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案设计例优秀3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这次差异网为您整理了3篇《《故都的秋》教案设计例》,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故都的秋教案 篇一

李雄军

教学目标 :理解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学会从景物描写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以情选景;在景物的细致描写中渗透作者的主观感情。

教学难点 :作者主观感情与客观景物的融合(移情作用)。

教学步骤 :

一课时

一、 导入  :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来欣赏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在进入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前,让我们先来看一幅画,这是我根据大家学过的一篇课文中描写的景象所画的:

画面一

打出《天净沙 秋思》(一起背诵)

思考: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你是怎么体会到这种感情的?

明确:大家理解得非常好!天涯沦落,秋日思归,情与景在这首词里得到了完美的结合。的确,读一首诗 看一幅画,总之,欣赏艺术,常常是通过眼前的有限的形象去捕捉和领会到某种更深远的东西,而获得美的享受。这种更深远的东西 ,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对于写景抒情散文来说,作家笔下绝没有单纯的风景,往往是情寄寓于景中, “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阅读这类散文的时候,要从具体的形象入手,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握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打出思维模式一

这是大家初中掌握的方法,高中阅读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深入其中的对景物进行细致的揣摩和体会,从而更好的理解与把握作者的感情。今天,我们就要在学习这篇课文基础上掌握这种阅读方法。

二、 了解感知

1. 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那么,我们就从《故都的秋》景走入郁达夫的心灵世界,看作者又通过写什么样的景物去抒发自己怎样的深情?

好。现在先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

打出学习目标:理解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学会分析借景抒情散文的阅读方法。

秋是文章景物的主要内容,北平故都,已是历史上繁华的过眼烟云。题目中就含有一种深深的“眷恋”。初读完此篇课文,仿佛看到一个青布长衫的旅人,在凄风苦雨间彷徨叹息思索。一个旧都的秋景,为何会引起作者如此的眷恋?秋声秋色中蕴涵了什么样的深情?我们先来整体感知故都的秋景。下面,请大家看到课文,听我对课文主体部分(3-11)的朗诵。一起神往故都,观其色,闻其声,品一品故都的秋味。 (播放配乐朗诵。)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作者眼中的秋景具有哪些特色呢?找出文章的文眼。

2)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面?

明确:1)“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悲凉”是故都的秋的特点。这是课文的主线或文眼。对课文文眼或主线的把握有利于我们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如:《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有点不宁静”《绿》中的“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2)描写了五幅画面:小院清晨 落蕊 秋蝉嘶叫 闲话秋凉 秋果奇景

三、理解分析:

清静悲凉不是空穴来风,它来自作者对故都秋景的客观感受上。作者是怎样细致入微的刻画描写这几幅秋景的呢?什么样的景物,会使我们读者感到这样的压抑,感到这样的凄清和孤独。

思考:1)在五幅画面中,作者是从那些方面来写秋的?

明确:作者从秋声和秋色两方面(角度)来细致入微的展开描写。

2)为什么作者要从声色的角度来刻画秋景?

明确:声色的角度能很好的表现出故都的秋的特点。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

入其境。

3)描写了那些秋声和秋色?特别注意那些间接描写的地方。(分组找,讨论)

①明确:色: 碧空 蓝朵 黄中带白 青布 淡绿微黄

提问:A、秋色的特点是什么?(颜色的格调)

明确:冷色调。用青蓝色 ,暗灰色,灰白色调绘出一幅冷色的画面 。

B、落槐为何也是秋色呢?

明确:它的花白里透黄,突出了秋天的特点,与文中描写的其他颜色格调一致。

C、如果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目之所见都是这样的色彩与景物,你心里会产生怎样的感受?

明确:冷清。凄清如许。观秋色,故都的秋色好冷清哟!透人肌骨。

②明确:声:帚声 衰弱的蝉声 风雨声 人声

A、如果说,秋色的描写是“清”;那么,秋声呢?用一个字概括。

明确:静。处处透着寂静与落寞。

B、写了秋声,为什么我们还说它静呢?

明确:反衬。在秋天的故都,在那无际的碧天下,连小虫 扫帚这样的细微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清楚楚,不正反衬出故都的寂静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艺术家们往往用这种以静衬动的艺术辨证法来取得更强的表达效果。我们在课文《荷塘月色》中已经接触过这种用法,用蛙鸣来衬托月下荷塘的幽静。

C、举一个例来说一说:

如看到扫帚的丝纹,为何也让我们仿佛听到了那细微的声音?精细的丝纹,灰土上一条条的痕迹。我们仿佛看到了扫街的在树影下清闲的挥动着扫帚,听到了灰土与落叶发出的沙沙的轻微的声音。这不正折射出故都秋景的寂寞与衰败吗?

D、在看到冷清的色彩后,又听到这微漠的声响,作者又会有怎样的感觉?

明确:更加孤独,凄冷。息列索落的秋风秋雨之日,伴着衰弱的蝉声的天籁,和着鸽哨的鸣叫,远处传来荒野的钟声,作者连细微的扫帚声也仿佛听得真真切切。“这次第,怎一个‘静’字了得!”

四、揣摩体味

1、秋声寂寞,秋色冷清,作者在这样的清静的秋声秋色里会品味到一种什么样的秋味呢?我们大家已经抓住秋景的特点对景物进行了分析,现在让我们大家一起进入作者所创造的意境中去体味,去揣摩,去感悟!

意境是什么呢?意境是内在的情趣与外在景物的融合。包括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境,即眼前之景;二是意,即心中之情;情景相生。景物本来是没有感情的,作者带着某种特定的感情来看景物,那么景物就染上了作者的感情。感情的不同则对于同一景物的观感也不相同。这就是我们美学上常说的“移情作用”。

下面,我们就深入作品中的意境,观景而察情。看到第三段,请全体女同学诵读,这是故都秋天的清晨,大家随着他的声音到街道上遛一遛吧!

大家在听的时候找一找,看客观的景(境)中的构成要素有那些? 客观的景是什么样的呢?画面上——

一椽破屋

天色碧绿,驯鸽飞声 景物透着破败(扣故都)

(在)破壁腰中 景物显得落寞(扣秋)

牵牛化的蓝朵

疏疏落落的尖细

且长的秋草(荒草碧连天)

画面中的人——

早晨起来无事可做 日光能细数吗?(神态 动作) 清闲

静对着蓝朵干嘛?(神态) 寂寞

主观的情是——悲凉

“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作者笔下渲染的秋是冷清的,又是寂静的,更是美丽的,美好的事物在秋天里凋零,作者将自己对美好事物在秋天里的无情易逝的同情与悲哀深深的藏在这简淡的文字中。让我们从悲凉中读到了眼泪,从眼泪中又读到了美丽。体会到了一种刻骨铭心的悲凉。(板书“以景显情”)

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由情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林黛玉在悲伤的泪眼中才会看到那纷飞的落蕊。那么作者为什么会把秋景看得如此的“清 静 与悲凉”?

主观上,作者当时因白色恐怖而抑郁苦闷 逃避现实。因而,作者用这种感情来看外界时,看到的就只能是冷清的秋色,听到的也只能是寂寞的秋声。那么,大家也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何不写香山的红叶,为何不写颐和园的游人如织。(板书:“以情驭景”)

五、讲解全篇(非教学重点)

课文的主体部分已经学习完了,学习目标已经达到。最后,问大家两个问题 。

1)作者既是描写故都之秋,为何还要写南国之秋?是否闲笔?

明确:全文既直接描写故都的秋景,又通过写南国之秋来间接写故都之秋。 直接写从故都的秋景的声 色着手,抓住特点,突出了故都秋景的“清 静 悲凉”,间接写通过二者的对比,也反衬出故都秋景的特点。

2)用三个字来概括南国之秋的特点?

明确:“慢”“润”“淡”

作者的感觉是“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为什么呢?

秋景看不饱,秋味尝不透,秋意赏玩不到十足。在南方的秋景中作者难以沉醉其中,那湿润的空气,那熙攘的人群难以触发作者对秋的人生况味,只能使郁达夫更深深的思念北国之秋。

四、回顾认知过程

怎样达到的认知过程?

掌握分析这类文章的思维程序:

一、了解文章写的景物对象,感知景物对象的整体。

二、分析文章怎样写的这些景物对象?景物的特点是什么?

三、透过字面,揣摩体会,情景相连,挖掘作者寓于景物对象中的深情。

五、迁移训练

情景相生。在对景物的描写中,有时往往一字着色,一字着情。如我们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

1. 选词填空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 )叶树,灯下白头人。(《喜外弟卢纶见寄 》司空曙)

绿 红 黄 残

明确:黄。既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又流露了作者的心境,并且符合对偶。

2. 理解《沁园春 长沙》的上半阙,从景物的描写中,把握景物的特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明确:景物,充满生机,生气勃勃。人物,宽阔的心胸,昂扬的精神面貌。

板书设计

以 情 驭 景

画面 清晨小院 槐树落蕊 秋蝉嘶叫 闲话秋凉 秋果

秋色 碧空 白中带黄 蓝朵 青布 淡绿微黄 清

秋味 悲凉

秋声 鸽声 帚声 蝉声衰弱 风雨声人声 静

以 景 显 情

[1]

故都的秋教案 篇二

故都的秋

郁达夫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是怎样紧扣“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的。

2、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教学重点:准确把握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和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情。

教学难点:以情选景;在景物的细致描写中渗透作者的主观感情。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作者在文中的最后一个自然段里写道:“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可见,作者对北国的秋不仅仅喜欢、欣赏,而是极端的热爱、眷恋,甚至到痴迷。

二、自主探究

提问;作者是如何通过南国之秋来衬托北国之秋的特点?

明确:“慢”、“润”、“淡”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提问:北国秋的特点?

明确:清、静、悲凉

三、学生作业展示(多媒体)

四、拓展题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 chayi5.com 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五、作者简介

1、郁达夫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岐视;在个人的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追求上,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文学”。

2、30年代,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居无定所,衣食无安。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这种“悲凉”是他整个人生的感受。

六、小组探究

提问:1.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呈现出什么特点?明确:静、清、悲凉。(板书)

提问:请试着从五幅秋图中找具体的句子说明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明确:(1)牵牛花:“静着时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是在写“静”;“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椽破屋来住着”、“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既写“静”同时也写“清”;“疏疏落落”的衰草,体现了“悲凉”。(2)槐树落蕊:整段都渲染了寂静的气氛,突出了“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几句,给人悠闲的感觉,突出了“清”。“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几句,抒发了悲凉之感,正是紧扣“悲凉”。(3)秋雨话凉有一句,“唉,天可真凉了”,作者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目的在于渲染“清、静、悲凉”的气氛。“了”字音抬得高,拖得长,好比是对着无边的大森林呼唤,呼唤的越响,回荡得越远,森林越发显得空寂。

七、课堂小结

紧扣“清”“静”“悲凉”,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对故都之秋的向往眷恋之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借景抒情)。

八、课堂练习

仿句练习

郁达夫笔下的秋在哪里?

秋,在小院中低矮的破屋内外,

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

在秋蝉的每一声残叫里,

在秋雨的每一个雨滴里,

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

九、作业

以春天的景为描写的内容,借景抒发欢乐或苦闷的心情,但不能直抒胸臆,要学会以情驭景、以景显情。(600字)

十、板书

故都的秋教案 篇三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课文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妩媚的,她常给人以艳丽动人的美,所以,纵然是客居他乡、彻夜难眠,在《临安春雨初霁》中,陆游还会给我们留下“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名句;而夏天常常是热情的,她给人以无穷的回味,所以漫步于“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的康桥,在《再别康桥》中,徐志摩先生要慢吟轻咏:“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那么,秋天呢?(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我说秋天是多姿多彩的----

1、有人独立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

2、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的景象,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

3、有人在秋日里徘徊,耳目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想到的是“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一场秋雨过后,柳永读到的是凄苦……

由此可见,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和作者的主观感受的统一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板书:读懂客观现实,体会思想感情)

二、学生朗读课文3--11段,注意:宜慢不宜快,应认真体会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思

想感情。

三、探讨课文内容

1、讨论:本文的题目是“故都的秋”。“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这个客观现实呈现出什么特点?

明确:文章的总领句(即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板书:清、静、悲凉)此句提纲挈领,笼罩全文。

如果试作简省:“可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静、悲凉。”意思一点没变,可意味、情味大变,可见作者用语的精心,在文章起始就定下一个浓重抒情的调子。

2、   课文是通过哪些景象的刻画来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呢?

明确:主要是刻画了五种景况: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闲话秋雨、佳日胜果。(板书: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

3、思考:哪些地方突出了“清、静、悲凉”?

明确:写秋院----“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境的宁静);“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是心的宁静);“一椽破屋”“在破壁腰中”(这是境的悲凉)。

写秋槐----“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

写秋蝉----“衰弱的残声”(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凉)。

写秋雨----“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情和境的悲凉)。

写秋果----“淡绿微黄”,虽然写到“红”,却是“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也是一种清、静的淡色)。

4、小结:郁达夫写“故都的秋”,紧扣住“清”“静”“悲凉”的特点,不用浓墨重彩,

而是用平凡的词语表达了平凡的秋姿、秋色、秋声、秋味和平凡的人----“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

5、我们不妨归纳一下,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在哪里?

明确: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在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

6、统观整篇课文,作者除了运用细腻的描写来展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之外,开篇和结尾部分还运用了怎样的写法?

明确:以南国之秋的“慢”“润”“淡”来对比北国之秋的特色----色彩浓重,味道醇厚。其目的是抑彼而扬此,突出作者的主观感受----北国之秋胜于南国,从而表达对故都的秋的热爱之情。

四、布置作业

1、  熟读课文,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到数段文字背出来。2、思考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揣摩其中的佳句和精彩的描写

二、诵读第12段,找出中心句并探讨本段的作用

三、讨论三个问题

1、本文描写秋景,是以什么为序的?

2、关于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本文是颂秋,但也有人认为是悲秋。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本文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开头就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所以“我”不远千里也要“饱尝一尝”“故都的秋味”;在文章的结尾还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生命的三分之一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板书: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3、作者为什么不用明快的笔调来颂秋呢?

(1)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2)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的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这种感受在当时其他作家的作品中也有痕迹。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不也有“哀愁”吗?

由此可见,散文的鉴赏,既要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景物,又要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对思想感情的体会,还要结合作者当时的生活经历。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2、完成《课课练》;3、预习下文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3篇《《故都的秋》教案设计例》,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差异网的价值所在。

305 67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