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7篇)

发布时间:

数学是一门很有趣的课程,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制作教学教案呢?差异网为您精心收集了7篇《小学数学教案》,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差异网给您的好友哦。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采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

2、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确定等量关系,正确用方程解答应用题

3、培养学生利用恰当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弄请已知量与未知量的联系,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准确的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P107)

1、找出下列应用题的等量关系。

①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2倍。

②梨树比苹果树的3倍少15棵。

③做8件大人衣服和10件儿童衣服共用布31.2米。

④把两根同样的铁丝分别围成长方形和正方形。

(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小结)

我们今天就复习运用题目中的等量关系解题。(板书:列方程解应用题)

二、新授内容

1、教学例3、

(1)、一列客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以每小时75千米的速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4小时相遇,甲乙两站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①。读题,学生试做。

②。学生汇报(可能情况)

(90+75)×4

提问:90+75求得是什么问题?再乘4求的是什么?

90×4+75×4

提问:90×4与75×4分别表示的是什么问题?

(由学生计算出甲乙两站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2)、甲乙两站之间的铁路长660千米,一列客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以每小时75千米的速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多少小时相遇?

(先用算术方法解,再用方程解)

①、660÷(90+75)=?

②方程

解: 设经过x小时相遇,

(90+75)×x =660 或者, 90×x +75×x =660

让学生说出等量关系和解题的思路

教师小结(略)

(3)、甲乙两站之间的铁路长660千米。一列客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4小时相遇。货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 先用算术方法解,再用方程解)

①、(660—90×4)÷4=?

②、方程

解:设货车每小时行x千米

90×4+ 4x = 660 或者(90 + x )×4 = 660

让学生说出等量关系和解题的思路

教师小结(略)

让学生比较上面三道应用题,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比较用方程解和用算术方法解,有什么不同?

教师提问:这两道题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

三、巩固反馈。(P109---1题)

1、根据题意把方程补充完整。

(1)张华借来一本116页的科幻小说,他每天看x 页,看了7天后,还剩53页没有看。

_____________=53

_____________=116

(2)妈妈买来3米花布,每米9.6元,又买来x千克毛线,每千克73.80元。一共用去139.5元。

_____________=139.5

_____________=9.6×3

(3)电工班架设一条全长x 米长的输电线路,上午3小时架设了全长的21%,下午用同样的工效工作1小时,架设了280米。

_____________=280×3

2、(P110----4题)解应用题。

东乡农业机械厂有39吨煤,已经烧了16天,平均每天烧煤1.2吨。剩下的煤如果每天烧1.1吨,还可以烧多少天?

小结:根据同学们的不同方法,我们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哪种方法简便就用哪种方法。

3、思考题。

甲乙两个港相距480千米,上午10时一艘货船从甲港开往乙港,下午2时一艘客船从乙港开往甲港。客船开出12小时后与货船相遇。如果货船每小时行15千米。客船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P110---5题)不抄题,只写题号。

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应用题

等量关系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例3:一列火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以每小时75千米的速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4小时相遇,甲乙两站的铁路长多少千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测量、撕拼的方法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180°。

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合理猜想和验证三角形内角度数和等于180°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及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愿望和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探究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教学难点:

在猜想和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理解内角、内角和概念

1、谜语引入:形状似座山,稳定性能坚,三竿首尾连,学问不简单,打一几何图形猜一猜是什么?

Q:结合谜面的信息来说一说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2、介绍内角:这三个角都在三角形的里面,又叫内角。

Q:三角形有几个内角?

3、介绍内角和:把三个内角的度数加起来求和就是三角形的内角和。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内角和。

活动2【活动】观察图形

1、观察图形的变与不变

ppt依次出示

☆www.chayi5.com☆Q:这是锐角三角形,什么是它的内角和?

出示直角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指?

出示钝角三角形,内角和是指?

质疑:哪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最大?

预设1:钝角三角形内角和大。(说想法)

预设2:一样大。(说想法)

预设3:180度。

小结:三个三角形的样子不一样,大小也不一样,三个内角也不一样,但内角和是一样的。

(二)活动二:猜想内角和不变的度数

Q:这个一样的度数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1:听说过,学过。

预设2:直角三角尺上三个角的度数和是180度。

预设3:等边三角形。

这两个都是我们知道度数的特殊的三角形,请你根据这个特殊的三角形来大胆的猜猜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那任意的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度数是不是180°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

活动3【活动】测量验证

(一)思考量的方法和原因

过渡:你想怎么研究?(用量角器去量)

Q:谁来介绍介绍量的方法?

预设:要想研究内角和,只要把三个内角度数量出来再加起来看看是不是180度就可以了。

(二)动手测量

PPT:操作建议:

1、请你找到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用彩笔标序号1、2、3。

2、用量角器仔细测量后,记录角的度数。

3、列式计算出三角形内角和度数。

动手测量

(三)汇报交流:

学生1展示测量的过程。

Q:还有谁测量的这个锐角三角形,说一说?

追问:为什么同一个三角形内角和度数却不一样?

Q:你在测量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Q:观察这些数据,虽然都不太一样,但是都很接近?

小结:测量确实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三个角的度数,加起来就可以求出内角和,但是测量有误差。

活动4【活动】拼角验证

(一)思考其它验证方法

Q: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预设1:学生没有反应。

师引导:说到180度,你想到什么角?(平角)

预设2:撕拼法

Q:怎么把三个内角拼在一起?

(生不撕,教师帮助突破,撕下三个内角。)

Q:你能在投影上拼一拼吗?

预设3:折叠法

你的方法也很好,你们听懂了吗?一会儿可以试试。

预设4:描画法

Q:怎么描?你能演示一下吗?

其他同学观察他在做什么?

引语:刚才说的方法都很好,下面我们自己来试一试。

(二)动手拼一拼

操作要求:

1、请你用彩笔在纸上随意画一个三角形,并剪下来。

2、用彩笔标出三个内角。

3、尝试操作。

动手操作

(三)汇报交流

Q:你是怎么研究的?发现了什么?

(四)小结

刚才每人的三角形是自己任意画出的,形状、大小都不一样。无论是撕拼、折叠、还是描画的方法,都是在把这三个内角拼在了一起,转化成一个平角,我们发现他们的内角和都是180度。

活动5【活动】几何画板验证

引:但我们时间有限,研究的三角形个数有限,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呢?我们可以借助几何画板来看一看。

师:介绍:计算机能够帮助我们比较精确地测量出三个角的度数,并计算它们的和。

观察:老师拉动一个顶点,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小结:也就是,无论我们怎么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大小,虽然它的内角在变化,但三个内角和的却是不变的,都是180度。

活动6【练习】基础练习

1、三角形中∠1=55°,∠2=45°,∠3=?

2、直角三角形:我有一个锐角是40°,求另一个角?

3、说一说:在一个三角形中,能有两个直角吗?能有两个钝角吗?为什么?

4、拼三角形

师:两个180°不是360°吗?

小结:看来,组合以后的图形还要分清楚哪些是内角。

活动7【练习】拓展练习

(一)拓展练习

今天,我们通过自己的研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那四边形有没有内角和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课件演示。

说说这节课你的收获?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篇三

教学内容:

用计算器计算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2、会用邻近的整千、整百、整十数进行估算,逐步养成估算的习惯。

3、能利用计算器探究计算规律。过程与方法:

在利用计算器探究的过程中,敢于提出疑问,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用的。

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利用临近的整千、整百、整十数估算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利用计算器进行探究的能力。

教学准备:

计算器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常规积累

运用加减、乘除关系,用计算器验算392-279=123364×72=4568

2689÷45=34837+2689=3416

独立操作

交流方法答案

既复习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又对加减乘除关系进行运用。

一、开放引入

(一)监控选择题1.理解题意

2、计算器的演示过程展示

补充图示的算图,让学生学会看图

示。

小结:灵活使用计算器

独立思考讨论交流

针对学生上学期使用计算器遇到的问题进行回顾、反思,进一步明确算图的意义和计算器的灵活运

用。

二、核心推进

(一)用计算器计算4386+5237+2705

你是怎样想的?怎样才能又快又对?先估再算

(二)乘除法计算尝试用计算器计算小结:先估后算

独立操作

过程中发现

方法

尝试练习交流反馈

在经历学生的自主学习后,由学生的资源,发现总结方法。

尝试用刚才的方法自主学习乘除法混合运算。

三、灵活运用

(一)使用计算器计算找规律书p7T2

小结规律

(二)找规律

(1)5×7=55×7=

555×7=5555×7=

(2)9876543×9+1987654×9+2

98765×9+3

9876×9+4

根据上面的发现,直接写答案。55555×7=

555555×7=

5555555×7=

987×9+5

98×9+6

9×9+7

小结:观察发现规律

独立记录本

记录

思考发现交流反馈

独立练习

同桌讨论、交流

生独立练习

让学生通过已有计算器操作经验,操作中掌握方法,并不断观察,从操作到自主写出答案,发现规律。

掌握方法巩固练习。

四、拓展延伸

计算器的灵活使用与生活运用(网上资料)

观看

多层面了解计算器的使用。

反思

板书:

用计算器计算

利用关系灵活使用先估后算经过观察

验证结果估整十、百、千发现规律接近

练习:

一、运用加减、乘除关系,用计算器验算,并写出正确结果。

392-279=123364×72=45682689÷45=34837+2689=3416

二、找规律

(1)5×7=55×7=555×7=5555×7=

(2)9876543×9+1987654×9+298765×9+39876×9+4

根据上面的发现,直接写答案。

55555×7=555555×7=5555555×7=

987×9+598×9+69×9+7

三、用计算器探究为什么会还原?探究p44

人教版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在具体场景里体会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所在的左右位置。

2、能按左右的方位要求处理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左右等词描述物体所在位置,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熟悉的情境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

1、用左右手引入,感知自身的左与右。

(1)提问:大家说说,我们常用右手做哪些事?我们常用左手做哪些事?

(2)谈话:左手、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小朋友再看一看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好朋友吗?谁来说说?(要求学生摸着说)[评析:通过自己身体上的实例,使学生获得大量感性材料,为正确确定物体间左右位置关系奠定础。]

(3)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由慢到快)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

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评析: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充分体验左和右。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结合具体场景,进一步理解左右的位置关系。

(1)出示挂图:小朋友在教室里上课的场景。谈话:小朋友,人的手、脚、眼睛、耳朵都有左之分,那么我们坐的位置有没有左右之分呢?我们一起来看,画面中坐在前面的小明(男)和小红(女)是同桌,你能说说他们的位置关系吗?

同桌讨论,尝试说说小明与小红的位置关系。交流反馈,引导学生正确说出小明坐在小红的左边,小红坐在小明的右边。

提问:有的同学说小明坐在左边,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讨论使学生明确:在描述两个人的位置关系时,要说清楚谁在谁的左边或右边。

提问:你还能看图说说哪些物体有左右的位置关系吗?同桌讨论后汇报。

[评析:紧密结合小朋友上课的情景,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理解和掌握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发展空间观念。]

(2)联系教室真实场景,强化对左右位置关系的认识。(想想做做第1题)

让每个学生说一说坐在自己左面的小朋友是谁,坐在自己右面的小朋友是谁,再同桌交流,最后指名回答。

选同桌两个小朋友,让其他小朋友说一说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

选横排里的三个小朋友,请学生说说中间小朋友B所处的位置。

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一会儿说B在左边,一会儿说B在右边。

讲述:我们在描述某一物体位置时,一定要说清楚,说完整,它在谁的左边或它在谁的右边,而不能光说它在左边或右边。

[评析:联系实际,在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某个物体的位置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而说的。]

让学生就教室里的某一人或物说一说所处的位置。

[评析:通过说说教室里的某一人或物所处的位置,培养学生观察、描述位置关系的习惯和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二、巩固深化,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摆一摆。(想想做做第2题)

(1)同桌合作操作:把数学书摆在课桌的中间,把文具盒摆在数学书的右边,把铅笔摆在文具盒的右边,把学具盒摆在数学书的左边,把橡皮摆在学具盒的左边。

(2)让学生说一说,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从左数,文具盒是第个,从右数,文具盒是第个。数学书的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3)请同桌合作,自由摆放学具,再互相说给同桌听,指名几人交流。

[评析:通过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把操作、观察和语言表达紧密结合。自由摆放学具的活动,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发展了思维,培养了创新意识。]

2、说一说。

(1)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丁丁和拉拉跟着妈妈去超市购物,他们来到了玩具柜台。呵!那么多玩具,挑选什么呢?妈妈规定每人只能买一样,并且不能说出它的名字,只能说出它上、下、左、右的邻居各是谁。

提问:小朋友,如果你是丁丁或拉拉,你会怎么说呢?其他小朋友能根据他的说法,猜出他想买的是什么吗?(评析:给单调的练习赋予一定的情境,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主动观察、猜测、推理、交流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和情境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想想做做第4题。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最后指名全班交流。

[评析: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综合运用前后、上下、左右的方位词描述物体位置,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人人参与,人人表现,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实践活动,增强应用意识

1、想一想。

谈话:老师有一个问题问大家,我跟大家面对面地站着,(举起右手)请问:老师举的是右手吗?(可能有的学生说是右手,有的说不是右手,说法不一)

请小朋友把右手举起来再判断一下,老师举的是不是右手。

(教师举起右手转身与学生同向,让学生检验自己的看法。)说明:我们面对面站着,因为方向相对,举起的右手就刚好相反。

[评析:左右的相对性是本课教学难点,运用设疑的方法让学生判断老师举的是不是右手,引起学生注意,引发思考;让学生举起右手与老师对照,促使学生去体验感悟;最后教师转身验证让学生明白:面对面站着,因为方向不同,左右也就不同。总之,这段教学活动融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有效地突破了难点。]

2、动脑筋。

(挂图显示学生上下楼梯的情况)让学生观察思考:上下楼梯时应该靠哪边走?谁走错了?为什么?

(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基础上组织全班学生表演体验。)

小结: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判断时应把自己当成走路的人。平时我们上下楼梯时,应该靠右边有秩序地走。

[评析:看图判断左右,学生容易以自己为标准来下结论。为此,组织有效的表演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去感悟\去体验,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方向的变化过程,明白方向不同左右不同的道理,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安全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四、总结点拨、拓展应用

谈话:同学们,这节课玩得愉快吗?在玩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课后,到学校和家里再观察观察,找出各种物体间的左右位置关系说一说。

[评析:教师富有情趣地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知识汇报交流学习过程和掌握的学习策略,在自由的氛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本领去探索周围更广阔领域知识,体验学习的乐趣,这样的课堂总结是必要的,有价值的。]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 篇五

一、谈话交流

谈话: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起立、坐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板书:相反。)我们周围有很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情况,请看屏幕:(课件播放图片。)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激烈的赛场上有输也有赢……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

二、教学新知

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引入实例。

谈话:假如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聊”下去的话,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课件出示)。

① 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② 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

③ 与规范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 1.8千克。

④ 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补充板书:相反意义的量。)

(2)尝试。

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

请同学们选择一例,试着写出表示方法。

(3)展示交流。

2.认识正、负数。

(1)引入正、负数。

谈话:刚才,有同学在6的前面写上“+”表示转来6人,添上“-”表示转走6人(板书:+6-6),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一致的。

介绍: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板书:负数);这个数读作:负六。

“-”,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是正号。

像“+6”是一个正数,读作:正六。我们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写(板书:6)。其实,过去我们认识的很多数都是正数。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能正确地描述。

2、初步懂得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参与乘法分配律的归纳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

2、使学生了解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难点

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了自然环境被破坏而出现的沙尘暴、水土流失等一些情景的图片,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1、我想大声的呼吁:请不要再滥伐树木了,不然的话沙尘暴会更厉害。

2、请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吧!

3、要保护我们的家园,还要大量植树。

师:说的太好了。要保护我们的家园就要植树造林,种植花草。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前段时间学校植树活动的情况吗?

(多媒体展示植树的场景,并附文字:一共有25个小组参加植树活动,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

二、探究新知

1、探究乘法运算定律

(1)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你都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问题。

师:请根据这些信息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列式计算。

(2)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展示汇报:

(4+2)×25 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师:谁和第一位同学的算式一样?请举手。谁来说一说你们解决问题的步骤?

生:先用加法算出每组有几人,再乘25算出一共有多少人?

师:谁和第二位同学的算式一样?请举手。谁来说一说第二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步骤?

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先分别算出负责挖坑种树的人数和抬水浇树的人数,再把这两部分合起来算出一共有多少人?

师:回答的很好。我们来看4×25和2×25分别表示什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我也是先算出每组有几人?即(4+2)×25。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请大家一起回答这次植树活动的学生一共有多少人?(150人)

2、探究乘法分配律

(1)探讨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且计算结果相同,那么,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

出示:(4+2)×25 4×25+2×25

生: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在这两个算式中间可以用等号连接。

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个等式。

生1:4加2的和乘25等于4乘25加上2乘25。

2:4加2的和乘25等于先把4和2分别与25相乘再相加。

师:刚才同学们是先算出每组有几人,再算一共有多少人,算式为25×(4+2)。想一想:计算25乘4加2的和还可以怎样算呢?动手试试再把想法说给同桌听。

师:谁来给大家说自己的想法?

生:25乘4加2的和,可以先把25分别与4和2相乘,再相加。也就是先算25×4和25×2,再把两个积相加。即25×(4+2)=25×4+25×2

(2)举例观察

师:我们知道了4加2的和与25相乘,可以先把4和2与25分别相乘,再相加。请你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写在本子上。你怎么来说明你写的算式左右两边是相等的?

师:谁来汇报你写的式子,师随生汇报板书。请同学们观察这两组等式以及自己写的等式,有什么发现?请先和同学交流。

(3)交流概括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我发现,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求出积,再把积相加。

师: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求出积,再把积相加。这就叫乘法分配律。

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师:刚才同学们写的算式都对,那我们可不可以用一个算式就能表示出所有的式子?

生试着在练习本上写,并抽学生汇报。

生1:a、b表示两个加数,c表示因数。a加b的和乘c等于a乘c加b乘c。即(a+b)×c=a×c+b×c。

生2:a表示因数,b、c表示两个加数,a乘b加c的和等于a乘b加上a乘c。即a×(b+c)=a×b+a×c。

三、巩固练习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15+20)×12=□×12+□×12

25×(4+9)=□×4+□×9

8×(10+5)=□×□+□×□

75×24=75×□+75×□

2、把左右两边相等的算式用线连接起来。

48×12+52×12 15×18+26×18

(15+18)×26 25×40+25×4

25×(40+4)(48+52)×12

14×(45-5)11×4+25×4

(11×25)×4 14×45-14×5

人教版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人民币单位间的十进关系,初步掌握基本的单位换算方法。

2、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人民币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教学难点

正确地进行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答:人民币的单位有哪些?(元、角、分)

元和角之间是什么关系?角和分之间呢?

板书:1元=10角1角=10分

2、出示卡片,指名回答、

2元=( )角 7角=( )分 50角=( )元

30分=( )角1元=( )分

学生填空以后,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师:同学们对人民币有了一定的认识,你们愿意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帮老师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吗?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5

(1)理解换算方法

师:有几个同学托老师帮他们买卡片,卡片买回来以后,还剩了一些钱,你们看,剩了几元几角?

演示课件“简单的计算”(出示:1张1元的纸币和2个1角的硬币)

随学生回答,老师板书:1元2角

师:每个同学要退还3角钱,我该怎么办呢?(把1元钱换成10角)

继续演示课件“简单的计算”(原来的1元钱变成了10个1角钱)

师:原来的1元2角钱就是现在的多少角?(12角)

你是怎么算的?(1元换成了10角,10角加上原来的2角就是12角)

板书:=12角

(2)练习

猜一猜:1角4分=( )分

学生猜完以后,动手摆学具验证一下、

订正时问:这道题应该怎么想?(想:1角=10分,10分再加4分就是14分)

2、教学例6

(1)理解换算方法

师:小芳攒了一些零钱,你们帮她数一数,一共是多少角?

继续演示课件“简单的计算”(出示:15个1角的硬币)

随学生回答,老师板书:15角

师:妈妈怕小芳拿着不方便,就帮她兑换了一下,请你猜一猜兑换以后,小芳手里是几元几角呢?

学生猜完以后,动手摆学具进行验证。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是怎么摆的?

随学生的回答,老师继续演示课件“简单的计算”(10个1角换成1元)

师:15角就是几元几角?(板书:=1元5角)

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怎样把15角换算成几元几角。

(2)练习

猜一猜:16分=( )角( )分

学生猜完以后,动手摆学具验证。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44页做一做

第1题:1元1角=( )角 13角=( )元( )角

1元7角=( )角 25角=( )元( )角

学生独立完成以后订正,重点说一说第4小题是怎么想的。

第2题:3角+7角= 9角-6角=

5角+8角= 1元-8角=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进行交流,最后全班进行汇报。

订正时,对“3角+7角=1元 5角+8角=1元3角”的同学要给予表扬。

“1元-8角=”这道题要让学生重点说说是怎么想的。

2、利用换算关系摆指定的钱数

老师说钱数学生摆学具:(要摆换算以后的钱数)

如,师说:1角3分 生摆:13分

2元1角 21角

12分 1角2分

18角 1元8角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板书课题:单位换算)

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自由发言。

上面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整理出来的7篇《小学数学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5 69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