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案-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优秀7篇)

发布时间: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我们的工作又进入新的阶段,为了在工作中有更好的成长,该好好计划一下接下来的工作了!相信大家又在为写计划犯愁了吧?下面是差异网整理的7篇《数学教案-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案设计 篇一

一、出示学习目标:

1、继续感受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通过自学探究掌握裁边分割问题。

二、自学指导:(阅读课本P47页,思考下列问题)

1、阅读探究3并进行填空;

2、完成P48的思考并掌握裁边分割问题的特点;

3、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P48-49第8、9题(不精确,只留根号即可)。

探究3:要设计一本书的封面,封面长27cm,宽21cm,正中央是一个与整个封面长宽比例相同的矩形,如果要使四周的彩色边衬所占面积是封面面积的四分之一,上下边衬等宽,左右边衬等宽,应如何设计四周边衬的宽度(精确到0.1cm)?

分析:封面的长宽之比为27﹕21=9﹕7,中央矩形的长宽之比也应是9﹕7,则上下边衬与左右边衬的宽度之比是。9﹕7

设上、下边衬的宽均为9xcm,左、右边衬的宽均为7xcm,则:

由中下层学生口答书中填空,老师再给予补充。

思考:如果换一种设法,是否可以更简单?

设正中央的长方形长为9acm,宽为7acm,依题意得

9a·7a=(可让上层学生在自学时,先上来板演)

2.P48-49第8、9题中下层学生在自学完之后先板演

效果检测时,由同座的同学给予点评与纠正

9、如图,要设计一幅宽20m,长30m的图案,两横两竖宽度之比为3∶2,若使彩条面积是图案面积的四分之一,应怎样设计彩条的宽带?(讨论用多种方法列方程比较)

注意点:要善于利用图形的平移把问题简单化!

三、当堂训练:

1、如图,在一幅长90cm,宽40cm的风景画四周镶上一条宽度相同的金色纸边,制成一幅挂画。如果要求风景画的面积是整个挂画面积的72%,那么金边的宽应是多少?

(只要求设元、列方程)

2、要设计一个等腰梯形的花坛,上底长100m,下底长180m。上下底相距80m,在两腰中点连线出有一横向甬道,上下两底之见有两条纵向的甬道,各甬道宽度相等,甬道的面积是梯形面积的六分之一,甬道的宽应是多少?

《一元二次方程》的优秀教案 篇二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

(2)能熟练地把一元二次方程整理成一般形式并能指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过程与方法

在分析、揭示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工具,增加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感性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模型的过程,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增进对方程的认识,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经历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模型的过程,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难点:准确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主体探究——合作交流——应用提高

四、学案

(1)预学检测

3x-5=0是什么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是怎样的?其一般形式是怎样的?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

(1)自学本P2—P3并完成书本

(2)请学生分别回答书本内容再

(二)主体探究、合作交流

(1)观察下列方程:

(35-2x)2=900 4x2-9=0 3y2-5y=7

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它们分别含有几个未知数?它们的左边分别是未知数的几次几项式?

(2)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与一般形式?

如果一个方程通过移项可以使右边为0,而左边是只含一个未知数的二次多项式,那么这样的方程叫作一元二次方程,它的一般形式是ax2+bx+c=0(a、b、c是已知数 a≠0),其中,a、b、c分别称为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如x2-x=56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1:根据一元二次方程定义,判断下列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为什么?

x2-x=1 3x(x-1)=5(x+2) x2=(x-1)2

例2:将方程3x(x-1)=5(x+2)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解:去括号得

3x2-3x=5x+10

移项,合并同类项,得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3x2-8x-10=0

其中二次项系数为3,一次项系数为-8,常数项为-10.

学生练习:书本P4练习

(四)总结反思 拓展升华

总结

1、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是怎样的?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ax2+bx+c=0(a≠0),一元二次方程的项及系数都是根据一般式定义的,这与多项式中的项、次数及其系数的定义是一致的。

3、在实际问题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数学模型的过程中,体会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反思

方程ax3+bx2+cx+d=0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条是a=0且b≠0,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条是a=b=0 且c≠0.

(五)布置作业

(1)必做题P4 习题1.1A组 1.2

(2)选做题: 若xm-2=9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试求代数式(m2-5m+6)÷(m2-2m)的值。

元二次方程 篇三

教学目标 :(1)理解的概念

(2)掌握的一般形式,会判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2)会用因式分解法解

教学重点:的概念、的一般形式

教学难点 :因式分解法解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实际例子引入:列出的方程分别为X-7x+8=0,(X-7)(X+1)=89,X+8X-9=0

由学生说出这几个方程的共同特征,从而引出的概念。

(二)新授

1:的概念。(一个未知数、最高次2次、等式两边都是整式)

练习

2:的一般形式(形如aX+bX+c=0)

任一个都可以转化成一般形式,注意二次项系数不为零

3:讲解例子

4:利用因式分解法解

5:讲解例子

6:一般步骤

练习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元二次方程 篇四

教学目的

1.了解整式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3.通过本节课引入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和难点:

重点:

1.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

2.会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难点: 一元二次方程的含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引例:剪一块面积是150cm2的长方形铁片,使它的长比宽多5cm、这块铁片应该怎样剪?

分析:1.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出铁片的长和宽。

2.这个问题用什么数学方法解决?(间接计算即列方程解应用题。

3.让学生自己列出方程   (     x(x十5)=150    )

深入引导:方程x(x十5)=150有人会解吗?你能叫出这个方程的名字吗?

二、新课

1.从上面的引例我们有这样一个感觉:在解决日常生活的计算问题中确需列方程解应用题,但有些方程我们解不了,但必须想办法解出来。事实上初中代数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方程。这部分内容从初一一直贯穿到初三。到目前为止我们对方程研究的还很不够,从今天起我们就开始研究这样一类方程--------一元一二次方程(板书课题)

2.什么是—元二次方程呢?现在我们来观察上面这个方程:它的左右两边都是关于未知数的整式,这样的方程叫做整式方程,就这一点来说它与一元一次方程没有什么区别、也就是说一元二次方程首先必须是一个整式方程,但是一个整式方程未必就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这还取决于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几。如果方程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板书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3.强化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下列方程都是整式方程吗?其中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

(1)3x十2=5x—3:  (2)x2=4

(2)(x十3)(3x·4)=(x十2)2;  (4)(x—1)(x—2)=x2十8

从以上4例让学生明白判断一个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不能只看表面、而是能化简必须先化简、然后再查看这个方程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否是2。

4. 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延伸

提问:一元二次方程很多吗?你有办法一下写出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吗?

引导学生回顾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分析一元二次方程项的情况,启发学生运用字母,找到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ax2+bx+c=0   (a≠0)

1).提问a=0时方程还是一无二次方程吗?为什么?(如果a=0、b≠就成了一元一次方程了)。

2).讲解方程中ax2、bx、c各项的名称及a、b的系数名称。

3).强调: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中“=”的左边最多三项、其中一次项、常数项可以不出现、但二次项必须存在、而且左边通常按x的降幂排列:特别注意的是“=”的右边必须整理成0。

强化概念(课本p6)

1.说出下列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1)x2十3x十2=o  (2)x2—3x十4=0;  (3)3x2-5=0

(4)4x2十3x—2=0;  (5)3x2—5=0;       (6)6x2—x=0。

2.把下列方程先化成二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再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1)6x2=3-7x;  (3)3x(x-1)=2(x十2)—4;(5)(3x十2)2=4(x-3)2

课堂小节

(1)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一类很重要的方程—一一元二次方程(如果方程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2,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一二次方程);

(2)要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十bx十c=0(a≠0)并且注意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中“=”的左边最多三项、其中二次项、常数项可以不出现、但二次项必须存在。特别注意的是“=”的右边必须整理成0;

(3)要很熟 chayi5.com 练地说出随便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中一二次项、一次项、常数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

课外作业:略

《一元二次方程》的优秀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判断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2)会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重点】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教学难点】

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实际例子引入:列出的方程分别为X-7x+8=0,(X-7)(X+1)=89,X+8X-9=0

由学生说出这几个方程的共同特征,从而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二)新授

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个未知数、最高次2次、等式两边都是整式)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形如aX+bX+c=0)

任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转化成一般形式,注意二次项系数不为零

3:讲解例子

4:利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5:讲解例子

6:一般步骤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元二次方程 篇六

[教材分析]

中学阶段我们研究的多项式函数中有二次函数,研究的几何图形中有二次曲线。因此一元二次方程便成为了方程中研究的重要内容。一元二次方程有根与系数关系,求根公式向我们揭示了两根与系数间的密切关系,而根与系数还有更进一步的发现,这一发现在数学学科中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本节内容既是代数式、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等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又蕴含有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也为学生们将来的学习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学生分析]

进入了初二下半学期,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实验几何向论证几何的逐步推进,学生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已有了较大提高。因此在学过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后,自主探究其根与系数的关系是完全可能的。再加上我所执教的学生,他们有着较强的认知力与求知欲,

基于以上思考,我在设计中扩大了学生的智力参与度,也相对放大了知识探索的空间。

[教学目标]

在学生探求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的活动中,经历观察、分析、概括的过程以及“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得出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能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检验两数是否为原方程的根;已知一根求另一根及系数。

理解数学思想,体会代数论证的方法,感受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教学重难点]

发现并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包括知识从特殊到一般的发生发展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请学生求解表格内的方程,完成解法的交流以及求根公式的复习,求根公式向我们揭示了两根与系数间的关系,那么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间是否还有更深一层的联系呢?由此疑问,导入新课。

(二)探求新知

数学学科中由数到式的结构编排,让我们想到了从两根运算上的最简组合:和差积商展开进一步研究。初探新知中,我将学生们分成两组,分别对二次项系数为 1 的一元二次方程两根进行和差积商的运算,之后将结果汇总展示,共同观察与系数的联系。我在这些方程中安排了两个无理根方程。当学生们发现这两个无理根在求和,求积后,竟变成了有理数,而且每一组两根和(积)都与系数有着密切的联系,此时的他们不难对两根和与两根积产生关注,经历了对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两根和差积商的研究后,确定了课题并获得猜想:“两根和等于一次项系数的相反数, 两根积等于常数项。”对于这一猜想,会有学生提出不同看法,他们提出研究二次项系数非 1 的一元二次方程。学生的质疑启动再探新知。直接研究一元二次方程两根和、两根积与系数的关系。这一环节中我不再给出具体的方程要求研究,故除了部分同学自定义方程求根求和求积后产生猜想,还有部分同学对仍保留在板书部分的求根公式着手进行两根和,积的运算。这两种方案齐头并进,当前者通过不断验证来说明他们猜想的可靠度时,后者通过论证,在严格意义下,说明了此结论的正确性。对于论证中学生出现的问题,我们在第一时间内揪错指正,

在知识初探与再探后,学生获得了新知,得到了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三、训练感悟

我将之前从学生那里收集来的错解对照表中方程,询问检验其正误的方法。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将其代入方程,进行检验。为寻求更为简便的方法,引出作用一,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不解方程检验两数是否为原方程的根。我再给出两例,便于巩固练习,更明确了只有当两数和(积)同时满足方程两根和(积)的时侯,才是正确的根。当学生们正为找到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检验方法,高兴不已的时候。突然间,表格中的数据丢失了,我分别隐去了方程的一根及b,c,a三个系数。为了将材料修复,学生小组展开热烈的讨论。有了上一题的经验,学生们会利用根与系数关系,不解方程,求出另一根及系数。也会使用代入求解的方法解题,通过新旧方法的比较,在训练中获得感悟:方法的选择在于简便,学生们在选择了恰当的方法后,修复了材料也巩固了新知。

四、总结提升

由学生回顾知识的发生发展及应用过程,以“我的收获” 与“我的疑惑”交流心得。我再帮助学生整理所学知识,引导领会数学的思想。我还会自豪的告诉他们,数学家们还发现了存在于一元n次方程中的根与系数的普遍关系,这一内容将在高数中有所涉及,激励奋进

五、分层作业

现在的设计较之以往,有所继承,有所变革。

1、研究启动入口不同

过去我总是先给出若干具体方程要求学生求根,并计算两根和(积),作出猜想。这样的数学后曾有学生问我:“老师为什么会想到两根和(积)与系数的关系,而不是其它?”这种疑问的产生一定与过去设计指定了学生的活动过程有关,为了给学生的活动指向更为宽泛,让两根和积与系数的研究更显合理, 现在的设计中主要体现了由数到式的研究,从两根和差积商的重组合再有所观察,有所挑选,方才定位于两根和(积)作进一步的探究。这种设计正是从数学内部下了功夫,由知识线索的连贯性,师生共同理顺了实验对象的来龙去脉,从数学本身上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的综合能力。

2、探究部分两步走

我将二次项系数为1,非 1的一元二次方程分两次出现,分别放置与知识初探和再探两个环节,这样设计的原因有二:学生的认知能力总是有所差异的,如果将这些方程合二为一加以研究的话,一部分同学对别人获得的正确猜想是瞬间接受,却缺乏思维的参与。事实上,研究事物往往从简单到复杂,在这里,当a=1 时,易找规律,当 a ≠1后造成的认知冲突,更是激发了这一猜想的完善。其实这一串, 由实验——猜想——再实验——再猜想的思维过程,既符合认知规律,也是一种研究性学习的示范,一种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亲身参与其中,真正感受由“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这一客观世界认知论的基本规律。便是我如此设计的原因之一。原因二:研究入口处,利用两根和差积商的结果,优选出对和积的研究。初探中二次项系数为 1 的方程两根计算足以起到这一筛选作用。因此在下一环节的再探新知中,便自然关闭了对两根差与商相对较为繁琐的计算,直接由两根和积入手研究与系数的关系,提高了研究的效率。

3、再探新知放手走

我没有再给出任何具体的方程以供研究,这里的放手,引出了学生不同的操作方法。一部分学生把注意力转放在求根公式上展开直接论证,就连另一部分学生自定义方程数据研究的方式也各不相同,他们有的翻开笔记本查阅之前解方程的资料;有的反凑特殊值方程;更有的会从中提炼出代数论证的方法;当然也有借助于计算器完成了繁琐的计算。

放手的探究,为了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有更多方法的选择,从而展开自主的学习。

[尾声]

但原学生们带着对数学的兴趣与喜爱,在学的海洋里,奋勇搏击。而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的我,亦将在教学的舞台上,不断求索。多由学生所想来引导;多设角度空间去探究;多从细节处渗透数学思想,充分利用数学课堂来达成文化传承与发展创新的协调统一。

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案设计 篇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一元二次方程,并能分析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与模仿,建立起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感性认识,获得对代数式的初步经验,锻炼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能将生活中的经验与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能根据题目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会将不规则的一元二次方程化成标准的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找对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列出一元二次方程。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就要开始学习一元二次方程了,在开始讲新课之前,我们首先来看一看第二十二章的这张图片,图片上有一个铜雕塑,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这是谁吗?

生:老师,这是雷锋叔叔。

师:对,这是辽宁省抚顺市雷锋纪念馆前的雷锋雕像,雷锋叔叔一生乐于助人,奉献了自己方便了他人,所以即使他去世了,也活在人们心中,所以人们才给他做一个雕塑纪念他,同学们是不是也要向雷锋叔叔学习啊?

生:是的老师。

师:可是原来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在建造这座雕像的时候曾经遇到了一个问题,也就是图片下面的这个问题,同学们想不想为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想。

师:同学们也都很乐于助人,好那我们看一看这个问题是什么,然后带着这个问题开始我们今天的学习一元二次方程。

(二)新课教学

师:我们来看到这个题目,要设计一座2m高的人体雕像,使雕像的上部(腰以上)与下部(腰以下)的高度比,等于下部与全部(全身)的高度比,雕像的下部应设计为全高?同学们用AC来表示上部,BC来表示下部先简单列一下这个比例关系,待会老师下去看看同学们的式子。

(下去巡视)

(三)小结作业

师:今天大家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同学们回去还要加强巩固,做练习题的1、2(2)题。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7篇《数学教案-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5 69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