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二数学教案【8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差异网为大伙儿带来的8篇《高中高二数学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高二数学教案 篇一

第06课时

2、2、3 直线的参数方程

学习目标

1.了解直线参数方程的条件及参数的意义;

2. 初步掌握运用参数方程解决问题,体会用参数方程解题的简便性。

学习过程

一、学前准备

复习:

1、若由 共线,则存在实数 ,使得 ,

2、设 为 方向上的 ,则 =︱ ︱ ;

3、经过点 ,倾斜角为 的直线的普通方程为 。

二、新课导学

探究新知(预习教材P35~P39,找出疑惑之处)

1、选择怎样的参数,才能使直线上任一点M的坐标 与点 的坐标 和倾斜角 联系起来呢?由于倾斜角可以与方向联系, 与 可以用距离或线段 数量的大小联系,这种方向有向线段数量大小启发我们想到利用向量工具建立直线的参数方程。

如图,在直线上任取一点 ,则 = ,

而直线

的单位方向

向量

=( , )

因为 ,所以存在实数 ,使得 = ,即有 ,因此,经过点

,倾斜角为 的直线的参数方程为:

2.方程中参数的几何意义是什么?

应用示例

例1.已知直线 与抛物线 交于A、B两点,求线段AB的长和点 到A ,B两点的距离之积。(教材P36例1)

解:

例2.经过点 作直线 ,交椭圆 于 两点,如果点 恰好为线段 的中点,求直线 的方程。(教材P37例2)

解:

反馈练习

1.直线 上两点A ,B对应的参数值为 ,则 =( )

A、0 B、

C、4 D、2

2.设直线 经过点 ,倾斜角为 ,

(1)求直线 的参数方程;

(2)求直线 和直线 的交点到点 的距离;

(3)求直线 和圆 的两个交点到点 的距离的和与积。

三、总结提升

本节小结

1.本节学习了哪些内容?

答:1.了解直线参数方程的条件及参数的意义;

2. 初步掌握运用参数方程解决问题,体会用参数方程解题的简便性。

学习评价

一、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很好 B.较好 C. 一般 D.较差

课后作业

1. 已知过点 ,斜率为 的直线和抛物线 相交于 两点,设线段 的中点为 ,求点 的坐标。

2.经过点 作直线交双曲线 于 两点,如果点 为线段 的中点,求直线 的方程

3.过抛物线 的焦点作倾斜角为 的弦AB,求弦AB的长及弦的中点M到焦点F的距离。

高二数学优秀教案 篇二

教学目的:

1、掌握常用基本不等式,并能用之证明不等式和求最值;

2、掌握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性质;

3、会解简单的高次不等式、分式不等式、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简单的无理不等式、指数不等式和对数不等式。学会运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价转换的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本章知识点

二、讲解范例:几类常见的问题

(一) 含参数的不等式的解法

例1解关于x的不等式 。

例2解关于x的不等式 。

例3解关于x的不等式 。

例4解关于x的不等式

例5 满足 的x的集合为A;满足 的x

的集合为B 1 若AB 求a的取值范围 2 若AB 求a的取值范围 3 若AB为仅含一个元素的集合,求a的值。

(二)函数的最值与值域

例6 求函数 的最大值,下列解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解一: ,

解二: 当 即 时,

例7 若 ,求 的最值。

例8 已知x , y为正实数,且 成等差数列, 成等比数列,求 的取值范围。

例9 设 且 ,求 的最大值

例10 函数 的最大值为9,最小值为1,求a,b的值。

三、作业:

1、

2、 , 若 ,求a的取值范围

3、

4、

5、当a在什么范围内方程: 有两个不同的负根

6、若方程 的两根都对于2,求实数m的范围

7、求下列函数的最值:

1

2

8.1 时求 的最小值, 的最小值

2设 ,求 的最大值

3若 , 求 的最大值

4若 且 ,求 的最小值

9、若 ,求证: 的最小值为3

10、制作一个容积为 的圆柱形容器(有底有盖),问圆柱底半径和

高各取多少时,用料最省?(不计加工时的损耗及接缝用料)

高二数学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意义;掌握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刻画点的位置的方法。

2.掌握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步骤;体会坐标系的作用。

教学重点:

体会直角坐标系的作用。

教学难点

能够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解决数学问题。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模式:

启发、诱导发现教学。

教 具: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情境1:为了确保宇宙飞船在预定的轨道上运行,并在按计划完成科学考察任务后,安全、准确的返回地球,从火箭升空的时刻开始,需要随时测定飞船在空中的位置机器运动的轨迹。

情境2:运动会的开幕式上常常有大型团体操的表演,其中不断变化的背景图案是由看台上座位排列整齐的人群不断翻动手中的一本画布构成的。要出现正确的背景图案,需要缺点不同的画布所在的位置。

问题1:如何刻画一个几何图形的位置?

问题2:如何创建坐标系?

二、学生活动

学生回顾

刻画一个几何图形的位置,需要设定一个参照系

1、数轴 它使直线上任一点P都可以由惟一的实数x确定

2、平面直角坐标系

在平面上,当取定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的交点为原点,并确定了度量单位和这两条直线的方向,就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它使平面上任一点P都可以由惟一的实数对(x,y)确定。

3、空间直角坐标系

在空间中,选择两两垂直且交于一点的三条直线,当取定这三条直线的交点为原点,并确定了度量单位和这三条直线方向,就建立了空间直角坐标系。它使空间上任一点P都可以由惟一的实数对(x,y,z)确定。

三、讲解新课:

1、建立坐标系是为了确定点的位置,因此,在所建的坐标系中应满足:

任意一点都有确定的坐标与其对应;反之,依据一个点的坐标就能确定这个点的位置

2、确定点的位置就是求出这个点在设定的坐标系中的坐标

四、数学运用

例1 选择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表示边长为1的正六边形的顶点。

变式训练

如何通过它们到点O的距离以及它们相对于点O的方位来刻画,即用”距离和方向”确定点的位置

例2 已知B村位于A村的正西方1公里处,原计划经过B村沿着北偏东60的方向设一条地下管线m.但在A村的西北方向400米出,发现一古代文物遗址W.根据初步勘探的结果,文物管理部门将遗址W周围100米范围划为禁区。试问:埋设地下管线m的计划需要修改吗?

变式训练

1一炮弹在某处爆炸,在A处听到爆炸的时间比在B处晚2s,已知A、B两地相距800米,并且此时的声速为340m/s,求曲线的方程

2在面积为1的中,,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求以M,N为焦点并过点P的椭圆方程

例3 已知Q(a,b),分别按下列条件求出P 的坐标

(1)P是点Q 关于点M(m,n)的对称点

(2)P是点Q 关于直线l:x-y+4=0的对称点(Q不在直线1上)

变式训练

用两种以上的方法证明:三角形的三条高线交于一点。

思考

通过平面变换可以把曲线变为中心在原点的单位圆,请求出该复合变换?

五、小 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意义。

2. 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

六、课后作业:

高二数学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了解复数的几何意义,会用复平面内的点和向量来表示复数;了解复数代数形式的加、减运算的几何意义.

2.通过建立复平面上的点与复数的一一对应关系,自主探索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

教学重点:

复数的几何意义,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

教学难点:

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

教学过程:

一 、问题情境

我们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实数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那么,复数是否也能用点来表示呢?

二、学生活动

问题1 任何一个复数a+bi都可以由一个有序实数对(a,b)惟一确定,而有序实数对(a,b)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是一一对应的,那么我们怎样用平面上的点来表示复数呢?

问题2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A与以原点O为起点,A为终点的向量是一一对应的,那么复数能用平面向量表示吗?

问题3 任何一个实数都有绝对值,它表示数轴上与这个实数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任何一个向量都有模,它表示向量的长度,那么相应的,我们可以给出复数的模(绝对值)的概念吗?它又有什么几何意义呢?

问题4 复数可以用复平面的向量来表示,那么,复数的加减法有什么几何意义呢?它能像向量加减法一样,用作图的方法得到吗?两个复数差的模有什么几何意义?

三、建构数学

1.复数的几何意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复数a+bi的实部a为横坐标,虚部b为纵坐标就确定了点Z(a,b),我们可以用点Z(a,b)来表示复数a+bi,这就是复数的几何意义.

2.复平面:建立了直角坐标系来表示复数的平面.其中x轴为实轴,y轴为虚轴.实轴上的点都表示实数,除原点外,虚轴上的点都表示纯虚数.

3.因为复平面上的点Z(a,b)与以原点O为起点、Z为终点的向量一一对应,所以我们也可以用向量来表示复数z=a+bi,这也是复数的几何意义.

6.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可由向量加减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得到,两个复数差的模就是复平面内与这两个复数对应的两点间的距离.同时,复数加减法的法则与平面向量加减法的坐标形式也是完全一致的.

四、数学应用

例1 在复平面内,分别用点和向量表示下列复数4,2+i,-i,-1+3i,3-2i.

练习 课本P123练习第3,4题(口答).

思考

1.复平面内,表示一对共轭虚数的两个点具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2.如果复平面内表示两个虚数的点关于原点对称,那么它们的实部和虚部分别满足什么关系?

3.“a=0”是“复数a+bi(a,b∈R)是纯虚数”的__________条件.

4.“a=0”是“复数a+bi(a,b∈R)所对应的点在虚轴上”的_____条件.

例2 已知复数z=(m2+m-6)+(m2+m-2)i在复平面内所对应的点位于第二象限,求实数m允许的取值范围.

例3 已知复数z1=3+4i,z2=-1+5i,试比较它们模的大小.

思考 任意两个复数都可以比较大小吗?

例4 设z∈C,满足下列条件的点Z的集合是什么图形?

(1)│z│=2;(2)2<│z│<3.

变式:课本P124习题3.3第6题.

五、要点归纳与方法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复数的几何意义.

2.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

3.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高二数学教案 篇五

一、教材分析

推理是高考的重要的内容,推理包括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由于解答高考题的过程就是推理的过程,因此本部分内容的考察将会渗透到每一个高考题中,考察推理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既可能在选择题中和填空题中出现,也可能在解答题中出现。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演绎推理的含义及特点,会将推理写成三段论的形式

(2)过程与方法:了解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区别与联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演绎推理在数学证明中的重要地位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养成言之有理论证有据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演绎推理的含义与三段论推理及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演绎推理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探究法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 填一填:

① 所有的金属都能够导电,铜是金属,所以 ;

② 太阳系的大行星都以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冥王星是太阳系的大行星,因此 ;

③ 奇数都不能被2整除,20xx是奇数,所以 。

2、讨论:上述例子的推理形式与我们学过的合情推理一样吗?

3、小结:

① 概念:从一般性的原理出发,推出某个特殊情况下的结论,我们把这种推理称为____________.

要点:由_____到_____的推理。

② 讨论:演绎推理与合情推理有什么区别?

③ 思考:所有的金属都能够导电,铜是金属,所以铜能导电,它由几部分组成,各部分有什么特点?

小结: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般模式:

第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举例:举出一些用三段论推理的例子。

例1:证明函数 在 上是增函数。

例2:在锐角三角形ABC中, ,D,E是垂足。 求证:AB的中点M到D,E的距离相等。

当堂检测:

讨论:因为指数函数 是增函数, 是指数函数,则结论是什么?

讨论:演绎推理怎样才能使得结论正确?

比较: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区别与联系?

课堂小结

课后练习与提高

1、演绎推理是以下列哪个为前提,推出某个特殊情况下的结论的推理方法( )

A.一般的原理原则; B.特定的命题;

C.一般的命题; D.定理、公式。

2、因为对数函数 是增函数(大前提),而 是对数函数(小前提),所以 是增函数(结论)。上面的推理的错误是( )

A.大前提错导致结论错; B.小前提错导致结论错;

C.推理形式错导致结论错; D.大前提和小前提都错导致结论错。

3、下面几种推理过程是演绎推理的是( )

A.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如果A和B是两条平行直线的同旁内角,则B =180B.由平面三角形的性质,推测空间四面体的性质;。

4、补充下列推理的三段论:

(1)因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和为0,又因为 与 互为相反数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 =8.

(2)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因为 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所以 是无理数。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高二数学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掌握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

2.掌握平面向量数量积的重要性质及运算律;

3.了解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可以处理有关长度、角度和垂直的问题;

4.掌握向量垂直的条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定义

教学难点: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定义及运算律的理解和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应用

教学工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向量共线定理向量与非零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是:有且只有一个非零实数λ,使=λ

课堂小结

(1)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内容有哪些?所涉及到的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那些?

(2)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有那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请向老师提出。

(3)你在这节课中的表现怎样?你的体会是什么?

课后作业

P107习题2.4A组2、7题

课后小结

(1)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内容有哪些?所涉及到的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那些?

(2)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有那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请向老师提出。

(3)你在这节课中的表现怎样?你的体会是什么?

高二数学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掌握圆的标准方程,能根据圆心坐标和半径熟练地写出圆的标准方程,也能根据圆的标准方程熟练地写出圆的圆心坐标和半径。

(2)掌握圆的一般方程,了解圆的一般方程的结构特征,熟练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之间的互化。

(3)了解参数方程的概念,理解圆的参数方程,能够进行圆的普通方程与参数方程之间的互化,能应用圆的参数方程解决有关的简单问题。

(4)掌握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会求圆的切线。

(5)进一步理解曲线方程的概念、熟悉求曲线方程的方法。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①本节内容教学的重点是圆的标准方程、一般方程、参数方程的推导,根据条件求圆的方程,用圆的方程解决相关问题。

②本节的难点是圆的一般方程的结构特征,以及圆方程的求解和应用。

教法建议

(1)圆是最简单的曲线。这节教材安排在学习了曲线方程概念和求曲线方程之后,学习三大圆锥曲线之前,旨在熟悉曲线和方程的理论,为后继学习做好准备。同时,有关圆的问题,特别是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问题,也是解析几何中的基本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为圆锥曲线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基本的思想方法。因此教学中应加强练习,使学生确实掌握这一单元的知识和方法。

(2)在解决有关圆的问题的过程中多次用到配方法、待定系数法等思想方法,教学中应多总结。

(3)解决有关圆的问题,要经常用到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论、平面几何知识和前边学过的解析几何的基本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多复习、多运用,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和简化运算过程的意识。

(4)有关圆的内容非常丰富,有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建议适当选择一些内容供学生研究。例如由过圆上一点的切线方程引申到切点弦方程就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类似的还有圆系方程等问题。

教学设计示例

圆的一般方程

教学目标:

(1)掌握圆的一般方程及其特点。

(2)能将圆的一般方程转化为圆的标准方程,从而求出圆心和半径。

(3)能用待定系数法,由已知条件求出圆的一般方程。

(4)通过本节课学习,进一步掌握配方法和待定系数法。

教学重点:(1)用配方法,把圆的一般方程转化成标准方程,求出圆心和半径。

(2)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方程。

教学难点:圆的一般方程特点的研究。

教学用具:计算机。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引入】

前边已经学过了圆的标准方程

把它展开得

任何圆的方程都可以通过展开化成形如

的方程

【问题1】

形如①的方程的曲线是否都是圆?

师生共同讨论分析:

如果①表示圆,那么它一定是某个圆的标准方程展开整理得到的我们把它再写成原来的形式不就可以看出来了吗?运用配方法,得

显然②是不是圆方程与是什么样的数密切相关,具体如下:

(1)当时,②表示以为圆心、以为半径的圆;

(2)当时,②表示一个点;

(3)当时,②不表示任何曲线。

总结:任意形如①的方程可能表示一个圆,也可能表示一个点,还有可能什么也不表示。

圆的一般方程的定义:

当时,①表示以为圆心、以为半径的圆,

此时①称作圆的一般方程。

即称形如的方程为圆的一般方程。

【问题2】圆的一般方程的特点,与圆的标准方程的异同。

(1)和的系数相同,都不为0.

(2)没有形如的二次项。

圆的一般方程与一般的二元二次方程

相比较,上述(1)、(2)两个条件仅是③表示圆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或充要条件。

圆的一般方程与圆的标准方程各有千秋:

(1)圆的标准方程带有明显的几何的影子,圆心和半径一目了然。

(2)圆的一般方程表现出明显的代数的形式与结构,更适合方程理论的运用。

【实例分析】

例1:下列方程各表示什么图形。

(1) ;

(2) ;

一、教学内容分析

向量作为工具在数学、物理以及实际生活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小节的重点是结合向量知识证明数学中直线的平行、垂直问题,以及不等式、三角公式的证明、物理学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设计

1、通过利用向量知识解决不等式、三角及物理问题,感悟向量作为一种工具有着广泛的应用,体会从不同角度去看待一些数学问题,使一些数学知识有机联系,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

2、了解构造法在解题中的运用。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平面向量知识在各个领域中应用。

难点:向量的构造。

四、教学流程设计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与回顾

1、提问:下列哪些量是向量?

(1)力(2)功(3)位移(4)力矩

2、上述四个量中,(1)(3)(4)是向量,而(2)不是,那它是什么?

[说明]复习数量积的有关知识。

二、学习新课

例1(书中例5)

向量作为一种工具,不仅在物理学科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在数学学科中也有许多妙用!请看

例2(书中例3)

证法(一)原不等式等价于,由基本不等式知(1)式成立,故原不等式成立。

证法(二)向量法

[说明]本例关键引导学生观察不等式结构特点,构造向量,并发现(等号成立的充要条件是)

例3(书中例4)

[说明]本例的关键在于构造单位圆,利用向量数量积的两个公式得到证明。

二、巩固练习

1、如图,某人在静水中游泳,速度为km/h.

(1)如果他径直游向河对岸,水的流速为4 km/h,他实际沿什么方向前进?速度大小为多少?

答案:沿北偏东方向前进,实际速度大小是8 km/h.

(2)他必须朝哪个方向游才能沿与水流垂直的方向前进?实际前进的速度大小为多少?

答案:朝北偏西方向前进,实际速度大小为km/h.

三、课堂小结

1、向量在物理、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一个数学问题,是数学知识有机联系。

四、作业布置

1、书面作业:课本P73,练习8.4 4

数学高二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掌握分析法证明不等式;

2.理解分析法实质--执果索因;

3.提高证明不等式证法灵活性。

教学重点分析法

教学难点分析法实质的理解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式

教学活动

(一)导入 新课

(教师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待学生回答和思考后点评。

(学生活动)回答和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问题1]我们已经学习了哪几种不等式的证明方法?什么是比较法?什么是综合法?

[问题 2]能否用比较法或综合法证明不等式:

[点评]在证明不等式时,若用比较法或综合法难以下手时,可采用另一种证明方法:分析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复习已学证明不等式的方法。指出用比较法和综合法证明不等式的不足之处,

激发学生学习新的证明不等式知识的积极性,导入 本节课学习内容:用分析法证明不等式。

(二)新课讲授

【尝试探索、建立新知】

(教师活动)教师讲解综合法证明不等式的逻辑关系,然后提出问题供学生研究,并点评。帮助学生建立分析法证明不等式的知识体系。投影分析法证明不等式的概念。

(学生活动)与教师一道分析综合法的逻辑关系,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尝试探索,构建新知。

[讲解]综合法证明不等式的逻辑关系:以已知条件中的不等式或基本不等式作为结论,逐步寻找它成立的必要条件,直到必要条件就是要证明的不等式。

[问题1]我们能不能用同样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把要证明的不等式作为结论,逐步去寻找它成立的充分条件呢?

[问题2]当我们寻找的充分条件已经是成立的不等式时,说明了什么呢?

[问题3]说明要证明的不等式成立的理由是什么呢?

[点评]从要证明的结论入手,逆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到充分条件显然成立为止,从而得出要证明的结论成立。就是分析法的逻辑关系。

[投影]分析法证明不等式的概念。(见课本)

设计意图:对比综合法的逻辑关系,教师层层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研究。建立新的知识;分析法证明不等式。培养学习创新意识。

【例题示范、学会应用】

(教师活动)教师板书或投影例题,引导学生研究问题,构思证题方法,学会用分析法证明不等式,并点评用分析法证明不等式必须注意的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研究问题,与教师一道完成问题的论证。

例1 求证

[分析]此题用比较法和综合法都很难入手,应考虑用分析法。

证明:(见课本)

[点评]证明某些含有根式的不等式时,用综合法比较困难。此例中,我们很难想到从“ ”入手,因此,在不等式的证明中,分析法占有重要的位置,我们常用分析法探索证明途径,然后用综合法的形式写出证明过程,这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重要思维方法,事实上,有些综合法的表述正是建立在分析法思索的基础上,分析法的优越性正体现在此。

例2 已知: ,求证: (用分析法)请思考下列证法有没有错误?若有错误,错在何处?

[投影]证法一:因为 ,所以 、去分母,化为 ,就是 .由已知 成立,所以求证的不等式成立。

证法二:欲证 ,因为

只需证 ,

即证 ,

即证

因为 成立,所以 成立。

(证法二正确,证法一错误。错误的原因是:虽然是从结论出发,但不是逐步逆战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事实上找到明显成立的不等式是结论的必要条件,所以不符合分析法的逻辑原理,犯了逻辑上的错误。)

[点评]①用分析法证明不等式的逻辑关系是:

(结论)(步步寻找不等式成立的充分条件)(结论)

分析法是“执果索因”,它与综合法的证明过程(由因导果)恰恰相反。②用分析法证明时要注意书写格式。分析法论证“若A则B”这个命题的书写格式是:

要证命题B为真,

只需证明 为真,从而有……

这只需证明 为真,从而又有……

……

这只需证明A为真。

而已知A为真,故命题B必为真。

要理解上述格式中蕴含的逻辑关系。

[投影] 例3 证明:通过水管放水,当流速相同时,如果水管截面(指横截面,下同)的周长相等,那么截面是圆的水管比截面是正方形的水管流量大。

[分析]设未知数,列方程,因为当水的流速相同时,水管的流量取决于水管截面面积的大小,设截面的周长为 ,则周长为 的圆的半径为 ,截面积为 ;周长为 的正方形边长为 ,截面积为 ,所以本题只需证明:

证明:(见课本)

设计意图:理解分析法与综合法的内在联系,说明分析法在证明不等式中的重要地位。掌

握分析法证明不等式,特别重视分析法证题格式及格式中蕴含的逻辑关系。灵活掌握分析法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8篇《高中高二数学教案》,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305 53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