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的青铜文明(优秀6篇)

发布时间:

灿烂的青铜文明 篇一

第5课 彭志文主讲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包括手工业、农业和商业的状况及特点;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境遇。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夏、商、西周我国经济发展的概况,提炼“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及概念,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使学生认识到,夏、商、西周奴隶制文明的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的残酷剥削的基础上,从而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揭示奴隶制文明本质及全面认识历史发展过程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主题在于使学生对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有比较全面而清晰的了解。首先在“青铜器的高超工艺”这一子目中,介绍了自夏至西周重要的手工业——青铜制造业发展演变的过程及其特点,以及其他手工行业如陶瓷业、漆器制造业、玉器制造业及酿酒业的概况;又在第二个子目“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中介绍了自夏至西周农业及畜牧业繁荣的表现;最后,以“奴隶的悲惨生活”这一子目明确了自夏至西周奴隶制繁荣的基础。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是全课的重点子目。青铜制造业是我国夏商周奴隶制文明的典型代表,具有工艺高超,品种繁多,应用普遍,分布广泛等特点。在处理这一重点问题时,除应注意讲清青铜制造业的上述特点,还应强调自夏至西周青铜文明的延续性,从而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连续发展这一显著特征有初步认识,还应适当介绍其他手工业行业的状况,使学生对夏至西周手工业的发达有一全面了解。  正确地理解“青铜文明”这一概念是本课的难点问题。学生往往容易将“青铜文明”与青铜器或者青铜制造业简单地等同起来。教师应该对这一概念进行全面而准确的讲述。首先应对“青铜时代”进行简单介绍:青铜时代就是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它介于“铜石并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而在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被称作“青铜文明”。  二、教法建议  1.教师可先生动具体地讲述抗日战争时期河南农民发现司母戊鼎的经过,引起学生对青铜器的兴趣。  2.教师可通过直观的手段,如计算机、投影或者挂图,向学生展示司母戊鼎或四羊方尊,使学生对商代青铜制造业的高超工艺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引发学生对青铜文明这一内容进行学习的兴趣。  3.引导学生回忆以前所学知识并提出问题:“在原始社会,人类的祖先们普遍使用的是什么工具?青铜器与之相比有什么优点?” 为帮助学生作出结论,教师可为学生提供实物参考,使学生体会青铜器坚硬、轻便、锋利等特点,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人类进入青铜时代是巨大进步。  4.教师应以生动的语言,有条件应配以模型或照片,讲述司母戊鼎及四羊方尊的特点及其冶炼过程,使学生对当时青铜制造业的高超水平有进一步深入的了解。  5.对于“三星堆文化”,教师应介绍其概况,并引导学生回忆:“在前一课中,我们所学习的夏、商、西周三代的统治中心在什么地区?”再联系“三星堆文化”主要覆盖地区,使学生得出“我国青铜文化不仅水平高超,而且分布地区广泛” 的特点。  6.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除青铜制造业外,夏、商、西周手工业的其他门类,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发达的手工业不仅是青铜制造业“一枝独秀”,而且是全面发展。鉴于学生对于漆器欠缺了解,教师可用简明的讲解配以实物的形式,使学生对其有初步认识。  7.教师提出问题:“夏、商、西周的手工业规模庞大,占用大量的劳动力,专门生产粮食的人就少了。你认为手工业繁荣的基础是什么?”通过学生讨论,得出手工业的繁荣要以农业发展为基础的结论,再引导学生学习夏、商、西周时期农业及畜牧业发展的情况。  8.教师提出问题:“既然夏、商、西周时期,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和商业都很发达,为什么要以‘青铜’作为当时文明的象征呢?” 经过学生讨论后,教师再深入浅出地解释“青铜文明”的概念。  9.教师可通过对“商朝戴枷的奴隶俑”“人牲”“殉葬”或安阳商王大墓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夏、商、西周奴隶制的残酷、野蛮的本质,并得出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残酷剥削基础上这一历史结论。  本课涉及内容距今年代遥远,学生相关知识储备较少。教师的教法及语言应尽量平易通俗,并利用本课插图、照片较多这一有利因素辅助教学,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插图的能力。如有可能,还可结合某些出土文物,进行一些考古学知识的介绍,增加学生学习历史和考古知识的兴趣。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概括提炼并列举本课所涉及的重要知识点,如:青铜器在夏、商、西周三代发展的阶段特点;青铜器生产的特点及种类;其他手工业行业;农业及畜牧业发展的表现;奴隶的悲惨境遇,等等。要求学生尽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总结。  2.在上述基础上,教师可进一步提出问题供学生讨论:“为什么夏、商、西周三代会出现如此辉煌灿烂的文明成就?”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使学生掌握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这一结论。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有位著名考古学家说:商代文化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明。  对话:男孩:我认为考古学家说得很对。这是祖国历史上的一个光辉时代。  女孩:不对!那时候多么残酷,奴隶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有什么好?  这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商代历史的认识。奴隶制固然非常残酷,但这是随着生产力发展、私有制出现的必然。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主占有大量奴隶,就可以组织大规模的生产,进行简单协作和分工,提高生产效率;奴隶社会内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组织大规模的生产过程,推动生产力发展;由于大批奴隶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提供大量剩余产品,使另一部分人可以摆脱体力劳动,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综上所述,商代的文明较全面地体现了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在诸多方面的进步,因此可称得上是“灿烂的文明”。当然这又是建立在广大奴隶极其悲惨的命运基础上的“文明”。   参考资料 三星堆文化  三星堆文化发现于四川广汉,1929年开始发现。新中国成立后,经过1980年、1986年几次大规模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稀世之宝,包括造型奇特、制作精美的金器、青铜器和玉器、漆器等。三星堆出土的金面罩,全用金箔,说明制作者对金的延伸性已有很深了解。青铜神面具、青铜雕像,造型生动,有古蜀人“纵目”的特点(如同戏曲化妆成坚眉竖目的形象)。三星堆的青铜树,是祭祀用品,有学者考证它与我国民间习俗“通天树”或摇钱树有关。(《三星堆文化探秘》,昆仑出版社2001年版)学者们认为三星堆文化距今年代约三千多年,是商朝时候我国西南成都平原上古蜀人的文化。 商代的陶瓷  商代已出现釉陶,郑州出土的商前期釉陶相当光亮,具有原始瓷器的特点,釉色以青绿为主,少数呈褐黄色。这种瓷器在湖北黄陂盘龙城商遗址和江西吴城商遗址也有发现。这些原始瓷器的发现,把我国瓷器发明史推前了约一千年,提早到了三千多年以前。  周代交通发达  《诗经·大雅·大东》曾形容西周的大道:“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是说周的道路像砥石那样平整,像箭那样端直。但这样的道路只供“君子”(统治阶级)使用,一般平民只好在路旁看看而已。  商朝用奴隶作祭品和殉葬品  商朝奴隶主每次祭祀祖先,都要屠杀大量奴隶作祭品,称为“人祭”“人牲”。奴隶主死了,还要把奴隶杀死或活埋,称为“人殉”。河南安阳侯家庄的商王大墓,墓的里里外外,人殉及追祭时的人牲,总共约三百人。  学术动态  夏商西周的社会性质  大多数学者认为,我国夏商西周时期,是奴隶社会的历史范畴。《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提到夏朝时说:“夏代奴隶数量较多”,“夏代王室贵族对奴隶不仅强迫他们劳动,而且还任意杀戮”。谈到商朝阶级关系时,也较详细叙述了商朝奴隶制的残酷压迫,如“人殉”“人祭”等等。说到西周社会经济时,则明确提到:“西周社会中,奴隶制十分盛行”。一些通史、专史,如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詹子庆等主编《中国古代史》和孙淼《夏商史稿》、郑杰祥《夏史初探》等或将夏、商、西周史全放在奴隶社会编中叙述,或认为夏朝和夏商为奴隶社会。张传玺的《中国古代史纲》亦认为夏朝商朝为奴隶社会,而西周则为“封建领主制社会”,至战国以后,便进入“封建地主制社会”。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主张:“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阶级社会是奴隶社会,其阶级形式是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不管其具体情况如何复杂,奴隶社会中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剥削者和被剥削者的关系,总的划分,从其发生发展的基本过程来说,就是这样的。”该书认为商殷已进入奴隶社会。西周统治者为奴隶主贵族,但广大被统治者则分为平民和奴隶两大部分,而“西周时期的奴隶数量并不太多”,大部分劳动者是称为“野人”“庶人”的庶民,他们的身份是不完全自由的农民。 图画说明  商朝司母戊鼎制作的想象图  本课导入  框有一幅商朝司母戊鼎制作的想象图,这是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通史陈列的展品。画面反映了司母戊鼎的浇铸过程。在商代,当时人们使用坩埚熔炼青铜,每个坩埚能熔铜12.5公斤,铸造这样一个大鼎约需80个坩埚。当时,制作青铜器,还要进行两大项工作,第一步是要对矿石进行熔炼,其中包括选矿、初炼、提炼和加锡等。第二步就是具体铸造青铜器的过程。它包括制模、翻范、合范、浇注、打磨修整等。这一道道的工序,缺一不可。正像古书所说,铸造一件精美青铜器必须具备“型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齐得”几个条件。当时的人们正是通过这些工序铸造了世界上最大的司母戊鼎。近年来,一些中外学者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司母戊鼎进行了化学定量分析,结果符合六分其金而锡居一的铸器的合金比例。这幅图画生动地再现了商朝铸鼎的场面。  司母戊鼎  这是1939年在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出土的司母戊鼎。因鼎宽大得形似马槽,人们又称它为马槽鼎。鼎重832.84公斤,高1.33米,口长1.10米,壁厚6厘米,立耳,长方形,四柱足中空。纹饰以云雷纹为底纹,耳的外郭饰一对虎纹,虎口相向,中有一人头,似被虎所吞噬。鼎腹、上下均饰以夔纹构成的方框,两夔相对,中间以短扉棱相隔,足部饰兽面纹,下有三道弦纹。腹壁内有“司母戊”铭文。科学家们分析大鼎是采用组芯的造型方法,用21块陶范铸成。双耳是先铸成后再嵌入鼎范内,鼎身其余部分都是一次铸成。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它标志着商代青铜器铸造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此鼎是现存商代青铜器中形体最大、最重的一件,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西周可烧炭火的青铜器  这是1976年在陕西扶风出土的西周可烧炭火的青铜器。器高16厘米,口径12.1厘米,分上、下两截,上半截为长方形鼎,两侧各有一附耳,鼎身四角铸有卷尾行龙;下半截为方座,中空,内可燃炭火以煮熟食物。方座两侧有方形窗孔,正面有两扇门,右门上有受过刖刑(砍脚)的奴隶做成的门闩,可以开关。方座下有四足,足上还铸有“怪兽似猴似鹰”。整个器具装饰华丽,构思精巧。  三星堆青铜立人像  这是1986年在我国四川省成都市东北的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立人像。它是距今三千多年的古蜀国人制作的。像高163.5厘米,躯体修长,身着左衽长袍。青铜人的右臂向上曲举,左臂向下弯曲,宽大的手掌空握,好似握着什么器物。长袍下部雕有饕餮纹,下摆成燕尾状。面部方正,大眼睛,直挺的鼻梁,方额大耳,耳垂还穿有小孔。脑后垂长发辫,头戴华丽高冠。双脚赤裸,站在一方座上,神情肃穆庄严。据考古学家分析,这个铜人可能是古蜀人掌握祭祀大权的巫师。铜像采用分段浇铸法铸成,说明这一时期的青铜铸造工艺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商朝玉虎和玉象  这是1979年在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的商朝玉虎和玉象。玉虎高3.l厘米,长14.l厘米,身体长圆呈碧绿色,作行走状。玉虎为方首双耳,方形目,八字形须,张口露齿,长尾下垂,尾尖上卷,身饰云纹。玉象身体肥硕,长鼻上伸,小眼细眉,大耳下垂,身上饰有花纹,造型小巧可爱。从这两件玉器可以看出,商代玉雕技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商朝戴枷的奴隶俑  这是1937年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商朝戴枷的奴隶俑。陶俑一高一矮,男俑高6.l厘米,女俑高5.5厘米,男俑的双手被枷在背后,女俑双手则枷在胸前。这两件俑为灰陶,俑的形象比较粗糙。仅捏塑出人的五官和身体的大概形象。这两个陶俑的出土说明了商代奴隶的悲惨处境。白天,奴隶们在奴隶主的监督下,从事艰苦的劳动;夜晚,为了防止奴隶们逃跑,奴隶主又给他们戴上枷铐。  在西周一件青铜器上,记载着一个奴隶主向另一个奴隶主买五名奴隶,标价是一匹马加一束丝  五个奴隶等于一匹马加一束丝的记载,见于西周中期的曶鼎铭文。曶鼎早在清朝年间毁掉,现仅有鼎内铭文拓片传世。铭文约四百一十字,共分三段,其中第二段记载了奴隶主曶曾向另一个奴隶主买来名字叫陪、恒、耦、仓、眚的五名奴隶,其代价是用一匹马加一束丝,双方并订立了契约。这幅图就是根据上面的内容绘制的,它说明西周奴隶的地位是何等低下。

灿烂的青铜文明 篇二

活动目的:

通过本课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其代表是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培养学生的初步审美、鉴赏能力、想像力、动手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树立“科技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的观念。

活动准备:

学生:1.带学生参观陶瓷厂,回家用橡皮泥捏出一个常见的现代生活用具

2.预习课文

3.查找有关青铜器资料

教师:1.准备青铜器相关资料,扩充学生视野

2.组织学生参观陶瓷厂活动步骤:

第一步:小游戏:猜猜看,引导学生分析青铜器皿的实用性

第二步:以四羊方尊为例,引导学生欣赏青铜器的精美工艺

第三步:以司母戊鼎为例,讲解青铜器制作

第四步:总结活动过程:

教师检查学生在课前准备的小制作品,问:“你们通过参观活动有哪些印象?”

学生甲:“精美实用。”

学生乙:“省时省工。”

学生丙:“质量好,产量大,科技含量高。”

教师问:“那你们谁知道,在三、四千年前,我们的祖先是用什么材料制造这些生活用具呢?”

学生答:“青铜。”

教师:“不错。可你们知道青铜是一种什么材料吗?”让学生阅读所发资料。学生阅读完毕后,教师说:“你们知道当时青铜可以制造出哪些器具吗?”

学生答出鼎、角、尊等。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都很不错。下面,我们分4个小组做一个游戏:猜猜看。猜一猜老师所给图片中的青铜器,它的实用性是什么?”

分组完毕后。教师在屏幕上分别打出:鼎、尊、鬲(lì)、簋(guǐ)、爵、角、觚(gū)、觯(zhī)、卣(yǒu)、盉(hé)、壶、匜(yí)、盂、盨(xǔ)、甗(yǎn)、斝(jiǎ)、罍(léi)、盤(pán)等图片让学生抢答。在抢答过程中,帮助学生完善答案:鼎→烹饪器,尊→盛酒器,鬲→烹饪器,簋→盛饭器,爵→饮酒器,角→饮酒器,觚→盛酒器,觯→盛酒器,卣→盛酒器,盉→斟酒器,壶→盛酒器,匜→注水器,盂→盛水器,盨→盛饭器,甗→蒸饭器,斝→温酒器,罍→盛酒器,盤→盛水器。然后指出青铜不仅仅用于制造生活用具,还广泛用于礼器、乐器、兵器、农具和工具,分布于社会各方面。

活动结束。

教师:“大家刚才在游戏中欣赏了许多精美的青铜器。你们知道最精美的是什么吗?”

学生答:“四羊方尊。”

教师:“对。下面我们一起欣赏四羊方尊,请同学们分四人一组讨论:它究竟美在何处?”

学生甲:“四头羊分挂四方,比较匀称。”

学生乙:“整个铜器有很多雕刻、绘画放在一起,井然而不杂乱,并且起到了装饰作用,显得更加好看。”

学生丙:“纹饰与雕刻结合自然,协调完美。”……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小结,弥补不足。如:蟠缠的龙与静坐的羊在一起,寓动于静;整个器皿,各种图案交织一起,协调完美,造型雄奇等。

教师:“我们在前面已了解了有关青铜器的类型、用途、审美等知识,那你们想知道,青铜器是如何制造的吗?”让学生阅读所发材料,并做计算题。

学生阅读后,教师:“通过阅读,你们第一感受是什么?”

学生甲:“太复杂了。”

学生乙:“不可思议。”

学生丙:“古人太了不起了。”

学生丁:“制作太繁琐了。”

教师:“你们刚才仅仅只是在感观上有了一定的认识,老师再请同学们看导入框中的‘司母戊鼎制作想象图’,从司母戊鼎制作场景中,你还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学生甲:“分工细、规模大。”

学生乙:“有组织。”

学生丙:“有计划。”

学生丁:“每个工人各司其职。”

学生戊:“密切配合、协调一致。”

教师:“你们说的都很不错,请你们结合参观的情况,对比一下,有哪些感受?”

学生甲:“现代工艺品更加精美实用。”

学生乙:“现在的省时省工,产量大。”

学生丙:“现在的产品质量好,科技含量高。”

教师:“不错,那么这些答案说明了什么?”

学生:“生产在发展,人类在进步。”

教师:“人类生产发展、进步与什么有关?”

学生:“劳动工具。”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不错。正是由于我们祖先的勤劳智慧和密切协作的精神才创造出这些工艺高超,品种繁多,应用普遍的青铜制品,推动人类历史进入青铜时代,为人类文明作出贡献,创造出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教师结合学生参观印象,对本活动总结:通过本次活动,充分说明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科学技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推动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学生天地:

1.资料

青铜是铜与铅、锡的合金。红铜又称纯铜。由于铜矿石与其他有色金属矿常常是伴生的,所以红铜中常含有铅、锡等金属。一般称锡含量低于2%,铅含量低于3%的铜为红铜。红铜的熔点为1083℃ 铸成的器物硬度差,铸造过程中的流动性也不好,冷却时收缩性也较大。但加人锡、铅以后,其性能可以改善。例如:加入10%的铅,熔点可降低43℃;加入10%的锡,熔点可降低73℃;若加入20%的锡,熔点可降低193℃。同时,硬度也可以提高。红铜的布氏硬度为35,加入5-7%的锡,硬度就增高到50-65;加入9-10%的锡以后,硬度可达到70-100。另外,加入铅和锡以后,铸器时可使铜液的流动性能得以改善,使青铜器表面的装饰花纹获得清晰的效果。商代除了铅青铜(铜铅合金)和锡青铜(铜锡合金)外,还出现了铜铅锡三元合金。大约在商王武丁前后,古代工匠已经掌握了这种三元合金工艺。这比西方要早好几个世纪。

有以下几个优点:1.硬度高。古人可以根据器类对硬度的不同要求适当地调整铜锡比例,造出各种适用的器物。2.熔点低。是古人容易控制的。3.便于铸造。青铜溶液流动性好,浇铸时无微不入,凝时满范,而且气孔少,容易得出锋利的刃口。4.具有化学的稳定性,不易锈蚀,外观也很美丽。这些优点,兼有石器青铜器的长处而又克服了二者的不足,所以青铜发明以后能够广泛地用来制造生产工具、武器和各种生活用具,促使社会经济面貌发生重大的变化,最后导致社会制度发生重大的转变。

青铜器生产工序:

1.采矿:湖北大冶铜绿山遗址是迄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生产年代最长的古铜矿遗址。据测定:最古老的矿井距今已有3100多年。这个大型富矿在西周时已被发现和利用,说明中国在矿物勘探开采上很早就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2.初炼:把选择好的铜矿石加以破碎,然后与溶剂木炭一起放进坩埚或炼炉内,点火熔炼,等铜矿石熔化后,把汁液倒出,弃去炼渣,便得到粗铜。

3.制范:须经过三个程序:造型、翻范、合范。

造型就是作模子。翻范,就是把澄滤过的细泥调和均匀,拍成平片按捺在模型外部,用力压紧,使模上的花纹反印在泥片上。等到泥片半干时,按器物的中线或耳、足、边、角用刀划成若干块,各片之间划出三角形的卯以便密切结合,然后慢慢阴干或用微火烘干。一件器物的外范划成多少块,要根据它的大小来决定。合范,就是把分片作成的外范合拢在一起,作为器物的外腔,再在外范中心加一泥芯,作为内范。内范比外范略小,二者中间的空隙就是浇注铜液的地方。

4.熔铸:又称为精炼。包括调剂、精炼、浇注三个环节。

调剂,就是调配铜锡的比例。实验证明,青铜中锡的成分占17%-20%的最为坚韧。

精炼,这一步的技术要点在于观察和掌握火候。坩埚加温到一定程度时,金锡配料中的杂质首先气化,发出黑色的浑浊气体。黑气挥发的过程完结了,锡首先熔化,发出黄白色的气体。黄白色的气体冒完了,铜开始熔化,铜的青铜色混进白色,所以出现青白的焰色。温度继续上升,铜全部熔化,铜量大于锡量,青白色随着变为青色。到青色纯净时,表示火候已熟(所谓“炉火纯青”),可以浇铸了。铜液浇灌后,器物已经成形,到铜液基本凝固、热度还没有完全消散的时候,就可以打破内外范(“脱范”),取出器物,进行打磨加工;消除毛刺,把表面整光滑,把花纹剔清楚,全部作业就最终告成。

计算题:

铸造青铜器需用坩埚熔铜,每个坩埚可溶铜12.7公斤左右,司母戊鼎重832.84公斤,请计算要多少坩埚同时并用才能实现同时浇灌?假如一个坩埚的操作场地为2平方米,运料、烧炭、观察火色、运液浇灌等操作人员平均每个坩埚2人,需多大场地,多少工作人员?

背景资料:

四羊方尊是我国现存商器中最大的方尊,重近34.5公斤,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村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现藏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尊”是一种盛酒器。尊一般为圆形、鼓腹、大口,也有少数方尊。四羊方尊便是其中一例。它造型雄奇,寓动于静。喇叭状劲张的方形口部,每边边长为52.4厘米,几乎接近器身的高度58.3厘米。尽管尊口很大,由于尊的四角有4只脚踏实地的山羊,所以没有给人头重脚轻的感觉。在尊的颈部饰有蕉叶、夔纹和兽面纹,肩部有4条龙相互蟠缠。最突出的、尊的腹部四角铸有4只大卷角羊,其形象在宁静中有威严感。羊背和胸部饰有鳞纹,前腿为长冠鸟,圈足上饰有夔纹。方尊的边角及每一面中心线的合范处都是长棱脊,其作用是以此来掩盖合范时可能产生的对合不正的纹饰,同时也增强了造型的气势。肩部的龙及羊的卷角都用分铸法做成。羊角是事先铸成后配置在羊头的陶范内,再合范浇铸的,如果没有高超的合范技术,很难达到整器浑然一体的效果。四羊方尊集线雕、浮雕、圆雕于一器,把平面图像和立体雕塑结合起来,把器皿和动物形状结合起来,以异常高超的铸造工艺制成,真是匠心独运,恰到好处。

青铜器生活用具主要类型及用途

鼎 烹饪器,主要用来煮鱼、肉。典型的形状是圆形、三足、两耳,也有方形、四足、两耳的。足间是烧火的地方,两耳供举鼎时挂鼎钩用。是重要的礼器,常与其他礼器配套使用,用于筵宴、祭祖和祭天,是“宗庙重器”,在古人心目中自然成为统治权力的象征。“问鼎”便成为觊觎最高统治权的代用词。

鬲 烹饪器。形状为浅腹、三足,足部肥大,足心是空的。足心留空是为了使水能够下注,增加受热面积。

甗 蒸饭器,由上下两体合成。上体呈圆形,有两耳,象鼎身,下体三空足,象鬲,上下体有穿孔的排。上体盛饭,下体盛水,水烧开后蒸汽透过排孔将饭蒸熟,好像今天的蒸锅。

簋 盛饭器。也是礼器,常与鼎配合使用,以每套所含器数的等差表示贵族身份的高低。

盨 盛饭器。盖子倒过来也可以盛饭。

爵 饮酒器。形制为圆腹或方腹,前有流,后有尾,腹旁有鋬(把手),流、尾之间有二柱。

角 饮酒器。形制与爵相似,但没有柱,而且两端都是尾。

斝 温酒器。形制与爵、角相似,但无流无尾,仅在口缘上有两柱。

觚 盛酒器。整器像一只喇叭。

觯 盛酒器。

尊 盛酒器。形制多为圆形、侈口、圈足,很像今天的痰盂。铜器铭文常把尊、彝二字联成一个词,作为礼器的通称。

卣 盛酒器。

盉 斟酒器,用途与今天的酒壶相仿。

壶 盛酒器,有时也用来盛水。

罍 盛酒器,有方、圆形两种

匜 注水器。形状像瓢。

盂 盛水器。

盤 盛水器。常与匜联用,盥洗时用匜注水,而以盘承接,免得水撒到地下。

灿烂的青铜文明 篇三

下面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说课稿,对本文不熟悉的朋友可以查看以下说课稿,或许可以深入了解课文。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下面,我来谈一谈自己对这一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学生

初一学生思维活跃,有强烈的好奇心,接受能力较强,渴望亲身体验。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我顺应学生的特点,让他们主动学习、探究合作,给学生以充分肯定,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注重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对初一学生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说教材

根据《历史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分析如下:

1.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

中国古代史以中华文明为基本内容,而青铜文明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明成果之一。本课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介绍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展现了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

2.重点和难点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是全课的重点内容。青铜制造业是我国夏商周奴隶制文明的典型代表,具有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分布广等特点。在处理这一重点问题时,我选择丰富的图片和音像资料,帮助学生探究青铜制造业的上述特点。同时,强调青铜文明的延续性,从而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连续发展这一显著特征有初步的认识,适当介绍其他手工业行业的状况,使学生对夏商西周手工业的发达有一全面了解。

正确地理解“青铜文明”这一概念是本课的难点问题。学生在学习时,容易将“青铜文明”与青铜器或者青铜制造业简单地等同起来。通过活动探究和知识归纳,师生共同将这一概念进行全面而准确解读,使学生对夏商周时期的青铜文明形成正确的认识。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历史课程标准》和新的教学理念,在本课设计上,我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包括手工业、农业和商业的状况及特点;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境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夏、商、西周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概括“青铜文明”的特征,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使学生认识到高度发达的奴隶制文明是建立在对奴隶残酷剥削的基础上,从而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的基本观点全面认识历史发展过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高尚情操。

四、说教法

1.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激发学习兴趣出发,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历史学习中,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声音、图片、影像和文字资料,丰富教学资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圆满完成教学目标。

五、说学法

1.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初步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2.要求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积极动脑、动手参与自学、讨论、练测等学习活动中,并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

六、说教学构思

1.导入新课

(欣赏联合国“世纪宝鼎”图)

在联合国成立50周年前夕,收到了中国人民赠送的珍贵的礼物--世纪宝鼎。这个大型青铜器,安放在联合国大厦北花园绿色的草坪上,鼎座高0.5米,象征联合国成立50周年;鼎身高2.1米,象征21世纪,底座上饰56条龙,象征华夏的56个民族都是龙的传人。整个宝鼎造型古朴、工艺精湛,堪称宏伟杰作。你知道吗?它的制作是以商周时期的大鼎为范本设计制造的。让我们共同走进灿烂的青铜文明时代,学习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2.讲授新课

设计1:导学提示

第一步:图片赏析(配古筝乐flash放映)

请同学们欣赏商周时期青铜器图片,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第二步:问题导读

阅读课文第一目内容,并思考:

(1)青铜制造业开始于: 。

(2)青铜制造业鼎盛于: 。

(3)青铜制造中的精品有: 、 。

(4)除青铜制造外,夏、商、西周的 也很发达,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这个时期, 的制造也很兴盛。

设计2:拓展交流

拓展一:展示图文资料,介绍抗日战争时期河南农民发现司母戊鼎的经过,引起学生对青铜器的兴趣,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配以模型或照片,讲述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的冶炼过程,使学生对当时青铜制造业的高超水平有进一步深入的了解。

拓展二:播放中央电视台《探索与发现》栏目录像资料,展现“三星堆”文化的独特神韵。

文字介绍:北纬30°线,一条看不见的曲线然而却具有非凡的神奇魔力,它所经过的是地球上最亮丽、最神奇的风景线:最高的山峰、最深的海沟、最奇怪的湖泊、金字塔百慕大、撒哈啦、神农架…… 我们不得不惊诧三星堆文化遗址也位于这条神奇的北纬30°线上。

设计3:合作探究

青铜器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内容。在学习前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深入探究,讨论并概括出这个时期青铜器的特点。

幻灯:夏、商、西周的青铜器特点是什么?(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分布广)

设计4:自主学习

第一步:学法指导

关于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这一内容,结合“问题导读”栏目的设计,引导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相互交流,然后以选择、填空、列举等练习形式提出。

第二步:归纳升华

夏、商、西周时期,农业、畜牧业和青铜制造业高度发达,我国奴隶制文明出现了辉煌灿烂的景象。教师进一步指出灿烂的青铜文明是广大奴隶辛勤劳动的结果。

通过欣赏“商朝戴枷的奴隶俑”“人牲”“殉葬”或安阳商王大墓图片,使学生认识到夏、商、西周奴隶制的残酷、野蛮的本质,并得出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残酷剥削基础上这一历史结论。

设计5:各抒己见

有位著名考古学家说:商代文化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明。

男孩:我认为考古学家说得很对。这是祖国历史上的一个光辉时代。

女孩:不对!那时候多么残酷,奴隶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有什么好?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我启发学生指出商代文明较全面地体现了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在诸多方面的进步,因此可称得上是“灿烂的文明”。当然这又是建立在广大奴隶极其悲惨的命运基础上的“文明”。

3.课堂活动

设计1:课堂感悟

谈一谈学习本课的感想或启发。

第一步:学生谈论夏商周时期青铜器文明高度发展的表现。

第二步:教师提出问题:“既然夏、商、西周时期,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和商业都很发达,为什么要以‘青铜’作为当时文明的象征呢?”经过学生讨论,结合图表,通过推理的方式突破难点,深入浅出地解释“青铜文明”的概念,让学生理解“青铜文明”与青铜制造业的区别。

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铁器时代

青铜时代就是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文化发展阶段。当时的青铜器已经渗透到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及商业

之中,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设计2:史海泛舟

结合课程标准,本栏目设置了请你选择、知识园地和问题探究等形式新颖的栏目,进行复习巩固。通过多种活动设计,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升能力。

(1)请你选择

(2)知识园地

说一说:本课中给你印象最深的三件青铜器的名称。

(3)问题探究

你能列举出汉语中有关“鼎”的成语吗?它的含义是什么?

4.结束语

青铜的发现的使用,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每当我面对青铜器,无不从内心深处感到一种震撼:那硕大的形体,显示了青铜文化的恢宏;那铜绿斑驳的外表,昭示着青铜文化历史的久远;那通体所饰的精美图案,展示着传统文化的深邃与璀璨。商周青铜器凝聚着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所取得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全部成果,它所构成的青铜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七、说教学手段

本课主要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采用形式多样的活动设计,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八、说板书设计

采取提纲式板书,便于学生从板书中理解历史发展的线索和内在联系,更加条理地梳理本课的主要知识点。

灿烂的青铜文明 篇四

第一范文23课件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一) 知识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

2、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境遇;

(二)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二、过程与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动手上网查资料,搜集史料,体会夏 、商、周青铜文明的辉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筛选资料的能力;

三、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及民族自豪感,增加学生学习历史和考古知识的兴趣。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正确人生观;

[教学重点]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教学难点]

正确地理解“青铜文明”这一概念,奴隶的悲惨生活与青铜文明的关系;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对话式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观看“发布现场福娃动画宣传片”导入

师:XX年7月13日,历史的瞬间变成了永恒的欢乐。北京申奥成功,聚集在中华世纪坛的各界群众爆发出排山倒海的欢呼。XX年7月13日是北京申奥成功5周年,同样的欢乐再次留在人们心中,请同学记住7月13日,XX年7月1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举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决定,安阳殷墟获准进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3处世界遗产。大会对殷墟的评价是:与古埃及、巴比伦、古印度媲美,以其甲骨文、青铜文化、玉器、古文历法、丧葬制度及相关理念习俗、王陵、城址、早期建筑乃至中国考古学摇篮闻名于世,文化影响广播而久远,真实性完整性强,具全球突出普遍价值,有良好的管理与展示。河南安阳商代遗址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 以其庄严的造型,庞大的体积和神秘的花纹,成为商朝贵族王权与神权艺术的最典型代表,同时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史料,司母戊大方鼎就是中国青铜文明的杰出代表。

师:(出示幻灯片──司母戊大方鼎)(提前让学生收集有关司母戊大方鼎的资料)

(先对“青铜时代”进行简单介绍:)青铜时代就是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它介于“铜石并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而在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被称作“青铜文明”。 中国青铜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而其真正的发展最高峰则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作,最为著名。青铜鼎的前身是原始社会的陶鼎,本来是日用的饮食容器,后来发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并被笼罩上一层神秘而威严的色彩。这件《司母戊大方鼎》就是此期间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生1:(请学生介绍)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重875公斤,制作于商朝,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鼎的四个立面中心都是空白素面,周围则布满商代典型的兽面花纹和夔龙花纹。这些兽面纹又称饕餮纹,是以虎、牛、羊等动物为原型,经过综合、夸张等艺术处理手法而创造出的一种神秘的动物形象。鼎耳的侧面雕刻有两只相对的猛虎,虎口大张,共衔着一个人头。这种恐怖的吃人形象,渲染出一种精神上的压迫感,以显示统治阶级的无上权威。

生2:司母戊大方鼎是1939年在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出土的司母戊鼎。因鼎宽大得形似马槽,人们又称它为马槽鼎。鼎重832.84公斤,高1.33米,口长1.10米,壁厚6厘米,立耳,长方形,四柱足中空。纹饰以云雷纹为底纹,耳的外郭饰一对虎纹,虎口相向,中有一人头,似被虎所吞噬。鼎腹、上下均饰以夔纹构成的方框,两夔相对,中间以短扉棱相隔,足部饰兽面纹,下有三道弦纹。腹壁内有“司母戊”铭文。科学家们分析大鼎是采用组芯的造型方法,用21块陶范铸成。双耳是先铸成后再嵌入鼎范内,鼎身其余部分都是一次铸成。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它标志着商代青铜器铸造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此鼎是现存商代青铜器中形体最大、最重的一件,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师:(出示幻灯片──四羊方尊)(提前让学生收集有关四羊方尊的资料)

生:四羊方尊是我国现存商器中最大的方尊,重近34.5公斤,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村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现藏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尊”是一种盛酒器。尊一般为圆形、鼓腹、大口,也有少数方尊。四羊方尊便是其中一例。它造型雄奇,寓动于静。喇叭状劲张的方形口部,每边边长为52.4厘米,几乎接近器身的高度58.3厘米。尽管尊口很大,由于尊的四角有4只脚踏实地的山羊,所以没有给人头重脚轻的感觉。在尊的颈部饰有蕉叶、夔纹和兽面纹,肩部有4条龙相互蟠缠。最突出的、尊的腹部四角铸有4只大卷角羊,其形象在宁静中有威严感。羊背和胸部饰有鳞纹,前腿为长冠鸟,圈足上饰有夔纹。方尊的边角及每一面中心线的合范处都是长棱脊,其作用是以此来掩盖合范时可能产生的对合不正的纹饰,同时也增强了造型的气势。肩部的龙及羊的卷角都用分铸法做成。羊角是事先铸成后配置在羊头的陶范内,再合范浇铸的,如果没有高超的合范技术,很难达到整器浑然一体的效果。四羊方尊集线雕、浮雕、圆雕于一器,把平面图像和立体雕塑结合起来,把器皿和动物形状结合起来,以异常高超的铸造工艺制成,真是匠心独运,恰到好处。

师:(出示幻灯片──三星堆文化)(提前让学生收集有关三星堆文化的资料)

生:三星堆文化发现于四川广汉,1929年开始发现。新中国成立后,经过1980年、1986年几次大规模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稀世之宝,包括造型奇特、制作精美的金器、青铜器和玉器、漆器等。三星堆出土的金面罩,全用金箔,说明制作者对金的延伸性已有很深了解。青铜神面具、青铜雕像,造型生动,有古蜀人“纵目”的特点(如同戏曲化妆成坚眉竖目的形象)。三星堆的青铜树,是祭祀用品,有学者考证它与我国民间习俗“通天树”或摇钱树有关。(《三星堆文化探秘》,昆仑出版社XX年版)学者们认为三星堆文化距今年代约三千多年,是商朝时候我国西南成都平原上古蜀人的文化。

生2:这是1986年在我国四川省成都市东北的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立人像。它是距今三千多年的古蜀国人制作的。像高163.5厘米,躯体修长,身着左衽长袍。青铜人的右臂向上曲举,左臂向下弯曲,宽大的手掌空握,好似握着什么器物。长袍下部雕有饕餮纹,下摆成燕尾状。面部方正,大眼睛,直挺的鼻梁,方额大耳,耳垂还穿有小孔。脑后垂长发辫,头戴华丽高冠。双脚赤裸,站在一方座上,神情肃穆庄严。据考古学家分析,这个铜人可能是古蜀人掌握祭祀大权的巫师。铜像采用分段浇铸法铸成,说明这一时期的青铜铸造工艺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师:同学们上网查询资料都非常详细,下面请同学们再看一组幻灯片,请同学们说说商周青铜制造业的特点?

生:(自由发言)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范围广

师:青铜文化博大精神,源远流长,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十分深远。

青铜工艺与我国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青铜文化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们无法说清她的全部,只能努力地去发掘、去体会、去领悟她的精神。穿越岁月长河,从历史走来,走进当代,不变的是青铜文明的精魂,不变的是灿烂文明的薪火相传。

师:除青铜文化外,夏商西周时期的陶瓷业和玉器制造业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与学生一起说出)china的意思是中国和瓷器,瓷都是江西景德镇。

夏商西周时期文明的灿烂,那么此时的经济发展又是如何呢?下面我们继续学习夏商西周时期的经济。

师:夏商西周时期的经济部门主要是农业和畜牧业。它们的发展表现有哪些呢?

生:(自由发言)

师:(出示幻灯片)

农业:“五谷”已经齐备(品种)

已掌握选种、施肥和治虫害(技术)

已用一定数量的青铜农具(工具)

畜牧业:已有今天家畜家禽的主要品种(品种)

建有牲畜圈栏(方式)

商业:都城繁荣,交通发达,沿途设有旅店

师:既然夏、商、西周时期,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和商业都很发达,为什么要以“青铜”作为当时文明的象征呢?结合前面老师介绍的“青铜文明”概念,同学们再细细回味!

师:(出示幻灯片)上面我们学习了“青铜文明”的基本内容。请同学们通过图片更加直观的认识夏、商、西周奴隶制的残酷、野蛮的本质,并明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残酷剥削的基础上的。

生: “商朝戴枷的奴隶俑”是1937年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陶俑一高一矮,男俑高6.1厘米,女俑高5.5厘米,男俑的双手被枷在背后,女俑则双手被枷在前。这两个陶俑的出土说明了商代奴隶处境的悲惨。白天,奴隶们在奴隶主的监督下,从事艰苦的劳动;夜晚,为了防止奴隶们逃跑,奴隶主又给他们戴上枷铐。五个奴隶等于一匹马加一束丝的记载,见于西周中期的一个青铜鼎上。它说明西周奴隶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商朝奴隶主对奴隶剥削压迫的另一个表现是:奴隶主每次祭祀祖先,都要屠杀大量奴隶作祭品,称为“人祭”“人牲”。奴隶主死了,还要把奴隶杀死或活埋,称为“人殉”。河南安阳侯家庄的商王大墓,墓的里里外外,人殉及追祭时的人牲,总共约三百人。

师:直观的表白,那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商代文化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明这句话有没有道理?

生:(自由发言)

师:这是从不同角度对商代历史的认识。奴隶制固然非常残酷,但这是随着生产力发展,私有制出现的必然。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主占有大量奴隶,就可以组织大规模的生产,进行简单协作和分工,提高生产效率;奴隶社会内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组织大规模的生产过程,推动生产力发展;由于大批奴隶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提供大量剩余产品,使另一部分人可以摆脱体力劳动,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综上所述,商代文明较全面地体现了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在诸多方面的进步,因此,可称得上是灿烂的文明。这当然又是建立在广大奴隶极其悲惨的命运基础上的“文明”。

师:(小结)青铜文明不仅突出表现在铜器制作工艺上,还表现在手工业、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的方方面面。有学者把人类历史划分石器时代、金石并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青铜时代就是人类使用青铜器制作生产工具、武器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阶段。而在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成果便称作“青铜文明”。我国夏、商、西周时期正处于青铜时代,处于奴隶社会发展阶段。此时创造的物质文化成就突出,丰富多彩。因而,我们把这一时期文明称之为“灿烂的青铜文明”。

课后小练:

1、1999年以中国政府的名义送给联合国一个“世纪宝鼎”;在XX年中央电视台联欢晚会上,全国56个民族的代表都把自己家乡的土倒在同一个鼎里,寓意56个民族是一家;在中国的成语里也有“一言九鼎”的说法。想一想,为什么中国人从古到今都重视“鼎”?

2、识图题:读下图然后回答问题(反映的是西周时的情形)

①填出图中a、b两处的算术运算符号。

②图中反映的是西周时的什么情况?这种情况说明了什么实质性问题?

③图中所反映的情况 必然会导致什么结果?这种现象和结果之间的关系说明了什么历史结论?

<

灿烂的青铜文明 篇五

1.教师可先生动具体地讲述抗日战争时期河南农民发现司母戊鼎的经过,引起学生对青铜器的兴趣。

2.教师可通过直观的手段,如计算机、投影或者挂图,向学生展示司母戊鼎或四羊方尊,使学生对商代青铜制造业的高超工艺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引发学生对青铜文明这一内容进行学习的兴趣。

3.引导学生回忆以前所学知识并提出问题:“在原始社会,人类的祖先们普遍使用的是什么工具?青铜器与之相比有什么优点?” 为帮助学生作出结论,教师可为学生提供实物参考,使学生体会青铜器坚硬、轻便、锋利等特点,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人类进入青铜时代是巨大进步。

4.教师应以生动的语言,有条件应配以模型或照片,讲述司母戊鼎及四羊方尊的特点及其冶炼过程,使学生对当时青铜制造业的高超水平有进一步深入的了解。

5.对于“三星堆文化”,教师应介绍其概况,并引导学生回忆:“在前一课中,我们所学习的夏、商、西周三代的统治中心在什么地区?”再联系“三星堆文化”主要覆盖地区,使学生得出“我国青铜文化不仅水平高超,而且分布地区广泛” 的特点。

6.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除青铜制造业外,夏、商、西周手工业的其他门类,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发达的手工业不仅是青铜制造业“一枝独秀”,而且是全面发展。鉴于学生对于漆器欠缺了解,教师可用简明的讲解配以实物的形式,使学生对其有初步认识。

7.教师提出问题:“夏、商、西周的手工业规模庞大,占用大量的劳动力,专门生产粮食的人就少了。你认为手工业繁荣的基础是什么?”通过学生讨论,得出手工业的繁荣要以农业发展为基础的结论,再引导学生学习夏、商、西周时期农业及畜牧业发展的情况。

8.教师提出问题:“既然夏、商、西周时期,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和商业都很发达,为什么要以‘青铜’作为当时文明的象征呢?” 经过学生讨论后,教师再深入浅出地解释“青铜文明”的概念。

9.教师可通过对“商朝戴枷的奴隶俑”“人牲”“殉葬”或安阳商王大墓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夏、商、西周奴隶制的残酷、野蛮的本质,并得出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残酷剥削基础上这一历史结论。

本课涉及内容距今年代遥远,学生相关知识储备较少。教师的教法及语言应尽量平易通俗,并利用本课插图、照片较多这一有利因素辅助教学,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插图的能力。如有可能,还可结合某些出土文物,进行一些考古学知识的介绍,增加学生学习历史和考古知识的兴趣。

灿烂的青铜文明 篇六

第 6 课   灿 烂 的 青 铜 文 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2 过程与方法:

(1)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动手上网查资料,搜集史料,体会夏 商周青铜文明的辉煌。

(2)通过合作讨论,得出正确结论。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正确人生观。

二 重点和难点: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是全课的重点子目。

正确地理解青铜文明这一概念是本课的难点问题。

三 教法和学法:

1 启发式教学结合网络教学

2自学探究式学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夏、商、西周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四 教学手段:多媒体和网络教学

五教学设计

1 导入新课:出示一组三星堆文化图片,进而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商周时期青铜文明的基本概况。

2 打出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的图片供学生讨论,了解夏商周青铜器的高超技艺,运用物理和化学知识分析青铜器的制作成分和制作工艺。并要求学生用橡皮泥或胶泥制作一种器皿,引出夏商周陶瓷,玉器制造业也很兴盛,体会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艰辛,通过实践提高感性认识。

3 以同学们日常生活中常吃什么?导出夏商周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情况,得出当时的农牧业已相当发达的结论,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被称作青铜文明。

4 设置二个动脑筋题:

(1)组织学生讨论:谈谈你所认识的青铜文化,全面了解青铜文化,认识是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夏商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2)提出你认为谁是辉煌灿烂青铜文化的创造者?问题,供学生讨论,明确青铜文明代表夏商西周高度奴隶制文明。

5 教学小结:要求学生自行设计本节课的知识结构,体现知识的整体性。

6 课堂验收:摘星星专栏,以多种方式使学生掌握本课知识重点。为进一步发散学生的思维,提出问题你认为我国是世界文明故国吗?学生大体了解什么是文明古国,并和其他世界文明古国横相联系,增强民族自豪感。

附:板书设计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出现青铜器;

2、到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有司母戊鼎----至今发现的最大青铜器和四羊方尊

3与商周同期,在我国西南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青铜文化,即三星堆文化。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6篇《灿烂的青铜文明》,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差异网的价值所在。

305 65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