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教案【优秀3篇】

发布时间:

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生和提高后进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差异网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3篇《高一化学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高一化学教学教案 篇一

一、学习的目标分析

(一) 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必修模块要求 选修模块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 《模块学习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 《模块学习要求》

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1、能列举铝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1、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

2、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二)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合金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对教材和教师给出的合金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概括,引导学生信息加工。

(3)体验科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的互相影响的过程。

(4)通过完成小论文,体验科学研究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并通过相互交流、角色扮演的活动,增进感情,培养合作的精神。

(2)通过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热情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的重难点分析

材料发展的历史从生产力的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使,鉴于金属材料在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所以本节主要学习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途、如何正确选用金属材料等。此外金属材料自身还在不断发展,传统的钢铁工业在冶炼、浇铸、加工和热处理等方面不断出现新工艺。新型的金属材料如高温合金、形状记忆合金、储氢合金、永磁合金、非晶态合金等相继问世,大大扩展了金属材料的应用范围。所以介绍金属材料面临的挑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基于以上观点确立教学重点为:

(1)生活中铁合金及铜合金的主要成分及性能定为本节的知识重点;

(2)培养学生的获取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教学的重点;

(3)解决怎样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是教学重点

难点为: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介绍的金属和金属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提高。金属种类选了“钠、铝、铁、铜”,具有代表性:除钠外,其他三种金属都是常见金属,学生有感性的认识,能与日常生活中金属的应用相结合。鉴于金属材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编写一节金属材料的内容,以体现教科书内容的时代性,反应教学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

(二)教学的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1第三章第三节教学内容,是金属知识的应用,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教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实物、图片、录象等展示,让学生对金属材料形成一个初步概念再学习

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途。

第二部分:再通过金属材料及有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合理使用金属材料的意

义。

合金以及金属材料的内容学生在初三已有一定知识基础,课标要求也仅为“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故不应过多介绍各种合金材料组成、性质、用途,以致过多使用课堂资源。应该着力开展实践活动(小论文要延伸至课外,做好动员和指导即可),组织好关于选用材料的讨论。这些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理应获得相应的重视和教学资源。

(三)学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的资源建议

(一)利用大量的图片信息和视频材料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的教学中,可展示常见铁和铜金属材料的实物,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展示多种金属材料的图片或视频,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合金等金属材料的认识。

(二)引用大量的生活中的事例

(三)可充分利用相关网站

五、教学的方法、学习指导策略

这节课在“知识与技能”上要求不高,教学的重点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落实“过程与方法”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建议灵活地应用多种学习方式,把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1.独立思考

2.交流讨论

3.展示交流

4.学生小结

六、教学资源建议

(一)上网查阅我国材料科学的发展史

(二)可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就是否应该停止使用铝质饮料罐交流讨论

(三)任选你感兴趣的关于合金的课题进行调查,完成一篇关于合金的小论文。

七、课堂的评价建议

对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度,可以通过活动表现评价表的方式进行。

小组成员:

小组分工:

[高一化学教学教案]相关文章:

1、高一英语学法指导教案

2、高一物理《功》教案

3、高一信息技术教案

4、高一化学教案

5、高一政治试讲教案

6、高一语文《包身工》教案

7、高一物理《机械运动》教案

8、高一数学函数的教案

9、高一下化学教案

10、高一必修一英语教案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 篇二

《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

一、教材分析

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是高中化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通过对初中化学的学习,了解了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而在前一专题中又学习了化学键的相关知识:一般来说,化学键的键能越大,键就越牢固,物质的化学活性就越小。在此既基础上,就比较容易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首先取决于反应物分子的内部结构即内因,外界条件如温度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因。在必修1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可逆反应的概念,此时,通过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了解化学反应的限度,知道什么事可逆反应的平衡状态。

因此,教材编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即从易到难,层层推进,保持了学习的连贯性。

二、学习目标的确立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特点,确定学习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基本的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认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并能用于说明有关问题。

2、认识可逆反应有一定的限度,知道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达到化学平衡状态。过程与方法

1、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

三、学习重、难点分析

基于我对本节教材价值的认识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将教学重点确定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难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在实际生活生产中,很多方面都涉及到化学反应速率问题,所以把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定为本节重点。而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原理的学习显得尤其重要,那么如何根据具体外界条件的变化,造成反应速率变化,通过实验分析比较。便成为突破难点的关键。

【教学展开分析】

一、教法设计本节课以培养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为目的来设计教学,采用发现,探究的教学模式,其主要过程设计为:

创设情景、引导发现、探索问题→提出新的概念→提出研究题目→组织探究学习活动、收集信息→概括→实际应用→完善体系。

二、说学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通过直观生动的实验来学习,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有说服力。教学时,应及时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同时利用这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活跃学生思维,学会或增强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时,使学生认识浓度、温度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引导学生寻找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掌握科学有效的记忆方法,提高识记的效果。

三、教学程序设计

本节虽然属于化学基本理论教学,但并不枯燥。在进行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时,先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预测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再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验证假设,得出结论;最后再回到生产、生活,利用所学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同学们以前所学的化学反应知道,不同的反应有快慢之分,而有些反应需要加热或使用催化剂等问题进行设问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密切结合学生已有的化学反应知识,从“问题”直接引入新课题,使将要学习的内容一目了然,从实验探究入手创设学生积极探究学习的氛围。让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认识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

第一、化学反应的快慢的教学

【情景设计】让学生列举出日常生活中或化学实验中的一些化学反应速率有快有慢的实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讨论】在物理上用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距离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那么在化学上怎样定量的表示化学反应进行得快慢呢?运用物理知识引出化学反应的速率的概念加强化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

【自学】学生阅读课本,归纳出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表达式及单位。通过自学对3个要点的总结,对学生掌握知识起到了一个循序渐进的作用,培养了学生自学和总结的能力。

【练习】解答习题,巩固化学反应速率的的概念,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通过习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突破了本节课的第一个难点。

【总结】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上述化学反应速率是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

2、无论浓度的变化是增加还是减少,一般都取正值,所以化学反应速率一般为正值。第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教学

可从化学反应的快慢主要取决什么?一个实验的结果会受到哪些外界因素的影响?它们是如何影响的?来进行质疑。从几组实验比较得到结论:实验的结果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浓度、表面积等。

第三、化学平衡的教学

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是重点。教学过程中,先利用学生熟悉的“溶解一结晶”现象,复习溶解结晶平衡认识平衡的特点,从教学的模式,采用直观的图示认识平衡,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使抽象的概念学习变得直观、易懂。通过逻辑分析、化学实验等迁移至化学。

板书设计

一、化学反应速率

1、概念:

2、表示方法:

3、表达式:v(B)=△c(B)/t

4、单位:mol/(L•s)或mol/(L•min)

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内因:参加反应的物质本身的性质

2、外因:

〔1〕温度的影响

〔2〕浓度的影响

〔3〕压强的影响

〔4〕催化剂的影响

〔5〕接触面积的影响

三、化学平衡

1、化学平衡的概念

2、化学平衡的特征

3、化学平衡的标志

高一化学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复习原子构成的初步知识,使学生懂得质量数和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关于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的常识。

3、了解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能画出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4、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科学的分析推理能力及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5、使学生认识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

〖教学重点〗-----原子核的结构关系计算及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原子结构

〖教学难点〗

1、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启发、诱导、设问、激疑、形象比喻、讨论、练习、讲述

〖教学用具----投影仪、胶片、画面一样的音乐贺卡和普通贺卡、铁锁、电脑

〖教学过程〗

高一化学原子结构第一课时教案

〖引入〗----[展示两张外表类似的贺卡]

〖提问〗同学们,我这儿有两张贺卡,现在我把它们打开,请大家说出它们最明显的不同点在哪里?为什么会不同呢?

〖过渡〗我们知道,一种物质之所以区别于另一种物质,是由于它们具有不同的性质。而它们的性质又决定于它们各自的结构。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掌握有关物质结构的知识。然而,自然界的物质太多太多,如果我们不假思索地去一个一个地进行认识的话,既耗时间又费精力,这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这就需要我们在研究物质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些规律,并以此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本章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板书〗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过渡〗研究物质的结构首先要解剖物质。我们知道,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原子,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原子的重新组合,那么,是不是任何两个或多个原子的接触都能生成新物质?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过的知识来进行分析,如H2与F2在冷暗处就能反应,而H2和I2在常温下却不反应;Na与O2常温下迅速反应生成Na2O,而真金却不怕火炼;再如稀有气体等等……]

〖提问〗为什么常温下氢原子与氟原子“一拍即合”,而氢原子与氖原子却“老死不相往来”呢?

要知其究竟,必须揭开原子内部的秘密,即认识原子的结构。

〖板书〗第一节原子结构(第一课时)教案

〖提问〗关于原子结构,我们在初中就已熟悉。请大家说出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哪些?它们怎样构成原子的?

〖思考〗

〖结论〗构成原子的粒子有质子、中子、电子三种;其中,质子和中子构成了原子的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电子在核外做高速运动。

〖板书〗一、原子结构

〖思考〗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的原子结构知识,结合下表,来认识一下构成原子的粒子及其性质。

〖投影展示表5-1〗-----表5-1构成原子的粒子及其性质

构成原子的粒子

电子

质子

中子

电性和电量

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不显电性

质量/kg

9.109×10-31

1.673×10-27

1.675×10-27

相对质量①

1/1836(电子与质子质量之比)

1.007

1.008

注①是指对12C原子质量的1/12(1.661×10-27 kg)相比较所得的数值。

(学生总结)通过上表我们知道,构成原子的粒子中,中子不显电性,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探究〗我这儿有一把铁锁,(举起铁锁)接触它是否会有触电的感觉?

〖问题探究〗金属均由原子构成,而原子中又含有带电粒子,那它为什么不显电性呢?

〖思考〗原子内部微粒电性

〖结论〗原子内部,质子所带正电荷和电子所带负电荷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作为一个整体不显电性。

〖过渡〗从原子的结构我们可知,原子核带正电,它所带的电荷数——核电荷数决定于核内质子数

〖思考〗如果我们用Z来表示核电荷数,可以得到什么关系?

〖结论〗核电荷数(Z)=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过渡〗下面,我们再来深入了解一下原子核与原子的关系。

〖提问〗谁能形象地比喻一下原子核和原子的体积的相对大小?

甲回答:如果把原子比作一座十层大楼,原子核就像放置在这所大楼中央的一个樱桃。

乙回答:如果假设原子是一座庞大的体育场,而原子核只相当于体育场中央的一只蚂蚁。

〖过渡〗回答得很好,甲比喻说明对初中的知识掌握很牢固;乙比喻说明大家对新课的预习很到位。确切地讲,原子核的体积只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万亿分之一。原子核虽小,但并不简单,它是由质子和中子两种粒子构成的,几乎集中了原子的所有质量,且其密度很大。

〖投影展示有关原子核密度的资料〗原子核密度很大,假如在1cm3的容器里装满原子核,则它的质量就相当于1.2×108t,形象地可以比喻为需要3000辆载重4 t的卡车来运载。

〖过渡〗其实,从表5-1中所示电子、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也可得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的结论。从表中可看出,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均近似等于1,而电子的质量只有质子质量的1/1836,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将原子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值加起来,所得数值便近似等于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我们把其称为质量数,用符号A表示。中子数规定用符号N表示。则得出以下关系:

〖板书〗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在化学上,我们用符号X来表示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具体的X原子。比如C表示质量数为12,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

〖思考〗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下列问题:

〖投影练习〗

粒子符号

质子数(Z)

中子数(N)

质量数(A)

用X表示为

①O

8

18

②Al

14

27

③Ar

18

22

④Cl

Cl

⑤H

H

(学生总结)

通过思考练习可总结出: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三个物理量中的任意两个量,可求出第三个物理量。

〖投影练习〗1.某粒子用Rn-表示,下列关于该粒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所含质子数=A-n B.所含中子数=A-Z

C.所含电子数=Z+n D.所带电荷数=n

2、某元素Mn+核外有a个电子,该元素的某种原子的质量数为A,则该原子的核内中子数为( )

A.A-a+n B.A-a-n

C.A+a-n D.A+a+n

〖问题探究〗 “ O”与“O”所表示的意义是否相同?

〖思考〗

〖结论〗 O表示原子核内有8个中子的氧原子,而O除表示一个氧原子外,还可表示氧元素。

〖过渡〗由以上计算我们可得出,组成原子的各粒子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如下:

〖板书〗原子X

〖问题探究〗是不是任何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思考〗

〖结论〗不是,如上述练习中H原子,核内无中子,仅有一个质子。

〖问题探究〗假如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得到或失去电子,它还会显电中性吗?

〖思考〗

〖结论〗不会,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后,成为带电的原子——离子,不显电中性;形成的带正电荷的粒子叫阳离子,带负电荷的粒子叫阴离子。

〖问题探究〗离子所带电荷数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失去或得到的电子数之间有什么联系?

〖思考〗

〖结论〗离子所带电荷数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失去或得到的电子数相等,失去几个电子,阳离子就带几个单位的正电荷,得到几个电子,阴离子就带几个单位的负电荷。

〖讲解并板书〗离子所带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离子电荷数

阴离子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离子电荷数

〖口答〗1.当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时,该粒子是________离子,带_______电荷。

2、当质子数(核电荷数)________核外电子数时,该粒子是阴离子,带_______电荷。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指正错误]

[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讲了原子结构及构成原子的各粒子之间的关系及其性质,它是几代科学家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才得出来的结论。

[作业]1.用X符号的形式表示出10种原子。

2、课本第94页,二、1、2.

〖板书设计〗

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原子结构(第一课时)

一、原子结构

1、原子X

2、核电荷数(Z)=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3、离子所带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离子电荷数

阴离子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离子电荷数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3篇《高一化学教案》,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差异网的价值所在。

305 55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