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精选9篇)

发布时间:

任何一堂成功的课,无不凝结着教师备课的心血。多一份课前准备,就多一份把握。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9篇《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如果能帮助到您,差异网将不胜荣幸。

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一

《三月桃花水》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将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如诗如画的情境中,感受课文的整体美。

2、让学生用心体会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和对偶句的等句式,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受到语言美的熏陶。

3、让学生在熟读成诵中,达到积累语言、提高表达能力的目的。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了解“桃花水”。

春天冰雪消融,雨水渐多,河水上涨,便称这为“桃花水”。“桃花水”指的就是“春水”。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整体感知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字词检测

3、默读课文,读完后想一想:三月桃花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完成书后思考题,把握文章结构

一方面写声,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

二方面写色,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

三方面是对全文的总结,赞扬了三丹桃花水比金子还贵,比银子还亮,叫人沉醉。

第二课时

【教学预设】

一、词串欣赏

从读好词语入手,用声音和表情来表达出词语的意思,并能发现每组词语的特点。

课件出示:第一组:绚丽的朝霞、明洁的丝绸、袅袅炊烟、

第二组:草如茵、柳如眉、如雾如烟

第三组:应和、低语、谈心、催促

二、精读感悟

用心地去读这几个词语,就能读出它的画面,读出它的色彩,读出它的感情……同样的,用心地去读文章的每一句话,也能读出很多的感受。

(一)学习第二小节

1、学生自读,谈感受

2、老师范例:批注式阅读

课件出示:教师在诗歌第二小节上做的一些笔记,如在关键词语下面点着重号,在诗歌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等。

(二)学习第三、四小节

1、自由阅读,引导学生读思结合做批注。

2、交流研读句子,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融入阅读感受,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

[引导学生从“轻柔的弦、纤细的低语、谈心、催促……”关键字词中提取最有价值的信息,使学生在阅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走进课文情境,获取真实的感受,让学生感受桃花水的美,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三)学习第五、六小节

1、请快速默读第五、六小节,看看在三月桃花水的这面镜子里你看到了什么?

2、带上你的喜爱之情读一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3、仿诗练说,拓展画面

4、指导读出省略号的味道

[引导学生美美地读,读出最真的情;静静地想,想出最美的画面]

三、整体诵读

全文配乐朗读,师生共同合作美读

四、拓展仿写

试着仿照课文的任意一小节来写一写,表达自己的感情。

五、激情小结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二

教案内容: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年级共有学生192人,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好,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动脑,能认真完成作业,对于他们来说,学习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也有一些学生上课纪律欠缺,他们上课不愿意动脑,不举手发言,作业质量也不尽如人意,成为班级中的后进生,对于这些学生,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关键。通过本册语文的学习,要锻炼他们的思维,提高叙述表达的能力,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二、教材简析:

1、注意良好习惯的培养。本册课文开头5页安排了有关指导学生写好钢、毛笔字等内容的图片,这样安排,意在让教师按规范要求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写出钢、毛笔字的正确姿势和方法,养成认真写字的良好习惯。

2、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本册课本结构简明,类型不多,主要为“课文”和“习作”两大部分;教学目标集中,重点突出,明确规定“只要求认识的”生字不列入考试范围,学生习作仅限于学写片断;课文短小精悍,内容贴近儿童生活,练习样式不多,数量适中。

3、重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本册课本所选课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既注意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注重展示时代风貌。同时,课文的语言文字规范、生动,插图构思精当,绘制精美,利于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培养以及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

4、力求为教学提供便利。本册课本提供了钢笔字和毛笔字的书写范字,安排了专门的习作课,采取了读与写“长线结合”与“短线结合”并举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1、在学习习惯方面,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养成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继续掌握正确的写铅笔字的方法;继续培养积极发言、专心倾听的习惯。继续培养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继续接着勤查字典,主动识字的习惯;培养认真写钢笔字、毛笔字的习惯。

2、继续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能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3、能准确认读409个生字,能按笔顺正确默写生字238个。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写匀称。

4、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能转述基本内容。能讲述课文所写的故事。能在看图或观察事物后,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做到语句完整,意思连贯。能当众说话,做到语句比较通顺,有礼貌。

5、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能借助字典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6、留心周围的事物,开始学习习作,乐于书面表达。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做过的写明白。学会写“留言条”、“请假条”。能够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和感叹号。初步学习冒号、引号。

四、主要措施

1、重视识字教学。在认真教好本册课文中的生字的同时,注意教会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在生活中运用,增加识字量,提高识字效率。

2、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在抓好新安排的关于写钢笔字、毛笔字等习惯培养的同时,还要继续坚持指导学生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默读、查字典、听讲、发言和爱护学习用品等方面的习惯。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坚持不懈地把良好习惯的培养落实到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落实到儿童学习活动的各个方面。

3、重视对学生认真读书的指导,积极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在自己读懂课文的过程中,去理解内容,增长知识,陶冶情感,发展语言,从而不断提高语文。在课堂教学中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读书,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连贯。充分利用课外时间阅读各种书籍,广泛积累,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4、重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有机结合,正确处理读与写的关系,打好学生作文起步阶段的基础。在教学中,不只是帮助学生理解思想内容,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能过“小练笔”,对课文从句式、段式、立意和写法等方面进行摹仿。注重日记教学,把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话作为日记教学的重点,多练笔,多修改。

五、教学时间安排:

第一周: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五) 2课时

第二周:

1、让我们荡起双桨 2课时

2、学会查“无字词典” 2课时

3、古诗两首 2课时

第三周:

4、做一片美的叶子 2课时

练习13课时

第四周:

5、北大荒的秋天2课时

6、西湖 3课时

第五周:

7、拉萨的天空 3课时

练习23课时

第七周:

8、蒲公英 2课时

9、三袋麦子2课时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三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教学要求:

1、认识“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晶”等1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体会隐喻的写作方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4、学习作者善于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教学重难点:学习作者善于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我们每天走在上学、放学的路上,你有没有发现路途上美丽的风景?本文作者就发现了上学路上的美丽风景,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去学会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2、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3、作者简介:张秋生,诗人、儿童文学家,1939年8月生于上海,天津市静海县人,长期从事少儿报刊编辑工作,曾任《少年报社》总编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创作集童话、诗歌、散文于一体的文学作品,作品抒情、幽默,篇幅短小,富有儿童情趣和内涵,颇受小读者喜爱。本课就选自张秋生的童话集《小巴掌童话》。

4、法国梧桐:大量传入我国约在上世纪一、二十年代,主要由法国人种植于上海的租界内,故称为“法国梧桐”,简称“法桐”或“法梧”。叶子有5个叶尖,少有3个或7个,叶子长宽差不多。正式的名称叫“三球悬铃木”,属落叶乔木,是世界的`优良庭荫树和行道树,有“行道树”之称。

二、自读课文,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认读生字,指正字音。

3、边读边思考:金色巴掌指的是什么?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用横线标出来。

2、课文分几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3、通过上下文你理解了哪些词语?

四、交流课文内容。

1、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2、提出自己的疑问(简单问题当堂解决,解决不了留待进一步读书解决。)

五、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认读、组词。

2、记忆生字,提醒学生与熟字区分比较。

3、书写点拨。

4、写生字和词语,当堂展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听写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语段。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从哪里可以看出门前水泥道的美?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2、小组内合作交流。

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

3、采用指名读、比赛读等方式激励学生朗读。

4、比喻就是打比方,就是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借助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把一物当作另一物来写。如,本文中“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使人一目了然,形象生动。

5、你能说一个打比方的句子吗?

6、短文描写的是什么季节?这个季节还有什么样的美景?

三、交流感悟,丰富想象。

1、“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多美的发现啊!你在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指名说一说。

四、总结感受。

1、这篇课文描写了上学路上水泥道的美。秋天一夜风雨过后天放晴了,“我”在上学路上,发现水泥道上布满了落叶,通过比喻的手法详细描写了水泥道的美,最后动情地赞赏了水泥道的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上学路上水泥道的美。

五、拓展练习。

1、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

(2)梧桐树的落叶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

(3)棕红色的小雨靴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

(4)我还知道:xxx像xxx。

2、照样子写词语。

(湿漉漉)的水泥道 (亮晶晶)的水洼

(绿油油)的麦苗 (青灵灵)的树叶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能进入诗人描绘的春色盎然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首诗。

3、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感受他愉悦的心情。

教学重点:

进入诗歌所描绘的蜂飞蝶舞的春天生机盎然的意境,体会诗歌中蕴涵的诗人之情感。

教学准备:

春天画面的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认识唐朝一位了不起的诗人,人称“诗圣”,他写的诗被称为“诗史”。这位诗人的名字叫杜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一首描写美丽的春景的古诗《江畔独步寻花》。(板书课题)

二、初读,指导读正确、有节奏感

1、老师下面要来小组读诗比赛,要求是:响亮、正确、有节奏。想获得为本组争光的机会吗?那就练习读几遍。

2、指名读,随机纠正字音、节奏。

3、齐读。

三、精读,入诗境,悟诗情

1、诗我们已经读了好几遍了,同学们,诗人来到江边,看到哪些景物?

板书:花 蝶 莺

2、这些景物中你最喜欢什么?能不能结合诗句,发挥想象,把仿佛在眼前的情景用老师这里的句式说一说,结合理解词语“花满蹊”“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啼”。

啊,_______(景物)真_______啊,你看_______。

例:啊,花真多啊,你看,把小路都遮得严严实实的了。

啊,花真多啊,你看,把花枝都压弯了。

啊,花真美啊,你看,红的似火,白的如雪,黄的胜金……

啊,花真香啊,你看,把小蝴蝶小蜜蜂都引来了呢。

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语言真美,花多、花美引得蜂飞碟舞,说到现在的花,你们猜猜都可能有什么花呢?

3、教师放课件,边放《春到江边》的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入意境。

(好一派繁花似锦的`美景啊,你们看,杏花开了,远远看去,就像天边粉红的彩霞;桃花呢,笑得小脸粉粉的;梨花挤满枝头,仿佛一夜间枝头坠落了满树的白雪,香气四溢,引来了蝴蝶在花丛翩翩起舞,黄莺飞落枝头,自由自在地唱起动听的歌。

美吧,这情景让蝴蝶醉了,黄莺醉了,我们也醉了。下面同学们用自己有感情的朗读、表情、动作让老师感受到你们的陶醉吧!

4、赛读。

四、深化,体会诗情

1、读到这,老师心头不禁有个疑问:你们看,诗中写到花不仅多,而且美,这景色在春天随处可见,只要一出门就可以看到,为什么要“寻”呢?

2、是不是该把诗题再读读,读出诗人心情的欢愉。

3、让我们用自己的诵读读出诗人对春天美景的喜爱吧。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解决文中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清文章脉络,学会给课文分段,理解本文按时间先后顺序分段的特点。

3、初步体会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初步体会人物品质特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图片导入

1、同学们,有一幅春联写得很美,我出上联你们来对下联,好吗?

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

2、这是我们上学期的学习内容,你们真棒!是啊,春天快到了,花儿们都绽放出灿烂的笑脸,今天美丽的杏花也来到我们四(5)做客了,你们瞧

3、出示杏花图

谁愿意用一个词语来描述它的模样?

……

4、这么美的杏花吸引了我们,也吸引了竺可桢爷爷的目光,要知道竺可桢爷爷可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呢,让我们掌声有请我们的科学课代表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竺可桢爷爷吧。

竺可桢:浙江人。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

师:听了他的介绍,你想说些什么?

……

总结:每个人的成就都是与他的付出分不开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发生在杏花和竺可桢爷爷身上的故事。

板书:第一朵杏花

指明读题:美美地读,让我们闻到花的香气。

二、解决生字新词

1、杏花的花瓣化生出了一些美丽的词语藏在文中等着我们一一念出它们的名字呢,你们看(出示词语)谁能把它们念得又标准又洪亮?自己先试一试?

2、----你在读得时候觉得那些字音需要特别注意的?请带着大家读一读

指名领读

一株泛起吹皱程度仰起脸曾经精确估计掌握兴冲冲绽开大概郑重规律顷刻间

开小火车纠音、正音

3、注意仰右边的写法,不能和柳混淆

4、郑重怎么解释?带到文章中联系上下文理解。

竺爷爷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

出示辨析:

他( )声明,这件事与他无关。

他( )地考虑后,决定拿出钱买下昂贵的货物。

5、顷刻间用三字词语表式相同含义

三、理清文章脉络

1、逐段朗诵课文(边读边想,这篇文章里的人物一共看了几次杏花?)

板书:初看杏花再看杏花

谁能根据这些线索试着给文章分段?

一(1-5)写竺可桢爷爷问孩子第一朵杏花是什么时候开的,孩子回答不上来。

二(6-15)写第二年春天,孩子告诉竺可桢爷爷第一次杏花开了,竺可桢爷爷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

三(16)写竺可桢爷爷正式通过常年精确、细致的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

2、看来我们可以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给文章分段,有些记叙文就可以使用这种好的方法。

过渡:你们知道吗?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有一处院墙旁的一株杏树泛出一片淡淡的粉红。

你们看:(出示图片)

3、你能猜猜它们是哪天开的吗?

大概……也许……可能……

4、你们的回答,作为科学家的竺可桢爷爷能接受吗?你从文章那里找打答案的?

朗读第16自然段

5、那竺可桢爷爷究竟是怎样第一朵杏花的呢?下节课让我们再去看杏花。

6、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

第一朵杏花

初看杏花 再看杏花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六

《七月的天山》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德育目标: 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方法: 自主阅读,自读自悟。

教学准备:

1,导游线路的小黑板;

2、天山景物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渡语

◆学生自学

带着过渡提示问题,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找出新词。

整体感知,提问: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

教师指导: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象或网页浏览,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

◆引导读通

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

二,引导第2自然段的学习

如:作者在第2自然段中写了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水。读了这段话我仿佛见到了寂静的天山,又是充满生机的天山。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寂静的清凉世界。)

师:我跟你们一样,作者笔下的天山之夏及其景物,是那么独特,那么令人神往。正像刚才同学们说的,这是一个寂静的,又是充满生机的地方。作者是

如何具体、形象地描绘这一景物的呢?

(再次默读课文)我觉得作者不仅仔细观察眼前的景物,而且能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确切的比喻,把天山的景物形象地描绘出来。

你们觉得哪些想象和比喻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作者把雪峰比喻为白缎子,雪峰间的云影比作是银灰色的花朵,整个雪峰

就变成像一块绣着花的白缎子,多漂亮呀!

还有,作者把从峭壁断崖上泻下来的雪水比作银链,既写出了雪水的样子,又写出了它的光亮,多么生动啊!

作者还把溪流抛起的浪花比作是盛开的白莲花,浪花像玲珑剔透的小水珠

那么的美,多讨人喜爱,这里也流露了作者当时那种喜爱之情。

师:我很赞同同学们的看法,的确,生动形象的比喻能把所见的景物变得栩栩如生,让读者有亲临其境的感觉。除了比喻外,还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去

揣摩,欣赏?

我还觉得作者用词很巧妙,很有特点,如一开头写“炎暑被远远地抛在后边”这个“抛”字,写雪水流下时用“飞泻”这个词,让人感到雪水流下时很有气势。

我觉得作者在写这些景物时,层次非常清楚,从蓝天到雪峰,接着写溶化的雪水,最后写雪水汇成的溪流从上到下,很有条理。

师:说得好。描写景物,要注意按一定顺序写。

这篇课文其余各段中都有很多写得生动的地方值得我们探究发现。现在

请大家互相合作探究,等会儿把你们探究的成果与大家交流,好吗?

◆合作学习

你觉得 哪些语段、词句写的好?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在四人小组里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班级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激发兴趣,课外延伸

在学生交流后,问他们是否喜欢读这样的游记,并让学生在课外自由选择读些这方面的书,也可以浏览互联网上的资料,鼓励学生多和老师、同学交流。

◆摘抄优美词句

用专门的摘录本子,指导摘录的格式,提醒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要进行这样的摘录。

◆作业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恐龙的类型及外形特点。初步感知打比方、作比较、列数据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4、乐于拓宽知识面,对科学知识的积累感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恐龙的种类、形态和生活习性。

教学难点:

感知打比方、作比较、列数据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具准备:

恐龙电影片、图片、生字词课件。

教学过程:

一、录象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好!让我们乘坐时光列车驶向6500万年以前,看看那时的地球上的生物。(播放有关恐龙生活场景的录象)师旁白:在6500万年以前,地球上到处都是恐龙,恐龙就是地球的主宰,那么恐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呢?我们人类对他们进行了哪些研究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课文《恐龙》。板书:恐龙

[设计意图:以录象情境导入课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步感知恐龙的外形、种类]

二、读通课文解决字词

1、读通全文,读准字音

师:我们的课本上画了几种恐龙的图片,你认识它们吗?课文中有没有介绍它们呢?让我们来读课文吧!遇到不会读,不理解的字词划出来,可以问同学,可以问老师。

2、课件出示带拼音的词语。(1)指生读(2)齐读

3、课件出示不带拼音的词语。(1)指生读(2)齐读

[设计意图:在词中认识生字,加这刚刚感知了课文内容,学生会不自觉地与文中语句联系起来。]

4、自由朗读课文

师:要想学得好,读书少不了!用笔标出自然段,并想想各自然段大概讲了什么意思。

三、再读课文掌握内容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相机指导。

(2)思考:你听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以“我从……看出……”的句式)

[设计意图:把书本上的言语变成自己的言行,实现新言语的建构。]

2、学习课文第二、三、四、五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①思考:恐龙离我们年代久远,它的名字是后人起的,是科学家根据资料,大胆猜测,根据恐龙的外形特点展开想象而起的名字,这一点,你注意到了吗?你是从哪儿感悟到的?

②在课文插图上写出恐龙的名称。

过渡:了解了恐龙的名字与它的外形有很重要的联系,我们再来认识恐龙的亲戚。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①你又能从哪儿感受到恐龙名字特点?

②在课文插图上写出恐龙的名称。

过渡:这么多形态千奇百怪的恐龙,我们不禁想问:它们吃什么?

(3)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师:二、三、四、五自然段告诉了我们哪些恐龙?你喜欢哪种恐龙?为什么喜欢它?你愿意向同学们介绍吗?(用上“这几段介绍了……恐龙,我喜欢……恐龙,因为它……”句式。课件出示)

过渡:这么多种类的恐龙,它们是怎么繁殖后代的呢?

(4)读第五自然段

思考:你知道恐龙是怎样繁殖后代的吗?与我们见过的哪些动物相似呢?

(5)延伸资料

课件出示其它恐龙的图片。

师:其实说“恐龙的种类很多,形态更是千奇百怪。”是有根据的,还有很多种,科学家也给它们起了名字。我们一同来看一看。

3、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过渡:当今的地球上有没有恐龙呢?如果有,它们在哪里?如果没有,它们又到哪儿去了呢?

(1)指名读第六自然段

(2)读明白了吗?恐龙哪儿去了?

师:恐龙这个大家族在地球生活着,繁衍着,它们统治了地球了地球1。7亿年之久,直到6500万年以前,这些恐龙突然神秘地消失了,它们为什么会消失呢?至今仍是个谜。希望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查找资料,开始研究,将来揭开这个千古之谜。

[设计意图: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探索恐龙的去向,从而去查找资料,更是对学生自主探究精神的启迪,从而实现有现的课堂教学为学生在课外无限的发展服务这一目的。]

四、课文范读、整体回归

听录音,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出示课文朗读,配以图片的课件)

[设计意图:把课文内容与图片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头脑中既留下恐龙的外形特点,更体会到课文语言的特点。]

五、精读课文自主探究

1、指生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二、三两自然段

过渡:恐龙世界值得探索,下面我们先来探索恐龙的种类。

(1)请同学自读课文2、3自然段

讨论问题

①文章第2、3两节是围绕哪一句话来讲的?你了解哪几种恐龙?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②课文是怎样来具体介绍这些恐龙的?

[设计意图:同学交流、讨论,自主探究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

(2)交流解决第一题

①第2、3两自然段是围绕“恐龙的种类多,形态更是千奇百怪。”来写。

②学生对照图片讲述自己了解的恐龙。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图文结合,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图片,让学生眼前一亮,把各种恐龙的模样牢记在心中。]

(3)交流解决第二题

①出示第一组句子

A)雷龙是个庞然大物。

B)雷龙是个庞然大物,它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它每踏

下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好似雷鸣一般。

体会哪些地方能看出雷龙是庞然大物。

②出示第二组句子

c)梁龙的身体很长。

d)梁龙的身体很长,从头到尾足有二十多米,走起路来,好像是一架移动的吊桥。

体会哪些地方能看出梁龙的长。

(4)自己找出哪些句子是这样用数字、比喻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方法的妙用。

(5)用这种说明事物的方法介绍一种事物。

[设计意图:通过句例,引导学生体会说明的方法,直观、明了,提高学生的语言敏感能力。通过“感受――领悟――积累――动用”的正确途径,不断吸收和积累语言,习得和积淀语感。]

3、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过渡:恐龙千奇百怪,这么庞大,它们吃什么,怎样繁殖呢?

(1)指名读

(2)播放霸王龙捕食的录像,小恐龙从蛋壳中爬出来的场景。

(3)自由读。

[设计意图:通过录像,更直观地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

六、练习复述课文

1、学生熟读课文。

2、路标引路,复述课文:恐龙的生活年代――恐龙的种类――恐龙的亲戚――恐龙的食物――恐龙的消失

3、课堂延伸,展示激趣

过渡:恐龙是这样有趣,这样神奇,你们还了解恐龙的其它知识吗?请学生上台当一回小老师,介绍有关恐龙的知识。(可带模型、图片等)

[设计意图:书本上的知识往往是限的,激发学生探索课外知识,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收集资料的综合实践能力。]

板书设计:

恐龙

雷龙庞然大物,雷鸣一般

梁龙二十多米长,移动的吊桥

剑龙剑板、尾刺

三角龙三只角卵生消失?

鱼龙像海豚(谜团)

翼龙长翅膀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八

教学内容:

本文是一首伴随几代人成长的经典老歌的歌词,共有三节。它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和风拂面,水波荡漾,一群活泼可爱的少先队员在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的北海公园里尽情欢乐的春景图。清新明快、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的语言特别适合孩子们反复吟诵,乃至和着优雅的曲调愉快地歌唱。

教学重难点:

学会课后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感受童年生活的精彩与欢欣,懂得珍惜,懂得热爱。

学习目标:

1、学会“浪、映、轻、凉、悄、做、课、排”8个字,会认“桨、推、倒、塔、爽、幸、福”7个字。

2、能用欢快的语调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能随着优美的曲调歌唱。

3、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自己童年生活的快乐和丰富多彩,懂得生活在祖国大家庭里的幸福,能够珍惜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课文插图,说说图中小朋友为什么那么高兴,他们在干什么?

2、请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情境,互相畅谈自己划船游玩时的情形。

3、播放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让学生感受欢乐的生活气氛。

4、板书课题,指名读“桨”字,全班齐读课题。

5、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学生初读课文,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读准为止。

2、同位互读,相互帮助读准字音。

3、出示生字卡片,以“划小船”读、赛读、评读等方式巩固生字认读。

4、出示词组卡片,如“美丽的白塔”、“凉爽的风”、“亲爱的伙伴”、“幸福的生活”,指导学生读准、读连贯。

5、学生自由练读课文,试着把课文读准、读通。

三、学习生字词

1、出示生字卡,上面写有“浪、映、轻、凉”四个字,问学生:你有什么发现?又是怎样记住它们的?

2、书写时你想提醒小朋友注意什么?

3、在书上描红。

4、在本子上练习。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3、掌握课文内容,了解香港的美丽和繁华,激发学生热爱香…差异网 chayi5.com…港、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课前我们欣赏了歌曲《东方之珠》,今天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东方之珠》。

齐读课题:《东方之珠》

2、听写词语:沐浴舒服倾听举世闻名观赏商店闪耀人流如潮

3、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去香港旅游?(想)今天这节课,我们要通过认真读课文,和作者一起去饱览香港的美景,领略一下“东方之珠”的风采。

二、学习第1节

1、课文的第1节向我们交代了香港是我国的南大门,有哪些景点,是课文的总起。谁来说说香港有什么?(香港有——)

(板书: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繁华的街市)

2、指导朗读:读出沙滩的美丽迷人,公园的著名,街市的热闹繁华。

3、为什么说香港是我国通向世界的南大门。

师:整个国家好比一个家,得有个门,香港在我国的南方,它就好比是我国南边的大门,那里每天有许多船只、飞机通往世界各地。

(生齐读第1节)

三、学习第2-5节

1、(生闭上眼睛)清晨,我们在上海登上飞机,经过两个小时的航程,飞机缓缓降落在香港新机场。香港到了!(睁开眼睛)

2、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轻声朗读课文第2-5节,尽情地游览一下各个景点。找找课文介绍了哪几处景点?

生自由朗读课文。指名回答。

(板书:浅水湾、海洋公园、铜锣湾、美丽的夜景〉

3、你最喜欢哪个景点,读给你的同桌听听。

4、精读训练(生读后交流,灵活机动的教学第2-5节)

你最喜欢哪个景点? 请你朗读一遍(生说)

第2节:迷人的沙滩——浅水湾

(1)指名读第2节。

(2)〈浅水湾图1〉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美景?你从哪里看出浅水湾很美、很迷人。(浪平沙细、阳光和煦)师:看,平静的海面,细细的沙子,阳光多么温暖啊!指导朗读:浪平沙细、阳光和煦

(3)师:温暖柔和的阳光洒满了海面。洒在了金色迷人的沙滩上,真如仙境一般。所以说,浅水湾是——(生说:“旅游、度假的好地方”。)

(4)〈浅书湾图2〉瞧,每逢节假日,迷人的沙滩吸引来多少游客。人们在沙滩上游玩,有什么感觉呢?(舒服)人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5)让我们大家来读一读第2节,把漫步迷人沙滩的舒服感觉读出来。指导朗读:(师:你正在沙滩上悠闲自在地散步,轻轻的柔柔的海风吹来,多舒服啊!仔细一听还能听到浪淘拍岸的声响。)(指读 齐读)

过渡:欣赏完了迷人的浅水湾,大家一定还想去别处看看吧,那就别停下你的脚步,让我们跟随作者去细细欣赏。

第3节:著名的公园——海洋公园

(1)指名读第3节。

(2)“举世闻名”是什么意思?你能给它换个词语吗?把词放进句子中读读。(驰名中外、世界闻名、闻名中外)

(3)来得正巧,海豚,海狮表演开始啦!这些海豚、海狮在干什么?你觉得它们的表演怎么样?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海豚和海狮的表演非常精彩?

(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游客:聚集,不时……开怀大笑)

(4)齐读第3节。

(5):有这样精彩表演的海洋公园,难怪会举世闻名。

过渡:乘上去铜锣湾的双层巴士,不多时

就到了铜锣湾。一下车,你看到了怎样一番景象?

第4节:繁华的街市——铜锣湾

(1)指名读第4小节。

师:铜锣湾和中环、尖沙咀是香港的三大闹市口。一个“闹”字可以看出铜锣湾一幅怎样的景象。(热闹、繁华)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2)重点理解:

A、“摩天大厦”:指的是各种高楼大厦,读出楼房的高来。(指名读)

B、“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列着。

鳞次栉比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楼图〉(指名说:摩天大楼……)

:房屋很多,一座挨着一座排列着,很密,这就叫做——鳞次栉比。

C、从“琳琅满目”看出商品多,使我们看得——眼花缭乱。

D、从“人流如潮”看出人多,人像潮水一样涌过来。

:铜锣湾楼多、商品多、人也多,是全港三大闹市之一。

(3)让我们感受铜锣湾这种热闹、繁华的景象。(齐读)

过渡:香港的白天很美,香港的夜景也很漂亮。每当夜幕降临,整个香港又是另一番景象,你想欣赏吗?

第5节:美丽的夜景

(1)夜幕初垂,轻风徐来,站在太平山山顶,美丽的维多利亚湾夜景尽收眼底。请看:〈插图:夜景图1、2、3〉

(2)你觉得香港的夜景美不美,美在哪里?请你找出这一段的中心句。(指名说)

(板书:灯的海洋)

(3)第5节用了3个比喻句,写出了香港美丽的夜景。

跟老师一起来读一读。指名说把什么比做什么?

(师引读:……成了——

……像——

……如同——)

(4)港湾里的灯光是静的,马路上的车灯是动的,一静一动,互相辉映,真是——(美不胜收)谁愿意当播音员,把这么美的夜景介绍。(指名读、齐读)

(5)谁能不看书,看图向大家介绍(指名试背第5节)。

四、学习第6节

1、(看板书)师:香港有迷人的沙滩——浅水湾、著名的公园——海洋公园、繁华的街市——铜锣湾,香港那么著名、迷人、繁华、美丽,所以我们说“香港,真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

2、谁来赞一赞香港?(指名读)

3、香港,这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曾经被英国侵略军攻占,19世纪,英国侵略,清政府被迫将香港割让给英国。直到1997年7月1日,香港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4、师述说:英国国旗和香港旗在英国国歌乐曲声中缓缓降落,随着米字旗的降下,英国在香港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响起来了,五星红旗和香港特区区旗一起徐徐升起,1997年7月1日这一天,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了,人民从此成为香港这块土地上的真正主人。

5、我们为我们的祖国拥有这样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而感到什么?(骄傲、自豪、喜爱……)请你带着这种感觉再读一读第6节。(齐读第6节)

6、让我们共同祝愿——(香港未来更美好!)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向家人、朋友介绍香港。

六、板书:

14、“东方之珠”

迷人的沙滩——浅水湾

著名的公园——海洋公园

繁华的街市——铜锣湾

美丽的夜景——灯的海洋

教学反思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9篇《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305 53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