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教案最新4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差异网为您精心收集了4篇《《两小儿辩日》教案》,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差异网给您的好友哦。

《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一

一、简介孔子,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会背古诗文吗?请大家来背几段。

生:自由背古诗或简单的论语几则。

师:听你们背诵的古诗文中有许多“子曰”的话,“子”指的是谁?你们对孔子有哪些了解?

生:子,指的是孔子,他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课件出示孔子像)

生:我知道他还写过《春秋》、《三国演义》里的关于最喜欢看这本书。

师:是的,孔子是一位非常有学问的学者,他曾经游历春秋各国,宣传自己的思想。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个孔子东游时发生的故事。(示课文插图)

师:看看图上画的内容,猜一猜孔子遇到了一件什么事?

生:好象是有两个小孩在向孔子提问题。

师:他们提出了什么问题/孔子又是怎么回答的呢?先听老师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两小儿辩日》。可是,老师要用文言文给大家讲这个故事,你们有信心听懂吗?

二、听读感受,确定目标

师:(用文言文讲故事,课件:课文插图,配古筝曲。)

生:(认真倾听。)

师:听懂了么?

生:好象是两个小孩在辩论有关太阳的什么问题,请孔子判断,孔子回答不出来,两个小孩就笑话他了。

师:真不简单!你基本听懂了故事的大概意思。那么,大家觉得用文言文讲故事与现代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生:文言文比现代文简练,但意思不像现代文那样一听就明白。

生:文言文听起来像古诗那样有停顿、有节奏,很有韵味。

(根据学生发言板书:意思、韵味。)

师:我们要想学好文言课文《两小儿辩日》,首先就得完成这样两个学习目标。

(补充板书:读懂意思、读出韵味。)

三、自主学习,互动交流

1、交流自读方法:

师:你们有什么办法达到这两个目标吗?

生:看课文后面的注释来理解一些字的意思。

生:查字典或者是参考资料理解意思。

生:多读几遍,实在读不懂就请教老师,跟同学讨论。

师:好!现在我们就在幽雅的古琴曲陪伴下,用自己熟悉的方法学习这篇文言课文,逐一达到两个目标。一曲完毕,我们就来交流我们的收获。好么?开始吧!(学生在乐曲声中自主学习课文,师深入指导。)

2、交流学习情况:

师:老师发现刚才同学们学习的时候问的最多的是这几个字(板书:孰为)谁能讲讲该怎么理解?怎么读?

生:孰,课文注释里解释是“谁”的意思。

生:为,应该有两个读音,在“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句中读第二声,“是”的意思;在“孰为汝多知乎?”一句中读第四声,和“谓”一个意思,是“说”的意思。

师:你真的读懂了!谁来把他提到的几个句子找出来读一读,读准这个字的音,想一想整个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1:(读“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解释意思。)

生2:(读“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解释意思。)

生3:(读“孰为汝多知乎?”解释意思。)

师:这三句话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都是问句!

师:再来读一读,读好疑问的语气。

(指名练读。)

师:你还读懂了哪一句?还有哪些问题?我们来互相解答这些疑问好吗?

(引导交流文中每一句话的意思,并练习读准确、流利。)

师:谁觉得自己两个目标都达到了?

(指名读全文。)

师:请大家注意听,他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引导互评,视具体情况组织读文形式,相机指导、范读、领读。)

3、游戏练读:

师:同学们还有不懂的问题吗?

生:没有了!

师:那能读准确、读通顺了吗?

生:能!

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名字叫“渔歌互答”。想象一下,在水光潋滟的西湖上,这边的同学驾着一条渔船,那边的同学驾着一条渔船。一条船上的同学,读出课文里的一句话,另一条船上的同学马上就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出来。你来我往,赛一赛,看哪边读的准确、通顺、有韵味,哪边解释的清楚、明白。可以开始游戏了吗?

生:(兴致勃勃)可以了!

师:好,这边先读一句。

生:孰为汝多知乎?

师:不错,准确通顺。(对另一方)是什么意思呢?

生:谁说你知道的多呢?

师:好,你真的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1:1平。调换一下,你们读一句。

生: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师:(跟读)多有韵味呀!(对另一方)谁来解释?

生:我认为太阳刚刚出来的时候离我们近,到了中午的时候就离我们远了。

师:是这个意思。2:2平。

师:我不插话了,你们一个接一个,站起来就读、就解释吧。

(生纷纷抢着朗读,抢着解释。略。)

师:有来有往,对答如流,难分高下。那么,在刚才读的时候,你觉得谁读的最有韵味,值得我们学习?

生:我认为读得最有韵味,值得我学习。

师:那你学一遍。

生:试试吧。(学一遍)

师:你善于发现,善于学习,我们都像他这样来读读好吗?(生齐读)

师:大家还发现谁值得我们学习?

生:我觉得读的停顿特别好,听起来很有节奏感。

师:对,他读得似断非断,音断而意连,韵味十足。这组同学学着读一读。这组也来一遍。

师:哪句话读的不太理想,谁把它重读一遍?

生:“孰为汝多知乎?”这句反问的语气不够强。

师:那你觉得该怎么读,读给大家亭听听。

(生读。)

师:谁想读这句话,谁就站起来读读吧。

四、任务驱动,理解背诵

1、师:听大家读的这么好,我想请你们帮个忙。老师根据这一课的内容作了一个动画片,想请大家给两个辩日的小孩配音。先请大家看一遍动画片。

师:都愿意帮这个忙,香滨校的同学太热情了。那请大家再明确一下,这两个小孩争辩的问题是什么?各自的观点、理由分别是什么呢?迅速浏览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指名回答。)

师:我把他们两个的观点记下来。(板书:日始出近日中远远近)啊,观点截然相反。课文中他们分别是怎么说?

生:认为太阳早晨离我们近的小孩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课件:点出这句话。)

师:你能把第二个小孩的观点也改成“一儿曰”的形式来说吗?

生: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远而日中时近也”

师:请两个同学分角色读一读。(指名读)

师:两个温文尔雅的小孩,不急不燥,却又各不想让。还可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表现他们在争辩?(指名分角色读)

师:看,一对急脾气,争辩的好激烈!到底谁对谁错,还得以理服人。那么他们各自根据什么提出自己的观点呢?

(指名回答,板书:大小凉热,课件出示句子。)

师:是这两句吗?默读一遍,看看这两句话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都是反问句。

师:在这里用反问句有什么好处?

生:强调自己的观点正确,说的有道理。

师:女同学反问一遍。

(女生齐读,语气比较温和。)

师:男同学试一试能不能把第二个小孩说的反问句读好!

(男生齐读,语气十分强硬。)

师:男女同学读的感觉一样吗?

生:不太一样,但都是很自信!

师:看来你们对两个小孩争辩时的态度,各有各的理解。那你们为《两小儿辩日》配音的风格一定也各有千秋。现在同桌之间先练习练习,一会看哪一桌同学配合的最默契。

2、生练习,师巡视指导。

3、汇报:

师:哪些同学能来配音了?(指名)

师:老师也想参与进来,欢迎吗?

生:老师旁白!

师:不,我给孔子配音。其余的同学也参与进来,把课文的第一句旁白读出来。

(师生合作配音,两名学生同时笑着对老师说:“孰为汝多知乎?”。)

五、交流启示,感悟品质

师:两小儿留步。你们刚才笑话我,你们知道我是谁么?

生:你是孔子!

师:你们对孔子有哪些了解?说来听听!

(生纷纷介绍孔子的地位、成就。)

师:既然孔子被尊称为孔圣人,博学多才,你们俩怎么敢笑话他呢?

生:再有学问的人也有回答不出来的问题呀!

师:(对其余学生)看了他们俩的表现,你们想对他说些什么吗?

生:你们善于观察,我很佩服你们。

生:你们大胆思考,敢向孔子提问,我觉得你们有探索精神。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孔子不能解答你们的问题是很正常的,你们不该笑话他。

生:我想回答你们提出的问题……

师:哦,你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我们以后有机会再谈。

师:那么,孔子被两个小孩提出的问题难倒了,坦白的告诉人家自己不能决也。孔子能这样做,你想对孔子说些什么呢?

生:我更加佩服孔子!因为他诚实,不怕丢面子。在科学面前实事求是,是最重要的品质,才是真正的有学问!

师:说的好!正如孔子曾说过的那样(课件出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师生齐读。)

师:看来故事中的三个人物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

六、实践活动,结束拓展

师:同学们今天的收获很大。在祖国浩如烟海的古诗文作品中,有许许多多象《两小儿辩日》这样的故事,既能丰富我们的语言,又能给我们启示。

这节课,同学们成功地给动画片用文言文配了音,再看看这个活动你们愿意参加吗?

(课件出示:实践活动──表演《新编两小儿辩日》。剧情:一现代少年穿越时空,来到遥远的古代,恰遇两小儿辩日,孔子不能决也。现代少年用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解答了两小儿的问题,并表达了对孔子和两小儿的敬佩之情。)

师:喜欢演吗?

生:(兴奋的跃跃欲试)喜欢!喜欢。

师:课下得作哪些准备呢?

(生议论后小结:有感情背诵课文;查找资料,解答两小儿的问题。)

师:同学们认真准备吧!

【教学评析】

刘老师这节课的设计和课堂教学都体现了新课标中阅读教学的新理念。

首先,感受到古诗文的节奏美,让学生读得有情趣。

设计中突出朗读的作用,通过范读、领读、自由读、配乐读、分角色对读等形式,让学生从听觉上直接感受到古文简洁凝练、极富节奏感的特点。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喜欢上古文。

第二,掌握一定的理解和诵读古诗文的方法,让学生学得有信心。

老师交给学生学习古文的方法,如借助注释理解大意的方法,画出停顿读通句子的方法,联系现代文意思体会意境与感情的方法等。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主动尝试自学一些感兴趣的古文,增强自学信心,真正成为古文学习的主人。

第三、把握好译翻要求的程度,让学生学得有个性。

对于学生来说古今字义不同是学生阅读理解古文的难点,那么把古文译为现代文时的标准该怎么把握?这节课中刘老师体现这样一个度:只要学生能在老师的帮助下或借助注释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现代文的语言习惯,说出句子的大体意思,不曲解、不错解就可以了,即不强调字字相对地直译古诗文,也不讲解古文中的语法现象,比如实词、虚词之分,……者……也是判断句式等等一概不讲。让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说出自己的理解,保证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四、联系原有基础,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步。

古文学习与现代文的学习有密切的联系,在现代文学习中掌握的一些阅读方法同样适用于古文的阅读理解,所以这节课中刘老师注意调动学生以往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在自己已有的基础上进步提高,获得全新的古诗文阅读体验。这样处理古文学习与现代文学习的差别与联系,目的在于降低学习古诗文学习的难度,从心理上为学生树立信心,培养他们亲近古诗文的情感和正确对待古诗文的态度,为他们今后的乐学古诗文、会学古诗文打下基础。

总之,刘老师的这节课从设计到课堂组织、师生互动、学习情绪调空都体现了新课标“以人为本”理念,是小学阶段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有益探索与尝试。

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二

教學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學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學态度,体会學无止境的道理。

教學过程:

一、温故知新,解读课题

1.齐读课题。

2.借已學过的古诗词引出对“日”字的理解。

(1)引导學生背诵含有“日”。字的诗句。

(2)简释诗句中“日”字的意思。

(3)引导學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理解课题,并导出“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这个问题,便于下一步展开对课文的深入學习。

二、反复诵读,疏通文章

1.畅谈感受,明确方向。

(1)给出机会让學生畅谈初次接触文言文的感受,并及时归纳和小结,启发學生思考解决疑难的方法。

(2)根据各自己有的经验,提出學习课文的方法。

2.合作學习,疏通文章。

(1)提示學生采用适当的方法,把课文读懂、读通顺。

(2)选取适当的學习方法,通过小组协作,疏通文章。

3.检查學习效果。

(1)请學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學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席点拨。

(2)复述故事。

(3)出示一组选择题,让學生选定两小儿辩斗的焦点,即解开上课之初的问题——“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

(4)通过“写题板”的形式,快速表达各自的选择结果。

(5)在學生基本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學生“浅谈”对重点词“笑”的理解,并适时点拨。

(6)借助媒体画面展示全文。反复诵读,共同感受古文的“韵律美”,以期达到熟读的效果,为深入理解课文铺平道路。

三、品读课文,感悟寓意

1.小组合作,弄清“辩斗”的观点及理由。

(1)从文言文“简洁”的特点入手,引导學生弄清两小儿“辩斗”的内容,分清“辩斗”的观点和理由。

(2)通过小组协作,分清“辩斗”的观点和理由。

2.检查學习效果并品读课文。

(1)在學生分别汇报两小儿观点和理由的同时,完成板书。并再次指导學生反复品读。

(2)反复品读,品出对“笑”字的深入感悟。

3.尝试性背诵,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四、联系实际,理解题旨

1.解开“辩日”之谜。

(1)提出“辩日”孰是孰非的问题。

(2)通力协作,解开“辩日”之谜。

(3)运用媒体手段“印证”學生的解释。

2.理性看待“孔子不能决”。

(1)引导學生谈论对“孔子不能决”的`看法。

(2)针对“孔子不能决”各抒己见,从而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學态度,体会學无止境的道理。

五、回味“辩日”,師生漫谈

1.回味“學习历程”,书写心得。

(1)小结本节课的“學习历程”,启发學生写出各自的收获和体会。

(2)通过“写题板”的形式,简明小结自己“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2.漫谈体会。进行高效的師生互动与交流,拓展各自“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六、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熟练背诵《两小儿辩日》。

2.向亲朋复述故事,并聆听他们的体会。

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正确书写:汝、盘、盂,沧沧凉凉、探汤。

2、正确熟练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读懂句子。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学会读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4、多角度谈谈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有关太阳、地球的知识。

【教学准备】

1、生字词:

盘盂(yu)、沧(cang)沧凉凉、探汤(tang)、汝(ru)、孰(shu)曰(yue)。

2、课文朗读课件。

3、孔子有关名言。

4、地球、太阳的关系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问题激趣

1、同学们知道孔子吗?(交流课前收集资料)

2、孔子是古代教育家、思想家,他有许多启迪后人的格言。大家收集了吗?

3、师也收集了孔子关于学习的名言。(出示,读)

4、“孔子之后,一无孔子”。博学的孔子东游时却被两个小孩子的问题难住了,是什么问题呢?(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文言文读书方法:第一步读准字音:

⑴ 学生自读课文。

⑵ 指名读生字词。

⑶ 指名读课文。

2、第二步:读出节奏。

3、第三步:结合注释读懂大意,释题。

三、深入读思,加深理解

1、学生自由读思第二段,两个小孩的观点有什么不同?

日始(近,远)

日中(远,近)

⑴ 指名说观点。

⑵ 读相关句子。

⑶ 理解两个孩子观点有什么不同。

2、读思三、四段,两个小孩观察到的太阳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⑴ 板书:如车盖──如盘盂。

⑵ 比划“车盖、盘盂”大小。

⑶ 读相关句子,理解反问句,明确“乎”即“吗”。

⑷ 同法学习第二个小孩的发现,理解“沧沧凉凉”如“探汤”。

⑸ 读两小孩的发现,体会辩斗语气(多种形式),两小孩可爱吗?

3、你赞同谁的观点,出示图片,你发现了什么?解决难点。

4、孔子赞同谁的呢?从什么地方知道的?读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5、创造想象:孔子会怎么回答呢?(出示孔子名言)

6、从孔子的回答中明白了什么?(宇宙无限、知识无穷)

四、作业

1、试背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日初      日中

一儿:如车盖  一儿:如盘盂

(近)          (远)

一儿:沧沧凉凉 一儿:如探汤

(远)          (近)

学无止境

【教学反思】

阅读教学中“读”的有效性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字句之中有声情,有气韵,有见识,有抱负,不读,一切精华都不会自动显露出来,只能是纸上的铅字符号,那是“死” 的,要把“死”的变成“活”的,只有读,让它先在你的嘴上活起来,然后才能在你的心里活起来。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如此。文言文的“读”如何更有效呢?我从执教《两小儿辩日》做了下面的尝试:

1、初读课文,注意读的层次:

文言文的初读可分三步进行: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出节奏,借助注释读出大意。

2、深入理解,读有重点、目的:

文言文的学习不应是串字串句的讲,阅读中应也有研读的重点。如《两小儿辩日》中我把两小儿的对话作为研读的重点,课堂中让学生静静地读,探究地读,读中理解,读出理解。

3、创设情景,读出情趣或品读感悟,积累语言:

《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对太阳的认识主要是对话表现出来的,而对话又是辩斗的形式。学文中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模拟辩斗的情景。同桌读,表演读、创造性地读,学生读、辩,情绪高涨。

通过这些不同形式,层次的“读”,学生们较好地理解了课文,并学会了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增进了对文言文的喜爱,培养了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四

教学目的:

1.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学习本文的生字。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正确读文感知文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

2.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一共讲了哪几个人物?(孔子、两个小孩)

二、介绍资料,了解背景知识。

1.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

学生交流汇报: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从小生活在贫困之中,与寡母相依为命,学会了干不少“卑贱”的杂活。后来做过委吏(管仓库)乘田(管畜牧)等小官吏。直至受鲁国叔臣季氏赏识,做了鲁国司寇,才进入大夫的行列。

孔子熟读古代文献典籍,并整理好向弟子传授,他打破了春秋末期以前的学在官府的状况,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开了先河。

三、初读课文,纠正字音。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四、学生字。

1.分小组学习生字。

2.交流汇报。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能多角度谈自己对课文的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平时你注意观察过太阳吗?说说你的观察结果。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讨论这个问题的。

二、初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解句意。

1.学生对照注释,自学课文,并找出不理解的字。

2.分组学习,交流学习成果。

3.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解释。

第一自然段: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1)游:在这里指游历说服,走访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2)小儿:小孩。

(3)其:指两个小孩辩论、争论这件事。

(4)指名读这一段话,试着说说这段话的意思。

(孔子东游,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便问他们为什么争论。)

第二自然段: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午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1)第一个孩子的想法是什么?读一读原文。

(2)始出:刚刚,开始升起来。

(3)也:语气助词,表示判断成解释的语气。

(4)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个孩子的看法。(他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很近,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远。)

(5)再说说第二个孩子的想法。(他认为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远,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近。)

第三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1)第一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读一读他的理由。

(2)如:好像。此:这。乎:助词,表示疑问,跟“吗”相同。

(3)说一说他有这样看法的理由。(太阳刚初升时大得就像车盖,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盘盂,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4)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第二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

(2)说说他有这样想法的原因?(太阳刚初升时阴阴冷冷,到了中午太阳热得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去。这不是离着近的热,而离着远的凉吗?)

(3)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为:说。

(2)说说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孔子不能判断。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得多呀?”)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一个演孔子,两个演小孩儿,一人当旁白。)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4篇《《两小儿辩日》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305 53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