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教案最新8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8篇《《但愿人长久》教案》,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

2、认识生字,理解词语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4、探究作者的心理情感变换及其原因,领悟作者表达的美好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悟作者的“思念”之情;探究作者的心理情感变换及其原因。

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领悟作者表达的美好的感情。

【课前准备】  学生:查阅有关苏轼的生平、作品资料;熟读课文。  教师: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激趣:中秋节在古代又称“仲秋节”、“团圆节”、“月节”,有关月亮的古诗你了解了哪些?

那有关月亮的歌曲你知道吗?下面请大家欣赏一首有关月亮的歌曲。

【媒体】播放《明月几时有》,你听出了什么?点题。

2、动人的旋律给了我们美的享受,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种美好的感情会长留人们心间,就像那千古流传的古诗词,到今天依然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3、切入主题:这首歌曲的词作者就是900多年前的宋代大文豪苏轼,他在创作这首词的时候经历了复杂的感情变化,请你快速浏览课文,把文中表示苏轼感情变化的词语找出来:

【板书】  思念   埋怨   宽慰

看了这三个词语你有什么发现?(都有“心”这个偏旁)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入苏轼丰富的内心世界吧!

【出示】请大家找一找、想一想、说一说苏轼感情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在三个词语之间打上箭头)

二、感悟“手足情深”

1、自读课文第2、3自然段,思考:苏轼思念了谁?在什么情况下思念的?

2、【媒体】出示两幅图:一是人们中秋团圆赏月,二是苏轼思念亲人。

(1)看了这两幅图,你有什么感受?

(2)对比读,读出团圆的热闹喜庆,读出苏轼的孤独愁闷。

3、苏轼为什么会这样思念弟弟呢?用书上的一个成语叫——

【板书】 手足情深   (理解)

4、【媒体】出示练说,师相机点评。

苏轼满怀深情地回忆:记得小时候我们…… ……长大后…… ……

如今,分别…… ……此时此刻…… ……

5、是啊,苏轼的母亲、妻子和父亲都相继去世了,可以说弟弟苏辙是他唯一的亲人,在这万家团圆之际,他怎能不牵挂着他的弟弟呢?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

6、过渡:牵肠挂肚却又无法相见,他只好借酒消愁,但“酒入愁肠愁更愁”。月亮渐渐西沉,他怎么能安然入睡呢?这时的他,怎么做的?怎么想的?

7、【媒体】出示“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这么亮呢?……”(配图)

探究“眼睁睁”“,体会苏轼的无奈。

8、师:苏轼怎么“埋怨”的?(点一点板书的“埋怨”)

生:“无情的月亮啊……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老师找出了一轮“月”一个“人”(边板书),请你帮老师完成这个词语填空。

【板书】 月圆人缺

9、要是在现代,你和兄弟姐妹的感情这么深,在中秋佳节之际,你会怎么做?

10、师:“每逢佳节倍思亲”,再远的距离也阻隔不断苏轼对弟弟的思念,感情越深就越发思念,越思念就越睡不着。在苏轼的眼里,此时的月亮是那么的——“无情”

指导朗读(“偏偏”含有责怪、埋怨的意思)。

过渡:他一直这样不停地埋怨月亮吗?你从下文中哪个词看出来的?(转念)

苏轼并没有沉浸在低落和愁苦之中,他要寻求内心的解脱和宽慰。我们来看看他“转念”又是怎么想的。

三、体会“美好感情”

1、【媒体】出示“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2、边读边仔细体会,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3、引导学生体会苏轼豁达大度的人生态度和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怀。

相机点拨。

4、师:因为他知道阴晴圆缺、花开花落是自然规律,知道悲欢离合、酸甜苦辣是人生必须的经历,所以胸怀“美好的感情”,把祝福送给天下所有人。(着重圈点“情”字)

5、除了手足之情,还有哪些美好的感情会常留在人们心间?

师相机点拨。

6、让我们带着这份“美好的感情”来朗读这段话吧!

【媒体】配乐。学生读完,师接着朗诵《水调歌头》全词。

7、其中的千古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流传至今,现在你能理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了吗?

【板书】 长久、婵娟  (着重解读“婵娟”)

8、师:只要是真挚的、美好的感情都是人世间最真、最善、最美的东西,读到这两句词,你头脑里一定会浮现出感动你的人或者事,你最想把这句祝福送给谁?

学生交流。(课后继续送出你真挚美好的祝福)

四、小结全文

1、教师结合板书小结。

2、布置作业:中秋节快要到了,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明月”和“思念”这两大主题的诗篇,请选择你喜欢的几首熟读、背诵,我们来举行一次朗诵会。

【板书设计】                 2   但愿人长久

思念            手足情深

埋怨            月圆人缺

宽慰           长久  婵娟

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二

一、导入新课

王维说得好,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苏轼一个人在他想看着别人在家里团圆,欢欢喜喜的过节,自己却一个人孤独的在思念着多年未见得弟弟,他当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

他又是怎么样过节的呢?

二、进入新课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课文的第四小节,同学们自己把这一小节读一遍,划出课文中表现苏轼孤独的词语。

他又在埋怨什么呢

他又问什么要埋怨月亮呢?

因为他觉得月亮也在戏弄人,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那么圆那么亮,但是月亮不是人,无所谓有情或无情,苏轼怨月实为怨人,人事纷繁,为了生活而各奔东西,亲人常常很难相聚。

指导朗读,注意要把他孤独的感觉和他埋怨的语气读出来

大家来想一想,这一小节最后为什么要用省略号的呢?他可能还会想些什么?

他一直这样埋怨下去了吗?(一位学生读第五小节)

这是他似乎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他什么呢?

(说明他与常人不同,说明他豁达大度,热爱人生)

想到这里,它不禁提笔,写下了这名垂千古的佳句: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三、小结

苏轼这一美好愿望通过月亮送给了弟弟,送给了亲人,也送给了天下所有的人,这也是这首诗流传至今的原因,也希望这一美好的愿望能留在同学们的心中。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篇三

中秋知识

《但愿人长久》练习设计

教学要点:精读课文,抓重点词句的朗读理解,从而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并相机进行美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演示课件:(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图片)

同学们,这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你能描绘一下图上的景色吗?

在月色如此美的中秋佳节,你们家通常是怎样渡过的呢?

2、引入:(课件出示图片)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文学家苏轼却心绪不宁。同学们,苏轼为什么在中秋之夜心绪不宁呢?你们想知道吗?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2、3小节

1、同学们,你们读到了吗,苏轼为什么心绪不宁呢?

2、学生交流

根据交流重点抓“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又有”等词的理解体会

a、你从哪里看出他们俩手足情深呢?(小时侯……)

b、你从“形影不离”这个词中能体会到什么呢?

c、“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从这句话中你又有什么体会,主要是从哪个词中体会到的?

3、指导朗读

结合学生的交流,请他们读

你能读好么?你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你会用朗读表现吗?

4、引说:

苏轼之所以会如此“心绪不宁”,是因为——(苏轼在思念着弟弟)是啊,苏轼跟弟弟——(手足情深),小时侯——……长大以后——……如今屈指算来——……怪不得苏轼会这样——(思念弟弟呢!)

三、学习课文第4节

1、过渡:(演示课件:课文插图)

瞧,月亮渐渐西沉,抬头望月,月光如水,它还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这是多么美的夜晚呀!同学们,在这样的夜晚,你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

可是在月色这么美丽的中秋节晚上,苏轼躺在床上,心里不禁埋怨起来了。你们想知道苏老先生为什么“埋怨”,究竟“埋怨”谁吗?

2、指名朗读

指导看图

同学们,这时候的苏轼神情怎样?(眼睁睁)

那圆圆的明亮的月亮,好美,可是他眼睁睁地望着,会觉得怎样?用你的朗读来回答吧。指导读好“偏偏”一词。

3、交流讨论

点击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指导看图。

师:同学们,看,明月当头,月光如水,景色如此美丽,这个躺在床上的人如果就是你。那你现在是身在异乡,与亲人朋友已分别多年,这时,你看着月亮会想些什么?自言自语说些什么呢?

4、配乐朗读

是呀,在月亮这么圆这么明的中秋之夜,苏轼却见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不好受呀!耳畔传来忧伤的乐曲,更增添了苏东坡的思念之情,感伤之情。

指名朗读,齐读

四、自由朗读5、6小节

1、过渡:苏轼这么无奈这么惆怅,后来为什么又宽慰了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书

2、交流讨论

⑴用自己的话再来说说第一句的意思

(重点理解“悲”“欢”“离”“合”,“隐”“现”“圆”“缺”的意思)

⑵“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你是怎么理解的?

⑶他还想到了什么呢?指名读第二句

联系上文说说

3、想到这里,苏轼的心里就感到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课件出示)

……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学生跟着老师读(师生共读)

4、指名读,问:你们想了解这五行词的意思吗?课文已经告诉我们了,自己找找吧,看哪位聪明的同学最先找到。

5、指名再读意思

问:这意思你们都读懂了吗?

指名读意思

6、出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你们能找到这句话的意思吗?指名说

你能联系上文说说你的理解,体会吗?

7、出示词文,师范读

8、指名生读,提示:低声吟诵

五、总结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来感受一次苏老先生在中秋之夜的感情变化吧。

2、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词的全部吗?

出示:师范读——课后你们自己去想想它的全部意思,好吗?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朱丽丹老师用本设计在“常熟市教育科研先进学校”验收时上的汇报课获优秀课)

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四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个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词语及重点句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1、简单介绍生平,揭示课题。

可让学生课前搜集一些与本文有光的资料,包括苏轼的一些诗词,然后老师再加以补充。

(1)介绍苏轼

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拭与弟苏辙情同手足,但长期天各一方,时直中秋,目睹别人家团聚,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然后他在伤感之时,悟出真缔,于是解脱惆怅,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千古绝唱。

(2)板书课题

2、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①出示自读要求:自由练读生字表上的生字。

②划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③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④学生练读全文。

⑤抽读卡片。

⑥读准字音。

⑦理解词语

a、皓月:明亮的月亮。

b、埋怨:因为事情不如意而对别人或事物表示不满。

(2)范读课文。

3、细读课文。

(1)细读1-3自然段。

理解“朝庭“:密洲”两个词语

(2)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自由读课文。

②看图理解词语“皓月当空”,“万里无云”,想象家人团聚,品尝瓜果,观赏明月“心绪不宁”是什么意思。

(3)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苏拭为什么思念弟弟。

②“手足情深”是什么意思。

③“形影不离”呢?

(4)指导朗读。

(四)作业布置:

抄写词语。

(五)板书设计:

心绪不宁

形影不离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三)教学步骤及过程。

1、继续细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2)指明说说苏拭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3)苏拭移情于月也戏人,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

(4)自由练读。

(5)这段后面是省略好,他省略了什么?

(6)引导想象。

(7)这个问题问的没有必要,可删去,因为课文已说得很完整了。

(8)细读5,6自然两段。

(9)想到这而,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底声吟诵起来。

(10)想到这儿还想到哪儿?

(11)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人有悲欢离合,就象月亮有阴晴圆缺,恰是世之长理,实难十全十美,他的宽慰,正是他与常人不同的可贵之处。

(12)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

2、总结课文内容。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拭的名词《水掉歌头》的创作经过。

3、指导背颂第4——6段。

4、直到造句。

(1)一起……一起……出示文中样句。

示范: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

(2)造句可随课文教学,讲到有关自然段直接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练习造句。

5、作业。

(四)板书设计。

心绪不宁

埋怨

重亲情

转念

宽慰

通情达理

《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五

教材分析: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名词《水调个头》的创作经过。故事是此词意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作者既思念亲人有通情达理的情怀。本文以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们介绍了古典诗词——《水调歌头》创作的经过。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6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并熟记生字组成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初步领略古典诗词的意蕴。

情感与态度目标:

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准备:

1.图片,卡片,小黑板,磁带。

2.网络搜集苏轼资料,了解苏轼生平。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相配的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了解苏轼,欣赏配乐诗<<水调歌头>>。

4. 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 朗读导入,简介生平。

1. 播放<<水调歌头>>的录音带,小黑板出示<<水调歌头>>全篇。

2.交流苏轼生平,并揭示课题。(板书:2 但愿人长久)

二、 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自由练读课文后的生字

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词义。

出示诗歌《水调歌头》,学生自由朗读。

指名朗读,纠正学生读音。(阙,琼,绮)

这首脍炙人口的诗词,想象丰富,语言凝练,情感深刻,意境深邃,同学们在学习理解上遇到了较大的困难。请同学们打开课文《但愿人长久》,仔细阅读这篇文包诗结构的作品,就能帮助我们学习和理解。

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师检查自读情况

(1) 检查词语的读音与记忆(小黑板出示)

品尝玩耍埋怨睡觉 吟诵 悲欢离合屈指算来

观赏但愿宽慰眼睁睁 隐藏阴晴圆缺躺在床上

(2) 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探讨

婵娟 埋怨 皓月 吟诵等

(3) 指名试读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事,是一件什么事?

三、 作业

背诵<<水调歌头>>,并描红。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去年的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是怎样度过的?当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到来,我们会亲人团聚,品尝瓜果月饼,共享一轮明月。但总有人因为生活和工作的原因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看到这一轮明月,心里会有那些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望着天上的月亮,总让人想起家乡的亲人。才上心头,却下眉头,许多写月的诗词作品都表达了这种情愫。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所学过的有关描写月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新的诗词《水调歌头》,齐读课题。

二、精读诗文

读了课文,你感受和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因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绪?(埋怨、宽慰)

课文一至三小节描写了诗人对弟弟的思念。在中秋月圆之夜,诗人为何单单想起了他的弟弟呢?什么是手足情深?课文中是怎样描写出他们之间的兄弟情深?指名同学朗读。从这些语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在这首诗里,同样也蕴涵着这样的感情,让我们齐声朗读,来感受这种深深的思念之情。齐读《水调歌头》。

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描写诗人的离愁别绪,自由读读这一段。你感受了怎样的意境?(《静夜思》)指名有感情地背诵李白《静夜思》,指导朗读描写月夜环境和诗人辗转反侧的句段。

在皓月当空之时,诗人静思什么呢?齐声朗读诗人月下所思的句段。你从这段文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齐读句段。从“为什么”你是否感受到诗人的责怨,齐读句段体会感受;从“偏偏”你是否感受到了诗人的愤懑,再读句段,进一步体会感受。

在诗人的诗中同样也蕴藏着这样的情绪,让我们再读读这首诗,来体会诗人当时的情绪。齐读《水调歌头》。

课文后面部分抒写了诗人的心情得到了宽慰,是什么让他得以释怀的?指名读课文的五至七节,指名学生说说诗人得到宽慰的理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引述第五自然段,分析诗人的情绪变化。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让我们再读读这首诗,感受诗人从离愁别恨中解脱出来,如皎皎明月般的胸怀。齐读〈〈水调歌头〉〉。

三、总结全文

自古多情伤离别,无数诗人墨客都表达这种情绪。苏轼也写了自己的离愁别绪,但最终得以解脱,不愧为大诗人、大文学家。让我们将这脍炙人口的诗句珍藏在我们的记忆中,齐读课文及诗词。

《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六

教学内容

2.但愿人长久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能结合具体语境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

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正确书写生字。

2.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

3.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教学资源

苏轼的背景资料

歌曲《明月几时有》

预习设计

1.自学生字词,理解下列词语意思:皓月当空、一年一度、心绪不宁、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十全十美、阴晴圆缺。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3.搜集有关苏轼的诗词。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交流谈话,进入课文。(4分钟)

1.背诵写月亮的古诗词。

2.生齐读课题。

第二板块:预习展示(15分钟)

预习作业1

(1)读词语

(2)辨析字形。

(3)交流词语意思,完成相应题目。

预习作业2

(1)组号为“1”的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

(2)读正确、读流利长句子。

第三板块:整体感知。(5分钟)

【学习单1】

(1)自由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故事?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2)时间:2分钟

【预设】

课文主要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名篇《水调歌头》的经过。

从中体会到了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第四板块:学习第一段(15分钟)

【学习单2】

(1)自由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找出表现苏轼情感的一个词。思考:在这样的一个夜晚,苏轼为什么有这样的情感,他在想些什么呢?

(2)时间:3分钟

【预设】

(1)皓月当空,月圆人不圆。

(2)家家户户热闹非凡,触景生情。

(3)手足情探,分别已久。

(小时侯……)

(惆怅的 伤感的 失落的 孤寂的)

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练习说话。

2.学生朗读课文。

第五板块:明确任务,完成作业(1分钟)

第一板块: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要来到了,中秋节晚上的`月亮特别圆。古代的文人墨客以月亮为题材写了许多优秀的诗篇,你会吟诵那句诗?

2.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就在这月圆之夜,因思念自己的弟弟而写下了《水调歌头》。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首词作,以及它的写作过程。 (板书:但愿人长久) 齐读课题。

第二板块:预习导学

预习作业1

(1)出示词语:

做官 观赏 品尝 心绪不宁 形影不离 屈指 但愿 十全十美 悲欢离合隐藏 眼睁睁 阴晴圆缺 虽然 宽慰苏辙 苏轼 埋怨 皓月当空 一年一度 手足情深 婵娟

▲开火车读词语,相机正音:“尝、赏、睁”是后鼻音,“隐”前鼻音,“埋”多音字 。

(2)比较“隐”与“稳”;“尝”与“赏”。

(3)交流预习作业中的词语意思。相机完成《补充习题》一、二中的相应题目。

预习作业2

1.抽组号为“1”的六名学生展示交流。

(1)及时纠正读音。

(2)读好两组长句。

▲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这么亮呢?……

▲他转念又想:世上本来……哪里会 www.paomian.net 十全十美呢!

第三板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集体交流。

第四板块:抓“思念”,研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1.过渡:思念是美好的,也是痛苦的。同样的中秋节,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也和我们一样,思念起他的手足情深的弟弟。

2.学生自主学习。

3.导学

▲苏轼为什么心绪不宁呢?他在想些什么呢?

学生交流。

▲你从哪里看出他们俩手足情深呢?

▲重点理解:“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

你和亲人分别过吗?你心里有什么感觉?如果是分别七年呢?

算算七个年头有多少天呢?如此手足情深的弟弟分别了七年之久,二千多个日日夜夜,怎么不令人触景生情,倍加思念呢!难怪这会儿别人是欢欢喜喜的,而苏轼呢?他却是——

3.引说:

苏轼之所以会如此“心绪不宁”,是因为——(苏轼在思念着弟弟)是啊,苏轼跟弟弟——(手足情深),小时侯——……长大以后——……如今屈指算来——……怪不得苏轼会这样——(心绪不宁呢!)

4.指导朗读。通过朗读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惆怅和伤感。

第五板块:布置作业

作业

设计

☆ 抄写词语。

☆☆ 完成《一课一练》第1——4大题。

☆☆☆ 收集描写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诗句。

教学内容

2.但愿人长久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2

教学

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通过自主阅读、研读交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段,读悟体会。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

重难点

1.理解词语及重点句的意思

2.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

资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que),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qi)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预习

设计

1.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2.尝试理解课文内容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3. 熟读课文,找出表现苏轼情感变化的有关词语:思念(心绪不宁)——( )——( ),并思考变化的原因。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复习。(3分钟)

1.引读第一到三段,再次感悟思念之情 。

2.交流展示预习成果 。

第二板块:精读课文,感悟意境

(27分钟)

(一)感悟“埋怨”

【学习单1】

(1)自由读,思考讨论:苏轼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2)时间:3分钟

【预设】

苏轼因思念弟弟而埋怨月亮。

(想当初,我和弟弟形影不离,手足情深,可如今,却天各一方,无法相聚。

虽然面对同一轮圆月,可我们却天各一方,彼此分离。7年了,我多么想在这团聚的时刻和我的弟弟举杯同饮呀!)

1.学生读课文,读出苏轼的思念之情,感伤之情。

(二)感悟“宽慰”

【学习单2】

(1)苏轼这么忧伤,这么惆怅,心中充满了埋怨,后来他转念又想到了什么,因而他心理又宽慰了许多?

(2)自由读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

(3)时间:3分钟

【预设】

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

【学习单3】

(1)这几句词说的是什么意思呢?默读第五小节,用“﹏﹏”画出表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的句子。用“——”画出表示“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意思的句子。

(2)时间:2分钟

【预设】

(略)

(豁达开朗、积极乐观)

第三板块:拓展提升

1.自由交流课前收集的思念亲人、思念故乡的诗词,并用心感受。

2.写下对亲人朋友的倾诉之情,最好用上书本上的诗词。

第四板块:明确任务,完成作业(1分钟)

第一板块: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一到三自然段,知道了(引读课文)

2.课前要求大家找出表现苏轼情感变化的词,谁来说一说苏轼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第二板块:精读课文,感悟意境

(一)感悟“埋怨”

过渡: 瞧,月亮渐渐西沉,抬头望月,月光如水,它还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这是多么美的夜晚呀!可是在月色这么美丽的中秋节晚上,苏轼躺在床上,心里不禁埋怨起来了。(师板书:埋怨)

1.学生自由读。

2.交流。

▲理解“眼睁睁”一词在文中的意思。那圆圆的明亮的月亮,好美,可是他眼睁睁地望着,会觉得怎样?用你的朗读来回答吧。指导读好“偏偏”一词。(看着这轮皎洁的圆月,自己却没有办法和弟弟相聚,一种无奈和惆怅之情油然而生。)

▲看,明月当头,月光如水,景色如此美丽,这个躺在床上的人如果就是你。那你现在是身在异乡,与亲人朋友已分别多年,这时,你看着月亮会想些什么?自言自语说些什么呢?体会省略号的意思

3.指导朗读。在月亮这么圆这么明的中秋之夜,苏轼却见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不好受呀!耳畔传来忧伤的乐曲,更增添了他的思念之情,感伤之情。

(二)感悟“宽慰”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问题。

2.讨论小结:词人由月亮的圆缺,想到人的悲欢离合,悟出世上的事情往往不能十全十美的人生哲理。提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间,兄弟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一轮明月。

板书;宽慰

人生哲理:月有圆缺 人有离合

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3.这首词流传至今,千古传唱,是因为它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师生共同吟诵第六自然段。

4.默读第五小节,理解词中句子的意思。

5.交流。

6.从苏轼的内心想法和心情变化,你感受到苏轼是个怎样的人?

7.齐读《一课一练》上的《水调歌头》。

第三板块:拓展提升。

1.思念亲人、思念故乡的诗词还很多,请同学们拿出课前收集的诗词,找小伙伴自由交流,在交流的同时还要注意倾听,用心体会。

(学生自由交流)

2.说了这么多,听了这么多,想不想把自己的感情倾诉出来,告诉亲人和朋友?拿出纸和笔,把它写下来,最好能用上文中的语句或交流时体验深刻的诗句。

(写一写,再交流)

3.还有许多同学想说,课后我们把它写成信,寄给他们,让这美好的情感长留我们心间!

第四板块:布置作业

作业设计

☆ 背诵四、五、六自然段。

☆☆ 完成《一课一练》《补充习题》的部分内容。

☆☆☆收集诗词并准备举行诗词朗诵会。

范围:有关“月亮”的诗词

有关“苏轼”的诗词

有关表达“思念之情”的诗词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目标:

1、学会17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7个只识不写,生字组成的词语要理解。

2、理解和掌握本课有关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并领略皓月当空的美景。感受祖国古典诗词所创设的意境,进行美的熏陶。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和掌握本课有关词语及句子的含义感受祖国古典诗词所创设的意境,进行美的熏陶。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教    法:启发式   读悟结合

学    法:自主  合作  探究    欣赏

教具准备:

1、王菲的歌曲《但愿人长久》

2、课件

3、相关资料图片

4、要求学生查找苏轼的资料,了解我国中秋节的习俗

5、搜集思念家乡的诗歌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  理清层次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1、谈话导入:

①我们刚刚度过一个传统节日是什么节?

②在中秋节的夜晚你看到什么?那天还有那些传统习俗?这些习俗有什么意义吗?

2、小结:中秋节是象征着团圆的节日,人们合家团圆,在一起吃着月饼赏月。对那些不能团聚的人,我们也常常会听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祝愿。那么这句话的出处是哪里呢?表达了人们的什么美好心愿?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出示课题)

3、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漏字,速度可以稍慢一些。

2、出示生字词,指名试读生词,纠正读音:奔、蝉、辙、延。

3、指名领读齐读生字词。

4、提问:这些生字词中哪些容易写错?怎样记住它们?

5、尝试听写。

6、组织反馈。

7、提问:在预习中,你用什么方法解决了哪些生词的意思?

8、齐读生字词。

三、 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小声再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速度适中。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默读课文,要求有一定的速度,思考:围绕这件事情,课文先讲了什么?接着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尝试给课文分段。

4、组织交流。

四、小结

1、小结: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作业:

①听写生字词。

②熟读课文。

③思考:课题“但愿人长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一句话告诉 了我们此话的含义?

④搜集抄录《水调歌头》全文。

⑤搜集思念家乡的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细读课文  理解全文

教学过程:

一、 回顾复习

1、听写词语,并且反馈。

2、提问:(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题“但愿人长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此话的含义?

3、检查读书情况:出示《水调歌头》,指名读。

二、 细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小节,思考:这一小节主要讲了什么?

2、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在庆祝团圆,苏轼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3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3、提问:①“心绪不宁”是什么意思?这儿指什么?

②苏轼为什么“心绪不宁”?

4、默读第三小节,思考:苏轼为什么这么思念他的弟弟?把关键词标注出来。

5、相机理解“手足情深”,“一起----一起----”“ 形影不离” “七个年头”这些词语,让学生理解苏轼思念弟弟的急切心情,并指导读出感情。

6、“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此时此刻,苏轼在想什么呢?自由读第4、5自然段,思考:苏轼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些想法?

7、相机指导理解:

(1)出示句子:“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提问:①“无情”是什么意思?这儿苏轼为什么说月亮无情呢?

②“偏偏”表达了什么情感?

③看到月亮,苏轼可能想到了一些什么往事?这儿的省略号表达了什么?

指导朗读。试着背诵这段话。

(2)出示语段:

他转念又想: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提问:①“转念”是什么意思?

②苏轼的这段话中有哪几个意思?

③这段话照应了诗句中的哪几句话?

④现在,呢知道诗句中的“婵娟”是指什么了吗?

8、提问:①你们还搜集了哪些思念家乡亲人的古诗?

②这些诗同这首《水调歌头》相比,在表达的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③这同苏轼这个人的性格有什么关系?

9、齐诵《水调歌头》。

三、小结,布置作业

课堂练习

(一)听写课后词语。

(二)默写《水调歌头》

(三)辨析,组词:

官(     )念(     )隐(    )吟(     )

宫(     )令(     )稳(    )今(     )

(四)选字填空:

曲       屈

委(  )  冤(  ) (  )折  (  )膝求饶

和       合

(  )好  (  )并  (  )适  (  )手

(五)多音字组词:

埋 mán(      )     禁jīn(      )

mái(      )        jìn(     )

(六)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七)月亮,似乎在中国古诗中成了思念家乡的代名词。你能默写几句“借月思乡”古诗名句吗?

板书设计:

密州做官    远离家乡

中秋思亲    天各一方    手足情深

埋怨月圆人不圆

望月怀人    思绪万千      (转  念)

2、但愿人长久

(悲而不伤,充满希望)

董艳艳《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

在所有的借月抒怀的古诗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最经典的,诗句里流露出的博大胸襟和美好情怀像皎洁的明月一样,光照千古。

虽然整堂课还算比较流畅,但是遗憾也是显而易见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自己先做一下反思,希望能够抛砖引玉,获益良多。

一、对“心绪不宁”体会还不深。

体会苏轼的思念之情是全文的一个重点,我虽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家是如何过中秋的,谈谈自己和亲人的分别感受,以这些比较来凸显苏轼的惆怅和伤感,但是对苏轼的内心还探寻的不够。原来教案上有一个环节,让学生想象,苏轼会回忆起什么?结果自己在上课时疏忽了,课后我想,如果在此基础上,再想象苏轼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远方的弟弟说什么?这样就把苏轼那复杂纷乱的内心世界变得可感可知了。

二、对诗句的吟咏运用还比较粗略。

对于这篇课文来说,要多让学生反复吟诵诗句,在吟诵中体味情感,积累名句。这一点,我也注意到了,但是在最后如果再细腻一些,效果会更好。我设想可以联系生活让学生想想,再过几天就是中秋佳节了,你有没有远在他乡的亲人朋友?你想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美好的祝福送给他(她)吗?然后再让学生一个一个反复深情诵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句,把这美好的祝福送给自己远方的亲人。然后我再说:“让我们把这美好的祝福送给全天下所有离别的人们吧!”把语文和生活联系起来,我相信,一定会有孩子在中秋节对亲人送上这美好的祝福的!

就像苏轼所说:这世上哪会有十全十美呢!课堂,是时间的艺术,也是遗憾的艺术。这堂课还有其他的不足,有的我心了了,但是有的还“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过,只要思考,就会更好。

《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八

一、教学要求

1、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三、教学步骤及过程

1、继续细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

指明说说苏拭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苏拭移情于月也戏人,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

自由练读

这段后面是省略好,他省略了什么?

引导想象

这个问题问的没有必要,可删去,因为课文已说得很完整了。

细读5,6自然两段

想到这而,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底声吟诵起来。

想到这儿还想到哪儿?

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人有悲欢离合,就象月亮有阴晴圆缺,恰是世之长理,实难十全十美,他的宽慰,正是他与常人不同的可贵之处。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

2、总结课文内容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拭的名词《水掉歌头》的创作经过。

3、指导背颂第4—6段

4、直到造句

一起……一起……出示文中样句

示范: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

造句可随课文教学,讲到有关自然段直接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练习造句。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8篇《《但愿人长久》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5 62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