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数学教案《6的加法》【优秀3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差异网为您精心整理了3篇《大班数学教案《6的加法》》,可以帮助到您,就是差异网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的加法 篇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加法的意义,会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进行运算。(2)过程和方法:渗透数形结合和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运用这种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利用转化思想,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培养依据法则做题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 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和应用教学难点:准确应用有理数加法法则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引入  小明在一条东西方向的跑道上,(1)先向东走了20米,又向东走了30米,能否确定他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哪个方向,与原来位置相距多少米?(2)若先向西走了20米,又向东走了30米,能否确定他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哪个方向,与原来位置相距多少米?你能把“先走了20米,又走了30米”的所有情况设想完整吗?二、自主探索  我们先看一个简单的问题:  甲乙两队进行足球比赛,如果甲队在主场以4∶1蠃了3球,在客场以1∶3输了2个球,那么两场累计净胜1球。  若蠃3球记作“+3”,输2球记作“-2”,则累计得球用数学表达式表示为:(+3)+(-2)=+1  对于情境问题,可讨论如下:设向东为正,则向西为负  (1)若两次都是向东走,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他一共向东走了50米。   可表示为:(+20)+(+30)=+50,即小明在原来的位置的东方50米处。  (2)若两次都是向西走,由实验可知,小明位于西方50米。  可表示为:(-20)+(-30)=-50,  (3)若第一次向东,第二次向西,通过实验可知,小明位于原来位置的西方10米处。  可表示为:(+20)+(-30)=-10  (4)若第一次向西,第二次向东,通过实验可知,小明位于原来位置的东方10米处。  可表示为:(-20)+(+30)=+10  总结与归纳:          (1)(2)是同号两数相加,(3)(4)是异号两数相加。同学们,能探索出两数相加的法则吗?                    有理数加法(addition)法则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它们的绝对值相加。  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例1、计算:(1)(-180)+(+20)                 (2)(-15)+(-3)(3)  5+(-5)                        (4)0+(-2)   例2、一个水利勘察队,第一天沿江向上游走了10千米(就地驻扎),第二天又向上走了15千米,第三天向下游走了30千米,问此时勘察队在出发点的上游还是下游,距出发点多远?

0

1

b

a

例3、有理数a,b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你能判断下列计算结果是正数还是负数吗?   (1)a+b   (2)  a+(-b)   (3)  (-a)+b    (4)  (-a)+(-b)三、学习小结  四、随堂练习a类1、计算:(1)(+3)+(+4), (2)-2.6+8.6(3)(-1.75)+1.75  (4)-(-5)+(-6)(5) 0+(-2)         (6)( -10)+(-1)2、利用有理数的加法计算:(1)潜水艇在水下800米,上升400米后,又下降300米,这时潜水艇在水下多少米?(2)上午气温是4℃,中午上升了5℃,傍晚又下降了10℃,傍晚的气温是多少?3、三个数-12、-2、+7的和比它们的绝对值的和小(   )a、-4  b、4   c、-28   d、28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数相加,和大于任何一个加数  b、两数相加,和的符号与较大加数的符号相同。c、两数相加,和的绝对值等于两数绝对值的和 d、如果两数的和为0,那么这两数一定互为相反数5、若两数的和是负数,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两数都是负数                b、只有一个是负数  c、至少有一个是负数             d、两个都是非负数6、绝对值小于5的所有整数的和为(  )a、0    b、-8   c、10   d、207、某次数学测验,以90分为标准,超出分数记为正分,不足记为负分。老师公布成绩为:小华+10分,小红-3分,小胖+5分,小敏+8分,试用两种方法求他们四个人的平均分。b类已知∣a∣=2, ∣b∣=3,求a+b的值

板书设计

教后感

的加法大班教案 篇二

一、活动目标:

1.复习6、7的分解组合,在此基础上进行6、7的加法运算。

2.学习6、7的加法,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感知加法算式所表达的数量关系。

3.积极探索数学活动,体会数学的趣味性。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5.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1.教具:数字卡片1-7、"+""=";购物券2张,橡皮、铅笔、铅笔刀、胶棒、笔记本、文具盒各1个。(大的')2.学具:数字卡片1-7、"+""=";购物券2张,橡皮、铅笔、铅笔刀、胶棒、笔记本、文具盒各1个。(小的)三、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活动:

教师用教室里现有的物品进行互动。如:教师先拿出3本书,问幼儿有几本书?又拿出4本书,问幼儿总共几本?进行点数并说出总数。

2.教师拿出教具购物券、橡皮、铅笔、铅笔刀、胶棒、笔记本、文具盒,请幼儿拿出相应的学具。

3.教师让幼儿认识购物券上的价格,先看看每个商品的价格,然后问幼儿:"6元购物券能买到哪两样东西?"请幼儿自由发言。教师将幼儿两两分为一组,一人拿6元分别买到了什么?另一人拿着物品,然后进行创设购物。最后让每组幼儿回答自己用6元钱分别买到了什么?

三、教师总结。

4.同样的方法让幼儿用7元钱的购物券买东西,游戏规则同上。

5.听辨反应:幼儿根据教师拍手的次数来举出相应的数字卡片摆在黑板上,然后,幼儿摆上加号和等号,请其他幼儿说出答案并用数字卡片摆出相应的得数。依次请幼儿轮流来游戏。

6.幼儿完成《课堂活动册》"神秘花园":教师引导幼儿先按照颜色、大小、形状等特征分类,然后按照分类列算式,并进行加法运算。

四、活动延伸:

在班内的区域《阳光超市》,利用学具购物券和标价商品,教师让幼儿想想,7元购物券可以买3样或4样商品,可以买哪些,有几种方法。

活动反思:

只有在充分了解数学理论、科学全面地理解数学概念,及在充分了解幼儿的思维特点、学习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将数学概念正确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去。才能有效地引领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理解、运用数学。

大班优秀数学教案 篇三

设计意图:

在生活中,我们小朋友对"一双"、"一对"的概念不太清楚,经常会说出一些笑言。现在冬天到了,天气越来越冷,小朋友都戴起了手套,但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找到一只,丢了另一只,或者是找到的两只不一样。针对这种现象,我设计了双双对对这个数学活动,旨在帮助幼儿理解"一双"、"一对"的含义,并能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从而获得更多的生活体验。

活动重难点:

1、重点:知道"一双"、"一对"的含义。

2、难点:能准确将物品进行配对。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双"和"对"的含义。

2、能找出身边成双成对的东西。

3、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

4、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导幼儿对数字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手套、鞋子、筷子、袜子、茶杯一对、耳环一对、小熊玩偶一对、操作材料、贴纸等。

活动过程:

(一)分类游戏,引出"双"、"对"的概念。

1、教师展示手套、鞋子、袜子、筷子等。

教师:请你们帮老师整理一下这些东西,好吗?把相同的东西放在一起。

【将手套、鞋子、袜子、筷子等全部打乱放在一起,让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分类、配对。】

2、观察分类好的物品,初步了解"双"、"对"的。概念。

教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分好的东西,说出分类的理由。

【这里主要是为了引出"双"、"对"的概念,让幼儿了解一双或一对由两个组成,理解"双"、"对"的概念。】

教师:我们把他们叫做"一双手套"、"一双鞋子"、"一双筷子"。

【向幼儿简单介绍"双"、"对"的含义及使用条件。】

(二)分类游戏,进一步了解"双"、"对"的含义。

1、教师展示茶杯、耳环、玩偶等物品。

教师:请小朋友再帮老师整理一下这些东西,尽量将这些东西也配成一双或一对,并且说说分类的理由。

【进一步强化幼儿的认知,并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教师小结:原来,在我们的生活中成双成对的物品都是有关联的,我们将这两样具有相同用途或造型的物品称作"一双××"或"一对××"。

(三)找找身边成双成对的物品。

1、教师:除了老师准备的东西外,我们身边还有哪些成双成对的东西呢?(比如:身体,教室环境等)请小朋友找找,什么东西可以成双成对的。

教师小结:原来,我们生活中有这么多成双成对的东西,他们双双对对多漂亮啊!

【通过此环节进一步的让幼儿理解了活动的意义,也增进了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对幼儿的知识能力也有所提升。】

(四)幼儿动手操作,进一步强化本活动中所学经验。

1、教师:今天老师还给小朋友们准备了许多操作材料,我们大家带动动手将它们进行成双配对。

2、教师展示幼儿操作材料,分组进行操作。

3、幼儿成果展示。

【这一环节里,主要是考验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并再次强化幼儿所获得的经验,对知识进行巩固。】

教师小结: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可以成双成对的不仅仅是那些物品,我们人也可以成双成对,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出去试一试吧!

(五)结束部分

游戏《成双成对》。

活动反思:

在"双双对对"活动中,幼儿掌握比较好,不但知道了鞋子,袜子,手套是成双成对的,还了解了生活中的物品也有许多是可以成双成对的,并能准确的用语言表述"一双××"或"一对××"。幼儿对于该活动很感兴趣,活动中表现的很积极。

小百科:双(拼音:shuāng)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战国文字 ,其古字形像一手抓住两只鸟。双的本义指两只鸟,引申泛指成双成对的,又引申为二或二的倍数的、偶数的。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3篇《大班数学教案《6的加法》》,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5 7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