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教案【精选4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4篇《八年级语文教案》,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八年级语文教案模板 篇一

教学重点

一、学习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二、学习写读书摘要。

三、了解物候知识的掌握和物候学的研究在农业上的重要意义,激发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还记得里面是怎样分别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春天,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色“暗黄”。从“绿绿的”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色”知道冬天已经降临。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样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人们解释其中的道理。

[板书课题]

(二)通读全文。

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对一些难字难词也已经查阅过字典词典,下面一起读读课文中这几个字词。

[利用课文“预习提示”内的5组字词,让学生个别读,齐读。]

接下来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

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

3、对照注解①,说说看,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课文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

[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归纳]

1、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2、“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3、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下面再通读全文。先替各自然段标上序号(一至十二),用5分钟时间快读一遍,并思考第一道练习题中的4个小题,填写段的序号。

[学生读、练后简要讨论。]各小题后括号内应填的序号为:

第1题(一至三);第2题(四至五);

第3题(六至十);第4题(十一至十二)。

(三)理清层次,剖析条理。

说明文要把事理说明得清清楚楚,让人读了容易理解,就必须讲究条理性。请同学们围绕课文的中心——物候现象的介绍,划分段落,简要归纳段落大意。

[在解答第一题的基础上,引导讨论,然后归纳]

第1大段(一至三段):从一年四季中自然现象的变化说明什么是物候,并进一步说明物候学和它研究的对象。

第2大段(四至五段):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3大段(六至十段):分项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4大段(十一至十二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课文中心明确,条理清晰。请再进一步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讨论后归纳]

说明应有条理,即使是并列的几个方面,也不能任意推测,而是要以一定的标准理清条理,依恰当的顺序逐项说明。课文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从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从空间(七、八、九段)到时间(十段)的顺序来安排的,并分别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

(四)学习编写读书摘要。

同学们通过几次通读课文和讨论内容、层次,对课文已经大致理解。在阅读实践中,为了加深理解,抓住重点,或是为了记录资料,以备日后使用,我们常常会在大致理解内容之后,做一些读书摘要。摘要,实质上就是对信息进行筛选,要把文章的要点或主要的内容摘录在卡片或笔记本上。摘录的形式,可以是分条的提纲,也可以是浓缩的文字;可以摘引原文的重要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今天我们先练习最简单的读书摘要;从课文中选出一些重要的语句,分条抄录在笔记本上,构成本文的“摘要”。第一步,先围绕课文第一道练习中的4个小题,从文章中找出答案,在有关的句子下划一条曲线。第二步,把这些句子分别摘抄在笔记本上,有时可适当调整语句或在句子前、后加上一些词语,使表达完整。

[学生练习,完成后相互交换阅看,订正、补充,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再将预先准备的写有“摘要”的小黑板挂出,供学生参考,但要求不必抄教师做的“摘要”。]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应用在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它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3、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第二是经度,第三是高下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

4、物候学研究,首先是为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利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第二课时

(一)交流读书摘要,加深对课文理解。

〔交流二三人后归纳,鼓励学生向课外阅读延伸,经常自觉地做读书摘要〕

(二)继续研讨写法。

这篇课文的写法,除了层次清晰、有条有理这个特点外,还有一个写法特点也值得理解和学习。说明事物的时候,常常要用举例子的方法,举例的多少按照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更多些。这篇课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却举两个例子。[学生读课文]举两个必要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说明文中例子举多举少是有讲究的。读者容易明白的地方举一个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就要多举两个例子。近海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如果依次类推,就会误以为春天也一定来得早,一定温暖,但是事实上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接连举了“大连——北京”和“烟台——济南”两个例子加以说明,使人确信无疑。

(三)理解语言的生动性。

这篇说明文的语言很生动。生动的说明才能让人爱读易懂。先请同学们把第一、二段仔仔细细地轻声读两遍。

[同学们自读后教师范读一遍,然后挂上预先准备的小黑板]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回暖。

2、再过两个月,燕子飞来了。

3、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掉到地上。

4、杏花开了,就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叫了,该及时耕作。

要求学生通过比较对照,指出上述语句同课文中相应的语句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了解;两者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但课文的语句要生动得多

[讨论后归纳。]

第1句没有课文中“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这一句生动。“渐渐回暖”是一般的说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则很自然地运用拟人的写法,“沉睡”、“苏醒”两个词用得贴切而生动,具体地喻写了严冬的大地和早春的大地的不同情态。

第2句没有课文中“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这一句生动。“飞来了”是一般的动态叙述;而“翩然归来”是轻松、活泼的动态描写,而且还包含有亲切欢迎回到家来的感情。

第3句没有课文中“……在秋风中籁籁的落下来”这一句生动,“掉到地上”是一般的动态叙述;而“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则是具体、生动的描写,黄叶在秋天纷纷落下的情景,仿佛彩色电影的镜头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第4句没有课文第二段中几个原句生动。那几句紧扣“大自然的语言”,先后用了比喻、拟人的写法,还模仿布谷鸟的叫声,写成催促农民耕作的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比直接说“及时耕作”要新鲜、生动得多。

知识点复习

说明文的种类:

1、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可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进行客观而准确的说明,是为了让读者能够认识、了解了这个或这类事物。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说清楚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使读者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

2、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两种。生动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在语言上是生动说明与平实说明相结合。

文本赏析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③。”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⑤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教后反思

1、提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借助字、词典自学字词,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本节课的学生答题的速度和准确性远远超乎教师的预计,可以说是几乎提前完成了教学任务。

2、精心的构思,充分的备课是非常有效果的,尤其在课堂语言的衔接上,只要舍得下功夫,也定有收获。而教材的处理,教学法的运用以及创新突破方面也要舍得花时间,哪怕有一点收获,也是值得庆贺的。多思出智慧,只要想到,就能做到。

3、课件的制作、下载要及早着手,要勤于动手,要勤于动口,外因会促进内因。

(二)需要反思的地方

1、驾驭课堂的能力急待加强。

2、时间分配的还不够好,没有做到从容,镇定。应该少量的设计一点反馈性的练习题,以备课堂需要。同时,这样既重视了能力训练,又加强了基础知识的考察,这不正好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了吗?

其实,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理解和需求具有他相应的灵活性,我们的课堂应该努力实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尊重学生的个体化体验。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欣赏他人对文本的见解,也能自由开放发表自己的见解的素质,把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扎扎实实落到实处。

以上是本人对《大自然的语言》案例的整个分析。不管怎么说,这只是一节课,我不能就此来论成败。我只想把它写出来,作为课改进程中的一个靶子,指导我前进:继承好的方面,改进不足的地方。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篇二

一、教材简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九年级教材中,八年级上、下册属于一个阶段,这两册教材在编排上呈现出来的共同点是各单元仍以专题组元,但同时也兼顾文体。八年级下册四个现代文单元分别以人生、散文诗、人与自然和民俗风情为专题内容,其中以记叙类文章为主,第三单元与传统说明文单元相比,在语文与科学的链接上有突破性的进展,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二、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各单元的“单元说明”中都依据这三个方面设计了单元教学目标。本册教材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并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方法方面设计的学习目标如下。

要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默读的质量和速度。熟读这些课文,要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理清说明顺序,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 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荚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了解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

三、班级学生现状分析

通过对上学期学生的学系态度,从整体来看,本班学生好的习惯(课堂听讲,记笔记,发言提问)正在逐步养成,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也有了明显的转变,语文的综合能力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乐观:目前班级学生的特点是两极分化严重,而且"尾巴"较大,大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难度的增加,加上现在根据课改的精神对教学目标进行的调整,本学科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理解,运用能力,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个别优秀的学生来说是如鱼得水,但对我们这样中学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并非福音。我们的教学必须未雨绸缪,因此,我们在继续以前工作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的同时,还应加强对课改的学习与研究。

四、教学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每堂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改变繁琐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6)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灵活命题,形式多样,多写随笔,读书笔记,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7)。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

8)。引导鼓励学生成立课外学习小组,培养合作精神,开展互助互帮,实行一帮一学习语文,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9)。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加强课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力争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

10)。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11)。利用竞赛,学科活动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报告会,故事会,朗诵会,演讲会,办手抄文学报,锻炼能力,提高兴趣。12)。课前一分钟演讲,包括自我介绍,新闻消息,小故事,成语解说等,锻炼表达能力。

13)。组织3-4次辩论,培养思维及口头表达和语文知识的运用 。

14)。组织采访和调查至少一次。

15)。要求写一篇小论文。

16)。做好开头的扭转工作,扭转以往不良的学习习惯。

17)。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树立起学习语文的信心。

18)。开展网络辅助教学。对家庭有条件的同学鼓励和指导他们利用语文教育网多学习一些课外阅读,优秀作文和作文技巧等。

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运用批注法感受本文的语言风格,品味文章语言中的情味。

2、把握传记文章真实性、文学性的特点。

3、了解居里夫妇提炼镭的过程,感受科学家在艰苦条件下表现出的坚韧、忘我、淡泊的人格魅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居里夫人作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世界科学史上,熠熠闪光,她的一生是伟大的,也是美丽的,正如她发现的镭一样,放射出略带蓝色的荧光。这光芒照射了百年,并且越来越光彩夺目。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居里夫人的世界,来感受她那美丽而伟大的灵魂。

(板书:美丽的颜色 艾芙·居里)

【设计意图】

通过对居里夫人简单的介绍,激发学生对她的兴趣,引导学生去了解居里夫人的伟大之处。

二、预习检查,整体感知

1、预学展示

作者简介;字词积累。(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名片”“字词清单”栏目)

2、初读感知

师: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课文,思考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情。

提示:以“人物+地点+事件”的格式进行概括。

预设 本文记叙了居里夫妇在娄蒙路的棚屋里用四年时间提炼镭的事情。

【设计意图】

通读概括,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三、批注阅读,品味语言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品味其语言特色并做批注赏析。

1、赏析式批注

课件出示:

这是一种奇异的新的开始,这种艰苦而且微妙的快乐(无疑地在玛丽以前没有一个女人体验过),两次都挑选了最简陋的布景。

预设 这段话中“一种奇异的新的开始”是指居里夫人踏上了科学新征程,开始了对镭的研究;“艰苦而且微妙的快乐”是指居里夫人在科学研究之路上的收获,艰苦的条件是客观存在的,但主观上感受的却是快乐。

师:就让我们顺着这句话,细读文章,看看居里夫妇经历了哪些艰辛,又收获了哪些快乐。

课件出示:

在夏天,因为棚顶是玻璃的,棚屋里面燥热得像温室。……若是下雨,雨水就以一种令人厌烦的轻柔声音,一滴一滴地落在地上,落在工作台上,落在这两个物理学家标上记号永远不放仪器的地方。

预设 把棚屋比作“温室”,写出了夏天棚屋内的燥热。“令人厌烦的轻柔声音”,生动的细节描写,突出了棚屋的残破。写棚屋的燥热、残破表现居里夫妇生活、工作环境的艰苦,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从事繁重的、艰辛的科学研究,突出他们献身科学、乐观坚定的崇高精神。

课件出示:

但是镭要保持它的神秘性,丝毫不希望人类认识它。

预设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镭”以人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镭”的神秘性,以及提炼它的艰难。这里反映出居里夫妇发现“镭”是一个极其艰辛的过程。

师小结:我们可以用“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表现了……”的答题模式来赏析语句。

课件出示:

在黑暗中,在寂静中,两个人的脸都转向这些微光,转向这射线的神秘来源,转向镭,转向他们的镭!

预设 这里连用四个“转向”,最后定格在“他们的镭”上,仿佛一个慢镜头,把人物内心的激动、期盼清晰细腻、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2、提问式批注

课件出示:

玛丽在院子里穿着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头发被风吹得飘起来,周围的烟刺激着眼睛和咽喉。

设问1:这段描写有什么作用?

预设 这是一段细节描写,再现了居里夫人炼制镭时的情景,“在院子里”“被风吹”“周围的烟”写出了工作环境的恶劣;“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头发“飘起来”、“烟刺激着眼睛和咽喉”写出了她炼制镭的劳动强度之大,工作之艰辛,突出了她不畏艰难、热爱科学、乐观坚定的科学精神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品格。

课件出示:

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比埃尔和玛丽并没有失掉勇气。

设问2:这一句可否改为“四年过去了,比埃尔和玛丽并没有失掉勇气”?

预设 不可以。原句运用顶真的手法,突出镭的发现之旅的漫长和种种不可预料的困难,说明虽然经年累月地超负荷运转,但居里夫妇始终勇气十足,坚持探索。改句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设问3:第17、18两段,从居里夫妇的对话中,你感受到他们怎样的精神?

预设 居里夫人“像期盼别人已经答应给的玩具的小孩一样,怀着热切的好奇心”的神态,表明她对科学保持着孩童般的好奇心与期待。他们的对话是浪漫甚至孩子气的,似乎与严肃客观的科学研究格格不入,但这却恰恰表现了居里夫妇醉心研究、热爱科学的赤子之心。

设问4:第24段,对居里夫妇进行了怎样的描写?

预设 对他们的动作、神态进行了细致入微地刻画。“她小心翼翼地走上前”“坐下了”“两个人的脸都转向这些微光”“身体前倾,热切地望着”这些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了他们提炼出镭之后喜悦和激动的心情。尤其是居里夫人望着镭的姿势“就像一小时前在她睡着了的孩子床头看着孩子一样”,足见她对科学的热爱和痴迷。

设问5:在叙事的同时,作者为什么要引用传主的话?

预设 补充历史细节,展示传主的心理感受,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变换文章的叙事节奏,使行文更生动灵活。如第6段的引用,补充了他们在旧棚屋的生活细节,展示了他们当时的心理感受,突出了他们坚定乐观的精神和对科学的热爱,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第15段的引用,写出了居里夫妇在科研路上虽然孤独、困难,但二人相互鼓励,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并且和志同道合的科学家交流,体会到的是平静而专注的快乐,表现出他们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

补充历史细节,展示传主的心理感受,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变换文章的叙事节奏,使行文更生动灵活。如第6段的引用,补充了他们在旧棚屋的生活细节,展示了他们当时的心理感受,突出了他们坚定乐观的精神和对科学的热爱,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第15段的引用,写出了居里夫妇在科研路上虽然孤独、困难,但二人相互鼓励,为了共同点目标而奋斗,并且和志同道合的科学家交流,体会的是平静专注的快乐。

设问6:根据本文和材料,你能概括出传主的精神品格吗?

课件出示:

补充材料一:居里夫人曾获得过许多荣誉,但她却从不因此而陶醉。一天,一位朋友应邀来到她家里做客,一走进屋里,就看见居里夫人的小女儿正拿着英国皇家协会刚刚授予居里夫人的一枚金质奖章在玩,不禁大吃一惊,说:“能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协会的金质奖章,可是非常难得的荣誉,你怎么能给孩子玩这个呢?”居里夫人笑了笑说:“我就是想让孩子从小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

补充材料二:镭炼制成功后,有人劝居里夫妇申请专利,垄断镭的制造以此获得财富。居里夫人却说:那是违背科学精神的,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应该公开发表,别人要研究,不应该受到任何限制。何况镭是对病人有好处的,我们不应该借此来谋利。可是,她自己却因为买不起一克镭而无法进行重要的科学研究。

预设 坚定的信念;对科学研究具有极大的热情;时刻保持专注;科研中注重效率,懂得分工协作的重要性;任劳任怨;淡泊名利。

3、总结传记特点

师: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总结传记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预设

(1)真实。凡是文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都必须是准确的。

(2)为保证叙述的真实可信,有时要引用一些可靠的资料。

(3)可以适当地发挥想象,以填补事实的空隙。

(4)记录典型语言和关键行为,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特点等。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的情感,体会居里夫人崇高的精神品质,感知传记文体的特点。

四、一语双关,聚焦文题

师:这篇文章在选入教材之前,曾经有三个题目——《镭的发现》《伟大的。发现》《美丽的颜色》,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预设 最喜欢《美丽的颜色》。“美丽的颜色”一语双关,不仅指镭发出的光的颜色美丽,更指居里夫人高贵的精神品格、灿烂的人格魅力。

【设计意图】

在文字里畅游后再回看题目,学生的理解和初读相比,会更进一步。

五、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资料助读1:

课件出示:

居里夫人长期在没有防护措施的恶劣条件下进行科学研究,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致使有害物质严重危害了她的身体健康,最终得了恶性贫血白血病。镭射线在无声地侵蚀着居里夫人的肌体,她美丽而健康的容貌在悄悄消逝,逐渐变得眼花耳鸣,全身无力。

师:重病中的居里夫人,在你们心中、在人们心中还美丽吗?

资料助读2:

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愈来愈感到钦佩。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

——爱因斯坦《悼念玛丽·居里》

师小结:镭有美丽的颜色,居里夫人的人格、精神更是具有美丽的颜色,而且这种美将是永恒的!希望你们永远记住美丽的居里夫人,永远记住居里夫人美好而崇高的人格!【设计意图】资料助读+追问,将学生对人物精神品质的理解引向了更深的层次。【板书设计】【设计亮点】本课教学设计具有以下两大亮点:一是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做批注的方式,自主感知文章内容、梳理文章情节,感受传主的精神品质;二是引导学生关注传记文体,体会传记的文体特征。教给学生阅读传记这一类文体的方法,即按照传记的方式去阅读传记,读出传记的故事、启迪、写法。

资料链接

居里夫人生平简介

M.居里(Marie Curie,1867—1934),即人们常称的居里夫人。出生于波兰华沙。其父为中学数学和物理教师。1891年,她到法国巴黎大学学习,于1893年和1894年先后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物理学和数学学士学位考试。1896年,贝可勒尔发现铀盐可以放射出一种射线。M.居里开始探索其他化学元素是否具有类似的放射性。她发现钍也有这种放射性。在研究各种放射性矿物时,她发现沥青铀矿的放射性比铀盐的要强几倍。她认为在沥青铀矿中一定存在着某种未知的、放射性很强的元素。于是她和P.居里(居里夫人的丈夫)在实验室中用化学方法和测定放射性的手段,在成吨的沥青铀矿中艰辛地寻找这种微量的未知的元素。终于,他们于1898年7月发现了钋,同年12月发现了镭。钋(Polonium)的命名是为了纪念M.居里的祖国波兰。M.居里所开创的用放射性进行化学分离与分析的方法奠定了放射化学的基础。1903年,她以《放射性物质的研究》论文获得博士学位。1906年,P.居里逝世后,她接替P.居里的工作,教授物理课。1910年,她最重要的著作——《论放射性》一书出版。同年,她提炼出金属态的纯镭。1911年,由于发现了钋和镭并提炼出纯镭的工作,她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成为第一个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她和她的女儿I.居里(I.约里奥-居里)一起,从事利用X射线为伤兵进行医疗诊断的工作。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她所创建的镭研究所开始积极地活动起来,研究所逐渐成为当时核物理和放射化学的一个主要研究中心。1921年,美国总统W.G.哈定代表美国妇女界赠送M.居里1克镭。1922年,当选为巴黎医学科学院院士。1932年,前往华沙主持波兰镭研所的开幕典礼。由于长期从事放射性工作,M.居里得了恶性贫血白血病,于1934年在萨朗什附近逝世。放射性强度的单位居里是以居里夫人的名字命名的。

镭的主要用途

在现代核工业兴起以前,镭是最重要的放射性物质,广泛应用于医疗、工业和科研等领域。主要用途有:①镭放出的射线,能破坏人体内的恶性肿瘤组织,故常用来治疗癌症等;②把镭盐和硫化锌等荧光物质混匀制成永久性的发光粉,涂在仪表或钟表上,可在暗处发光,便于人们观测;③镭盐与铍粉的混合制剂,可作中子放射源,用来探测石油资源、岩石组成等。

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四

教学步骤:

一、学生朗读全文,积累词语。

畏畏缩缩 左顾右盼 义无反顾 怜悯 主宰 蹒跚 戳破

(建议:要有侧重点地掌握词语的音、形、义)

二、整体把握文章 (划分层次,明确主要内容)。

本文层次十分清晰,可分为两部分,如何划分?

明确:1-5为第一层次 6-9为第二层次

请概括层意。

明确:第一层(对一只发现饼干屑蚂蚁的生动描写);第二层(由蚂蚁而引发的个人感悟)。

三、分析文章 ,理解感悟式写法。

1.第一层次理解与分析

1-5自然段有四个自然段是描写蚂蚁的。请同学们专注朗读1、2、3、5四个自然段,想想这是只怎样的蚂蚁?

(朗读后,学生交流)明确:胆小而又自足的蚂蚁。

请同学们标画出表现蚂蚁“胆小”和“自足”的相关语句,再读读。想想作者为什么能把蚂蚁写得如此传神呢?

(学生交流)明确:因为作者采用拟人化手法,生动刻画了蚂蚁的动作、神态、心理。

请选择你认为最传神生动的词句,说说你的感受(词句品味)。

(可结合课后“词句品味与积累”,交流展示)。

(结合练习题一):文中运用了一系列拟人化的词语来写蚂蚁是为了赞扬蚂蚁吗?目的是什么?

(学生交流)明确:不是为了赞扬蚂蚁。在文中作者只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目的是为了传神生动地描写蚂蚁,同时有一定的幽默感(如:义无反顾、重大判断等)

总结:像作者一样,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态、心理,你笔下的动物就可能写得生动形象、活灵活现。但这必须建立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

板书:细心观察--对象人格化(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态、心理)

2.第二层次理解与分析

第二层是写作者的内心感悟。请同学们细读6-9自然段,分析作者是如何感悟的,感悟的切入点是什么?

(学生交流)明确:(蚂蚁)凭借运气获得了饼干屑,就快乐得要晕过去,不知道上方就有一副怜悯的眼光在居高临下地观察它,更不知道某一根手指顷刻之间就能将它捻成碎末--(联想)--(我)另一高度上面同样有一副眼光正在注视着“我”,主宰“我”的命运。

由上述可知,虽然蚂蚁在人类的眼中是个十分渺小的事物,然而我发现此时我们与蚂蚁却有着惊人的相似,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交流)明确:往往自足于眼前的幸福,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

从整个生物界来说,我们与蚂蚁一样只是生物链中的一个因素,我们何尝不也是一只渺小的蚂蚁!

板书:

文章 末尾说“蚂蚁是令人感慨的动物”而不是说是令人感动的动物,为什么?

(学生交流)明确:从全文上看作者对蚂蚁毫无感动之情,而是一种怜悯和同情,不忍心伸手戳破它的快乐,而由蚂蚁联想到人类自己。请同学们想想,作者内心有怎样的感慨?

(自由发言)明确:对生命的悲悯、同情,对自足于眼前幸福的反思,对无法主宰自我生命的无奈,对生命意义的冷静思考等等。

四、作业:

根据平时的观察,选择你熟悉的一种动物,写一则生动的片段(200字左右)。

要点:细心观察,对象人格化(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态、心理)。

主要内容:

针对感悟式的写法和对动物的生动描写,通过写作深化认识,学会运用。

教学步骤:

一.展示学生所写的动物片断。

1.以四人为一小组,互阅习作,以训练中的两个要点为标准,推荐最优秀的写作片段一则。

2.小组代表上台朗读习作,学生互相点评。

3.教师总结,并让学生在原作上加以修正。

二.感悟式写法的训练。

从《蚂蚁》一文可知,感悟式写法必须借助联想,同时联想还得有恰当的契合点。《蚂蚁》一文就以“自足于眼前幸福,无法主宰命运”为契合点。请同学们在原作的基础上,找个契合点,由物及人进行联想,续写一段自己的感悟。

学生(现场写作,在原文基础上续写一段感悟),学生代表交流展示,教师点评。

三.明确感悟的特殊性。

感悟还要有特殊性,不要落入俗套。作者南帆就是这样。一般人可能由蚂蚁感悟到勤劳或生命力顽强等等,但作者却与众不同,由蚂蚁感悟“幸福”“命运”等问题,这是十分可贵的。同学们能否对自己的感悟再作思考,也力求与众不同,有一定高度。

学生(现场交流,修正)

四.课后将文章 抄正、上交。

上面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整理出来的4篇《八年级语文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305 53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