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优秀10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内容是差异网为您带来的10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教学设计 篇一

一、播放音乐,导入新课

1、播放肖邦的《革命进行曲》,请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

2、师提问:同学们知道这首曲子是谁作的?课件出示肖邦的画像,简介肖邦。

3、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与肖邦有关,板书课题。指导书写“肖邦”两个字。

4、从这个课题你看出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设计说明]在催人奋起的《革命进行曲》中开始新课,并让学生针对课题提问,能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跨越时空,仿佛身处战争年代,营造了一个学习的氛围,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或默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边读边思考刚才所提的问题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3)读完文章后,你知道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最想说什么?

2、讨论、交流:

(1)讨论揭题时的问题答案在文中哪一部分,并指导分段。

(2)说说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最想说什么。

[设计说明]初读课文时,便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让学生在发现中品尝到探究的乐趣,为下文的愿学、乐学打下基础。

三、精读指导,因文悟道。

1、分小组学习讨论:从文章的哪些内容可以体会到肖邦十分爱国。

2、交流、学习。

(一)指导学习第一段

(1)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学生自由畅谈自己的感受。(“不得不”说明肖邦是舍不得离开自己的祖国,而且,离开时他满怀悲愤,说明他心忧国家。)

(2)指名读第一段,思考:你还知道什么?

<1>交流:肖邦为什么离开祖国。

<2>指读有关语句。

在世界地图上找出欧洲、波兰及俄国。

理解:瓜分、深渊。

(3)指导朗读。

(二)指导学习第三段

学生交流找到的最能体现肖邦热爱祖国的句子。

(1)肖邦得知这一消息,悲愤欲绝。他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化成了音符,写下了著名的《革命进行曲》。

<1>是什么消息使肖邦悲愤欲绝?

<2>联系电影电视想象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一个个倒在敌人的枪口下的情景。再次听《革命进行曲》,说说波兰人民听到那催人奋起的旋律后会如何呐喊与抗争。

(2)指名读第4自然段,说说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1>交流、理解“彻夜”。

<2>出示:工作工作再工作让学生点标点。(让学生比较顿号与逗号的区别)

<3>引读

[设计说明]学生所处年代是和平安定的,与战争年代相距甚远,因此教师逐步引导学生感悟文章内容,在音乐的感染下,更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体会肖邦的音乐在波兰人民抗战中的作用。

四、看插图,小结: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2、交流。(肖邦既然那么爱国,为什么还要离开祖国,为什么不留在祖国和波兰人民一起抵抗侵略者?)

二、继续精读课文

(一)讨论学生的疑问

1、学生分组讨论肖邦为什么离开祖国?(师提示指导:反抗侵略者的斗争只有一种方式吗?)

2、出示:德国音乐评论家舒曼对肖邦的评价“肖邦的作品是藏在花丛里的一尊大炮。”

[设计说明]发现和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倡导学生提出并解决问题,更能点燃学生求知的激情,而且能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更积极地探究下文。

(二)指导学习第二段

1、过渡:肖邦如此爱国,他不得不离开祖国,他告别亲人、朋友,离别的情景一定令人难忘。

2、默读第二段弄清文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哪儿最能触动你的心弦?

3、交流指导朗读

(1)从“突然”一词可以看出师友前来送行,肖邦事先并不知道,而且送别曲是老师特地为他谱写,体会到他们之间深厚的师生情谊。

(2)老师紧紧握住肖邦的手,说明老师何等激动。

(3)老师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3、课件播放师友送别肖邦的情景并配上《即使你远在他乡》的送别曲,让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中分组讨论想象埃斯内尔与肖邦的动作、神情、心情。可以写在书旁边,然后,把这段改写成剧本的形式进行表演。(如学生喜欢也可以感情朗读。)

[设计说明]让学生改写并表演,是以课文为载体,在创设的情境中渗透创新作文训练。让学生表演更能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肖邦难以离开祖国,也体现了学科整合的思想。

小结过渡:就这样,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离开了他深爱着的家园,上路了。他像一匹战马开始乘风飞驰,他把炽烈燃烧着的感情凝结在音符里,他的一个个音符激励着波兰人民,同时,也化做一把把李见刺向敌人的心脏。他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即使是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那颗炽热的爱国心依然滚烫。

(三)指导学习第四段

1、指名读。

2、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1)什么叫“弥留之际”?

(2)肖邦为何病得这样重?

(3)肖邦弥留之际哪来的力量“紧紧握着”姐姐的手?

(4)肖邦此时会想些什么?

(5)指导读肖邦的话。

3、引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年轻的、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

(1)理解“与世长辞”。

(2)读一读,比一比,说说有什么不同。

<1>肖邦就这样与世长辞了。肖邦就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乡与世长辞了。

<2>当时他39岁。当时他才39岁。

(3)指导读好第四段。

三、总结全文,延伸巩固

1、总结:课文讲述了波兰音乐家肖邦身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把心脏带回祖国”,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他灵魂深处的呐喊,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

2、延伸交流

古今中外,无论是浴血奋战的勇士或是文人墨客、艺术家,无一不是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祖国,小组交流课前收集的故事与诗歌。

3、再次播放《革命进行曲》,同时出示波兰是人维特维斯基的诗《战士》。齐声朗读,结束新课。

[设计说明]爱国总让学生认为太高尚、太伟大,通过故事中人物的榜样作用,让学生明白爱国并不都表现为辉煌而壮烈的行动,一些小事有时更能体现这种伟大的精神。

幼儿园《我的祖国》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知道祖国的全称和首都的名称,能在世界地图上找出中国。

2、知道能代表祖国的标志,增强做中国人的自豪感。

3、尝试当小导游,能大胆的向他人介绍自己的祖国,初步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

世界地图、升国旗等图片资料。

物质准备:

媒体课件:世界地图的图片、中国地图。

知识准备:

幼儿知道祖国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激发幼儿兴趣

1、请小朋友当导游。

师:暑假里许多小朋友都与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起去了许多好玩的地方旅游,今天我想请我们小朋友们来做个小导游!

2、引出本次活动重点,了解祖国的知识。

师:做导游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先接受培训,学习有关我们祖国的知识,才能让外国朋友更好的了解我们中国。

1、知道导游需要做什么,产生当小导游的兴趣。

2、了解祖国的知识。

用当小导游导入游戏,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二、开展小导游“培训”活动,引导幼儿多方位了解祖国。

1、培训项目一:中国的位置。

出示世界地图。提问:我们中国在哪里?中国在地图上像什么?红星标志的地方是哪里啊?

教师小结:原来我们中国在地图上像一只公鸡,她有个好听的名字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的首都在北京。

2、培训项目二:中国的标志。

播放课件,提问:小朋友们,有没有什么东西让你一看到就会想到中国的?

教师小结:小朋友们知道的可真多啊。的确,国旗、国歌、国徽、华表和大熊猫等只有中国才有的东西都会让人想到中国。

3、培训项目三:中国的人

(师幼共同总结中国人的外貌特征: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

出示各名族友人集体照图片,引导幼儿了解虽然各族人民在衣着、习惯方面有很多的不同,但是他们都是我们中国大家庭中的一员。

1、能在世界地图上找出中国,了解中国在地图上像一只大公鸡,知道北京的位置。请个别幼儿练习介绍祖国的位置。

2、幼儿自由讨论讲述,说出一些中国的代表动物、图案,如:熊猫、国徽等。了解中国人的特征,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了解各族友人的图片。

3、请幼儿(结合祖国画报)大胆介绍中国的人。

通过观察世界地图,初步了解我国在地图上的特征。通过讨论,展开联想,开发幼儿开放性思维。通过观察图片、讨论等环节,提高幼儿观察能力。

三、情景游戏,学做小导游介绍中国,巩固对祖国的认识。

1、结合自制祖国画报,请“小导游”上台大胆向“游客”介绍中国。教师在一旁引导补充。

2、欣赏歌曲:龙的传人。

1、幼儿自由结伴,商量分配角色。当一回小导游,大胆的像班级幼儿介绍我们的祖国。

2、欣赏歌曲,感受当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感。

通过当一回小导游,巩固今天所学的知识。通过欣赏歌曲,提升自己的自豪感。

幼儿园《我的祖国》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中国新诗中朦胧诗的特点。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中蕴涵的深沉而真挚的情感。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激发爱国、为国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把握诗中富有特征的意象。

教学难点

1、朦胧诗的特点。

2、诗中“我”的形象。

3、诗中对祖国的感情抒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来听一首歌,殷秀梅的《祖国,我永远热爱您》。(目的:将同学们带入意境)。每一位有血有肉的中国人,都有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这颗心与祖国的荣辱紧密相连。无数文人墨客,用饱蘸深情的墨笔,写下了一首首令人荡气回肠的诗,舒婷就是一位代表诗人,今天,我们共同走进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舒婷,当代女诗人,福建省泉州市人,1952年出生在厦门,由于家庭的破裂使她过早体味到社会的动荡,人世的沧桑。70年代末,她的诗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一举闻名。代表作有诗集《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等。

三、分析诗歌

1、听读配乐诗朗诵《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整体感知诗的意境,并注意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拍、重音和感情。

3、研析诗的内容。全诗共分四节。

方法:

(1)反复诵读,概括出每一节诗的内容。

(2)在读中体会句式特点和作者的感情。

第一节:诗人排列了一系列具体的意象: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在这些意象的前面分别加了“破旧、熏黑、干瘪、失修”等修饰词,显示出祖国的贫瘠与破败,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深情地向祖国诉说着“我”与祖国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情感。

第二节:运用“贫穷、悲哀、希望”等抽象的词语,宗教中传说的“飞天”神,写出人们在痛苦的境遇中饱含着“希望”。

第三节:“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等,写出祖国正孕育着新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

第四节:写出“我”与祖国再次融为一体,个体上,“我”是祖国的“十亿分之一”,使命上,“我”要承担祖国振兴的责任。祖国含辛茹苦养育了“我”,“我要用我的血肉之躯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四、难点解析

1、什么是朦胧诗。“朦胧诗”是采用虚写手法,变具体为抽象,追求的是诗内在旋律,运用象征和隐喻的写法,使人读起来有一种朦胧的美感。(学生再次朗读)。

2、对诗中“我”的形象理解:诗中“我是……我是你……”的句式反复出现,表明“我”与祖国用着共同命运,一同经历沧桑风雨,生死相依,血肉相连。“我”的形象融入到祖国的形象中。

3、通过对诗中各种形象的理解,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在诗中,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种情感表现在一些具体意象的描绘上,如“老水车、矿灯、路基”等象征着祖国饱经忧患依然具有顽强活力的特点。

五、拓展练习

诗中所描绘的对象,有的有下一句,有的没有,试着给下面的几句后面分别添加一句诗,尽量准确描绘出具体意象的特点。

1、我是干瘪的稻穗,

2、我是失修的路基,

3、我是新刷出的起跑线,

六、再听一遍配乐诗朗诵,然后饱含深情的诵读这首诗。

七、全诗总结。

八、迁移延伸

课外阅读舒婷的《双桅船》,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附:

双 桅 船

舒 婷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啊,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1979年8月

九、达标训练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的作者是 ,我国当代女诗人,她是 诗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 》《 》等。

2、给加线的字注音:

疲惫( )( ) 干瘪( ) 胚芽( ) 绯红( ) 迷惘( ) 淤滩( ) 簇新( ) 蜗行( )

3、要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附:

板书设计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

①祖国→贫困落后 “我”→深沉悲痛

②祖国→痛苦追求 “我”→痛苦希望

③祖国→新生希望 “我”→希望欣喜

④祖国→富饶自由 “我”→奋发献身

祖国←血肉相连→我

荣辱与共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篇四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8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

[教学过程]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一、 谈话导入:

1、 今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感受一位伟大音乐家的炽热情怀,去聆听最壮美的旋律。

2、 读课题,自由谈谈感受。

二、 自读课文:

1、 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 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字词,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 读后交流:

可能提出的问题:

1、 为什么埃斯内尔会以泥土作为礼物送给肖邦?

2、 面对盛在金杯里的泥土,肖邦为何会流下激动的泪水?

3、 肖邦那么爱祖国,可他为何不留下来反抗?

……

四、 再读课文,尝试自己解决这些问题。

要求学生边读边批注。

五、 采用多种形式读懂、读好课文,体会文章所表达的强烈爱国情感。

1、 第一自然段,相机理解“瓜分”。重点引导学生品读最后一句,注意重点词“满怀悲痛”、“不得不”。

2、 第二小节(重点指导)

(1) 指导阅读埃斯内儿的两句话,感受师生情深,爱国情浓。(采用评读、议读的方法)

(2) 最后一句,在朗读时指导学生从肖邦的动作、神情“郑重地”、“回首”、望了望”,理解肖邦对祖国的牵挂与难舍之情。

3、 第3、4小节,引导学生认识肖邦用深爱的音乐表达内心的抗争。

4、 第5、6小节,抓重点句“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与祖国的地下。”激发学生理解肖邦对祖国的赤忱之爱。

六、 轻声自由再读全文,检查对问题的理解,交流。

老师相机评论,总结。

七、 默读,感悟。

八、 交流感悟。

幼儿园《我的祖国》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分析诗歌的象征手法,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能力目标;分析诗歌以平凡而新颖的意象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3.情感目标:诵读诗歌,感受并学习诗人热爱祖国的激越情感。

教学重点:

分析诗歌意象运用的特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诗人的经历把握诗歌的象征意义。

教学手段:

比较法、启发法

设计思想:

本课从相同题材诗歌的比较入手开始分析,意在突出本诗的情感发展脉络及其意象使用上的特点。同时,如何解析朦胧诗的朦胧,引导学生认识这类诗歌的特点,学会分析鉴赏这样的诗歌,也是这节课的重点,即从分析本诗意象的象征意义。另外,本堂课的学习重在对学生启发引导,引导他们读更多的诗歌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知道现代诗与当代诗怎样划分吗?

明确:以49年为界,并顺势讲述当代诗的发展状况。

2.朦胧诗人强调诗人的主观感觉世界,大量采用虚写法,使诗由具体变得抽象,追求诗的内在旋律;选用奇特的意象,打破时空秩序,捕捉瞬间感受,运用跳跃性的结构,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让人读起来不那么明晰易懂。他们的代表有舒婷、顾城、北岛等人。

二、诵读:

1.引导学生以本诗比较《我爱这土地》和《赞美》,体会它们内容风格的区别。

2.导读:三者均情感挚烈。但《我爱这土地》低沉而一气呵成,《赞美》意象繁复而情绪复杂,较《我爱这土地》情感高昂。本诗前二节情绪低沉,后文则高昂激越,情感更富有变化。

3.学生诵读诗歌,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而给予指导。

三、分析诗歌:

1.你读诗歌的第一节有什么感觉?感觉源自意象,“老水车”、“矿灯”分别会出现在哪能里,它们可能会象征着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明确:“老水车”、“矿灯”会出现在乡村与厂矿。“破旧”的修饰加重了“老水车”的不堪状况,但它“数百年”来没有停止地“疲惫”地工作。由此,中国农业的窘迫艰难显现一斑。“矿灯”是用来照明的,但“熏黑”的它能做什么,可在这里,它仍用来照明,“照你在历史的隧道里蜗行摸索”,几个修饰的运用,从多个角度表现了“你”的艰难、沉重,这恰正是中国工业的写照。“稻穗”、“路基”分别强调各自所指,“干瘪”、“失修”的修饰则表明了收获的空洞、贫困的程度。“驳船”是一种船的称呼,也不妨理解为班驳的船。“淤滩”是河滩,“淤”的修饰自然紧紧困住了船,如何挣脱这困境?“——祖国啊!”灾难深重的祖国、贫困的祖国啊!这呼喊是痛苦的呼喊。

2.这首诗的第一节颇像《赞美》的第一节,舒婷会怎样把握下面内容呢?

明确:她会如同穆旦一样写希望,可如何行文呢?仍去寻找一个农夫吗?不,舒婷的表达是独特的:“我是贫困,我是悲哀”对上节诗作了总结。下文“希望”是那么挚烈,但它也是那么强烈的刺激着我们。“——祖国啊!”这呼喊是为祖国有了希望而不能实现希望的痛苦而呼喊。

3.诗歌的第三节运用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感?

明确:“蛛网”、“胚芽”、“笑涡”、“起跑线”、“黎明”。这些意象本身就是那么新鲜,那么富有朝气,那么微妙地传达着喜悦的出现。这就是祖国,“簇新”的祖国,“喷薄”而出的祖国!“——祖国啊!”这是为祖国的觉醒振兴的呼喊!

难点:“蛛网”是纤细的,可它存在。“神话”是缥缈的,可它是那么美好。二者组合是为了叙述“簇新的理想”,应该说这是为了从一二节过渡到下文。

4.诗歌的用意表达在这里已经很振奋人心了,但诗人没有停笔,而是继续深入表达。你看看诗人是怎样显示思想的深邃的?请结合诗文具体分析。

明确:诗人进一步表达自己与祖国血肉相连的关系,表达自己为祖国甘于献出生命。诗歌先从“我”的微小谈出自己是祖国母亲身体的一部分,又以“我”的庞大表达自己不会与祖国分离。接着以“乳房”这一意象真诚的把祖国比为母亲,这样二者的关系更牢固。“迷惘”、“深思”、“沸腾”几种状态的“我”,写出了我的成长过程。我既然成长起来了,那么我就要为祖国的“富饶”、“荣光”和“自由”而奋斗,甚至献出生命。此时,诗人的情感达到了顶峰,“——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诗人用生命呼喊出的热爱。

5.请学生谈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从而了解诗歌意象象征的朦胧,体会朦胧诗的特点。

6.小结,并请学生再诵读诗歌。这之后,请学生比较与《我爱这土地》和《赞美》在意象的运用上有什么区别。

明确:意象的平凡而新颖、内涵丰富是这首诗的特点。

四、扩展阅读:

提供阅读材料《致橡树》,请学生讲析,并朗读舒婷的其它诗歌。

五、作业:

1.对《致橡树》的意象进行分析,完成200字左右的文章。

2.查找其他朦胧派诗人的作品,阅读品味。

六、板书设计: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

意象新颖

象征丰富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方案 篇六

教学设计方案学校五星班级六(2)学科语文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时第二课时日期07/09一、教材简析这是一篇洋溢着浓浓爱国情谊的叙事性文章,这是一篇典型的爱国主义鲜活教材。文章讲述了波兰被欧洲列强瓜分后,音乐家肖邦流落异国他乡仍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还请求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自己的祖国,从而表达了他对祖国的强烈的爱。《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由于列强瓜分了波兰,使肖邦“不得不”满怀悲愤之情忍痛离开祖国;师友送别时,无论咏唱《即使你远在他乡》,无论叮嘱“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也无论赠送泥土这一“特殊礼物”,都是以爱国为核心的;肖邦身处异国他乡,日夜思念祖国,忘我进行音乐创作;即使弥留之际也请求死后把他的心脏带回去,他要长眠祖国地下——这是多么炽烈执着的爱国之情啊!二、学情分析课文是一篇洋溢着浓浓爱国情谊的叙事性文章,文中并没有多么深奥的词句,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这篇课文应该并不难。只要学生能抓住围绕中心的重点词句用心去读,必能有所悟,有所感。通过全文感受的变化过程,就有最后的收获――爱国情感和对伟大的音乐家肖邦的敬仰之情。三、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文章的特点,结合我班学生的具体认知水平,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2.通过朗读感悟,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四、教学重、难点抓住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在训练语言文字的同时,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感。教   学   过   程时间教学环节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设计意图  3’ 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经过大家的努力和整合一共留下了几个问题?谁来说说。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出示: (1)肖邦既然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还要离开自己的祖国? (2)埃斯内尔老师为什么要送肖邦一个盛満泥土的银杯? (3)肖邦为什么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学生回忆、回答   这种开放式的导入方式,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通过回忆,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更为本课的教学指明方向。                28               解疑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探讨这三个问题。 (一)   探讨研究(1)肖邦既然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还要离开自己的祖国?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学习文章第一节。 注意:“瓜分”“落到”“陷入深渊”“满怀悲愤”“不得不”等重点词句。进行研究,肖邦离开祖国的真正原因。 突出地让学生重点理解感受肖邦的热爱祖国。 集体朗读本整节。 (二)   探讨研究(2)埃斯内尔老师为什么要送肖邦一个盛満泥土的银杯? 此段的学习就按照学生的回答,让学生体会、感悟①肖邦对于老师来说,是得意门生(相机渗透肖邦的音乐天才资料)②老师和同学都十分地依恋肖邦③老师和同学都不希望肖邦出国后忘记自己的祖国。④肖邦内心是不太想离开牌子祖国的。而第三、四点是需要学生重点体会的。 本段学习重点通过朗读来深入体会感受。 过渡: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离开了他深爱着的家园,上路了。他有没有忘记自己亲爱的教师和同学的嘱托呢?(没有)为什么? (三)研究探讨“(3)肖邦为什么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重点理解:“悲愤欲绝” “彻夜”等词。朗读并展开想象: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一个个倒在敌人枪口下,这时,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争的情景。说说你从肖邦的举动中感受到了什么? 朗读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并展开想象。出示“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朗读。结合插图,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1、学生通过对“瓜分”“落到”“陷入深渊”“满怀悲愤”“不得不”等重点词句的揣摩,明白肖邦离开祖国的真正原因。理解感受肖邦对联祖国的热爱。 2、集体朗读本节。  学生回答、体会、感悟①肖邦对于老师来说,是得意门生(相机渗透肖邦的音乐天才资料)②老师和同学都十分地依恋肖邦③老师和同学都不希望肖邦出国后忘记自己的祖国。④肖邦内心是不太想离开牌子祖国的。1、学生重点理解:“悲愤欲绝” “彻夜”等词。朗读并展开想象: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强调的是儿童在学习中的主动探究精神。质疑的目的是解疑,学生提出的问题必须在教学中──解决。教师应给予学生解疑的方法。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传统的教学往往是由老师解答,而“探究性学习”则要求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学习语文的方法很多,例如:听、读、思、议、画、找、写等。运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呢?由学生自己决定。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5           精读结束部分过渡:时间在肖邦的紧张工作中飞逝。1.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指名读。2. (1)理解“弥留之际”、“紧紧握着”。(2)朗读肖邦的话,看看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至刃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想象肖邦此时在想什么。 4.引读第6自然段。(1)出示理解“与世长辞”①查字典,解释“辞”。(告别)②说说它的意思。(永远离开人世)(2)读一读,比—比,说说有什么不同。肖邦就是这样与世长辞了。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当时他39岁。当时他才39岁。交流,小结:两组中的第二句话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5.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齐读第6自然段,1、学生读    2、理解“弥留之际”、“紧紧握着”。3、朗读肖邦的话,体会表达的情感4、想象肖邦此时在想什么。5、查字典理解“与世长辞”体会其中的情感。     2、学生感情朗读。在一篇文章中,有许多词语可以是整篇文章的“触发点”、“共振点”、“兴奋点”,能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在本段教学中,我紧抓这几个关键词语,让学生进行深入体会肖邦的爱国情感。    4    三、总结课文,朗读全文1、课文讲波兰音乐家肖邦身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2、(指课题)“把心脏带回祖国”,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他灵魂深处的呐喊,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3、播放肖邦的《革命进行曲》,朗读全文,进一步体会。1、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读全文。课堂的高潮往往就是结束部分,这时候学生的情感已经通过一堂课的铺垫,经过老师的引导,到达了含苞欲放的时候,而音乐的铺陈则成了学生感情喷发的催化剂与强化剂,在音乐声中,达到了情感共鸣,化成了千言万语,厚积薄发,课堂则到达高潮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要求1.认识四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利用字典理解“悲愤欲绝”“与世长辞”。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的感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指导朗读课文,体会肖邦弥留之际的“把我的下子心脏带回祖国!”的灵魂深处的呐喊,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图片、录音。查找有关肖邦的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1、揭示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读了课题,想知道什么内容。

读课题,说说课题的意思

读后交流:

我是什么人?

为什么要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去?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二、初读课文自学课文。

1、读课文,画出生字,边读课文边认字

2、注意读准字音;

交流:渊、霭、盛、肖、邦、逝

3.读课文画出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自由交流。

完成课后练习2,先描红,再临写,说说字的写法特点。

4、检查自学情况,互解疑难;

5、指名试读课文,交流析题时的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

6教师小结,表扬与鼓励。学生初读课文,按要求自学课文,画出生词和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情况。

指名学生认读,纠正读音,再全班齐读。

学生合作查字典,结合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交流说说理解的词语的含义,其余同学读课文中的有关句子体会和领悟。如:悲愤欲绝、与世长辞、勉励、四处奔波等。

学生质疑初读内容,集体解疑。

指名读课文段落,读后简单评议,指导再读。

学生按要求完成作业。

作业布置抄写生字词语熟读课文,体会肖邦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板书设计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忍痛离国

深情送别

肖邦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让学生结合课文的前后内容,通过读、说、想,去感悟,从中体验肖邦那忠贞不渝的爱国热情,感受他那非同寻常的爱国行为。

2.深入理解课文,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背诵第二自然段。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出示生词卡片,学生读读复习,读后听写词语。

说一说,通过初读课文,了解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内容等着我们今天来学习。学生按卡片读生词,听写词语。

学生了解学习任务,按要求自学。复习课文,提出新的学习任务

二、学习课文内容。提出学习任务:

1、分节朗读课文,结合文章的中心(强烈的爱国热情),理解文章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在个人自学的基础上,小组交流学习结果,进一步理解文章,体会情感。

3、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读好体会深刻的句子。

第一自然段,肖邦是在什么情况下离开自己的祖国的?

第二自然段,抓住“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这几个场景来体会。

把以上两句话联系起来朗读思考。

第三自然段,肖邦是怎样做的,体会肖邦的爱国情感。

第四自然段,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及思念祖国的情怀。

第五自然段,肖邦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第六自然段,表达对肖邦的痛惜之情。

教师巡视指导。

全班交流课文学习结果,进一步理解

抓住“不得不”、“瓜分”、“陷入”等词语,在理解与朗读中体会肖邦的悲愤之情。

“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受下吧!”老师把祖国的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意在要他永远寄住祖国,朗读时要体会此时此刻师生之间的真挚情感。

理解“悲愤欲绝”,朗读并体会“一腔热血化成了音符”、“表现了波兰人民的呐喊与抗争”等语句,感受句子中的爱国情感。

理解弥留之际的意思,说说肖邦弥留之际哪来的力量“紧紧握住姐姐路德卡的手”?反复朗读和体会。

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朗读、体会。

读老师送别的句子,引导学生想象“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时激动的神情,体会“……无论……都不要……”的深刻含义。

运用领—分—合的形式开展朗读、体会。

三、师小结课文内容。深化主题,课文为什么以“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为题?(是肖邦灵魂深出的呐喊,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朗读课文

作业布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肖邦的爱国情感。练习背诵第二自然段。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波兰

日夜思念,忘我工作

弥留之际的请求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根据具体语境理解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朗读和背诵。

2、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课文内容,丰富对课文主旨的理解,感受肖邦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肖邦的资料。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出示: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读句思考:想想这句话是谁说的?是什么时候说的?从这句话你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能体会到怎样的感情?你了解他吗?(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肖邦)

3、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近肖邦,认识肖邦。再次读题。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⑵努力联系上下文或根据具体语境理解生词。

2、检查自读情况。

3、再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理清文章脉络。

4、交流评议。

三、研读第一自然段。

1、默读第一段,思考:肖邦那么爱国,为什么又要离开自己的祖国?

⑴简介当时背景,讨论交流。

⑵相机理解“列强”“瓜分”等词语。

2、指导朗读,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

四、指导书写生字词。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读词语。

2、课文内容。

3、过渡语。

二、研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边读边想象,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情景?

汇报交流。

2、品读体会人物心情。

⑴默读文段,找出反映肖邦情感变化的句子。

(“感动地点了点头”——“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

⑵那么他感动的是什么呢?

⑶品读体会,交流。(感动于师生都来送行;感动于咏唱老师特地谱写的送别曲;感动于老师的深情叮嘱。)

⑷自由读,体会肖邦的感动。

⑸肖邦又为何激动呢?

⑹交流朗读。

1、选择部分内容练习背诵。

检查。

2、品读肖邦“离去”的句子。

3、过渡。

三、研读三、四自然段。

1、浏览课文,找有关词语填空。这是个          的18年。

2、交流。

3、理解第三自然段。

⑴这是个悲愤的18年,他悲的是(    ),愤的是(      )。

⑵听音乐,老师朗诵,学生朗读。

4.出示第四节。

⑴读,文中哪些词语引起了你的注意(全部、彻夜……)

⑵读一读这些词语,你能感受到什么?

⑶你还能用哪些成语来形容肖邦的工作?

⑷创设情境,练习说话,加深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情感动力。

⑸齐读。

四、研读第五、六自然段。

1、师过渡引出句子。

2、指导读:“喃喃”的语气。

3、理解“紧紧”,弥留之际,他已经虚弱得不得了,可是他哪来的力量紧紧握住姐姐的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

4、齐读。

五、升华情感。

1、师补充资料。

2、再读课题。

3、写话。

六、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一起走进了肖邦的内心,聆听了他用生命谱写的最壮美的旋律,感受到他那颗滚烫的爱国之心,让我们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七、作业。

1、感情朗读课文,背熟第二自然段。

2、搜查阅读古今中外爱国人士的动人故事。

长眠的心脏因有效教学又博出爱国的强音

评《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的课堂教学

上周,我校有效语文课堂教学过关活动在三位骨干老师精彩献艺中拉开了帷幕。武高云老师以《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的课堂教学,向我校全体语文老师诠释了“有效课堂教学”的真正含义,并为我们构建出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教学组织有着很强的示范性,同时,这堂课也让我们认识了一位骨干教师过硬的教学内功和语言素养。我认为,这节课不仅具有有效性,还具有艺术性。

一、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难点定位准确,为有效、高效的教与学奠定了方向。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教学主题是“心中有祖国”,《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其中的一篇记叙性散文。高云老师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和单元训练的情感目标,把研读课文“别离祖国”、“埋头创作”、和“将心脏带回祖国”这三个自然段作为教学重点、难点,所有教学环节的设计、展开和延伸都重点建立在这三个自然段上,且步步深入,层层提升,直至学生在认识主人翁崇高人格的基础上,也使自己的爱国之情得以加强。

二、教学重点的突破,立足于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使得教学目标的实现,变得水到渠成,教学方法朴实而有效。

如对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学习,高云老师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解肖邦爱国的思想根源。老师从此节中肖邦情感变化的两个词“感动”、“激动”展开教学,鼓励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发现:是什么让肖邦感动?又是什么让肖邦激动呢?从而抓住了层次性很强的内容“咏唱送别曲”、 “深情叮嘱”、“赠送泥土”,并透过内容让学生品析到 ,这不是普通的送别,而是祖国和人民对肖邦的真切嘱托和深切希望,这使得肖邦的别离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正是因为对祖国的爱和不舍,肖邦才泪水“盈满眼眶”,“郑重”接过泥土,“回首望了望”华沙城,“疾弛而去”,同学们找出的这些词句,加之他们的理解、汇报和真心朗读,让我们感觉到,同学们已能听到肖邦的心跳了。

再如对肖邦爱国行为这一部分的教学,高云老师又抓住引导对“悲愤忧虑”、“彻夜工作”这些关键词语的理解与交流,再从词深入到句子,到段落,再发散延伸,让学生逐渐感悟到肖邦在国外18年,心却留在祖国。而对于“把心脏带回祖国”这部分的教学,高云老师又引领学生扣住对“紧紧”、“喃喃”这对力量色彩矛盾的词语的研析,让学生真正能穿越时空,清晰地看到一个年青而伟大的爱国音乐家的高尚灵魂。

高云老师就是用以词为作眼点,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章及中心的教学手段 ,让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语文素养的构建,始终植根在具体的语言文字这个基础上。

三、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的有效权力交给了学生。

纵观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对于文字的理解,对于语意的感悟,对于中心的突破,都是教者经过巧妙地引领,让学生自己走进课文,读文章,找词句,谈理解,想画面,悟中心,有感情朗读,背诵,直至对肖邦18年工作情景的细化和延伸说话,以及“他就是这样的人”的主题写话环节,课堂上学生始终是活动的主角,老师只是在傍白。课堂容量大,学习环节紧密,学生时刻处于有效而紧张的训练氛围中。这正是小学高年级有效、高效语文课上学生应具备的学习状态。

四、把课文作为载体,基于课文,同时拓展学习空间,激发学生想象,活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语言能力。

课文对于肖邦在法国18年的创作生活作墨不多,但很感人,这一节又是文章的重点。文中的“工作,工作再工作”“彻夜作曲、弹琴”“他根本没有了时间的概念”这些文辞蕴藏的涨力很大,想象空间很广阔。高云老师抓住这一契机,鼓励学生想象说话,想象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季节、不同的身体状况下,肖邦总在为国创作。这一说话环节的安排,一下子就让人物形象变得更为丰满起来,中心变得更为鲜明起来。类似这样的拓展还有几处。我认为这种教学环节,它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教学方向,它在告诉我们语文老师,要把语文书作为教学的载体,同时要善于利用这一载体引领学生走向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训练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不能教死书。

五、富有文彩的和激情的语言,营造了语文课学习的最佳氛围,使得语文课具有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特殊的文化品昧。

高云老师的教学语言凝炼、精美,包含情感,富有文彩。这正是小学高年级语文老师崇尚的语言特色和文学修养。有人喜欢家常话,但我更喜欢文学语言。我发现高云老师整堂课的教学语言的组织,对发展学生语言来来说就是一种示范,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学。如对找课文重点词的提问方式:“哪些词语引起了你的注意?”“哪些词语一下子闯入了你的眼帘?”等,问话方式富有变化,保鲜!再如,当高云老师结合课文特点用音乐来渲染学生读文情感时,老师在一边独白:“这铿锵有力的节奏,这催人奋进的旋律,这是悲痛中的愤怒,愤怒中的呐喊,呐喊中的抗争啊!”我想老师的这段独白给学生搭建了走进音乐,走进课文,走进主人翁的桥梁,这种语言不仅能促进学生理解文字,也会让每一个有情感学生的心和主人翁的心共同博动。

再如,在导入过渡学习第5节时,老师深情朗诵:“18年忘我的工作,四处奔波,疲劳加上忧愤,使得这位天才音乐家病倒了,弥留之际,他有多少话要说,又有多少话想说啊,但是他只说了一句话。”这样的过渡一下子就能让学生带着虔诚的学习态度把目光和心定格在反映课文灵魂的这句话上“请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类似这样撞击心灵的语言有很多,它让我们感到语文课是一门艺术。

这里,我想提两点想法:

一、对于第二节的背诵,在组织形式上可不可以把它同对主题的理解扣连在一起,是否可以先这样引领背诵:爱斯内尔两次叮嘱,在肖邦听来如同烙印,深深刻在心上,因为这叮嘱不仅是老师的,更是祖国和人民的,让我们和肖邦一起记住它,能行吗?试试看。这样就把背诵的目的性提升了,而不是为了背诵而背诵。

二、课文第5节是文章的灵魂,无论内容或思想都是文章的高潮所在,可以从前面的教学中挪点时间来,加强朗读和感悟,让同学们记住这让全世界的爱国人士为之动容的声音“请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篇九

苏教版语文十一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第二自然段的阅读是对学生情感体验、文本感悟诸多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的问题的一次集中性的对话。所以我在学生理清了本段的基本脉络后,重点放在阅读、体验、对话这样的三步骤训练上。

一、阅读

读出肖邦对祖国的爱,读出对沙皇的恨,读出与亲人的难舍,读出肖邦临行前对波兰的留恋。(找出语言、动作、情感的描述)

二、体验

你觉得在这一段中那些环节最感人?

1、“他们(同学和老师)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

2、“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着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完成小训练:为这群不得不分离的亲友设计语言

针对第一个环节设计:同学说:“即使你远在他乡,            ”

学生的答案有:

“即使你远在他乡,你永远是波兰人民的儿子。”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永远会心心相印,我们‘天涯若比邻’”

(我插话:“这位同学还是个中国通。”)

“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能把我们忘记。”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也会日日夜夜地想念你的。”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也会永远记住这一刻。”

“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母亲。”

……

第二个环节设计: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说:“               ”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答案有:祖国,我会回来的!

我带着悲愤而去,我会带着骄傲而归的。

祖国再见了!亲人再见了!老师再见了!同学们,朋友们再见了!

沙皇,这里不会永远属于你!

祖国,我会为你而奋斗的!

祖国,我会用我的方式来爱你的!

(当时在此又引开了一个话题:肖邦以什么方式来爱国?简单的讨论使学生明白了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对自己祖国的爱,如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战士的浴血奋战,工人农民的辛勤劳作,教师为祖国培育人才等等。从而进一步理解了肖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的原因。)

……

三、对话

在充分体验了当时的情与境之后,我让学生就“特殊礼物”所含的象征意义进行了讨论,同样答案也是多重的,(这是祖国、这是你的根、这是生你养你的土地、这是波兰人民、这是你情感的源泉[受《长江之歌》的影响]、这是你艺术创作的动力……

通过这样几个环节,学生对第二自然段的理解上了一个台阶。

反思:

“你告诉我,我可能会忘记,你给我看,我可能会记不住;你让我参与,我可能会明白和发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教材与学生之间的中介桥梁。一堂课能不能唤起学生的情感,能不能使学生透过特定的文学符号理解其中的深藏的意蕴,进入教材规定的情景,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受到熏陶和感染,教师这个中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我们只有将学习的主体地位真正还给学生,让他们在生动活泼地在课堂内外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读书,去感悟,去思考,去创造,去表现,我们的教学质量才会获得切实的提高,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教学设计 篇十

一,教学目的:

1,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意思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难点是送别时老师的叮嘱以及肖邦的情感变化,教学时,要通过小组讨论,感情朗读等方法带领学生质疑,理解体会。

三,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2, 学生读题。教师设疑:课文讲述的是波兰钢琴诗人,杰出的音乐家肖邦的故事,肖邦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 他又在哪里呢

3,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文中生字词的读音。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 小组内自读课文(朗读方式由组长策划)

2, 组内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词语的意思)

3, 组内完成一个小任务:找一个与课题意思相近的句子(记录在本子上)

4, 教师检测生字词的学习,出示投影

肖邦 维斯瓦河 疾弛而去 催人奋起

蜡烛 亡国之恨 消逝 肺结核

深渊 雾霭 盛满 呐喊

5, 指名学生读生字,说说词语的意思

(三) 质疑讨论,学习全文。

1, 交流小任务,各小组找了哪个句子 各组汇报。

2, 出示投影

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着姐姐的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3, 谁来读一下这句话,原来课题是由肖邦(www.chayi5.com)的一句话压缩而来的。

这句话是肖邦在什么时候说的 (弥留之际)在投影上划线。

"弥留之际"是什么意思 (重病将死)

4,肖邦是怎样说这句话的 圈点词语"紧紧握着""喃喃地",谁来试读这句话(比较指导).

5,一句话你可以体会到什么 (他深深地爱着祖国)

6, 那么,他为什么会离开自己的国家呢 小组学习课文,试给课文各段加一小标题(组长记录,准备交流)

7, 指读课文第一小节,说说肖邦离国的原因。(小标题:忍痛离国)

8, 就在肖邦离国的那天,发生了一件感人的事,自读课文,注意肖邦情感的变化。(小标题:深情送别)

9, 出示重点句子

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呀

读读这句话,体会老师的期盼和叮嘱。

10, 引读句子。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的对肖邦说。听了他的话,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从肖邦的泪水中我们看到其实他已经理解,体会了老师的一片心意,此时的肖邦什么也没说,但从他的泪水中,他有千言万语,想一想,肖邦心里在说些什么 (小练笔)

11, 小练笔交流。

(四)布置作业

1, 抄写词语。

2, 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板书设计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忍痛离国

深情送别

肖邦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10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5 71776