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生活优秀8篇

发布时间:

在我们平凡的学生生涯里,相信大家一定都接触过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让别人看完能理解”或者“通过练习我能掌握”的内容。你知道哪些知识点是真正对我们有帮助的吗?差异网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8篇《政治生活》,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政治生活 篇一

[教案]政治生活-前言

前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政治活动,正确区分政治现象。

(2)正确理解政治的科学含义,从政治与经济、与阶级、与国家政权三个方面去理解和把握。

(3)简单了解本课程的主要框架内容。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通过事例说明政治与经济的关系,能够运用“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理论分析现实政治生活中的政治现象。

(3)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获得相关知识,提升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素养和能力,增强公民意识和国家观念。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理解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国家政权展开的,政治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2)促进学生了解我国公民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明确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性,激发参与热情,提高学生政治参与技能。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政治的科学含义。

(2)我国当前最大的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难点

(1)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2)    阶级性是政治的根本属性;

(3)    政治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的问题。

2、教学工具:传统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和多媒体课件

3、教法:设问法、事例说明法、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等。

三、教学设计

『导入  新课』

设问:同学们寒假“政治”作业 做完没有啊?(答略)我们这里说的政治作业 是不是我们这学期所要学到的政治模块呢?(引起学生思考,重点理解政治含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到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态度等都包含“政治”二字,这学期我们要学习政治生活这模块,首先也要弄明白什么是“政治”?可是,“政治”二字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讲清楚的,要从多方面来理解。

『讲授新课』

一、政治的科学含义(重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与经济、政治与阶级、政治与国家政权有着密切的联系,应该从这三个方面来理解:

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1)政治根源于经济,由经济决定。

(2)政治是为经济服务的,又反作用于经济。

(3)任何阶级和社会集团的政治活动,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和维护本阶级、本集团的根本经济利益。

2、政治的实质是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之间的关系和阶级斗争

阶级:人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对生产资料占有不同。阶级实际上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人格承担者,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由于经济地位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政治关系,这种政治关系就是经济关系的集中表现。为了实现和维护各自阶级、集团的根本经济利益,则势必发生激烈的阶级斗争。从这个意义上讲,政治就表现为各阶级之间的斗争。在阶级生活中,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

(1)阶级性是政治根本属性;

(2)政治关系随社会阶级关系而变化。

现阶段,我国国内的政治关系主要是人民内部关系。

3、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政权

原因:(1)国家政权是维护阶级统治和实现阶级利益的工具;

(2)在阶级社会中,一切政治斗争都是围绕国家政权问题开展的;

(3)各政党所进行的政治活动,都同国家政权有关;任何阶级和社会集团的政治活动,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和维护本阶级、本集团的根本经济利益,而为了实现和维护这一利益,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国家政权问题。

(4)同时,国家应当如何组织,社会应当如何管理,管理和利益应当怎么分配,这些都是政治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所以,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二、我国当前最大的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原因(1)是“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的具体运用和发展,是邓小平同志格局我国新的历史时期的特点,各政治赋予的新的内容。

(2)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S初级阶段;在这阶段,阶级斗争仍然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这当然是政治。但是阶级斗争已经不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矛盾,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大力发展生产力。这又反映了S现代化建设是我国S经济基础的客观要求;是改善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根本途径,代表着全国人民的根本经济利益;又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巩固国家政权的重要保证。所以,……

三、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1、公民的政治生活(公民的政治权利和金额义务,如何参与政治生活)

2、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国家如何组织、管理,通过政府执行)

3、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政体、国体、宗教政策)

4、当代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责任)

四、学习方法及要求

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现实性、实践性);

2、坚持历史的、辨证的观点和比较分析方法;

3、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方法。

4、课前一定要预习,并在预习中归纳知识点和找出疑难问题,做好标志、记号。

5、同学们课堂上要主动参与,认真思考,与老师的讲析同步理解,做好重要知识点的笔记,决不能只是一架录音机,培养自己的思维分析问题能力。

6、希望大家课后用一定的时间复习,通过练习实践巩固知识的理解。

7、还要多关心时事(通过阅读新闻报纸、书刊和收听新闻录音等途径获得),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时事问题。

『结束新课』

政治生活 篇二

高中政治教案: 第一课  1.3  政治生活:积极参与 重在实践

一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讲述了我国的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和中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途径,这对我们今后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增强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等,证明了奋 斗方向。

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公民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2、正确理解中学生参与政治生活问题。

3、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分析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

(二)能力目标

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爱国热情,坚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立场。

三 教学重点难点

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

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

四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五 教学建议

本框题涉及的实际生活内容较多,建议教师多采用具体材料、数据等辅助学习、理解,教学内容以学生自读、思考、讨论为主。

六、课前准备

1、热点材料搜集与整理

2、导学案的印制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以及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等问题。作为中学生应该怎样对待政治生活呢?

(二)进行新课

一、 置身于政治生活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12页材料,同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些中学生以热情的态度,不同的方式积极参与政治生活。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就要关 心国家大事和社会事务,学习政治知识提高政治素质,以不同的方式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二、当代中国人的政治生活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2-13页内容,说明当代中国人的政治生活有哪些主要内容?

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

从个人生活的内容来看,我们具备参与政治生活的条件。宪法赋予了公民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同时规定了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国家以法律形式保护公民的民主权利。因此,依 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该成为我们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

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

从社会公共管理来看,我国有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等基层自治组织及管理制度,有政府对社会的管理服务。政府工作的改进,决策的完善,政风的廉洁,效率的提高,都有赖于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监督。因此,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是我们重要的政治生活内容。

3、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统一,是区别 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政治生活的有机构成部分。

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当代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国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应对着严峻的挑战。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维护国家利益,关注我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也是我们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我们总要参与 我们总会参与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3页图表,思考所提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积极思考。

1、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

政治生活与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是相辅相成的。政治生活直接影响人民民主的实现程度,影响人民利益,也会影响我们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必须关心国家大事,增强主人翁意识,自觉投身于政治生活之中。

2、学习有关政治知识

学习政治知识有助于提高辨别是非能力,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有助于紧扣时代脉搏,开阔眼界;有助于树立国家观念,维护国家利益;有助于增强民主法制观念培养公民意识;有助于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3、参与政治生活,贵在实践

教师活动:同学们参加过什么政治活动?你还知道有哪些可以参与的政治活动?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

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多种多样,无论什么方式,重要的是参与,在实践中才能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三)课后作业

讨论中学生可以通过哪些方式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九 板书设计

(一) 置身于政治生活

(二)、当代中国人的政治生活

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

2、参 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

3、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我们总要参与 我们总会参与

1、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

2、学习有关政治知识

3、参与政治生活,贵在实践

十 教学反思

本节学习的有关知识,涉及的学生实际生活内容较多,教学内容以学生自读、思考、讨论为主,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教学中注意双相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自主探索、领会有 关生活现象中明白有关道理。

政治生活 篇三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预习导学

一、学习目标

★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分析、解决问题

★运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分析、解决问题

了解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

★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二、重点难点(加★)

三、自主学习

四、知识体系建构

探究质疑

1.社会存在主要是指自然地理环境。

2.社会存在的变化和社会意识的变化是同步进行的。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

4.人民群众就是劳动群众。

5.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6.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7.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制度、国家设施、各种思想观念。

练习反馈

单项选择题

1.(江苏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基础。我国之所以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因为(d)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思想意识决定的

c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思想意识决定的   d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城市,让生活更美好”—XX年上海世博会主题,反映了当今世界各国对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共同问题的关切,引领人们更多地去思考“什么是美好城市和美好生活”。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表明(a)

①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③社会意识总是与时俱进的④社会意识变化推动社会发展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3.(广东卷)指出,XX年我们要努力工作,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千方百计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持续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使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这里体现的哲学观点是  ( a )

a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c.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的价值d.真理与谬误相互转化

4.在我国农村改革中,农民首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首选了第一个村民委员会,创办了第一批乡镇企业,被称为我国农民的三大创举。这充分说明了人民群众是   ( a  )

a.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b.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社会变革的引导者  d.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5.我国政府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如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障制度,强化防灾减灾工作等。这体现了( d )

a.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b.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c.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d.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

6.政府机构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这说明(  b  )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c.生产力一定要适合生产关系状况    d.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合上层建筑状况

7.“民生厚(生厚:生活富裕)而德正”,“仓廪实(仓廪:仓库)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古人的这些话揭示了一个道理        (  b  )

a.物质资料的生产包括物质产品生产和精神产品生产 b.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必然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

c.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社会的生产关系就是社会的道德关系

8.著名唐代大诗人和文学家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主张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c )

a.正确意识根源于客观事物       b.人的认识随社会发展不断变化

c.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d.文学创作是意识能动性的突出表现

9.XX年1月14日,XX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对外公布,入选综合类十大流行语的分别是:xx大、嫦娥一号、民生、香港回归十周年、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教)上涨、廉租房、奥运火炬手、基民、中日关系、全球气候变化。年度媒体流行语真实反映并高度概括了一年当中国内政策举措、社会重大事件、百姓关注焦点以及国际风云变幻。这体现的哲理是  ( b  )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促进作用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根本任务

10.四川汶川大地震后,无数青年学生志愿者奔赴灾区,参与抗震救灾工作。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青年学生要坚持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在实践中了解国情、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在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奋斗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精神境界。青年学生要坚持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这是因为  ( d )

①一切正确的认识都是直接从实践中获得的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  ③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主观题

12.为调整我国法定节假日制度,国家有关部门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例如:召开多次座谈会,听取和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及有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将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在网上公布,约155万网民参加了民意调查。 经广泛调研和深入论证,国务院于XX年12月16日正式颁布了修改后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

上述材料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哪些道理?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3.(•重庆,3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年来,水资源利用中的民生问题引起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为此,我国政府加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法》,规范取水许可管理,完善水资源综合规划,深化水价改革,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推动了饮水安全、节水改造等民生水利工程建设。

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材料。

答案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水资源利用中的民生问题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要求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解决这一问题。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科学发展观是正确的社会意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采取一系列措施,能够有效推动民生水利建设。

【反思与收获】

政治生活 篇四

【教学设计】

第一课  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1.3  政治生活:积极参与 重在实践

一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讲述了我国的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和中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途径,这对我们今后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增强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等,证明了奋斗方向。

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公民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2、正确理解中学生参与政治生活问题。

3、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分析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

(二)能力目标

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爱国热情,坚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立场。

三 教学重点难点

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

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

四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五 教学建议

本框题涉及的实际生活内容较多,建议教师多采用具体材料、数据等辅助学习、理解,教学内容以学生自读、思考、讨论为主。

六、课前准备

1、热点材料搜集与整理

2、导学案的印制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以及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等问题。作为中学生应该怎样对待政治生活呢?

(二)进行新课

一、 置身于政治生活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12页材料,同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些中学生以热情的态度,不同的方式积极参与政治生活。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就要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事务,学习政治知识提高政治素质,以不同的方式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二、当代中国人的政治生活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2-13页内容,说明当代中国人的政治生活有哪些主要内容?

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

从个人生活的内容来看,我们具备参与政治生活的条件。宪法赋予了公民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同时规定了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国家以法律形式保护公民的民主权利。因此,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该成为我们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

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

从社会公共管理来看,我国有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等基层自治组织及管理制度,有政府对社会的管理服务。政府工作的改进,决策的完善,政风的廉洁,效率的提高,都有赖于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监督。因此,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是我们重要的政治生活内容。

3、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统一,是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政治生活的有机构成部分。

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当代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国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应对着严峻的挑战。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维护国家利益,关注我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也是我们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我们总要参与 我们总会参与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3页图表,思考所提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积极思考。

1、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

政治生活与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是相辅相成的。政治生活直接影响人民民主的实现程度,影响人民利益,也会影响我们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必须关心国家大事,增强主人翁意识,自觉投身于政治生活之中。

2、学习有关政治知识

学习政治知识有助于提高辨别是非能力,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有助于紧扣时代脉搏,开阔眼界;有助于树立国家观念,维护国家利益;有助于增强民主法制观念培养公民意识;有助于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3、参与政治生活,贵在实践

教师活动:同学们参加过什么政治活动?你还知道有哪些可以参与的政治活动?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

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多种多样,无论什么方式,重要的是参与,在实践中才能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三)课后作业

讨论中学生可以通过哪些方式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九 板书设计

(一) 置身于政治生活

(二)、当代中国人的政治生活

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

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

3、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我们总要参与 我们总会参与

1、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

2、学习有关政治知识

3、参与政治生活,贵在实践

十教学反思

本节学习的有关知识,涉及的学生实际生活内容较多,教学内容以学生自读、思考、讨论为主,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教学中注意双相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生活现象中明白有关道理。

【导学案】

学校:临清二中 学科:政治 编写人:侯玉青 审稿人:王玉兴

第一课  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1.3政治生活:积极参与  重在实践

课前预习案

预习目标及提纲:

1、识记   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2理解中学生怎样参与政治生活

基础知识预览

一、当代中国人的政治生活

我们每个人的社会生活都由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构成。在政治生活中,我们必须确立的一个原则:-------------------------,这既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应有之义,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主题。

(一)   公民的政治生活有哪些主要内容?

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

作为中国公民,-----------------------------------------------,是我们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

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

依法实行-------------、-------------------、----------------、---------------------,经济参与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是我们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

3.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包括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 ------------------------------------------------------------,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

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我们每个人都要认识自我、认识中国、认识世界,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生存的更好!虽然我们每个人对这个国家有自己的看法,但是都要在中国这个国家内生存和发展,因此,我们要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关注我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也就成为了我们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   中学生怎样参与政治生活?

1、参与政治生活,必须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

2、参与政治生活,需要学习政治知识;(意义何在?)

3、参与政治生活,贵在实践。(意义何在?)

课堂探究案

学习目标

1. 识记: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生活的内容

2. 理解:当代中国人参与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3. 分析:中学生要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重点难点

重点

(1)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2)中学生应该怎样参与政治生活。

难点

(1)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方式及必要性;

(2)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请试画出知识树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问题探究

一、 当代中国人的政治生活

1.                       ,既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应有之义,也是中国社会中还有政治文明建设的主题。

2.作为中国公民,         ,          ,是我们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

3.依法实行        、         、         、          、积极参与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是我们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

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最根本的就是要

、          和          的有机统一,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

5.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关注                   ,维护

,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也就成为我们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我们总要参与  我们总会参与

1.政治生活与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存在着             的关系。

2.学习政治知识,有助于我们掌握           ,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有助于我们放眼世界风云,紧扣时代脉搏,开阔         、           、          的眼界,有助于我们树立“                     ”的国家观念,关心国家大事,自觉地服从和维护国家利益;有助于我们增强            观念,培养             意识;有助于我们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增强主人翁应有的政治责任感和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能力。

3.参与政治生活,贵在            。 自主探究

某市将要进行老城区房屋改造,在公布的拆迁地段中,有一座具有文物价值的古建筑。几名中学生在得知这一情况后,广泛收集了有关该古建筑的历史资料,向市政府提出“妥善保存古建筑”的建议。市政府请专家论证后,采纳了他们的建议。这体现了我们政治生活的内容是(   )

a.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

b.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

c.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d.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合作学习

有人认为,政治与己无关,参不参与政治生活无所谓,甚至幻想脱离政治。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当堂巩固练习

1.生活在当代社会的中国人,可以说都必须置身于政治生活,不可能脱离政治而存在。这里所指的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是(    )

a.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

b.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

c.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d.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2.依法实行民主选举、         、民主管理、         、积极参与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是我们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     )

a.民主决策 民主监督               b.民主立法 民主领导

c.依法治国 以德治国                d.民主执政 民主领导

3.生活在当代社会的中国人,在政治生活中都会认同这样一个观念,即(    )

a.崇尚民主与法制                  b.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c.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d.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

4.参与政治生活,贵在实践。作为中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实践活动可能是(    )

①参加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  ②参加学校的时事政治学习  ③参加共青团  ④参加选举活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下列活动属于公民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的是(     )

a.参加党代会

b.人大代表参加人民代表大会会议

c.政府召开听证会,让群众就有关问题进行公共质询

d.政协委员下基层调查水污染问题

6.有些同学认为:“对我们中学生来说,学习是我们的天职,没时间、没兴趣、更没有能力去参与政治。咱一个小小老百姓,有什么资格去管政治?政治与我无关,参不参与政治生活无所谓。”

(1)上述想法对吗?简要说明你的看法。

(2)你认为中学生应该怎样参与政治生活?

课后练习与提高

1.我国宪法规定,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荥阳、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除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外,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该权利是

a. 是公民最根本的人权

b. 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

c. 是公民基本的生存权利

d. 是公民基本的政治自由

2.据报道,某市社区民警向居民作述职报告,接受本社区居民的民主测评。如果测评结果为不满意,被测评者将可能被调离现在的岗位。这一举措体现了我国公民享有

a.平等权     b.任免权     c.选举权      d.监督权

3.XX年5月1日,新的《信访条例》正式实施。信访中,每个公民既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又要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这要求公民在行使权利时必须(   )

①自觉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原则            ②自觉维护国家利益,牺牲个人利益

③努力维护国家安定、社会稳定的政治局面    ④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作为公民,我们青少年学生对待政治生活的正确态度是

a. 政治是政府官员的事,与我无关

b. 我是国家的一员。应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学会参与政治生活

c. 我是学生,只要学习好就行了,不需要关心政治

d. 政治变幻莫测,还是不参与为好

5.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国旅游现象相当普遍。不少国家为了方便中国旅客,写些带有中文的标牌。有一类中文提示使我们中国人感到耻辱,在旅游景点或商场等公共场所,赫然贴着中文警示:“请   不要随地吐痰”“请勿大声喧哗”等。这告诫我们

①公民要自觉维护国家的荣誉

②公民要有国家主人翁意识,尊重人格和国格

③公民要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

④公民要维护国家安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②③

6某市某村少数人因征地款过少之事不断上访,对解决结果不满,组织、煸动本村部分村民堵塞该村公路路段,并打伤执法民警及围观群众,砸坏公务车辆。在整个事件中,某校高二某学生逃学回家,四处敲锣召集、煽动其它村民参与。经有关部门的教育、劝阻、解释,已平息了该事件。事件中的首要分子已被刑事拘留,该学生也被治安拘留

(1)该少数村民有没有错误?为什么?

(2)如果你是材料中那位学生,你应该怎样处理征地款过少的事件?

参考答案:

自主探究  b

巩固练习    1-5  a  a  a  b  c

6.答:(1)①这种想法是不对的。②这种想法的错误在于它否认了政治生活的作用。其实,政治生活与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政治生活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如果每个人都对政治生活采取漠然置之的态度,受损害的必然是全体人民的利益,而我们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也必然受到影响。

(2)参与政治生活,必须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参与政治生活,需要学习政治知识;参与政治生活,贵在实践。

课后练习与提高

1—5bddba

61)该少数村民参与政治生活没有遵循基本的原则,所以是错误的。没有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公民在行使权利时要尊重他人的权利。组织、煸动本村部分村民堵塞该村公路路段,并打伤执法民警及围观群众,砸坏公务车国车辆,这是违法行为,也侵害了他人的利益。没有坚持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堵塞该村公路路段,侵害了集体利益、国家利益。(2)提示:可采取舆论监督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信访举报制度、司法制度等方法反映这一问题;要负负责任地行使监督权,不能影响社会稳定和秩序。

政治生活 篇五

第六课 《参与政治生活》学案

课型:复习课

一、 学习目标

1、 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政治生活方面);

2、 提升发散思维能力,积极应对中考开卷考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积极参与政治生活,正确行使政治权利,积极履行政治义务;

二、 复习整理夯基础(大约15分钟)

组织目标:基本由学生主持安排进行,教师简单引导,锻炼提升学生能力;

设置目的:理清本课三部分相关内容的基本结构,引导学生熟悉并掌握基础知识。

组织方式:小组对抗赛;

知识结构导航:

基本要求:各小组长组织学生复习,确定本框题应该明确哪些基础知识?并组织学生分组展示本组的复习成果。其他各组注意监督,并指出他们的不足。

第一框题: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

(1)人民当家作主

基本知识点:

重要问题

(2)生活在法治国家里      基础知识:(包括基本知识点、重要问题等)

基本知识点:

重要问题

小组长或副组长简单点评:

监督组点评、质疑:

第二框题: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1)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基本知识点:

重要问题

(2)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基本知识点:

重要问题

小组长或副组长简单点评:

监督组点评、质疑:

第三框题:依法参与政治生活

(1) 我们的政治权利

基本知识点:

重要问题

(2) 我们的政治义务

基本知识点:

重要问题

小组长或副组长简单点评:

监督组点评、质疑:

三、 发散提升我能行(约10分钟)

组织目标:基本由教师主持、引导学生进行,锻炼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应对开卷考试;

设置目的:明确、突破重难点。加深学生印象;

组织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小组抢答的方式解决;

教师问题引导设置:

(1) 你觉得我们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有那些没有弄明白的词语、句子?

(2) 你感觉本课的重难点有哪些?其他小组是否认同?能否回答、解释。

(3) 通过本课的学习懂得的这些知识对于你的日常生活有什么指导意义?

四、聚焦中考论英雄(约15分钟)

组织目标:基本由学生主持,各小组长组织进行,培养提升学生能力;

设置目的:突破中考考点,活学活用,应对中考开卷。

组织方式:教师引导,小组对抗赛的方式解决;

任务一:我会选

1. (XX年宁夏)XX年我区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支持宁夏发展马铃薯种薯基地的建议,被列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重点督办建议。这充分体现了我区人大代表     (    )

①代表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②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③权力大、能力强,不受人民监督④关注民生、反映民意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XX年山东威海市)XX年重庆市扫黑除恶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严惩黑恶势力 ,对此看法正确的是(     ) ①是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    ②偏离了国家工作中心,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③维护了社会秩序,有利于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④体现了国家的强制力,有利于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XX年江苏常州)XX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这表明,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     )

a.国家性质  b.行政机关  c.权力机关  d.根本政治制度

4.(XX年广东梅州)我国每年3月份都要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商讨、决策国家大事。会议期间,大会要审议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国家的一些重要法律、发展纲要等等。这表明(      )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重大事项有决定权、监督权

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唯一机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XX年广东梅州)实行依法治国,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是(     )

a.有法可依b.有法必依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

6.(江苏连云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第一条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这说明

a.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的问题b.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c.宪法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比普通法律严格d.宪法是普通法律的总和

7(XX年江苏连云港)博客参与,是我国民主政治生活中的一个新亮点。一些人民代表通过博客公布提案,广泛征集网友的意见。这种形式(   )

a.扩大了人民代表的权利      b.扩大了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

c.完善了基层民主制度        d.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

8.(XX年山东威海市)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团体和组织的章程,都共同规定了要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这是因为(    )

a.任何法律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b.宪法是一切团体和组织的最高行为准则

c.宪法规定国家生活的根本问题    d.宪法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处于首要地位

9.(XX年山东威海市)XX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共审议22件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草案,通过14  件;听取审议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14个工作报告:决定批准我国与外国缔结的条约、协定以及加入的国际公约7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②人大常委作为民族自治机关,享有自治权  ③其他国家机关对权力机关负责,受其监督  ④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拥有立法权和决定权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XX年湖南常德)XX年6月22日,检察机关全国统一举报电话“正式投入使用,同时,最高人民检察院更新举报网站域名,全国各地均可通过这一网站进行举报。上述举措

a.可以彻底杜绝腐败现象b.有利于中学生更好地参与检察机关的管理工作

c.便于公民了解国家的政策和秘密d.有助于公民更好地行使监督权

11.(XX年四川宜宾)四川省某乡政府在网上公示了今年1月份的公务开展明细,详细地列举了公开招待费、公车费等各项开支,该乡政府的这一行为引发了网友热议。对此,我们的正确态度是

a.支持,有利于政府接受老百姓监督b.不赞成,干扰了政府的正常工作

c.不值得提倡,这是“人治”的表现d.积极参与,不顾事实发表自己的观点

12.(XX年攀枝花市)关注“两会”认识我国政体,使我们明确发展民主与健全法制的联系,从而学会珍惜自己的权利,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责任感和能力。据此回答1-3题:

(1)“村里的事村民管,自己投票选‘村官’。”这表明我国村民委员会实行(  )制度。

a.等额选举         b.间接选举         c.差额选举        d.直接选举

(2)我们要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最有效、最靠得住的办法是(     )

a.以德治国     b.实行法治      c.加强专政机关建设    d.实行最广泛的民主

(3)下列培养我们青少年学生民主意识和参政能力的方法与我们的身份相符的是(   )

a.成为人大代表         b.参与村民选举         c.积极参政议政        d.学做议案

任务二:我会实践(填空)

材料:自XX年以来,网络问政已逐渐成为百姓反映民意、政府了解民意的重要通道。据有关调查统计,69%的网友认同“网络问政”,认为这种平等、互动、快捷的交流方式已成为百姓反映民意的有效方式。网民以留言、跟帖、博客、微博等方式参政议政,网络问政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新亮点。

学生甲:出租车调价听证会你关注了吗?

学生乙:我不仅在电视上看到了,还在政府网站上发表了我的看法呢。

学生甲:中学生也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吗?

学生乙:当然了。我们都有权利通过网络向有关部门提出自己的建议,现在已有 近七成的网友认同“网络问政”。

学生甲:那么多。为什么大家都会认同这种方式呢?

学生乙:                                                    (根据材料中的内容回答)

学生甲:我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参与“问政”呢?

学生乙:

(可根据材料中的内容回答,也可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回答)

学生甲:.太好了,我也要充分形式我的民主权力。

学生乙:现在百姓参政议政、表达民意的渠道越来越多了,你知道这是国家在保障我们哪一项政治权利吗?

学生甲:                               。

五、总结反思见行动

各组组长组织本组总结学习情况,并进行简单的点评。

我们是第                小组:组长                      副组长

我们组这节课表现最好的是                           同学;

我们组这节课进步最快的是                           同学;

我觉得这节课的重点是:                                                       ;

我觉得这节课的难点是                                                         ;

我已经解决了                    (签名)

我还没有彻底解决               (签名)我准备让                 帮我解决(可以是老师、同学或独立完成)

政治生活 篇六

第七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一、考点解读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3、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4、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6、我国的宗教政策

二、考点讲解

(一)我国的民族和宗教状况

1、概况

(1)多民族和睦相处

①构成(56个民族):汉族;少数民族(55个)。我国的重要国情之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定居在中国土地上所有民族的总称。

②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③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第一,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祖国辽阔的疆域;第二,各族人民共同发展了祖国的经济和文化;第三,各族人民共同捍卫了祖国的独立和尊严;第四,各族人民共同参加了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创立了新中国。

④新型民族关系:已经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a.我国新型民族关系的实质: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

b.我国能够建立新型民族关系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后,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加上“党的领导”等原因。)

c.全面认识我国的民族关系:新中国成立后,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但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等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依然存在,而且难以在短期内消除。

d.对青年学生的要求:我们应该十分珍惜、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生活在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里,处理好民族关系问题,既是国家的重大问题,又是人们生活中必须面对的具体问题。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作为当代青年学生,要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责任付诸行动。

(2)多种宗教并行流传(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也是多宗教的国家)

①总体构成:五大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其他宗教:一些少数民族流传的其他宗教。千百年来,各宗教和睦相处,其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部分。

②爱国传统:我国各宗教都有爱国爱教、团结进步、服务社会的传统。

③对外交流:我国宗教界人士积极参与国际宗教间的交往与合作。(用亲身经历向世界人民介绍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增进了世界各国宗教界对我国的了解,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

④信教人数:我国信仰宗教的人数虽占人口的比例不大,但绝对数不小。(▲相对数小;▲绝对数大)。

⑤长期存在:在社会主义社会,宗教还将长期存在。((因为:a.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有它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b.宗教的存在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社会根源、认识根源和心理根源。)

2、深刻变化

(2)表现

a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建立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各民族之间主要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阶级斗争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反映在民族关系上。)

b宗教状况发生了根本变化,存在的阶级根源基本消失。(宗教问题上的矛盾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阶级斗争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反映在宗教问题上。)

① 我国的宗教不再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利用的工具,而成为信教群众自办的事业;

② 宗教团体成为联系信教群众的爱国组织;

③ 宗教界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信教群众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力量。)

c社会主义社会为发挥宗教的积极因素、抑制消极因素创造了条件。

(3)根源(根本原因)

a民族关系发生根本变化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社会经济制度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改造)和民主改革,消灭了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

b宗教状况发生根本变化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社会经济制度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改造)和宗教制度的民主改革,消灭了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

(二)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此原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遵循、贯彻此原则是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关键。)

1、民族平等原则

(1)含义:我国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我国各族人民都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2)必要性:

①我国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

②我国各族人民都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

③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前提。【因此,各民族都依法平等(≠相同)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注:平等不等于没有差别)】。

注意:a我国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已经得到真正的实现。表现在

①在政治权利、社会地位上实现了平等(如:历届全国人大都有少数民族代表参加,从第三届开始,已确认的少数民族都有了全国人大代表,而且少数民族代表所占代表总数的比例,都高于同期少数民族人口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

②在发展经济、文化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

③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权利,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b民族:有先进和落后之分,无优劣之别。

c“民族平等”:主要是指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平等。

d各民族在发展程度上的差别是历史的、地理的、社会的诸多因素造成的。

e每个民族都在某些方面优于其他民族。

2、民族团结原则

(1)含义:各民族人民和睦共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

(2)为什么   ①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②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前提;③民族团结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④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⑤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⑥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我国形成了各民族人民和睦共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注意:a坚持民族团结,必须反对大民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

b在我国: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

3、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1)含义: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

(2)为什么     ①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  ②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③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3)怎么样:     ①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需要国家的支持和发达地区的支援,但关键是各少数民族的自力更生。 ②坚持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   ③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信仰自由制度。   ④坚持党的领导(根本保证)。

(4)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当地少数民族和民族政治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于全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①没有民族自治地方的现代化,就没有全中国的现代化,没有少数民族的振兴,就没有中华民族的振兴;②加快西部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③民族自治地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能够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④民族自治地方与东部发达地区优势互补、互利互惠,推动共同繁荣。

(5)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a.是增强民族团结的根本;b.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c.是全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d.是国防的巩固,国家安定与民族团结的基础。

4、三原则的关系:互相联系、不可分割。

①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②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③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三)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

1、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地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分析:以少数民族聚居为条件;以行使自治权为基本内容;以国家的统一领导为前提;以设立自治机关为依托。

(3)前提和基础:民族区域自治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

(4)范围: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5)自治地方和自治机关: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在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依法行使自治权)。

注意:民族自治地方的双重地位→既是国家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又是享有民族自治权的自治地方。其人大和政府:既是地方国家机关;又是民族自治机关。

(6)核心内容:自治权。

a.含义:即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b.内容:其范围、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①立法自治权;②变通执行权;③经济自治权;④文化管理自治权;⑤其他自治权。是地方行政区域的有限自治,而不是“高度自治”。

(7)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a.必要性: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为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社会基础;②“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适宜以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为基础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③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为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政治基础。

b.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把热爱本民族与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结合起来,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捍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

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它保证民族自治地方充分享有自治权利,自主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满足各少数民族人民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

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各民族自治地方以一个、两个或两个以上少数民族为主体,同时包括当地居住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这使得各族人民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逐步消除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

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能够密切结合本民族、本地区的特点,把少数民族的特殊利益与国家的整体利益协调起来,充分发挥各民族、各地区的特长和优势,调动各族人民参加国家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贯彻民主集中制。

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现阶段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2、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与“基本原则”之间的关系

①“基本原则”是“基本政策”的理论依据;②“基本政策”体现“基本原则”。

3、比较“a.民族自治区”与“b.特别行政区”

(1)区别:①解决的问题不同(设立的目的不同): a.解决民族问题,处理民族关系;b.解决港澳台问题,实现祖国统一。②自治的程度和内容不同:a.民族自治权(一定的自治权);b.高度自治权。③设立的地区不同:a.少数民族聚居地区;b.港、澳、台。④社会制度不同:a.社会主义制度;b.资本主义制度。

⑤体现的方针不同:a.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权利的民族精神,体现了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b.体现了“一国两制”的方针。

(2)相同点:①都享有自治权;②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③都是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和国家都是地方与中央的关系。

(四)我国的宗教政策

1、我国宗教政策的基本内容:

①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②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③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④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2、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1)宗教信仰自由的内涵: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由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2)国家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这是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两个方面)。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注意:宗教信仰自由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侵犯这一权利,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3)公民在享有宗教信仰自由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①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反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破坏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祖国统一,损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②我国坚持政教分离的原则。(任何宗教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都不能干预行政、司法等国家职能的实施;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补充:

a实行宗教自由政策的实质:使宗教信仰问题成为公民个人的私事;▲实行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加强广大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的团结,把他们的力量凝聚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目标上来。

b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不得信教:

①(从党的性质和宗教的本质上看)共产党员信教与其共产主义信仰相矛盾;

②(从党的地位和宗教的作用上看)共产党员信教难以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

③(从宗教信仰自由的含义上看)这种规定与我国的宗教政策不矛盾。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包括保护人们信教的自由,又保护人们不信教的自由两个方面。作为共产党员在其入党的时候已经做出了不信教的选择。

(4)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必要性

①宗教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既不能用行政的力量去消灭宗教,也不能用行政的力量去发展宗教。

②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在信仰上的差异,并不影响其政治上、经济上根本利益的一致性。③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大力加强广大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的团结,把它们的力量凝聚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目标上来。

④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在我国,宗教在一些少数民族中仍有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也是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总之,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既符合宗教自身的规律,又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否信教属于思想认识问题,不能用强制的手段解决。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

3、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1)含义:政府依法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

(2)目的:①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      ②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③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打击犯罪、抵御渗透)。

(3)“三自方针”:自治、自传、自养。

4、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1)含义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任何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我国的宗教事务。

(2)我国政府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进行渗透,坚决打击宗教极端势力。“三股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国际恐怖势力。

5、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1)含义: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而是要求要求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要求他们从事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和民族的整体利益;支持他们努力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支持他们与各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祖国统一多做贡献。

(2)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既是社会主义社会对我国宗教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各宗教自身的要求。

注意: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我们要遵循唯物辩证法,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目的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大力加强广大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的团结,把它们的力量凝聚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目标上来。

补充:正确理解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与国家的关系

⑴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是由一定的民族组成的。每个民族一般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民族、宗教和国家政治生活密切相关,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处理好民族、宗教问题有利于国家政权的巩固与发展。任何国家都有自己的民族、宗教政策,民族、宗教政体体现了这个国家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

⑵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多种宗教并行流传的国家,许多少数民族全民族信教,因此,宗教问题往往和民族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正确贯彻民族政策,对两个问题的正确处理都有积极的影响。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解决民族问题,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家统一。

6、抵制邪教活动

(1)邪教的含义:是指冒用宗教旗号,神话首要分子,宣传迷信邪说,蒙骗群众,非法聚敛财物,制造事端,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邪恶势力。

(2)邪教的本质: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

(3)邪教的危害:当今世界,邪教兴风作浪,已成为一大公害。它们在很多地方制造集体自杀或暗杀、爆炸等事件,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其本质是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的。取缔邪教组织,严惩邪教犯罪,已逐步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识。邪教不是宗教。我们要坚决发对“法lun功”等邪教。

7、弘扬科学精神

(1)重要性: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对人民群众进行科学世界观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要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

(2)对中学生的要求:作为中学生,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弘扬科学精神,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创造美好的人生。

(3)中学生弘扬科学精神、树立科学世界观的必要性

①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我国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③是由中学生的历史地位决定的(中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④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需要。

总结:四个不矛盾→①实行信仰自由政策与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不矛盾;

②实行宗教自由政策与宣传无神论不矛盾;

③实行宗教自由政策与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不得信教不矛盾;

④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与开展宗教方面的国际友好往来不矛盾。

三、练习讲解

政治生活 篇七

总第十七课时

【目标要求】

1、知识目标: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要依法行使自己的建议权和监督权。维护国家安全。

2、能力目标:依法正确行使建议权、监督权等政治权利,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自觉履行公民的政治义务,树立国家安全意识,维护国家安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树立国家安全意识,自觉关心、维护国家安全。

【预习导学】

1、公民的政治权利,是指                                                    。行使政治权利的表现——行使                                 。

2、对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公民有提出                          ;对其违法失职行为,有                                                 。

3、对于监督权等政治权利,要                             正确行使。公民行使监督权利时,应当                                   ,如实反映情况,必要时                              。

4、国家安全,包括哪些内容?

5、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国家的安全关系着                                。没有国家的安全,                                  。

6、公民履行维护国家安全政治义务的方式。

【问题探究】

1、小毅参加选举

(1)学生阅读材料,教师启发学生思考:选举权属于哪种公民权?行使选举权需要什么条件?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导入新课:公民的选举权属于政治权利。我国公民行使选举权是有条件的,一是年满十八周岁,二是没有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

2、公民行使建议权、监督权的渠道

(1)学生阅读,填表。

(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3)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引起下文:公民在行使监督权等政治权利时要注意,一定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正确行使。公民行使政治权利时,要严格遵守法律规定。

3、依法行使建议权、监督权

(1)让学生说出四幅图片反映的内容,思考这些内容与行使政治权利的关系。

(2)可以采用辩论的方式,说出正反方的观点,阐明理由。

4、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1)学生阅读材料。

(2)教师指导学生思考:中国地图的完整与国家利益、国家安全有什么关系?我们为什么要维护中国地图的完整?

5、小民的选择

(1)学生讨论:小民有几种选择?后果分别是什么?

(2)教师引导归纳。选择一:出卖情报。后果:工厂倒闭,损害了国家、集体的利益,也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危害了国家安全。对小民及其父亲而言,要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裁,承担法律责任。选择二:拒绝。后果:工厂的利益不受损失,保守了国家的商业秘密,维护了国家的经济安全,尽到了公民的义务。

(3)根据上述归纳,组织学生进行辩论。

(4)教师总结:我们应选择后者,因为国家秘密事关国家安全,维护国家安全,保守国家秘密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例题精析】

(XX中考•无锡) “我有问题问总理”网络互动平台已经连续几年在“两会”期间推出。XX年2月28日,北京学生韩冰在与总理在线交流时,就“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上学问题”提出了建议。该同学的行为。(     )

a. 承担了自己对社会应尽的法定义务

b. 超越了法律规定的公民权利范围

c. 以合法方式行使了公民的政治权利

d. 以合法方式履行了公民建议的义务

解析:c。该题考查对“公民的政治权利”的理解和认识。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政治生活,依法积极行使建议权和监督权,是公民意识强的表现。首先排除a和d,韩冰是在行使权利;最后排除b,这种方式没有超越法律的规定。

举一反三:(XX中考•泰州) “我一直认为群众有权利知道政府在想什么、做什么,并且对政府的政策提出批评意见,政府也需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总理的这段话体现了我国公民享有(     )

①人格尊严权  ②监督权  ③批评建议权  ④知情权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目标检测】

一、判断:

1、对于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我们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

2、公民行使监督权应当以事实为依据,必要时可以采取贴大字报的方式公开揭露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     )

3、没有国家安全,公民个人的安全就无法得到保障。(     )

4、保守国家秘密仅是成年公民应尽的义务。(     )

二、单项选择:

1、(XX中考•苏州) 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参与国家管理的一项最基本的政治权利是(     )

a. 发现权和发明权      b.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c. 批评权和建议权      d. 知情权和参与权

2、在一次地方人大代表的换届选举中,小刚发现有人有选票,有人没有选票,请你判断下列人物中哪几位有选票(     )

①信仰佛教的李大妈   ②公务员王叔叔   ③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的赵某  ④17岁的高中生大勇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3、公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可以(     )

①提出批评   ②提出建议   ③进行揭发   ④进行诬告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4、公民可以对下列对象行使监督权(     )

①市政府   ②公安局   ③市长   ④某公安人员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5、明朝顾宪成写成有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对联主要启示我们(     )

a. 要关心国家大事、参与政治生活       b. 要始终以学习为中心

c. 要依法行使政治权利                d. 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

6、李某乘公共汽车时,发现后座上放有一个内装标有“机密”文件的牛皮纸口袋,李某的正确做法是(     )

①视而不见,不予理睬  ②不随意翻阅里面的文件  ③及时上交给公安部门  ④把文件带回家中藏起来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三、辨析题

某中学门前的马路两侧,由于挤满了卖菜、卖小吃、卖水果、卖小玩具的摊位,经常导致进不能进,出不能出的拥堵现象。这给学生进出校园带来极大的不便,也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对此同学们议论纷纷,认为出现这种情况是政府有关部门的工作没做好。小明同学认为:对于政府有关部门的工作,我们无权过问,也没有办法过问。

请对小明同学的观点加以评析。

【课后训练】

一、单项选择:

1、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际,灾后重建的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在灾后重建过程中,许多热心网民积极向有关部门献计献策。这些网民正确行使了(     )

a. 生命健康权   b. 名誉权   c. 建议权   d. 知情权

2、XX年4月,中共镇江市委通过网络、信函等方式在全体市民中开展“我为镇江科学发展献一计”活动。中共镇江市委就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改进机关作风、提高行政效能等征求社会各方意见。这一活动的开展有利于(     )

a. 公民积极行使建议权和监督权

b. 公民享有直接管理国家的权利

c. 公民直接决定国家与地方的重大事务

d. 公民履行参政议政的义务

3、XX年2月28日,总理来到中国政府网,与亿万网民在线交流,网民们积极谏言献策,这一做法(     )

①充分利用了网络的优势  ②有利于政府了解民意   ③保障了人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④有利于公民行使建议权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4、近年来,不断壮大的网络监督浪潮,已成为网民表达诉求的一个重要渠道,也成为监督官员的另一重要力量。由此可见(     )

a. 我国已经建立起最完善的法律监督机制

b. 实行依法治国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方略

c.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就是要有法可依

d. 公民依法行使批评权、监督权,有利于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5、一天上午,章某到某政府部门办事。该部门的工作人员迟到了半个多小时,而且对待章某的态度傲慢,表现得极不耐烦。章某将此情况通过政府网站上的“市民心声”栏目向有关部门作了反映。章某的这一做法(     )

a. 是自私自利的表现         b. 是爱管闲事的表现

c. 损害了工作人员的名誉权   d. 依法行使了公民的监督权

6、为了使民意的表达更加顺畅,使民众与政府的沟通更加便捷,人民网强国论坛推出了“两会”民意征集大型互动栏目《我有问题问总理》,网友共提出了147702条问题,反腐倡廉、物价房价、教育公平、医疗改革等话题是网民关注的重点。这一做法(     )

①有利于国家机关加强廉政建设   ②有利于促进国家机关提高决策水平和办事效率   ③有利于切实保障公民的监督权   ④能保障人民享有平等权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7、中国政府网自XX年1月1日开通以来,已经进行了200多场访谈,政府官员相继走进演播室,倾听群众真实的声音。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有利于公民积极参与政治生活,依法行使监督权,提高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②使公民行使权利的途径更加广泛  ③公民随意表达意见,会干预国家管理,不利于办事效率的提高

④有利于促进国家机关提高决策水平和决策的科学性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8、公民履行参与政治生活的责任,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的(     )

a. 道德水平,坚持以德治国     b. 法律意识,坚持依法治国

c. 科技文化水平,实行科教兴国 d. 公民意识,依法行使民主权利,自觉履行法定义务

9、公民行使批评建议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下列属于正确形式的是(     )

①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向有关方面提出  ②通过信访制度向各级人大政协或政府反映 ③写大字报在街上张贴  ④举行游行示威,表达自己的意愿  ⑤散发传单,让民众了解自己的意见 ⑥通过电台、电视台或报纸等新闻媒体反映

a. 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①②⑥      d. ③④⑤

10、张某在国家安全部门工作,在一次同学聚会上,为了显示自己知道许多内幕消息,就向大家泄露了一些国家秘密。张某的行为(     )

a. 享受了言论自由的权利             b. 可以理解,毕竟告诉的是同学

c. 是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表现     d. 有可能危害国家安全

11、公民履行维护国家安全政治义务的方式有(     )

①保守国家秘密  ②发现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及时向国家安全机关或公安机关报告  ③配合国家安全机关工作  ④为国家安全机关执行公务提供便利和协助。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12、《国家安全法》规定,参加间谍组织或者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的,属于(     )

a. 危害国家安全罪         b. 破坏社会秩序罪

c. 危害公共安全罪         d. 侵犯国家利益罪

二、当家作主,行使权利:

XX年1月21日至25日,国务院总理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五次座谈会,征求对即将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经济、社会和自然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界代表,企业界代表和工人、农民等基层群众代表,分别出席了座谈会。

(1)上述事实材料给我们什么启示?

(2)行使建议权、监督权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三、保守秘密,维护安全:

【目标检测】

【质疑反思】

网络监督:XX年,被称为中国的“网络监督年”,中国网民见证了网络监督的强大威力。和传统媒体监督相比,网络监督具有其独特优势和强烈的时代特征。从bbs、博客,到各新闻网站和门户网站的相关频道,再到个人维权网站甚至是专门舆论监督网站的出现,各种网络形态的并存与互动,使得网络监督不仅快速、便捷,而且廉价、有效;网络蕴藏的海量信息,为纪检监察以及司法部门提供了丰富、直接且不易灭失的反腐败线索,网络监督成为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重要构成和最佳结合;而最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有近3亿网民,网民参与的普遍性和不受控制性,使得网络监督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俨然一张群众监督的“天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在网络监督过程中得到很大程度的实现。群众的主体意识日益崛起,主体地位日渐形成,为网络监督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政治生活 篇八

教学提纲:

初二政治第十三课  公民在政治生活中享有重要权利

第一框 公民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在政治生活中的首要权利)

在我国,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对国家事务有权进行管理。我国宪法和法律确认并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参加政治生活的首要权利。

一、 人民管理国家的一项最基本的政治权利__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统称为选举的权利。居我国公民政治权利的首位,它是公民参加国家管理、组织国家政权、实现人民民主的重要途径。

选举权___指公民按照法律规定享有选举国家代表机关代表或者其他由选举产生的国家机关领导人的权利;

被选举权___指公民按照法律规定享有的被选为国家代表机关代表或者其他由选举产生的国家公职人员的权利。

由我国宪法、选举法等法律确认和保护公民的选举权利。

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___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县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下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___间接选举

各级国家公职人员,如各级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的主要官员等,是由该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或决定)产生的。

选举权是庄严神圣的,选民和代表都要珍惜自己的选票,把它投给自己最信赖的、符合条件的最佳人选。

在我国绝大多数公民都具有选举的权利,但行使选举权利是有条件的。行使选举权利要依照一定的法律程序进行,我国对公民的选举权利有具体的保障。

二、 行使选举权利的资格、法律程序和保障

1、 行使选举权利的资格

在我国,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除以下三种人以外,都享有选举的权利。

这三种人是:

第一、 外国人,即不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

因为选举的权利属于政治权利,与国家主权相联系,所以只能赋予本国公民。

第二、 年满18周岁的人

18周岁是成年与未成年在法律上的界线。人到18周岁,生理、心理、智力等相对成熟,能够鉴别是非、善恶,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法律上的责任。未成年人无选举能力,不能享有选举权,这是世界各国的通例。

第三、 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

我国刑法第54条规定,剥夺政治权利是剥夺下列权利: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

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

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职务的权利。

这种法律规定体现了我国选举权的普遍性与平等性原则。

我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人数占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

2、 行使选举权的法律程序

具备选民资格的公民真正行使选举权,必须经过以下法律程序:

第一、 选民登记

由选举委员会按选区进行登记、审查,对于符合法律条件的选民,列入选民名单,承认其选民资格。

选民名单应在选举日的20日以前公布,并发给选民证。

我国现行选举法规定,我国实行经登记确认的选民资格“一次登记,长期有效”的原则。

第二、 提名候选人

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时,只要有选民10人联名,就可以提名一位代表候选人。

代表是人民派往国家权力机关的使者,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所以选民要注意挑选素质较高的代表候选人。

第三、 投票选举

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法。投票后由监票人员、计票人员和选举委员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的人员将投票人和票数核对,并按法定程序公布选举结果。

注:每个选民在一次选举中只有一个投票权。

以下是今天春天在我国召开的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网上发布的公民投票的照片。在这次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中,按照法定程序公民依法行使投票权。

3、 行使选举权的保障

我国公民享有的选举权有物质保障和法律上的保障。

物质上的保障___我国选举法规定,选举经费由国库开支,从而使每一个选民和候选人不因财产占有的多少而在选举中受到任何限制。

法律上的保障___我国刑法对破坏选举的行为规定为犯罪并处以刑罚。

如刑法第256第规定,在选举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国家机关领导人员时,以暴力、威胁、欺骗、贿赂、伪造选举文件、虚报选举票数等手段破坏选举或者妨害选民和代表自由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剥夺政治权利。

第二框  公民依法享有政治自由(公民在政治生活中的基本权利)

我国公民的各项政治自由是公民表达政治见解的必要权利。

我国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这是公民在法律范围内享有的表达、参加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基本权利。

政治自由是民主政治的基础,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本形式。

如果说公民的选举权利离我们学生现在的生活还有一定的时间上的距离的话,那么,公民的政治自由则与我们现在的生活联系紧密。

下面分别讲讲这六个方面的政治自由。

一、 言论自由

言论自由___指公民通过语言表达思想和见解的自由。有口头、书面。如、发言、演讲、讲学、新闻报道、广播等多种形式。

1、 公民用此种形式讨论国内外大事、讨论党的方针政策、国家法律和法规,提出批评和建议,以实现管理国家、管理社会的权利;

2、 可以发表学术见解,进行学术研讨,促进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3、 可以谈论社会上的轶闻趣事,风土人情,以丰富精神生活、增长社会知识。

公民的言论自由具有平等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发言者不应由于某种言论给自己带来不良后果。

补充:

我国曾有一段时间(主要指1957年反右以后到“十年内乱”结束),由于社会政治气氛的影响,公民的政治言论自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是建国后言论最为开放,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得到较好体现的时期。特别是现在,言论自由在公民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体现的更为充分。

下面是我从5月14日的《北京晚报》上摘录了两篇文章。一篇是《北京市工资支付规定网上征求意见》,一篇是有关现在热播的央视版射雕英雄传的《人物乱评》。思考:是否可以在言论自由的形式上加上“网上发表的言论”

言论自由不是无限制的绝对自由。它受到法律的两方面限制___

一是公民不得利用言论自由教唆、煽动他人实施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社会公德、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

二是公民不得利用言论自由来侮辱、诽谤其他公民的人格。即,谁公开发表了有损于他人的言论,就要对言论后果负法律责任。

我国的刑法、民法通则和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律文件都规定了相应的处罚措施。

课本p68页讲了这样一个案例:

作家张某受出版社委托,为一位全国劳模范杨某写传记。在采访的过程中二人发生了矛盾。张某对劳模产生怨恨,扬言要写小说“暴露”杨某。此后作家还真的写了一部小说,在塑造小说的主人公时,张某用了劳动模范杨某的9个独有的特征和事迹,最后小说又虚构了三个情节,将这个全国劳模描写成一个为了获得荣誉不顾一切而最终众叛亲离的人。小说发表后,引起了轰动,一部分读者轻信小说内容,议论和谴责劳模杨某的行为。杨某看了小说后手脚发抖,血压升高。气愤难平。杨某向人民法院起诉,要依法追究张作家的诽谤罪的刑事责任。人民法院审理认为:一般小说创作对模范人物的称赞和批评都应该是善意的,应无诽谤他人之心,而作家张某写小说是出于泄私愤图报复,有意诽谤他人;一般小说创作可以合情合理地虚构情节,而张某一方面引用了杨某的真实事迹,另一方面又捏造情节,事实以损害杨某的名誉。法院确认张某写小说的行为,不是一般的小说创作,而是利用小说的形式诽谤杨某的行为。人民法院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依法对张某实施刑罚处罚,并赔偿杨某的经济损失。张某不得再以任何形式发表或出版这部小说。

二、 出版自由

出版自由___是公民以出版物的形式表达其思想和见解的自由。

出版自由的实现依赖两个条件:

一是在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出版事业,增加出版设备____硬件条件

总的来讲,我国目前出版业还不够发达。娱乐类的与学术类的刊物的出版是有所不同的。前者出版容易些,后者要难些。

二是从法制建设方面保障公民的这一自由___软件条件

我国的《著作权法》是保障公民出版自由权利的重要法律。

我国禁止出版和发行黄色、淫秽以及散布迷信、没落思想的出版物。

我国的出版法和新闻法还没有正式出台。相信随着法制建设的完善,我国公民的出版自由会获得越来越多的法律保障。

三、 结社自由

结社自由___是公民为一定宗旨,依照法定程序组织或参加具有持续性的社会团体的自由。

凡符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并履行一定的法律程序而组成的社会团体,都受到国家的保护。

我国现在除中国共产党外,还有8个民主党派,以及工会、共青团、妇女联合会等各种社会团体。

此外还有各种协会、学会等团体。

我国法律既保护公民享有结社自由,又禁止和取缔不法分子假借这种自由搞非法组织和破坏活动。

四、 集会、游行、示威自由

集会自由___指公民有聚集在一定场所、发表意见、表达意愿的权利。

分为露天集会和室内集会两种。

游行自由___指公民在公共道路、露天公共场所列队行进,表达共同意愿的自由。

示威自由___指公民在露天公共场所或公共道路上以集会、游行、静坐等方式,表达要求、抗议或者支持、声援等共同意愿的自由。

都是若干人共同表达意愿,只是表达的方式、方法有所不同。

三种方式是公民表达意愿最激烈的方式,由于是集体行动,又一般在露天和公共道路上进行,因此影响比较大。

为了既保障公民这些自由的行使,又达到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目的,专门制定颁布了集会游行示威法,对此作了规范。如规定:举行集会、游行、示威不得携带武器、管制刀具和爆炸物,不得使用暴力或者煽动使用暴力,若违反这些规定,则属于违法。

我国1989年10月31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它既是

实现宪法赋予公民集会、游行、示威自由权利的重要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同时

也是对滥用此项自由权利行为的必要限制。

补充:

美国的《统一公众集会法》规定,举行公众集会必须在9天前向当地政府提出申请,获准后方可举行。

英国很早就有法律规定,严禁在王宫、议会、法院、内阁一英里内的街道、广场举行50人以上的集会。

葡萄牙法律规定,集会的宗旨不能违背法律、道德、个人和他人权利,不能危及公共安全和社会安定。

小结:

学习了这些知识,我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不管公民在政治生活中的权利包含了哪些内容,这些权利都是国家通过宪法和法律所确认的公民实现某种行为的可能性,不是“绝对的权利”,而有要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行使权利。即权利是有条件限制的。政治自由是民主政治的基础。

我国政治民主的发展需要一个不断完善的长期过程。公民在政治生活中的权利也是逐步发展,没有一蹴而就的政治文明。

马克思说:“自由就是从事一切对别人没有害处的活动的权利。每个人所能进行的对别人没有害处的活动的界限是由法律规定的。”

应该承认,中国是一个在社会生活的历史上缺乏自由传统的国家。

相信我们能够理解自由是民主的起点,也是民主的终点;民主是自由的体现,但同时它也是自由的工具。就象自由与秩序,权利与义务一样,我们所讨论和学习的是“自由中的秩序和秩序中的自由。”

美国学者塞谬尔亨廷顿指出:“人类首要的问题不是自由,而是建立一个合法的公共秩序。人类当然可以有秩序而无自由,但绝不能有自由而无秩序。”

客观地讲,古往今来,鼓吹没有秩序的自由的思想家寥若晨星。

我们理解的民主精神所蕴含的自由,是理性的自由。

我们应看到秩序是对自由的约束,更是对自由的保证。

我们所理解的自由不能是放任。

也可以把我们今天所讲的归结为这样的两句话:

一是公民政治生活中(当然也包括经济生活和其他各项生活)自由权的实施不能超越法律许可的界限;

二是公民自由权的实施不能侵害或妨碍他人的自由权利。

作业: 孟德斯鸠的一段话:“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

你怎样理解这段话?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8篇《政治生活》,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305 54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