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教案(优秀3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差异网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3篇《七年级地理教案》,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七年级地理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1)了解本区的位置和范围。

(2)记住马达加斯加岛、几内亚湾、索马里半岛(有“非洲之角”称号)、好望角、刚果盆地、维多利亚湖(最大)、乞立马扎罗山(最高)、坦噶尼喀湖(最深)、东非大裂谷。

(3)记住可可、黄金、金刚石与铜的分布及出口国。

(4)掌握本区炎热多雨的气候特点。

(5)了解本区以高原为主的地形与特殊地形区。

2.智能的培养:

(1)通过读图判断尼罗河的,刚果河的流向,注入的海洋及流经地区的地形特点,初步学会比较分析两条河流的流量特征。

(2)初步学会运用景观图片和有关数据,比较热带雨林,热带草原和热带沙漠的气候与景观特点并分析其在非洲分布的规律性。

3.思想教育要求

通过对本区自然环境的学习,使学生明确自然环境和人类生产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

教学重点:

非洲的地形特征及主要河流、湖泊,东非裂谷带,刚果盆地,海岸线平直;

热带草原气候;

主要矿产及分布区。

教学难点:热带草原气候成因,东非裂谷带和刚果河成因。

教具: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挂图。

教学方法:讲解法,练习法,读图分析法结合进行。

教学设计:前两节我们学习了北非的自然环境、居民和经济以及主要的国家,从这节课开始我们来学习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首先请同学们思考西亚和北非地区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在人种特征上有什么明显的差异?(北非:白;本区:黑人为主,因此本区又有黑非洲之称)

本区虽然指的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但也包括撒哈拉沙漠的一小部分,即在本区的最北部是撒哈拉沙漠南部的边缘。(边指图边讲解)

下面我们看一下本区的地理位置,13.1图西临大西洋,东岸印度洋。

宣读课文第一段,了解本区是“黑人的故乡”。

二、地形特征:高原,裂谷和盆地。

1.挂非洲地形图,对照读课文地形图,提问:非洲以什么地形为主,判断的根据是什么?

(挂图上是褐色,课文上看,大多地方200—1000m以上,故以高原地形为主)。追问:地势向什么方向倾斜?(由东南向西北倾斜)

整个非洲大陆的地形以高原为主。在撒哈拉以南,高原的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比北非地势高。

本区东部高原上有一条断裂深陷的东非裂谷带,读东非裂谷带示意图,提问:

裂谷带起于何处,经过哪里?一直延伸到哪里?[南起赞比西河口南,向北纵贯东非高原——跨过赤道——穿过埃塞俄比亚高原——经红海哑喀巴湾,延伸到西亚朗死海附近,长达6000km宽50—80km]。

宣读课文中有关东非裂谷的一段课文,读完后提出4个问题,让同学回忆。

(1)东非裂谷带的形态特征[两岸悬崖壁立,附近有死火山和活火山,裂谷底部湖泊连串,深而狭长,被称为“地球的伤痕”]

(2)在地形图上找出乞力马扎罗山(非洲最高)

维多利亚湖(非洲最大)

坦噶尼喀湖(非洲最深)

(3)裂谷的成因[地壳断裂作用形成的]

(4)课文P29“想一想”并回答。

非洲地形虽然以高原为主,但也有地势较低的盆地——刚果盆地。这个盆地原来是一个面积广大的内陆湖,后来由于地壳上升,刚果河下切湖水外泻而形成盆地。

下面同学们看图,非洲的海岸线比较平直——原因是高原逼近海岸,由于海岸线平直——使得海湾、半岛、岛屿少。

要求同学找出最大的海湾——几内亚湾

非洲最大的岛屿——马达加斯加岛

非洲最大的半岛——索马里半岛和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并读P29“读一读”好望角的得名。

三、炎热多雨的气候

本区有:“热带大陆”之称,为什么?

同学们看13.5图,找出赤道,南北回归线,

1.看到撒哈拉以南大部分地区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按气候带划分,应属热带。

2.再看一看本区绝大部分年均温在多少摄氏度以上,在20℃以上应属热带,所以本区有“热带大陆”之称。(教师指导启发学生回答)

指导同学读年降水量图13—5,从本区南北两端看起,依次从200mm以下—20000mm以上,那么本区大部分地方降水量为多少?1000mm以上。

再看非洲气候带分布图,明确: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有哪几种气候?[热带沙漠,热带草原,热带雨林地中海式气候]

从图中我们能看出热带雨林气候带,南北两侧的气候带都是南北对称分布的。其中热带草原气候也叫萨瓦那气候,从而我们看出本区以炎热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和萨瓦那气候为主,而北非则以炎热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为主。

此外大家看图“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为什么不是热带雨林气候”?[因地势高,气温低]

讲解:从非洲气候带分布图上我们能看出整个非洲的气候以热带草原面积最大,气候特点,是一年明显分为干湿两季。

湿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降水丰富。

干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降水稀少

找同学阅读P31课文。

指导看13.7,13.8图

完成P31“想一想”三个题。

四、丰富的矿产资源

根据同学阅读回答:

世界上出产黄金最多的国家——南非

世界上出产金刚石最多的国家——扎伊尔

世界上出产铝土最多的国家——几内亚

世界上出产铜矿的重要国家——赞比亚

本区重要的石油输出国——尼日利亚

总结新课,并作练习,宣布下课

自然环境

一、地理位置和范围:

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东西临印、大西洋,陆地轮廊平直。

二、地形:以高原为主的地形及特殊地形区

非洲之最:

乞力马扎罗山(最高)维多利亚湖(最大)坦噶尼喀湖(最深)

马达加斯加岛(最大)几内亚湾(最大)索马里半岛(最大)

三、气候:炎热多雨(热带大陆之称)

四、丰富的矿产资源(储量,种类丰富):黄金、金刚石的储量、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南非——黄金金刚石——扎伊尔铝土——几内亚铜矿——赞比亚

板书提纲

第13章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自然环境

一、地理位置

二、地形:高原、裂谷、盆地。

高原为主:东非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

裂谷:东非裂谷带(南起赞比西河口南——东非高原——赤道——埃塞俄比亚高原——红海——西亚死海附近)

盆地:刚果盆地

另有乞力马扎罗山(最高山)维多利亚湖(最大湖)

坦噶尼喀湖(最深湖)几内亚湾(最大湾)

马达加斯加岛(最大岛)索马里半岛(最大半岛)

三、炎热多雨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面积最大)

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式气候

四、丰富的矿产资源

黄金(南非)

金刚石(扎伊尔)

铝土(几内亚)

七年级的地理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在熟练绘制《中国地形图》的基础上,学会经纬网定位中国地形单元的方法;2.学会提取试题中给出的地理信息进行正确的空间定位,再以此为基础,分析、推理其他特征;3.使学生掌握联系知识,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方面入手分析我国区域地理要素分布情况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准确定位地形单元的范围和位置。

2.根据地形单元的区域特征,结合具体区域分析相应的自然和人文特征。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近几年来,浙江省文综高考的第37题属于中国地理,面对26分,区域定位是攻克这个堡垒的先锋队,定位准确了,特征清晰了,就可以稳操胜券。这是高考考查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也是今后更加注重考查的方向。那么如何做到中国地理空间的准确定位呢?

二、方法:

1、是什么:先要确定对象,是自然还是人文,其中自然地理要素分布应从我国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和土壤等方面入手,人文地理要素分布应从我国工业、农业、城市、商业、交通等方面入手。

2、在哪儿:即定位,通过经纬网确定地理事物的位置和范围,事先要求学生熟练绘制《中国地形图》;

3、有什么:即自然和人文特征的分析;

4、为什么:即成因分析和联系比较。

5、怎么办:即措施和发展方向。

三、例题分析:

深秋季节,一旅游者从图中某区域乘火车外出旅游。出发时落叶纷飞,满目金黄,穿越重重隧道后,蓦然树木葱郁,山清水秀。火车经过的区域是()A、从①到②B、从②到④C、从③到⑤D、从⑤到⑥

问:1、划出关键词

2、答案是什么?为什么?

3、请在自绘的《中国地形图上》画出相应的地形单元,并说明理由。总结:以上可以通过准确定位来确定是秦岭还是淮河,特别是它们的位置和范围。本题是通过准确定位即可得出结论。

例2、(26分)图12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说出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和农业土地利用类型。你认为沙地和旱地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应分别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12分)问:

1、图12在哪儿

2、在自绘的《中国地形图上》画出相应的地形单元,并说明理由。

3、该地形单元的区域特征是什么?总结:该区域实际上是由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组成,如果没有找到区分两者的界线,就会将内蒙古高原或黄土高原的特征混答,干扰答案,影响得分。以上主要是准确定位后,划清相邻两个单元的界线,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但是不少同学因为没有区分这两个地形单元,导致巨大的偏差。

例3、下图中甲省为我国重要中药材基地之一。根据下面图、表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分析该省的主要气候特征。并指出在此气候条件下中药材资源的突出特征。

(2)简述A地发展中药材加工业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七年级地理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2、过程与方法:能看懂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天气与人类活动是息息相关的。

教学重点:掌握天气与气候的概念的区别;识别常有的天气符号,熟悉天气预报图的使用。

教学难点:天气预报图的使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如果元旦我没一起去北京旅游,该怎样穿着呢?(学生讨论)

你得出结论的依据是什么?(关注天气和天气预报)

(教师板书课题:天气和天气预报)

二、新课: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活动”,阅读教材上例举的天气预报,完成书上练习,了解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

总结:阴晴、冷热、风雨等。

2、学生阅读教材:比较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差异

总结:天气—时间短、变化快

气候—时间长、较稳定

练习:完成教材上活动,判断四句唐诗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掌握天气与气候的概念的区别。

3、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

学生自读教材相关部分,看谁最先总结出来。

总结:探测信息——信息处理——预报系统——气象服务

同学们能做一名合格的天气预报员吗?首先必须熟悉常见的天气符号。

4、引导学生熟悉常见的天气符号

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常见天气符号图,识记各种符号代表的意义。教师简单指导学生:各种雨的符号、雪的符号,特别讲解风的符号、风向的识别、风力的识别

5、识读天气预报图

学生自己完成教材上的活动练习,教师抽查学生完成情况。

教师示范:用语言叙述图中北京市的天气预报内容,学生叙述上海、重庆两地的天气预报内容,鼓励学生争当合格的天气预报员。

三、总结

1、天气、气候的区别

2、熟记常见的天气符号

四、作业

1、坚持看中央台一套节目晚间天气预报

2、识记常见的天气符号

五、教学反思

1、教学内容的反思: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过于简单。

2、教学方法:学生的主动积极性调动不够,特别是常见天气符号部分,没能引导学生当堂记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3篇《七年级地理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305 51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