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跃进大别山》【最新5篇】

发布时间:

《千里跃进大别山》 篇一

教学目的要求:

1.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刘邓大军不怕牺牲,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和昂扬斗志。

2. 进行在了解句与句的联系的基础上,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3.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会用“布置”“叮嘱”造句。

4. 对作者运用恰当的比喻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加生动,具体的写作方法的(www.chayi5.com)所感悟。

5.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时代背景和“狭路相乔勇者胜”中“狭路相逢”的意思。

2.进行在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18旅到达汝河时,战斗形势十分险恶紧急。

一、谈话激趣,导入  新课

1.课件演示:刘邓首长的照片

师:谁认识照片上这两位身着军装的人是谁?

(生: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

2. 简介历史背景

师:在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率领的“刘邓大军”是一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军队,他们所到之处无不打得敌人落花流水,四散奔逃。今天,我们学习的第24课就描述了其中一次重要的战斗—千里跃进大别山。(板书课题)

课件演示:地形图

“大别山”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地区,在国民党反动派的首府南京和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北临淮河,南靠长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敌人的心脏。1946后,当另人民还在欢天喜地庆祝抗日战争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派却再次大举进攻解放区。面对敌人的进攻,党中央率领解放区人民积极防御,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仅一年的时间就歼敌一百一十余万。1947年,党中央决定,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率领刘邓大军于1947年8月7日从解放区出发,行军千里长驱直入,经历二十天在8月27日胜利进入大别山,从而揭开了我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序幕。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只是节选了其中的一次战斗。

3. 释题

师:结合刚才老师的介绍,谁能说一说课题中的“千里”“跃进”是什么意思?

(指导:“千里”是指刘邓大军的行军路线。“跃进”是指一种长驱直入,直攻敌人心脏的进攻方式。)

4. 示标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到那场激烈的战斗中,体会解放军战士为了战斗的胜利不怕牺牲,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并在学习中继续进行在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基础上,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质疑问难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要求:①轻声自由朗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②一边读一边用在文中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③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千里跃进大别山中的哪一次战斗?

(生读文)

2 检查自读情况

①指名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

划(huá huà)

②齐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千里跃进大别山中的哪一次战斗?

(生:抢渡汝河一仗)

(师:汝河一仗是千里跃进大别山中最激烈的一场战斗。)

3.质疑问难

(师生共同解决)

查字典理解:

“布置”:①放,摆,安排。②设立,设备。③购买。

“叮嘱”:①再三嘱咐。②蚊子叮咬。③追问。

“不约而同”:①约定。

三、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

(一)第1—2自然段

1. 轻声自由读课文第1—2自然段

思考:你了解了哪些战斗的有关情况?

(生:时间——1947年8月23日,起因—刘邓大军奉命向大别山挺进,地点—先头部队行军十几天到达汝河北岸。)

2. 齐读课文

想一想:文中哪个词语的意思和课题中“跃进”的意思一样?“千里”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挺进;十几天行军。)

(二)找出文章中心句

1. 师:这一仗我军取得胜利了吗?你从哪里知道的?

2. 指名朗读第9自然段

师:在整个战斗中,对我军能突破汝河防线,胜利挺进大别山有一句话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3—9自然段找出这句话并用”

“把它勾画出来。

(生:狭路相逢勇者胜)

3. 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并质疑问难

(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两个对手在很窄的路上相遇无地可让,此时谁勇敢谁就能取得胜利。

提问:①刘邓首长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这句话的?

②在文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过:“狭路相逢勇者胜”中“狭路”在文中指的是什么?我们接着学习课文。

(三)第3自然段

1. 指名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思考:“狭路”表现在哪里?

(生:前和强敌,后有追兵,情况十分紧急。)

2. 自读课文

思考:你从哪里看出情况的紧急?用”“标出相关的词句。

3. 根据学生的回答,演示课件并进行小结

国民党反动派集中兵力跟在后面紧紧追赶,这在汝河南岸布置了一条几十里长的防线。当18旅到达汝河北岸和时候,敌人早已把渡口的船只统统拖走,砸毁了。河水有一丈多深,人马趟不过去。

(师:前有强敌,后有追兵。)

4. 指导朗读(抓住重点词语朗读)

5. 师:正是在这种紧急的情况下,刘伯承司令员作出了战斗指示(生:狭路相逢勇埏胜)刚才,大家所学习的有关战斗的情况可以用这句话中的哪几个字来概括?(生:狭路相逢)

四、总结课文

1. 总结课文

2. 师:刘邓大军是怎样战胜敌人的呢?我们下节课来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 学习课文第4—9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刘邓大军为了战斗的胜利,不怕牺牲,顽强战斗的革命精神。

2.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话。

3. 体会作者运用比喻把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加生动的写作方法。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一、复习旧知,导入  新课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4课《千里跃进大别山》,在学习新课以前,谁能结合屏幕演示和老师的板书说一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了解了哪些有关战斗的情况?

(生答)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可以用“狭路相逢勇者胜”中的哪几个字来概括?大家一起说

(生:狭路相逢)

2、师:现在就请同学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相信通过你们的朗读一定能把当时那种情况的紧急表现出来。

(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设情境,激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一)字面理解“勇者胜”

师: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刘伯承司令员作出指示

(生齐读:狭路相逢勇者胜)

“胜”是什么意思?“勇者”是什么意思?

(生:胜利,勇敢的人)

(二)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勇者”

1. 师:在文中“勇者”指的是谁呢?

2. 指名朗读课文(接读课文4—9自然段)

思考:在文中“勇者”指的是谁呢?

(生:刘邓大军—刘邓首长和战士)

(二)课件演示:挺进中原片

师:在抢渡汝河的战斗中刘邓大军是怎样勇的,大家想看吗?

(三)示标

师:多么英勇的刘邓大军啊!课文中是怎样表现刘邓大军的勇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课文的第4—9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刘邓大军作战的英勇顽强;同时,对作者运用恰当的比喻把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加生动,具体的写作方法有所感悟。

三、品读课文第4—9自然段

1. 自读课文4—8自然段

思考: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刘邓大军的勇?用勾画出相关的句子。

2. 讨论交流

1) 表现刘邓首长的勇

第六自然段

(根据生答,课件演示相关的句子)

①“我们要采取进攻的手段,从这里打开一条通路。”

②“不管敌人有多少飞机大炮,我们一定要迅速前进,一定要实现跃进大别山的战略计划。”

③“要记住,现在是狭路相逢勇者胜,要勇,要猛。”

A.小组读三句话

讨论:你从这三句中体会到什么?

(生:刘邓首长决胜的信心。)

B.自读三句话

思考:应该怎样读?

C.指导朗读(抓住重点词语)

D. 齐读三句话

过:一场战斗的胜利,除了要有首长正确的指示,更离不开战士们的英勇作战。那人民解放军战士的勇又表现在哪里呢?

2) 表现战士的勇

第7自然段

(根据生答,课件演示相关的句子)

每条步枪都插好刺刀,每颗手榴弹都揭开后盖,遇见敌人就打,绝不留下一个据点,绝不留下一个顽抗的敌人。

A.师:这句话描写的是什么?

(生:战士们做好了战斗的准备。)

B.同桌读

思考:应该怎样读?为什么?

C.指导朗读

第8自然段

(根据生答,课件演示相关句子)

漆黑的夜空被战火照亮了。冒着敌人冲天的炮火,我军在汝河上搭起了一座浮桥。先头部队的战士如猛虎出山,杀向敌人。他们攻占了一个村庄,又扑向另一个村庄;拿下了一个据点,又进攻另一个据点。一夜之间,18旅就攻下了十几个村庄,打开了一条六七里宽的通路。主力部队从打开的通路冲了上去,大军像决堤的洪水,向西南方向奔流。

A.指名朗读

师:在这段话中哪两个句子最能表现出战士们的英勇?

A) 生读句子

B) (根据生答,课件演示相关句子)

①先头部队的战士如猛虎出山,杀向敌人。

②主力部队从打开的通路冲了上去,大军像决堤的洪水向西南方向奔流。

C) 读句子比较

①先头部队的战士杀向敌人。

②主力部队从打开的通路冲了上去,大军向西南方向奔流。

思考:哪句好?为什么?

D) 写作方法指导

师:作者正是运用了恰当的比喻使句子的意思更加生动具体,在今后的写作中我们应该多练习运用这种写作方法。

E) 指导朗读句子

B 设置情境(配乐朗读课文)

师:有了刘邓首长的英明决策,战士们做好了一切准备,8月23日晚,战斗打响了(课件演示战斗情景读文)

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生答)

C 自读句子

师:把你们听到的,看到的用你们的声音表现出来。

体会:怎么读才好。

D 指名读,指导朗读

E 齐读第8自然段(配音)

过:正是有了刘邓首长的正确指示和战士们的英勇作战,我军终于取得了(胜利),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9自然段,把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遍中华大地。

3. 第9自然段

1) 齐读课文第9自然段

2) 课件演示句子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像一把钢刀插进了敌人的心脏。

A.读句子体会: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

(生: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意义重大。)

B.指导朗读(采用轮读的方法)

四、总结美读课文,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1. 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意思

2. 师:“狭路相逢勇者胜”,我军胜利了,实现了跃进大别山的战略计划,为后来解放全中国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奠定了基础。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让那些为了战斗的胜利不怕牺牲,英勇作战的革命先辈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里。

(生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师:抢渡汝河一仗只是跃进大别山中的一次战斗,在跃进大别山的过程中,还有许多激烈的战斗和可歌可泣的故事。今天回家就请同学们收集有关的资料,我们下一节课交流。

《千里跃进大别山》 篇二

教学要求:

1、了解刘伯承、邓小平在危急关头是怎样指挥千军万马的,学习刘邓大军英勇顽强、奋勇杀敌的革命精神。

2、继续学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15个生字,理解重点词句,会用“遵照”“分析”造句。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刘邓大军英勇顽强、奋勇杀敌的精神。

学习归纳段意。

教具准备:多媒体片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解释课题。

板书课题。

大别山在哪里?“跃进”是指极快地前进。

二、预习课文。

1、提出预习要求: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句,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预习情况。

三、默读课文,想想全文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都讲了什么,根据事情发展可以划分为几个段。

四、学习一、二段。

1、指名读。

2、“挺进”是什么意思?换用“行军”行不行,为什么?

3、刘邓大军到达汝河北岸后遇到了怎样紧急的情况?你是通过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4、请同学们设身处地的想象当时的紧急情况。

五、学习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思考:在这紧急时候,谁来了,做出来什么指示?

2、指名读第四自然段,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3、指名读第五自然段,“情况确实很严重”是怎样得出来的?“不约而同”是什么意思?大家为什么不约而同地望着首长?

4、指名读第六自然段。刘邓首长做出了什么指示?“狭路相逢勇者胜”是什么意思?

5、第三段主要讲了什么?用合并自然段主要意思的方法归纳段落大意。

六、学习第四段。

1、默读课文第四段,思考讨论:

(1)第七自然段有三句话,前二句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后一句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2)我军在什么情况下,怎样渡河的,哪些词语体现出来。

(3)战士们是怎样杀敌的,哪些词句体现出来。

(4)我军取得了哪些战果。

2、思考第四段所讲的内容,练习归纳段意。

3、反复朗读第四段。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五段。

1、齐读,思考回答。

(1)“狭路相逢勇者胜”在课文中出现几次,每次有什么不同?

(2)“钢刀”指什么?“敌人的心脏”比作哪里?全句是什么意思?

(3)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

2、小结: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牵制了大量敌军,是战略反攻。

二、复习本课生字词。

1、识记生字的字形。

2、指名读课后词语并抄写两遍。

3、用“遵照”“分析”造句。

三、复习本课的比喻句。

1、按课文内容填空,学生写在书上。

2、默读句子,想想所填词语的好处。

3、集体讨论交流,教师订正。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

23千里跃进大别山

追兵

狭路相逢 勇者胜

汝河 浮桥 水深没船

强敌

《千里跃进大别山》 篇三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刘邓大军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和昂扬斗志。

2.通过重点段的教学,进行句与句的联系和弄懂自然段意思的训练。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用“布置”、“叮嘱”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教学重点

着重理解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抢渡汝河时遇到的紧急情况和先头部队怎样杀出一条血路;进行给自然段分层的训练。

教学难点 

读懂重点段(第3、6、8自然段)中的每句话、注意句与句的联系,弄懂自然段的意思。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知道背景,了解意义

(一)在解放战争中,有许多气壮山河的战斗故事。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就是其中的一个。1947年6月,党中央决定,为推翻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为夺取全国胜利创造条件。揭开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序幕的,就是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和跃进大别山。

(二)看图,认识哪位是刘伯承,哪位是邓小平。

二、讲解题目,导入  新课

(一)齐读课题,指点大别山的地理位置。

大别山位于鄂(湖北)、豫(河南)、皖(安徽)三省交界地区,在国民党首都南京和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是战略上十分敏感的部位。

(二)理解“千里”“跃进”在课题中的意思。

“千里”不是指正好一千里。

“跃进”是一种特殊的进攻方式,不是一个城一个城地向前推进,而是长驱直入。一举插进敌人心脏,课文中讲了跃进大别山途中的一个战斗故事。

(三)简介课文主要内容,本篇课文写的是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途中最紧张、最激烈的战斗之一。主要讲刘伯承、邓小平在危急关头是怎样指挥千军万马杀出一条血路的。

三、初读课文,标自然段

(一)读难字音:遵、析、提。

(二)理解词语:

跃进 遵照 分析 叮嘱 不约而同

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

四、再读课文,说说意思

先讲(1~3)先头部队遇到紧急情况。

接着讲(4~6)刘邓指挥,布置强渡。

然后讲(7~8)部队遵指,杀出血路。

最后讲(9)刘邓大军胜利跃进大别山。

朗读课文,根据课后问题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预习,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讲读课文,抓重点段

(一)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遇到了怎样紧急的情况?

指名读第3自然段。

这段共有几句话?每句是什么意思?

指名4人读,读后说句意。

第一句:讲敌人后追前堵。

(当时后有追兵三个师,距离只有五六十里地,一天工夫就可能追上,如果不能迅速渡河,后果不堪设想。)

第二句:讲没有船。

(船全被敌人拖走、砸毁了。)

第三句:讲水很深。

(一丈多深,无法过河。)

将上述三句话联系起来看,形势真是千钧一发,险恶万分。(让学生说说困难,体会形势险恶。)

第四句:总起来说情况十分紧急。

(二)刘邓大军是怎样杀出一条血路,跃进大别山的?

1.刘邓首长来到先头部队做了什么指示?

指名读第6自然段。

这段共有几句话?每句是什么意思?

第一句:这里指什么?

(用手指在地图上——划的地方。)

第二句:用了几个“一定”,为什么?

(强调必须完成任务。)

第三句:“狭路相逢勇者胜”是什么意思?

(“狭路相逢”是指在很狭的路上相遇,无地可让。比喻仇人相遇,难以相容。“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意思是在形势十分险恶的情况下与敌人交战,双方都有困难,谁勇敢谁就能取得胜利。)指导读好这句话,勉励战士,鼓舞斗志。

2.刘邓首长的指示在部队中起了什么作用?

(激发英雄气概,决心杀出血路,作好拼搏准备。)

3.怎样杀出一条血路,跃进大别山的?

仔细认真读第8自然段。

说说这段可以分成几层?

每层的意思是什么?

这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讲在十分危险的情况下,我军搭浮桥。

第二层:讲先头部队顽强拼搏,打开通道。

第三层:讲主力部队冲上去,向大别山挺进。

体会第四句话,又……又……,说明什么?

(说明先头部队不停顿地打过去,所向无敌。)

出示投影片“打比方的句子”,具体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写。(先读、再写、订正。)

(1)先头部队的战士__,杀向敌人。

(2)大军__,向西南方向奔流。

(3)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__插进了敌人的心脏。

(这里写出了战士们个个勇猛无比。千军万马,浩浩荡荡,势不可当,给敌人致命打击。)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段的主要意思,通过这些内容,说明刘邓大军有什么精神?

(4)讨论这次战斗胜利的意义?

分析理解“钢刀”、“心脏”的意思。

(说明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给了敌人致命的打击,牵制和调动了大量敌军。)

二、总结全文,朗读课文

(一)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二)照板书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自己学习生字新词

(一)重点指导“遵”、“嘱”两个字。遵:半包围结构,数一数有几笔。注意第八笔不要丢一。遵照是什么意思?嘱:什么结构?右边如何记?“尸”的下边加禹。叮嘱是什么意思?

(二)读生字卡片。

①读准字音

②记住形义

③组成词语

(三)分类学习,进行比较。

耳( ) 斤( ) 度( )

取( ) 析( ) 渡( )

居( ) 直( ) 尊( )

据( ) 置( ) 遵( )

属( ) 丁( ) 天( )

嘱( ) 叮( ) 跃( )

部( ) 焦( ) 喝( )

陪( ) 集( ) 揭( )

施( ) 女( ) 血( )

拖( ) 委( ) 杀( )

(四)读词语。

跃进 遵照 集中 布置

渡口 拖走 政委 陪同

分析 采取 叮嘱 杀出

揭开 据点

(五)抄字头。

三、指导造句

(一)理解词语的意思。

(二)读书中带有词语的句子。

(三)用词造句。

布置:安排。

布置——联欢会快开始了,同学们忙着布置会场。

叮嘱:再三嘱咐。

叮嘱——放学了,老师叮嘱我们过马路时要注意交通安全。

四、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刘淑兰)

《千里跃进大别山》 篇四

《千里跃进大别山》写的是刘邓大军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在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过程中强渡汝河的战斗,表现了刘邓首长的英明果断和解放军战士勇猛顽强的精神。教学本课,可以紧扣课题中的“跃进”,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

一、整体把握,感知“跃进”过程

1.板书课题后,以“跃进”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根据预习讨论:①“跃进”是什么意思?“大别山”在何处?③谁“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师相机介绍时代背景,使学生知道刘邓大军是奉党中央的命令跃进大别山的。

2.围绕“跃进”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自读课文思考:①从文中找出“跃进”的近义词;③刘邓大军在“跃进”大别山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紧急情况?③面对这一紧急情况,刘邓首长是怎么做的?战士们是怎么“跃进”的?④“跃进”的结果怎样?然后组织讨论,让学生将与问题相对应的段落找出来读一读,并理解有关生字新词。

3.扣住“跃进”,出示提纲,让学生按照提纲分段:第一段(1节)党中央命令“跃进”;第二段(2-3节)“跃进”途中遇阻;第三段(4-6节)首长指示“跃进”方法;第四段(7-8节)战士奋勇“跃进”;第五段(9节)“跃进”取得胜利。

二、层层剖析,理解“跃进”内涵

1.先让学生默读第2、3节课文,思考:刘邓大军的先头部队在什么地方遇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说是“紧急情况”?再组织讨论,重点理解第3节,弄清这一节的四句话:第一句讲敌人在后面追,在前面堵;第二句讲敌人把渡河的船破坏了;第三句讲河水很深;第四句总的概括情况十分紧急。四句话之间的关系是先分述再总括。

2.指读4-6节课文,思考:①面对紧急情况,首长们是怎么办的?②刘司令员做了什么指示?接着组织讨论。讨论思考①时,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4、5两节,使他们明白刘邓首长进行了实地察看,认真分析了形势,从而体会首长的英明果断。讨论思考②时,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第6节,使学生知道刘司令员下达指示的三个要点:第一是强调要靠进攻打开通路;第二是强调必须迅速前进,必须完成党中央交给的任务;第三是勉励战士们要勇、要猛。在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照插图复述课文4-6节。

3.让学生带着“刘邓大军是怎样杀出一条血路跃进大别山的”这一问题读课文7、8节。从两个方面去思考:一是战斗前的情况,二是战斗时的场面。然后通过讨论,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理解第7节时,要让学生体会战士们遵照首长的指示,做了充分的准备,所以决心大,信心足。理解第8节时,先要让学生弄清共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什么,再让大家想想哪几句意思相近可以合并,然后给这一段分层。可分为三层:1-2句为第一层,写搭浮桥,为强渡汝河作准备;3-5句为第二层,写先头部队打开通路;第6句为第三层,讲部队渡过了汝河。在此基础上,还要扣住“搭起”、“杀向”、“攻占”、“扑向”、“拿下”、“进攻”、“打开”、“冲”等词,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战斗场面,体会战士们勇猛无比的气势。

4.默读1-9节,想想:①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有什么重大意义?②开头与结尾有什么联系?读后组织讨论,让学生明白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完成了党中央交给的任务,在敌人的心脏插上了一把钢刀。课文的开头与结尾相呼应。

三、品赏佳句,体会“跃进”精神

1.朗读全文,讨论:刘邓大军能够实现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计划,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句话可以集中概括?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让学生找出“狭路相逢勇者胜”这一句,并紧扣这一句,分析它三次出现的不同背景,理解它的含义:第一处是刘伯承首长的叮嘱,是首长对战士们的勉励;第二处是说明这句话已深入到了战士们的心田,变成了大家的决心和行动;第三处是说明刘邓大军个个都是“勇者”,同时刘邓大军的胜利又再次证明了这句话是非常正确的。

2.“狭路相逢勇者胜”,刘邓大军就是勇者,所以取得了胜利。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最能反映战士们是勇者的语句。接着,指名读出这些语句,并说说理由。然后指导学生完成下列填空,比较这几个句子有什么相同之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从而体会出比喻句的作用。

①先头部队的战士_________,杀向敌人。

②_________大军,向西南方向奔流。

③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_________插进了敌人的心脏。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指导完成造句练习,先让学生找出“叮嘱”“布置”所在的句子读一读,再体会词语的含义和用法,拓展学生的思路,然后造句。

《冀中的地道战》作业 设计一例

作业 是课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单调乏味的抄写、默写、词句练习、单一重复的作业 容易导致学生厌学,降低训练的效果,因此,课外作业 的设计一定要讲究技巧,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业 ,融知识的学习、方法的引导和技能的训练为一体,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便更好地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教《冀中的地道战》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项作业 :根据课文中介绍的地道的式样,以任丘地道为例,结合课文中介绍大洞、小洞、气孔的特点,以及供民兵自己用的“警戒洞”和对付敌人的“陷坑”“迷惑洞”和“孑口”,展开自己丰富的联想,再动笔把冀中地道绘成一幅图,结果得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种作业 设计,大大提高了学生作业 的积极性、创造性,真正把思维活动贯串于语文训练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联想能力和创造能力。学生动笔绘图的过程也是他们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他们在作业 时感受到了冀中平原上的人民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因而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是一个惊人的奇迹。

《千里跃进大别山》 篇五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刘邓大军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和昴扬斗志。

2.着重理解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抢渡汝河时遇到的紧急情况和先头部队是怎样杀出一条血路的。

3.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背景

1.导入  新课,揭示课题。

“大别山”:湖北、湖南、安徽三省交界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跃进”:比喻极快地前进。

2.简介背景:1947年6月,经过一年的解放战争,国民党军队已大大减少,人民解放军开始了战略进攻,刘邓大军奉命挺进大别山地区。

(出示简图介绍)

从1947年8月7日开始,经过几天的急行军,刘邓大军到达汝河北岸。部队前有敌军堵截,后有追兵,刘邓大军必须很快地渡过汝河。于是,激烈的战斗开始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哪些地方读不懂?提出来。

三、检查自学

1.本文讲十八旅在刘邓首长指挥下强渡汝河向南挺进的事。

2.提出问题。师生梳理问题,解决部分常识性问题。

3.指读全文。

四、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刘邓首长提出了一个口号“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话什么意思?(狭窄路上两军相遇勇者取得胜利。)

2.默读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军将土的“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①刘邓首长的“勇”,表现在他们的英明果断上,重点表现在他们的语言上。怎么读才能读出他们的“勇”?(朗读练习)

②战士们的“勇”表现在他们激战时的行动上。“如猛虎下山”“攻占……又扑向”“拿下……又进攻”等词句。怎么读才能读出战士们的勇?(可放录像片,激发学生的情感,然后再引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本自然段的段意是什么?(学生答)

5.战斗结果怎样?读第9自然段。

“像一把钢刀”比喻什么?(勇猛的刘邓大军)“敌人的心脏”比喻什么?(置敌死地的要害之处)

五、总结

1.用自己的话说说“狭路相逢勇者胜”在文中的意思。这表现了解放军战土一种什么精神?

(不怕牺牲,顽强拼搏)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学习重点是理解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强渡汝河时遇到的紧急情况和先头部队是怎样杀出一条血路的;理解自然段意思,进而理解全文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在自学讨论的基础上全班交流,播放有关战斗的录像片段,帮助学生理解当时激战的情景;引导细读,理解句子间的联系,弄懂自然段的内容。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5篇《《千里跃进大别山》》,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5 53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