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美术教案优秀7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这次差异网为您整理了7篇《八年级美术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人教版八年级美术教案 篇一

课题:

策划与搜集

教学目的:

通过搜集、欣赏、分折、评述美术作品,促进学生了解美术作品的内容、形式、创作的表现等,使学生初步学习和体验创作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1、拓宽学生对画展的理解。

2、拓宽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认识。

3、锻炼学生策划的意识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4、初步体会组织、策划画展的过程。

教学难点:

1、如何策划画展的主题和内容。

2、如何搜集、整理、辨别作品。

3、对画展中作品类型的安排。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思想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引入我们经常看到各种美术展览,但是同学们想不想尝试着自己办一个美术展览呢?学生回答创设情境

二、讲述新课

1、设问:同学们,如果现在你需要策划一次画展,你该从哪里入手?你首先要做哪些事情呢?

(结合课件)教师介绍办画展的知识。学生思考并回答创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2、小组讨论:举办画展的内容、形式、场地等策划。

教师总结策划的过程:

(1)确立画展的主题和内容(规模、参展范围、作品类型)

(2)搜集作品(发展览公告、征集、邀请、寻找等)

(3)整理作品(挑选、评价、作品分类等)

(4)筹划、装饰作品、布展(作品装帧、场地设计、宣传品设计)

(5)展览、组织参观(新闻发布、接待、讲解等)学生分组讨论策划方案明确知识点,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三、策划练习作业: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研究、策划画展的主题,完成画展的策划方案,并搜集、整理画展作品。

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搜集的途径:通过征集、募集、寻找、邀请等方式,尽量多的搜集作品。

学生讨论并思考。

(利用课件介绍,供学生参考)学生看课件演示、思考延伸知识

四、学生展示

1、分小组展示并讲解策划方案。

(画展的主题、内容、场地、宣传等)

2、展示搜集的作品并介绍。

教师结合课件介绍绘画的分类知识。

学生实践策划画展的过程。学生策划画展方案、搜集作品培养学生的策划和搜集能力、发散性思维、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感受策划的过程与乐趣。

八年级美术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何为一版多色版画以及一版多色版画的类型;

2、使学生简单了解不同制版材料与不同印刷材料的一版多色版画的制作方法与过程;

3、在学习制版与印刷的过程中,使学生对全局与局部关系的概念有所了解,培养学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锻炼动手的能力;

4、让学生学习怎样在对画面色彩的概括上从大处着眼,规划整理,对版画局部色彩处理上,根据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及解决的方法。

教学重点在了解了单色版画技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如何使用色彩完成一版多色版画的创作

教学难点在学生制作一版多色版画时,如何引导学生设立画面的色调(如对比与协调),对作品色相设计、归纳、组合、整理、确定后,制版印制。

教学材料

不同制版材料可选择木板、吹塑纸板、石膏板、胶皮扳、厚纸板等。

不同印刷材料可选择水彩、水粉、丙烯、油墨等。

(本课采用吹塑纸与水粉这两种材料进行一般多色版画制作)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还记得我们在第14册中学过的《单色版画》么?制作过程是怎样的呢?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哪位同学来说一下呢?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好,通过刚才大家对单色版画制作方法的回忆和积极踊跃的回答,看得出来,大家对版画这种艺术形式很感兴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学们喜欢版画这种艺术形式令老师很高兴!

同学们,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世界,大家学过了单色版画的制作方法,那你们想不想用色彩版画的形式来绘制心中的魅力世界么?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和探讨一版多色版画的知识和制作方法。

二、一版多色版画的含义

与学生共同赏析一版多色版画的图例,总结得出:

一版多色版画,顾名思义,就是利用一块版一次或多次在同一画面中印出多种色彩,并保持一致性的版画作品。

三、色彩版画与色彩绘画的`不同之处

以学生小组讨论的形式,分析总结得出:

色彩绘画,例如油画,水彩画,水粉画可以利用几个色相或十几个色相与其间色、混色来绘制,最终得到一幅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绘画作品。

色彩版画是在色彩绘画的基础上,根据版画画面效果的特殊要求对色彩进行归纳总结,化多为少,化小为大,化零为整。通过整理归纳后确定最终印刷的色相,通过制版印刷完成品面绘画作品。

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采用“赏识教育”。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四、一版多色版画的分类

教师讲解版画的制作方法,引导学生对制作版画的兴趣。同时向学生介绍一版多色版画的具体分类:

一种是部分色彩法,就是在版上不同的部分涂染不同的色彩后,印染而得到。涂染色彩可以是一遍也可以使多遍,直到色彩效果满意为止。

另一种是随刻随印法,即后面的色彩压前次的色彩,保留下来后刻处的原有色彩。

五、吹塑纸水粉印制作

由于教学实际情况的限制,在本节教学中采用吹塑纸和水粉这两种材料来进行一版多色版画的制作最为适宜。因此本课采用以吹塑纸水粉印为例,介绍一版多色版画印制的基本方法。

首先,由教师演示吹塑纸水粉印的制作方法和过程。

演示的同时要及时地向学生介绍制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阶段,师生之间互相总结吹塑纸水粉印制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例如:画面色调要协调,印纸和吹塑纸板印刷过程中要固定在一起,印制时注意力度等等。

第三阶段,由学生动手制作吹塑纸水粉印作品。

教师在学生制作的时候要随时指导。

六、作品展示

评价点:造型是否新颖,色彩布局和搭配是否合理,制版印刷技法是否正确等

教学反思:

一版多色版画这节课是基于学生在第14册中所学单色版画的知识和技能基础上的再扩充。鉴于中学学生在艺术课中乐于动手的特点,在这节课的教育教学中,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先介绍一版多色版画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对其有初步的认识之后,再演示一版多色版画制作全过程,在学生对版画的制作方法了解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版画作品,最后再进行学生作品,激发他们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总体来说,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乐于积极思考,乐于积极动手制作,教学效果基本达到。教案《八年级美术上册《一版多色版画》教案及反思》,来自网!

八年级美术教案 篇三

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综合运用本单位学习的有关家居布置知识,设计制作一个布局合理、使用美观、富有个性的学生居室模型。在设计过程中,认识造型、色彩、情调等设计因素在设计中所起的作用。

2、隐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设计自己的居室,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中的设计,提高审美品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生居室的审美情趣。包括品味、个性、居室布置的各种因素。

难点:纸模型的制作。包括时间(课时可能不够)、比例(家居与房间的比例)造型(各种家居的制作)。

课前准备

工具:刻刀、尺子、胶水。

材料:废鞋盒、各色硬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对教科书中居室布置的分析。书上的几件学生房间模型与实例,有它的优点也存在不足,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从家居造型、色彩搭配、空间利用、房间装饰几方面谈实用、品味、性格以及制作技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为制作模型做铺垫。

二、学生设计制作

制作时注意几点:

1.模型一般有地面和两面或者三面墙组成,像装修的样板间。制作材料可用鞋盒代替。

2.家具与房间应有一定的尺度感,家具大了,房间就显小,家具小了,房间就显大。家具之间也要注意比例,如写字台和椅子的大小比例。

3.颜色最好用纸的本色,如上色应先画图案再制作。如果模型做成后再着色,模型就会变形,所以应先涂色后制作。

三、展示交流,合作定位。

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谈自己的想法。模型有多种布置形式,如挪动家具位置、变化房间装饰等方法,让学生进行尝试、讨论。学生进行自评、互评。

四、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以及收获。居室中各种物品摆放。合理利用空间。

五、拓展延伸。

设计自己未来理想的居室。

八年级美术教案 篇四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布置理想的家居》,我将围绕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这样做,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六个方面来说明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美版初中美术15册第10课,依据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我明确了本课属于综合·探索。通过对居室及主题墙面的设计,将学生引导到居室美化这一新知识领域中去,为他们一生在此领域中的探索和发展打下初步的基础,

这是作为一个追求高尚生活的普通人所需要的。

二、学情分析

依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制定本课教学方法。初中生两级分化已形成,个体差异明显,形象思维占主体地位,因而直观性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

三、教学目标

必须从学生角度出发,同时结合教材人文与科技的特色,我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维度来阐述。

知识与技能目标:居室美化的平面设计与效果图制作(手绘、剪贴、电脑)。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细致、耐心、认真完成制作的学习态度和良好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个性、自信,倾听师长同学意见的包容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居室的布置设计方案,因为此乃作业,是教学效果的最好体现。

教学难点:设计中创新意识、功能意识和审美意识的完美结合。要探究其中的审美因素,正确理解功能与美化的关系很重要,关键在于启发学生按照自己的心愿去设计理想的家居环境。总之,学生不可能全部自己“探究”出来,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一引导学生思索,二帮其总结归纳,师生互动将其难点解决。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范作、等

学生准备:美术教材、收集的图片、绘画工具等

六、教学方法

依据本课实际,我以体验、问答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本课内容,目的在于学生做出有创意、功能合理、制作特点的效果图来,认识到室内空间是一种美化了的`物质环境,是艺术与技术结合的产物。另外以音乐贯穿课堂,通过直观的图片欣赏,来达到教学目标。

七、教学过程

依据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来组织课堂教学,我的教学过程设置如下: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学生讨论——作业展示——小结——拓展。

时间分配:导入2分钟,讲授新课10分钟,讨论5分钟,学生练习23分钟,展示拓展5分钟。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生活中,我们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是哪里?词汇?这些温暖、亲切的氛围要什么来营造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

(二)讲授新课,教师演示

运用电脑图片进行直观教学

(三)学生讨论总结

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自己的设想,你想如何布置?

(四)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由于大环境我们以手绘效果图为作业,所以要求独立完成。(教师提出明确作业要求)

(五)展示作业,评价交流

学生自评互评和师评,尊重个性差异。(以鼓励为主)

(六)拓展提高

本节学会了什么?体会是什么?你喜欢今天这堂课吗?你会因今天所学的内容去美化生活吗?

板书设计:目的是再现过程,突出强调重点。

人教版八年级美术教案 篇五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欣赏与评价,使学生掌握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展示丰富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图像世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欣赏水平。从而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了解唐代人物画概况。

二、教学重点:欣赏、讨论画中人物的动作姿态,尤其是细节的描写。

三、教学难点: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学会分析唐代仕女画中的人物造型与其他时期人物画造型的比较,以及和西方古典绘画中的任务比较,在感性的理解学习中,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艺术的情操和认识唐代仕女画所达到的高度成就及艺术和历史文献价值。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资料、教科书等。

五、学具准备:收集来的资料、教科书等。

六、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多媒体播放《武则天》影视片段。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剧中人物的体型、服饰、动态等。引出问题:

1、剧中讲述的是什么朝代的故事?

2、剧中妇女的体型是胖还是瘦?她们穿戴的服饰有何特色?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我们来看看唐代的画家是如何体现他们当代的生活片段的。请同学们看屏幕。(板书课题)

学习新内容播放课件的《捣练图》全图。

(一)这是典型的中国古代仕女画,

问题:什么是仕女画?

它以中国传统的长卷形式,表现了唐代宫廷妇女用木杵捣练、熨烫和缝纫的劳动场面。问题:

1、什么是捣练?

1、什么是熨烫?

3、这幅画的作者是谁?

4、据传这幅画是宋徽宗赵佶的摹本,那赵佶是谁呢?

引导学生通过教科书或其它途径查找作者张萱及周昉、赵佶的生平及艺术特点。可在课前安排学生通过上网或有关书籍收集更多资料。

学生解答“仕女画”。

学生解答“捣练”、“熨烫”。

学生查找资料,认识张萱、周昉、赵佶及相关背景。

(二)共同探讨,解读《捣练图》。

1、这幅作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捣练、织修、熨烫三个场面,请问:画中共有多少个人物?

2、画家十分注重构图的技巧,着重刻画人物的动作姿态,尤其注重细节描写,请同学们注意观察,把这些细节找出来。(播放一段古典音乐)

主要细节有:捣练部分四个妇女的朝向各不相同;左边那位妇女传神的挽袖动态;熨烫部分左侧妇女扯练时微微着力的后仰;中间熨烫妇女专注的神态;几个小孩的穿插,以及扇火小孩因怕热而回头等动作。这些细节的刻画非常真实、生动而富有生活情趣,使互相对称的构图不致呆板。

3、人物的造型(丰颊肥体)及其衣着的设色,与同时期的女性人物雕塑和绘画的造型完全一致,是盛唐时期的典型风格。

请同学们比较教科书中那三幅同时期的女性形象的画作。

学生发言后,教师归纳。

学生分组讨论,找出细节描写,派代表描述。

学生对比相同时期和不同时期女性的形象及服饰,畅所欲言。

思考与讨论:唐代人物画中人物造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教师再播放一组西方古代人物画作品,提出问题:

《捣练图》与你了解的西方古代人物画相比有什么不同?

同学们对这幅作品是否有新的、不同的认识?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如学生可能问:为什么唐代仕女画中的妇女都是“丰颊肥体”的?(教师启示学生从唐人和今人的审美标准进行比较。)

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或发表个人观点。教师归纳。

评价与小结这幅画着重刻画人物的动作姿态,注重细节描写。体现了中国古代工笔人物画独特的表现形式,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唐代仕女画所达到的高度成就。它对于了解唐代宫廷妇女的劳动生活,特别是她们的服饰,也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

结课,布置作业,课下自己查找相关资料,写一篇关于唐代人物画与不同朝代人物画以及与西方古典人物画比较的小论文,要求:

1、要有自己的观点。

2、条理清楚,语句通顺。

3、字数不少于500字。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欣赏与评价,使学生掌握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展示丰富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图像世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欣赏水平。从而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了解唐代人物画概况。

第一课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指导思想

通过教材突出体现出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学会从文化的角度认识美术作品,认识美术作品折射出的时代文化特征无不印刻着历史的烙印。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美术欣赏习惯以及发现各种关系的综合思维能力。

(二)、教材版面分析

教材选择了一些中外美术作品,包括绘画、服装、工艺、建筑以及摄影等,引导学生领会美术在人类历史进程和社会发展变化过程中,是如何反映社会文化,以及社会文化是如何影响美术创作的。

教材精心策划了四个不同的“思考与讨论”活动,为开展教学和学生自学提供了很好的引导。此外,还提供了一些名家关于美术与文化关系的理解。

(三)、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的欣赏和比较,让学生理解美术与社会、美术与历史、美术与文化的关系。并对“美术作品以它独特的方式承载、展示人类文化”这一观点有初步的理解

和认识。

2、隐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欣赏美术作品,认识美术也是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从珍惜人类丰富文化遗产的角度出发,培养自己对美术的爱好与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理解“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是重点,美术作品与特定时代文化的联系是难点。

(五)、学习材料

教材主要基于图例和文字的学习,如果时间与条件许可,可利用电脑软件或互联网对一些作品进行横向补充。如中国古代绘画作品《虢国夫人游春图》等。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进行教学效果会更好,师生之间可以在一种互动的环境下学习。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活动的方式与方法

首先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美术作品中的形象、色彩、服饰、环境等方面的特征,由此引导学生联系特定的时代文化,从而达到对教材编写意图的深刻领会和认识。

其次,在学习过程中,尤其要注意采用比较的方法,选取恰当的点进行比较,找到它们之间的差别。从中发现时代文化的演变和不同文化之间的区别。教材以中国女性着装为例,可以从服装的样式、道具、环境等,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就某一个方面加以比较和引导,然后让学生举一反三的思考和解答。教师应及时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诱导,对学生的回答也要及时的进行修正和补充。

(二)关于思考与讨论

1、银狐显然不是传统的中原样式,而是当时辽金游牧民族的盛水用具。

三彩骆驼载舞俑上的人物是五位,前三个是胡人,后两位是汉人。

《簪花仕女图》表现的人物服饰华美、仪态雍容高贵。不难看出,唐代是一个工艺发达、经济繁荣、民族交往密切、文化繁盛的时代。

2、晚清时期的女装:中式、布料、缠足,整体形象给人以贞淑、纯朴、贤德的感受。反映出当时的女性受到中国传统封建文化的强烈约束和影响。

民国时期的女装:西式、皮毛质,显得时尚而大气,给人的感觉当时的女性已经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从家庭走上了社会。

现代女性的服装:更加追求自然与和谐,短裤、质料多样化、运动鞋、贝雷冒、披肩长发、现代自行车、现代建筑与环境,反映出现代中国女性已经日趋开放,精神面貌充满活力,女性的社会地位也日益提高。

3、教堂和道观是供奉各自信奉的神灵和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

4、老北京街道狭窄,民居和店面建筑普遍低矮、简陋,广告稀少、混乱,交通多依靠步行,少量人力车;现在的北京街道平坦、宽敞,建筑宏伟,店面整洁,广告丰富、有序,交通便利发达,各种现代化车辆穿梭而行。通过比较,反映了北京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已经成为一个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国际性大都市。

(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请同学们欣赏课本第4面上的3幅作品并积极思考。(15分钟)

《马》(公元前15000-公元前10000)洞窟壁画(法国);

《鹿》(公元前8000年左右)岩画(挪威);

《狩猎》(公元前6000-公元前4000)岩画(非洲)。

在仔细观察和欣赏这几幅作品后,你能感觉到什么吗?

讲解:

大约是在1-2万年以前,世界上不同地方的人类用红泥、木炭或动物的鲜血等最简陋的绘画工具材料,在岩壁或洞窟壁上创作出的世界上最早的岩画。这些作品所描绘的各种动物形象,如牛、鹿、马等,或是人们集体狩猎的场面,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原始农业还未形成之前,人们主要是依靠渔猎手段来获取食物的生存状态。

大约在200-30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最早的人类。在漫长的原始社会里,人们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的生活,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也没有国家,大家共同参加劳动,平均分配劳动成果。

那时的生产方式十分落后,生产力极其低下。最初的生产方式就是狩猎,以后逐渐发展到种植和养殖。这几幅作品所描绘的就是当时人们集体狩猎的场面,它告诉我们,原始人类狩猎的工具极为简陋,只能依靠集体的力量来获取足够的猎物并战胜自然,以维持人类的繁衍和生存。

另外,我们从原始岩画中简单质朴的绘画手法和简约夸张的动物及人物形象,使我们从一定的侧面大致了解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早期人类的生产方式。

因此,我们在接触一件美术作品时,不仅要从审美的角度加以欣赏,而且要善于发掘其所蕴涵的时代文化及其意义。任何一件美术作品,都是特定时期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社会生活和科技手段的产物。又是人们审美需要和艺术家表达个人情感的产物。所以,它除了能带给我们一定的美感和某种实用价值之外,还可以通过其自身的造型和形象因素向人们提出许多信息,我们便可籍此来了解一个地域、一个时期社会的诸多方面及其文化特征。(利用作品和问题将学生迅速导入课题情景,让学生初步认识美术作品具有的文化承载功能。通过学习加深对课题的认识。)

2、接下来请同学们接着欣赏《簪花仕女图》并思考下面的问题。(15分钟)设问:

(1)从作品各个仕女的姿态造型中,你能看出表现了怎样的生活内容吗?

(2)从她们华美的服饰和精美的首饰中,你又能感受到当时的纺织和工艺水平如何吗?

(3)从她们的面庞、体态,你能感觉到当时人们对女性的审美观吗?

让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进行归纳:

作品描绘的是五个宫廷贵妇人在庭院中在侍女的服侍下闲步游乐的场景。全卷分为四段:采花、观花、漫步和戏犬。

(1)虽然整个画面流露着高雅华贵、安逸祥和的气氛,但她们优雅的体态和奢华的服饰依然掩饰不了人物空虚的内心世界。她们从容闲逸的形象和淡然冷漠的表情,使人们感受到封建社会中这些上流社会的宫廷贵妇人们,尽管锦衣玉食、物质生活富足,但精神生活却十分空虚寂寞,显得百无聊赖。

(2)她们身披薄纱、薄如蝉翼,衣着华美艳丽、高贵典雅。她们高髻凌风,上插荷花、牡丹、玉簪、珍珠。

从画面描绘的轻纱薄翼般的华美衣裙和精美首饰,反映出唐代的纺织技术和工艺水平已经相当高超。

(3)她们体态丰腴柔美、脸庞圆润,浓黛蛾翅眉,薄纱下丰满的前胸和圆润的肩膀,这种浓丽丰肥的理想化的“罗绮人物”表现了那个时代的审美风尚和心态。那时崇尚女性美的标准就是丰腴,而当代更提倡健美。

另外,画面上的人物、动物被描绘的栩栩如生、细致入微,可见唐代画家不仅已经拥有比较完备的绘画工具材料,而且在绘画技巧上也已经十分娴熟。

3、思考与讨论:(10分钟)

(1)《舞马衔杯纹银壶》是传统的中原样式吗?

(2)《三彩骆驼载舞俑》中的人物都是哪里的人?

教师讲解:

(1)银壶不是中原样式,而是辽金游牧民族的皮囊式壶形盛水器具。反映了唐代各民族之间的交往。

《舞马衔杯纹银壶》1970年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高18.5厘米,口径2.3厘米,银质。陕西省博物馆收藏。银壶形似皮囊,壶口位于扁圆形壶身的上部一角,口上覆有莲瓣形壶盖,盖顶系有银链与弓形提梁相连。银壶腹部两侧均有舞马衔杯纹饰。此壶纹饰、提梁均作鎏金处理。

皮囊式壶形多见于辽金,见于唐代还是首次。

(2)骆驼引颈直立,神情悠闲。背上垫有菱格纹圆毡,驼架上有乐舞俑五人;前三人为胡人(中国古代对西北方各民族的泛称),后两位为汉人。胡人所弹奏的乐器是一种波斯式的四弦曲项琵琶。此陶塑表现了不同民族的艺人在一起表演的情景,颇为新颖。反映了唐代少数民族的交通方式以及与汉族的社会交往活动频繁。陶塑结构完整,工艺精美。人物形象和动作都很生动。

《三彩骆驼载舞俑》1957年陕西西安鲜于庭海墓出土。通高66.5厘米,陶质三彩釉,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

(第二课时)

4、思考与讨论(10分钟)

请同学们接着观察第6面的三幅照片,这些照片是不同时期中国女性着装的真实写照。你能看出三种服饰有什么区别吗(从款式、质料、道具、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你能从服饰的衍变看出时代的变化吗?

5、思考与讨论(10分钟)

仔细观察第6、7面中两幅不同时期北京街景的照片,你能从照片中的建筑、店面设计、商业广告以及两张照片的摄影水平上分析一下两个不同时代北京的发展与变迁吗?6、思考与讨论(10分钟)

请同学们再接着观看第7面的两幅建筑照片,你知道教堂和道观分别是作什么用的吗?它们的外观有什么区别?你能从这两种不同建筑风格中看到两个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吗?(这三个部分可以让学生独立地进行分析和表述,可以让他们举手自由发言,教师口头启发诱导并作适当补充。)

布置作业:

1、在上面的三个思考与讨论中,自选一个写出你的认识。

2、自学第7面的“名家论述”。

(四)解决重点与难点的要点

1、引导观察。

2、将观察结果向社会背景引伸和联系。

(五)学习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学生可能会对特定的历史不熟悉,可以简要的向学生适当提供。

三、教学评价

(一)教学评价方法:学生自我评价

(二)教学评价点

1、对学习活动参与程度。

2、对本课主要观点的认同程度。

3、引伸能力。(能否从其它美术作品中发现它们与特定文化的关系。)

三、板书设计:

第一课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

1、请同学们欣赏课本第4面上的3幅作品并积极思考。(15分钟)

八年级美术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的欣赏和比较,让学生理解美术与社会,美术与历史,美术与文化的关系。

2.并对“美术作品以它独特的方式承载,展示人类文化”这一观点有初步的理解和认识。

3.通过欣赏美术作品,认识美术是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从而更加喜爱美术,更加珍惜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美术是人类造型文化的载体“这一基本认识。

2.美术作品与特定时代文化的联系。

教具:

幻灯片,教材,白纸,笔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上课,同学们好!

今天我们的学习内容是《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

我们要来欣赏美术作品带给我们那些感受?并来分析美术与政治,经济,历史,社会生活,社会生产有哪些联系?

青铜文化

唐代人物画

建筑文化

服饰文化

新授设计:

一,青铜文化

在欣赏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思考如下三个问题:

1.为什么称商周为青铜时代?

2.青铜器是实用品吗?

3.青铜器带给我们什么样的美感?

(设计意图):

如何来理解“美术是人类造型文化的载体”这句话,让学生带着问题从如下几个方面进入学习。

a司母戊方鼎

商代后期祭祀用的青铜方鼎,因其腹内刻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现藏于国家博物院,是目前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已缺损一个,后来根据原有的又补上,耳部外侧雕刻着2只相对的猛虎,张着大口衔着人头,充满了神秘色彩。

b人面纹铜钺

这件铜钺体型巨大,两面都雕刻着五官都突起,极力夸张狰狞可怕,令人望而生畏,据史书记载,钺是一种古代兵器,青铜制圆刃或平刃,安装木柄用来砍杀。

c虎食人卣

食人卣是青铜器珍品,造型取自虎与人相抱的姿态,虎的后腿和虎尾支撑地面,构成卣的三足,虎前抓抱一人,人面朝虎胸蹲坐,虎口大张,齿牙森列,虎身有各种纹饰,以人兽为题材,表现了怪异的,虎是奴隶主的象征,人是奴隶的象征。

d莲鹤方壶

一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一件藏于河南博物馆,壶盖呈双层盛开的莲花形,中间立一展翅欲飞的仙鹤,胡耳是两只龙型怪兽,通体雕有蟠螭纹,四角各立一小兽,构思新颖,设计巧妙,被誉为时代的象征,壶是古代酒具的一种,也是礼器的重要种类之一,《诗经》中有记载“清酒百壶”,指的就是这类器物。

回到问题:

1、为什么称其为青铜时代?

公元前八世纪的商代和西周初期,青铜工艺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显示冶铜铸器工艺阶段的到来,标志着人类文明历程的一个新时代。

2、青铜器是实用品吗?

是,实用美术,顾名思义,一是实用,二是美观,现在因为年代久远,成为古董文物。

3、从下面选项中选择一词概括青铜器带给我们什

么样的美感?

①柔美②优美③壮美④凄美⑤狞厉美

因为青铜器是生活用品,同时又是兵器或礼器,所以

它具有一定的震慑作用,所以他是一种狞厉美。

(设计意图):

通过对青铜文化的学习,了解这一古老器物的造型特点,造型题材以及它的多种作用,学生对于这一陌生又古老的青铜器物有了更新更准确地理解,同时也了解了商周时期的社会审美,社会发展程度。

二,唐代人物画

接下来我们进入唐代人物画阶段,同样的,边看边思考:

1.你从唐代的绘画作品中看到那些信息?

2.唐代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3.唐代社会崇尚什么样的审美观念?

有一首诗,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蚕妇,宋,张俞)

这里的罗绮者,罗绮人物指的就是:身穿绫罗绸缎的宫廷贵族

a簪花仕女图

画面描绘的是五个宫廷贵妇在庭院中游乐的场景,全卷共分为:采花,赏花,漫步,戏犬

b捣练图

这幅画的名字大家再熟悉不过了,“练”是一种丝织品,刚织成的时候质地坚硬,需要经过沸煮,漂白,再用杵捣,才会变得柔软洁白,全卷按照劳动工序分为:捣练,缝制,熨练。

第一幅描绘的是四个人用木杵捣练的场景,第二幅中一个人坐在地毡上线,另一人坐在木凳上缝制,第三幅是几人熨烫的场景,还有一个顽皮的小女孩,在布下面窜来窜去。画家采用“散点式”构图,不仅生动地图解了这一劳动场景和工序,还注重了细节的刻画,比如捣练时上挽的衣袖,扯练时为了用力的微微的后倾,几个小孩的穿插,还有唐朝熨斗的受热过程,使整个画面人物与场景都真实生动,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一个是隋代人物造像,一个是唐代人物造像,不同时代的审美标准。

回答问题:

1你从唐代的绘画作品中看到那些信息?

色彩鲜艳,线条流畅,构图讲究,显示了唐代高超的绘画艺术水平,同时生动地体现了当时社会高度繁荣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染织技术等,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

2唐代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是我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其影响之大,以至于现在华人在国外居住的地方还叫做“唐人街”

3唐代社会崇尚什么样的审美观念?

以胖为美,代表人物——杨玉环

(设计意图):

以最典型的唐朝人物画,引申出画面表现出的多种文化内涵,比如政治,经济,绘画,纺织技术,审美水平等,再联系学习过的历史知识,就能够非常直观和准确地从画面上看出整个的唐代社会。从而达到了解“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这一主题。

三,建筑文化

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体现出的人文内涵也是不同的。

问题:

1.说一说这些建筑是哪个国家的?说一说他们不同的建筑风格。

2.这些建筑体现了什么样的文化与?强调了什么?

a白云观

道教是的本土宗教,道观更是对佛寺的模仿,以砖木结构为主,建于山林之中,体现了人与自然融合的哲学。白云观有“全真第一丛林”的美称,是北京最大的道观,也是古代北方道教的中心。

b伦敦圣保罗天主教堂

建于城市,采用的是石料和水泥,并沿用了古希腊的`的立柱和罗马穹隆顶,高耸的尖顶将人的意识引入导入天国,当你站在这样的一个地方,阳光透过玻璃窗,投射到你面前的是五彩斑斓的光芒,你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设计意图):

通过中西方建筑的对比,了解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审美标准是完全不同的,不同的艺术主题表现出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审美标准和理想形象。

四,服饰文化

郭沫若说:衣裳是文化的象征,是的形象。

请思考:

1.你从服装的演变中看到什么?

2.服装美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欣赏中提问和解答问题

a晚清女装:中式,布料,缠足,反映了当时传统文化的强烈影响

b民国女装:中西式,小皮包,烫发,反映出当时社会已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女性在一定程度上从家庭走向社会

猜一猜哪个时期的照片?

三十年代:剪发盛行,发式多变,旗袍更是进入盛时,称为女装的代表

c时尚女装:现代社会,生活质量被提到首位,品味和格调使得我们的着装更加多元化,个性化

从服装的演变,我们能够看到社会的大变革

(设计意图):

服装体现了一个社会的审美标准,从服装能看到清末民初,到现在现代社会一路服装的变革,以及女性所展现出来不同的风貌,都能使学生感受到文化影响了服饰,服饰代表了文化。

从青铜文化,唐代人物画,建筑文化和服装文化四个部分来分析美术作品通过不同的载体来体现和表达出不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信息。

感受与实践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存世的唯一一幅珍品,被称为“活化石”,它生动地展现了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描绘了清明时节汴京的繁荣景象,是当年汴京繁荣景象的见证。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昨天对于今天来说,就是今天的历史,《清明上河图》就是一幅看得见的历史,现在请你表现现代都市,你将采用哪些元素?一些提示,街道的景象,建筑,人的面貌……等等

(设计意图):

清明上河图就是一个典型直观的描绘了社会生活的艺术作品,学生会按照清明上河图的指引,用构思绘画的方式来表现现在的都市生活,用实践的方式来理解“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

课后:

通过学习,大家是不是了解了“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这句话的含义,在人类没有创造文字之前,我们对历史的了解就是通过一些造型实物,比如:雕塑,绘画,工艺品等,即便是有了文字之后呢,我们仍然需要通过造型实物来给与直观的印证,所以,一件美术作品不仅具有美学价值和实用性,它的造型和形象因素同时向我们了一个地域,一段时期社会的文化及诸多方面。

(设计意图):

告诉学生美术与人类文化的传承关系,使学生善于观察,并且体会不同的造型实物能够表现不同的文化特征,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力和联系多学科的思考能力,形成一种良好的美术欣赏习惯和发现各种关系的综合思维能力。课后反思:通过对一些作品的欣赏、比较,学生理解美术与社会、美术与历史、美术与文化的关系,对《美术作品以他独特的方式承载、展示人类文化的观点》有初步的理解和认识。

八年级美术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标志特点、类型、用途,学习标志设计创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创造思维能力和应用视觉语言的表达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陶冶情操,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树立正确审美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校园环境标志的艺术特征和构成形式。

难点:引导学生依据校园环境标志特点和用途,设计出表达信息准确、简洁、独特美观的标志。

教法学法

自主欣赏、探究、归纳讲解、尝试表现

教师教学活动设计

学生学习活动设计

一、多媒体教学情景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各种标志随处可见,这些标志如同形象的语言,给我们的。学习与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请看大屏幕上的中国工商银行、城市地铁站、北京奥运会会徽等标志,看后谈谈感受。

二、精讲点拨

多媒体展示另两张标志图片,归纳出图形规律:

1、以文字为图案(如《济》)

2、以几何形为图案(如《宽容与尊重他人》)

3、以各种具体形象为图案(《保护野生动物》)

总之,一个好的图形标志要形象简洁明了,易识别,形象独特,让人一看就能联想到该标志代表什么。

三、小试牛刀

1、联系校园生活,标志创意举例:

2、标志设计的方法步骤:选题、构思、构图、定稿、着色。如设计爱护校园花草的环保标志:①寻找具有代表性的设计元素(绿树);②由外形和特征产生联想;③对基本形进行图案装饰或有机组合;④对主题的辅助图形作构思联想(手的呵护);⑤变形与调整设计元素,最终合成标志。

四、创作表现

1、作业要求:借助圆规、直尺等工具,为学校绿化活动设计一个标志。标志大小、形状、色彩自定,形象要鲜明,独特美观。

2、学生设计,教师巡视指导。

比一比:分小组比赛竞猜以下各种公共场所标志,分别代表什么?多媒体出示禁止吸烟、安全通道、绿色食品等标志。

1、学生欣赏、分析、交流,感受。

2、归纳图形的特点。

1、学生列举可以设计的标志种类。

2学习设计的步骤,并能及时发现设计元素。

尝试练习,按要求进行完成作业。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7篇《八年级美术教案》,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差异网的价值所在。

305 58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