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精选10篇)

发布时间:

据史料记载,滕子京函请范仲淹作记,特附上一幅《洞庭晚秋图》,并说:“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但《岳阳楼记》却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全篇看似闲笔漫叙,实际上却大有深意。滕子京与范仲淹为同榜(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即公元1015年)进士,两人交谊颇厚。滕子京是被诬陷擅自动用官钱而被差异网为朋友们整理了10篇《岳阳楼记》,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岳 阳 楼 记 篇一

岳阳楼记

教学立意:

诵千古佳作,感受范公的博大磊落的襟怀,领受优良传统文化的洗礼,壮我学子筋骨,开我学子心胸,蓄积人文底蕴。高唱需要壮词,积累语言模式,吸收传统文化精华中仍富有生命力的用语。

教学方式:

在平等、自主、合作的氛围中诵读文本,探究文理。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天下有名楼,岳阳楼因诗文而名闻天下。图示岳阳楼猜名以调动兴趣或高吟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唐代诗人的名作。

二、诵读。通过分层次多重多种方式的朗读,课堂内完成背诵的任务,受到崇高的“忧乐”观的熏陶,领悟借景而表现阔大胸襟的写法。

1.读顺:首先范读,或播放录音,或教师朗读。提出要求,对照书本,一字一音听准。接着让学生查字典,看书上注音,自主朗读两遍,将课文读通顺,再放录音,无须对书,只专心听之任之可也。然后或前后或左右两人合作,轮流朗读,相互正音。继而,师生二重通读全文。其间,教师巡行于行间,随时解决生字或误读。

2.读懂:逐段分别独自诵读,要求流利顺畅。关键词义的解说、成语的提示、句子大意和段落概述。

第一段,叙事,滕子京的政绩、文化建设和自己作记的缘由。其中“守”作动词用,“越”有“度过、超出、经过”义,“百废俱兴”为成语等,当要提及。中间三段写景,先实后虚,境界广阔,气势雄浑。第二段,佳境概述,收放自如,放在前,收在后,引出下面“悲喜”二段。“衔、吞”二词,以动写静,状洞庭湖巨口之貌;“浩浩汤汤”泛指广阔壮大、与今说“浩浩荡荡”义近,但要注意读音区别。三、四两段分别以想像虚写览物而悲和览物而喜的两种类型,为第五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埋下伏笔。“游泳”为两个词,不可忽略;“岸芷汀兰”互文见义;“郁郁青青(jing)”,茂盛的样子;“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应看作对偶,“空”则为名词。这两段既相互对比又情景交融,多用四言的韵语和排偶形式,尽铺张之能事,虽有人讥诮为“传奇体”,并不影响多数人的认同。第五段,抒怀,揭示主旨,既是张扬自己的崇高抱负,也隐含对朋友的勉励意蕴。这一段名句多多。末段,记时,通常做法。疏通大意后,全文脉络也应当板书完成。

叙事 作记缘由

佳境 概述(实)

状景 因己而悲 记洞庭湖水

因物而喜(虚) 念天下忧乐

抒怀 天下己任

记录 写作时间

3.读悟:分组或选择美读能力强的诵读、陶醉其中,即进入作者的精神状态,读出语调、节奏和情感。重放录音,倾心而听,将自己想像为作者。带着这种情绪,在录音范读后,自主朗读两至三遍。

引导学生感悟、探究和陈说自我的独特体验:一从思想内容方面设问,让学生领悟到本文巨大的感人魅力在于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通脱胸怀和“先忧后乐”、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志向。二从表现手法方面设问,让学生领悟到本文名为记楼,实是借题发挥,写景不过是纵论情怀的铺垫。三从语言方面设问,让学生搜集并整理本文哪些成语和短语至今还有活力,成为我们语言精华的组成部分。

4.读写: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范本,进行句式仿拟和语言模式的积累。当堂,每人两至三个。

5.读背:先自主抢背,或老师选择记忆力强的示范,再师生二重诵背。

三、另类拓展

提供施蛰存先生《先忧后乐》的非主流观点的短文,以引发思考,唤醒批判思维,展开讨论,就是非曲直各抒己见。仍需教师的基本立场,施老先生的说法敏锐犀利,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有故意对立歪曲、强词夺理之嫌,从思维角度说,确实发人心智。范公的“忧乐观”,说白点,即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这种价值取向,在当今时代,依然不失其借鉴作用和教育意义。学生接受与否,平等沟通可也,不可强加。

四、读后

家庭作业 即可。从网上或图书馆查阅搜集有关岳阳楼的诗文和对联,汇总张贴。一附:先忧后乐(施蛰存)范仲淹做了一篇,整整三段写景,文体实在有些轻浮,难怪尹师鲁要讥讽它是“传奇体”。幸而最后一段写出了两个警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才使人把这篇文章刮目相看,列入“观止”的“古文”。去年苏州人纪念范仲淹,在范家祠堂里上了一块匾,题四字曰“先忧后乐”。于是这两个名句又引人纷纷议论了一阵。

我仔细想想,这两句话也很有些不对劲。天下老百姓还没有什么忧虑,可知还在太平天下,你范仲淹却忧起来了,忧些什么?惟恐天下不乱,领导天下老百姓跟着你转乐为忧吗?天下老百姓的生活过得很好,大家都很快乐的时候,惟有你范仲淹却并不快乐,还在忧。忧什么?杞人忧天吗?等到人民快乐过去,天下形势有些不妙现象,人民开始有些担忧了,而这时,你范仲淹却乐起来了。这个时候,还有什么可乐的呢?除非是幸灾乐祸。两个名句,一经分析,实在只有一个意义:人民快乐的时候,你忧愁;人民忧愁的时候,你快乐。不和天下人民同感情,这是爱国主义吗?

岳阳楼记公开课教案 篇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一篇时文作为课文教学的导言。教师先请一位同学朗诵这篇文章。文章点明了《岳阳楼记》的三大优点:写景好、政论好、人生观好。教师顺此带领学生进入课文。

二、读讲

把课文立意新(政论好、人生观好)与语言美(写景好)作为重点。采用反复朗诵课文并当堂背诵的方法,在不断吟诵中深化对重点问题的理解。

第一节: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及原因。

第二节:欣赏洞庭湖全景。体会转折句的作用。

第三节、第四节:把握景与情的关系,落实对字词、表现手法的理解。

第五节:理解全文的主旨。

以上教学过程中,朗读形式多样,背诵则结合讲析逐步进行;以读为主,读读讲讲。

三、辨异

罗列一些意见不一的解释性内容,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判断,去决定取舍。 如“而或长烟一空”有两种解释:

①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

②;雾气充满天空。 要求学生对比着结合课文分析。

四、归纳

着重从语言方面去探究,分别从词语、句式、修辞、节奏等方面去概括、归纳:

1、词语——炉火纯青,如“衔远山,吞长江”。

2、句子——精练形象,如四字句式中,有成语、对偶句、排比句等。

3、修辞——巧妙运用,如对偶,对比、排比、借代等。

4、节奏——抑扬顿挫,具有音乐美。

五、补析

教师还强调了文章开头及结尾容易被忽略的地方。开头似乎平淡,其实包含了作者对滕子京的赞颂,对当时政治的不满,结尾既是对古仁人的爱慕称赞,又是作者政治理想的表白,也是对朋友的劝勉,情在意中,意在言外。

评析:

方伯荣老师设计的此教例朴实、淡雅,似乎平淡无奇。 实际上它很讲究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组合艺术。教者注意了如下方面的“组合”。

一、内容的组合。教学中以教材内容为主、适当引进课外内容;教材内容中以单纯性理解为主,适当插入思辩性内容。

二、方法的组合。教学中以诵读为主,配合以讨论法、问答法、讲析法。新课的导入别具一格,实际上是运用了铺垫式的先入为主法(起定向作用)。

三、程序的组合。教学中以循序渐进的推进为主——导入、读讲、辩异归纳、解析等步骤环环相扣,同时注意适当重复和迂回——“归纳、中的内容就是“读讲”内容的深化和条理化。

四、节奏的组合,主旋律是学生的诵读、反复出现并且不断变化方式,中间插入其他各类教学活动,从而形成疏密相间、跌宕有致的和谐共振。

所以,此教例看似乎淡平淡却含有丰富的“潜台词”。

课堂教学中的组合艺术是语文教师策划水平的体现。恰当的组合不仅能使教师完满地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有益于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能力因素的健康发展,日常教学中的只讲不读、教师单边活动、教学程序杂乱、教学无法深入等等现象,都与组合不当有关。教师中真正从理性的角度来思考教学的“布局谋篇”的,似乎还为数不多。从这个意义来讲,此教例提醒着我们: 请注意课堂教学的组合美!

岳阳楼记公开课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

2、学习记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培养翻译和朗读的能力。

3、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4、背诵全文教学

教材分析:

重点:掌握重要加点字词,背诵课文

难点:

1、学习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2、抓住本文骈散结合的写法。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合理停顿,抑扬顿挫,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达到顺畅地背诵全文的目的。

教学设想:

本课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言文。作者是北宋的文学家范仲淹。文中除了大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和重要的句子需要翻译理解外,还要学习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因此学习中把重点放在文言知识的掌握上,难点放在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上。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封建时代许多有志的文人士大夫都把“穷则独善其身,大则兼济天下”当作自己的人生信条。他们为官时积极从政,力主改革,为官一方,造福百姓;被贬时,则寄情山水,独善其身。苏轼、柳宗元、范仲淹都是其中的代表。特别是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表现出了阔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成为天下人的楷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名篇《岳阳楼记》。

二、作家作品简介

1、作家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深刻。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

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集》。

2、背景资料: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而范仲淹自己也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3、岳阳楼: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鹊起。

三、合作探究

(一)研读第1段。教师范读课文,从情感上抓住学生。

1、对照书*释,理解重要的词句。

词:越明年、谪、守、增、制、属、作文

句子: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思考与讨论

(1)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什么内容?

明确: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

(2)作者开篇用“谪”字点明了滕子京当时的处境。可见滕被谪以后心情不会太好,作者开篇直指,有何用意?

滕子京虽被贬岳州,却积极从政,政绩斐然。“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既是为了称赞好友不以个人沉浮为意,一心寄情与民的高尚情怀,也是为了勉励他像“古仁人”那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时,作者自己在庆历五年也遭贬谪,也是为了自勉勉人。

(二)教读第2段。先指定学生朗读朗读,然后学生合作解决重要的词句。

1、要着重理解的词句。

词:夫、胜状、晖、备、然则、极、骚人、得无异乎

句子: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思考与讨论。

这一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

(l)找出本段概括描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

明确(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重点句子的赏析

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气势磅礴。“衔”、“吞”字连用,化静为动,使描写的景物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加强气势,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2)这一节的写景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作者从岳阳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宏大开阔的景致描写,引出“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由此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自然引出下文景物之“异”和感受之“异”为结尾的议论作了铺垫。

大声朗读这两段,在熟练的基础上背诵

四、总结:重修岳阳楼的背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五、作业设计:熟悉全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板书设计:

岳阳楼记

范仲淹

作记的缘由属予作文以记之。

洞庭全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岳阳楼的景致宏大而又气象万千。它的早晚景致有什么不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又有何不同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二、复习旧知。

1、重点词句翻译。

2、检查1、2两段的背诵。

三、讲读第3、4段。

1、指明同学朗读第3段课文,讨论解决重要的字词及句子翻译

2、学生齐读第3段。

3、讲析第3、指明同学朗读第3段课文,讨论解决重要的字词及句子翻译

4、学生齐读第3段。4段。

重要的词语:霪雨、霏霏、开、排、樯、楫、;薄、冥冥、景、一、集、芷、汀、而或、

重要的句子: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四、合作探究

(1)以上两段合在一起是文章的第三部分,讨论这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和上文有什么联系?

这一段描写了洞庭湖景色阴晴的变化以及迁客骚人登楼时不同的心情。这段内容紧扣上段概述的洞庭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和“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意思来写:

先写了霪雨霏霏中洞庭湖上萧条凄凉的景象,很自然地引出了迁客骚人远离京都,怀念故土的失意、忧虑、悲苦的情感。表现了迁客骚人“物悲则己悲”的思想感情,照应上文“异”字的一个方面。

其次,描写洞庭湖春和景明时的明媚景象,很自然地引出迁客骚人此时的喜悦之情。这一段主要表现迁客骚人“物喜则己喜”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又一方面。

(2)作者写迁客骚人们或悲或喜的情感有什么作用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文章的第五段。

五、教读第5段,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掌握重要的词句及翻译。

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

词:尝、求、古仁人、心、或、、为、以、是、进、退、然则、先、后、微

句子: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这一段是学习的难点所在,教读应着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

2、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了登搂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产生的不同的“情”。作为一篇“记”,写了这些也就够了,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议论来。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古仁人之心”来,并且指出“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请想一想: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明确:(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他们“以物喜,以己悲”而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

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

4、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忧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忧乐而转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5、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土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表明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六、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描写,以及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好友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总结:

今天学完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我们知道封建士大夫们尚且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胸怀天下,以天下事为己任,努力成才,勇担责任,为国家的富强作出贡献。

岳 阳 楼 记 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过程与方法:

1、熟读背诵全文并能翻译。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赏析精彩语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谪守(    )      朝晖夕阴(    )        迁客骚人(    )           霪雨(    )         霏霏(    )

薄暮冥冥(    )    潜形(    )         岸芷汀兰(    )(    )       皓月(    )      心旷神恰(    )

宠辱偕忘(    )     浩浩汤汤(    )

2、作家简介。

(1)《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_______,字______,________朝______家、_______家,________家。在本文中表现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市长上任两年,全市面貌大变,干群同心,社会安定,各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岳阳楼记》中两个相连的四字短语填写)

2、背景资料。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因自己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3、岳阳楼。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骄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提问:“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怎么停顿。

讨论并归纳:

学生甲: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学生已: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学生丙: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学生甲与丙的节奏停顿都没有错,没有读破句,只是粗细的区别。

学生己的节奏停顿明显错误。“刻……诗赋”而不是“刻唐贤”意义不

清。“于其上”是介宾短语,不可拆开。节奏错误说明学生己对文意不

够理解,应通过多读、多思,琅琅上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

个道理。

合作交流

1、请同学朗读课文第一段。

2、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胖子京谪守巴陵郡:滴,古时官吏降职或远调。守,指做州郡的长

官。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政通人和:通,顺利。和,和乐。

百废具兴:具,同“俱”,全,都。

增其旧制:制,规模。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

3、概括段意。

4、提问: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5、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于观夫巴陵郡胜状:胜状,胜景,好景色。

浩浩场汤:浩浩荡荡。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涯,边。

朝晖夕阴:或朝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晖,日光。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大观,雄伟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述,论述。备,详尽。

然则北通巫峡: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南极潇湘:极,尽。潇湘,潇水湘水。

迁客骚人:迁客,谪迁的,指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战国时屈

原作(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

得无异乎:得无,表猜度,怎能不会。

6、概括段意。

7、提问: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同“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8、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讨论并归纳:

(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9、提问: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探究质疑

1、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若夫霪雨霏霏: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表示另提一事,近似“像

那”。霏霏:连绵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连月不开:开,放晴。

浊浪排空:排空,冲向天空。

日星隐耀:隐耀,隐没了光辉。

山岳潜形:潜形,隐藏了形迹。

墙倾楫摧:墙,桅杆。楫,船桨。

薄暮冥冥:薄(比),迫近。冥冥,天色昏暗。

去国怀乡:去国,离开国都。

忧谗畏讥:谗,谗言,诽谤性话语。讥:讥笑,讥讽,挖苦。

满目萧然。萧然,萧条冷落的景象。

感极而悲者矣:感,感慨。

2、概括段意。

3、朗读第3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

精读品析

1、请学生翻译第4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至若春和景明:至若,用在又一段话的开头引起另一层描述,近似

“至于”“又如”。

波澜不惊: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上下天光:天光,天色,湖光。

一碧万顷:万顷,极言其广。

沙鸥翔集: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顿。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

锦鳞游泳:锦鳞,指美丽的鱼儿。

岸立汀兰:蓝,香草。汀,水中的小洲。

郁郁青青:郁郁,形容香气很浓。

而或长烟一空:而或,有时。长烟,大片烟雾。一空,完全消散。一,全。

浮光跃金:跃金,金色的月光闪耀跳动。

静影沉璧:壁,圆形的玉。

此乐何极:何极,哪有穷尽。

宠辱偕忘:宠,荣耀。辱,屈辱。偕,一起。

把酒临风:把,持,执。临风,迎着清风。

2、概括段意。

3、朗读第4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4、提问: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恰,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拓展延伸

1、请学生翻译第5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或异二者之为:或,近于或许,也许的意思,表委婉口气。为,这里

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高高的庙堂上,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

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在僻远的江湖间,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

官。

是进亦忧,退亦忧:是,这样。进,指在朝廷上做官。退,指不在朝廷上做官。

其必曰‘优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呼:那一定要说“在

天下人忧之前无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种人,我同谁在一道吗?微,无、没有。

谁与归,就是“与谁归”。归,归依。

2、概括段意。

3、提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内涵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

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5、提问:“进”指什么?“退”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

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借代)

6、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现

箴之意。

7、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 乐者,民亦乐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任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8、理解文章层次结构,这样有助于快速掌握文章内容,快速背诵。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全文共6段,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第二部分(2~4段):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 (全文的主体)

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2段):写洞庭湖的景色并提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

第二层(3~4段):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

第三部分(5段):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第四部分(6段):点明作“记”的时间。(这是全文的核心。)

课后积累

1、一词多义。

⑴和:   政通人和(和乐)   至若春和景明(和煦)

⑵通:   政通人和(顺利)   北通巫峡(通向)

⑶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⑷空:   浊浪排空(天空)   长烟一空(消散)

⑸一:   一碧万顷(一)  长烟一空(全)

⑹极:   南极潇湘(尽,直通)  感极而悲者矣(极点)

此乐何极(穷尽)

⑺以:   属予作文以记之(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⑻或:   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候)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2、通假字。

⑴百废具兴(“具”通“俱”,全,都。)

⑵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嘱托。)

3、词类活用。

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后”: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

4、古今异义。

⑴ 气象万千(气象    古义:景象。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⑵ 微斯人(微    古义:没有。今义:细小。)

5、特殊句式。

⑴衔远山,吞长江……(省略句)

⑵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

⑶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状语后置)

⑷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定语后置)

⑸吾谁与归?(宾语前置)

6、流传至今的成语。

⑴气象万千    ⑵心旷神怡    ⑶政通人和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到了第二年,政务推行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并)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依我看来,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噬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无边无际。清晨,湖上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昏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这些就是岳阳楼的壮丽的景象。前人已经描述得很详尽了。然而,(此地)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达潇湘,被降职外调的官员和不得志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景物时的心情大概有所不同吧?

在那春雨连绵不断,整月不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浪翻腾到空中;日月星辰的光辉消失了,山岳也隐藏在阴霾之中;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歪斜,船桨折断;(特别是)在傍晚时分,湖上一片昏黑,(只听到)老虎的长声吼叫和猿猴的悲啼。这时人们登上这座楼来,就会产生被贬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遭到诽谤和讽刺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的景象,(必将)感慨横生而十分悲伤的了。

待到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来临),湖面平静,天光和水色交相辉映,碧绿的湖水一望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展翅高飞,时而落下聚集在一起,五光十色的鱼儿游来游去;岸上的主革和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绿。有时湖上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湖面上金光闪烁,月儿的影子犹如一块壁,静静的沉浸在水底,渔夫的歌声也响起来了,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人们登上这座楼来,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被置之度外,(于是)在春风吹拂中举杯痛饮,高兴到了极点。

唉!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表现不同,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他们不因环境顺心而高兴,也不因个人失意而悲伤;在朝廷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退处江湖就替君主担忧。这样看来,进朝廷做官也担忧,退处江湖也担忧。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大概他们一定会说“担忧在天下人之前,享乐在天下人之后”吧!啊!除了这样的人,我还能扣谁同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岳 阳 楼 记 篇五

一、教学目的1.       理解本文借景抒情,发表议论的写法。2.       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3.       背诵课文。二、教学设想1.       先疏通文意,然后再做进一步的深入研讨。2.       反复诵读,领会文章的妙处。3.       授课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要点1.       了解“记”的体裁特点。2.       认识“则”“然则”“乃”的运用。3.       疏通文意,使学生理解文词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和想象力。二、教学过程 1.       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范仲淹的一篇著名的散文作品。这篇文章是他应老朋友腾子京的请托,为重修岳阳楼而写的。那么什么是“记”呢?下面我们就给大家介绍一下。2.       简介“记”的体裁特点古代的“记”是一种不定体,叙事、写景、状物的成分居多,而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和抱负,或阐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观点。在写法上大体可分两大类:(1)       寓情理于事、景、物之中。(2)       由事、景、物之中自然生发出情理,而常以“卒章显志”的方式表现出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属后一类。3.       简介范仲淹及本文写作背景 (1)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人,文正是他的溢号。 (2)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范仲淹因主张政治改革,触动了朝廷中的守旧势力的根本利益,于是他被罢免了参知政事的职务,被贬放邓州。第二年六月,腾子京重修的岳阳楼将落成,函请范仲淹作记,因此写了这篇著名的散文作品。4.       教师范读课文5.       疏通文意,理解文句的丰富内涵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篇散文作品,通过疏通文意来理解作者写此文的目的。(1)对照注解发挥想象,理解文句的丰富内涵,边读边讲出来。         注意“则”“然则”“乃”的运用         归纳:A.      乃重修岳阳楼 (就,于是)B.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就是)C.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既然这样)D.     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 (那么……就)E.      则有心旷神怡,…… (就)F.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就)G.     然则何时而乐耶? (既然这样,那么)(2)论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明:作者写此文的目的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由景自然生发出作者的情操和政治抱负。那就是作者抒发了那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和他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以及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德。下节课我们就来分析作者是怎样由事、景而自然生发情理的。6.       作业 (1)       完成练习二、四。(2)       背诵课文。第二课时一、教学要点1.       体会借景抒情、发表议论的写法。2.       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抱负。二、教学过程 1.       导入  由“记”的体裁特点导入  。2.       课文分析(1)       朗读课文第一节。  思考:这一部分写了什么?着重写了什么内容?  明:这一部分写了作记的缘由,着重写了腾子京谪守后的政绩:“政通人和,百废俱兴”。(2)       齐读第二节  思考:这一节写了什么景?提出了什么问题?  明:这一节写了洞庭湖的全景,诗人写道:“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诗人接着用“然则”一转写了迁客骚人,并提出了“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推开一层,由景入情,;领出下面两段文字。(3)       听录音  思考:4、5两节各描绘了两幅怎样的画图?  明:第四节作者描绘了一幅阴冷的画图;第五节作者描绘了一幅晴明的画图。(4)       贴出同学根据这两段内容所画的两幅画,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一下这两幅画面。  明:  阴冷的画面:在那春雨连绵不断,整月都不放晴的时候,阴冷而令人胆寒的风怒吼着。这时,浑浊的大浪猛的翻腾到空中;日月星辰的光辉被阴云吞噬了,山岳也都隐藏在阴霾之中,此时,商人和旅客都无法通行,船上的桅杆歪斜着,船桨也被风折断。到了傍晚时候,湖上一片黑暗,只能远远地听到老虎的长声吼叫和猿猴的悲啼。  晴明的画面:待到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湖面上波光粼粼,平静极了,天光和水色交相辉映,碧绿的湖水一望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展翅高飞,时而落下聚集在一起,五光十色的鱼儿欢快地游来游去;岸上的芷草和小洲上的兰花,散发出浓郁的香气,青绿绿的。有时湖上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湖面上金光闪烁,月儿的影子犹如一块璧,静静的沉浸在水底,渔夫的歌声也响起来,一唱一和,这是多么的快乐啊!(5)       迁客骚人在“霪雨霏霏”时登上岳阳楼会产生一种怎样的感情?在“春和景明”时登上岳阳楼又会产生一种怎样的感情?明:迁客骚人在“霪雨霏霏”时登上岳阳楼,就会产生被贬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遭到诽谤和讽刺的心情,再抬眼望见这萧条的景象,必将感慨万千而十分感伤了。在“春和景明”时登上岳阳楼,面对晴明的画面,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把一切荣辱得失都抛在了脑后,在春风中举杯痛饮,高兴极了。(6)       读第五节。思考: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时什么?      明:古仁人之心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进亦忧,退亦忧”。(7)       思考: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之情有何不同?  明:迁客骚人是因己而悲,因物而喜,而古仁人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8)       作者用了一个设问句,“然则何时而乐耶?”道出乐作者的见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出乐作者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以及忧国忧民的思想,揭示了全文的主旨。(9)       个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小结:作者就是这样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三、作业 完成练习三。附录:板书设计 范仲淹作记缘由                                                          事

景   情                             “霪雨霏霏”则“感极而悲” 对迁客骚人之情“春和景明”则“其喜气洋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理   比: 古仁人之心进亦忧,退亦忧      (卒章显志) 作者见解(全文主旨)

岳 阳 楼 记 篇六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 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陷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岳 阳 楼 记 篇七

岳 阳 楼 记

教学目的

1.掌握重要加点字词。

2.学习记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培养翻译和朗读的能力。

3.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4.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重要加点字词。

2.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教学过程 :

教师个人修改意见

一、作者介绍,解题。

同学们预习了(板书),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古代散文,作者是范仲淹(板书)。范仲淹,字希文,北宋中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幼年时代家境贫寒,在母亲教育下,发愤读书并怀有大志。公元1015年考取进士。后来曾经镇守西北边疆,抵抗西夏,使西夏不敢进犯。1043年任参知政事,任职期间,敢于直言,实行有一定进步意义的政治改革,不幸遭到排斥被贬到邓州任太守。便是他在邓州任上应好友滕子京所请而作。作者一生的诗文收集在《范文正公集》里。

作者的生平情况以及经历要详细介绍。

滕子京与范仲淹同榜考中进士,两人的友谊是从这时候开始的。滕子京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由于范仲淹的举荐,藤子京先知泾州,后知庆州。庆州任上,被人诬告擅自动用官钱十六万贯,终于被贬谪守岳州,心里很有些愤慨。

范仲淹很担心他惹出祸来,想找机会劝他,恰好赶上他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作记。范仲淹就借题发挥,写出自己理想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勉励滕子京学习古代有修养的人,不计较个人眼前的得失,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当时范仲淹的处境同滕子京一样,写此文是劝友也是自勉。

二、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小黑板,指名学生给下列字注音:

课前布置预习作业 。

谪(zhé) 属(同“嘱”zhǔ) 霪(yín)

字词做到会读,会解。

霏(fēi ) 樯(qiáng) 楫(jí)

冥(míng ) 谗(chán) 偕(xié)

三、解释下列加黑的词(括号中为答案):

1 谪守巴陵郡(做州郡的长官)

2 越明年(到了)

3 政通人和(顺利)

4 增其旧制(规模)

课文翻译让学生自由

完成。

5 春和景明(日光)

6 浊浪排空(冲向)

7 前人之述备矣(详尽)

8 去国怀乡(离开)

9 登斯楼也(这,此)

10 沙鸥翔集(栖止)

11 岸芷汀兰(小洲)

12 郁郁青青(草木茂盛)

13 宠辱偕忘(得宠、光荣;一起)

14 把酒临风(端、持、执;当着)

15 是进亦忧(这)

16 朝晖夕阴(阳光)

17 忧谗畏讥(诽谤)

18 樯倾楫摧(桅:桨)

默读课文。考虑全文共分几部分。

三、学生自由朗读,考虑给文章分层。指名同学回答。

(一)小结:全文分5段,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从滕子京在岳州政绩写到自己写作的缘由,十分简练地交待了时间地点和事情的经过。(朗读第1段)第二部分(第2段):承上“属予”,以“予观……”引出岳阳楼景物的特点,采用概述的方式写出岳阳楼风景集中在洞庭湖上,既壮观又富于变化。用“前人之述备矣”一句收住写景后,笔锋一转,转入写人,自然地引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意思,总领下文。第三部分(第3、4段):紧扣上文的“异”字细致地描绘了“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这阴晴两种景象以及迁客骚人由此产生的忧、喜两种览物之情。第四部分(第5段):用“嗟夫”表示对上述两种览物之情的叹息,仍扣住“异”字进行对比,指出古仁人“异二者之为”,又用设问句引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这是全文的主旨,作者一方面用来申述自己的抱负—自勉,另一方面用以规箴好友——劝友。

中心思想:描绘了岳阳楼的景色以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所产生的不同情感,勉励朋友不要因客观环境和个人处境的好坏而动摇自己的意志,要以忧国忧民为自己的职责,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课文内容的分析教师

要做好引导工作。

(二)问:应当如何看待作者的见解?

作者的这个见解应该充分肯定。作者所以能提出这样的政治主张,是同他出身贫寒,比较了解人民疾苦,当官后政治上比较开明,并同顽固守旧势力有斗争等因素分不开的。从作者为官期间奋力抵抗西夏入侵,主张政治改革等实践来看,这样的主张虽然有它阶级的倾向性(从根本上说,他的忧国忧民还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治久安),但应该肯定它是进步的。写这篇文章时,作者也正遭贬斥,但他却能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箴言劝勉朋友,要求自己,这正表现了作者为实现其政治理想所具有的坚强意志和宽阔的胸怀。这样的品格值得称道。作者的两句名言,如果赋予新的政治内容,仍然可以用来激励我们为革命事业而奋斗。

四、问:根据前面的分析,课文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指名同学回答,教师按照板书内容总结:课文开头两段,用概括的语言交待了写作缘由,进而引出岳阳楼景色特点,及迁客骚人的不同观感,这是叙事。第3、4段,把岳阳楼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景物及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感情,用生动的语言表现出来,这是描写。最后,由感叹引出作者的见解,点明中心,这是议论。这几部分内容做到了首尾呼应,过渡自然,取材详略适当。由叙述引出写景,写景中蕴含着感情,富有感性色彩的描写又有力地衬托了下文的议论。这篇文章采取了叙事、写景同议论结合的写法。本文写作上的又一特点是寓情于景,景中见情。不难想象,“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是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种气吞山河的自然体现或者是隐约的比喻。又如“霪雨霏霏”是“忧谗畏讥”的形象化,“春和景明”是“其景洋洋”的象征法,都不难从美的境界、美的感受上去领会。总之,本文气势磅礴,语言形象、精炼而富于音乐性,是散文,也是散文诗,更是稀有的艺术珍品。

五、学生反复诵读,体会,然后教师发问: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色?学生诵读课文,体会:首先是散文里具有整齐形式,如有很多四字句,有一些对偶、排比、错综手法、使文章既有气势又富于错综变化。要注意,真正好的散文都是跟不散相对称的。其次,在炼字上也很有特色,如“衔远山,吞长江”的“衔”和“吞”把客观事物写活了,把视觉跟感觉结合起来了。又如“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的“观”字用得准确,因为“观”是集中目力看,用“望”,用“视”,用“看”,都不合适。更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是千古传诵的警句名言,值得仔细体会。

反复朗读,体会本文的

语言特色。

板书设计 :

一。(1)作记原由(叙事)

衔远山---气象万千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二。2-4)迁客骚人的     淫雨霏霏---虎啸猿啼   去国-------

览物之情       春和景明---此乐何极   心旷-------

三。(5-6)抒发政治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议论)

五、教后感

本文是散文名篇,语言要仔细体会。

文章的内容分析,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引导学生讨论探究,教师做好总结工作。

课堂气氛一般!

岳阳楼记公开课教案 篇八

教学要点

1、诵读全文。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教学设计

(一)

一、解题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记”,古代一种无固定模式的文体,叙事、写景、状物的成分居多,而且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和抱负;或阐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观点。在写法上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寓情理于事、景、物之中;一类是由事、景、物之中自然生发出情理,而常以“卒章显志”的方式表现出来。本文属于第二类。

二、朗读 正音

谪守zhé 浩浩汤汤shāng 朝晖hui 迁客骚人sāo 霪雨yín 霏霏fēi 潜形qián 樯倾楫摧qiáng jí 薄暮冥冥bó míng

岸芷zhǐ 汀兰tīng 皓月hào 心旷神怡yí 宠辱偕志xié

三、学习第一段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1、[解释]

政通人和:通,顺利。和,和乐。 增其旧制:增,扩大。制,规模。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以,来,表目的的连词。

[翻译]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到了第二年,政务推行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和当代的贤士、名家的诗赋刻在上面,(并)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成语] 政通人和 百废俱(具)兴

2、理解

提问: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3、小结:写作记缘由。着重说滕子京谪守后的政绩,由此生发出一篇之意。

四、学习第二段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1、[解释]

予观夫巴陵郡胜状:夫,那。胜状,胜景,好景色。

在洞庭一湖:一,整个。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就是。 南极潇湘:极,最远到达(某处) 得无异乎:得无,表猜度,怎能不会。

[翻译]

依我看来,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噬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无边无际。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这些就是岳阳楼的壮丽的景象。前人已经描述得很详尽了。既然这样,那么,(此地)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达潇湘,被降职外调的官员和不得志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景物时的心情大概有所不同吧?

[成语] 气象万千

2、理解

提问: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同“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提问: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提问:“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怎么理解?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一个“异”字,领出下文“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

3、小结: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五、学习第三段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1、[解释]

薄暮冥冥:薄,迫近。冥冥,天色昏暗。 去国怀乡:去国,离开国都。 满目萧然:萧然,萧条冷落的景象。

感极而悲者矣:感,感慨。极,到极点。

[翻译]

在那春雨连绵不断,整月不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浪翻腾到空中;日月星辰的光辉消失了,山岳也隐藏在阴霾之中;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歪斜,船桨折断;(特别是)在傍晚时分,湖上一片昏黑,(只听到)老虎的长声吼叫和猿猴的悲啼。这时人们登上这座楼来,就会产生被贬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遭到诽谤和讽刺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的景象,(必将)感慨横生而十分悲伤的了。

2、理解

两句话,前一句话写景顺序怎样?

天气→湖面景象→远处景象→人物→动物

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极力渲染“悲”的气氛。(描写) 因己而悲。(抒情)

六、布置作业

(二)

一、检查背诵

二、学习第四段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1、[解释]

一碧万顷:一,一片。 而或长烟一空:而或,有时。长烟,大片烟雾。一空,完全消散。一,完全。

此乐何极:极,穷尽。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把,持,执。临,面对。洋洋,得意的样子。

[翻译]

待到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来临),湖面平静,天光和水色交相辉映,碧绿的湖水一望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展翅高飞,时而落下聚集在一起,五光十色的鱼儿游来游去;岸上的小草和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绿。有时湖上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湖面上金光闪烁,月儿的影子犹如一块璧,静静的沉浸在水底,渔夫的歌声也响起来了,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人们登上这座楼来,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被置之度外,(于是)在春风吹拂中举杯痛饮,高兴到了极点。

2、理解

两句话,前一句话写景顺序怎样?

天气(白天)、湖面景象→动物→植物→夜晚、湖面景象→人物

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提问: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恰,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3、小结:三、四两段分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暗一明,一悲一喜,形成鲜明对比。

二、三、四段合为第二部分。仍在“岳阳楼”三字上做文章,为全文的主体。“迁客骚人” 的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全借“登斯楼”一语道出,思路十分清晰。

三、学习第五、六段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心,思想感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因为 是进亦忧,退亦忧:是,这样。进,指在朝廷上做官。退,指不在朝廷上做官。

[翻译]

唉!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表现不同,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他们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退处江湖就替君主担忧。这样看来,进朝廷做官也担忧,退处江湖也担忧。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大概他们一定会说“担忧在天下人之前,享乐在天下人之后”吧!啊!没有这样的人,我还能与谁同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成语]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理解

提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提问:“进”指什么?“退”指什么?

“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

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劝之意。

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云:“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任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提问: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点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3、小结:第三部分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上文叙事、写景、抒情,均为此而设。

四、总结课文

回答下列问题,看看文章是怎样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

1、岳阳楼的景色是怎样的?第2段中哪句话引出下文的抒情?

全文共有三处写到景色:①“衔远山……气象万千”②“若夫霪雨霏霏……虎啸猿啼”③“至若春和景明,……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第2段用“然则”引出“迁客骚人”,然后用“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引出下文的抒情。

2、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各是怎样的?

一种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因物而悲的感情;一种是“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情。

3、课文以诗一般精练的语言,描绘了不同天气中的洞庭景色,又用写景与抒情紧密结合的方法,描绘了迁客骚人的种种“览物之情”。想一想:古仁人为什么会“异二者之为”?(探究·练习一)

迁客骚人的情绪受不同天气景色的影响,而古仁人胸怀宽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忧国忧民,所以面对不同天气景色,既不会“感极而悲”,也不会“喜洋洋”。

4、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主要观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劝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

6、对偶句

7、成语

8、一词多义。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国防 而或长烟一空 有时

国恒亡 国家 或异二者之为 或许

则有去国怀乡 国都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在 初极狭,才通人 通过

面山而居 居住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顺利

居十日 停了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通晓

则有心旷神怡 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宽广

9、古今异义。

增其旧制 制 古义 规模 今义 制度

前人之述备矣 备 古义 详尽 今义 准备

至若春和景明 景 古义 日光 今义 景物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尝 古义 曾经 今义 品尝

微斯人,吾谁与归 微 古义 没有 今义 微小

10、通假字。

百废具兴。 具,同“俱”,全,都

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同“嘱”,嘱咐

11、虚词。

属予作文以记之 来 其必曰 代词 他,他们

不以物喜 因 其喜洋洋者矣 那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凭 必先苦其心志 代词:他的

所以动心忍性 用来

五、布置作业

岳 阳 楼 记 篇九

范仲淹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感受整句散句结合的表达效果,体会本文紧扣特征铺陈写景的方法。

2.学习本文由景而议,将记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3.正确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增强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1.重点:紧扣特征铺陈写景、由景而议的写作方法。2.难点:正确理解“先忧后乐”思想,增强社会责任感。【相关提示】1.本文选自《范文正公集》。“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叙事状物写景的成分居多,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和抱负,阐述自己对事物的看法。2.范仲淹,字希文。苏州人,宋朝文学家。 【正音正字】谥shì 谪zhé 霪yín 属zhǔ 汤shāng 樯qiáng 楫jí 芷zhǐ 汀tīng【词语积累】守,做州郡的长官。作动词。      (予)观:集中目力看。会:聚集。              览物之情:观览景物而触发的感情。霪:淫,过多、过甚。         去国:离开国都。国,这里暗指朝廷。感极:感慨到极点。          而或:或者、有时。锦鳞:指好看的鱼。借代手法。     岸芷汀兰:互文辞格。百废:百,泛指数量很多;废,作名词,指荒废的事业。贤:本是形容词,这里作名词,指有才德的人,这里指名人。以记之:以,连词,表示目的,来。之,代词,指“重修岳阳楼”这件事。得无…乎:固定句式,表示推测语气,相当于“能不…吗?”有…者:有…的心情。者,代“览物之情”的情。“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是“有”的宾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互文辞格。物,外物,指客观环境。庙堂之高:高高之庙堂,定语后置句式。之,定语的标志。进、退:仕进、隐退,即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先天下之忧而忧:之,助词,用在主语谓语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初学课文】1.默读课文,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内容。2.圈划出写景、抒情的句子3.本文记了什么事?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发了什么议论?它们关系如何?( 叙事很简,是写“记”的缘由;所写景物是作者想象出来的,刻意描写远眺的洞庭湖景色,引发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对照古仁人,作者否定了“迁客骚人”注重个人得失荣辱的情怀,借此表达自己的理想,含蓄地规劝滕子京。文中,抒情融于其它表达方式中。 )4.如何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课外作业】1.完成“学习建议”。2.按要求,逐句翻译全文(注意“一词多义”现象)。3.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范仲淹的生平及其思想感情。第二课时【朗读课文】【串讲课文】原文: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翻译: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巴陵郡做长官。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盛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来的规模,在上面镌刻唐代名家、现代作者的诗歌赋文。嘱咐我写文章来记叙这件事。原文: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翻译:我看巴陵的好景色,就在洞庭湖。包含远山,鲸吞长江,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早晚阴晴各不相同,变化万千。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既然)这样,那么北面直通巫山、三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水,降职远调的人、诗人,大多在这里会集,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原文: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翻译:像那阴雨连绵繁密,几月不放晴;阴风怒吼,混浊的浪涛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光辉,山岳隐没了形迹;商人旅客无法出行,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傍晚天色昏暗,老虎咆哮猿猴哀啼。登上这个楼,就有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别人讥讽、极目远望一片萧条、万分感慨悲伤的心情。原文: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干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翻译:至于春和日丽,波澜平静,上下天色湖光相接,—片碧绿广阔无际。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在树上,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和小洲的小草、兰花,颜色青翠,香气很浓。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明月一泻千里,浮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浸在湖底的圆形玉,渔人的歌声此起彼伏,这种乐趣哪有穷尽。登上这个楼,就有忘却一切荣耀和屈辱、迎着清风端酒畅饮、高兴到极点的心情。原文: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翻译: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上面说的)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他们)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喜或悲;身处高高的朝廷就为平民百姓忧虑,退居远远的江湖就为君主担忧。这样进朝廷做宫也担忧,隐居江湖也担忧。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啊!没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原文:时六年九月十五日。翻译: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第三课时【朗读课文】【课文简析】全文包括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叙述写记缘由,透露政治情绪。这是全文的引子。“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点明了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和重修岳阳楼的时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很有份量,既赞扬了滕子京的政绩,又表明是在百废具兴的前提下,才重修岳阳楼的。滕子京到任第二年,就使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说明他是有能力、为百姓的好官;联系他的“谪守”,含蓄地透露出内心的不平,以及对保守派政治集团的不满。“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概括重修时的盛况。“属予作文以记之”:说明写作《岳阳楼记》的缘由。这些简明的叙述,实际上已经透露了全文的主旨。作者对滕子京在贬谪生活中积极治理政务,做到“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是极为赞赏的。下面的写景、议论都围绕如何对待贬谪展开。第二部分(第2-4段),描绘两种景物,归纳不同情感。这个部分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第2段)总写洞庭湖的景象,并提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湖”:暗中切“岳阳楼”三字,是这个部分的总领句。接着写洞庭湖远景。“衔远山,吞长江”:两个动词写出洞庭湖包含远处山峦、鲸吞奔腾江流的雄伟气势。“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从空间角度写出湖面广阔浩淼、一望无际的壮阔境界。“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从时间角度写出洞庭湖早晚、阴晴千变万化的多采姿色。“前人之述备矣”:照应上一段的“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表明自己无需再写,暂时结住写景,构成文章的一大跌宕。“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然则”兼有承接和推进之意,从描写岳阳楼的景象,转折到描述岳阳楼的地理位置,表明岳阳楼地处交通要道,自然引出“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一反问句,肯定“异”,自然引出下文两种景物、两种心情的描写,也为全文结尾的议论张本。第二层(第3、4段)分写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因景而“异”。这一层包含两个排比段,全用见景生情的写法,一阴一晴,一悲一喜,形成鲜明对照。前一段,描写迁客骚人面对险恶景象而忧伤悲哀的感情。“若夫”引出一个阴冷画面。“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描写雨季湖上风雨景象,极力描写阴冷恶劣的天气,大肆渲染凄凉压抑的气氛。“霪雨、阴风、浊浪”富有贬义色彩,“霏霏、连月不开、怒号、排空”写出厌烦不快、憋闷不堪、冷风肆虐、浪涛凶恶的情景。“日星隐曜,山岳潜形”照应“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隐曜、潜形”拟人描写。“商旅不行,樯倾楫摧”照应“阴风怒号,浊浪排空”,从人的停止正常活动,进一步表现自然景象的险恶。“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写晚上的景象,从视觉到听觉,绘声绘色,增加了凄厉恐怖的气氛。“登斯楼也”:由写景转到写人。“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迁客骚人触景生情的普遍心理。“满目萧然”:是对这段景物描写的概括,突出一个“萧”字。“感极而悲者矣”:这句话,意味深长,“悲”与“萧”照应,突出了主题。  后一段,描写迁客骚人面对美好景象而产生欣喜愉快的感情。用“至若”引出一个晴明的画面。“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第一句写天,第二句写水,三四句写天水合一,蓝天绿水,互相映衬,一派和畅平静、开阔幽美之静景;“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前两句描绘美景中的动态,写出了一幅活跃的情趣。后两句从视觉转到嗅觉,写出芳草香花,茂密鲜美,馨香醉人。这四句静中有动,以动写静。“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干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描写月夜湖面景象;前两句写天空深邃如洗,皓月朗照千里的广阔境界;后两句写湖面的微波上闪烁着金色光芒,月影映在平静的水底如同圆形的美玉,这两句动静相映,构成一幅月夜静谧、幽美的画面。“渔歌互答”:从听觉描写湖面情景,一个“互”字把渔人的和乐都表现出来了。最后用“此乐何极”收住。至此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形、色、气、声俱佳的洞庭湖美景:阳光灿烂,湖平如镜,清清湖水,蓝蓝天空,鸟儿飞翔,鱼儿游泳,一切充满了生机;皓月当空的夜晚,水上闪烁银光,湖边响起了渔歌。这层景物描写,与前面的景物描写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表现出洞庭湖的“气象万千”。“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迁客骚人喜悦时,把宠辱全忘了的心情。“宠辱”的重点是“辱”,也就是忘了谗毁、贬谪的处境。“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进一步描写了迁客骚人“宠辱偕忘”的动作、神情,突出了他们面对良辰美景时的喜悦之情。用意味深长的“其喜洋洋者矣”收住,突出了“喜”的主题。上面两段,布局相同,都是先写景物,后写感情;写景部分,都是先写白天,后写晚上。通过一定的景物,产生相应的情感,对比鲜明,突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的悲和喜,为过渡到下文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积蓄足够气势,作了充分铺垫。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   第三部分(第5段),展现阔大情怀,抒发政治抱负。这是议论部分,也是全文中心,正面表白了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前面的叙事和写景都是因此而设。这一段可分三层,作者用设问逐层深入阐明观点。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突兀急转,笔力雄健,以迁客骚人跟“古仁人”比较而设问,借古人发表自己的意见,既紧承上文,又开拓新境界。这一问,实际上已包含这个意思:迁客骚人的悲喜之情,实质上都源于个人荣辱得失,而“古仁人”决不如此。这样完全否定了“二者之为”,使文章出现起伏跌宕。“何哉?”领起后文的议论。②说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从反面说明胸襟阔大。“以物喜”照应“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以己悲”照应“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进而突出一个“忧”字:“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一下子连用四个“忧”字,极写了“忧”字,是从正面解说“古仁人之心”,同时深刻揭示了作者崇高的思想境界。③“然则何时而乐耶?”由忧转到“乐”,引出第二个设问句,再反出一层,提出了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大气包举,境界崇高,是全文思想感情的焦点,着重论述的中心,体现了作者的广阔胸怀、宏伟抱负。最后用“微斯人,吾谁与归?”结束全文,深沉的感叹中,透露出作者学习古仁人“先忧,后乐”精神的坚定意志,含蓄有力,耐人寻味。【思维训练】1.辨别下列各组词义:①极:南极潇湘( 直到 )   此乐何极( 穷尽 )②一:一碧万顷( 一片 )   长烟一空( 全  )2.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①吾谁与归?      ( 疑问句。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②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倒装句。“之”使定语后置。   )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省略句。省略主语“古仁人”。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判断句。“……也”,判断句式。  )3.如何理解作者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①我国古代有“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提法,是针对封建君主提出的,没有普遍意义。范仲淹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有远大政治抱负的表现。②他那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已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德,在今天仍然有着借鉴和教育意义。对此我们应该充分肯定,并继承发扬。 ③范仲淹毕竟是封建官僚,“先忧后乐”是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而提出来的,“忧君”体现了他的封建忠君的正统思想,具有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对此,不能盲目吹捧。4.本文是如何安排详略的?为什么这样安排?略写洞庭湖美景,详写迁客骚人登楼览物之情。 这是因为本文写作目的不是状物绘景,而在表达作者“先忧后乐”的见解,规劝朋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5.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语言非常凝练优美。本文大量运用对偶句、四字句、叠字句,整散结合,使文章节奏和谐,音调铿锵,读起来整齐有力,琅琅上口,富有气势和感染力。 )【课外作业】1.整理课堂笔记。2.预习《醉翁亭记》,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教学后记】

岳 阳 楼 记 篇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一篇时文作为课文教学的导言。教师先请一位同学朗诵这篇文章。文章点明了的三大优点:写景好、政论好、人生观好。教师顺此带领学生进入课文。

二、读讲

把课文立意新(政论好、人生观好)与语言美(写景好)作为重点。采用反复朗诵课文并当堂背诵的方法,在不断吟诵中深化对重点问题的理解。

第一节: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及原因。

第二节:欣赏洞庭湖全景。体会转折句的作用。

第三节、第四节:把握景与情的关系,落实对字词、表现手法的理解。

第五节:理解全文的主旨。

以上教学过程中,朗读形式多样,背诵则结合讲析逐步进行;以读为主,读读讲讲。

三、辨异

罗列一些意见不一的解释性内容,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判断,去决定取舍。 如“而或长烟一空”有两种解释:①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②;雾气充满天空。 要求学生对比着结合课文分析。

四、归纳

着重从语言方面去探究,分别从词语、句式、修辞、节奏等方面去概括、归纳:

1.词语——炉火纯青,如“衔远山,吞长江”。

2.句子——精练形象,如四字句式中,有成语、对偶句、排比句等。

3.修辞——巧妙运用,如对偶,对比、排比、借代等。

4.节奏——抑扬顿挫,具有音乐美。

五、补析

教师还强调了文章开头及结尾容易被忽略的地方。开头似乎平淡,其实包含了作者对滕子京的赞颂,对当时政治的不满,结尾既是对古仁人的爱慕称赞,又是作者政治理想的表白,也是对朋友的劝勉,情在意中,意在言外。

评析:

方伯荣老师设计的此教例朴实、淡雅,似乎平淡无奇。 实际上它很讲究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组合艺术。教者注意了如下方面的“组合”。

一、内容的组合。教学中以教材内容为主、适当引进课外内容;教材内容中以单纯性理解为主,适当插入思辩性内容。

二、方法的组合。教学中以诵读为主,配合以讨论法、问答法、讲析法。新课的导入  别具一格,实际上是运用了铺垫式的先入为主法(起定向作用)。

三、程序的组合。教学中以循序渐进的推进为主——导入  、读讲、辩异归纳、解析等步骤环环相扣,同时注意适当重复和迂回——“归纳、中的内容就是“读讲”内容的深化和条理化。

四、节奏的组合,主旋律是学生的诵读、反复出现并且不断变化方式,中间插入其他各类教学活动,从而形成疏密相间、跌宕有致的和谐共振。

所以,此教例看似乎淡平淡却含有丰富的“潜台词”。

课堂教学中的组合艺术是语文教师策划水平的体现。恰当的组合不仅能使教师完满地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有益于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能力因素的健康发展,日常教学中的只讲不读、教师单边活动、教学程序杂乱、教学无法深入等等现象,都与组合不当有关。教师中真正从理性的角度来思考教学的“布局谋篇”的,似乎还为数不多。从这个意义来讲,此教例提醒着我们: 请注意课堂教学的组合美!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10篇《岳阳楼记》,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5 63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