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教案【优秀4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4篇《六年级语文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和略写的好处。

重点难点:

1、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难点:学习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1、师准备老北京过春节的有关图片,资料等

2、学生搜集、整理并熟悉春节的来历、传说、习俗等图片,资料

3、生认真预习并完成好本课的导学稿

4、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

难忘的寒假生活

二、学习“单元导读”,导入新课

1、组织学习“单元导读”,了解本组主题、学习目标。

2、师谈话导入:“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春节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相信大家对它再熟悉不过了。那么,关于春节的来历、传说、习俗,你又知道多少呢?

3、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春节的资料。

4、师小结学生发言导入、揭示并板书课题。

三、学习字词,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文中重难点词语(含生字表中要掌握的生字新词),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重点引导学生交流识记生字、理解新词的方法。)

2、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并说说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北京的春节的“热闹、忙碌、喜庆、团圆……”)

四、合作探究,品读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生默读课文,完善导学稿,做好小组内交流的准备。

(自学内容以导学稿为蓝本,要求学生课前充分自学完成)

2、小组内讨论、交流,确定中心发言人和汇报形式。

3、小组代表全班展示交流:

(1)、课文按怎样的顺序写老北京过春节的?重点写了哪些日子人们的`活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引导归纳:点面结合,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2)、交流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描写,展示朗读。

(重在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五、拓展对比,感受写作特点

1、认真阅读文后“阅读链接”,思考在写法上与《北京的春节》与何不同。

2、小组内交流后全班汇报,相机点拨学生从文章的结构、表达的情感、语言的特色等方面来体会。

3、师小结并对学生进行习作指导

课堂小练笔:运用自己学到的表达方法,写一写自己过春节的情景。

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六、八自然段。

2、了解碧螺春的传说和采摘、制作过程,了解有关茶文化的信息。

3、了解茶乡人的生活和生产情况,感受茶乡人生活的美好。

4、体会作者描写的细致与准确,积累相关的词句。

教学重难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和拓展资料,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体会作者描写的细致与准确。

教学过程:

一、整体回顾,期待美

1、先板书好,上节课我们初读了碧螺春,这节课让我们来品读《碧螺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碧螺春这篇课文共向我们展示了三幅画面,回忆一下,哪三幅画面?老师随即在黑板上板书:清晨采茶、入夜焙茶、月下品茶。

首先让我们随着作者的足迹一起走进江南明媚的春光,走进清晨采茶图。

教师泛读,同学们欣赏。

师:多美的景色啊!看那铺满金光的茶园,闻闻淡淡的花香,听听江南女子银铃般的欢笑声,真是人在画中游啊!请同学们自由读读感受一下,你觉得哪句美,就多读几遍。

交流我觉得这句美,哪美?

1、你怎么理解“翠绿欲滴”?

2、看茶山景色,描述看到的景色。一个字就是绿,一个词就是翠绿欲滴。(绿、空气清新、天高云淡、等)。每到采摘季节,春意盎然,满山苍翠,茶香百里。真是“入山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片。

3、采茶姑娘的神态美,读到“神采飞扬”,时就问:你怎么理解?看出了采茶姑娘的什么?身影美,采茶姑娘除了美,你还读出什么?(勤劳、灵巧、心情愉悦。)(也许这点不用问就能说出。)让我们欣赏一下身着漂亮衣服的采茶姑娘。(片)这么美的山,这么美的人,是随着几声鸡鸣,随着整个湖山的醒来而活跃起来的。让我们走进茶树大的生长环境,湖山。(出片,教师先读下面的绿的,一生读上面的黑的。)让我们再次感受茶山的人美,景美。配乐读全段。老师读第一句,男、女生一对一句读。

1、入夜焙茶图

概括清晨采茶美,板书。

师:采茶图将我们带入了诗画般的意境,而碧螺春是不做隔夜茶的,清晨采摘之后就要立即挑拣、焙制。因此,入夜后,山村里万家灯火,又是另一番繁忙的景象。概括小标题板书入夜焙茶忙。快速浏览入夜焙茶图,想一想,焙制之后的碧螺春又被称作什么呢?(工艺茶。)

师:你是怎么理解这个“工艺茶”的呢?

精湛的技艺、手工制作而成、象工艺品那么精致……

师:为什么称碧螺春为工艺茶呢?请大家默读入夜焙茶图,结合具体词句读出它带给你的感受。

(1)焙茶手的动作:第2句

出示:忽而揉,忽而搓,忽而捺,忽而抓,嫩叶如同一条青龙上下翻飞,煞是好看。

1、动作,感受到工艺的复杂。找出动词。再从本段中找出其它炒茶的动作:拌、捻、捏。积累。师:这些带提手旁的字都表示动作。在这都表示采茶的动作。副板书,读,积累。

师:从这几个动词你有什么感受?

生:从四个忽而可以感受到茶手动作很快。各个动作交替出现。读这四个“忽而”的句子。连贯熟。也可以问从前面这四个短句你还读出什么?

师:在这里还有什么感悟?

生:“一条青龙上下翻飞”炒茶的美。

师:作者如此精准的描写,使我们在读文时就仿佛身临其境。

师:如此娴熟的炒制技术,炒制出的碧螺春茶,可以成为“工艺茶”吗?(可以)。

出示:忽而揉,忽而搓,忽而捺,忽而抓,嫩叶如同一条青龙上下翻飞,煞是好看。无怪乎人们称它为“工艺茶”了。

(2)手工炒制第1句

滚烫

师:焙茶手需要在这么热的大锅内用血肉之手来回翻拌,又有什么感受?

生:这些焙茶手们在长期的劳动中已经练就了一双钢铁之手,已经做到了“真金不怕火炼”,

师:我们不仅佩服他们的本领,更敬仰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

1、2两句一起

师:让我们一起亲临焙茶现场,领略茶手精湛的技艺,欣赏青龙上下翻飞奇观。(播放焙茶视频)

又有什么感受?(焙茶手动作的娴熟,技艺的高超,炒茶的不容易)

师:当茶如青龙上下翻飞时,当满屋弥漫浓郁的芳香时,如果你是茶手,会有什么感觉?(陶醉,能经常闻到香气高兴,如果是我我也愿意……)

师:看,这位同学也被陶醉了,让我们将对茶手的这份敬佩、赞美和羡慕送入文中。读第一、二句。

师:这真是凝聚着焙茶手智慧和汗水的“工艺茶”呀。教师引这句,出示无怪乎人们称它为“工艺茶”了。

(3)碧螺春焙炒前后的变化。(转:碧螺春焙炒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①引读。(指名学生读下一段)

起初,刚摘下来的新鲜叶芽是翠绿欲滴的。焙茶过程中,随着水分的蒸发,叶芽的颜色变(深)了,形状变(细)了,条索纤纤,(蜷曲成螺)。这时一边降温一边揉捻、搓团,待到茶叶捏拢放开就能自行松散之时,满屋子已弥漫着浓郁的芳香。

(4)干而不焦

引读:“虽然干……但不焦,虽然脆……,虽然青……,虽然细……”

干、脆、青、细不焦、不碎、不腥、不断

这个火候好掌握吗?谈谈你的理解或感受。真所谓增之一分则过,减之一分则不及。他已经不是普通的茶叶了,在焙茶手的精心制作下,已经诞生了真正的艺术品。齐读“干而不焦……”

师:如此上等的好茶,怪不得清朝的未震钧在他的著作《茶说》中写道:茶以碧螺春为上,不易得;如此工艺之茶,让我们再来感受一番。谁能将我们刚才的感受送入入夜焙茶图,完整地展现这工艺茶的焙制全过程。

3、月下品茶图

师:如果说看制作碧螺春茶有一种新奇的感觉的话,那么品尝碧螺春茶就更有一种陶醉的感受了。让我们一起走进月下品茶图。

如何品茶?资料片。

师:请大家美读月下品茶图,看你在美读中,被什么而陶醉?出示:我陶醉在——之中。

学生读后,师:把你的陶醉于大家分享,我陶醉在了——。

回答我陶醉在了什么之中,并读相应的句子。

(1)陶醉在碧螺春茶动人的姿态中。(读句子。)

师:“一旗一枪”的意思就是一叶一芽。为什么称为“一旗一枪”呢?(出示图片“一旗一枪”的洞庭碧螺春茶叶。)仔细看看这样的茶叶想不想红缨枪“枪头”呢?所谓的“旗”就是指“叶”;而“枪”就是“芽”了。)

师:让我们来领略碧螺春的动人姿态。(播放视频)在碧螺春的冲泡过程中,我们可以欣赏到雪浪喷珠,春染杯底,绿满晶宫的奇观。再来欣赏一组图片。

师:陶醉了吗?让我们将这份陶醉融入到碧螺春的动人姿态中去。

(2)醉在碧螺春茶淡淡的清香中和甜津津的味道中。(读句子)

(3)朦胧的月光,清香的茶水,真诚的朋友,边喝边聊,真是不亦悦乎。

师:请同学们想象,(播放音乐)每到夕阳西下,明月初升。在院中摆上一张桌子,几个人团团围坐,取一套青花瓷茶具,倒上七八十度的温开水,然后分别放入一小撮碧螺春茶,看着杯中嫩绿透亮的叶芽,嗅着空中溢满的茶香,促膝谈心,是怎样的一种温馨的意境啊!

师:此时,你又有怎样的感受。(交流)

师:(配乐齐读这一小节。)让我们将这份陶醉带入这段文字,去感受这份动人的情趣。

三、整体回顾,拓展迁移

1、师:碧螺春以它独特的色、香、味、形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碧螺春是我国名茶的珍品,以色艳、香浓、味醇、形美,闻名中外。也怪不得有位外国诗人在品茶之余,还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出示: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

指名读,齐读。

师:从课文的字里行间中,我终于明白了碧螺春为什么能成为历代朝廷的贡品,当今的珍品。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品读欣赏,将你的感受也送入到这诗句之中吧!

出示一组填空:

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

生:在甜津津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采茶姑娘辛勤的劳动。

生:在天衣无缝的碧螺春茶汤了,我看到了焙茶手繁忙的身影。

生: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了,我看到了焙茶手欣慰的笑容。

……

(3)一篇碧螺春让我们品尝到了它那独特的芳香,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更让我们开始走进茶文化,感受那样一种耐人寻味的文化的味道。同学们,这仅仅是一个开始,茶文化还有更多的内容值得我们去探究。相信在你们在领略伟大祖国茶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也会使你的生活多几分诗意和文化色彩。课下我们可以接着对中国茶文化进行研究:推荐两个网站。碧螺春网,七碗茶网。

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三

《山雨》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新的笔调向读者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爱和深深的眷恋,体现出作者清雅脱俗的审美情趣。课文按照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写的。先写山雨悄然而至,描绘了由远而近的歌谣般动听的雨声,接着突出描写雨中山林那令人难以忘怀的绿色,最后通过对鸟儿啼啭、雨珠滴落的声响描绘,突出了雨后山林的幽静,余韵无穷。

文章首尾呼应,主要着笔于山雨带来的音韵美和色彩美,主次分明,摹声状物细致入微。课文语言生动形象,作者善于通过视觉和听觉所及,发挥合理而新奇的想象和联想,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出山雨的特点。寄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这篇课文为第一单元的略读课文,本单元是以感受大自然为专题编排教学内容的。教学本篇课文要让学生阅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并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品味优美语言,领悟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继续学习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的方法。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正确读记“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奇妙无比”等词语。

2、感受有声有色的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3、领悟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继续学习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教学重点: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及大自然的喜爱,同时感受语言的优美。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资源

配乐 朱自清《春》片段

设计思想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个性化地感悟上。让学生在读中想象如诗如画的山林雨景,欣赏优美抒情的语言,归纳其中蕴涵的情感,并通过朗读来展示学习的体会,朗读的形式要多样:竞赛读、个人读、男女分读、分组读……教师可恰当地渗透朗读技巧,如急缓轻重、抑扬顿挫。通过反复朗读,领悟作者通过观察、倾听,引发了奇特的联想、想象,并运用了比喻等多种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山雨的独特感受,优美抒情的语言背后所表现的是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出示画面)师:我们的大自然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他变幻莫测,多彩多姿,有时,让我们沐浴着灿烂的阳光,有时也让我们欣赏皑皑的白雪,当然,有时也让我们享受着蒙蒙的细雨……

师生背诵描写雨的诗句。

师:咱们今天又将跟着作者赵丽宏一起走进山林,去感受山雨的韵味。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以优美的图片和诗句的吟诵开始一篇充满韵味的课文的学习,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生自由读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想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把这场山雨介绍给我们的?

2、指名三名同学分别读第1至4自然段,第5至7自然段,第8至10自然段,即雨来、雨中、雨后的相关段落。教师相机正音。理解“啼啭”的意思。

3、指名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这场山雨的。揭示出请刚刚三位同学读书的用意。

4、指名说说阅读的初步感受。

师:这样一幅有声有色的山雨图就是作者细致观察、用心倾听的收获。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为下文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三、朗读赏析,深入感悟

1、认真读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字里行间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边读边画出相关语句,并在空白处写写自己的体会。

2、体会情感,感悟写法

(1)感悟山雨的音韵美。

①沙啦啦,沙啦啦……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a、这里将雨声比作“无字的歌谣”,从这奇特的想象中表达作者对山雨的无比喜爱。

b、体会“由远而近,由远而近……”的意味:这里连用两个“由远而近”,后面还用了省略号,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带着体会朗读。

②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a、请一组学生读,其余的孩子边听边感受。

师:在你们读的时候,我也在幻想。我幻想着我现在就是一滴雨,我任自己的身体在岩石上、树叶上、绿草上弹奏着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稍停)孩子们,闭上眼睛,和姜老师一起来幻想吧!

b、师配乐范读,生边听边想象。

C、生交流自己想象的画面。

师:多么奇妙的想象,多么贴切的比喻呀!作者把自己对山雨的热爱融进了字里行间。

d、生带着感受齐读。

(2)感悟山雨的色彩美

师:大自然琴技高超,让我们聆听到了一篇无与伦比的山雨乐章。自然还是位美术家。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它所描绘的山林色彩。

a、(课件出示第6自然段。)指名读。

b、学生交流都看到了哪些颜色,对哪种颜色印象最深。

师:正像你们说的一样,阳光下的山林色彩斑斓,雨中的山林一片嫩绿。

c、师引读本段。

【设计意图】边读边想象画面,一方面交给学生入情入境朗读课文的方法,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更直观地感悟到作者恰当的比喻和奇妙的想象,从而更深地体会到作者对山雨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学生齐读全文。(配乐)

2、师:雨后的丁冬声给山林留下余韵,而你们的朗读在老师的心中也留下了余韵。如果你就是这图画中的一个孩子,看到了如此美丽的景色,听到如此动听的声音,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或者,你想做些什么?

【设计意图】这是教师设计的一个想象拓展训练,既检验了学生学习的效果,也为后面的语文实践打下基础。

3、(课件出示《赏雨》及朱自清《春》相关语段),学生自由读,指名说感受。

五、布置作业,积累运用

1、学生写写自己眼中的雨,试着运用联想和想象表达独特感受。

2、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摘抄优美句段。

【设计意图】拓展阅读的设计践行“大语文观”的理念,使学生从课内阅读走向课外阅读,为学生蓄积文化底蕴,奠定综合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将阅读中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趁热打铁,不失良机。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四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学路

前面我们学习了《桂林山水》和《林海》两篇课文,它们都是以描写景物来抒发思想感情的散文。今天,我们要学习三首古诗(板书课题)。本课“预习”提示我们:《墨梅》、《竹石》和《石灰吟》这三首古诗有一共同点,即看起来描写的是物,实际上是在赞颂人的一种精神。这就告诉我们学习的思路:要通过读懂诗句,了解事物的特点,从中领悟赞颂的精神,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现在学习第一首古诗。

二、引导学习古诗《墨梅》

1、简介作者。

本诗作者王冕,是元末明初人。他出身贫寒,靠自学成为诗人。他性格孤傲,鄙视权贵;既善作诗,又善画梅,被称为“画梅圣手”。《墨梅》这首诗,是作者为自己所画梅花而题的诗。

2、理解诗句。

(1)借助注释,自读诗句。(可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

(2)指名朗读。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墨、砚、乾、坤

(3)同桌互说诗句的意思,再全班交流。

“我家洗砚池边树”:洗砚池,书画家(王冕)洗毛笔砚台的池塘。树,指梅树。这行诗的意思是,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痕,痕迹。这行诗的意思是,朵朵开放的梅花呈现淡淡的墨色。

“不要人夸好颜色”:意思是,不要人们赞美它的颜色艳丽。

“只留清气满乾坤”:清气,清香的气味。乾坤,指天地。这行诗的意思是,只求梅花的清香永远充满人间。

(4)齐读后,指名完整地说说诗句的意思。

3。领悟寓意,体会感情。

(1)自读全诗,思考:诗中(也是画中)描绘的梅花有什么特点?作者借墨梅赞颂了人的什么精神?

(2)讨论交流。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梅花的形态,后两句突出梅花的精神。说明梅花有朴素淡雅、不图虚荣和高洁白重的特点。作者借赞美墨梅比喻人,实际赞美人具有淡泊名利、高洁自重的'品质,表达了诗人以墨梅自励,愿像墨梅那样做人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教师范读、自读、指名读)

4、练习背诵。(个人试背、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三、舅I导学习古诗《竹石)

1、简介作者。

郑燮,清代书画家、诗人。早年家境贫寒。应科举在朝廷做官,比较关心民间疾苦,后因得罪豪绅被罢官。他擅长画竹。《竹石》这首诗是他为自己的画题写的诗。

2、理解诗句。

(1)借助注释,自读诗句。

(2)指名朗读。

(3)让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

如,破岩,山崖的石缝。坚劲,坚定。千磨万击,许多磨难和打击。还,依旧。

(4)同桌互说诗句的意思,再全班交流。

“咬定青山不放松”,意思是(翠竹)紧紧依傍着青山。

“立根原在破岩中”,意思是原来(竹根)是牢牢扎在山崖石缝中的。

“千磨万击还坚劲”,意思是(翠竹)虽经风雨雷击依旧十分坚定。

“任尔东西南北风”,意思是任凭你刮什么风也不惧怕。

(5)齐读全诗,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诗句连起来说说。

3、领悟寓意,体会感情。

(1)自读全诗,思考:诗中描写了“竹子”的什么特点?联系借物喻人的方法,说说它赞美了什么精神。

(2)讨论交流。

诗中描写的竹子,是生长在山崖石缝中的,自然环境恶劣,它不怕闪电雷击,风吹雨打,仍然能顽强地生长。说明诗中描写的竹子具有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品质。这首诗实际借物喻人,赞颂了不怕邪恶势力、不怕艰难困苦、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表达了诗人崇尚这种精神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

4、练习背诵。(自背、全班齐背、指名背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墨梅》和《竹石》。

2、自学《石灰吟》。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指名背诵《墨梅》和《竹石》。

二、学习第三首古诗

《石灰吟》

1、理解诗句。

(1)指名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2)借助注释,自读思考每行诗的意思。

(3)同桌互说,再全班交流。

“千锤万凿出深山”。锤,敲打。击,撞击。千、万,形容撞击的次数多。这行诗的意思是(石头)只有经过许多次撞击敲打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

“烈火焚烧若等闲”。若,好像。等闲,平常事。这行诗的意思是(石头)把烈火焚烧(自己)看成很平常的事。

“粉骨碎身全不怕”。意思是(即使)身体被粉碎(变成石灰)也不惧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意思是(石灰)要把洁白干净留在人世间。

(4)朗读全诗,再指名把诗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o

2、领悟寓意,体会感情。

(1)自读思考:这首诗赞颂了石灰的什么精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作者通过对石灰不畏“千锤万击’’和“烈火焚烧”,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的描写,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表达了作者不与权贵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三、课堂练习

1、指名背诵本课三首古诗。

2、默写《竹石》、《石灰吟》。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4篇《六年级语文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5 65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