一个人参加,问各校名额分配共有多少种不同情况?

将问题综合,让学生分享探索带来的成果,感受问题解决的成功喜悦,同时也使他们进一步掌握分类的数学思想和化归的方法,激发探索的欲望。

10、小结

小结:回顾上述几个例题的解答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利用一一对应关系将一种不易直接求得其数目的计数模式转化为另一种易于计算的模式,从而收到了简化问题的效果,可以说,这种通过建立一一对应关系而化难为易的方法是数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并且在代数问题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另外,我们还推出了两个模型,大家回去后希继续对这个模型进行研究,掌握这个模型的各种变化,并要善于把各种具体问题归结成这个模型的某一种方式,那么解排列组合问题就有了一定的规律可循了。

六、课题后记

1、本着坚持以学生是探索发现的主体这一教学原则,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化为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以被动接受知识转到主动参与,在讨论探索中获取知识。学生在教师的适时点拨下,通过自己动脑,探索出两个模型。由于学生亲自品尝了自己发现的乐趣,更激起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2、体现循序渐进原则。本课例的例题,练习题的安排体现了思维的阶梯性,一步一个台阶,逐步引向深入。由于问题处在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因而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想象的空间,最后指引学生进行变式练习,提出了新的探索目标,从而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充分体现了数学素质教育的思想。同时充分肯定学生的每一点进步,使学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3、通过现代化教育技术,以电脑动画方式模拟思维的动态过程,将抽象内容形象化,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学生的“再发现”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去发现新知识,认识新知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4、层层建构,分层递进,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使学生易于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解决重点,突破难点,通过分层递进,既可照顾后进生,又可促进优等生,达到面向全体学生的目的,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七、点评

学习数学的过程是知识建构的过程,是思维训练的过程。本节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去探索,发现从特殊到一般,归纳规律,构造数学模型,掌握分类的数学思想和化归的方法,分层递进不断深化。课堂思维密度大,高潮迭起,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课堂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典型范例。

排列组合 篇二

一堂课的教学就是诸多要素的有机组合体。相同的要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结构,其功能却不一样。这就是说,“系统的结构不同,系统的功能也往往不同”。这给我们以启示:不改变课堂教学的要素,只对这些要素进行科学排列组合,使之成为优化的结构,可以提高教学的整体功能。徐葆琼老师在这一点上是有她独到之处的,《称象》的教学正体现了她这一教学特色。

从这课书的识字教学来看,教者十分注意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建立生字的音、义、形的统一联系,但对音、义、形又是分步侧重处理的。即,初读课文时侧重字音,理解课文时侧重字义,复习巩固时侧重字形。这就改变了过去的“先教字,后阅读”和识字时音、义、形一次解决的教学结构。这样处理,体现了寓识字于阅读教学之中,既分散了识字的难点,又使生字的音、义、形分步得到落实。如教“议论”的“议”。初读课文时,只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分析课文时,联系语言环境理解字义,“议论”一词本来出现在第二自然段,而官员们议论的具体内容则在第三自然段,教者便把二、三两个自然段结合在一起学习,学生不仅从具体语言环境里懂得了词义,还理解了有关句子的意思,同时还朦胧知道了一点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在学完课文后进一步进行基础训练时,用“义”和“议”作比较,让学生有意识地识记字形,并指导书写。从这一教例我们不难看出,徐老师对阅读教学中生字的音、义、形的处理以及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的联系都有一个整体考虑、合理安排。这样的结构,无论是识字还是阅读,学生学习起来都比较畅通。

从这课书的阅读教学来看,我认为指导学生学习曹冲所述称象办法最能体现徐老师的教学特色。教者先让学生弄清曹冲说的办法一共有几句话;接着引导学生弄清每一句话的意思;再用一组模拟物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演示曹冲所说的方法;学完课文后,教者要学生仿照这件事的表述方法,用指定的几个词口述几句连贯的话。教者对这一部分的教学如此安排是有其匠心的。从理解的角度来看,曹冲所说的四句话是全文的重点和难点;从表达的角度来看,它是读写结合的范例;从年段的训练重点以及阶段的连续性来看,它又是典型材料。在这里可以把听、说、读、写的训练结合起来,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能力因素和动力因素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一句话,抓住它能一举数得,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教者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才把上述诸方面排列组合在一起,并有机地联系起来,使之相互作用,协调发展,有效地发挥了整体功能。运用之妙,存乎于心。“数得”来自“一举”,这可贵的一举,充分体现了教者丰富的教学经验,高超的教学艺术,独特的教学风格。

排列组合 篇三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的意义,分清它们的条件和结论;

(2)能结合树形图来帮助理解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

(3)正确区分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哪一个原理与分类有关,哪一个原理与分步有关;

(4)能应用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两个原理的能力;

(5)通过对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的学习,培养学生周密思考、细心分析的良好习惯。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难点是准确区分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

加法原理、乘法原理本身是容易理解的,甚至是不言自明的。这两个原理是学习排列组合内容的基础,贯穿整个内容之中,一方面它是推导排列数与组合数的基础;另一方面它的结论与其思想在方法本身又在解题时有许多直接应用。

两个原理回答的,都是完成一件事的所有不同方法种数是多少的问题,其区别在于:运用加法原理的前提条件是, 做一件事有n类方案,选择任何一类方案中的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完成此事,就是说,完成这件事的各种方法是相互独立的;运用乘法原理的前提条件是,做一件事有n个骤,只要在每个步骤中任取一种方法,并依次完成每一步骤就能完成此事,就是说,完成这件事的各个步骤是相互依存的。简单的说,如果完成一件事情的所有方法是属于分类的问题,每次得到的是最后结果,要用加法原理;如果完成一件事情的方法是属于分步的问题,每次得到的该步结果,就要用乘法原理。

三、教法建议

关于两个计数原理的教学要分三个层次:

第一是对两个计数原理的认识与理解。这里要求学生理解两个计数原理的意义,并弄清两个计数原理的区别。知道什么情况下使用加法计数原理,什么情况下使用乘法计数原理。(建议利用一课时).

第二是对两个计数原理的使用。可以让学生做一下习题(建议利用两课时):

①用0,1,2,……,9可以组成多少个8位号码;

②用0,1,2,……,9可以组成多少个8位整数;

③用0,1,2,……,9可以组成多少个无重复数字的4位整数;

④用0,1,2,……,9可以组成多少个有重复数字的4位整数;

⑤用0,1,2,……,9可以组成多少个无重复数字的4位奇数;

⑥用0,1,2,……,9可以组成多少个有两个重复数字的4位整数等等。

第三是使学生掌握两个计数原理的综合应用,这个过程应该贯彻整个教学中,每个排列数、组合数公式及性质的推导都要用两个计数原理,每一道排列、组合问题都可以直接利用两个原理求解,另外直接计算法、间接计算法都是两个原理的一种体现。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地分析题意,恰当的分类、分步,用好、用活两个基本计数原理。

教学设计示例

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

教学目标

正确理解和掌握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并能准确地应用它们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

难点: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的准确应用。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要学习中学代数内容中一个独特的部分——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它们研究对象独特,研究问题的方法不同一般。虽然份量不多,但是与旧知识的联系很少,而且它还是我们今后学习概率论的基础,统计学、运筹学以及生物的选种等都与它直接有关。至于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上,只要涉及安排调配的问题,就离不开它。

今天我们先学习两个基本原理。

(二)讲授新课

1.介绍两个基本原理

先考虑下面的问题:

问题1:从甲地到乙地,可以乘火车,也可以乘汽车,还可以乘轮船。一天中,火车有4个班次,汽车有2个班次,轮船有3个班次。那么一天中乘坐这些交通工具从甲地到乙地,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

因为一天中乘火车有4种走法,乘汽车有2种走法,乘轮船有3种走法,每种走法都可以完成由甲地到乙地这件事情。所以,一天中乘坐这些交通工具从甲地到乙地共有4+2+3=9种不同的走法。

这个问题可以总结为下面的一个基本原理(打出片子——加法原理):

加法原理:做一件事,完成它可以有几类办法,在第一类办法中有m1种不同的方法,在第二类办法中有m2种不同的方法,……,在第n类办法中有mn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m1+m2+…+mn种不同的方法。

请大家再来考虑下面的问题(打出片子——问题2):

问题2:由a村去b村的道路有3条,由b村去c村的道路有2条(见下图),从a村经b村去c村,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

这里,从a村到b村,有3种不同的走法,按这3种走法中的每一种走法到达b村后,再从b村到c村又各有2种不同的走法,因此,从a村经b村去c村共有3×2=6种不同的走法。

一般地,有如下基本原理(找出片子——乘法原理):

乘法原理:做一件事,完成它需要分成n个步骤,做第一步有m1种不同的方法,做第二步有m2种不同的方法,……,做第n步有mn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m1×m2×…×mn种不同的方法。

2.浅释两个基本原理

两个基本原理的用途是计算做一件事完成它的所有不同的方法种数。

比较两个基本原理,想一想,它们有什么区别?

两个基本原理的区别在于:一个与分类有关,一个与分步有关。

看下面的分析是否正确(打出片子——题1,题2):

题1:找1~10这10个数中的所有合数。第一类办法是找含因数2的合数,共有4个;第二类办法是找含因数3的合数,共有2个;第三类办法是找含因数5的合数,共有1个。

1~10中一共有n=4+2+1=7个合数。

题2:在前面的问题2中,步行从a村到b村的北路需要8时,中路需要4时,南路需要6时,b村到c村的北路需要5时,南路需要3时,要求步行从a村到c村的总时数不超过12时,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

第一步从a村到b村有3种走法,第二步从b村到c村有2种走法,共有n=3×2=6种不同走法。

题2中的合数是4,6,8,9,10这五个,其中6既含有因数2,也含有因数3;10既含有因数2,也含有因数5.题中的分析是错误的。

从a村到c村总时数不超过12时的走法共有5种。题2中从a村走北路到b村后再到c村,只有南路这一种走法。

(此时给出题1和题2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找出应用两个基本原理的注意事项,这样安排,不但可以使学生对两个基本原理的理解更深刻,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进行分类时,要求各类办法彼此之间是相互排斥的,不论哪一类办法中的哪一种方法,都能单独完成这件事。只有满足这个条件,才能直接用加法原理,否则不可以。

如果完成一件事需要分成几个步骤,各步骤都不可缺少,需要依次完成所有步骤才能完成这件事,而各步要求相互独立,即相对于前一步的每一种方法,下一步都有m种不同的方法,那么计算完成这件事的方法数时,就可以直接应用乘法原理。

也就是说:类类互斥,步步独立。

(在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不是很清楚时,教师及时地归纳小结,能使学生在应用两个基本原理时,思路进一步清晰和明确,不再简单地认为什么样的分类都可以直接用加法,只要分步而不管是否相互联系就用乘法。从而深入理解两个基本原理中分类、分步的真正含义和实质)

(三)应用举例

现在我们已经有了两个基本原理,我们可以用它们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了。

例1  书架上放有3本不同的数学书,5本不同的语文书,6本不同的英语书。

(1)若从这些书中任取一本,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

(2)若从这些书中,取数学书、语文书、英语书各一本,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

(3)若从这些书中取不同的科目的书两,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

(让学生思考,要求依据两个基本原理写出这3个问题的答案及理由,教师巡视指导,并适时口述解法)

(1)从书架上任取一本书,可以有3类办法:第一类办法是从3本不同数学书中任取1本,有3种方法;第二类办法是从5本不同的语文书中任取1本,有5种方法;第三类办法是从6本不同的英语书中任取一本,有6种方法。根据加法原理,得到的取法种数是

n=m1+m2+m3=3+5+6=14.故从书架上任取一本书的不同取法有14种。

(2)从书架上任取数学书、语文书、英语书各1本,需要分成三个步骤完成,第一步取1本数学书,有3种方法;第二步取1本语文书,有5种方法;第三步取1本英语书,有6种方法。根据乘法原理,得到不同的取法种数是n=m1×m2×m3=3×5×6=90.故,从书架上取数学书、语文书、英语书各1本,有90种不同的方法。

(3)从书架上任取不同科目的书两本,可以有3类办法:第一类办法是数学书、语文书各取1本,需要分两个步骤,有3×5种方法;第二类办法是数学书、英语书各取1本,需要分两个步骤,有3×6种方法;第三类办法是语文书、英语书各取1本,有5×6种方法。一共得到不同的取法种数是n=3×5+3×6+5×6=63.即,从书架任取不同科目的书两本的不同取法有63种。

例2  由数字0,1,2,3,4可以组成多少个三位整数(各位上的数字允许重复)?

解:要组成一个三位数,需要分成三个步骤:第一步确定百位上的数字,从1~4这4个数字中任选一个数字,有4种选法;第二步确定十位上的数字,由于数字允许重复,共有5种选法;第三步确定个位上的数字,仍有5种选法。根据乘法原理,得到可以组成的三位整数的个数是n=4×5×5=100.

答:可以组成100个三位整数。

教师的连续发问、启发、引导,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使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有所提高。教师在第二个例题中给出板书示范,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两个基本原理实质的理解,周密的考虑,准确的表达、规范的书写,对于学生周密思考、准确表达、规范书写良好习惯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可以为学生后面应用两个基本原理解排列、组合综合题打下基础。

(四)归纳小结

归纳什么时候用加法原理、什么时候用乘法原理:

分类时用加法原理,分步时用乘法原理。

应用两个基本原理时需要注意分类时要求各类办法彼此之间相互排斥;分步时要求各步是相互独立的。

(五)课堂练习

p222:练习1~4.

(对于题4,教师有必要对三个多项式乘积展开后各项的构成给以提示)

(六)布置作业

p222:练习5,6,7.

补充题:

1.在所有的两位数中,个位数字小于十位数字的共有多少个?

(提示:按十位上数字的大小可以分为9类,共有9+8+7+…+2+1=45个个位数字小于十位数字的两位数)

2.某学生填报高考志愿,有m个不同的志愿可供选择,若只能按第一、二、三志愿依次填写3个不同的志愿,求该生填写志愿的方式的种数。

(提示:需要按三个志愿分成三步,共有m(m-1)(m-2)种填写方式)

3.在所有的三位数中,有且只有两个数字相同的三位数共有多少个?

(提示:可以用下面方法来求解:(1)△△□,(2)△□△,(3)□△□,(1),(2),(3)类中每类都是9×9种,共有9×9+9×9+9×9=3×9×9=243个只有两个数字相同的三位数)

4.某小组有10人,每人至少会英语和日语中的一门,其中8人会英语,5人会日语,(1)从中任选一个会外语的人,有多少种选法?(2)从中选出会英语与会日语的各1人,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提示:由于8+5=13>10,所以10人中必有3人既会英语又会日语。

(1)n=5+2+3;(2)n=5×2+5×3+2×3)

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基本原理

排列组合 篇四

一堂课的教学就是诸多要素的有机组合体。相同的要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结构,其功能却不一样。这就是说,“系统的结构不同,系统的功能也往往不同”。这给我们以启示:不改变课堂教学的要素,只对这些要素进行科学排列组合,使之成为优化的结构,可以提高教学的整体功能。徐葆琼老师在这一点上是有她独到之处的,《称象》的教学正体现了她这一教学特色。

从这课书的识字教学来看,教者十分注意在阅读教学过程 中建立生字的音、义、形的统一联系,但对音、义、形又是分步侧重处理的。即,初读课文时侧重字音,理解课文时侧重字义,复习巩固时侧重字形。这就改变了过去的“先教字,后阅读”和识字时音、义、形一次解决的教学结构。这样处理,体现了寓识字于阅读教学之中,既分散了识字的难点,又使生字的音、义、形分步得到落实。如教“议论”的“议”。初读课文时,只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分析课文时,联系语言环境理解字义,“议论”一词本来出现在第二自然段,而官员们议论的具体内容则在第三自然段,教者便把二、三两个自然段结合在一起学习,学生不仅从具体语言环境里懂得了词义,还理解了有关句子的意思,同时还朦胧知道了一点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在学完课文后进一步进行基础训练时,用“义”和“议”作比较,让学生有意识地识记字形,并指导书写。从这一教例我们不难看出,徐老师对阅读教学中生字的音、义、形的处理以及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的联系都有一个整体考虑、合理安排。这样的结构,无论是识字还是阅读,学生学习起来都比较畅通。

从这课书的阅读教学来看,我认为指导学生学习曹冲所述称象办法最能体现徐老师的教学特色。教者先让学生弄清曹冲说的办法一共有几句话;接着引导学生弄清每一句话的意思;再用一组模拟物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演示曹冲所说的方法;学完课文后,教者要学生仿照这件事的表述方法,用指定的几个词口述几句连贯的话。教者对这一部分的教学如此安排是有其匠心的。从理解的角度来看,曹冲所说的四句话是全文的重点和难点;从表达的角度来看,它是读写结合的范例;从年段的训练重点以及阶段的连续性来看,它又是典型材料。在这里可以把听、说、读、写的训练结合起来,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能力因素和动力因素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一句话,抓住它能一举数得,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教者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才把上述诸方面排列组合在一起,并有机地联系起来,使之相互作用,协调发展,有效地发挥了整体功能。运用之妙,存乎于心。“数得”来自“一举”,这可贵的一举,充分体现了教者丰富的教学经验,高超的教学艺术,独特的教学风格。◆

排列组合 篇五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排列数和       组合数。

2、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      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和应用规律,做到不重复也不遗漏地找出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数字卡片、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继续在数学王国里遨游,今天我们要去一个新的地方数学城堡,想去吗?

生:想。

师:那我们就一起出发吧!老师相信,凭借你们的智慧,今天一定会玩儿的很开心的!

二、    趣味活动,探索新知

(一)破译密码——体会排列

1、破译密码——体会排列(出示城堡大门的大锁头)

师:真不巧,今天城堡的管理员不在,大门紧锁,不过别着急,这里既然是数学城堡,那么用我们的数学头脑一定能解决问题。我知道,这把锁是密码锁。咱们只要破译了密码就可以顺利进入了。

师:快看,这把锁头上有提示,它的密码是由1和2组成的两位数,猜猜看会是几?

生:12、21.

师:有的说是12、有的说是21.还有别的可能吗?

生:没有了。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由1和2组成的两位数不是12就是21。不能组成其它数了。

师:好,那到底哪一个是密码呢?我们来试一试。先来试一试12(错误)。那肯定是?

生:21.

师:好,恭喜大家顺利进入数学城堡。数学城堡为我们设置了几道关卡,想考验考验大家,你们有信心闯关吗?

生:有!

(二)排一排——应用排列

师:那好,那我们就来看看第一关。1、2、3能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括号里写的什么啊?

生:请有序的思考。

师:咱们看谁能做到有序的思考(神秘些)。当然,在数学城堡里闯关还要遵守闯关规则,那就是不重复、不遗漏。下面请大家拿起手中的数字卡片试着排一排,然后把你摆出的两位数记录在练习纸上。开始行动吧!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闯关题,使学生自身产生对知识的迫切需要,使学生在充满兴趣的情感中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摆数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在活动操作中成功,在交流中找到方法,在学习中应用。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气氛中,参与学习过程。)

1、      小组汇报:你们摆了哪几个?你是怎么摆的?

(1)、教师引导学生边摆边说。(2)、学生独立边摆边说。(3)、同学之间互相边摆边说。

2、      我们可以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吗?归纳出“确定法”。

3、      小结:我们在排列数的时候,要想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就必须要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有序地排列。

4、      谁还有不同方法吗?也来摆一摆、说一说。

(1)、一生上前边摆边说。(2)、学生自由边摆边说。

5、      归纳出“交换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地摆,充分地说,以“摆”来帮助思,以“说”来表达思,在“摆”中发现问题,在“说”中交流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体验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和最优化,在此过程中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本身,更多的是能力、情感。)

(三)握手问好——体会组合

1、师:大家真能干,这么快就顺利的闯过第一关,还发现了规律。看,来数学城堡的人还真不少,这有三位同学碰面了,他们在做什么?

生:握手。

师:那如果每两个人握一次手,三个人一共要握几次手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并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学生活动)

2、学生汇报:有做代号的,还有连线的,都要给予表扬。

(四)对比思考——理解组合

1、师:为什么用1、2、3这三张卡片能摆出6个两位数,而三人握手却只能握三次呢?

2、小结:这三个数中,2个数字的排列顺序不同,就表示不同的两位数。而两人握手即使交换位置,还是那两个人握手组合,只能算一次。

三、联系实际,巩固知识

(一)、服装搭配

1、师:同学们真聪明,数字娃娃为了欢迎我们的到来,要为我们献上一场服装表演,面前有两件上衣和两条裤子,他在表演中可以有几种穿法呢?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吧!(提示:一件衣服和一条裤子组成一套衣服)

2、生汇报,师评价。

(二)、有几条路可走?

1、师:从数学城堡回到家中必须经过数字森林,那么究竟有几条路可以让我们从数学城堡回到学校呢?

2、生汇报

3、小结:看来我们在解决这样的问题的时候,只要做到有序,就能够不重复、不遗漏地把所有的方法找出来。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许多这样的问题,都可以运用有序的思考方法来解决。

四、    总结全课,畅谈感受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怎样学会的?还想知道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简单的排列组合

有序       不重复     12、13、21、23、31、32    确定法

不遗漏     12、21、13、31、23、32    交换法

知识结构 篇六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小节的重点是排列的定义、排列数及排列数的公式,并运用这个公式去解决有关排列数的应用问题.难点是导出排列数的公式和解有关排列的应用题.突破重点、难点的关键是对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的掌握和运用,并将这两个原理的基本思想方法贯穿在解决排列应用问题当中.

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称为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个元素的一个排列.因此,两个相同排列,当且仅当他们的元素完全相同,并且元素的排列顺序也完全相同.排列数是指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的所有不同排列的种数,只要弄清相同排列、不同排列,才有可能计算相应的排列数.排列与排列数是两个概念,前者是具有m个元素的排列,后者是这种排列的不同种数.从集合的角度看,从n个元素的有限集中取出m个组成的有序集,相当于一个排列,而这种有序集的个数,就是相应的排列数.

公式推导要注意紧扣乘法原理,借助框图的直视解释来讲解.要重点分析好的推导.

排列的应用题是本节教材的难点,通过本节例题的分析,应注意培养学生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

在分析应用题的解法时,教材上先画出框图,然后分析逐次填入时的种数,这样解释比较直观,教学上要充分利用,要求学生作题时也应尽量采用.

在教学排列应用题时,开始应要求学生写解法要有简要的文字说明,防止单纯的只写一个排列数,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基本掌握之后,可以逐渐地不作这方面的要求.

三、教法建议

①在讲解排列数的概念时,要注意区分“排列数”与“一个排列”这两个概念.一个排列是指“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出m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成一排”,它不是一个数,而是具体的一件事;排列数是指“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所有排列的个数”,它是一个数.例如,从3个元素a,b,c中每次取出2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排,有如下几种:

                 ab,ac,ba,bc,ca,cb,

其中每一种都叫一个排列,共有6种,而数字6就是排列数,符号表示排列数.

②排列的定义中包含两个基本内容,一是“取出元素”,二是“按一定顺序排列”.

从定义知,只有当元素完全相同,并且元素排列的顺序也完全相同时,才是同一个排列,元素完全不同,或元素部分相同或元素完全相同而顺序不同的排列,都不是同一排列。叫不同排列.

在定义中“一定顺序”就是说与位置有关,在实际问题中,要由具体问题的性质和条件来决定,这一点要特别注意,这也是与后面学习的组合的根本区别.

在排列的定义中,如果有的书上叫选排列,如果,此时叫全排列.

要特别注意,不加特殊说明,本章不研究重复排列问题.

③关于排列数公式的推导的教学.公式推导要注意紧扣乘法原理,借助框图的直视解释来讲解.课本上用的是不完全归纳法,先推导,…,再推广到,这样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讲法,学生是不难理解的.

导出公式后要分析这个公式的构成特点,以便帮助学生正确地记忆公式,防止学生在“n”、“m”比较复杂的时候把公式写错.这个公式的特点可见课本第229页的一段话:“其中,公式右边第一个因数是n,后面每个因数都比它前面一个因数少1,最后一个因数是,共m个因数相乘.”这实际是讲三个特点:第一个因数是什么?最后一个因数是什么?一共有多少个连续的自然数相乘.

公式是在引出全排列数公式后,将排列数公式变形后得到的公式.对这个公式指出两点:(1)在一般情况下,要计算具体的排列数的值,常用前一个公式,而要对含有字母的排列数的式子进行变形或作有关的论证,要用到这个公式,教材中第230页例2就是用这个公式证明的问题;(2)为使这个公式在时也能成立,规定,如同一样,是一种规定,因此,不能按阶乘数的原意作解释.

④建议应充分利用树形图对问题进行分析,这样比较直观,便于理解.

⑤学生在开始做排列应用题的作业时,应要求他们写出解法的简要说明,而不能只列出算式、得出答数,这样有利于学生得更加扎实.随着学生解题熟练程度的提高,可以逐步降低这种要求.

教学设计示例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6篇《排列组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305 48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