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木雕的少年》【最新6篇】

发布时间: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与知识的活动。它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视觉材料主要是文字和图片,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这次差异网为您整理了6篇《《卖木雕的少年》》,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卖木雕的少年》 篇一

【教学目标】

1、认识“尼、驮”等11个字。会写“卖、售”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3、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正确读写词语。

2、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教学难点】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教学用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

卖木雕的少年。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板书部分重要问题。

二、检查预习,自学生字

1、(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提问:

认识这些字和词吗?读一读。(指名读,学生边听边正音)

2、哪些词语不理解?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部分词语。

3、小声自读课文,巩固生字的识记,想一想:这课讲了一件什么事?

4、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除了留心听他读得怎样。

5、交流: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小组讨论,评评谁说得既清楚又简单。指名说。

6、自由交流:

通过昨天的预习,以及今天读和听,你还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自由谈读文后的感受,鼓励学生表达个性化的感悟。)

三、指导生字书写

1、出示要写的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巩固识记:

分组交流记字的窍门。提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3、扩词练习,检查积累

4、指导生字书写。

5、小结写字情况。

四、课后作业

1、听写本课词语。(见词语表)

2、进一步读熟课文,找一找描写卖木雕的少年言行的句子。

3、用“?”标出不理解的地方,其他问题可提在笔记本上。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词语卡片,认读。

2、听写部分词语,订正巩固。

3、回忆:

这课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读文感悟

1、提问:

我与卖木雕的少年是什么关系?引导分角色读13、14自然段,突出“朋友”。

2、质疑:

我是游客,少年是卖木雕的,怎么会是朋友呢?我们一起阅读课文。读文,提出要求:边读边用~~~~ 勾画出描写少年言行的句子,想象他当时是怎么想的。

3、与身边的伙伴交流勾画的句子,谈谈读后的想法。

4、集体交流:

指导朗读第一次对话部分(5~8自然段)

理解两次出现的“遗憾”,想想我和少年为什么感到遗憾。指导朗读第二次对话部分(11~15自然段)理解“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想想少年为什么这样说。

5、与学习伙伴读课文,说说你的感受。引导:课文体现了少年对中国人民友好的感情。

三、指导朗读,深化认识

过渡:卖木雕的少年多可爱呀,你能读出他对中国人民友好的感情吗?

1、找找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2、自由朗读这些句子,读出自己的感受。

3、分组交流。

4、指名朗读。

四、总结积累、课堂练习

1、想对那位黑人少年说点什么?(自由发言)

2、学完课文,你有什么发现?自由说,内容可涉及思想感情、写作特点等。引导找出四个字的词语,并摘抄。

3、选做题:

刚才同学们对黑人少年说了许多心里话,愿意写一写吗?

【作业安排】

a、自我整理题:

摘录文中结构相同的词语进行分类

b、自我拓展题:

搜集并阅读关于中外人民友谊的故事

c、自我实践题:

班级开一个故事会,让学生听故事,讲故事。

卖木雕的少年 篇二

学习目标

1.认识“尼、驮”等11个生字,会写“卖、售”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4.请学生搜集有关世界各国风景名胜的文字及图片资料。

5.教师准备一段介绍非洲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的录像及课文配乐录音。

6.每个小组自制一套字词卡片。

第一课时

资料共享

1.老师请同学们搜集的有关世界各国风景名胜的文字及图片资料,找到了吗?谁来给大家进行展示或介绍?(请学生到前面展示)

2.老师找到了一段非洲南部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的录像,请大家一同观赏。看过之后请你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3.学生观看录像后自由表达。

4.在这个大瀑布的不远处,有许多出售木雕工艺品的人,下面让我们来结识一位卖木雕的少年。(板书课题)

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认识的字词。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合作学习。

a.小组长利用自制的生字卡片带领小组成员认读生字,并想办法快速记住字形。

b.认读生词卡片,讨论词语意思。

c.轮读课文,互相纠正字音。

d.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朗读展示:谁愿意读哪段便站起来朗读。

4.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研读感悟

1.自主阅读思考:

想想卖木雕的少年是一个怎样的人。

画出描写卖木雕少年言行、神情的语句反复读读,结合上下文想象他当时是怎样想的。

2.同桌交流,谈谈自己的探究结果,相互启发,一起再来深入探究。

3.集体交流。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出示描写卖木雕少年言行、神情的语句,引导学生感悟少年的思想感情,相机指导朗读。

4.说说卖木雕的少年是怎样一个人。

第二课时

品读入情

1.激情导入:同学们已被卖木雕的少年那诚恳的态度、一心一意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以及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深深打动了。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那动人的情景。(播放配乐朗诵的课文录音)

2.请同学们睁开眼睛,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请大家畅谈自己的感受。

3.把你们深切的感受带到朗读中去吧!请同学们自由组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全文也行,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也可以;自己读也行,与别人分角色读也可以。

4.朗读展示,教师引导学生评议。

学习发现

1.请同学们再认真读读课文,看看还能有什么新的发现,跟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新发现”。

4.每位同学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下面请大家大胆公布自己的“新发现”。教师启发学生从文章的遣词造句等方面进行探究、发现。如课文里有许多四个字组成的词语,请学生写在黑板上。

总结收获

1.想一想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

2.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

读读写写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快速认读。

2.观察田字格中生字的字形,想一想怎样把这些字写美观。

3.教师范写个别生字,如“掏、辨、齿”等。

4.学生练习书写,同桌互评。

《卖木雕的少年》教案 篇三

1、如果有条件,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非洲地理位置、气候物产、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等方面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2、识字写字指导。释是翘舌音,宾是前鼻音,要注意读正确。栩字不要读成羽。写字方面:售字的上半部分,不要少写一横;驮字的右边不要写成犬;构端辨堆模可以让学生先和以前学过的沟喘辫推摸字比较,注意不同之处。

3、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意之后,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顺序:听朋友介绍木雕挑选木雕放弃买木雕赠送木雕。朋友介绍的非洲木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我看到精美的木雕时,爱不释手,激发了购买的愿望。这两部分都是为后面做铺垫,这样才能更充分地表现出我放弃买木雕后的遗憾心情。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卖木雕的少年才会等待在宾馆前,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木雕小象墩虽然只是一件小礼物,却表达了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之情。其中后两个部分是教学重点。本课在表达人物内心活动上,和上一课有不同之处。上一课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动作来间接表现,本课则多是直接表现。如,我却犹豫了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我感动极了。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一下,体会写法的不同。课文中,少年猜测我是中国人,为文后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埋下了伏笔。在世界各地的游客中,少年为什么单单会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呢、这和本课的背景有关,作者游览的非洲国家是赞比亚(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位于赞比亚境内),中国曾经在20世纪70年代援助建设了坦赞铁路,给非洲人民留下了良好印象(参见参考资料)。如有学生提出这一问题时,可以适当地给学生讲讲。这一背景也说明国际理解是双方的行为,中国人民的无私援助在非洲是多么深入人心。

4、本课词语非常丰富,教师不但要注意让学生积累熟记,还要让学生学会使用。可按下面的步骤进行:

(1)找词语。可以先结合课后练习题三,让学生先找出这些四字词语(不一定是成语),并抄写下来,达到积累词语的目的。

(2)理解词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比较难的词语。如,游人如织的织不好懂,这里是一种比喻的说法,说明游客很多,像织布机一样穿梭往来;琳琅满目的琳琅本意是美玉,这里比喻优美珍贵的东西;栩栩如生中的栩栩是形容生动活泼的样子。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能让学生记词语注释,更不能把词语分解成单字让学生一一对应。只要学生能在本课的语境中,大致理解词语的意思就可以了。

(3)运用词语。教师可以用填空的方式,让学生巩固所学词语,例如:大瀑布真是()。这里(),景色十分()。摊点里陈列的木雕(),()。其中象墩(),大象雕得(),我一看就()。教师还可以利用本课的语境,让学生想一想,这些地方是否可以用其他词语来替换,调动学生运用平时的。积累。最后,还可以变换另外一篇短文,设置一个新的语境,让学生正确地使用,巩固本课学到的词语。

5、本课的对话较多,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在课文中,有很多语气词的提示,例如,夫人,您买一个吧!要读出恳切的语气;您是中国人吧、是猜测,要读得比较轻。教师指导前,可以让学生自己先说说,课文中的对话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提示学生寻找课文中类似的词语。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6、课后思考练习第二题,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首先,少年希望我能够买一个木雕,虽然有推销商品的意思在内,但主要还是希望游客能带走一个纪念品;当我不打算买木雕后,少年先是觉得遗憾,后来又决定送一个木雕给我,除了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外,更是希望我不要带着遗憾离开非洲。这表现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情谊,也表现出他的质朴、善良。可先让学生找出哪些句子描写了少年的行为,哪些话是少年说的,想想当时的情况,再体会少年内心的想法。可以让学生放开说说,也可以结合选做题让学生直接写一写。

《卖木雕的少年》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2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四字词语。

3、通过人物的言行感受卖木雕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4、能够用几句话夸夸黑人少年。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课

1、你们知道非洲吗?说说非洲的地理位置,气候物产,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

2、了解大瀑布

图片出示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并读好这个词语。

3、展示非洲的木雕工艺品

非洲的木雕工艺品非常有名。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有关非洲木雕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不懂的词语做出记号。小组同学互相解决。

2、认字,读词语。

三、重点书写:售、掏、辨、卖。

四、学生质疑,根据学生问题解决部分词语的意思,同时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名不虚传、清晰可辨、游人如织、出售、掏钱

二、精读课文

1、抓重点词句,体会“我”对木雕象墩的喜爱。

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真是(名不虚传),那里景色(壮观),游人(如织)。那里的木雕工艺品(琳琅满目),(各式各样)。那些象墩(构思新奇),大象雕的(栩栩如生)。

2、请快速默读全文,用横线画出我喜爱木雕象墩的句子,并讲讲理由。

3、交流:

“我捧着象墩,仔细观赏,爱不释手。”

(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我的喜爱,并进行品读。

(“捧”字上的发挥。象墩很重,课文里说沉甸甸的,我很喜爱它,就进距离观赏它,像捧着宝贝一样小心呵护着它。“仔细”我是那么认真的看着,我在观察我的心爱的事物才会这么仔细的。我仔细观赏的观赏也可以看出来的。观赏是观看又欣赏。对于艺术品才会用观赏一词。在我的眼里,这个木雕象墩已经不再是普通的工艺品,它是我仔细挑选后目光定格的焦点,是我最喜爱的东西。爱不释手,看图是什么意思?释做什么解释呢?)

(2)我捧着象墩,仔细观赏,爱不释手,这时候会想些什么呢?想象说话。

“太好了!”我高兴地喊起来,掏出钱包就要付钱。

从太好了,高兴,喊,就要这几个词语可以看出我喜爱。

3、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我遗憾的是什么呢?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黑人少年的美好心灵

木雕象墩的确使人爱不释手,使“我”心动。但是黑人少年的言行更让人感动。

自由读课文的第5到15自然段,想想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

交流:

预案A

少年摆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我们是朋友!”我感动极了,连声说,“我们是朋友!”

(1)这里的“我们”意思一样吗?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2)中国和非洲有过怎样的深厚友谊呢?提供背景资料。

○“暮色中,我忽然发现在一堆隆起的岩石上……他是专门在这里等候我的。”

黑人少年坐在一堆隆起的岩石上,心想:为了( ),我一定要在这里等到那位中国游客。

预案B

“暮色中,我忽然发现在一堆隆起的岩石上……他是专门在这里等候我的。”

黑人少年坐在一堆隆起的岩石上,心想:为了( ),我一定要在这里等到那位中国游客。带着这个问题读上下文,解决问题。

○联系上文,学习“遗憾句子。”

○联系下文,学习最后几句。

少年摆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我们是朋友!”我感动极了,连声说,“我们是朋友!”

(1)这里的“我们”意思一样吗?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2)中国和非洲有过怎样的深厚友谊呢?提供背景资料。

4、小结。

黑人少年哪里是在卖木雕,分明是把木雕送给了这位中国游客。而他这样做的目的只是来实践自己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实践“我们是朋友”的诺言。

5、让我们带着崇敬之情再来读读课文吧。师生分角色朗读10到15段。

创境写话。

我手里捧着拳头大小的木雕小象墩,同行的伙伴都向黑人少年投去了赞赏的'目光。为首的我们的带队领导林武同志。他兴奋的说:“( ) 。”接着林武同志的发言,我不无感慨地说:“( )。”一行人中有一个和黑人少年一般大小的男孩,他从队伍后面挤上来说:“( )。”我们的谈话被树林边出售凉茶的本地居民——一个同样黝黑皮肤的中年男士听到了。他也凑上来说:“( )。”

教学反思:

在特级教师的评比中,正好选中的就是这篇课文,而且我们都可以享受一场“特级”盛宴,“准特级”们都上了这一课,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我校的晓蓉老师的课,简直就是一种享受。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吴老师的课堂轻松的氛围,吴老师很亲切,但同样很亲切的人很多,但吴老师的功力让我想起了维果茨基所描述的一位老教师,从他的嘴里说出的一句简单的:孩子们好!都具有无穷的魔力。吴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整体、个体的调控也很到位,对孩子在课堂上出现的任何问题都能够及时地进行反馈,这就是我们所进行的关注差异、符合差异的教学啊。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卖木雕的少年,卖木雕的少年- 教案,卖木雕的少年 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卖木雕的少年 篇五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27课《卖木雕的少年》。下面我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板书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

这篇课文讲述“我”到非洲旅行与一位卖木雕少年之间令人感动的接触,热情地赞扬非洲人民与中国人民之间纯真的友谊。本课叙述详略得当,作者对美丽的大瀑布风光一带而过,而是围绕课文重点,将笔墨放在选木雕、放弃买木雕、送木雕等内容上。课文还准确地运用了许多四字词语。

选这篇课文让学生学习有三个目的:

1.是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

2.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

3.是积累一些四字词语,并学会恰当地运用。

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我把本课定为两个课时完成,其课时目标分别为:

第一课时

1、会认11个字,写14个生字。并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第1-4自然段,体会瀑布的美和木雕的精致,并能有感情地朗读。

第二课

1、巩固文中的四字词组,并学会恰当地运用。

2、学习5-15自然段,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并以感情朗读来体现。

3、了解课文背景,让学生感悟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之情及中非人民的友谊。

我把第二课时定为说课对象。本文篇幅较长,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疏远,运用简化阅读教学手段,抓课文重要句段,“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并以感情朗读来体现。”这一目标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本课将采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为主的教法,让学生去认知、去朗读,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积累语言,拓宽视野。具体的教学方法为:

1、朗读体会法。扣住关键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积极思考,以读促思,以读促情,从而体会中非人民的友情。

2、阅读拓展法。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在阅读文本的同时,补充课外资料,以帮助学生挖掘教材丰富的人文内涵,对理解文章的主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

3、情境写话法。在阅读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进行写话,使“其言皆若出吾口,其意皆若出吾心”,强化表达能力。

三、说学法

以“遗憾”为中心点,以卖木雕少年的言行、神情为线索,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在自读、自悟、交流反馈中,逐步实现对文本的深层理解,深入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通过写话,拓展思维,加强语言训练,进一步深化对文章中心的感悟。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积累词语。

1、出示文中的四字词,指名读,齐读。

名不虚传    游人如织    十分壮观   清晰可辨 (大瀑布)

琳琅满目    各式各样    构思新奇   栩栩如生 (木 雕)

仔细观赏    爱不释手    五官端正   语无伦次 (人 物)

2、运用词语:

师:上面三行词语的排列不是按课文出现的先后为序的,而是重新整理过的,你有什么发现?请你选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夸一夸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或那里的木雕。

生酝酿后交流。

通过词语的运用学生有很大的自主性,内容可以自由选择情景、语境,可以自由想象。这样为学生的思维活动创设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而且将词语的积累和运用浑然一体,既内化了课文中的新语言,又创造了语言。

二、自主质疑,提炼问题。

导入: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景色壮观,吸引了众多游客,木雕更令“我”爱不释手,但卖木雕的少年更可爱更让人感动,让我们走进少年的心灵品味这份感动。

1.请静思默想,或轻声读读,画出写少年言行和神情的那些句子,体会体会。(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2.学生读后反馈。

3.寻找深入感知课文的切入点。

出示 “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读这个句子引起你怎样的思考呢?

生质疑。:①少年为什么感到遗憾?生:②他怎样对待遗憾呢?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设计“质疑问难”的环节,意在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在内容理解上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

(三)紧扣问题,读书释疑。

两个问题包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我们先沿着第一个问题来研读课文吧。

1、指导研读第一次对话

课件出示对话:“那少年走到我跟前,诚恳地说:‘夫人,您买一个吧!’‘啊,不,路太远,这个太重……’我有些语无伦次。‘您是中国人吧?’那少年望着我,猜测道。我点了点头。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

(1)自由读课文中“我”与少年的第一次对话部分5~9自然段,边读边用“~~~~”划出描写卖木雕少年言行、神情的句子,反复读读,结合上下文想象一下他当时是怎样想的?

(2)读读他们之间的对话,注意读出语气。

2、师引导学生感情朗读12、13小节少年和作者的对话。

研读第二次对话

“‘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少年将一件沉甸甸的东西送到我手里……‘太好了!’我高兴地喊起来,掏出钱包就要付钱。少年连连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他笑了,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

(1)指导朗读:我”说的话都有提示语,你看,“高兴地喊”、“感动极了”,这些话容易读出语气;而少年的话该读出什么语气呢?(自由读对话,琢磨少年说话的语气)

(2)分角色朗读:谁想站起来读读黑人少年的话,表达表达感情;谁想读读“我”的话,高兴高兴,感动感动!

(3)读着读着,你明白了吗,最后,黑人少年为什么笑了?

《小学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来朗读课文,比如:自由读,合作读,分角色读等,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感悟,读中自得。

四、补充资料

1、小朋友们,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景区游人如织,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国的成千上万的游客,卖木雕的少年为什么却特别喜欢中国人,还说中国人是他们的朋友呢?想知道吗?

(课件出示补充阅读资料及相关图片,教师配以介绍。)

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中国人曾大力援助非洲。

①周总理曾三次赴非,访问非洲十国。

②中国派出了100多个医疗队支援非洲,给非洲儿童治病。

③中国援建坦赞铁路。

2、面对这样无私的帮助,你会怎样想,会怎样做?

3、面对这样无私的帮助,少年会怎样想,会怎样做?

)差异网●www.chayi5.com(4、再来谈谈这个问题:少年为什么说中国人是他们的朋友,而不说其他国家的人是他们的朋友?(学生畅所欲言)

这一环节中相关资料的补充大大拓展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体现了对语文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至关重要。图片资料感性、直观,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文字资料引导学生大量阅读,积累课外知识。本设计力图通过这些资料的运用,促进学生理解课文,提升情感。

(四)展开想象,总结全文。

1、友好的感情是相互的,爱的传递也是相互的。正是中国人民的付出,才赢得了非洲少年的感情!我们已被黑人少年那诚恳的态度、一心一意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以及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深深打动了。那天晚上,“我”和宾馆里的各国游客,以及许多当地人都对这个黑人少年赞不绝口,大家纷纷夸起了这个黑人少年。请你先想一想,人们会怎么夸?然后你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员,写几句话夸夸这个少年或把你想对这位黑人少年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学生在理解感悟、体验情感的基础上,与文本产生共鸣,对卖木雕的少年有了深刻的认识,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的真情实感在笔尖流淌,读写结合,在写中积淀语言,在写中升华情感。

2、总结谈话: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中国与非洲相距遥远,尽管相隔千山万水,但友谊把中非人民的心连在一起。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课文总结,在课堂教学中地位不可低估。通过总结,能促进学生对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提纲挈领,存储信息,巩固记忆知识。有利于儿童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板书设计:

热情 \

27买木雕的少年          真诚  \我们是朋友

善良  /

友好 /

板书是教师备课过程中构思的艺术结晶,是学生感知信息的视觉渠道。我设计的这个板书做到用简洁的文字,表达出文本的感情和内涵。

《卖木雕的少年》教案 篇六

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认识“尼、驮”等11个生字,会写“卖、售”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等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受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请学生搜集有关世界各国风景名胜的文字及图片资料。

教师准备一段介绍非洲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的录像及课文配乐录音。

每个小组自制一套字词卡片。

第 一 课 时

资料共享

老师请同学们搜集的有关世界各国风景名胜的文字及图片资料,找到了吗?谁来给大家进行展示或介绍?(请学生到前面展示)

老师找到了一段非洲南部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的录像,请大家一同观赏。看过之后请你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生观看录像后自由表达。

在这个大瀑布的不远处,有许多出售木雕工艺品的人,下面让我们来结识一位卖木雕的少年。(板书课题)

初读感知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认识的字词。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长利用自制的生字卡片带领小组成员认读生字,并想办法快速记住字形。

认读生词卡片,讨论词语意思。

轮读课文,互相纠正字音。

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朗读展示:谁愿意读哪段便站起来朗读。

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研读感悟

自主阅读思考:

想想卖木雕的少年是一个怎样的人。

画出描写卖木雕少年言行、神情的语句反复读读,结合上下文想象他当时是怎样想的。

同桌交流,谈谈自己的探究结果,相互启发,一起再来深入探究。

集体交流。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出示描写卖木雕少年言行、神情的语句,引导学生感悟少年的思想感情,相机指导朗读。

说说卖木雕的少年是怎样一个人。

第 二 课 时

品读入情

激情导入:同学们已被卖木雕的少年那诚恳的态度、一心一意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以及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深深打动了。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那动人的情景。(播放配乐朗诵的课文录音)

请同学们睁开眼睛,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请大家畅谈自己的感受。

把你们深切的感受带到朗读中去吧!请同学们自由组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全文也行,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也可以;自己读也行,与别人分角色读也可以。

朗读展示,教师引导学生评议。

学习发现

请同学们再认真读读课文,看看还能有什么新的发现,跟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新发现”。

每位同学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下面请大家大胆公布自己的“新发现”。教师启发学生从文章的遣词造句等方面进行探究、发现。如课文里有许多四个字组成的词语,请学生写在黑板上。

总结收获

想一想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

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

读读写写

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快速认读。

观察田字格中生字的字形,想一想怎样把这些字写美观。

教师范写个别生字,如“掏、辨、齿”等。

学生练习书写,同桌互评。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6篇《《卖木雕的少年》》,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305 66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