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文《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设计优秀7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7篇《语文课文《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设计》,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在山的那边》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

过程与方法目标: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追求理想的心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探究诗中的“海”与“山”蕴涵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对理想的憧憬和痴想。

2、学习作者追求理想时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3、了解“海”与“山”的内在涵义。

教具准备:

配乐朗读磁带;录音机;投影仪;配文插图。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对于我们来说,童年刚刚过去并不陌生,你还能回忆起童年的一些趣事吗?(唤起童年的回忆)你还记得童年时你的那个最大的梦想吗?(同学们争先回答)的确,几乎每一个人的童年都有一些幻想和心愿,可能就是这些幻想和心愿吸引着我们,带我们走进另一个世界,哪怕为之付出代价,也不放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写得就是童年时代追求梦想的事,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的童年梦想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检查预习情况(投影)。

1、给字注音并解释词。

隐秘痴想铁青凝成诱惑喧腾一瞬间

明确:

隐秘:隐蔽不外露。

诱惑:原意是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在本诗中是吸引的意思。

喧腾:喧闹沸腾。

2、《在山的那边》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诵此诗(2遍)。

第一遍:了解本诗的内容。

第二遍:把握作者的感情。

2、朗读此诗(自己练习)。

3、找同学起来朗读。

4、针对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加以点评。

①读准字音。②普通话标准。③自然流畅,不读破句。④有感情的朗读。

5、在教师点拨的基础上,再练习朗读。

6、再找学生起来朗读。

小结:经过教师的教读,学生们的朗诵水平明显提高。(给予鼓励和表扬)课下可以分组进行朗读比赛,巩固朗读能力。

四、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诗中的“我”的童年幻想是什么?

明确:“我”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好奇心的少年。“我”是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不怕困难,并为之锲而不舍的少年。

五、布置作业。

把自己的梦想用诗的形式表达出来,不超过30行。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在山的那边》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词语:

隐秘痴想

二、精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1、“我”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了吗?为什么?

明确:诗中并没明确说出理想实现了没有,只是在诗尾用向大家发出号召的方式提出:经过努力,理想一定会实现的观点。因为这首诗的主旨并不在于实现理想的结果,而至于过程,是要赞美那种为实现理想努力奋斗并锲而不舍的精神。

2、提炼诗的中心思想。

明确:本诗通过写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好奇心的少年,赞扬了追求自己的梦想,为实现理想努力奋斗并锲而不舍的精神,并号召大家学习这种精神,发扬这种精神。

三、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探究讨论:诗中的“海”与“山”蕴涵着什么意思?

明确:海是少年的梦想,理想,信念,向往,山是少年追求理想过程中的一个个困难,一个个小的目标。

2、诗句“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中“铁青着脸”是写山的颜色吗?

明确:不是写山的颜色,是拟人的手法。把山比拟成人,是修辞方法的一种。

作用: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四、体验与反思(四人小组讨论后发言):

1、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遇到很多困难,主要是看你面对困难时怎样对待,怎样克服困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自己的感想。

2、小结(师)。

要想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牢牢记住本课中的“海”。

五、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提示:

1、充分利用想象,想象我翻过一座座大山,经历无数险阻之后,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大海,这时的心情会是什么样子的?

2、讨论之后写下这段话,找几个代表学生在班里交流一下,答案并不唯一,目的在于开拓思路,发挥想象。

六、课堂总结:

这篇课文我们胜利的完成了课前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大家的课堂表现也非常积极,大部分的同学都在主动学习,这是我们这堂课成功的主要原因,我希望今后我们的学习都像今天这样令人满意。

七、布置作业:

学习本文,你又重新树立了怎样的理想?你将怎样为实现理想而奋斗?课后写一篇练笔,要有感而发。

在山的那边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⑴掌握重点字词“痴想、凝成、诱惑、喧腾、瞬间”等。

⑵训练朗读能力,品味诗歌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2、过程和方法:

加强合作学习指导,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哲理。

⑵树立理想,培养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掌握朗读诗歌的主要方法,背诵诗歌。

2、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

对重点语句的理解。

【学习方法】

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四季如春的美丽富饶的江南鱼米之乡,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只有高耸人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会想到什么呢?为什么会这么想?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一课《在山的那边》。(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二、初读文章,感受内容

一读,辨字音。重点字词:痴想、凝成、诱惑、喧腾、瞬间

二读,知大意。给诗歌另拟个小标题,例如:我心中的大海;山里娃的梦……

三读,理内容。从不同角度概括诗歌两部分的主要内容,例如:

第一节写我渴望山那边的海,第二节写我追寻心中的海;

第一节写我童年的向往和困惑,第二节写我长大后的感悟和信念;

……

朗读方法可多样化。自由朗读,齐读,男女分节读等,可视情况灵活运用。力求以形式丰富的朗读,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对诗的内容有初步的理解和整体的印象。

三、细读课文,质疑探究

诗歌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细读、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

让我们一起交流自己的发现,边读边议边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看谁的眼睛最敏锐,能发现美,能发现问题。例如:

“山那边的山啊,为什么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这里的‘种子’是指什么?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怎么会扎下深根?”

“‘山的那边是海啊,用信念凝成的海’,为什么说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

妙词佳句赏析,例如: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诗人将大山拟人化了,表面上是写山的颜色,实际是写自己的心情难过,这样写既形象又生动。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的枯干的心灵”诗人确信远方有海,也就是理想,日日夜夜在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因为要实现理想必须经历失败。“我”对理想非常渴望,有了理想“我”就更坚强了。

四、精读课文,设计脚本

好诗不厌百回读。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正所谓“文贵自得”,“读中有悟”。试模仿例子,从语气、语调、重音、停顿、感情等方面,选择你最喜欢的诗句进行朗读设计,编写朗读脚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把对诗歌的深入理解淋漓尽致地演义出来。

例子:

哦,山那边/是海吗?(“是”字重读,句子呈升调。要读出充满疑惑和向往的语气。)

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是”“信念凝成”应重读,要读出肯定的语气,突出实现理想的必然性和信念的坚定。)

先由学生独立设计,小组内交流、试读,然后在班级展示。

明确:第一节情感变化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第二节情感变化为坚定──渴望──充满信心、乐观。

最后融合全班的设计成果,声情并茂地朗读全诗。

五、体验与反思

经过这样反复的朗读,你们明白了诗中的“山”和“海”象征什么吗?

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六、布置作业

1、请你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2、背诵全诗。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篇三

在山的那边

教学目标 :了解诗歌常识

教学重点:学习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象征手法

教具:ppt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从教师小时候的憧憬说起,说说对“山的那边”“路的尽头”的向往。

点名学生说说自己小时候的遐想。

二、理解诗歌

1、朗读

(1)自由朗读

(2)点名朗读

学生相互评析,说说优点和缺点,教师指出朗读需注意的地方:吐字清晰、流利;有节奏、轻重;有感情。

(3)教师范读第一节,同学边听边划分句子节奏。

(4)同学划出第二节节奏(根据语意和语感)。

(5)集体朗读

教师指出优缺点。

2、理解内容

(提问)说说每节大意。

(明确)第一节:我发现山那边并不是海。

第二节:我追寻海,并相信一定会看到海。

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明确:诗歌一般都有深层意蕴。这些意蕴是通过意象表现出来本诗的意象是“山”和“海”。

分组讨论 :“山”和“海”的意蕴。

(明确)“山”指困难;“海”指理想。

(提问)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人从小就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了理想而不断奋斗,克服重重困难,最终理想一定会实现。

四、扩展 理解冰心《繁星》的意蕴

五、品味诗歌语言

教师明确 :诗歌语言要求凝炼,形象生动,根据这个要求完成练习二

试着在文中找出类似的词语、句子,说说好在哪里。

六、练笔

以“童年梦想”为话题,写一首诗。

教学反思:

本课着重朗读,层层深入理解诗歌,很好地训练了学生读诗写诗的能力。

语文课文《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 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3. 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过程与方法:

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教学重点

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教学难点

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准备

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在山的那边》诗歌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

讲授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这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着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想。那么,作为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我们的同学们你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你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歌,从中寻求答案。

作者简介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等。

诗歌文体介绍:诗歌,文学的一类,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富于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具有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可以歌咏、朗诵。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课后的读一读,辨字音形,解词语:

凝成(níng):由气体变成液体或由液体变成固体。凝,凝结或注意力集中,本词中作前者解。

诱惑(huò):文中作吸引、招引。另一义为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

一瞬间(shùn):一眨眼之间。瞬,眼珠儿一动。例:瞬息万变,转瞬即逝等。

隐秘(mì):隐蔽,不外露。另一义做名词解,秘密的事,例:刺探隐秘。

喧腾(xuān):形容声音杂乱,象开了锅似的。喧,声音大。

痴想(chī):发呆地想。痴,极度迷恋某物。

三、整体感知(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重点语句含义)

1.老师范读课文

2.全班齐读课文。

3.教师讲授朗读知识:重音(重读、轻读)、语速、停顿。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5.学生讨论探究

A.山的那边到底是什么?"山"和"海"的只有表面意思吗?他们深层的意思是什么?

B.全诗为什么分为二节,各表达什么意思?从内容、时间、象征意义上说!

C.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品读赏析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痴想”的原意是什么?在这里有什么含义?

讨论并归纳;“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

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追求新的世界。

2.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讨论并归纳:因为“我”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而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是“隐秘”的。

3. 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讨论并归纳:“铁青”不仅写出远山的颜色,也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我”爬上山顶,本以为能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好像山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脸色铁青。运用的是拟人手法。

4.“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讨论并归纳:“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5.“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讨论并归纳:“种子”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这是妈妈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指实在的东西,所以说是飘来的。

6.为什么说一座座山顶会“诱惑”着我?

讨论并归纳: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

7.“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

讨论并归纳: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8.“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讨论并归纳:因为“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惊喜使人兴奋。

五.主旨反思

诗人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那同学们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也一定有很多座高山等你去征服,那么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谈谈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教师小结:

在我们的一生中只有不断的探索,才会精彩,才有意义!对大家来说还会有很多的困难等着你,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

六、作业布置

1、抄写课后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2、背诵这首诗。

板书设计

板书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比喻

海---------------理想境界

山---------------重重艰难险阻

爬山-------------艰苦奋斗

教学反思

对初一新生来讲,任务重,容量大,虽然是自读课文但还是应该分成二课时更合适些。在品读赏析这一部分,对基础好的班级可以由学生来提问,在一般班级可以通过课后练习结合老师提问质疑,然后一起探讨归纳总结出来。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篇五

山那边的海——关于《在山的那边》(王家新)

《在山的那边》是我在二十多年前写下的一首诗,那时我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因此,对我来说,重读这首诗,犹如翻开封存多年的老相册,重又看到了那个不无稚气、却让人感叹和怀念的早年的我。

显然,《在山的那边》起源于童年经验。我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父母为中小学老师,从小随着父母的工作调动,在五六个地方生活过,但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世界对于幼年的我来说,就是放学后一片寂静的校园、山川中那道清澈的河流以及环抱着这一切的无言的群山。

而我偏偏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的少年。诗的开头两句,正是我“小时候”的真实写照。我想几乎在每一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有一些“隐秘的想望”,而诗中的这种对“山那边”的遥望和幻想,构成了我小时候特有的秘密——在今天看来,它还隐秘地影响到我的一生。

但是,仅仅如此,还不足以构成一首诗。于是,“海”在我的生活中并最终在这首诗中出现了。“海”的出现,恰好与“山”形成了对应,显现出一种诗的结构。这里的“山”与“海”,可以从隐喻的意义上来读解:山,一个实际生活的世界,封闭、灰暗、压抑;海,一个想像性的世界,开阔、光亮、自由。海,是山川陆地的结束,另一个世界的开始。海,从古到今,都是对人的自由天性、对人的想像力的召唤。而这些含义,在我年幼时都不可能意识到。我只是凭借着我那耽于幻想的天性在遥望山的那边,在想像海的那一片蓝色。

然而,正如人们所知,这种对另一个世界的幻想,在现实生活中是最易受到挫折的。可以说,任何“不务实际”的幻想,在“铁青着脸”的现实面前,都有它破灭的一天。我在自己的青少年时期一再经历过这样的让人的内心深受刺痛的时刻。然而,不可思议的是,幻想受挫,但那种理想主义的精神却在生命中扎下了根来——它因在现实环境中受挫变得更为内在、也更为倔强了!诗的第二节所主要揭示的,就是这种对“海”的信念。也许是由于不屈的天性,也许是我在上初中时读到的一句格言“只要沿着江河走,就一定能发现大海”,给了我这种信念。而这时的“海”——这个童年时的梦也被提升到整个人生的层面来重新理解,它已和第一节中的海有所不同,它已具有某种人生理想的象征色彩了。“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又一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也许任何理想都是一个诱惑的圈套,任何理想都可望而不可即,然而正是在这艰难曲折的求索过程中,人生被提升和充实,人生被赋予了希望和意义,“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命运就这样造就了我们这样一代。我们这一代,生于五六十年代,从小受的是理想主义教育,经历过“文革”和上山下乡,在“文革”结束后又来到大学校园,有人称我们为理想主义的一代,又有人称我们为幻灭的一代。理想主义培养了我们的幻想和精神气质,但我们也是为“理想”的虚妄付出过最惨重的代价的一代。在我的同代人中,有许多人历尽磨难而依然保持着理想主义的精神,但也有许多人到后来心如死灰,变得非常迷惘。正是基于对同代人的这种了解,我在这首诗的后来这样写道:“人们啊,请相信——”,这是对我的同代人讲话,但同时也是对我自身的激励:相信人生存在着一种更高的境界,相信在翻过无数座山后终会攀上这样一个峰顶,相信在历尽磨难后那“最终的海”终会照亮我们的眼睛和生命……

今天重读这首诗,我当然感到了它在艺术上的稚气,因为诗歌指给我们的道路,其漫长和艰辛,都远远超出了我在年轻时的想像。在实际生活中,虽然我已无数次地见过我在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我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即。那么,对于现在的我,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依然是“信念”。如果我不能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重新达到这种肯定,那就很难设想我在以后的生活中还会坚持下去。重读《在山的那边》,并遥望童年的方向,我再次感到了这一点。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二)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读中把握内容,感悟哲理,品味意蕴,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诗歌的总体形象,感悟诗歌的思想内容。

2、理解“山”和“海”的深层含义。

【学习方法】:诵读法、引导法、探究法

【教学用具】:投影仪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由提问法引入本课)同学们,你们爬过山吗?当你历尽艰难登上山顶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为什么呢?我们假设一下,如果当你怀着喜悦的心情登山山顶以为会看到满目风光时,展现在你眼前的又是另一座更加巍峨更加险峻的高山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你是会继续攀登高峰,还是打道回府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王家新的诗歌《在山的那边》,看看这位多才的诗人是如何抉择的。

2、走进作者

王家新,1957年出生于湖北均县。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出版的诗集有《纪念》、《游动悬崖》等。《在山的那边》是王家新在1979年写的一首诗,当时他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学生。《在山的那边》起源于作者的童年经验,与他童年的挫折经验以及在这种挫折中日见深沉的感悟和信念有关。

3、探究学诗的方法。

(1)了解诗歌的一般常识。

诗歌,是与散文、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饱含作者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含蓄,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具有音乐美,一般分行排列。

(2)方法探究

学习诗歌,重在诵读和品味。

一要读准字音;二要读出节奏;三要读出情感;四要读懂内容。

4、诵读诗歌,进行多遍诵读

(1)给加点的字注音。

(2)解释词语。

(3)结合已学会的字音和词语,自由放声朗读课文,熟悉文本,然后齐读。

5、教师范读,在听老师读的过程中,同学们边听边思考一下,这两节的诗歌在读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情感变化?(每次情感变化,都请一个同学起来范读,然后全班齐读)

明确:第一节:疑惑、向往---半信半疑---充满希望---失望---困惑

第二节:坚决、肯定---兴奋、惊喜

6、根究探究出的情感齐读全文。

7、提问:山的那边,究竟有什么呢?

明确:小时候:妈妈说是海,我看到的是山

长大后:用信念凝成的海。

8、小时候的“山”和“海”与长大后的“山”和“海”意义一样吗?

明确:小时候的“山”和“海”是现实的山和海,长大后的山代表着困难和挫折,海代表理想,而爬山则代表了克服困难和挫折的过程,这里用了象征的手法。

9、小结:

诗中的“山”象征着困难,“海”象征着理想,而不断爬山意味着不懈的奋斗与努力,要实现理想就要坚持不懈地去奋斗。

10、拓展延伸:在你的生活中,一定会有无数座山峰等着你征服或已经被你征服,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歌给你的启示。

11、最后,请同学们合上书本,让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朗读视频,用心聆听朗读者的倾情演绎。

12、在听完李璇璇同学的朗诵之后,你们一定也心情澎湃,那么让我们用最饱满的热情最后再朗读一遍这篇文章,为这节课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训练,使学生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初步感知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了解山与海的意象。

教学

重点

难点

1、诗歌朗读的停顿、节奏、情感。

2、山与海的象征意义的初步探究。

教学

准备

Powerpoint课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

同学们,我前几天翻阅过你们的军训日记,走入中学校门的你们,憧憬着美好的学习生活,意气风发,踌躇满志。老师非常理解和欣赏你们,因为每个人都有梦,尤其是小时候,对未来总是有着各种各样的向往和设计。今天,我们要学习诗人王家新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表达的也是诗人同样的情怀。 (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二、了解诗歌,了解作者情况,解决字词。

1、简要了解诗歌及朗读要求。

提问:同学们,你们了解的诗是什么样子的?

诗歌是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诗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诗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帮助自己成长。

2、关于王家新 (幻灯片)

王家新:湖北人,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1985年任《诗刊》编辑。诗集有《纪念》(1985)《游动悬崖》(1997)

3、熟悉诗歌,解决字词。

a、请学生打开课本,自己试读两遍。第一遍解决字词问题,第二遍尝试有感情的朗读,理解诗歌的内容。

b、教师出示课件并请同学朗读生字词

痴想chī 隐秘yǐn 铁青tiě

凝成níng 诱惑yòu 喧腾xuān

漫湿màn 一瞬shǜn间

隐秘:隐蔽,不外露。

一瞬间:一眨眼之间。

诱惑:吸引,招引。

痴想:发呆地想。

喧腾:喧闹沸腾。

c、山那边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找寻答案。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一遍。

教师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师可以以几个诗句为例,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划出节奏及意义重音即可。 )

三、整体感知,初步了解山海的象征意义。

问题:

*山的那边是什么?请在原文中找出所有的回答。

*你认为诗中的山和海仅指的是大自然的山和海吗?它们还蕴涵着什么意味?

*你怎样理解在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的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诗句?

四、再读诗歌,领会诗人艰难的探索、永恒的追求。

五、自学讨论。

(问题:在大家朗读的过程中,哪些地方给你的感触最深呢?哪些句子、哪些词你觉得写得最好?为什么?请大家思考,并和同学们交流自己的看法。)

六、作业 。

1、字词练习

2、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写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回顾自己对诗歌的学习,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作简要记录。

读课文。或与同学合作解决字词。尝试理解诗歌感情。

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学生先根据自己理解说出词的意思,然后再归结词的准确意思。

学生听读时,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

学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课文。

思考,集体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积极理解诗的内涵。

(海是理想境界,山是重重艰难险阻,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唯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学生独立朗读,揣摩诗歌的情感。

个别学生做示范朗读。

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思考诗句的内涵,体会用词的精妙之处,并和小组同学交流。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让学生能把自己和课文联系起来,便于学生投入诗歌的意境。

调动学生的学习体验,对诗歌的学习有准备。

要培养学生做笔记的好习惯。

不要以自己的范读取左右学生的感情,让学生有自己理解的空间。

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朗读方法,掌握朗读节奏与重音,可以帮学生理解诗句意义。

调动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诗歌,更容易掌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为下节课深入的学习做准备。

继续加强诗歌与学生实际的情感链接。

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困难 艰苦奋斗 理想境界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7篇《语文课文《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设计》,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305 53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