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案(优秀4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差异网为您带来了4篇《《桃花源记》教案》,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桃花源记》教案教学设计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积累古今异义、一义多词、省略句等文言知识

2、以“绝境”切入,深入理解文章,解读桃源“绝境”的多层含义

3、以“言语为抓手”重点品味副词,引领学生感悟不起眼的副词背后丰富的意蕴

4、感悟“桃源”的社会意义,体会陶渊明的思想境界

二、教学重点:目标2、3

教学难点:目标2、4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课前热身:陶渊明“无弦琴”的故事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2、解题:

(1)齐读课题,从课题中读出了哪些信息?

——记:古代叙事性文体

(2)点拨:桃花换成菊花,可否?《爱莲说》:晋陶渊明独爱菊菊,隐士的象征

——桃花意象: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桃天》

桃花意象:

A、 美好 B、吉祥 C、避邪

——桃花源:美丽、美好的象征

(二)研读“绝境”

1、隔绝之境

(1)自读文章,思考:这美丽美好的世外桃源,在桃源人自己眼里是个怎样的地方(从文中找出一个词来概括)?你从文中哪些语句体会到与世隔绝?

(2)预设: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隔绝之境

A、见渔人乃大惊 (于是,就 竟然?)

——强调大吃一惊,吃惊程度之大,突出与世隔绝之久,从未见过外人

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解释:乃、无论——读出了什么信息?——穿插中国古代朝代更替史: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问今是何世,既不知有汉,亦不知魏晋

——乃、无论,语气更强烈,更突出了与世隔绝之久、之深

C、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马,遂与外人间隔

——句中哪个字(词)最能体现隔绝之意?

——复:再,强周从来没有——从此句中,体会到桃源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文言积累:

妻子、绝境、交通、无论、不足——古今异义

(3)小结过渡:桃源,绝境也除了给人“与世隔绝之境”的感觉,还有什么之感?再读文章2、3节

2、绝和(佳、妙、美)之境

(1)生自读2、3节,思考、讨论、交流

(2)百度百科——词目:绝境

A、与外界隔绝之地

B、风景绝佳之处

游歙州兴唐寺

山桥通绝境,到此忆天台

(3)预设:

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

——哪里读出“美”?——仅仅是景色美丽?

——属,何意?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丰饶、富足

B、阡陋交通,鸡犬相闻

——此句让你感受到环境的什么?——安宁、静谧

——哪个字最能体现这种宁静?——相,鸡鸣犬吠相互应和,以动衬静

文言积累:

俨然 豁然 怡然 欣然:……的样子

——齐读上面两句写景语句,体会这是一幅怎样的乡村图景?

过故人庄

绿树村也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祥和富足的乡村图景

(4)预设:(有人说:“最美的风景应是人”,在这幅美丽祥和的图景中,桃源的人怎样呢?)

A、黄发垂 ,并怡然自乐

——并,都——换成“咸、皆、悉”,可否?——替换,品读

—— ——两人一起——老人小孩一起快乐,祖孙同堂,相嬉相乐,老人怡养天年,小陔茁壮成长

——这正如陶《桃花源诗》所写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B、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你能想象这些男女壮年都在干什么?

——男耕女织,夫唱妇随,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齐读上下两句,体会那种和乐和美和谐的农家生活气息

(5)预设:(这里描绘的是桃源人群体的生活图景,除此哪里还让你感受到人是最美的风景)

A、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句中哪几个词最能表现这种热情好客的人情美?——突出便、咸、各——一家之客,便是大家之客,孟子: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客吾客以及人之客——人与人之间多么和睦融洽

B、见渔人,乃大惊

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齐读,体会两句话所表达的村人态度的变化

——乃,出乎意料,大吃一惊,渔人的。出现很意外;便,于是,就,在这种意外吃惊情况下,马上就邀请渔人回家,读出了什么?——村人淳朴,信任,人心不设防

C、( )见渔人,( )乃大惊( )问( )所从来

( )具答之( )便邀( )还家,设酒杀作食

——陶语言简洁,省略很多人称词,补回去可否?

——不简洁,啰嗦、拖沓

——补进去再对此着读,还有什么不一样?——渔人与村人的对话显得有距离,原文主宾无间,言谈亲切

——省略:更表现一种人与人关系的亲切,人情的温度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和睦、和合的图景

(6)小结过渡:桃源,(绝境)也通过刚才的品读,我们感受到桃源应该是一个怎样的绝境?绝,这时是什么意思?——极

——如果用一个词概括,哪个词最能括其意?

——“和”——中国古代文化中,“和”是最高境界,“和而生万物”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演绎中华民族“和”的文化蕴意——桃源,绝和之境

——除此,你觉得“绝境”,还有何意?这还是一样怎样的地方?

3、绝幻之境

(1)生自读文章首尾,思考

(2)预设:

A、太守,即遣人……遂迷,不复得路

刘子骥欣然规位,未果,寻病终

——绝无神秘

B、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绝幻、虚无

(3)小结过渡:

桃源(绝境)也,这是一个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绝幻之境那为什么陶要给人们虚构这样一个绝美又绝幻的地方呢?

(三)感悟“桃源”价值

(1)生讨论交流——你知道当时的社会背景吗?

(2)渔人的时代——晋太元中

太元,东晋武帝年号,共21年期间爆发战争约60场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从这两句诗中,你读出当时百姓怎样的生活?联系这背景,你理解作者为什么写《桃》吗?

——水深火热、民不聊生、颠沛流离的战乱生活张养浩诗云:“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啊在这种困厄与无望中,需要一种精神的寄托,那就寄希望予梦想吧,虽然梦想渺茫,但毕竟有梦才有希望所以陶渊明57岁花甲之年写《桃》,不仅仅是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更重要在于:

世乱如倾,政乱如粥,心乱如麻,

陶渊明的贡献是于乱世、乱政、乱象之中,

在人们心灵深处开发出了一块恬静的心田

——梁衡《心中的桃花源》

(3)既然陶要给苦难的世人一个美好的梦,那为何故事结尾又加了淡淡的一笔——“后遂无问津者”?

——怎么读?重音落在哪个词?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朗读比较体会:

后遂无问津者 后遂无问津者

A、遂:终于于是就?——遗憾人们不再寻找了,淡淡的愤懑之情哀其可怜,怒其不拿啊

B、无:——问路探寻的人都没有了,悲哀世人连梦与希望都破灭了梦还在,心还在,梦灭了,心就死了

哀莫大于死心——这是最悲哀的一句话

——再来读读,读出悲哀来

(4)你认为这句话还“悲哀”在哪里?

——作者孤独的寻梦者“世人皆醉,我独醒”啊

但无论当时是怎样的世乱如倾、政乱如粥,心乱如麻,作者依然执着追寻心中的桃源之梦——

陶渊明

仕 大济苍生

“忆我少壮时……猛志逸四海”

隐 归园田居

“不为五斗米折腰”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梦 愿言蹑轻风,

高举寻君契

——尘世之中,他寻找济世良方;寻无着落,退隐田园,求得精神寄托;田园梦破,继续寄梦于桃源,给世人一方归依心灵的乐土

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境界!

百度百科——词目:绝境

极为高超的境界

为文通绝境,从室及良辰

绝境岂可名,恨我诗语烦

——陶的精神境界亦可谓“绝境”! 桃源,(绝境)也

隔绝之境

绝和之境

绝幻之境

精神绝境

(5)总结:先生已去,但桃源依旧,千年桃源,千古后人梦……

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志士沿着先生的足迹,追寻那片精神的乐土但愿今天我们重读经典,也能沿着先生的足迹,追寻自己心中的“桃源”

板书: 桃花源(记)

和——绝境——精神

千古梦……

桃花源记教案 篇二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的文言文《桃花源记》,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我们这次优质大赛的主题是“高效课堂”。何为高效课堂?高效课堂就是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收到最大程度上的效果。如何能做到,我认为要让学生动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学生能做的,老师绝对不包办,老师能不插手的绝不插手。这便是我这次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一、先说教材

(一)课文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桃花源记》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篇美文,居单元之首,又是我们安徽省语文中考篇目,学好它是极其重要的。

(二)教学内容

《桃花源记》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是篇文言文,在教学上,首先还是要帮学生解决文字障碍,然后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于是,我把本课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了解作者,解决文言字词,疏通文意并熟读;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这里我要讲得是第二课时。

(三)教学目标的设置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他们已经能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意思。所以我在处理教材时,将第二课时定为“品读美文”,把本课的目标定位以下的几点:

(1)理清文章结构。

(2)品味文章的美点。

(3)品评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

(四)、教学重点、难点的设置

由于八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这样设定:

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乐,奇。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二、说教法

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时教法如下:

1、品读法

2、提问法

3、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三、说学法

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这也是课堂是否能高效的关键。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但是,乡镇学生阅读面窄,写作水平低,他们对作者思想根源把握不了,造成了对课文的品读、理解有一定的障碍。因此,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重在指导学生在“读中品”在“读中悟”。

根据以上学情我把学法确定为:

1、诵读法

2、想象法

3、合作探究法特别是合作探究法,运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体现“高效课堂”。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基本流程如下:

(一)课堂导入

因为是第二课时,所以这一课时的导入就设计为:检查上节课作业的基础上,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

(二)回顾内容,梳理结构:

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美读课文,设计问题:课文以什么为线索?

这样学生在找线索的同时,就把渔人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以及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情形,贯串了起来。

(二)赏读课文、品说桃花源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

1、问学生:这篇课文美吗?学生肯定说:“美!”

你知道它美在何处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为这篇文章寻找美点。学生比较容易找出桃花林很美,桃花源中的环境很美的句子。这时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桃花源中的人美。“咸来问讯”,“皆出酒食”,“各复延至其家”热情,好客,慷慨,这不都能体现桃花源中的人美吗?接下来继续引导学生从情节的曲折是一种美,语言的流畅也是一种美,叙事的简明也是一种美。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去欣赏文章的美,不要拘限于文章的语言,人物的行为。

2、接下来让找出表现桃花源人心情的句子。哪个字是重点?明确:乐。继续追问:乐在何处?

些处我设计一个情境:让一个学生扮成记者,穿越到晋朝,来到桃花源,进行采访,以“你快乐吗?”采访桃花源中不同身份的人,老人,小孩子,妇女,等,让他们学出他们的快乐。然后再采访一下渔人,让渔人说出他在桃花源外的痛苦,与桃花源中的人的快乐形成对比。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当时的社会的黑暗。

3、读过此文,同学们肯定觉得其中有很多神奇之处吧?那你觉得奇在何处呢?引导学生找出景物之奇,山洞之奇,桃花源中的人之奇,故事的结局之奇。

为什么“处处志之”,又“不复得路”呢?这就为下面的环节作了引子。

(三)评说桃花源

这部分是课文的难点,这一环节中,我主要是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有批判地阅读,以拓展思维间,提高阅读质量。为此我设计了一道探究题。

桃源很美,究竟存不存在?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笔下的桃源世界?

题意在引导学生明桃花源胜境只是虚构的,是作者的理想。

用多媒体展示桃花源的人生活图片和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图,形成对比,让学生知道,虚构的桃花源再美,也美不过我们的现在人的生活,应辨证地看待桃花源的美。并了解当今社会不是桃源胜境,却胜似桃源胜境。以此引导学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四)归纳总结

这节课,我们品味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的美景,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如今的中国与东晋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的。

(五)布置作业

有人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是消极避世,你怎样评价?

五、说板书设计:

我认为板书应直观,简洁明白,能体现了文章的主要脉络。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桃花源记

陶渊明

“美”“乐”“奇”

桃花源记教案 篇三

[教学目的]:

1、 落实课文的朗读和古文字 词理解。进行古文基本知识的积累。

2、 要求学生了解作者及课文的背景知识,明确作品的解读离不开作者,环境和文化背景。

3、 要求复述课文基本内容,初步思考作品的含义。

[教学重点]:

1、古文字词的掌握,课文的翻译。

2、作者及课文背景知识的了解。

[教学难点]:

古文字词的识记以及知识点的梳理和归纳。

[教学方法]:

教授法,提问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课文朗读,探讨关于课文作者的信息,教授生字,生词,归纳古文字词(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㈠导入(5分钟)

⑴ 今天在上课的开 头我先请大家来听一首民歌,大家可以先闭上眼睛,一边欣赏音乐,一边勾勒出一副风景画,等到音乐结束。我要请同学来描述一下他的感受。

(音乐《梦入桃花源》,约2分钟)

⑵ 提问。请2-4个同学来描述一下他听完音乐的感受以及他脑海里所呈现的画面(2分20秒左右)

⑶ 小结辞:正如同学所说,音乐中所描述的桃花源是个令人是神往的地方,像一个美好的梦。相信大家对金庸笔下的“桃花岛”并不陌生,那里有美丽的景色,精致的楼台还有俏丽的黄蓉。那么关于桃源的美梦是谁最先开始做的呢?那就要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了,有个叫陶渊明的东晋文人,他将自己的梦记录了下来 ,这就是我们今天的课文《桃花源记》。(35秒)

㈡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10分钟)

⑴提问:大家知道陶渊明吗?知道陶渊明的故事吗?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呢?(2-4分钟)

⑵ 关于作者陶渊明,书上只做了简单的介绍,他又名 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东晋浔阳柴桑人,也是今天的九江市人。他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初名将,手握重兵,声威煊赫一时。死后追赠大司马。祖父陶茂官至太守,父亲也曾做过官。陶氏为东晋元勋之后,地位虽然不像当时的名门望族一样显赫,也是浔阳的大族。只是到了陶渊明这一代,因他年幼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便日渐败落。但他仍然属于士族阶层,大家要知道当时的士族是比较牛的,无论从生活上还是心态上都是高高在上的。陶渊明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但是他不如意,不久便归隐了。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当陶渊明四十一岁的时候,再次出来做彭泽县的县令,前后不过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脱离了官场(为什么他辞职不干了呢?因为在他到任81天的时候浔阳郡派遣“邮至”,也就是相当于督察的这么一个官员来视察,有个小官告诉他要穿戴整齐迎接那位官员,他说“我岂能因为5斗米而向这么一个乡村小官点头哈腰的”,一气之下就辞职了。)也就是著名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陶渊明辞官归里之后,小日子过得还算清闲。与夫人翟氏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并且他在家乡有自己的田庄和僮仆,开始一段期期,生活也算安宁自得。有时他也亲自参加一些农业劳动,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人生哲学的实践。在这种劳作生活中,与农民有所接近。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境况愈来愈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求禄。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 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 是中国的诗歌史上可以担得起“杰出”二字。

他的诗歌总的概括来分成三个部分,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而最出名的就是以田园生活为题材的,他开创了田园诗歌新的艺术境界,使田园诗歌在唐宋以后成为诗歌的重要内容。(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伤风而进入更纯更熟的境地,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他创造了中国诗歌意境中一种新的,美的类 型,一种意韵极为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美,这一切的取得与其丰富的人生体验分不开的,如果没有田园生活的体验也写不出这些广为传诵的田园诗,从而使陶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奠定了不朽的地位。)这位老先生喜欢喝喝酒,喜欢种种菊花,喜欢恬淡的隐居生活。但是他的作品却影响了唐宋元明清的后世文人,比如唐代的王维,孟浩然,他们继承和发扬了他的田园山水诗,比如宋代的苏轼,明代的朱熹都非常地推崇,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崇拜陶渊明,将他视为自己的偶像。

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是说,那是一个动乱的时代: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并。这种社会动乱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全感。另一方面,在这种权力争夺之中,一切卑污血腥的阴谋,无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因此,陶渊明才会有逃避现实的思想,找个地方隐居。他向往的社会是和平安宁、自耕自食、无竞逐无虚伪、没有相互压迫和残害的社会;他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淡泊高远、任运委化、无身外之求的人生;他所喜爱的生活环境,也是恬静而充满自然意趣的乡村。

(东晋时代那些专述老庄哲理的诗,被称为“玄言诗”,其最重要的代表,是孙绰和许询。然而,在东晋玄言诗中却又酝酿着一种新的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山水诗的萌芽。而且,陶渊明的田园诗,在某种意义上说来,也是山水诗的分支,与玄言诗同样有直接的关系。玄学本是超世的哲学,它强调人不仅在社会中存在,而且每一个人即每一个精神主体,都是直接面对宇宙存在的。因此人生的根本意义,也不在于世俗的荣辱毁誉、得失成败,而在于精神的超越升华,对世界对生命的彻底把握。宇宙的本体是玄虚的“道”,四时运转、万物兴衰是“道”的'外现。从这种观念中引导出人对自然的体悟、追求,以及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观念。加以江南山水,佳丽可人,对于来自北方的士大夫富有新鲜的刺激,更引起他们对山水自然的兴趣。由于玄风的影响,东晋散文除陶渊明外,别无名家。但王羲之的《兰亭序》,却可以说是一篇佳作。)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桃花源记》就横空出世了,下面我们来对课文进行解读。

㈢课文基本知识 教授和翻译(20分钟)

⑴ 播放课文朗诵FLSH(3分15秒)同时要求同学将生字注音。注意朗诵者的 断句要领。初步熟悉课文。

⑵第一段翻译,重点字词的归纳。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注意太原是年号,该句交代了时间,主人公,以及他的职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缘:沿着。之: 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数量很繁多。注意:百步其实是一个大致的数量词,表示估计而已。)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而美丽,花儿纷纷都落下来。古今异义:鲜美:鲜艳美丽。今:味道好。杂:别的;缤纷:繁多的样子。)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渔人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甚:很; 异:感到奇怪;之:语气助词;复:继续;前:向前;欲:想要;穷:形容词-动词 走完;其:指示代词,这,那 )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尽:到头)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仿佛:隐隐约约。)

便舍船,从口入。(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省略句。舍:舍弃 )

初极狭,才通人。(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省略句。才:仅仅)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复:继续。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忽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然:…的样子,豁(huò)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 舍。然:…的样子。俨然:整齐的样子。俨(yǎn)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属: 类。)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阡陌:田间的小路。交通:交错相通。 今: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阡(qiān)陌)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 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其:这,那。悉:都)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黄发:指老人。垂髫(tiáo):指儿童。髫,古代小孩的垂发。(指代) ,垂髫(tiáo))

读音: 豁(huò)然开朗 俨(yǎn)然 垂髫(tiáo) 阡(qiān)陌

字词翻译:

缘:沿着。

缤纷:繁多的样子。

甚:很

复:继续

欲:想要

尽:到头

仿佛:隐隐约约。

才:仅仅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忽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 类。

阡陌:田间的小路。

黄发:指老人。垂髫(tiáo):指儿童。髫,古代小孩的垂发。(指代)

古今异义:

鲜美:鲜艳美丽。今:味道好。

交通:交错相通。 今: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词类活用:

才通人 通:使动用法 使人通过

欲穷其林 穷:形容词-动词 走完

渔人甚异之 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对。.。感到奇怪

复前行 前:名词-状语 向前

一词多义:

2、 舍:舍弃 “便舍船” 房子 “屋舍俨然”

之: 忘路之远近:的

渔人甚异之:语气助词

有良田美 池桑竹之属:指示代词,这。

㈣提问(10分钟)

⑴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⑵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⑶桃花源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找出相关句子,并用自己的话表述的的感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⑷复述第一段的内容。(可选,时间空余时用)

⑸检测字词掌握情况,提问。(可选,时间空余时用)

[板书]:

豁(huò)然开朗 俨(yǎn)然 垂髫(tiáo) 阡(qiān)陌

之: 忘路之远近:的

渔人甚异之:语气助词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指示代词,这。

古今异义:

鲜美:鲜艳美丽。今:味道好。

交通:交错相通。 今: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词类活用:

才通人 通:使动用法 使人通过

欲穷其林 穷:形容词-动词 走完

渔人甚异之 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对。.。感到奇怪

复前行 前:名词-状语 向前

渔人行踪: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作业]:

1、背诵课文第1,2段(下一课时检查)

2、抄写5遍:豁(huò)然开朗 俨(yǎn)然 垂髫(tiáo) 阡(qiān)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怡然自乐

3、记忆上课讲到的所有字词(下一课时检查)

4、预习课文下一部分

[教学后记]:

文言文的教授本来就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因为其中的知识点是考试所必须要求掌握的,因此占用了解释作品内涵的时间,从而避免不了乏味。用音乐来导入文言是我所能想到的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式了。其实音乐和文学本来就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能诠释一种 感觉。而这种感觉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又不尽相同。

对于首次正式地接触文言大家,教师应该占有尽可能多 的背景材料,让学生了解,认识作者。为其以后的阅读和学习打下基础。同时为课文的理解打下基础。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深层次上的含义。

为什么要放入一个朗诵FLASH,是因为想给学生提供一个课文阅读的范例,对于首次接触的文言来说,学生往往不是认不全生词就是胡乱断句,结果往往读得不流利而丧失了作品的感觉。用朗诵来呈现课文,能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将学生的情绪带入课文 ,告诉学生课文所内涵的基调。

初二的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散文,一般来说对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是一无所知的。因此教师就应该以讲授为主,并且尽可能地要讲得细致。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同时要做好归纳整理的工作,将文言的知识分块,集结。要求并且强制学生记忆,不断地要求他们反复回忆,做好听写之类的检查工作。另外要求他们背诵,默写。

桃花源记教案 篇四

1.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掌握故事情节,能对作者描写的理想社会进行正确的评价。

(2)掌握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的词语。

(3)能补出文中省略的内容,并对文章进行准确的翻译。

2.学法指导:

(1)弄清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和政治主张,有助于理解作者创作此文的原因。

(2)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试译全文,难点请教老师并积累重要的词语(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3)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正确评价“桃源式”理想社会的积极性与局限性。

(4)认识本文流传下来的成语,并会使用。

二、预习导引:

1、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又名潜,别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原籍江州浔阳柴桑(今九江市附近)人,东晋诗人。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士族,少年颇有壮志,博学善文。他29岁开始做官,任江州祭酒,不久,解职回家。35岁时,在江陵做桓玄幕僚,辅佐桓玄。后因玄反迹暴露,乃离去。40岁做镇军刘裕参军,第二年因叔父推荐,为彭泽令。终因政治难图,又不肯“为五斗米而折腰”,便辞官离去,在官仅80余日。作《归去来辞》以明其志。此后,他一直过着隐居的田园生活,自食其力,再没有出仕。63岁时,他为自己写了《统歌诗》、《臼祭文》,不久就逝世了。

隐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他的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著有《陶渊明集》。

2、背景资料

《桃花源记》大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在此之前作者就不满黑暗现实,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而毅然辞官归隐。即使这样,但他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激起了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又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3、题目解说

《桃花源记》原是《桃花源诗并序》。“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4、知识链接

嗜酒的陶渊明

陶渊明一生喜爱喝酒,他常常设酒款待客人。他如果先醉了,就说:“我醉欲眠,卿可去。”有一次,他家里的酒酿熟了,他急着要喝,不等酒凉,就用头上的葛巾把酒渣过滤然后再喝酒,酒渣过滤完后,就马上把葛巾戴在头上。

三、教学过程:

(一)字音词义:

1、字音认读

俨然(yǎn)豁然(huò)阡陌(qiānmò)邑(yì)

2、字形辨识

3、词语补注

(1)一词多义:

(2)古今异义:

(二)内容解读

《桃花源记》即《桃花源诗》前边的记。记是一种记述事物的文体。这篇“记”后面是一首五言古诗,“记”相当于这首诗的序,故《桃花源记》又叫《桃花源诗并序》。

作为我国古代散文中的奇葩,陶渊明这篇300多字的短文传诵千古而不衰的主要原因,在于它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否定,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和平、宁静、平等、安乐,和现实社会完全对立的理想社会,勾勒出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风光秀丽的蓝图,反映了古代劳动群众追求美好的理想生活的强烈愿望。在桃花源,哗哗的小桥流水让人们彻彻底底地摆脱了肉体和灵魂的羁绊,使人的心灵完全凌驾于社会的、历史的硝烟之上,获得了一种精神上的满足。

桃花源人从秦朝的时候就来到这里躲避战乱,已经五六百年了。在这五六百年的时间里,世间不知发生了多少次战争,人民不知道遭受过多少次灾难,而桃花源里的人却“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自然更不知道世人所遭受的痛苦了。桃花源里和平、宁静的幸福生活与当时赋税极为繁重的社会和动荡不安的现实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正是农民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在作者笔下,桃花源风俗淳朴,全无人世间的尔虞我诈。他们彼此之间平等相爱,就是来自世间的渔人,也被他们当作自己人一样“设酒杀鸡作食”,十分殷勤周到地招待他。这个美好的社会,正是作者对当时长期战乱、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恶劣现实的对立性的反映。作者出于对现实的失望,运用想象描绘出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同时也代表了广大农民朴素的愿望,发出了人民的心声。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陶渊明不可能寻找到改变黑暗现实的道路。所以他想象当中的桃花源,还只不过是建筑在虚无缥缈中的“空中楼阁”,带有明显的乌托邦性质。但是对于一个出身于士大夫阶层的诗人来说,这已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了。

结构图示:

(三)特色赏析

《桃花源记》是一篇文辞优美的古典散文。这篇美文对后代文学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艺术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

1、精于描绘,情景优美。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作者用优美的文笔精心描绘了一幅如诗如画的桃源仙境。这些景物极具画面感,如开头这段景物描写:“缘溪行……忽逢桃花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在陶渊明的笔下,桃花源的景色是那样的诱人:清清的小河,芳草鲜美的绿草地,满地铺洒着鲜艳的桃花……这美不胜收的景色自然令人流连忘返。作者还善于把景物描写与人的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使景物平添了无穷的情趣。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寥寥数语,便将一幅恬静和谐、悠然自得的乡村美景呈现在我们面前。桃花源的美景如此令人心旷神怡,自然会吸引读者饶有兴致地读完故事。

2、故事曲折,结构精巧。全文结构摇曳多姿,引人入胜。作者多用曲笔,把故事情节写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充满奇趣。尤其是作者巧设伏笔,妙用悬念,精当剪裁,使故事兴味盎然,多姿多彩。如前文“忽逢桃花林”中一个“忽”字,暗含桃花源可遇而不可求,为后文写再寻桃花源不遇作了很好的铺垫。而后文的“……遂迷,不复得路……”更增加了文章的传奇色彩。

3、语言精练,惜墨如金。

本文只用了短短不足五百字,便描绘出一个曲折而优美的故事。故事讲得既生动形象、绘声绘色、扣人心弦,又结构完整,详略得当。如“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这15个字,不仅交待了“渔人”从桃花源外进入桃花源内的行踪,而且对景物的奇异也作了生动的描写。又如结尾:“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短短26个字,不仅通过“高尚士”、“欣然规往”再次突出了桃花源的迷人之处,而且还给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可见作者惜墨如金的文字功力。

(四)句段品鉴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品析:这句话描绘了一幅诱人的画卷:清清的小河,芳草鲜美的绿草地,满地铺洒着鲜艳的桃花……这美景让人流连忘返,一切世俗名利之争,顷刻间化为乌有。景物描写,突出了诗人想逃避现实,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这也是诗人的乐土之一。

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品析:渔人的到来,让桃花源中的人着实吃惊不小,但好客的风俗流传已久,让人彼此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动作刻画,描绘了一幅民风纯朴图,为下文叙述隔世的原因,作好铺垫。

(五)疑难解析:

我们应怎样认识作者的理想社会?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那样一个战乱频繁、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的黑暗社会里,深感痛苦和不满。但是要想改变社会现状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只好弃官归隐,洁身自爱,安贫乐道。他向往着那种没有君主、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劳动、风气淳朴、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本文正是这种理想的生动写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农民的意志和愿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疑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这种社会在当时是不可能有的,完全是“乌托邦”式的空想。可以说,《桃花源记》既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否定,也反映了作者消极避世的思想。作者也明知这只是一种空想,无非借此寄托自己超然高举之思,开头结尾的写法对此都有所暗示,桃源究竟在何处,没有具体点明,人们想再访也不可得。

(六)课本习题解答

第一题:1.(武陵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才发现了桃花源。既制造了悬念,引起读者阅读下文的兴趣,也为后文写“不复得路”埋下了伏笔。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3、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

4、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和平、宁静、平等、安乐生活的向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劳动群众追求没有压迫剥削的美好生活愿望。但由于时代的局限,这种想法只能是空想,因而脱离了社会实际,不可能实现。

第二题:放弃,离开;房屋;寻找;不久;作为;给;对。

第三题:①交通: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②妻子:妻和子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境地。(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③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人。(今义:①指没有亲友关系的人。②指某个范围或组织以外的人。③指外国人。)

④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第四题:

1、村里人渔人渔人村里人

2、村里人渔人村里人渔人渔人

第五题:(略)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

〖识记与积累〗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俨然(yǎn)间隔(jiàn)垂髫(tiáo)

B.怡然(yí)邑人(yì)叹惋(wǎn)

C.豁然(huò)阡陌(xiān)子骥(jì)

2、下列加点字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无杂树(中间)

B.寻向所志(寻找)

C.咸来问讯(都)

D.皆叹惋(感叹)

3、下列句中加点字古今意义一样的一项是()

A.遂与外人间隔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4、解释加点的实词。

A.缘溪行缘:_________

B.便舍船舍:_________

C.不足为外人道也足:_________

D.欣然规往规:_________

5、翻译句子。

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寻向所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文解读感悟探究〗

读下面短文,完成6-8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这段话中产生了两个成语,它们是:A._________B._________

7、文中画横线的两句话,可用古代诗人的两句诗来形容这种情形,这两句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翻译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试题答案】

1.C

2.D

3.D

4.A.沿着B.放弃C.值得D.计划

5.A.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B.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C.寻找前次做的标记。

6.A.豁然开朗B.怡然自乐

7、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8、(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4篇《《桃花源记》教案》,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305 48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