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教案优秀4篇

发布时间: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惦念以及对年幼无知的时光的深切怀念。下面是差异网整理的4篇《《阿长与山海经》教案》,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2.理解积累“诘问、惶急、疏懒、渴慕、深不可测、情有可原”等词语。

3、整体把握课文,了解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感情。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把握蕴含的思想感情。

4、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体会描写的作用和方法。理解本文围绕人物特点合理安排材料、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写法。

重点、难点

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

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用双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教具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法设计

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背景音乐)

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个很有影响的人物。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散文《阿长与<山海经>》。(大屏幕显示课题,指定学生简介作者)

二、作者简介(谁来为大家介绍一下鲁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

三、识记字词(先由学生认读,然后一一指正,最后出示答案)

hài lǔ sǒng huáng chuāng mù pīlì jíe dàn

骇 掳 悚 惶急 疮疤 渴慕 霹雳 诘问 惧惮

四、研读课文

1.本文篇幅较长,内容较多,但都围绕着中心人物??阿长来写的。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阿长是不是她的真名?(女同学齐读第一、第二段)

不是。她只是一个连真正姓名都很少有人知道的下层劳动者,即我的保姆。(板书:地位低下,不被人重视)

2.阿长是我的保姆,对她有了基本的认识之后,作者又写了阿长的哪些令“我”讨厌的生活习惯?由此可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写了阿长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

表现了长妈妈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性格。

3.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1)元旦除夕吃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溜溜……

(2)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

在这些烦琐的规矩中,详细写了“元旦辟头的磨难”。对我来说,除夕最快乐的事情是用压岁钱买回自己喜欢的东西。而长妈妈却让我道恭喜、吃福橘。对我来说,这的确是一种“磨难”;但对阿长来说,这是保证孩子平安的一种最好方式。这恰恰表现了阿长的真诚和善良,

4.我为什么对长妈妈产生了“特别的敬意”?

长妈妈讲的“长毛”的故事,出乎我的意料,更让我感到长妈妈的伟大神力,从此对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

需要我们注意的是,“长毛”的故事在令人捧腹的同时,又使我们看到了长妈妈的无知和淳朴。

5.然而,最让“我”对她产生敬意的是什么呢?

为“我”买回渴慕已久的《山海经》。这也是我们本文的写作重点。

6.听课文录音。回答问题。

A.当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表现了“我”什么心理?

明确: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我对从她那里得到《山海经》不抱任何希望,只是说说而已。

B.阿长把《山海经》买回时,“我”有什么反应?体现了怎样的心情?

“我似乎遇到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

震惊、感动的同时进而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买《山海经》一事写出了长妈妈热爱、关心孩子的美好品质。

7.齐读文章最后两段

文章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结束,表达了作者对阿长的深切怀念之情。它凝聚着鲁迅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寄托着鲁迅对善良人的衷心祝愿。这时的长妈妈,不再粗俗,不再可笑,激荡在我们心中的只有深深的怀念,这就是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小结:下面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今天所讲的内容。文章围绕阿长写了那些事情?表现了阿长怎样的性格?“我”的感情变化如何?

讲“长毛”的故事 无知、淳朴 特别的敬意

为“我”买《山海经》 热爱关心孩子 新的敬意

在鲁迅先生的眼里,长妈妈和《山海经》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这样讲,没有长妈妈就没有渴慕已久的《山海经》。所以,这四本书就成了“我最为心爱的宝书”,以至得到《山海经》后,连“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

A.隐鼠一事,文中出现了好几次,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教师读《狗·猫·鼠》的片断。

B.《狗·猫·鼠》也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著名的散文集,收入的十篇文章,大都是回忆童年、少年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已40多岁了,所以取名为《朝花夕拾》,含义是:早晨的花晚上拾取。希望同学们能抽出时间去读一读。

五、作业:

课外阅读《朝花夕拾》,把你喜欢的文章讲给大家听。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篇二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2.了解课文的记叙线索。

3.总体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3分钟)

导入语: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一篇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吗?里面有位讲美女蛇故事的长妈妈还有印象吗,这个长妈妈在鲁迅先生的文章里多次提到,鲁〈WWW.CHAYI5.COM〉迅先生还专门为她写了一篇文章。在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今天让我们通过学习《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来全面地了解这个有趣的人物。

板书标题、作者,简介作者和题目。

1、鲁迅:

(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2、《山海经》

《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俗、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全书共十八篇,分为《山经》和《海经》两个部分。它以描述各地山川为纲,记述了许多当地的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等神话传说。

3、介绍背景资料

阿长(?~1899),鲁迅称她为长妈妈,浙江绍兴东浦大门楼人。她是鲁迅儿时的保姆。

长妈妈的夫家姓余,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叫五九,是做裁缝的,她有一个女儿,后来招进了一个女婿。

鲁迅对长妈妈怀有深厚的感情,在《朝花夕拾》中,有好几篇文章回忆到与长妈妈有关的往事,其中《阿长与〈山海经〉》是专门回忆和纪念她的。

二、学生自己查字典,掌握下列词语。

骇掳悚煌急疮疤诘问渴慕霹雳烦琐惧惮

三、仔细研读课文第1-5自然段,并思考长妈妈的名字,长妈妈长什么样子,长妈妈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从这几个自然段的描写中,可以了解到长妈妈"生得黄胖而矮";喜欢"切切察察";对"我"管得很严,喜欢到母亲那儿告"我"的状;夏天睡觉喜欢在床中间摆"大"字,挤得"我"无法翻身。这些描写真切生动,作者采用戏谦谑的口吻来描写,又显得很风趣,刻画出长妈妈饶舌多事而又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

四、仔细研读课文第18自然段到28段,并思考,这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分析买山海经这件事,并从中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

买《山海经》的起因是什么?

“我”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

“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

当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我”认为和她说了没什么用处,但既然来问,又不好不说。可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说明“我”对从她里得到《山海经》没抱希望,只是说说而已。

当阿长说:“哥儿,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映?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我似乎遇着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

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惊,很感动,别人做不到的事,这样一个不识字的普通人居然做到了,“我”由此对她“发生新的敬意了”.

“我”为什么因此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我”对她根本没抱希望,她却给“我”弄来了最想要而又最难弄的《山海经》,这在孩童的眼里,似乎“有伟大的神力”.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很大的震动,让“我”产生过感激和“新的敬意”;而且也确是当时“我”渴慕已久的。

综前所述,作者详写买《山海经》的事件,意图已经非常明显。同学们,你们能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件事吗?

这件事更能表达作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也能表现长妈妈对一个孩子真诚热情的帮助和关爱。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并对长妈妈其人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作者对长妈妈的描写以及通过详细地叙述长妈妈为作者买《山海经》这件事来了解作者对长妈妈的态度和感情,下节课,我们将贯穿全篇课文来了解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以及长妈妈的生动的人物形象。

七、作业。

课后练习四,选择一个你熟悉的人物,写一两件事,尽可能写得真实、生动、传神。通过细节表现人物特点,标题自拟,字数在400字左右。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对文章作进一步理解。

2、复述课文,分析长妈妈的性格。

3、理解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学习长妈妈真诚、善良淳朴、关心孩子的性格。

教学重点:重点了解阿长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文章的特色和叙事手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3分钟)

教师:长妈妈给人的初步印象是什么?(指名回答)

长妈妈喜欢饶舌多事、不拘小节。那么,长妈妈还具有哪些性格特征呢?

二、学习新课。

(-)请学生分角色朗读6-17自然段。其他学生思考:

1、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元旦除夕吃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溜溜……

2、文中描写了长妈妈塞给"我"福橘的往事,是怎样描写的?她的这一举动寄托了她怎样的愿望?

明确:文中写她"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惶急地看着我"?quot;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焦急的神态跃然纸上。而当"我"说:"阿妈,,恭喜……"之后,"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

欣喜之态溢于言表。作者虽然认为这是"元旦辟头的磨难",但正是这"磨难"中,寄托着长妈妈怎样善良真诚的愿望啊!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为并不是她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里"。

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

从对这些烦琐的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是关心爱我"的,不然她也不会这样"切切察察"、不厌其烦地告诫"我"。

3.作者还用诙谐的笔墨叙述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令人捧腹的同时,又使人看到了长妈妈的无知、淳朴。这在一个孩子的眼中,她有"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然而,最让"我"对她产生敬意的是什么呢?

买山海经这件事

1、这里,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提问:文中哪些地方抒写

了作者这种怀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2、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明确:最后两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正是作者深沉怀念的真实写照。

3、请你说说: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指名回答)

三、总结全文。

1.本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

本文是以作者的思想变化为线索的。

2.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略写哪些,重点详细写哪些。有什么好处

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长毛"的往事最后写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事,而且叙述得很详细,是课文记叙的重点。

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阿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

3、作者先写讨厌、憎恶,但结尾又写“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灵魂”抒发出一种深沉的怀念之情。你是怎样理解作者的感情的?在作者眼里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是本课难点)

“先抑----后扬”的手法,在对比互衬中刻画人物形象。(难点突破了)

阿长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可让学生根据几件事讨论归纳,不要求全面,说到一点就表扬。

阿长是个饶舌、多事、有许多繁文缛节,愚昧无知、略带粗野,但又爽朗、热情、乐于帮助别人,她有着淳朴、宽厚、仁慈的美德,

从整体说来,本文诙谐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庄重。"切切察察"的神态,睡相的描写,吃福橘时的紧张心情,"长毛"的故事等,读后令人捧腹开怀,忍俊不禁。可是,当长妈妈为"我"买回《山海经》后,作者的感情变得深沉庄重,深切怀念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这种色彩的变化,使得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表达得更加真实感人。

补充:(为什么文题是“阿长与《山海经》”,而文中却写了几件似和《山海经》无直接联系的事?记叙文的中心是作者通过记叙人和事体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一定看法。中心思想贯穿着文章始终,是文章的灵魂。作者是根据中心思想来选择材料和安排材料的。

记叙文的详略安排,是根据中心来确定的。对表现中心意思有较大作用的,为了突出重点,就要详细描述;与中心意思有些关系的次要材料就要写得简略些,详略配合得当,才能更好地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更好地表达中心意思。略写往往是记叙文中的烘托部分,没有略写,文章内容就会呆板,头绪就会不清,情节就会不连贯。如果说详写是红花,略写就是不可少的绿叶。如文中略写的“我”不大佩服阿长的三件事就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更全面完整地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的作用。)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三。

2、选择一个你熟悉的人物,写一两件事,尽可能写得真实、生动、传神。

板书

阿长与《山海经》鲁迅

内容(几件事)人物性格特征

a、爱说闲话(表现阿长)→饶舌、多事

b、“大”字睡相令人讨厌、憎恶

c、我所不耐烦的规矩有许多繁文缛节

d、“长毛”的故事愚昧、无知、淳朴

e、买《山海经》(详写)→热情、乐于帮助别人

总之(归纳):长妈妈是--劳动妇女

刻画人物:“先抑--后扬”,对比、互衬

(1)写的几件事(2)文章的线索,作者的感情变化

a、爱说闲话→不大佩服、

b、“大”字睡相→讨厌、不耐烦-

c、我所不耐烦的规矩→非常麻烦

d、“长毛”的故事→空前的敬意(善良的讽刺)

e、买《山海经》→产生新的敬意(买书)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一、整体感知课文。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准确把握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

四、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用双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教学重点:作者在叙述所流露的感情和先抑后扬的写法。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阿长身上的“坏习惯 ”。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一 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初一时学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其中为百草园增添神秘情趣的美女蛇的故事。大家还记得吗?讲故事的这位长妈妈是鲁迅家里的一个女工,用鲁迅自己的话说:“说的阔气点,她是我的保姆”,然而就是这么一位保姆却多次在鲁迅的文章中出现,如上面讲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有《狗,猫,鼠》,还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阿长与山海经》就是一片专门讲长妈妈故事的文章。值得一提的是,鲁迅从未写过文章纪念他的母亲,却把这么多的笔墨给了一个保姆,专门写了篇文章纪念她,这个长妈妈究竟有什么魅力呢?在她身上发生了那些故事,让鲁迅无法忘怀呢?让我们一起走近“阿长的故事”。

二、鲁迅及《朝花夕拾》、《山海经》有关知识。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的地理著作,书中保留了一些流传广泛的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等。

三、阅读全文,整体感知,概述“阿长的故事”

明确:名字来历---睡觉摆“大字”--- 元旦吃福橘(许多规矩)----讲长毛的故事----买《山海经》

四、为阿长设计一份“个人简历”来认识阿长。

明确: 姓名 阿长

性别 女

职业 保姆

身形 黄胖而矮

年龄 不详

问题:1、从这份简历中你可以完全的认识阿长吗?

明确:不可以,因为认识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认识一个人的性格乃至她的内心世界。

2、这份简历中还有一个问题,大家发现了吗?

明确:姓名的来历,那不是她保姆的姓名。

3、一起读课文第二段,明确下,鲁迅花这么多笔墨介绍阿长的姓名对于我们认识阿长的性格与精神世界有用吗?

明确:有,从姓名的来历中可以看出,她的名字是别人的,别人随意加在她头上的,因此可以看出长妈妈社会地位低微,不被尊重。是个可悲的长妈妈。

五、为了能让大家更好的认识阿长与鲁迅,让我们一起结合发生在鲁迅与长妈妈身上的其它故事去走近阿长,走近鲁迅

请同学们找出鲁迅对阿长情感态度变化的关键词?

明确:不大佩服(最讨厌)----不耐烦------空前的敬意(特别的敬意)---新的敬意。

六 、分析 “怎样的长妈妈让鲁迅不耐烦,讨厌?”

学生发言,做填空练习 的长妈妈。。。。。”?结合具体的事件来谈。

明确:“切切察察”“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饶舌多事。

摆“大”字等--------行为粗鲁,不拘小节

教我许多的规矩(元旦吃福橘)---迷信,大煞风景,却是真诚善良的祝福。教给我的很多道理也是出于对我的关心爱护。

综上所述我们认识到的是一个:没有礼貌,没有文化,不文明的阿长的形象。

七、分析两个敬意

1、那又是怎样的长妈妈让鲁迅两次产生新的敬意了呢?

明确:拥有伟大神力的长妈妈。

2、这两个敬意和神力在字典内是一样的意思,而在文章中变现出的是同样的情感吗?

明确:不是。第一个敬意源于长毛的故事,而这个故事是个荒谬的故事,但长妈妈却讲的一本正经,讲到“脱下裤子”“外面的大炮便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的话,更是让人看到长妈妈的无知和淳朴,看出这个长妈妈很迷信,愚昧。也可以看出鲁迅在这里是有反讽的意思。

而第二个敬意源于买山海经,实现了孩子心灵上的渴望。看出长妈妈是一个善良热心和对孩子关心、爱护的人。鲁迅对她的敬意是真的敬意,一种感激之情。

八、总结

(1)长妈妈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身份低微,行为粗鲁,不被尊重,麻木,愚蠢而迷信,饶舌、多事、有许多繁文缛节,但也是一个淳朴,善良关心孩子的劳动妇女。

(2)鲁迅以什么情感来写这篇文章?

明确:深沉的怀念,“仁厚而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3)、对比鲁迅前后的感情有什么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明确:

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这种先抑低后扬起的写法就叫先抑后扬。

文章自始至终就一直在刻画她对孩子的关心爱护的品质:从她“不许我走动”到吃福橘的祝福和“晒裤子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道理及后来买《山海经》都充分体现出来。所以她虽然饶舌、多事、有许多令人生烦的规矩和道理,但又爽朗、热心、乐于助人、关心爱护孩子;有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的缺点,但更有着淳朴、善良、仁慈的美德。总观全文,作者先是“不大佩服”,后来发生“新的敬意”,到最后发出深沉的祝福。作者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来刻画阿长这一封建社会的普通劳动妇女形象,刻画出了一个淳朴热情、善良仁慈、关爱小孩的长妈妈形象,抒发了自己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及深深的怀念。

九、作业

想象创新

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 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放飞想象的翅膀,赋予人物新的时代特色,代长妈妈说些话。

教师举例: 哥儿啊,我虽无名无姓,但经你一写,现在也成了名人了,可是你说我无名无姓,生得黄胖而矮倒也罢了,怎么连颈上的灸疮疤也写进去了呢?说我规矩多、烦琐、迷信也罢了,那时谁不迷信啊?可是你,怎么连我睡相不好这种私事都写进去了呢?特别是给你讲长毛故事时,讲的将我们掳去后,让我们脱下裤子站在墙头,大炮就放不出来,你也照实写下来了,你不怕人笑话我还怕人笑话呢!

附: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篇四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围绕已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2.了解课文的记叙线索。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体会过渡和照应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设计

(1)在“我”的眼里,阿长是个怎样的人?

(2)题目是“阿长与《山海经》,文中又写了另外几件事,这是否离题?

(3)文中一共写了阿长几件事?是如何安排详略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4)本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

(5)文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刻画阿长?

重点与难点

1.本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

散文的“神不散”说的是:主题集中。写散文时要放得开,但是要受到中心思想的制约,所以还得收得拢。在阅读散文时,要注意抓住文章的线索,理清全篇的层次结构和理解全篇思想内容。本文是以作者的思想变化为线索的。     全文线索清晰,结构上决不平铺直叙,是经过精心构思的。作者欲扬先抑,写知道阿长谋害了“我”的隐鼠时,感情上是“憎恶”她;对于阿长的平常举动,“我实在不大佩服她”;对于阿长所懂得的许多规矩,“我”也是“不耐烦的”;尽管在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时,“我”也曾“发生过空前的敬意”,但那后来也“逐渐淡漠”了;是因为阿长给“我”买《山海经》,才真正“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甚至连“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文章最后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结束,表达了作者对阿长的深切怀念之情。

2.为什么文题是“阿长与《山海经》”,而文中却写了几件似和《山海经》无直接联系的事?

记叙文的中心是作者通过记叙人和事体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一定看法。中心思想贯穿着文章始终,是文章的灵魂。作者是根据中心思想来选择材料和安排材料的。     文中详写了三件事。阿长让“我”过元旦时吃福橘的做法,令“我”感到“古怪”。讲阿长的故事时说到她的作用,令“我”惊异“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阿长买《山海经》,更使“我”相信“她确有伟大的神力”。阿长以其“深不可测”的神秘影响了“我”,激发了“我”强烈的好奇心。同样,“我”渴慕《山海经》也是因为书的内容不同一般,有“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厖 ”其神秘怪异的内容激发了“我”强烈的好奇心。阿长与《山海经》以及“我”印象深刻的三件事都是统一在表现儿童对未知、神秘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一中心之内的。

3.简析过渡与照应在本文结构中所起的作用。

过渡和照应是记叙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过渡,是连接段落、层次之间的纽带。一般来说,内容上的转折、叙述中的总分、行文中的起讫都要安排过渡。文章中有过渡性语句,如文中“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等。也有过渡性段落“这种敬意,我惧惮她什么呢!”这些过渡使文章能够很自然地由一件事写到另一件事,行文紧凑,结构严谨,浑然一体。照应,是指文章有些内容前后呼应,前面讲了,后面也有着落。如文中在开头写道“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后文是这样照应的,“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通过照应强调了阿长的不被人重视,地位低下。文中照应的例子很多。照应不是重复,而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前后映衬,加深读者的印象。

问题与方法

文中略写的部分可否删去?

记叙文的详略安排,是根据中心来确定的。对表现中心意思有较大作用的,为了突出重点,就要详细描述;与中心意思有些关系的次要材料就要写得简略些,详略配合得当,才能更好地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更好地表达中心意思。略写往往是记叙文中的烘托部分,没有略写,文章内容就会呆板,头绪就会不清,情节就会不连贯。如果说详写是红花,略写就是不可少的绿叶。如文中略写的“我”不大佩服阿长的三件事就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更全面完整地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的作用。

2.文章开头写阿长名字由来的目的是什么?

阿长之所以有这个名字,只是因为她的前任叫这个名字,而大家又叫惯了,并非是她真的叫这个名字。久而久之,她的真名倒无人记得了。作者这样写,形象地刻画出阿长是一个不被人重视、地位低下的劳动人民形象。此外,以写名字的由来开头,还能起到使读者对阿长有个总的印象,从而很自然地引入下文的作用。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4篇《《阿长与山海经》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5 6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