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最新7篇】

发布时间:

好的数学教学教研是很重要的。课文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场景美,生活美,感知量词的用法,激发学生了解、观察大自然,并尝试用量词表达熟悉的事物。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差异网为您精心整理了7篇《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篇一

设计说明

1.加强动手操作训练,促进学生的思维。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设计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天平平衡的原理,加强对用天平称物和画图的动手操作训练。使学生经历称物、分轻重的过程,了解和思考称物的不同情况,逐步把思维条理化、逻辑化,并想办法用图示表示出来,从而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2.自主探索,体会优化思想。

本设计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间,通过试验、汇报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如何分份是优化“找次品”方法的关键,从而总结出最佳的分份方法和最佳的图示方法,渗透优化思想。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天平 药瓶

学生准备 天平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你们每天上学通常要走哪条路?为什么要选择这条路?

(生自主回答)

2.你们真聪明,在平时做事的时候就能选择最简便的方法。在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通常都有一种最有效、最简便的方法,我们把它叫最优化的方法。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优化的思想走进课堂。(师出示2瓶钙片)

师:老师这里有2瓶钙片,其中有1瓶少了3片,你们能不能想办法帮我把它找出来呢?(生回答想法)

师:老师准备了一架天平。如果在天平左右两边的托盘里放上质量相同的物品,天平就会平衡;如果一边重一边轻,那重的一边就会沉下去,轻的一边就会翘起来。今天我们就借助天平来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次品的特点发现用天平“称”的方法,知道并不需要称出每个物品的具体质量,而只要根据天平的平衡情况对托盘两端的物品进行判断就可以了。

实践操作,自主探究

1.提出探究要求。

师:同学们很容易就从2瓶钙片中把这瓶次品找到了,如果是3瓶钙片,你还能从中找到这瓶次品吗?同桌可以用学具摆一摆,试一试。

2.动手操作,汇报方法。

学生动手试验后汇报。(先在天平的两端分别放上1瓶钙片,如果天平平衡,剩下的一瓶就是次品;如果天平不平衡,轻的那端就一定是次品了)

3.总结归纳记录的方法。

组织学生把用天平称的过程用图表记录下来。

合作交流,研究探讨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容易就从3瓶钙片中找到了次品,其实你们已经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了教材中例1所提出的问题。那么,例2又向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呢?

理解题意,动手操作。

(1)先让学生读题,说说“至少”的含义。

(2)小组分工合作:用学具摆一摆,并尝试用图示和表格表示摆的过程,完成下表。

(合作要求:2名同学摆学具,1名同学用图示法作记录,1名同学填表)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二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2、123页的内容及第124、125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教具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在统计中,我们已学习过哪些统计量?(学生回忆)指出:前面,我们已经对平均数、中位数等一些统计量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实施

1、出示教材第122页的例1。

提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进行汇报。

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结论:

(1)算出平均数是1.475,认为身高接近1.475m的比较合适。

(2)算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485,身高接近1.485m比较合适。

(3)身高是1.52m的人最多,所以身高是1.52m左右比较合适。

2、老师指出:上面这组数据中,1.52出现的次数最多,是这组数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3、提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学生比较,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交流。

老师总结并指出: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描述的角度和范围有所不同,在具体问题中,究竟采用哪种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

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建议。

5、完成教材第124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2、3题。

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集体交流。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三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62~63页“方程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认识等式与方程的关系,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2.在观察、比较、描述、抽象、概括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发展抽象思维。

3.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

2.教学难点:建立“方程”的概念,并会应用。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今天的这节数学课上老师带了一种利用平衡创造的工具,你们看是什么?(出示天平)关于天平你们都有哪些了解的?(简单介绍天平的工作原理)

(二)探究新知

1.现在我们对天平有了初步的了解,那我们来看这幅图(出示天平:左盘2个50g的物品,右盘100g砝码。)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在这副图里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师:能用一个式子表示这种平衡状态吗?(50+50=100或50×2=100)。

2.我们再来看这幅图又告诉了你什么信息?(课件出示:左边一个空杯子,右边一个100g砝码的天平。)(杯子重100g)

3.师:现在我给杯子倒满水,天平还平衡吗?天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师:我们不知道加入的水有多重,可以用一个未知数x来表示(水重xg),那么天平左边的杯子和水共重多少克?可以怎样表示呢?(100+x)

师:天平向左倾斜,说明左边这杯水的重量比右边100g砝码的重量要重。得到数学式子:100+x>100

4.现在我给右盘再加一个100g的砝码,仔细观察,现在天平平衡了吗?得到数学式子:100+x>200

师:我给右盘再增加一个100g的砝码,你又发现了什么?得到数学式子:100+x<300

师继续演示:将右盘中的一个100克砝码换成50克砝码,天平逐渐平衡,从中得到数学式子100+x=250。

5.观察比较:

50+50=100

100+x>100

100+x>200

100+x<300

100+x=250

总结:像这样两边相等的(用等号连接的)算式我们把它叫做等式。

像100+x=25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是方程。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学的就是“方程的意义”。(板书课题)

6.提问:这一个等式是方程吗?为什么?

追问:这两个式子里都含有未知数,它们是方程吗?

思考:你认为一个方程应该符合哪些条件?

(强调:方程既要是等式,又要含有未知数。)

(三)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哪些式子是方程,并同桌说一说理由。

35+65=100 8-x=2 y+24

2.4=a×2 x-14>72 15÷b=3

5x+32=47 28<16+14 6(y+2)=42

2.下面哪些天平不能用方程表示?(出示6幅天平图)

用方程表示出剩下天平的数量关系。

(说一说天平两边的数量关系,列方程)

3.用方程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说数量关系,列方程)

先独立列出方程,再与同桌说一说方程表示的数量关系。

4.猜方程

让学生初步感知: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5.写方程,编故事。

6.方程“史话”。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方程,方程必须要具备几个条件?方程和等式是怎样的关系?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统计表正确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并能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已有的统计经验迁移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

2、通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比较,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和合理推测能力。

2、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单式折现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会看、会绘制折线统计图,并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感悟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谈话:同学们喜欢机器人吗?参加过机器人大赛吗?

(二)复习旧知──条形统计图

1、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从统计表里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回答)

教师:刚才说的信息,大家能用我们学过的统计图表示出来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根据数据的情况,第一个起始格应该表示多少?接下来一格代表多少合适呢?

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条形统计图。(课件演示)

3、教师:观察完成的条形统计图,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多?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少?这些问题都一目了然了。如此看来,条形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加清楚、直观。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知识,为学习折线统计图做好准备。

(三)探索新知

1、认识折线统计图

(1)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

教师:有一种比条形统计图更加“强大”的统计图,同学们想不想认识一下?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图(____—____年)。

教师: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这种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教师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2)初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

教师:我们首先来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的横轴与纵轴,与条形统计图相比,它们相同吗?(学生回答相同)

教师:想知道其中的折线是怎样画出来的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教师边介绍边描点,最后把这些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一方面使学生初步感知折线统计图的形成过程,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逐步得到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步骤和方法,为后面独立绘制折线统计图做好准备。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五

设计说明

1、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新课伊始,让学生观看“挑战者”号飞机失事的全过程,让学生从机毁人亡的事件中感受到“次品”带来的危害,领悟到检验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这样的情境创设,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教学理念。

2、重视引导学生用直观的方式清晰地表达出推理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本设计在教学例1时,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试验的操作活动,让他们在充分的操作、试验、讨论、探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然后引导学生用直观、简明的方式,清晰地表示出推理的过程,进一步理清思路,为后面数量更多的找次品问题做好认知和方法上的准备。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天平 3瓶钙片

学生准备

每人8张圆片学具 每组1张找次品记录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效果检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分钟)

1、课件播放“挑战者”号飞机失事的录像。

2、引导学生猜测造成飞机失事的原因。

3、导入新课。

1、看录像。

2、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生1:驾驶员操作不当。

生2:飞机故障,零件不合格。

3、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1、列举生活中质量不合格的产品带来的危害有哪些?

二、实践操作,自主探究。(10分钟)

1、出示2瓶钙片:其中有1瓶少了3片,引导学生探究找次品的方法。

2、出示一架天平:阐述天平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3、出示3瓶钙片:其中有1瓶少了3片,引导学生尝试找出轻的一瓶。

4、引导学生汇报找次品的方法。

5、引导梳理、比较:无论是先称哪2瓶,只要称一次就能找出次品了。

1、自主探究找次品的方法。

(1)打开瓶子把钙片倒出来数一数。

(2)用手掂一掂。

(3)用秤称一称。

2、认识天平,明确天平的工作原理,并在天平两端放入质量相同的物体,感受天平平衡的条件。

3、利用学具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可以拿出3个学具代替3瓶钙片,进行实际操作。

4、各小组派代表汇报找次品的方法。

5、汇报:只要称一次就能找出次品了。

2、有5瓶钙片,其中1瓶少了4片。如果用天平称,天平两端各放1瓶,至少称()次才能找出次品;如果天平两端各放2瓶,至少称()次才能找出次品。

三、合作交流,发现最优方案。(15分钟)

1、课件出示例2。

指名读题,说一说“至少”的含义。

2、组织小组合作找出次品,填写表格。

3、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分组汇报找次品的方法。

4、引导学生观察表格:

(1)分成的份数、分的方法与找出次品所要称的次数有什么关系?

(2)怎样分找出次品需要称的次数最少?

5、用你发现的方法找出9个、10个、11个零件中的1个次品(次品重一些),看看是不是保证找出次品的次数也是最少的。

1、读题,说一说“至少”的含义。

2、小组合作,2名同学摆学具,1名同学用图示作记录,1名同学填写“找次品记录表”。

3、利用实物和表格汇报:

(1)分成8(3,3,2),至少要称2次。

(2)分成8(4,4),至少要称3次。

(3)分成8(2,2,2,2),至少要称4次。

4、讨论、交流,明确:把8分成3份(每份数量尽量相等)去称,能保证称的次数最少。

5、小组合作操作、验证,汇报试验结果。

3、用天平从7件物品中找出1件次品(次品轻一些),把7件物品分成()份称较合适。

4、有8瓶水,其中7瓶质量相等,另外有1瓶是糖水,比其他7瓶水略重一些,至少称()次能保证找出这瓶糖水。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8分钟)

1、引导学生完成教材112页“做一做”。

2、补充说明:分成3份的方法最好,不能平均分的,每份的数量尽量相等。

1、独立完成教材112页“做一做”。

2、汇报,说明自己的最优方案。

5、如果有12个零件,其中一个是次品(次品略重),那么应该怎么分,称的次数最少而且保证能找出次品?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2分钟)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教学重点:会找一个数的因数。

教学难点:提高有序思考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做拼图的游戏吗?

请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在你们的小组里用你们准备的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

也可以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拼摆或涂画的方式独立操作,边摆边做好记录. 然后,把你拼摆的过程和你的伙伴说说。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学生:用12个小正方形自由拼(画)长方形

(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问题的学生,搜集学生中出现的问题.)

师:刚才老师在观察同学们学习时,发现了很多同学都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下面,把我们的学习成果在小组里交流一下,看看其他同学的学习成果,总结一下能拼出几种长方形?参与小组活动,指导学生总结学法.

师:你是怎样拼的,说说好吗?

学生代表一边汇报,一边将所拼的图在黑板上进行演示

注意让学生指图说明。

2、思考:请同学们在合作交流中总结出找一个数的因数的基本方法。 (或者用乘法思路想:哪两个数相乘得12?然后一对一对找出来 。) 全班交流

师:我发现同学们真的很聪明,谁愿意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

(每个小组由一名代表在全班汇报思考的过程,再次体会“想乘法算式”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同学们用12个小正方形摆出了各种各样的长方形,你能用算式表示出你一

共摆了多少个吗?

学生回答,老师同时板演:

师:看得出来,同学们很用心思考,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黑板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吗?这6个算式最少能用几种算式表示出来?

(3种,算式一样的可选择其中的一种说出来。)

及时板书:1×12=12 2×6=12 3×4=12

或:12=1×12=2×6= 3×4

师:由黑板上整理出的算式可见,12的因数有哪些呢?

(1、12 、2、6、3、4)

引导思考:找一个数的因数怎样做到即不重复又不遗漏呢?

(通过以上的拼、画、小组交流,学生已经有所发现。)

学生的答案:

(1)我发现积是12的乘法算式中,它们的因数都是12的因数。

(2)我发现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一对对的找12的因数。

师:谁能按顺序说出来?

(1、2、3、4、6、12)

3、小结:找一个数的因数,可以用乘法依次一对一对的找。这样有顺序的给一个倍数找因数,好处就是不重复、不漏找。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第38页“练一练”第1题,注意关注学生是否注意有序思考。

2、师: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找因数的方法,现在看看谁找得快,请同学们做课本第38页的练一练的第2题。

四、总结与评价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用学到的方法我们都可以做些什么?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上下来以后我感想很多,感触也很深。回顾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我只有不断地进行反思,才能不断地完善教学思路,才能更好达到教学目标。下面我就说说我对本课在教学设计上的一些想法和反思。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找一个数的因数,在学生已掌握了因数、倍数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对学生而言,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难度并不算大,因此教学例题“找出12的因数”时,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拼长方形,让学生们直接感知两个自然数的积等于12的几种情况,使他们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会结合自己对因数概念的理解,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运用意识),然后在交流中不难发现可用乘法或除法来求一个数的因数(列出积是12的乘法算式或列出被除数是12的除法算式)。在这个学习活动环节中,我留给了学生较充分的思维活动的空间,有了自由活动的空间,才会有思维创造的火花,才能体现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特别是用除法找因数的学生,正是因为他们意识到了因数与倍数之间的整除关系的本质,才会想到用除法来解决问题。

学生在找一个数的因数时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漏找,重复。学生怎样按一定顺序找全因数这也正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以在学生交流汇报时,我结合学生所叙思维过程进行对比,引导并形成有条理的板书,这样的板书帮助学生有序的思考,形成明晰的解题思路的作用。书写格式这一细节的教学,既避免了教师罗嗦的讲解,又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我相信像这样润物无声的细节,无论于学生、于课堂都是有利无弊的

新课标实施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探究、研究和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认真反思、独立思考、交流探讨,学习研究,与学生平等对话,在实践和探索中不断前进。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七

教学内容:

分数与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能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

2、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4、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关心他人、先人后己等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商a/b(b≠0)的意义。

教学具准备:

教学课件及3张完全相同的圆和剪刀。

教学过程:

一、设置疑问,揭示课题

1、请同学们计算下面各题,你能把商分为哪几类?

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分类:

2、师指出:两个自然数相除,不能整除的时候,它们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内容:分数与除法(板书:分数与除法)

二、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1、创设情境,引入关系

师:“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今年的儿童节,学校要组织全校师生开展野游活动,到了野外,还要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联欢活动,前几天我同班主任刘老师对想要买的食品做了一些粗略的计划,知道买哪些东西了,具体怎么分还没有计算,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做一下详细的计划吗?

生:愿意!

师:好!那我们大家就一起来吧!

师:请看我们班级为这次活动准备的食品

2、层层深入,感知关系

师:我想调查一下,最近谁要过生日?指一名同学说说你过生日的时候必须要买什么食品?(生:蛋糕)买了蛋糕是自己吃,还是同爸爸妈妈一起吃?

师:同学们愿意帮xxx同学分一分蛋糕吗?

生:愿意!

师:出示例题: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平均每人能分得多少?

师:这时,应该把什么看作单位“1”?

要把蛋糕平均分成几份?

怎样列式?(指名口述算式)

1÷3=

师:大家拿出练习本来计算这个商是多少?(用小数表示)

生:0.333…或

课件显示:1÷3=0.333…或

师:这个商用小数表示太麻烦了,能不能用分数来表示呢?

请大家看大屏幕大家看,每人得到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生:

师:对了!那么上面的算式1÷3的商可以用分数表示了,即:1÷3=(个)

(2)现在小组讨论:1÷3=中,你发现整数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与得数中的分子、分母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3)讨论完毕后,指几名同学代表自己的小组总结:学生口述的过程中,教师出示课件:被除数÷除数=

(4)师:现在大家会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了,那么,大家能把前面表格中的得数用分数表示吗?

生:会!

师出示:40÷47=?39÷47=?8÷47=?

3、巩固关系

师:“六一”联欢的时候,我打算买3张非常好吃的比萨饼,想和班主任刘老师、还有两名在这学期进步最大的同学A和B共同分享,大家能帮我们合理的分一下吗?

生:想!

师:大家看问题:我想把这3张饼平均分给我们4个人,每人分得这3张饼的几分之几呢?

①议一议:讨论如何分,有哪些分法?(让同学们充分考虑好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②剪一剪:想好后各小组可以行动了,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拿出我们事先准备的三个完全一样的圆形和剪刀剪一剪,并把分好的四份摆在桌子上。

③拼一拼:分好后,请同学们每人取一份拼在一起,看看是一个“饼”的几分之几?

④列一列:怎样用算式表示自己分饼的数量关系?谁会列式?

⑤算一算:师指一名同学板演算式:3÷4=(张)

答:每人分得张。

请板演的同学说一说自己是根据什么这样写的?

⑥如果分别用字母a和b表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和除数,分数与除法的这种关系怎样表示?

学生回答,师板书:a÷b= (b≠0)

师:大家考虑:这里的a和b是否可以是任何自然数?为什么?

生:不可以,因为这里的b≠0

师:左侧b≠0,那么右侧的b是否可以是0?为什么?

师:讨论完后,教师用红色粉笔标上:b≠0

(引导学生懂得:在除法中,除数不能为零,所以在分数中,分母不能为零)

三、总结提升,归纳关系(师生共同完成)

1、让学生说一说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法中的除号。

2、判断:“分数就是除法,除法就是分数”这句话对不对?

(最后教师总结:分数与除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除法是一种运算,而分数是一个数)

四、拓展延伸,发展能力

1、填空

2、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式的商。

3、一个4平方米的圆形花坛分成大小相同的5块,每块是多少平方米?(用分数表示)

4、“六一”联欢的时候,大家都会带好多自己爱吃的食品,你们愿意与同学们共同品尝吗?如果愿意的话,请说说你的打算,并编一道符合这节课学习内容的题目说给大家听听好吗?

五、情感教育,教书育人

同学们,我刚才听了大家的各种打算,感到很欣慰,同学们都打算把自己的好吃的分给大家一起享用,我都盼望着过“六一”儿童节了,到那时,我也会准备一些好吃的礼物与大家一起分享好吗?但愿我们同学在共同的学习和生活中,能互相关心,团结友爱,亲如兄妹,让我们的班级成为一个温暖的班级体!

板书设计:

分数与除法

a÷b= (b≠0)

3÷4=(张)

答:每人分得张饼。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7篇《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305 5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