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专项教案语文优秀10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差异网整理的10篇《九年级专项教案语文》,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九年级语文教案 篇一

活动目标

1.通过对三年来的有关学习、生活等各种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让学生重温初中生活的欢乐与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2.创设一个学生才艺展示的空间,让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得到表现;

3.营造一个情意融融、心灵相通的环境氛围,提供学生自主组织、积极参与活动的机会,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活动课程设计

一、成立活动小组

1.教师明确本次活动的学习任务:介绍本次综合性学习中他们需要搜集的资料,活动的目的,活动的程序,并就这些内容同学生进行探讨,实现师生间的互动与合作。

2.有效合理的分组。

根据活动的需要,成立若干专项小组:

策划组(2~3人):负责对本次综合性学习的策划、组织和调度,管理和督促其他各小组的工作开展。

产生方式:提出要求(明确本次活动的目的与意义,有参与活动的热情,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有创新的意识,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调度能力)。同学自荐(学生根据要求自我推荐),师生考评(由教师和全班同学根据其以前的各次综合性学习的情况,进行考核确定)。

班史编写组:主编一名;编委五名,负责资料的整理、有关图片的搜集和处理、撰写班级英才小传、版面设计等内容。要求有工作的热情、较好的文笔、能熟练操作电脑等;顾问(教师及编写组邀请的有关人士,如出版社的工作人员等);资料提供;全班同学。

毕业晚会筹备组:主持同学由策划组同学担任。

节目组:由全班同学根据其志趣、爱好自由组成,每组人数原则上不超过9人,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负责准备本组的节目。节目要求主题突出、形式多样、有感染力、有创意。并要在一周内将其确定的节目报策划组同学处,以供其统筹安排。

二、活动准备时间:2~3周

三、课堂活动

导入:播放电影《城南旧事》里的那首毕业歌。同学们,听着这熟悉的旋律,大家一定记起了我们在刚跨入初中学习的第一学期学过的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吧,在课文中,当英子小学毕业时,就是伴着这首骊歌和老师、同学们告别的,一眨眼,初中三年的时光已悄悄过去,我们也站到了分离的路口。本次综合性学习,是我们在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中的最后一次学习活动。既是对初中三年生活的一次愉快的回顾,又是对即将展开的新生活的一番美好憧憬。下面,就让我们再次回眸那些一起欢笑共同奋斗过的难忘岁月,重温那份永存于心的旧日温馨吧。

活动一:往日重现

主持人现场采访。

1.说说你在三年里碰到的最高兴或印象最深刻的事。

2.校园剧表演:初中三年学习生活的片断(初中生活第一天、八年级的那次运动会、九年级的一次考试)。

3.佳作朗诵:《我的初中生活》、同学小传──《我班的“体育明星”》。

活动二:今宵难忘

1.唱表现青春和中学生活的歌曲(形式上可以是合唱也可是独唱,还可以挑选一些曲子自己填词唱)。

2.表演学生自编自演反映中学生活的相声、小品。

3.让学生以舞蹈的形式来反映其学习生活和情感世界。

活动三:同一首歌

1.说句心里话(与任课老师深情话别)。

2.带着祝福远航(师生临别赠言)。

在《同一首歌》的旋律中结束本次活动。

九年级语文教案设计模板 篇二

教学目的

1.学习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2文言文的诵读。

3.辨析文言词语。

重点、难点

重点:

学习顺畅诵读文言课文。

难点:

辨析文言词语。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太行(hang)万仞(ren)惩(cheng)塞(se)汝(ru)曾(zeng)诸(zhu)箕畚(ji ben) 荷(he)孀(shuang)龀 chen 叟(sou)匮(kui亡以应(wu)厝(cuo雍(yong)

2.熟读课文,看注释,查字典,试翻译全文。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2.#教案# 导语

《愚公移山》一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 革命的胜利。

三、正课

1.朗读课文(可教师范读,学生试读、齐读,也可听课文录音,朗读时注意正音。) 2朗读停顿的指导。

(1)关于标点符号的停顿。一般来讲顿号停半拍,逗号停一拍,句号、问号、感叹号停两拍。

(2)关手段与段之间的停顿。段与段之间停顿可长一些,一般3~5拍即可。

(3)关于句中的停顿。句中的停顿,按朗读时感情表达的需要或换气的需要可适当作短暂的停顿,但要以词或短语为单位,以不念破句为标准。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子孙荷担者”是一个短语,中间不能停顿,如果停顿了就破坏了短语义的完整,这就叫念破句。

3.请学生翻译课文。

翻译方法指导;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必须忠实原文,字字落实。

根据文言 加。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有些文言实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来代替。如“切”可改为“丈”。当然,“侧”的长度不等于“丈”,但这里的“万例”是虚数,所以,可以用“万丈”来代替。

(3)补。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

(5)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 在学生翻译时,老师可穿插提问重点词语的解释。

者:相当于“……的人”。面:面向着,名词用为动词。毕:全。险:指险峻的大山,形容词用为名词。其妻:其,代词,他的,指代愚公。以君之力:以,介词,凭,靠。之,助词,的。遂:于是。箕畚;用箕畚装土石,名词用作状语。笑而止之:而,表修饰,相当于“着”。之,代词,他,指代愚公。毛:草木。加增:加大增高。自此:从此。

四、小结

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案 篇三

【学习目标】

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感悟作者的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

2、学习运用语言、心理、外貌等刻画人物的方法以及运用对比方法刻画人物、突出中心的写法。

3、揣摩、品味课文的抒情意味的语言,积累词语、句子和精彩语段。

4、在本文阅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教给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运用对比写法表现小说的主题的写法。

2、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

【教学难点】

。最后三个自然段的深刻含义。

一、复习导入

听写字词

二、复习有关闰土的描写

对比内容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动作

语言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朴质、生动;有智有勇,热情、纯真。

4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也说不完。说话前的神态是“欢喜--凄凉--恭敬”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说话后的神态是“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9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说不尽、道不明的苦处。

对我态度“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希奇的事。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生活态度捕鸟、看瓜、刺碴、拾贝、观潮……

——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

——将希望寄托于神灵。

三、品味有关杨二嫂的对比描写

四、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齐读第三部分课文,品味、领悟小说语言的含义。(出示问题,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引导)

1、从文中看,“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明确:文中的“我”是一个有作者影子,具有进步思想倾向,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形象。

2、回到故乡“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着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文中的“高墙”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指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下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淡隔膜。)

3、“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讨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

(讨论并归纳: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4.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把“希望”比作“路”。这段话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后归纳:这段话告诉我们,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只有希望,不去努力奋斗,等于没有希望;希望虽然遥远,而且实现起来困难重重,但只要努力去奋斗,去实践,希望就能实现。表达了“我”对“新生活”一定会来临的坚定信心。

五、理解朗读,积累词语:

“学理如建楼,学文如堆沙”。学习语文,强调的是在文本阅读过程中,要注意积累词语、格言警句和精彩语段,丰富自己的词汇,为今后的更好地读写打基础,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词语作业,摘抄本文中你喜欢的词、句、段,然后全班交流。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全文,圈划摘抄文中词语。

2、挑生读一读各自摘抄的词语、句子、段落。

六、回顾过程,交流收获:

1、《故乡》这篇小说,我们已经学习完了,通过本文的阅读,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收获?请同学自由谈谈?

2、同学们都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学习《故乡》?我们是学习按怎样的步骤来学习课文的?请同学们回顾学习一下学习本文的过程。

引导学生回顾故乡的学习过程,归纳小说阅读的方法:感知小说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感悟语言——摘抄积累语词。

七。拓展训练,布置作业:

欣赏小说,要学会分析人物,因为人物是小说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分析人物时,不妨写一写人物小传。请你为闰土写一人物小传。

【板书设计】

小说阅读方法:感知内容——分析形象——品味语言——积累语词。

【设计思路】

课文不过是教会学生学习的例子,阅读教学不能仅满足于让学生读懂具体的课文,而应该着眼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的语文素养。本教案从营造轻松、平等、自由的交流氛围入手,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整体感知;反馈展示,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析形象;品味语言,体会感情;理解朗读,积累词语;回顾过程,交流收获;并在本文的导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习习惯,授给小说阅读的方法,为学生自主阅读小说提供借鉴。

九年级语文教学通用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了解词中情景交融的特点。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慨,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1、词中情景交融的特点。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难点:

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味法、创设情境法、竞赛法、合作探讨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欣赏月夜图片,创设情境

古往今来,月光始终是文人画士青睐的对象。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请同学们回忆你知道的古诗文,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呢?

生举例后师带读这些诗句。

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诗人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宋代的文学大家苏轼对月亮也是情有独钟。

回忆苏轼另一篇短文《记承天寺夜游》,带入对新课的学习。在这篇课文中,我们了解了苏轼的豁达乐观的情怀。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900年前丙辰中秋的夜晚,再一次走近苏轼,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板书课题、作者。)

(二)。初步感知

1、指导生明白“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词牌名”。一首词可以没有题目,但必须要有词牌名。

2、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足可看出这首词在文学的影响之大。

3、指导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到山东密州任太守,政治上不得意,理想和现实发生尖锐冲突。苏轼的弟弟苏辙被贬谪到离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已有七年没有相见。又加上丧妻别子,心情压抑,形单影只。中秋望月,难免抑郁感伤。

(三)。出示课文的生字,扫清阅读障碍

(四)。作者简介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死后谥“文忠公”。豪放派词人,其诗词对后世影响很大。(可让生自由发言,然后师总结。)

(五)。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的配乐朗诵,使学生快速进入情境。

2、听完后请学生思考:在你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生配乐自由放声朗读。

4、请一名同学为大家朗读课文。后请大家评价:他读得怎么样?

生自由评价,以此提高同学的听读水平。

5、师读小序,男生上阙,女生下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质疑问难,理清层次

1、师生同读小序后,提问:小序交代了什么?(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

2、从小序的“兼”字可以看出文章至少写了几方面内容?

3、投影九幅图画,并跟读。

4、鼓励生质疑问难,提出不懂的问题,然后小组讨论,疏通文义。

5、总结全词的内容。(对所有问题学生探究、讨论,老师巡视、参与、指导)

6、全班同学再齐读全首词,归纳总结出作者的心理变化历程。

(苦闷——矛盾——洒脱——祝愿)

7、引导生学习文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特点。

(七)。与文本对话

诗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对文中的精美词句要会赏析品味。

思考:这首词中你最喜欢哪一句或哪几句?喜欢的理由是什么?(生自由发言,师适当引导)

如:(欣赏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以圆全。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

人月无常,自古如此。这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既然这样,惟望各自珍重,希望从共赏美好的明月中得到人生慰藉,释却离怨。)

(八)。与作者对话

语言是情感的外壳。欣赏古代诗词,应该经过语言这条通道,走进作者的内心,领会词人的情感,这就要求我们与作者对话。此刻,老师提供两个参考话题,同学们可以据此展开想像:假如此刻你穿过时间隧道站在东坡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

出示话题: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

1、对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对你的人格,我最欣赏的是……

2、我想对你说……(生自由发言,师适当指导,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九)。作业

1、熟读背诵课文。

2、把整首词改写成散文。

3、根据对词的意境的理解,给这首词配一幅插图(可与同学合作)。

(十)。拓展与延伸

欣赏邓丽君演唱的歌曲《水调歌头》,在优美的歌声中进一步去体会作者的情怀。

(十一)。小结

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他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在江山风月中自得其乐。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豁达乐观的坚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

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常读一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九年级语文教学通用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古代诗词

2、理解这首诗词的主要意思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情志或意趣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代诗词

教学难点:

体会诗词所表现的情志或意趣并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忆海拾贝,走近李白

(一)回忆李白的诗歌及诗人形象

提及李白,相信大家并不陌生。我们从小学到现在学过不少李白的诗作,从这些内容丰富的诗歌中,你认识到一个什么样的李白呢?联系作品,谈一谈你印象中的李白。

出示课件:

我们学习过不少李白的诗作,记忆中的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你用以下句式来回答:

“我从‘________’(诗句)中,读出______的李白”

(例如:“我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读出孤单寂寞的李白”)

“我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读出思乡的李白”。

“我从‘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中,读出才华横溢、满腹忧愁的李白”。

(二)师生互动,了解李白

首先,我们一起来回顾李白的生平情况。李白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生谈

师小结,让我们一起走近李白,了解李白。

出示课件:(教师讲解)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有“诗仙”之称。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现存作品有《李太白全集》,收诗九百多首。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一)了解诗歌创作背景。

大家知道李白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行路难》的吗?

出示课件:(教师讲解)

《行路难》古代乐府《杂曲歌辞》。722年诗人应昭入京,供奉翰林,试图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挤,遭受谗毁离开长安南下,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时,写下这组诗(共三首),这是其中第一首。

(二)学生初读诗歌,找出诗歌中的生字难字。

请大家一起试读诗歌,并从中找出生字、难字。齐读诗歌。

大家觉得哪些字词需要我们一起来注意的,请指出来。

“樽”、“箸”、“塞”、“行”。

(三)师生互动,正确把握诗歌朗读节奏及感情基调。

听读诗歌

(1)你能认出下面划线字的正确读音吗?

金樽 珍馐 投箸 歧路

(2)你能把握诗歌的朗读节奏吗?

(3)读出诗歌的基调

出示课件:

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请从下面选出相应的词语来回答。

苦闷 愉快 深情 愤慨 喜悦

激越 昂扬 悲伤

三、再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结合注释解释重点字词。

师:现在大家自由地朗读诗歌,并结合注释看看自己是否理解了下面这些字词。

出示课件:

自由朗读诗歌,并结合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羞”“直”“闲来”“忽复”

“长风”“会”“直”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内容。

生谈,其他人补充或评价。

四、研读诗歌,理解诗歌主旨及诗人形象。

师:理解了诗歌的内容,现在请大家来思考几个问题。

出示课件:

1、面对美酒佳肴,诗人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3、诗中借用哪些历史故事?有何作用?

4、怎样理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怎样的志向?

(教师归纳小结)

出示课件:

金樽、玉盘——美酒佳肴的铺陈

停杯、投箸、拔剑、四顾——茫然、忧郁悲愤

冰塞黄河、雪满太行——艰难险阻

吕尚垂钓碧溪、伊尹梦舟日边-----信心倍增

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自信

师: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师:那么在这首诗歌里,我们又看到一个什么样的李白呢?

生谈,教师点拨、引导。

五、品读诗歌,赏析诗歌艺术手法

我们知道李白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那么在这首诗歌里,这种浪漫主义的风格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

出示课件:

默读诗歌,说说这首诗歌是如何体现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的?

六、拓展延伸

潇洒如李白也有苦闷的时候,但李白毕竟是李白,生活的挫折没能让他一蹶不振,李白选择了坚强,选择了自信,选择了乐观。那么我们呢?当我们面对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时,你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结合你所积累的诗词名句来谈谈你的生活态度。

七、总结,布置作业

(一)小结

(二)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行路难》

2、以“我心目中的李白”为话题,写出自己对李白诗歌及为人的解读。

九年级语文课本教案 篇六

《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过程和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读中得。

(2)让学生谈谈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艺术魅力,强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曹刿赤胆忠心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了解本文记述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2、难点:理解曹刿有关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朗读了全文并合作疏通了文意,同学们在词语解释和句子的翻译上还有什么困难吗?(有则帮助解决)

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关注文章的内容。课文的题目是《曹刿论战》,那么他是如何论战的呢?曹刿通过他的“论”又表现出怎样的形象特点呢?让我们通过具体的分析来共同了解一下吧。

二、研读第一小节

1、让学生齐读第一小节

2、提问:面对“齐师伐我”这样的局面,曹刿有何反应?

3、让学生思考:一个“请”字说明什么?

曹刿是何身份呢?

那么在“齐师伐我”这件事上同乡人和曹刿的态度有何不同呢?

让学生再读两人的对话,并指名学生翻译这两句。

“肉食者谋之,有何间焉?”看出同乡人对战事漠不关心,觉得事不关己。而曹刿的一番“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言论,不仅道出了他请见的原因,而且表现出他是一个关心国事,有责任感的人。

教师总结:从曹刿的请见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个普通的百姓,在国难当头之时,他主动请求进见鲁庄公,足见他一腔爱国的热情和一份以国事为己任的责任心。

4、鲁庄公之后,曹刿和鲁庄公讨论了什么问题?

5、齐读这一部分,让学生看看鲁庄公认为作战的条件是什么,曹刿又是怎样评价的。

6、曹刿在见鲁庄公时其实心中已有战略,为何还要问鲁庄公呢?

(明确:引导鲁庄公,让他自己明白取信于民的重要。)

7、再齐声朗读第一段,让学生思考,在战前这一部分的内容中,是否印证了曹刿的话“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教师总结:文章的第一小节,作者通过记叙曹刿和乡人、曹刿与鲁庄公的两段对话,紧扣“论”字展现了曹刿的爱国热情和政治上的远见。

三、研读第二、三小节

1、战场上的曹刿是否也发挥了他的作用呢?让我们齐读二、三小节

2、指挥作战的有两个人――曹刿和鲁庄公,他们在战场上分别有怎样的表现呢?

3、曹刿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曹刿的解释可分哪几层意思?

(两层。指导学生先找出文中的原句,读一读、译一译,再理解。)

明确:不攻击的原因――时机未到,攻击的缘故――“彼竭我盈”;

不追击的原因――“惧有伏焉“,追击的缘故――“辙乱旗靡”。

表现曹刿考虑周全、行动谨慎。

教师总结:曹刿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实力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

4、再读这一部分,让学生思考,在作战和论战的过程中,是否又印证了曹刿的那句话“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呢?

教师总结:文章的第二、三小节,作者同样是紧扣“论”字,战场上的简洁果断的话语和战后令人恍然大悟的解释,不得不让我们佩服曹刿的卓越才能。

(四)品读课文,赏析人物形象,鉴赏写作特点

1、讨论归纳曹刿和鲁庄公的形象特点。(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要求从不同角度全面分析,至少说出三句来。)

2、《曹刿论战》的详略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学生思考讨论后归纳)

《曹刿论战》一文紧扣“论战”,叙述了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材料安排详略得宜,生动耐读。

(1)第一段略去曹刿求见的详情细节,对曹刿与庄公的论战作了详写。

(2)第二段不作战争场面的一般描写,只概述了作战的过程。

(3)、第三段是论战的重点,详写曹刿论“何以胜”。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深入的学习了《曹刿论战》这一名篇,了解了处于弱势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认识了深明大义,才能出众,知己知彼深谋远虑的曹刿这一人物形象,让我们深深体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迈和责任感。课后你们还可以去阅读更多的惊心动魄的古代战争故事,去感受更多熠熠生辉的人物形象。

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

2、学习小说采用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

2、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

加强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多元化链接,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教学重点

“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

教学难点

“我”离开故乡时的心情与感受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自古以来,“思故乡,赞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学们能不能随口就涌出几个写“故乡”的诗词名句来?

(学生发言)

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播放朗读课件)

同学们,阅读一篇小说,就如同认识一个人一样,只有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你才能与他相知交流。从这篇小说中,你读到了什么?

学生发言总结:

1、感知人物

人物:闰土、杨二嫂、母亲、水生、宏儿、“我”

问题设计:

在众多人物中,谁是小说主人公?

(众说纷纭,预计会落在“我”和“闰土”上,让学生展开辩论)

教师总结:

判断小说主人公要看人物在小说中是否通过他来表现小说“主题思想”。这篇小说中闰土处在小说的中心地位,对表现小说的主题起决定作用,因此闰土就是本文的主要人物。而“我”只是本文的线索人物。

闰土是旧中国尚未觉醒的老一代农民形象的代表,作者满怀深情地刻画他,写他的种种不幸,正是在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示当时的社会弊端,从而启发人们去深思,去探索,去走希望的路。作者深刻地揭示了农民问题的重要性,提出要改变农民命运,必须改变整个腐朽的社会制度。

作者塑造杨二嫂这一形象的作用,一是以杨二嫂的自私、刻薄衬托闰土的善良、朴实。二是以杨二嫂的变化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破产的广度和深度。杨二嫂是个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市民形象的代表,通过这一形象,人们可以看到随着农村经济的破产,小市民阶层也日益贫困化的现实。

2、感知情节

线索: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

给学生创造自由发表观点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结构:三部分——回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

第一部分是前五个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我”回故乡。“我”在故乡所见到的萧条景象以及“我”的悲凉的心情,并且交待了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从第六自然段开始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在故乡。这是小说的主体部分,主要刻画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深刻反映了旧时代中国农民的悲惨生活和精神痛苦。

第三部分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全文结尾。这一部分写“我”离开故乡的心情和感受,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念。)

3、感知主题

问题设计:

此次回故乡,“我”的心情如何?为什么?

(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能围绕“沉重、失望”,并自圆其说即可。)

教师总结:

阔别故乡二十余年,重履故土,内心应是按捺不住的欣喜与激动,而“我”却以沉重的心情感叹物是人非。在离开故乡时,发自内心的呼喊:渴望人与人的沟通,渴望新生活。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一在故乡一离故乡”的顺序安排情节,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巨大变化,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揭示了封建传统观念对劳动大众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二、剖析人物

《故乡》,能否用一个字来概括故乡给“我”的印象?(生答:变)

问题:那么,究竟故乡的什么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①人变(以闰土为例课件展示)

对比少年闰土中年闰土

外貌: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

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红肿,头戴破毡帽,身穿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动作: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朴质、生动;有智有勇,热情、纯真。

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

对“我”的态度:“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稀奇的事。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对“我”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对生活的态度: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把希望寄托在神灵上。

说明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劳苦大众在封建传统观念辖制下所受的毒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②景变(课件展示)

二十年前:这里有“深蓝”的天空,有“金黄”的圆月,有“碧绿”的西瓜,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美丽)作者用这美丽的景物作为少年闰土小英雄形象的烘托,也是作者理想中故乡的象征。与现实中的故乡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十年后: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阴晦)勾画了一幅萧条、荒寂的现实的故乡冬景图,初步表现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旧中国农村破产的悲惨状况,为闰土的悲惨命运安排了典型的环境,烘托了闰土的悲惨命运和“我”的悲凉心情。

问题:以前的故乡和现实的故乡真的不相同吗?为什么?

(学生纷纷发表见解)

教师引导:

其实,以前的故乡和现实的故乡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那时“我”是以纯真少年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罢了,所以世界显得那样单纯、美好,甚至有一丝神奇。

问题:然而是什么原因让“我”觉得记忆中的故乡如此美丽,而现实中的故乡却如此让人失望呢?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

心情在作怪。而心情的沉重主要来自于人的变化:儿时故乡,给我许多欢乐、甜蜜的回忆,甚至可以说代表了一种“理想”;而现实的“故乡”却面目全非,毫无生气,昔日的人物也失去了纯真与温情,变得冷漠、麻木、市侩和猥琐,使“我”感到“希望”的幻灭,心中无比的“悲哀”。

问题:在表现人物二十年前的关系变化时,你觉得哪些情节最能触动你的灵魂?

(学生发言)

分析示例:

一声“老爷”呼出了小说的主题

儿时亲密无间的伙伴,二十多年后的聚首,一声悲惨而又冰冷的“老爷”生生把两个本该是“西窗剪烛”“夜话巴山”的朋友隔成了两个迥异的世界。这中间,隔着的应该是推不倒的大山,填不尽的汪洋,即使是愚公、精卫也奈何不了的。这也带给作者深深的思考:

齐读“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三、品味句子含义

“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引导:“我”否定了三种人的生活,寄托了“我”下一代有过上新的美好的生活的殷切希望。三个“辛苦”的内容——“我”: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忙碌;闰土:贫穷窘迫、愚昧麻木;杨二嫂:生活每况愈下而变得尖酸刻薄、自私势利、处心积虑。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案 篇八

一、教材说明、分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本篇课文为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本节课的讲授内容是第二课时的内容,着重讲授“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该篇作为鲁迅的短篇小说名篇,具备了写作赋形思维训练中“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作为短篇小说的典范之作,该课书首先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小说的相关知识及对小说的简单鉴赏分析,学会并力求掌握从人物分析推知小说主题的鉴赏原则,再通过后面几课的学习,构建小说鉴赏的基本框架,具备小说鉴赏的基本能力,为以后学习、鉴赏,乃至创作小说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该篇小说中多次用到“重复”和“对比”的手法,熟练掌握这两种手法对于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的提高势必起到积极的作用。其教学内容、地位和作用可作以下图示: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明确作者是如何运用“重复”、“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和展现主题的能力目标:掌握从细节、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等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文章主题的鉴赏方法。

情感目标: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感情。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人物形象特征及其形成原因。“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

难点:从分析人物到提升主题的思维训练。“重复”、“对比”手法在实际写作中的运用。

二、教法说明:

在这节课中我将努力为学生展示较为详细的“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模拟片段操作、改进几个步骤来掌握这两种手法的运用。第一课时简单回忆作者,重点完成课文内容分析和人物分析;第二课时简单回忆第一课时所讲要点,重点完成写法分析和写作片段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实际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生思维操作为主,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灵感诱发法、直观教学法和操作训练法,并注重教师示范。

三、学法说明:

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之前,必须认真预习课文,并十分熟悉课文内容,在学习过程中注意仔细观察,积极思考,注意吸收、借鉴、模写和自评。

九年级语文教师的教案 篇九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心声》是人教社课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这个单元选编的是一组写少年生活的小说。单元学习目标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艺术特色,品味小说的语言。《心声》这篇小说是自读课文,语言精美易懂,结构清晰明了。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凄楚的人物形象、纤丽的情节叙诉和令人伤感的语言表达感染着读者,因此,它对于学生理解小说这种体裁及它的现实意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教材处理】

《心声》是一篇反映孩子心声的儿童小说。作者围绕一次公开课展开情节,通过心理描写,再现了孩子的心路历程;两个孩子相似的身世,拨动了孩子情感共鸣之弦。文章有两条线索,设置了四个场景,内容丰富多彩,情节跌宕起伏,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因此,我把教学设计为四个具体的活动,引导学生自读,突破教学难点。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描写

(2)教学难点:小说中人物情感的共鸣

4、【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梳理小说的情节,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

(2)。情感与态度:引导学生辨证地看待社会问题和学校的不良现象;学习李京京执著地追求目标的态度;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平等待人的品质。

(3)。过程与方法:教师激趣,学生探津。引导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地学习

二、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采用了“启发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根据本节课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重点突出以下几点:

1、巧引

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用具有浪漫色彩的流星雨画面和音乐创设情景,巧妙引入课题。

2、妙链

以学生熟悉的歌词链接各个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激情。

3、畅谈

精选讨论话题,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尽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4、深扩

拓展文本,挖掘小说中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性与社会意义。

三、学习方法

由学生的特点确立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考虑到我校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好,思维较为活跃,对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也有一定的认识,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自主探究,将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交流讨论活动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设计理念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设计三维目标,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评价,鼓励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

五、教学流程

活动一倾诉心声——“我有一个小小的心愿”

教师配音:“在很久以前,人们常盼望流星的出现,因为只要对着流星许愿,你的愿望就会很快实现。现在就让我们也对着流星许个愿吧!”展示流星划过天空的美丽画面,并播放歌曲《流星雨》,营造一个浪漫、神奇的想像空间。

在上课开始时,设置情境,播放学生十分熟悉和喜爱的歌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巧妙导入课题。

活动二倾听心声——“我在乎你的心里有多苦”

老师激发学生:刚才我们一起道出了各自的心愿,这些珍藏在我们心中的秘密就是我们的心声。相互倾诉让我们的心贴得更近了,我们的友情更深了。现在我要给你们介绍两个新朋友——李京京和万卡。请大家迅速走进黄蓓佳的小说《心声》,看谁最先和他们交上朋友,体味他们心中的苦痛。

人,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

在这一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提出问题,解决不了的全班讨论,旨在培养学生质疑自解自析的'能力。其次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看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训练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2、看谁能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快速梳理小说的情节?

训练学生快速阅读,从文本中提炼关键语句的能力。

3、看谁能发现这篇小说在人物描写上最突出的方法是什么?

引导学生从感知文章内容,到关注文章的表现形式,体会文章刻画人物最突出的方法是心理描写。

学生跳读描写李京京心理的段落,仔细揣摩李京京的心声。让学生猜猜他的心声是什么?然后对着流星也来帮他许个愿!(重现流星雨的镜头)

将李京京的心理描写串连成一篇内心独白式的小文章,更进一步地体味人物感情,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4、看谁能说说李京京读《万卡》的心愿为什么那么强烈?《万卡》为什么能那样拨动李京京的心弦?

再次创设情景,闪现万卡和李京京的生活情景片段。

第一组镜头

(1)万卡被老板揪住头发,提到院子里用皮带狠狠地抽打。

(2)万卡回忆和爷爷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3)万卡梦中,看见爷爷坐在椅子上,小狗摇着尾巴走来走去。

第二组镜头

(1)李京京现在的生活:妈妈边哭边打京京,京京害怕的眼神。

(2)李京京的童年生活:爷爷放下水烟袋,将京京揽在怀里,给他讲故事。

(3)李京京在树林里读书,回想爷爷抽烟的快乐情景。

两组镜头的对照,学生就很容易地理解了李京京读《万卡》的心愿那么强烈的原因:由于李京京的身世与万卡的身世遭遇相似,使他在阅读《万卡》时产生强烈的共鸣。李京京渴望读《万卡》是想借此宣泄自己内心的积郁,表达对爷爷和小伙伴的思念,对幸福生活的渴望。

情景的设置,既化解了难点,又让学生懂得在文学欣赏中,既要有生活,又要有感受,更要投入感情。共鸣是文学欣赏的最高境界。

活动三实现心声——“让我一次读个够”

设计提问:

1、李京京读《万卡》的心愿终于实现了,他的朗读成为了这次公开课的亮点。李京京为什么能读好这篇文章?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精读课文,共同探讨,分组交流。

2、你能利用朗读“读”出李京京的心声吗?

程老师最终让李京京把《万卡》读了个够,你能把《心声》读个够吗?指导学生用话剧的形式演读课文。

活动四表露心声——“你的心声我最懂”

李京京借读《万卡》宣泄了他的心声,读了课文,你是否也有了同李京京一样的宣泄欲?请你也来一次真情的表白。

话题一:你想对课文中的某个人物说些什么?请用“,我想对你说:”的句式说话。

话题二:在你的生活中,也有过类似的心理历程吗?说说看。

读了这篇课文,学生都了解的李京京的心声,我想许多学生都会对程老师、李京京的父母有许多想法,也许李京京的故事也会引起部分学生的共鸣吧。那我就给学生一个说话的机会,让他们说个痛快!

这一环节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进一步挖掘文章的主题,发散学生的思维,既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又启发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九年级课文语文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1、了解剧本的基本内容,指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分析戏剧的方法。

2、品味剧本的主题,感悟人生中体验成长带来的思考。

3、体会并同情老人与孩子孤独寂寞的无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童年往事,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我们记忆的长河里。有人说,它象一幅画,充满种种绚丽的色彩;有人说,它象一首歌,闪烁着串串快乐的音符;它天真烂漫纯洁,时时给我们带来美好的遐想。然而,《枣》中的小男孩却有自己独特的童年经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孙鸿的戏剧──《枣儿》。

二、学生初读,老师指导。概括剧情

1、问题导引:说说写了什么事?老人和孩子各有怎样的心情。

2、学生读文讨论后,教师引导概括剧情。(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小男孩,他们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充满了对自己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表露了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三、理清情节

1、浏览剧本,从老人和孩子的交谈中,你感觉文章主要写了那些有关枣儿的往事?

提示:从老人的角度,从孩子的角度。

明确:儿子名字的由来。“枣儿”尿老人一脖子尿。“枣儿”到枣树下撒尿、枣树的来历落枣吓跑了鬼子、靠枣活命

2、分角色阅读这些情节,体会人物形象(品味人物)

⑴生三人分角色读剧本《枣儿》:生1读老人,生2读男孩,生3读舞台提示。

⑵评价三人读文情况,深入体会人物形象的特点。

提示:从语气语调情感等方面

明确:生1读出老人孤独寂寞的心情,生2读出了男孩天真而又无奈的心情,生3将人物的动作神态读得惟妙惟肖。从他们盛情并茂的朗读中我们看到他们对亲情的渴望,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⑶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吗?

读老人的时候,语气应该慢些,体现一种沧桑感。孩台词的时候,声音要亮些,适当的时候要快些。

3、再读舞台提示从人物的动作神态中你看到老人和孩子怎样的性格特点?

老人:善良和蔼饱经沧桑、孤单无助

孩子:天真可爱又可怜

4、师小结:看来无论是从人物对白,还是从舞台提示,都可以认识剧本中的人物。(即从人物台词和舞台提示中体会人物性格。)

四、分析主题思想

1、这部剧本有什么启示意义或者剧本想告诉我们什么东西呢?

讨论明确: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亲情,老一辈对故乡的深厚乡情、青壮年离开家乡,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追寻。)

2、很好,同学们用诗一般的语言传达出自己对作品的主题及社会意义的理解,很有说服力,看来我们对作品的理解还是很到位的。刚才大家说舞台提示主要对人物形象塑造有作用,那么除此以外,舞台提示还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剧本故事发生的环境及背景。还有就是为别人表演提供了示范与提示。

3、我们知道剧本除具有文学欣赏的价值以外,还有一重要的作用,就是为舞台表演提供最详细的依据。下面就请同学再读剧本,找找作品中哪些地方最适合表演?

我认为是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这一部分。因为讲故事时,老人与男孩的表情最丰富,也只有这时才能体现老人与男孩的快乐与期望。

4、下面我们就选择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这一段来现场表演表演。哪几位同学想起来表演?

明确要求:观看演出的时候,想想表演者与剧本要求之间哪些地方很相符,哪些地方有差距?

(众生表演剧本中节选的一段,师生评价。)

5、请大家再读剧本,想想开头和结尾的儿歌有什么作用

明确:在结构上有前呼后应的作用。儿歌的内容与剧本所表现的主题基本一致,通过儿歌能强化剧本的主题。

五、小结拓展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也有许多类似剧本的情形。请大家想想,我们该如何去关心他们?如何去帮助他们?

多办一些活动,邀请他们参加,这样他们就不会孤单。、在节假日里,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做一些事。、我们也可以呼吁全社会来关心关爱老人与孩子。我们也可以向那些经常不回家的人提出倡议:常回家看看。

……

六、布置作业

将你的想法整理出来,写成200字左右的片段。

备注:根据学生实际可安排一至二课时。第一课时,朗读与品味;第二课时,表演与理解。也可只安排一个课时,即:朗读、品味、表演、理解。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10篇《九年级专项教案语文》,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5 50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