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教案优秀4篇

发布时间: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4篇《《怀念母亲》教案》,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怀念母亲》教案 篇一

一、回顾亲生母亲,感受敬慕

1、听写词语:真挚,寝不安席,思潮起伏。

2、用上面的词语,说说我对生身母亲的爱。

二、研读祖国母亲,感受怀念

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24岁那年,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

1、自由朗读文章,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心中的怀念。

2、说说在作者的怀念中,又增添了什么?(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3、再读课文,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时刻伴随着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三、重点研读以下句子

1、……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⑴说说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⑵你知道频来入梦的原因吗?

(作者旅居在外,对生身母亲,对祖国母亲的怀念与日俱增,日有所思,夜有所想,两位母亲不断出现在作者的梦中。)

⑶感情朗读。

2、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⑴ 甜蜜和凄凉是不是有矛盾,你怎么理解?

(因为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回忆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仿佛就在身边,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少了一些凄凉,孤独。)

⑵ 感情朗读。

3、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⑴ 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怎么样的?(关爱孩子,思念孩子)

⑵ 作者为什么要写房东太太的事情?

⑶ 感情朗读。

4、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⑴ 理解怅望灰天的意思。

⑵ 在作者脑海里,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 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

⑶ 在泪光里,作者模糊地看到了什么?

⑷ 感情朗读。

四、呼应文章首尾,适度拓展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两位母亲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伟大,地位是如此重要。因为──

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和第1自然段。

这样的体验,我们能理解吗?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感受过?请大家互相交流。

设计意图:此部分教学,不拘泥于一句一句地讲解过程,均由学生自己找出句子,不分先后秩序,学生找到的句子老师与学生共同朗读、共同讨论,得出祖国母亲与自己生母一般,让作者思念,作者那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跃然纸上,同时通过文字也传递给了我们。教师应多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及抓住句子关键词语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了解除武装句子的意思。

五、摘录文中佳句,感念深情

作业设计:

1、抄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搜集关于爱国方面的歌曲、散文。

板书设计:6、怀念母亲

崇高的敬意 真挚的爱慕

生身母亲 = 祖国母亲

课堂练习:

摘录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魂系梦系的句子,读一读。

温故知新

1、把句子中划线的部分换成恰当的成语(1)我痛哭了几天,吃不下饭,睡不安稳觉。( )( )(2)躺在床上,各种念头此起彼伏,不断涌现在脑海中。( )(3)我当时的想法,从这几段文字中也可以看出一点。( )

2、读句子,在括号里填入恰当的动词,体会句子表达的感情

①我不开灯,又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 )上天空,( )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在朦胧的薄暗中。☆我体会到作者此时的内心感受是:

②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出母亲的面影。☆我体会到了作者 的感情,此时,“母亲的面影”是 的。

③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 )在心头。☆ 说“这凄凉“是“甜蜜的“是因为 。

课后小记:

《怀念母亲》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真挚、避免等词语。

2、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3、感情朗读。

4、搜集文中相关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永久的悔》,《我的中国心》的歌碟。

教学程序

一、谈话引入

师:孩子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每个母亲都是世上最伟大的人,你们爱你们的母亲吗?你们知道失去母亲的滋味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检查预习

1)通过预习你都理解了那些词语,还有那些没有理解?(学生自主交流)

2)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我对两个母亲,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4、小组交流、汇报。师生总结。

体会到了对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深深的爱与怀念。

对祖国母亲: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心里思潮起伏,又想起故国了。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就心潮腾涌,惶惶不可终日,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三、朗读课文,用横线勾出关键词句,加深体会

1、找出写怀念生母的句子,反复读,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如今到了德国,来到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

(生抓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泪流不止、频来入梦等词体会到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失去母亲的悲痛等。其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寝不安席,频来入梦的意思,结合对《永久的悔》的阅读,进一步体会到作者对生母的敬意和真挚的情感。为理解对祖国母亲的情感作好铺垫。)

2、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教师范读、学生自读、配乐齐读)

3、思考:“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为什么是幻出母亲的面影?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

4、教师补充《永久的悔》

四、继续交流感受深刻的句子理解对祖国母亲的情感。

1、重点体会以下三个句子:

⑴出示第一句: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想想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常常进入梦乡或梦境。)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是什么呢?(我第一次离开祖国,我热爱祖国。)从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作者有一颗爱国心。强烈的思国情。)请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

⑵出示第二句: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呢?(因为我深爱故乡、深爱老朋友,虽然我身在异国他乡,暂时不能与他们见面,但他们在我的心中永远都是美好的,所以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从这句话,我们能感受到什么?(作者认为故乡、朋友都是最可亲、可敬的,在心目中,不管身处何地,他们都是美好的,令人回味的。足以看出他的思乡情、爱国情。)有感情地朗读。

2、自由读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自由谈。(只要不偏离主题。)有感情地读。

3、从其他几个句子,你又感悟到什么呢?

4、齐读这些句子,想想它们都让你体会到什么?把自己的感悟通过读表达出来。

五、读文体会表达特点,有机拓展

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些什么不同。(如摘录日记,摘录文章来表达思想感情等。)

四、听音乐读诗歌,升华情感,结束教学

1、在1984年的春节联欢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唱了一首歌,震撼了所有中国人的心,你知道那首歌的名字吗?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唱唱这首《我的中国心》吧!

2、朗诵文后诗歌《我的中国心》。

3、唱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4、总结:

这首歌唱出了所有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他们常年漂泊在外,可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的祖国,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母亲是一个让人感到无限温暖的称谓,说起母亲来我相信每一个人都会有无尽的感激,无论你是成功还是失败,母亲永远是你最温馨的港湾。执教完《怀念母亲》这篇课文,让我感触颇深,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表达了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作者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对祖国的怀念,文章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首尾呼应,说明了为什么会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浑然一体。

本节课我采用“中心切入法”直接进入季羡林的内心世界。使学生的情绪马上进入一种沉痛忧伤的氛围当中。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这一点做的还是比较到位的,课堂上,学生能围绕一些重点词句来理解失母之“恨”、思母之情、梦中寻母。作者怀着怎么样的情感,如何怀念着生母与祖国的,引导学生读文解文,体会感情。对句子的理解,我采用了抓住关键词及反复朗读的方法,这样不仅能较深刻的理解句子意思,还能加深学生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

整堂课,我注重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在精读课文时,我采用了抓住重点词句来深入体会作者失母之“恨”、思母之情、梦中寻母。通过课文的朗读和资料的补充,抓住重点的词语和句子使学生能体会到季羡林对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的爱慕和崇敬。为了深入理解作者对自己亲生母亲那发自内心的永久的愧疚,老师创设情景,引入了关于季羡林老先生对母亲的回忆的相关资料《永久的悔》,《追梦》,使学生置身文本情景,感受语言文字背后作者深沉的情感因素,这样,既充实了学生的认识,又加深了对作品情感的体会。

《怀念母亲》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能抄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积累语言。怀念母亲优秀教案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xx老先生爷爷思母、思祖的情感。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第1.了解作者。谁知道一般“国宝”是指什么?(大熊猫)但是在北京大学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被人称为“国宝”,他是谁呢?

课件出示季xx老先生生平及主要经历。

第2.呈现季xx老先生作品经典作品《永久的悔》片段:

(1)课件出示:“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2)学生默读,交流感受。

(3)出示课题。

季老的许多文章里都谈到了母亲,也都表达了这样的情感。

出示课题经典作品《怀念母亲》板书)读,读出“怀念”的情感。

(4)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让我们一起走进经典作品《怀念母亲》。

二、初读课文

第1.自学课文。(对学生讲清自学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感悟,文章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第2、自学反馈:/读读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说说读懂了什么。

如,题目的双重含义。

以下这些语言也可在初读时结合课文相关内容初步理解: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三、理清文脉

母亲去逝后,季老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直到许多年后,母亲还常常出现在梦中;留学德国,故国的母亲一草一木也常会浮上心头。请从文中找出描写这个意思的几句话读一读。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第1.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非常地思念“母亲”?(两个“频来入梦”)

第2.朗读句子。质疑。(如,“频来入梦”什么意思?对于“频来入梦”的初步理解应该联系上下文,如文中的`日记中的时间可以反映经常怀念母亲,文章的最后一节中的“没有断过”、“一直”“十一年”等。)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品评同学的朗读。

二、 品读思母之情。

第1.自己的生母“频来入梦”,季老却说“不知道是为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为什么。

课件出示资料1: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歉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课件出示资料2: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 ’”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 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 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1)学生浏览以上资料谈体会。

(2)联系“11月18日”的日记谈理解。

《怀念母亲》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魂牵梦萦的句子,感受作者爱国的拳拳之心。

2、品味揣摩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旅居海外时对两位母亲异常强烈的思念之情,从而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3、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品味揣摩,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的敬意与真挚爱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快速浏览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什么?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完善。

2、适时板书: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

过渡: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思绪一起走进课文,学习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感情的?

(从整体入手,梳理课文条理,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感情基调。)

二、细读课文,找出表达作者怀念母亲感情的句子或段落,集体交流。

1、指名读。预设:学生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相机出示这一段:红色字为重点引导的词语。愿望、灵魂不全、终天之恨)

教师提问:读了这段,你读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回答(痛苦、伤心、难过、孤独、悔恨、遗恨…)

2、指名读大屏上的句子,让学生想一想红色的词语的意思。

问:作者的愿望是什么?(出示资料)学生齐读:作者曾经暗下决心,一旦大学毕业找到工作,就立即迎养母亲,以弥补长久离开母亲的遗憾,然而没等作者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了人世,作者的愿望永远无法实现了。追问:这个愿望没能实现,作者是什么心情?学生回答。(遗憾、悔恨、自责、感到自己是个没有母亲的孤儿)

(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体会作者的情感。相机补充资料,让学生对作者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环境更加了解,从而体会作者的这种怀念之情。)

问:缺少母爱,你会感到什么?学生回答:痛苦、孤独、寂寞…缺少温暖、欢笑、快乐…

小结:失去了母亲的孩子,只有痛苦、孤独、寂寞、悔恨、遗憾而没有温暖、快乐、欢笑,这就是一个孤儿的心境,这就是不全的灵魂。所以给作者带来的是“终天之恨”,这种遗憾、悔恨、自责,在作者的《永远的`悔》中这样写道:(出示资料,学生自读)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这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世上还有比这更让人痛苦与遗憾的事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让我们一起带着对母亲的爱慕,带着失去母亲的痛苦,也带着永远无法实现愿望的遗憾再读读这部分。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来感受作者的情感。)

3、学习第二则日记

过渡:作者对母亲的这种情感在日记中也有记载。自读11月18日的日记。再指名读直接表达情感的重点句。抓住两个“!”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母亲思念的浓浓的情感。

(课文语言富有跳跃性,在设计过渡语时巧妙地把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情感承接起来,把课文片段串成一个整体。)

4、学习第三自然段,把几则日记有机融合。

谁再来读读这样的段落?预设:学生读到第三自然段。出示第三段,抓重点词:频来入梦

问:“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这个母亲”指谁?学生从字面上理解。母亲为何频来入梦?(学生用自己的话或文中的句子回答都可以。)

过渡:“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其实已经知道为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日记,答案就在日记里。读1935年11月16日的日记,你就知道“为什么”。

学生自由朗读日记,相机出示重点语句,抓住“凄凉”与“甜蜜”这组词来理解作者的情感。看似矛盾的对比,怀念之情表达的非常充分。(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指名学生再读重点句,“我想到故乡……浓浓地糊在心头。”老师接:所以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学生齐读一遍,老师再接一次,加深学生理解。

提示语:作者想念故乡有时可以用甜蜜冲淡了凄凉,读11月20日的日记,你能读到什么?(学生读并说出自己的理解)

小结:作者连用四个“想”,想得不能忍耐,这就叫----学生接:思念、想念、怀念。师: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所以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过渡:作者对两个母亲的怀念,不仅体现在日记中,散文《寻梦》中也有,自己学习后面的内容,找出重点语句体会这种情感。

5、学习《寻梦》中的片段

问:“幻出母亲的面影”你怎么理解?学生回答后,出示资料加深学生印象。(我在母亲身边只待到六岁,以后两次奔丧回家,待的时间也很短。现在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模模糊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他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

母亲的面影只能靠幻想,你能幻想出母亲怎样的面影?(学生自由发言)

6、学习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最后一段,出示这一段。重点理解:异常强烈、没有断过、一直伴随等词在句子中所表达的含义。

﹙2﹚让学生把课文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对照起来读。体会首尾呼应,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三、小结:旅居海外的日子,作者的心中不断涌现着祖国的身影,不断回想着故国的生活,故国的亲人,这份情感在作者的心头不仅挥之不去,反而因地域的距离而变得更加强烈了。季羡林老爷爷带着满腔的爱国情怀为祖国为人民奉献一生,被评为2006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这样写道: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出示资料)

四、拓展延伸

不仅是远离故土的季老,还有许许多多华人华侨,在他们的心中永远激荡着这样一首歌:出示阅读链接,播放《我的中国心》。课堂在歌声中结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4篇《《怀念母亲》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305 59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