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教案(精选5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差异网整理的5篇《《在山的那边》教案》,如果能帮助到您,差异网将不胜荣幸。

检查知识掌握和背诵情况 篇一

1、 听写生字词。

2、 背诵喜欢的句子,丰富语言,积淀语感。

3、 让能背诵全文的同学表演。

《在山的那边》教案 篇二

【教学设想】

本诗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的第一首当代诗歌,因此要从朗读上着手,引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要让学生对诗句的品味有自己的体会,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教学思路为:朗读训练——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品味语言——自由发问——比读一诗。

【实施过程】

一、朗读训练。

老师范读,并教给朗读的方法:重音、停顿、节奏、情感。第一小节要读出童心的好奇,第二小节要读出感悟的激情。学生学读。老师播放钢琴曲《海边的星空》,学生和着乐曲朗读全诗。

二、理解内容。齐读后探究:

1、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本诗所描写的内容,该怎么说呢?(我渴望海、追寻海的过程)

2、本诗分为两节,这两节诗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从两节诗所写的时间、事情、心理、方式四个方面来比较这两首诗。

明确:从时间看:第一节写我童年时期,第二节写我长大以后;从事情看:第一节写我渴望海,第二节写我追寻海;从心理看:第一节写我的向往和困惑,第二节写我的感悟和信念;从方式看:第一节是我与妈妈的对话,第二节是我写读者的对话。

三、体会情感。指名读后探究:

1、本诗的山和海除了字面含义外,你认为还应该有什么比喻义呢?

明确:大海比喻理想,山比喻追求理想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而群山则是比喻重重困难,而爬山则是比喻艰苦奋斗向理想攀登。

2、那么,你认为作者写这首诗是想告诉读者什么呢?

明确: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热烈向往和执著追求,即使遭遇挫折,曾经失望,也决不放弃,百折不回。(要达到一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四、品味语言。

1、同学们,你认为这首诗中哪些词或者哪个句子写得很好,你还能说出它好的理由吗?

2、师根据学生表达的情况。如果学生没有涉及到,则把下面四个句子拿出让学生品。

①我常伏在窗口痴想。——“痴想”写出了自己儿时的好奇,神往山外的世界,从小就有追求新天地的理想。

②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铁青着脸”写出了自己翻过山后依然看到山时的失望的情绪。这是我心情沮丧的主观感受。

③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诱惑”写出了自己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看到大海,所以每座山都有诱惑力。

④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枯干”写出了自己理想的极度渴望。

五、自由发问。

1、老师现在根据诗句向同学们提问,请你们抢答:

①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小时候想到山那边是海,没有告诉别人。)

②“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部落空。)

③“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是妈妈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

④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

析: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⑤“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全新的理想世界是光辉灿烂的,理想实现的那一刻给我带来了无穷的兴奋与惊喜。)

2、师问:同学们,对于哪些诗句的意思你还有疑问,可以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吗?

六、比读一诗。

1、学法总结。

咱们今天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学习一首诗歌的方法。学习一首诗要做到五点:一、优美的朗读;二、明确写诗的内容(即这首诗写的内容是什么);三、理解诗歌的情感(即诗人想告诉我们什么);四、品味诗歌的语言(看它有哪些优美的语言);五、针对诗歌提出疑问(提问并试图去解决它)。那么下面,咱们就用这种学诗的五步法来扩展学习课外的一首诗歌。咱们分小组进行,由小组长组织,然后咱们各小组来比一比,看哪一个组学得最扎实,理解得最深刻,表达得最丰富。

2、老师用课件打出诗歌。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掌握重点字词“痴想、凝成、诱惑、喧腾、瞬间”等。

2、过程和方法: 加强合作学习指导,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 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哲理。

⑵ 树立理想,培养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训练朗读能力,品味诗歌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哲理。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四季如春的美丽富饶的江南鱼米之乡,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只有高耸人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会想到什么呢?为什么会这么想?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一课《在山的那边》。

(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二、初读文章,感受内容

一读,辨字音。

重点字词:痴想、凝成、诱惑、喧腾、瞬间。

二读,知大意。

给诗歌另拟个小标题,例如:我心中的大海;山里娃的梦……

三读,理内容。

从不同角度概括诗歌两部分的主要内容,例如:

1、第一节西我渴望山那边的海,第二节写我追寻心中的海。

2、第一节写我童年的向往和困惑,第二节写我长大后的感悟和信念。

(朗读方法可多样化。自由朗读,齐读,男女分节读等,可视情况灵活运用。力求以形式丰富的朗读,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对诗的内容有初步的理解和整体的印象。)

三、细读课文,质疑探究

诗歌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细读、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

让我们一起交流自己的发现,边读边议边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看谁的眼睛最敏锐,能发现美,能发现问题。

问题:

1、“山那边的山啊,为什么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2、“‘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这里的‘种子’是指什么?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怎么会扎下深根?”

3、“‘山的那边是海啊,用信念凝成的海’,为什么说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

妙词佳句赏析:

1、“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赏析:诗人将大山拟人化了,表面上是写山的颜色,实际是写自己的心情难过,这样写既形象又生动。

2、“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的枯干的心灵”

赏析:诗人确信远方有海,也就是理想,日日夜夜在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因为要实现理想必须经历失败。“我”对理想非常渴望,有了理想“我”就更坚强了。

四、精读课文,设计脚本

好诗不厌百回读。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正所谓“文贵自得”,“读中有悟”。试模仿例子,从语气、语调、重音、停顿、感情等方面,选择你最喜欢的诗句进行朗读设计,编写朗读脚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把对诗歌的深入理解淋漓尽致地演义出来。

例:

1、哦,山那边/是海吗?

提示:“是”字重读,句子呈升调。要读出充满疑惑和向往的语气。

2、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提示:“是”“信念凝成”应重读,要读出肯定的语气,突出实现理想的必然性和信念的坚定。

先由学生独立设计,小组内交流、试读,然后在班级展示。

明确:第一节情感变化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第二节情感变化为坚定──渴望──充满信心、乐观。

最后融合全班的设计成果,声情并茂地朗读全诗。

五、体验与反思

经过这样反复的朗读,你们明白了诗中的“山”和“海”象征什么吗?

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六、布置作业

1、请你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2、背诵全诗。

【相关链接】

雪花的快乐

徐志摩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飞,飞──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飞,飞──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飞,飞──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徐志摩的诗哲理深刻,内涵丰富,闪耀着理想的光芒,可以将其与课文进行比较阅读。它们都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并且抒发了实现理想时的喜悦心情,同时它们也都借助象征手法含蓄地表达诗的主旨。

今天和明天

【巴基斯坦】

卡斯密

谁今天去播下种子,

明天他就能在田里采集秧苗,

谁今天可耻地意志消沉,

明天他就会痛苦地死掉。

最好在自己的斗争中去感受一切。

欢乐、苦难、悲悼,

因为通向未来的光辉胜利,

道路只有前进的一条!

你若想明天砌座房子,

今天就得准备好石头,

你若想明天活在世上,

今天就得选择朋友。

你若想明天获得自由,

就得一心冲出地狱,

因为开启明天的钥匙,

今天你已经掌握在手!

【课后记】

朗读技巧的指导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以读代讲是本课最大的成功之处。因此,一开始教师就要花心思,动脑筋,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从而达到让学生爱上这篇文章,爱上语文。

以往的常见的教学方式是不管什么文章,拿过来统统逐段逐句地进行肢解,将文章分割成好几个知识点:这句话有什么含义?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好处是什么?……而这样的教学方式,带来的课堂气氛必然是被动的、沉闷的、压抑的。而缺少琅琅书声和学生个性化见解的课堂,也是失败的。

而学习诗歌,必须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来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因此通过指名朗读、全班齐读、男女分节读和品读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生自己阅读、理解、体验、感悟诗中之情,诗中之韵。“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

《在山的那边》教案 篇四

【教学理念】

此设计认真贯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以此安排教学活动,为学生今后学习开好头,打好基础。

【教学设想】

本课是七~九年级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课。它是一首以人生为主题的诗歌,因此在教学中应紧紧围绕诗歌的体裁特点,引导学生反复地朗读。在读中感悟诗歌内容,在读中品味诗歌语言,在读中得到美的熏陶,形成语感。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应把现代科技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充分结合起来,通过恰当的引导、组织,并结合自身生活体验的反思,使本课教学贴近学生,富有激情;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达成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做到读音正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品味自己喜欢的词句,能说出自己的见解。

3、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诗歌内容,感悟人生。

【教学内容】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下的一首诗,诗中山与海是两个相对的形象,富有象征意义。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宜采用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口头描述法。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1、播放画面,联系实际,展开联想:

同学们,我们从小生活在群山环抱的环境中,每天抬头可见的便是连绵不断的高山,(课件播放群山画面)看到这些,你会联想到什么呢?

(组织学生自由描述其想法,只要言之成理,教师都应给予鼓励)

2、谈话引入,出示课题、作者:

同学们的联想很丰富。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王家新,也共同欣赏他根据自己成长经历写成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

(教师指名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明确音义

1、课件出示字、词,指名注音、解释,后教师课件出示字、词正确读音、解释。

2、学生交流预习中无法解决的字、词音义,以扫清字词障碍。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订正。

三、指导朗读、感悟诗歌内容

诗歌通过精炼、优美而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要用情去读,用心去悟。下面,老师先为大家读一遍,请大家边听,边欣赏画面。

1、教师通过课件配乐,配画面,有感情地范读课文。

2、教师课件播放音乐,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

3、组织并指导学生简评自己的朗读。

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这样才能进入诗歌的境界之中!

(课件播放音乐,教师提自由朗读中朗读较好的学生为全班学生示范朗读,并组织其他学生听读并思考)

课件出示思考题:

⑴ 诗中的山和海除字面意思外,还蕴含着什么意思?

⑵ 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回答,相互评论、补充。教师点拨,鼓励学生探究回答,答案不必求统一,能说对大意即可,即使说的不全面,不深刻也应给予重视。同时,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相机板书山、海,困难、信念。

5、课件播放音乐,全班学生有感情地齐声朗读课文,以加深印象,为进一步赏析诗歌作准备。

四、精读品味,研读赏析

1、教师边说边课件出示:找出你最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词语或句子,反复品读;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

2、学生自由朗读后,可四人小组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并有针对性地参与讨论。

3、小组交流后,教师组织学生代表全班交流,口头描述自己的感悟。

4、之后,教师一边点拨,相机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一边指导学生朗读自己感悟深的句段。旨在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通过反复研读,以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意味,更好的体会诗人的感情。

5、学生在指导朗读的基础上分组赛读。

五、结合自身生活体验,领悟反思诗中哲理

1、教师边说边课件出示:在你的生活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经被你征服。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这首诗给你的启示,或谈谈自己为了实现一个目标克服困难的经历、感受。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倾听学生的描述,相机指导、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想、多说。

3、组织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自由谈体会。教师相机鼓励、评价。旨在引导学生说真话、诉真情。

4、教师小结:

在我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还有很多座山等着我们去攀登。只要我们心中有海',为了这个海'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就一定会取得成功!大家作好准备了吗?

5、师生共同饱含激情齐声朗诵课文。

(课件播放音乐,画面。)

六、布置作业,应用积累

教师边说边课件出示:

1、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也可以写自然的海)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诗句摘抄、积累。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对“梦”的讨论,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 整体感知诗歌。

【教学难点】

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明确“山”和“海”的含义。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由谈“梦”导入新课

1、教师充满感情的说:

童年是五彩的、童年是灿烂的、童年是多梦的,我们的童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梦想,你的梦想是什么?是做一个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家?还是做一个周游世界的旅行家?一个运筹帷幄的军事家?驰骋赛场的运动员?挥毫泼墨的书法家?引吭高歌的歌唱家?慷慨激昂的演说家?感情白法奔放的文学家……,下面请同学们谈谈你的梦想是什么?

2、各抒己见,各抒己梦。

3、教师小结:

刚才同学们都各自谈了自己美好而朦胧的梦,今天我们所要学的这篇课文《在山的那边》就是叙述了一个大山深处的孩子的梦想,叙述他对大海的向往,并且一直不停的追寻着它。他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在山的那边》,看看这个孩子到底在寻找什么?

二、听诵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

(可以是听磁带,也可以是教师配乐朗读)

师:课文中“山”与“海”的含义一样吗?为什么?大家可以在自己阅读的同时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师:大家注意到了吗?在朗诵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样的问题?[对学生的朗诵进行指导]

生:要注意注意朗读时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

2、学生诵读:

⑴第一节诗齐读,要求用“我干什么”这样的句式概括。

(介绍作者的简历)

⑵第二节自由朗读,要求放声有感情地朗读。

三、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1、⑴字词义理解,使学生初步理解文章,在这部分着重在于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学生默读,思考讨论一些问题:

“山”与“海”在诗中的意思。

“铁青”什么意思?是写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

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诱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喧腾”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终会”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

⑵从字词深入到情感,为⑶的讨论作为启发铺垫。

师:这句没写诗人自己,你怎么看出他的心情?诗中的写法好不好?

生:写大山好像人生气时那样“铁青着脸”,诗人将大山拟人化了,表面上是写山的颜色,实际是写自己的心情难过,这样写既形象又生动。

⑶对文本的深层含义,学生小组讨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对不理解的语句进行提问:

生:“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怎么会扎下深根?

生:“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所以说是飘来的。后来“我”不懈努力,这种信念就在“我”心中扎下深根。

生:理想的树立也需要日积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样才能让它扎下深根。

⑷综合性鉴赏也阅读,是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体现。

找出你认为最形象、精练的语句,反复品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合作探究性阅读,是学生接触的新学法,也是本节课重点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点拨,以调动学生思维。答案不求统一,要点合理即可。)

2、重在反复诵读,理解文章的情感:

分小组讨论,怎样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生根据讨论的结果,再读课文。例如:

⑴“想望”这个词就要读出,希望,企求的感情,同时由于“隐秘”的限制,因此读的时候要尽可能的读得轻一点。

⑵“哭着回来”则要读出“我”的伤心。

⑶“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既要读出“我”的失望,同时还得读出“我”的疑惑的感情。

四、拓展阅读

高尔基《海燕》,听配乐文朗诵,比较两首诗中的意象,感悟其中的情感和哲理,并思考对现实生活有何关联之处。

五、布置作业

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提示:这个大海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可以是宁静的,也可以是狂暴的;可以是开朗的,也可以是阴郁的……

(本题是结合课文的练笔。“提示”表明“大海”不一定象征理想,这样就拓宽了思路。最容易写的还是第一次到海滨旅游,可以写对大海的向往,到海滨终于见到大海的心情,写大海无比壮阔的美,等等。)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5篇《《在山的那边》教案》,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305 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