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教案8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要怎么写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8篇《五年级数学教案》,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一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体验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进一步理解分数,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

2、认识真分数、假分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能正确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的互化。

3、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会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4、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找出10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

5、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能运用分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6、能积极参与操作活动,主动地观察、操作、分析和推理,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与挑战性。

分数的再认识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34---35分数的再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整体“1”,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教具准备:

22支铅笔、多媒体课件(或1个红苹果、3个青苹果、6个白色圆片、2个红色圆片、34页“画一画”的三种画法图)

教学过程:

一、了解起点,引入新课(3分钟)

1、师:我们三年级的时候认识了分数,能说几个你熟悉的分数吗?(生:,。.。.。.)

2、师:你能选择一个分数说说这个分数的含义吗?(指2人说,同桌说一次。)

3、简单做一总结:就是把一个物体或者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就是,今天我们来继续认识一下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再认识。)

二、结合具体情境,深化理解分数的意义

1、活动一:(5分钟)

呈现4个不同颜色的水果(1个红苹果3青苹果。)

师:你能从这些水果中看出分数吗?

生1:红苹果是

师:谁的?

生1:红苹果是整体水果的(是四个苹果的)

生2:青苹果是整体水果的。

师:刚才这个同学说的很好,他说整体水果,你怎么理解呢?

生:就是把1个红苹果和3个青苹果看成一个整体。(板书:一个整体)

师:大家也是这样理解的吗?(是)假如我再给你们一个更为强大的队伍,你还能找到分数吗?

出示6个白色圆片2个红色圆片,让学生观察,写下自己找到的分数,然后指名汇报,要求解释自己所写分数的意义。学生可能出现:、(红、白两色圆片占整体圆片的,师:假如老师拿走八分之八的圆片,其实就是拿走了多少?生:拿走了整体“1”。)

师:原来我们不但可以把一个物体或者图形中的一部分用分数表示出来,而且还可以把几个物品或者图形看成一个整体,然后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部分。

2、活动二:(10分钟)

出示三个盒子,分别装有8、6、8支铅笔。

师:这里有三盒铅笔,你能不能从每一盒铅笔中分别拿出整体的?请注意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请三名学生到前面准备拿铅笔

师:请先说说你打算怎么拿?

生1:我准备把全部铅笔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

生2:我准备用铅笔的总支数除以2,看看得几就拿出几支。

现场组织活动:(请三位同学分别从一堆铅笔中拿出。结果三位学生的结果不一样多,两位学生拿出的是4支,另一位学生拿出的是3支)

师: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你有什么疑问?想提什么问题呢?

生:他们拿出的支数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为什么呢?

师:他们都是拿出全部铅笔的,可是拿出来的铅笔却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请想一想,然后小组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后全班反馈。

生1:我认为三盒的铅笔总数不一样多。

生2:可能是数错了。

师:请你上来帮助数一数,看看是不是数错了呢?

让学生上来数一数,证实数对了。

师:现在大家的意见都认为是铅笔的总支数不一样,也就是整体“1”不一样了?

学生都表示同意。

师:现在请台上的三位同学把所有的铅笔都拿出来,告诉大家每个盒子里铅笔的总支数到底是多少支?

生1:我这个盒子里全部的铅笔是8支,全部铅笔的是4支。

生2:我这个盒子里全部的铅笔是6支,全部铅笔的是3支。

生3:我这个盒子里全部的铅笔也是8支,全部铅笔的是4支。

师生一起小结:哦~~原来是盒子里的铅笔数量不同造成的!一盒铅笔的表示的是把这盒铅笔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铅笔的总支数不一样多),所以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多。

师:喔,原来分数还有这样一个特点,你对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是)

3、说一说(2分钟)

出示教材P34的说一说情境图。

师:根据你对分数新的认识,请你帮助判断一下这两个小朋友看的页数一样多吗?为什么?

指名学生说一说,重点是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以及判断的依据。

4、画一画(5分钟)

师:机灵狗也想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可是被一道题目难住了,你们愿意帮助它吗?(课件出示题目)

师:看懂题目了吗?你觉得这三个小朋友画的对吗?为什么?

生:我觉得他们画的对,因为一个图形的是□,就说明这个图形有4个□,而这三个小朋友画的都是4个□,所以都是对的。(一个学生说不完整,可以由其他同学补充说明。)

师:哦,原来这个图形只要是4个□就可以了,形状可以不同。你们还有其他画法吗?在作业本上试一试。

学生独立画一画,然后交流展示。注意让学生判断画的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P35练一练中的题目。

1、第1题(3分钟)

先让学生独立填一填,在组织学生交流。重点让学生说一说第1、2、3、6个图形的思考过程,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图1是把一个正六边形平均分成六份,取其中的4份,可以用或表示;图2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8份,其中有两份没有分开,但分数表示的时候要注意应是;图3是12个小圆圈组成的一个整体,蓝色部分占整体的,也可以用表示;图6则是需要旋转,把内圆和外圆组合起来看,用分数或表示。)

2、第2题(2分钟)

让学生独立涂一涂,并说想法,让学生体会涂法的多样性。

3、第3题(4分钟)

学生画一画,并说一说画法,体现画法的多样性,用展示台展示学生作品。然后判断这些图形的大小一样吗?进一步让学生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4、第4题(3分钟)

结合“捐零花钱”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分数的相对性。学生读题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关键是让学生解释理由。

四、你知道吗?(1分钟)

学生自己阅读,感受分数的历史悠久和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

五、课堂小结(2分钟)

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对自己的评价怎么样?

2、学过今天的知识,你想到哪些分数?你是怎么想的?

教学反思: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分数中的单位“1”的认识教案

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重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把分母不同的分数通过通分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

教具、学具

学生准备几张用来折纸的纸张。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1、复习引题

1.在三年级时我们就已经学过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大家还记得怎么计算吗?

2、先看书上的折纸活动

师:要知道他们两个人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要怎样列式

3、新授

1.估一估他们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再算一算他们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3.重点教学加的计算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要先通分然后才能计算的算理。

口算。

2/7+3/7=5/6+1/6=

13/14-3/14=

1/12+5/12=

同桌的两个同学也像那两个同学一样折一折纸,并列出算式:

1/2+1/4=

通过折纸来估计

小组讨论书上两幅图的计算方法,理解通过通分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就是解决异分母分数不能相加减的办法。

回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通过折纸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的学习必要性。

通过折纸活动让学生理解不是简单分母与分母,分子与分子的相加。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4.总结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5.自学异分母分数减法

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4、巩固练习

Ρ65练一练

5、全课总结

学生讨论刚才的计算方法,并总结:异分母分数相加,要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再把它们相加。

学生自己看书学习

第(2)题小红比小明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根据加法的法则自己总结法则。

学生独立完成第1题教师指名回答说说是怎么想的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

在独立探索中掌握异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学习知识的归纳总结

板书设计:折纸

异分母减法的计算方法:

分母不相同的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化成相同的分母,再加减。

练习

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情境,进一步体会小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利用已有知识,自主探究除数是整数商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正确掌握已学过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小数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除数是整数,商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除得的结果有余数,补“0”继续除。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情境主题图:

开学了,班级购置了打扫卫生用具,买6把笤帚共花了18.6元,买4个簸箕共花了24元。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独立计算:18.6÷624÷4

计算后说一说整数除法与小数除法的异同。

二、对比中探索,交流中生成

师:复习题中的`两道问题同学们解决得非常好,如果老师把它们稍作改动,你还会不会计算呢?

教师把情境题中的18.6改成18.9,把24改成26.

1、初步尝试,发现问题。

请你尝试计算这两题,你发现了什么?

2、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师:有余数还能不能继续除下去?该怎么继续除?试算18.9÷6

3、讨论交流,异中求同。

(1)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

(2)展示汇报。(可能出现第4页中几种不同的方法)

(3)对比这几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发现,无论是转化成整数,拆分整数与小数分别除,还是竖式的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小数的末尾可以添“0”继续除,在具体的情境中可以解释为,18元里有6个3元,9角里有6个1角,剩余的3角可以换算成30分,30分里有6个5分,合在一起就是3.15元。

4、应用方法,归纳总结。

竖式计算26÷4

(1)引导学生发现,整数除以整数有余数时,可以在被除数个位后点小数点,添“0”继续除,商的小数点一定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2)尝试总结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1、买16个玩具恐龙花了12元,平均每个玩具恐龙多少元?

2、错题诊所。

209÷5=41810÷25=41.26÷18=0.7

3、先估算下面各题的商哪些大于1,哪些小于1,再竖式计算。32÷812÷252.45÷3

4、一只蜜蜂的飞行速度是蝴蝶的2倍,如果蜜蜂每小时飞行11千米,蝴蝶每小时能飞行多少千米?

[课堂总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打扫卫生

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除到被除数的末尾有余数时,要在余数后边添“0”继续除

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四

课题:研究长方体课型:新知探究课时:1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能在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并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我能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探索出长方体的具体特征,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我有信心学会本节所学内容,我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重点:掌握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和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难点:形成长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习过程

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幻灯片,让同学们从长方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球体、圆柱、圆等图形中,找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然后在立体图形中找出长方体。

2、孩子们,你能找出长方体吗?

☆学海探秘探究一:火眼金睛

1、长方体有()个面,每个面是()形。指一指哪些面是相同的?

2、长方体有()条棱,指一指哪些棱长度相等?

3、长方体有()个顶点。

4、你还能发现什么?

探究二:制作长方体框架图我发现

1、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为几组?

2、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探究三:借助“产品”我能认

1、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和()。

2、我能指出长方体的长、宽、高。

☆走进知识大本营填一填

1、长方体有()个面,都是()形,特殊情况可能有一组相对的面是()形,相对的面的面积()。

2、长方体有()条棱,相对的棱长度()。

3、长方体有()顶点。

4、相交于长方体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和()

辨一辨

1、长方体的6个面不可能有正方形。()

2、长方体的12条棱中长宽高各有4条。()

3、一张长方形的纸是一个长方体。()

4决定长方体的大小是长、宽、高。()

☆拓展延伸:我能自己制作一个美观的长方体玩具箱。

☆谈收获、写反思(梳理成数学日记)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五

一、本班学生情况分析

我负责的五年级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两级分化现象严重。学习的主动性远远不够。当然,班上也有很多积极向上的学生,也有很多思维活跃、善于思考的学生。针对班级的实际情况,在下学期的数学教学应重点采取以下措施:

1、帮助后进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加强课后辅导,对其作业降低要求。

2、深入调查学生的作业要求,改进作业的布置及检查方式,增加趣味性、开放性、实践性作业。

3、强化培养、训练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把学习习惯的好坏与期末数学成绩的评价相结合。

4。多鼓励和表扬学生,多开展一些数学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课堂“数学之星”的评选,严格要求的同时鼓励学生上进。

二、教学内容

图形的变换,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综合应用等。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因数与倍数,在前面学习整数及其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教学初等数论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的加法、减法,结合约分教学公因数,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认识图形的轴对称和旋转变换;探索并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表面积公式,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众数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知识。在学习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基础上,本册教材教学众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稳定、可靠,但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但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也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或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2、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5、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8、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

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

五、教学中需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1、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及模型

2、演示分数用的教具

3、其他教具教师还可以根据各部分教学内容的需要自己准备或设计制作一些教具和学具。如教学体积时制备1 m3、1dm3模型,容纳1 L、100 ml液体的量杯;教学因数与倍数时,可根据教科书上的图制成教具等。教师还可以根据需要自己制作其他适用的教具。

六、课时安排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的“各学段课程内容参考教学时间一览表”,实验教材的编者为五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安排了60课时的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教师教学时可以根据本班具体情况适当灵活掌握。

(一)、图形的变换(4课时)

(二)、因数与倍数(6课时)

1、因数和倍数2课时左右

2、2、5、3的倍数的特征…………………………3课时左右

3、质数和合数………………………………………1课时左右

(三)、长方体和正方体(12课时)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课时左右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课时左右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粉刷围墙1课时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20课时)

1、分数的意义——————4课时左右

2、真分数和假分数—————3课时左右

3、分数的基本性质—————2课时左右

4、约分—————4课时左右

5、通分—————4课时左右

6、分数与小数的互化——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五)、分数的加法和减法(7课时)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2课时左右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3课时左右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2课时左右

(六)、统计(3课时)

打电话—————1课时

(七)、数学广角(2课时)

(八)、总复习(4课时)

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六

一、教学目标

1、能直接在方格图上,数出相关图形的面积。

2、能利用分割的方法,将较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形,并用较简单的方法计算面积。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策略、方法的多样性。

二、重点难点

整点:指导学生如何将图形进行分割,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和简便性。

难点:学生能灵活运用。

三、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地毯上的图形面积》。请同学们把书P18页,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地毯图,看看它有什么特征。

2、小组讨论。

3、汇报:对称图形、边长为14米的正方形、图案由蓝色组成。

4、看这副地毯图,请你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如果每个小方格的面积表示1平方米,,那么地毯上的图形面积是多少呢?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怎样简便就怎样想,并把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下来。

3、小组内交流、讨论。

4、全班汇报。

a)直接一个一个地数,为了不重复,在图上编号。(数方格法)

b)因为这个图形是对称的,所以平均分成4份,先数出一份中蓝色的面积,再乘4。(化整为零法)

c)用总正方形面积减去白色部分的面积。(大减小法)

d)将中间8个蓝色小正方形转移到四周兰色重叠的地方,就变成4个3×6的长方形加上4个3×3的正方形。(转移填补法)

5、师总结求蓝色部分面积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1、第一题。

(1)学生独立思考,求图1的面积。

(2)说一说计算图形面积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不满一格的当作半格数”。

2、第二题。独立解决后班内反馈。

3、第三题。

(1)学生独立填空。求出每组图形的面积。学生完成后班内交流反馈答案。

(2)学生观察结果,说发现。

第(1)题的4个图形面积分别为1、2、3、4的平方数。

第(2)题与第(1)题进行比较,第(2)题的3个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前面一组题的前3个图形面积的一半。

(四)总结

对于计算方格图中规则图形的面积,我们可以分割,可以直接数,可以“大减小”,还可以转移填补。

四、板书设计

地毯上的图形面积

一个一个地数(数方格法)

平均分成4份,再乘4。(化整为零法)

总面积减去白色面积。(大减小法)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设计上讲,我充分考虑到学生是主体的新理念,采用小组合作、探索交流的教学形式,在大胆猜测、积极尝试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于不同情况优化选择。

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及其作用,能正确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计算公式,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使学生加深对方程及相关概念的认识,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步骤和方法,能正确地解简易方程。

教学重点:

能够熟练地理解字母表示数,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能够熟练并正确地解简易方程。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在复习了整数、小数的概念,计算和应用题的基础上,今天要复习解简易方程,(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明白字母可以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加深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步骤、方法,能正确地解简易方程。

二、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1)求路程的数量关系。

(2)乘法交换律。

(3)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让学生写出字母式子,同时指名一人板演。指名学生说说每个式子表示的意思。提问: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作用?用字母表示乘法式子时要怎样写?

2、做“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指名口答结果,老师板书,结合提问怎样求式子的值的。

3、做练习十四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选择两道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复习解简易方程

1、复习方程概念。

提问:什么是方程?你能举出方程的例子吗?(老师板书出方程的例子)这里用字母表示等式里的什么?指出:字母还可以表示等式里的未知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叫方程。(板书定义)

2、做“练一练”第2题。

小黑板出示,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提问:5x-4x=2里未知数x等于几,x=2是这个方程的什么?7×0.3+x=2.5里未知数x等于几?x=0.4是这个方程的什么?那么,什么叫做“方程的解”?(板书定义)它与“解方程”有什么不同?(强调解方程是一步一步完成的过程)你会解方程求出方程的解吗?根据什么解方程?

3、解简易方程。

(1)做“练一练”第3题第一组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解第一个方程是怎样想的,检查解方程时每一步依据什么做的。第二个方程与第一个有什么不同,解方程时有什么不同?指出:解方程时先看清题目,根据运算顺序,能先算的就先算出来。不能算的就看做一个未知数。我们现在解方程是一般根据加减法之间、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来进行的。(结合板书:解方程:能先算的。要先算,再按各部分关系来解)追问:这两题可以怎样检验方程的解对不对?

(2)做“练一练”第3题后两组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分别做其中的一组题。集体订正,并让学生说说每组两题有什么不同,解方程的过程有什么不同。强调一定要先看清题,按运算顺序能先算的就先算出来,然后根据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求出方程的解。

(3)做“练一练”第4题。

让学生列出方程。指名口答方程,老师板书。提问列方程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四、课堂小结

今天复习了哪些知识?你进一步明确了什么内容?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完成“练一练”第4题解方程;练习十四第2题,第3题后三题,第4题。

家庭作业;练习十四第3题前三题、第5题。

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八

教学理念:

让学生在广泛的探究时空中,在明主平等、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应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自主预习、质疑问难、释疑解惑、合作交流,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知道等式和方程、方程的解与解方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辨析,学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建立分类的思想,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疑

学生课前认真预习课文内容,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感知本课内容,提出疑难问题。

二、课始集疑

1、揭题

2、集疑:同学们课前都进行认真的预习,现在请同学们把预习中没有解决的、需要在本节课上请老师、同学们帮助解决的问题提出来。

过渡:刚才这些问题都提的非常好,我们这节课就重点解决这些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前,先请同学们认识一件物体。

三、课中释疑

认识天平:课件出示天平,同学们说天平的作用、用法。

认识等式

1、演示课件 写出式子

在左边放二个40克的物体,右边放一个50克的法码,这时天平怎么样?

你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 40+50<100

再在左边放一个30克的物体,这时天平怎么样?

你能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 40+50+30>100

把左边的一个30克的物体换成10克的,这时天平怎么样?

你能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 40+50+10=100

再把左边的10克与50克的物体换成未知的,这时天平怎么样?

你能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 40+X<100

再把左边的未知的物体换成另一个未知的,这时天平怎么样?

你能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 40+X=100

再把左边的物体换成二个未知的,右边另加上一个50克的砝码,这时天平怎么样?

你能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 X + X=150

2、分类

刚才我们写出了这么多的式子,大家能把这些式子按照一个统一的标准分类吗?请小组讨论按照什么样的标准分?并把分类结果写在卡片上。

展示同学们不同的分类,并说说你们是按照什么标准分的?

师: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有不同的结果。刚才同学们的分类都是正确的,为了解决刚才同学们所提出的问题,我们今天就研究这一种分法。(分成等式与不等式两类的)

3、理解概念

师:为什么这么分?你们发现了这一类式子有什么特点? 左右两边相等

揭示:像这样表示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板书:等式)

谁来举一些例子说说什么是等式?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8篇《五年级数学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5 55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